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
——记“第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摘要】本文是对2009年“第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的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从“三维目标研究的挑战”、“三维目标的内涵”、“三维目标的设计”、“三维目标的实施”、“三维目标的评价”、“三维目标的展望”等六个专题对与会的教育专家与教师提出的理念和观点做了概括和总结,力求为当前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和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有效教学三维目标有效实施有效评价
【作者简介】曾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的,通常简称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三维目标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特别是对三维目标教学实践的研究,即三维目标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改进等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2009年11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普陀区教育局在普陀区教育学院举办了全国第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共吸引了来自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湖北、福建、贵州、四川、广东、河北等多个省市的共450多位教育研究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此次研讨会分两部分进行,上午是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师研讨及专家点评,下午是专题研讨活动,有主题发言、互动发言、大会主题报告、领导发言等形式。
一、三维目标研究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八年多来,围绕“三维目标”的设置与界定,引发了持续的忽隐忽现的论争。有研究者认为,“三维”目标——美丽的教育理想给广大的教师留下了一个个难以解读的悬念,形成了一系列难解之结。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纠缠、三个维度的目标名不副实。认为在三维目标中存在“三维”之“维”不成“维”,目标繁杂模糊、弱化核心目标等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类无级,“过程”作为目标令人费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认为:这场论争恰恰表明,我国教育界倘若仍然迷醉于凯洛夫教育学,仍然排斥教育科学的新启蒙运动,那么,我国中小学的学科教育研究和学科教学的实践是不可能有任何进展的。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更多的不是关注“对话中心教学”的创造——强调儿童、主体、对话、参与、合作,而是着力于“灌输中心的教学”——强调训练、教学控制、教学定型化。
钟启泉教授认为:“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元素。如果说,“双基论”是应试教育的理论温床,那么,“三基论”即三维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诉求。“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核心课题,离开了“三维目标”的所谓“有效教学”的研究简直是南辕北辙。
三维目标是落实素质教育所必须的:第一,界定“三维目标”是对传统“双基论”的一种超越,体现了崭新的学力观。传统的“双基论”的流毒就在于把训练等同于教育。人的学习当然不能没有记忆与训练,但不能随意放大“训练”,甚至混同了“训练”与“教育”的区别。第二,界定“三维目标”也是对传统“学科观”的一种超越,体现了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样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二,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
与行为方式;其三,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换言之,它囊括了理论概念的建构,牵涉知、情、意的操作方式和真善美之类的价值,以及探索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方略。这种以逻辑的知识形态来表现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就是“学科”。因此,三维目标不是在学科之外强加于学科教学的价值追求,而是学科自身内在地隐含的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第三,“三维目标”体现了人类科学的诉求。教育研究不能没有人类科学的视野。“人类科学”是涵盖了人类现象的“确凿侧面”的“硬科学”和“混沌侧面”的“软科学”的一种集合领域。通常所谓科学被视为客观性的活动。因此,软科学根据其主观性的方法获得的见解,往往被视为同客观世界存在“不一致”的所谓差距问题。因为,主观解释介入的程度越大,越是会远离客观世界的描述。这样,基于解释学方法的案例研究往往会受到来自硬科学的“缺乏客观性”的批判。人类学是不能无条件地认可这种“客观性”批判的。同样,教育问题的研究不能满足于硬科学的线性研究,还需要软科学的非线性研究。事实上,“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要素。从泰勒、布卢姆倡导“行为目标论”,到艾斯纳主张“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表现性目标并列论”,清晰地体现了国际教育界统整地把握“软目标”与“硬目标”的诉求。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李学红局长认为,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它体现的价值和追求是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教育,还要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促进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它倡导的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发展的整体关怀。落实好三维目标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升智慧、发展人格方面有效。离开了三维目标去讲效益、效果和效率,或者只在“知识、技能”一维目标上讲有效,就背离了有效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其次,三维目标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注重知识财富的形象,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从实际状况来看,单纯注重知识、技能一维目标的情况依然存在;忽略或简化学习过程,缺少学生的体验和参与的情况依然存在;“目中无人”,单向、机械地灌输知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所谓的效率,就偏离了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
何谓三维目标?准确地理解三维目标是准确地设计、有效地实施和评价三维目标的前提。如何准确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内涵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特级教师认为,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总结,是前人留下的。技能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的描述。技能是知识的外在价值,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而知识的巩固与学习也离不开技能训练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是同一维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过程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者操作体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亲历体验,让学生经历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情感决定态度,而态度体现情感。情感和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观是情感和态度的升华,并决定了人们的情感、态度。
徐淀芳主任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理解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培养感情、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达成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离开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为与人缺乏联系的无生命力的知识。学生就变成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当然也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导致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