读《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2019年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1 概述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思想史》)为王秉钦教授所著,于2004年3月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此之前,1984年,罗新璋的《翻译论集》作为一部翻译史料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内收汉末以来至20世纪八十年代文论。美中不足的是“所收文章并非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张景明,1986:2)”。199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由陈福康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作者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中国译学理论发展史的分为古代、晚晴、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书中的四章。《史稿》“对于传统译论中直译与意译这样重大的课题缺乏明确认识,因而结论渺茫”(赵秀明,1996:3)。2004年1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由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介绍自周朝到“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史。因此“五四之后”的翻译活动尚未涉及。

迄今为止,有关翻译史或翻译理论的研究之作甚多。《20

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当代中国译学思想发展史的专著(郑海凌,2004)。该书贯穿中国20世纪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对于我们认识近百年中国翻译学学术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2 《思想史》结构与内容

《思想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一至五章,论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下篇六至八章,论述中国现代翻译思想。每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论,简述特定时期社会背景、翻译发展概况;第二部分设专节详细介绍该时期主要代表人物的翻译思想及其深刻历史意义;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代表人物的翻译思想精华。

上篇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支谦、鸠摩罗什等人的佛经翻译思想;余下五章划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时期。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近代西学翻译思想,包括马建忠的“善译”说,梁启超提出的“翻译强国”,严复的“信、达、雅”等思想。第三章论述了“五四”新文学时期翻译思想。此时,中国翻译界主要就“直译”与“意译”,“顺译”与“信译”展开论战,出现了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思想等等。在第四章中,作者介绍了40年代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这一时期林语堂、朱生豪、等著名翻译家成功发展了“形似神似理论”,朱光潜、艾思奇等哲学家和美学家则对翻译进行了哲学探讨。第五章新中国时期创立了“四论”,即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意境论”),弗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以及焦菊隐的“整体(全局)论”。

下篇以第六章为开始,主要论述了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时

期,这一阶段的代表文学翻译家如王佐良、许渊冲、叶君健等都有一个共同点:翻译理论与实践统一,忠实与创新统一,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统一。第七章继续介绍中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时期,主要通过罗新章为代表的“传统派”的翻译观和张南峰为代表的“共性派”的翻译观论述中国翻译学科建设问题。

3 《思想史》特点

《思想史》一书,对中国译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阅读此书后,我们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3.1 编排新颖

“以思想为经,以人物为纬”,《思想史》以中国翻译思想自身发展为轴心,研究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这有别于一般“以史料为主”的翻译和以翻译事件、活动为主的年谱性“编年史”,也不同于一般的翻译理论研究。

3.2 体系性强

此书每章均以概论为始,以结语为终,前后呼应,又更上一楼。此外,各节对代表翻译家的专述中,均先历史地辨证地评价、肯定他们的功绩及翻译地位,再通过详论他们的翻译思想,最后道出他们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启迪。

3.3 重点突出

《思想史》正文部分专题论述了二十七位古今杰出翻译家,叙述过程中旁论的著名翻译家超过五十人。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设专节论述的译论研究者就有六十五人,另外还

提到的有一百八十八人,可谓洋洋大观。比较而言,虽然“多多益善”,但对于翻译研究入门级学生来说,《思想史》重点突出,以简洁的写作方式浓缩了古今翻译名家的翻译思想精华,易于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4 《思想史》局限性

《思想史》也并非尽善尽美,个别句子缺少主语,表达不够严谨。在论述“五四”新文学翻译思想时,书中写到“在翻译理论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王秉钦,2004:103)。在介绍林语堂进入圣约翰大学学习时,作者写到“进入圣约翰大学之后,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秉钦,2004:171)。

其次,《思想史》中心翻译人物论部分,排列顺序原因交代不详。本书各章均按照翻译家出生时间,抑或翻译思想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但第五章中,作者将钱钟书(1910)翻译思想列于焦菊隐(1905)翻译思想之前;第六章中将许渊冲翻译思想(1921)列于叶君健(1914)翻译思想之前,则不知何故。作者若能在绪言悉数说明,可谓更好。

5 总结

“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王秉钦教授通过个人的学术史观和研究方法、个人的学术眼光和大特写视角以及简洁的写作方式,浓缩了古今翻译名家的翻译思想精华,再现了20世纪中华传统译学的异彩。翻译爱好者及教学研究的人员阅读此书是大有

裨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