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3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中位数和众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础,能够理解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概念和性质。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数据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内容:某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成绩分布如下:70, 75, 80, 85, 90, 95, 100, 100, 100。
请问这个班级的数学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多少?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首先,让学生找出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出中位数为95。
接着,让学生找出数据的众数。
学生发现100出现了三次,是最多的,所以众数是100。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数据集,求解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陕西省宝鸡市宝钛子校高峻青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作一说明: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
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教材首先呈现给我们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统计表及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么样呢?画面中经理、职员C、职员D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暗示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交流和思维驰骋的时空。
接着课文安排两个“议一议”栏目,搭建了数学思考的平台,这里显然是本节课的重头戏,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写思维,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里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中位数与众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两种统计量,它们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些不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和意义,也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
但是,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和求法。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法、实例等。
2.数据材料,用于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众数。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哪些统计量来描述?进而引出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计算其中位数与众数,并解释其含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及其求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能理解一组数据的变化对平均数的影响。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和求法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性质及求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利用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讲解,澄清疑惑。
4.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性质:中位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北师大版本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的6.2中位数众数说课学习教案稿文本
第六章《数据的剖析》敬爱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中位数与众数》讲课稿大家清晨好!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
一、教材剖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剖析》中的第二节内容,“中位数与众数”是数据剖析中的一种特色数据,在现实世界中,从竞赛打分到选举投票,从进货策略到商场活动,甚至网站兴趣推行中,都能够找到中位数和众数的例子。
所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在七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和描绘,为了进一步认识数据散布的特色和规律,还需要计算找出一些特色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向或典型水平。
中位数和众数是在学了均匀数以后应掌握的特色数,同时为九年级学习《概率初步》打下基础。
依据以上剖析,我将本节课的教课要点确立为: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观点及其求法。
..2、教课目的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均匀数、众数、中位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认识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向的描绘。
据此我拟订了以下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观点,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联合详细情境领会均匀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适合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过程与方法:经过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经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划分刻画“均匀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取必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感情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前置,增强生生互动,并将数据的剖析和策略的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经过数据剖析与办理,领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剖析学生在小学对中位数和众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对两个观点的初步成立学生很简单做到,特别在在前方两节均匀数的学习中,学生已理解算术均匀数和加权均匀数的联系与差异,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均匀数和加权均匀数,能利用均匀数解决实质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求解中位数和众数时,可能会对如何正确找出众数和中位数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求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难点: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求解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解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数据。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某班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成绩分布在以下范围内:80, 85, 90, 92, 95, 98, 100, 102, 105, 108。
请学生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案例解释它们的含义。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份数据,求出其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求法的原理。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作出决策。
第1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对中位数和众数已有一些了解,对两概念的掌握学生很容易接受,只是具体运用中学生易忘记排序,在实际问题的运用中学生分析起来有一点困难。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评判。
四、教学方法教法:根据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
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应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在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完善认知结构。
学法: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最终学会学习。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如何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其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举例:在一组考试成绩中,学生可能需要找出中位数来了解整体水平,而众数则可以帮助了解最常出现的成绩区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学生需要理解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哪种统计量更能反映数据的特点,比如在受异常值影响较大的数据集中,中位数通常比平均数更有代表性。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使用具体的数据集,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卡片或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排序。
-通过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或条形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4.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探讨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理解它们的优缺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比较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提高学生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数据分析:通过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从实际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合理的统计和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案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是学生在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与众数作为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后面学习更复杂的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和求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掌握求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解方法以及应用。
2.教学难点:对于一组数据,如何找到众数,以及如何解释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解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数据集,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考试成绩如下:80, 85, 90, 92, 95, 98, 100, 100, 100, 105, 110, 112, 115, 118,120, 122, 125, 128, 130, 132, 135, 138, 140, 142, 145, 148, 150, 152, 155, 158, 160。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能够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主要特征。
这部分内容是对平均数概念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据的统计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对数据的统计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的,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例题和练习。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和主要特征。
例如,某班级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成绩分布在60分到100分之间,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和主要特征。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2.教学难点
(1)中位数的理解: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当数据量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容易混淆。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例题和图形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பைடு நூலகம்数的概念及求法。
(2)众数的应用:学生在理解众数概念的基础上,可能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中位数的求法和众数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中位数和众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1.理解中位数的定义,掌握中位数的求法。
2.了解众数的概念,能够找出数据集中的众数。
3.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教学内容:
(1)中位数的定义与求法;
(2)众数的定义与求法;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中位数的求法仍存在疑惑,特别是当数据量为偶数时。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中位数与众数是统计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求法及意义,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中位数与众数的求法和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统计工具软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特点,引发学生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思考。
2.新课讲解: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和求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应用。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体会,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三、学法指导: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教学程序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2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统计》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求中位数和众数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如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不清晰,求法不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笔。
3.教学素材:具体案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3,5,7,9,11,13,15,17,19,21。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出中位数为13,众数为3。
教师通过对这个案例的讲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位数与众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对于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它们的意义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的内容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活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实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4.总结: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反馈,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应用。
5.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北师数学八上《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
北师数学八上《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上《中位数与众数》word说课教案
§8.2 中位数与众数新课标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情感态度目标]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信息卡(标记A、B、C、D的四张彩色卡片)●教学过程: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招聘启事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月×日到我公司面试.××公司人事部×年×月×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学生活动]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教师活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入新课:(通过其他职员的讲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教师活动]在小王询问其它职员的时候,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1200元正好处在所有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正中间”,我们称它为中位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众数.[教师活动]中位数和众数,还有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平均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259页最后一段,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1、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练一练:(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1、数据1,3,4,2,4的中位数是( )A.4B.3C.2D.12、数据1,3,4,5,2,6的中位数是( )A.3B.4C.3.5D.4.53、数据1,2,3,2,3,4的众数是( )A.2B.3C.2和3D.1和44、某班8名男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米)1.5,1.5,1.6,1.65,1.7,1.7,1.75,1.8试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教师活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1、求中位数要先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如果数据个数n 为奇数时,第21+n 个数据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n 为偶数时,第2n 、12+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有单位的,和原数据的单位一致.做一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作出自己的评判,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1、某射击运动员在10次射击中的成绩如下表:(单位:环)8 9 7 8 10 8 7 10 10 8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位射手的射击水平怎么样?[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2、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10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1.6 1.8 1.6 1.3 3.5 1.62.5 2.6 1.6 1.9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该商场应该确定多少万元为销售目标合适?[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的男式运动鞋?[学生活动]思考,并讲述自己的做法.[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活动]商店老板一般最关心什么?公司老板一般以什么作为销售标准?裁判一般以什么作为选手的成绩?[学生活动] 思考,并讲述自己的看法.小结:[教师活动]通过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发现它们有些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活动]帮助学生归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三、学法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从而引入主题。
问: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据代表只有一个平均数吗?
学生回答问题做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并引出今天的课题《中位数与众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幻灯片演示情境例题,指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
问: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
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20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然后针对几个数据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在上述数据中象“1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象“11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中位数和众数,我补充以下两个练习:
①在一次数学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请指出这次数学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14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23456的众数吗?b、如何求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探索结果: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
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学生计算课前所调查的班级里男生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如果你是商店老板,你认为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学生回答问题
生:商店应多进众数所对应尺码的运动鞋①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②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然后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哪些特征。
课文前面引例的解决:
略解:经理的工资数据与其它数据大小悬殊,用平均数不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这时用众数(1100元)或中位数(1200元)来表示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追问学生:如果你找工作,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回答问题
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合理,就给以认可。
通过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理解三种数据都是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由于前面已将问题的难点进行分解突破,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
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层地意识到:要学会用数据说话,科学地分析身边的事例。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列表对比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概念
注意点
(2)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不同的
侧重点,需联系实际选择。
通过小结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6.作业课后习题以及作业本布置这两个作业,巩固本节和上节知识7.板书设计说明 6.2 中位数与众数
1.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做一做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3.练习
的区别与联系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