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哎呀,环境科学与管理这个话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既然咱们要聊聊这个话题,那我就得使出浑身解数,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咱们得明确一点,环境科学与管理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是研究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以及如何保护、改善这些环境的一个学科。
好了,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始吧!一、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1.1 环境的定义所谓环境,就是咱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比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人为环境就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比如建筑、交通、工业等。
1.2 环境问题的种类环境问题可大可小,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另一类是人为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
1.3 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比如,为了建设更多的房屋和工厂,人们砍伐了大量的森林和湿地;为了满足人们的能源需求,人们燃烧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导致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二、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2.1 环境管理的目标环境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使之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具体来说,环境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合理利用资源,保障能源安全;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健康生活。
2.2 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广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2.3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治理,严格执法;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
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与范畴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范畴涵盖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环境科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措施。
二、环境科学的重要性环境科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环境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和紧迫性,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其次,环境科学可以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我们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同时,环境科学对于环境教育的推动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环保意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三、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大气环境:研究大气污染、大气循环和气象现象等。
大气污染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了解大气环境的研究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2. 水环境:研究水的污染、水循环和水资源管理等。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需求,水资源的研究和管理对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3. 土壤环境:研究土壤污染、土壤质量与农业生产等。
土壤是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了解土壤环境的研究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4. 生物环境: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修复等。
生物环境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生物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
四、环境科学的应用领域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其中,环境监测和评估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
环境标准分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3、污染源类型;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1)大气污染物分类(2-0:29)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17、28)天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1)据产生类型: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2)按形状特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3)按排放方式:高架源、线源、面源4)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3)大气污染分类(P15/2-0:60)1)按污染物的性质: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洛杉矶光化学烟雾)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2)二次污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
在环境科学的学习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科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学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有机体、群落、生态位、生态位分化等概念。
2.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包括物种所需的资源和其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3.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适应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避免资源竞争,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4.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它包括抗干扰性、恢复能力等方面。
5.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个体所需的生态资源和提供所需资源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地质学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地幔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岩石的分类: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地表积聚沉积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3.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用来描述地质历史的时间尺度。
它包括了地质纪、地质世、地质时代等不同的时间单位。
4.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形。
它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方面的内容。
三、气象学1. 大气层结构:大气层结构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四个部分。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在这个层次上。
2.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各种物理量。
科学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
科学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科学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角色。
不同种类的生物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实现了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2. 群落:群落由相互依存的物种组成,它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共同生活。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
它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气候等)。
4. 生态圈:生态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总和。
它包括陆地和水域两个主要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群落包括各种生物种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温度、光照等环境要素。
1. 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一般由多种生物群落组成,如森林、湿地、海洋等,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
2. 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通过种植、养殖等活动创造的生态系统,如农田、城市公园等。
人工生态系统在提供生态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护和管理。
三、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污染: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如工业废水、废气、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
2. 开发利用: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如伐木、开矿、填海造地等。
这些活动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3.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环境科学三基培训内容
环境科学三基培训内容
环境科学三基培训旨在提供环境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培训内容的概述:
1.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 环境科学概述: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背景和重要性。
- 生态学基础:探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种多样性以及生
态平衡的概念。
- 环境污染与治理:研究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效应,介绍常见的
环境治理方法和技术。
- 环境监测与评估:介绍环境监测和评估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2. 环境科学实践技能
- 环境数据分析:研究环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掌
握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工具。
- 环境影响评价: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和方法,研究如何
编制环评报告。
- 环境管理与规划:介绍环境管理和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环境管理意识。
-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探讨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指导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
3. 环境科学案例分析
- 环境问题案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了解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 环境法规与政策:介绍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其影响和应用。
- 可持续发展案例: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探索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通过环境科学三基培训,学员将加深对环境科学领域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环境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复习试题2套.doc
大学期末《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及2套试题一、名词解释K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 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内容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人口增长、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3.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进入大气层的污染物的含量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危害生物的生活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给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现象。
4.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设备、装置、场所,主要包括自然污染源和人工污染源。
5. 大气污染物:以各种形式进入大气层,并有可能对人类、生物、材料以及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6. 干绝热直减率:干气团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100m)的温度变化量称为干绝热直减率,用Yd表示”单位K/100m o7■逆温: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逆温层结是强稳定的大气层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8.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风力不大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温度下降最多,而高层大气冷却慢,造成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层的产生是有规律的,一般只在夜间形成,早晨随着太阳不断加热地表,地面温度上升,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一般在上午完全消失。
9. 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
强度主要表现为:夜间大于白天,日落后城郊温差迅速增大,而日出后又明显减小。
10. 城市热岛环流:由城乡温差引起局地风,由于城市气温经常比周围郊区高。
这样城市上空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周围郊区的冷空气向城市流动,于是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11 ■生化需氧量(BOD ):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mg/L作单位。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
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封面标题:导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问题。
环境科学的发展对保护人类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等。
一、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指的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中某种或多种有害物质的积累,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常见的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1. 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在水体中存在超过一定限值的有害物质,导致水质下降,无法满足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需求。
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排放、生活污水等。
常见的水污染物有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等。
水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很大的威胁。
2.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存在的不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有害物质。
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气体污染物和臭氧层破坏物质等。
空气污染主要由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燃煤等产生。
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呼吸系统和环境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在土壤中存在的超过一定限值的有害物质,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农药和有机物等。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料填埋、农药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
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1. 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指的是由陆地上的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陆地生态系统在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材料循环、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服务。
2. 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指的是由水体、水生生物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湖泊、河流和海洋等。
水域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环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如水的循环、蓄水和供养物质等。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组成要素、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方向。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周围自然和社会因素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制约。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部分。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体、土壤、动植物等要素构成,而人为环境则由建筑、交通、噪音等要素构成。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人为环境,以提供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和健康有利的条件。
二、环境的组成要素1.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
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
大气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水体环境:水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水体环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水污染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3.土壤环境: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它包含有机质、无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分。
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生物环境:生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共同构成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
5.人为环境:人为环境是指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包括建筑、道路、交通、噪音、光污染等。
人为环境的优化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1.空气污染:工业排放、交通尾气以及燃煤等活动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含量升高,影响大气质量和人类健康。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质下降,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威胁人类的饮水安全。
3.土壤退化:过度的农药使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地沙化和土壤侵蚀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环境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概论知识点总结环境概论是指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环境概论包括了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的组成要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法规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环境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境的概念1.1 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气候、土壤、水系、动植物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人工环境指的是城市、农田、工业区、建筑物等人类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环境。
1.2 环境的分类环境可以按其性质和范围进行分类,例如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环境;也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进行分类,如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森林环境等。
1.3 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空气、水、食物等生命所需的要素,并且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4 环境的破坏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侵蚀、生物灭绝等。
这些破坏行为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速环境问题的恶化。
二、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2.1 环境科学的起源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关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2.2 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环境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生态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环境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2.3 环境科学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科学在未来将会更加重视环境工程技术和环境政策的研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三、环境的组成要素3.1 空气空气是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物,是生命活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介质。
3.2 水水是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成分,也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重要要素。
快速学习环境科学的五个有效知识点
快速学习环境科学的五个有效知识点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学科。
它包括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如何快速有效地学习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能力呢?下面将向你介绍五个有效的学习环境科学的知识点。
一、掌握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学习环境科学的第一步是要了解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
环境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与非生物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它包括了大气、水体、陆地等自然系统,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
了解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深入了解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学习环境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等过程,以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习环境治理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减排、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等方法,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三、熟悉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工作。
学习环境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熟悉各种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包括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等。
同时,了解环境评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生态风险评估等,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环境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了解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政策与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学习环境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各国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体系。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等内容,以提高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学习环境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理念。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环境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探讨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1.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要紧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能够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到人类生活、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峻;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次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7.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和谐进展的新时期,环境与进展成为世界环境爱护工作的主题。
8.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逼的进展称为可连续进展。
9.1979年环境爱护差不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试行〕»颁布。
10.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峻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逼人类生存和进展。
11.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显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别为: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12.〝伦敦烟雾事件〞的要紧污染物为烟尘及SO2。
13.富山事件〔骨痛病〕要紧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要紧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依照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专门型。
17.降尘一样将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能够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来。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研究对象:⼈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然因素:地貌、⽓候、⼟壤、植被、⽔⽂(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2.环境的类型:⾃然环境、社会环境、⼯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限的。
(5)综合性:⾃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是综合了⼀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然环境是⾼度复杂的系统,当⼈类⾏为作⽤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貌。
(⼆)研究任务1.基本任务:揭⽰⼈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2)⼈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3)探索污染物对⼈体危害的机理,为⼈类健康是⽣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事物的⼈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盾(⼈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类的⽣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2)⾃然环境限制和破坏⼈类的⽣产和活动2.3.⼋⼤公害事件第⼆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科学:①环境⽣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程学(环境污染防治⼯程技术、环境系统⼯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和发展1.探索阶段:(1)⼤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了烟囱排烟。
环境科学知识科普
环境科学知识科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科普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知识。
一、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指大气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包括气候、气象、大气污染等。
大气污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现象。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为了保护大气环境,应加强工业、交通、能源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管,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开发新技术,提高治理水平。
二、水环境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的排放,其中重金属、有机物、氮、磷等是常见的水污染物。
水污染不仅会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水环境,应加强污水处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
三、土壤环境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维持的基础。
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化工、农业、工业等方面的排放,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土壤污染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还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保护土壤环境,应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广有机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
四、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受破坏。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生态保护,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环境科学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学科,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地球家园。
环境科学保护地球环境的关键知识
环境科学保护地球环境的关键知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键的环境科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科学概念和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复杂系统。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等要素。
生态系统具有循环、平衡和稳定的特征,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过程。
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主要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
这些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紊乱,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暴风雨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减排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和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三、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我们应该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即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再利用。
这包括了回收利用、能源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等技术和方法。
四、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和评估是了解环境状况和识别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环境参数,如大气污染物浓度、水质和土壤污染情况等,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环境异常和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理。
环境评估则是对环境影响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评估环境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
五、生物技术与环境治理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技术能够利用生物体的特性来处理废水、修复土壤和治理污染等。
例如,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特性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理等领域。
六、环境法律与政策环境法律与政策是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
各国都制定了环境法律和政策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的知识点概述
环境科学的知识点概述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各个方面。
环境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概述。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中物质或能量的增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常见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为了治理环境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改善工业生产过程、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等。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对于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物种、保护栖息地、控制入侵物种等。
三、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为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之一。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清洁能源等。
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规划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来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五、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测和测量,以获得环境质量的信息。
环境评价是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的过程。
环境监测和评价可以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过程。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全民行动。
小学科学环境基础知识
小学科学环境基础知识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对科学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首先需要教授他们一些基础知识。
以下是关于小学科学环境基础知识的论述。
第一部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及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自然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从宏观上讲,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从细节上来说,生态系统又可以分成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因此保护好生态系统对我们所有人都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有害物质的情况。
这些有害物质来源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烧等。
空气污染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增加,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例如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机动车使用和增加植被覆盖。
第三部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它们包括地下水、河流、湖泊和海洋。
然而,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水污染不仅影响我们的健康,还危害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应该减少污水排放、积极回收废水、妥善处理垃圾和采用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第四部分:垃圾处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
不正确的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垃圾的产生量,例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废物分类回收和促进可再利用的产品。
第五部分:能源利用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但能源的产生和使用也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速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我们应该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并提倡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
结论:小学生们应该从小就学习科学环境的基础知识,并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空气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和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环境科学原理知识要点1.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 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 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 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次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7.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8.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9. 1979年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
10. 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11. 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别为: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12. “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及SO。
213. 富山事件(骨痛病)主要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 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主要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 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 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17. 降尘一般将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来。
18. 粒径小于10μm的烟气、煤烟及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称为飘尘。
19. 还原型(煤炭型)大气污染发生时,其天气状况中,逆温类型为辐射型逆温。
- 1 -20. 漂浮在空气中的各种不同粒径的液体或固体微粒(粒径在100μm,0.1μm)的总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21. 臭氧层破坏主要由氟氯烃污染物造成。
22.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大气污染发生时,其天气状况中,逆温类型为沉降型逆温。
23. 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生态破坏。
24. 氰化物进入人体后,能在人体内产生氰化氢,使细胞呼吸受到麻痹引起窒息而死亡。
25. 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米糠油事件主要由多氯联苯污染物造成的。
26. 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分为无机无毒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无毒物、有机有毒物四大类。
27. 生态农业特点为多样性、综合性、高效性、稳定性、持续性、有机性。
28. 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称为噪声。
29. 一种声音是否是噪声是由主观评价来确定的。
30. L为测量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峰值。
1031. L为测量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5032. L为测量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本底值。
9033. 噪声作为一种感觉污染,可分为过响声、妨碍声、不愉快声、无影响声。
34. 水污染防治的根本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
35.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通俗地说明杀虫剂污染造成严重的生态危害,为近代环境科学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标志性著。
36. 城市环境是以城市人口为主体,与各种自然要素相结合的总和。
37.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类生活和生产为中心,由居民和城市环境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38.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39. 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称为生态农业。
40. 生物富集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现象。
41. 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植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分。
- 2 -42. 城市生态系统以人类生活和生产为中心,由居民和城市环境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43. 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主要发生类型可归纳为水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大气污染型。
44. 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的速度,因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
45. 防止土壤污染的措施主要有:利用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施加抑制剂;控制氧化还原条件;改变耕作制度;客土、深翻。
46. 目前国际社会最关心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地利用格局改变;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等。
47. 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改变了水动力条件,为地下水污染创造了便利条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处理量低;施用化肥、农药和污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人为经济活动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
48. 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的基本要素;利用上的多用性;经济上的双重性;补给上的循环性;时空分配上的可变性。
49. 水体富营养化指外源性和内源性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汇入水体,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急剧和过量地生长,使水体溶解氧降低,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0. N和P是水体富营养化中重要的两种营养物质。
51. 化学需氧量即COD,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一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52. 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活动,可降解有机物稳定化所需要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即BOD。
53. 水体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54. 向水体排放或释放污染物的来源和场所都称为水体污染源。
55.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1)重金属的概念——一般认为重金属是比重大于5或4的有毒金属。
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锌、镍、钴、锡等。
目前最引入注意的是汞、铬、镉、铅、等。
(2)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 3 -重金属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在自然环境的各部分均存在着本底含量,在正常的天然水中金属含量均很低。
重金属作为有色金属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污染源。
如采矿、冶金、生产、生活中均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的污染物。
(3)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方式及危害:A、在天然水中重金属的毒性效应有时是微量金属所致。
B、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几乎都通过与有机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C、重金属不能被分解,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逐级在较高的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进入水体,而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造成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健康。
D、重金属的毒性与金属的形态有关。
如六价铬的毒性是三价铬毒性的10倍。
56. 我国近年来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和工作,提出按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珍贵植物或特殊植被及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公园)、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五个类型。
57. 高架源烟羽有不同形态,通常有:翻卷型(波浪形)、锥型、扇型(长带型)、屋脊型(上扬型)、漫烟型(熏烟型)五种类型。
58.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着地球大气的组成,排放出的多种气体中,有许多能够吸收红外辐射,随着吸收热能气体浓度的增加,地球平均气温会逐步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最引人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作用。
危害:(1)对农业影响,既有正效应(增产),也有负效应(减产)。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综合效应,将使中国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至少5,。
(2)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非常严重。
根据多种模型(气候和水文)计算,由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形成的水资源增加或减少的地区差别很大。
(3)海平面上升将对中国造成很大的损失。
预测2030年海面上升20厘米左右,中国东南沿海现有的盐场和海水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4)对有些树种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生长分布区域发生变化,产量将严重下降。
(5)将使永冻土融化消失,并发生大面积的热融下沉与斜坡热融坍塌。
59. 酸雨的形成。
对环境和人的危害。
从企业、社会和个人两方面来看,有什么可以减少酸雨的办法。
- 4 -60. 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进行特殊保护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地域称为自然保护区。
61. 贵州省1978年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即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62. 1956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63. 1969年,美国首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国家。
64.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简称环境评价。
65. “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6. 环境评价按评价的时间要素可分为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67.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应当包括:项目概况与项目周围环境状况;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以及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某河流,经监测分析,BOD浓度为5.6mg/L,COD浓度为7mg/L,NH-N浓度为0.5mg/L,DO浓度3为3.6 mg/L,试用黄浦江水质指数评价该河流的水质状况。
附表黄浦江水质质量分级PI ,0 0,1 1,2 2,3 3,4 ,4 分级良好较好一般开始污染中等污染严重污染解:各污染因子的分指数为I= 5.6/4 = 1.4; I= 7/6 = 1.167; BOD CODI= 0.5/1 = 0.5; I= 3.6/4 = 0.9; NH3-N DO综合指数为 PI , I , I, I , I BODCOD NH3-NDO, 1.4 , 1.167, 0.5 , 0.9, 2.167查附表知,该河流已开始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