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五 立体几何高考题型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数学总复习《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与汇总

高三高考数学总复习《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与汇总

(3)当 PA// 平面 BDE 时, PA 平面 PAC ,且平面 PAC 平面 BDE DE ,可得 PA//DE .由 D 是 AC 边的中 点知, E 为 PC 边的中点.故而 ED 1 PA 1, ED∥PA ,因为 PA 平面 ABC ,所以 ED 平面 BDC .
2
由 AB BC 2 ,AB BC ,D 为 AC 边中点知,BD CD 2. 又 BD AC ,有 BD DC ,即 BDC 90.
3 【解析】(1)∵ PA PD, N 为 AD 的中点,∴ PN AD, ∵底面 ABCD为菱形, BAD 60 ,∴ BN AD, ∵ PN BN N ,∴ AD 平面 PNB . (2)∵ PN PD AD 2 , ∴ PN NB 3 , ∵平面 PAD 平面 ABCD,平面 PAD 平面 ABCD AD , PN AD, ∴ PN 平面 ABCD, ∴ PN NB ,
【易错点】 外接球球心位置不好找 【思维点拨】 应用补形法找外接球球心的位置
题型四 立体几何的计算
例 1 如图,已知三棱锥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 边边长分别为 3 和 4 ,过直角顶点的侧棱长为 4 ,且 垂直于底面,该三棱锥的主视图是 ( )
【答案】 B 【解析】显然由空间直角坐标系可知,该几何体在 xoy 面内的点保持不动,在 y 轴上的点在 xoy 面内的射影为坐标原 点,所以该几何体的主视图就是其在面 xoy 面的表面图形,即主视图应为高为 4 ,底面边长为 3 的直角三角形.故选 B.
以 PA BD . (2)因为 AB BC , AB BC , D 为线段 AC 的中点,所以在等腰 Rt△ABC 中, BD AC .又 由(1)可知, PA BD,PA AC A,所以 BD 平面 PAC .由 E 为线段 PC 上一点,则 DE 平面 PAC ,

高考复习立体几何考点常见题型

高考复习立体几何考点常见题型

咼考复习立体几何考点常见题型立体几何常见题型考点1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体积法的应用•典型例题例1如图,正三棱柱的所有棱长都为,为中点(2DABCABC,CC1111A (?)求证:平面;AAB?ABD111(?)求二面角的大小;AADB,,1C C1D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CABD1B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B1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A解答过程:取中点,连结(BCOAOA1■ •■为正三角形,(?ABC? AOBC? F正三棱柱中,平面平面,ABC?BCCBABCABC,11111C CD平面( ?AO?BCCB11 B B连结,在正方形中,分别为BOOD BBCC111■I ■的中点,,(?BOBD? ABBD?BCCC111在正方形中,,平面(ABAB??AB?ABBAABD111111(?)设与交于点,在平面中,作于F,连结,由(?)得AFGABGFAD?ABABDAB?1 平面(ABD1,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AFGAADB? AFAD?1145在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AADAF,15• •1AG210又,(AGAB,,21 ? ,,,sin?AFG2AF445510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AADB,,arcsin14(?)中,,(S,1?ABDBDADABS,,,? ,5226,,?BCD111?ABD1在正三棱柱中,到平面的距离为(3ABCCB111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dCABD1P □|11 由,得,VV,SSd,3ABCDCABD,,??BCDABD111333S2?BCD(?,,dS2?ABD12点到平面的距离为(?CABD12例2.( 2006年湖南卷)如图,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ABCD与Q-ABCD勺高分别为1 和2,AB=4.(?)证明PQ平面ABCD;(?)求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求点P到平面QAM距离.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方法一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距离和角;方法二关键是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一P般方法•解答过程:D C 方法一(?)取AD的中点,连结PM QM. O M B因为P,ABCD与Q,ABCD都是正四棱锥,A 所以AD?PM AD?QM.从而AD?平面PQM. 又平面PQM所以PQ?AD. PQ,同理PQ?AB所以PQ平面ABCD. Q (?)连结AC BD设,由PQ平面ABCDAC:BD,O及正四棱锥的性质可知0在PQ上,从而P、A Q C四点共面.取0C的中点N,连接PN.P01N0N01P0N0,,,因为,所以,OQ2OAOC2OQOA从而AQ?PN ?BPN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2222222PB0B0P,,, ,,(22)13PN0N0P,,, ,,(2)13. 因为,2222 BN,0B0N,(22),(2),1022293103PB,PN,BN,,cos 所以. ,BPN,,,29PB,PN233,,3arccos从而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是.911(?)连结0M 贝U OMABOQ,,,2.22所以?MQP,45?.由⑺知AD?平面PMQ所以平面PMQ平面QAD.过P作PH?QMF H, PH?平面QAD从而PH的长是点P到平面QAD勺距离.320PQPOQOPHP,Q,,?,,3,sin45. 又. 232即点P到平面QAD勺距离是.2考点 2 异面直线的距离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考纲只要求掌握已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的距离典型例题42例3已知三棱锥,底面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棱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S,ABCS(面.分别为的中点,求CD与SE间的距离.E、DBC ABC曲思路启迪:由于异面直线CD与SE的公垂线不易寻找,所以设法将所求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再进一步转化成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答过程: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F,连结EF,SF, CF,?EF?EF为的中位线,??面,CD, ?CD,BCDSEF到平面的距离即为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CDSEF又线面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线上一点C到平面?CDSEF的距离,设其为h,由题意知,,D、E、F分别是BC,42AB BC BD的中点,1 ?CD,26,EF,CD,6,DF,2,SC,22111123?,,,,,,,,6,2,2,VEFDFSC S,CEF3232322在Rt 中, SE,SC,CE,23,SCE22在Rt 中,SF,SC, CF,4, 24, 2,30,SCF又?EF,6, ?S,3,SEF112323,3,h,h,由于,即,解得V,V,,S,hC,SEFS,CEF,SEF333323故CD与SE间的距离为.3小结: 通过本例我们可以看到求空间距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考点 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此类题目再加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主要考查点面、线面、面面距离间的转化典型例题ACAAGB例4(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中,G是的中点,求BD到平面的距离. 1111 思路启迪: 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点到平面距离的方法求解.D1 C1O1解答过程:A 1B1 ? BDGB解析一?平面,11HG ?BDGB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11D CO GBD点0平面的距离,11A B?BD,ACBD,A?ABD,AACC,,平面, 11111111111?BD,GBD又平面1111AACC,GBDO平面,两个平面的交线是,? 11111OH,OGGBDG作于H,则有平面,即0H是0点到平面的距离.0H,1111111,00G中,.在S,,OO,AO,,2,2,21,OOG1122112632,S,,OH,OG,,,OH, ?OH又.,OOG1122326GBD!卩BD到平面的距离等于.113?BDGB解析二?平面,11?BDGBDGBD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B平面的距离.1111 GBDB,GB设点B到平面的距离为h,将它视为三棱锥的高,则11111 V,V, 由于S,,22,3,6,B,GBDD,GBB,GBD1111112114426222, ?h,,,V, ,,,,,D,GBB1132336 26GBDI卩BD到平面的距离等于.113小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线面距离.所以求线面距离关键是选准恰当的点,转化为点面距离•本例解析一是根据选出的点直接作出距离;解析二是等体积法求出点面距离•考点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此类题目一般是按定义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典型例题例5(2007年北京卷文)n AB,4如图,在中,,斜边(可以通过Rt?AOBRt?AO,C,OAB6A以直线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的直二面AOBAOC,,Rt?AOBDAB角(是的中点((I)求证:平面平面;DCOD,AOB(II)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AOCD思路启迪:(II)的关键是通过平移把异面直线转化到一个三角形内•解答过程:解法1:(I)由题意,,,COAO,BOAO,EB是二面角是直二面角,?,BOCBAOC,,C,又,AOBOO? ,COBO平面,?,COAOB平面(又CO,COD平面平面(?COD,AOB AE(II)作,垂足为,连结(如图),贝U, DEOB,CEDEAO?是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AOCD?, CDE1 在中,,,DRt?COECOBO,,2OEBO,,1222(? ,,,CECOOE51 又(DEAO,,3yO2BxC CE515在中,(?Rt?CDEtanCDE,,, DE3315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AOCDarctan3例6((2006年广东卷)如图所示,AF、DE分别是?O ?O的直径.AD与两圆所在的平1面均垂直,AD,8,BC是?O的直径,AB,AC,6, OE//AD. (?)求二面角B— AD-F的大小;(?)求直线BD与EF所成的角.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二面角以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距离和角并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一般方法.解答过程:⑺?AD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AD?AB, AD?AF,故?BAF是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 AF、BC是圆O的直径,?ABFC是矩形又? AB,AC,6,? ABFC是正方形0由于ABFC是正方形,所以?BAF,45.0即二面角B—AD- F的大小为45;(?)以O为原点,BC AF、OE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O(0, 0, 0),A(0,,32,0),B(32,0, 0),D(0,,32,8),E(0,0,8),F(0,32, 0)所以,BD,(,32,,32,8),FE,(0,,32,8)设异面直线BD与EF所成角为,则82,,,,,coscos,.BDFE. 1082arccos故直线BD与EF所成的角为.10考点5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例7.(2007年全国卷?理)° ——四棱锥中,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侧面底面(已知,SABCD,?ABC,45ABCDSBC,ABCD AB,2,, ( SASB,,3BC,22S(?)证明;SABC,C(?)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SDSABB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DA二面角的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解答过程:解法一:(?)作,垂足为,连结,由侧面底面,SOBC?AOSBC?ABCDO 得底面(SO?ABCD因为,所以,SASB,AOBO,°又,故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45?AOBAOBO?由三垂线定理,得(SABC?(?)由⑺知,依题设,SABC?ADBC?SSA,3故,由,,,得ADBC,,22AO,2SAAD?,(SD,11SO,1O C B 211,,2 的面积(?SABSABSAAB,,,21,,D 22A ,,1DB连结,得的面积?DABSABAD,,sin135222DVV设到平面的距离为,由于,得SABhDSABSABD,, 卩□ |11,解得(h,2hSSOS,1233h222设与平面所成角为,则(,SDSAB,,,,sinSD111122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我为(SDSBCarcsi nil考点6二面角此类题主要是如何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并将二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线线角放到一个合适的三角形中进行求解•二面角是高考的热点,应重视•典型例题例8((2007年湖南卷文)b —如图,已知直二面角,,,,,,,,,,PQAPQ,C,, , ,BAP45B,,CACB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为(30CAC ,A P QB,;(I)证明BCPQ?(II)求二面角的大小(BACP,,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⑴在平面内过点作COPC于点,连结(,COOBn |因为,,所以,,,?,,,PQCO?,C ,又因为,所以(CACB,OAOB,H卜o |A P 而,所以,,,,BAO45 ,ABO45 ,AOB9OQ O B,从而,又,BOPQ?COPC所以平面(因为平面,故(PQBC?PQ?OBCBC,OBC n - I(II)解法一:由(I)知,,又,,BOPQ?,,?,,,PQ,所以(BO?,BO,,BHH过点作于点,连结,由三垂线定理知,(OOHAC?BHA故是二面角的平面角(,BHOBACP,,°由(I)知,,所以是和平面所成的角,贝, , ,CAO3OCO?” CAOCA3AO,3OHAO,,si n30 不妨设,贝U,( AC,22BOAO,,3在中,,所以,,,,,ABOBAO45Rt?OABBO3tan2, ,,,BHO 于是在中,(Rt?BOHOH32故二面角的大小为(BACP,,arctan2,,例9(( 2006年重庆卷)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 PA底面ABCDQA为直CD AD=CD=2AB, E F分别为PC CD的中点.,(?)试证:CD平面BEF;(?)设PA,k?AB,且二面角E-BD-C的平面角大于,30:,解法一:(?)证:由已知DFAB且DAD为直角,〃,,故ABFD是矩形,从而CDBF.,,又PA底面ABCD,CDAD故由三垂线定理知,CDPD在?PDC中, E、F 分别,,PC、CD的中点,故EF?PD从而CDEF由此得CD面BEF.(?)连结AC交BF于G.易知G为AC的中点.连接EG则在?PAC中易知EG?PA又,,PA 底面ABCD故EG底面ABCD在底面ABCD中,过G作GHBD垂足为H,连接EH.由三垂线定理知,,EHBD从而EHG为二面角E-BD-C的平面角.设AB=a则在?PAC中,有11EG=PA=ka.22 以下计算GH考察底面的平面图•连结GD.11 因S=BD?GH=GB?DF. ?GBD22求k的取值范围.解答过程:GB,DF故GH=. BD5 在?ABD中,因为AB,a,AD=2a,得BD=a.11 而GB=FB=AD=aDF=AB从而得22GB,ABa,a5a.GH== , 5BD5a1kaEG52因此tan?EHG== ,k.2GH5a5由k,0 知是锐角,故要使, ,必须,EHG,EHG30:53k,,tan= 30:32 215.解之得,k的取值范围为k, 15。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立体几何的解答题型主要采用“论证与计算”相结合的模式,即首先是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证明空间的线线、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再计算几何体的体积.试题背景有折叠问题、探索性问题等,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能力.题型一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题型概览:空间中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证明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相应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去解决;二是利用空间向量法来论证,应用向量证明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关键是把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与空间向量建立对应关系,把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算,通过运算解决证明问题.这里以传统方法为例建立审题程序与答题模板,向量方法参照本专题题型二.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四边形MADN是矩形,平面MADN⊥平面ABCD,E、F分别为MA、DC的中点,求证:(1)EF∥平面MNCB;(2)平面MAC⊥平面BND.[审题程序]第一步:利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四边形MNCB内确定与EF平行的直线;第二步:在平面MAC和平面BND中寻找与另一平面垂直的直线;第三步:应用面面垂直、菱形的性质,由线线垂直解决.[规范解答](1)如图,取NC的中点G,连接FG,MG.因为ME∥ND且ME=12ND,F、G分别为DC、NC的中点,FG∥ND且FG=12ND,所以FG与ME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MEF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MG,又MG⊂平面MNCB,EF⊄平面MNCB,所以EF∥平面MNCB.(2)如图,连接BD、MC.因为四边形MADN是矩形,所以ND⊥AD.因为平面MADN⊥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MADN=AD,DN⊂平面MADN,所以ND⊥平面ABCD,所以ND⊥AC.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C⊥BD.因为BD∩ND=D,所以AC⊥平面BDN.又AC⊂平面MAC,所以平面MAC⊥平面BDN.[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1.(2016·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BDEF是矩形,平面BDEF⊥平面ABCD,BF=3,G,H分别是CE,CF的中点.(1)求证:AC⊥平面BDEF;(2)求证:平面BDGH∥平面AEF;(3)求多面体ABCDEF的体积.[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AC⊥BD.又平面BDEF⊥平面ABCD,平面BDEF∩平面ABCD=BD,且AC⊂平面ABCD,所以AC⊥平面BDEF.(2)证明:在△CEF中,因为G,H分别是CE,CF的中点,所以GH∥EF.又GH⊄平面AEF,EF⊂平面AEF,所以GH∥平面AEF.设AC∩BD=O,连接OH.在△ACF中,因为OA=OC,CH=HF,所以OH∥AF.因为OH⊄平面AEF,AF⊂平面AEF,所以OH∥平面AEF.因为OH∩GH=H,OH,GH⊂平面BDGH,所以平面BDGH∥平面AEF.(3)由(1)得AC⊥平面BDEF.因为AO=2,四边形BDEF的面积S▱BDEF=3×22=62,=4.所以四棱锥A-BDEF的体积V1=13×AO×S▱BDEF同理,四棱锥C-BDEF的体积V2=4.所以多面体ABCDEF的体积V=V1+V2=8.题型二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题型概览: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相应的底面和高,应注意充分利用多面体的截面和旋转体的轴截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1)直接法:对于规则几何体,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即可.(2)割补法:当一个几何体的形状不规则时,常通过分割或者补形的手段将此几何体变为一个或几个规则的、体积易求的几何体,然后再计算.经常考虑将三棱锥还原为三棱柱或长方体,将三棱柱还原为平行六面体,将台体还原为锥体.(3)等体积法:一般利用三棱锥的“等积性”求三棱锥体积,可以把任何一个面作为三棱锥的底面.注意两点:一是求体积时,可选择“容易计算”的方式来计算;二是利用“等积性”可求“点到面的距离”,关键是在面中选取三个点,与已知点构成三棱锥.(2016·全国卷Ⅲ)如图,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D∥BC,AB=AD=AC=3,P 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 AB;(2)求四面体N-BCM的体积.[审题程序]第一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证明(1);第二步:由N 为PC 中点,推证四面体N -BCM 的高与P A 的关系; 第三步:利用直接法求四面体的体积.[规范解答] (1)由已知得AM =23AD =2.取BP 的中点T ,连接AT ,TN ,由N 为PC 中点知TN ∥BC ,TN =12BC =2.又AD ∥BC ,故TN 綊AM ,四边形AMNT 为平行四边形, 于是MN ∥AT .因为AT ⊂平面P AB ,MN ⊄平面P AB , 所以MN ∥平面P AB .(2)因为P A ⊥平面ABCD ,N 为PC 的中点,所以N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12P A .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由AB =AC =3得AE ⊥BC ,AE =AB 2-BE 2= 5.由AM ∥BC 得M 到BC 的距离为5, 故S △BCM =12×4×5=2 5.所以四面体N -BCM 的体积V N -BCM =13×S △BCM ×P A 2=453. [答题模板] 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2.(2016·深圳一模)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侧面SBC是正三角形,E是SB的中点,且AE⊥平面SBC.(1)证明:SD∥平面ACE;(2)若AB⊥AS,BC=2,求点S到平面ABC的距离.[解](1)证明:连接BD,交AC于点F,连接E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F是BD的中点,又∵E是SB的中点,∴EF∥SD.∵SD⊄平面ACE,EF⊂平面ACE,∴SD∥平面ACE.(2)∵AB⊥AS,BC=BS=2,且E是SB的中点,∴AE=1.∵AE⊥平面SBC,BS、CE⊂平面SBC,∴AE⊥BS,AE⊥CE.∴AB=AE2+BE2= 2.又侧面SBC 是正三角形,∴CE =3, ∴AC =AE 2+CE 2=2,∴△ABC 是底边长为2,腰长为2的等腰三角形, ∴S △ABC =12×2×4-12=72.设点S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h .由V 三棱锥S -ABC =V 三棱锥A -SBC ,得13h ·S △ABC =13AE ·S △SBC ,∴h =AE ·S △SBC S △ABC =237=2217.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题型概览:如果知道的是试题的结论,而要求的却是试题的某一个存在性条件(如存在某个定点、定直线、定值等),这种试题称为存在探索型试题.解题策略一般是先假设结论成立,然后以该结论作为一个已知条件,再结合题目中的其他已知条件,逆推(即从后往前推),一步一步推出所要求的特殊条件,即要求的存在性条件.若能求出,则存在;若不能求出,则不存在.(2016·石家庄调研)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 1A ⊥平面ABC ,AC ⊥BC ,E 在线段B 1C 1上,B 1E =3EC 1,AC =BC =CC 1=4.(1)求证:BC ⊥AC 1;(2)试探究:在AC 上是否存在点F ,满足EF ∥平面A 1ABB 1?若存在,请指出点F 的位置,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审题程序]第一步:由B 1E =3EC 1及EF ∥平面A 1ABB 1猜想点F 的位置;第二步:在平面A 1ABB 1内探求与EF 平行的直线或寻找经过EF 与平面A 1ABB 1平行的平面; 第三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推理论证.[规范解答] (1)证明:∵AA 1⊥平面ABC ,BC ⊂平面ABC ,∴BC ⊥AA 1. 又∵BC ⊥AC ,AA 1∩AC =A ,∴BC ⊥平面AA 1C 1C . 又AC 1⊂平面AA 1C 1C ,∴BC ⊥AC 1.(2)解法一: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1,在平面A1B1C1内过点E作EG∥A1C1交A1B1于点G,连接AG.∵B1E=3EC1,∴EG=34A1C1.又AF∥A1C1且AF=3,4A1C1∴AF∥EG且AF=EG,∴四边形AFEG为平行四边形,∴EF∥AG.又EF⊄平面A1ABB1,AG⊂平面A1ABB1,∴EF∥平面A1ABB1.解法二: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2,在平面BCC1B1内过点E作EG∥BB1交BC于点G,连接FG. ∵EG∥BB1,EG⊄平面A1ABB1,BB1⊂平面A1ABB1,∴EG∥平面A1ABB1.∵B1E=3EC1,∴BG=3GC,∴FG∥AB.又AB⊂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又EG⊂平面EFG,FG⊂平面EFG,EG∩FG=G,∴平面EFG∥平面A1ABB1.∵EF⊂平面EFG,∴EF∥平面A1ABB1.[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3.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侧棱AA1⊥底面ABC,M为A1B1的中点.(1)证明:MC⊥AB;(2)若AA1=26,侧棱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若存在,求PC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取AB的中点N,连接MN,CN,则MN⊥底面ABC,MN⊥AB.因为△ABC是正三角形,所以NC⊥AB.因为MN∩NC=N,MN⊂平面MNC,NC⊂平面MNC,所以AB⊥平面MNC,所以AB⊥MC.(2)由(1)知MC⊥AB,若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则必有MC⊥BP.过M作MQ⊥B1C1,垂足为Q,连接QC,则QC是MC在平面BCC1B1内的射影,只需QC⊥BP即可,此时Rt△QC1C与Rt△PCB相似,QC1C1C =PCCB,所以PC=QC1·CBC1C=3×426=6,点P恰好是CC1的中点.。

立体几何大题15种题型全归纳

立体几何大题15种题型全归纳

【题型一】 平行1:四边形法证线面平行【典例分析】如图,在正方体中,E ,F 分别是,CD 的中点.(1)求证:平面;(2)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1)在正方体中,取中点G ,连接FG ,,如图,而F 是CD 的中点,则,,又E 是的中点,则,, 因此,,,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而平面,平面,平面.【经验总结】基本规律1.利用平移法做出平行四边形2.利用中位线做出平行四边形【变式演练】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PC ⊥底面ABCD ,,,,E 是PB 的中点.(1)求证:平面PAD ;(2)若,求三棱锥P -ACE 的体积.【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取PA 的中点F ,连接EF ,DF ,利用平行四边形证明,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证;(2)根据等体积法知,即可由棱锥体积公式求解.(1)取PA 的中点F ,连接EF ,DF ,∵点E ,F 分别为PB ,PA 的中点,1111ABCD A B C D -1AA //EF 11A CD 1ED 1A C 1111ABCD A B C D -1CD 1GA 1//FG DD 112FG DD =1AA 11//A E DD 1112A E DD =1//A E FG 1A E FG =1FGA E 1//EF GA EF ⊄11A CD 1GA ⊂11A CD //EF 11A CD AB AD ⊥//AB CD 222AB AD CD ===//CE 2PC =13//EC DF P ACE E ACP V V --=∴,,∴四边形EFDC 是平行四边形,∴,又∵平面PAD ,平面PAD ,∴平面PAD ;2.如图,在四棱锥中,面,,且,,,,为的中点.(1)求证:平面;(2)求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3)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直线与平面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3)存在, (1)证明:取CP 中点F ,连接NF 、BF ,因为F ,N 分为PC ,PD 的中点,则,且, 又,且,,所以四边形NABF 是平行四边形, ,又面PBC ,面PBC 。

高考立体几何复习三部曲—小题题型总结

高考立体几何复习三部曲—小题题型总结

高考立体几何三部曲-小题专项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问题1. 已知某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中标出的尺寸(单位:cm),则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 ) A .34000cm 3 B .38000cm 3C .32000cmD .34000cm2、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多面体的表面积为( ) A .213+ B .183+ C .21 D .183. 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 )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 体积是 A.1083cm B.1003cm C.923cm D.843cm4、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中,面积最大的侧面的面积为( )A .2B .5C .6D .32020正视图 20侧视图 101020俯视图二、斜二测画法1、利用斜二侧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得到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正三角形的直观图仍然是正三角形. B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C .正方形的直观图是正方形. D .圆的直观图是圆2、如图,梯形A 1B 1C 1D 1是一平面图形ABCD 的直观图(斜二测),若A 1D 1∥O 1y 1,A 1B 1∥C 1D 1,A 1B 1=2,C 1D 1=3,A 1D 1=1,则梯形ABCD 的面积是( )A .10B .5C .5 2D .10 2三、关于“球体”的问题1.纬度为α的纬圈上有A 、B 两点,弧在纬圈上,弧AB 的长为απcos R (R 为球半径),则A 、B 两点间的球面距离为________2.三棱锥P —ABC 的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且这个三棱锥的三个侧面的面积分别为6,32,2,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3.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2,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 A. π3 B. π4 C. π33 D. π64.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都在表面积为π36的一个球面上,则这个正四面体的高等于______5.一个球与一个正三棱柱的三个侧面和两个底面都相切,已知这个球的体积是π332,那么该三棱柱的体积是 ( ) A. 396 B. 316 C. 324 D. 3486..已知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所有棱长都等于6,且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等于________.7、将半径都为1的4个钢球完全装入形状为正四面体的容器里,这个正四面体的高的最小值为( )A. 3 +2 6 3B.2+2 6 3C.4+ 2 6 3D.4 3 +2 63四、动态计算问题1、长方形纸片ABCD ,AB=4,BC=7,在BC 边上任取一点E ,把纸片沿AE 折成直二面角,问E 点取何处时,使折起后两个端点B 、D 之间的距离最短?2、用一块长方形钢板制作一个容积为4m 3的无盖长方体水箱,可用的长方形钢板有下列四种不同的规格(长⨯宽的尺寸如各选项所示,单位均为m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是高考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题型归纳如下:
1. 计算题:主要要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点到面的距离、表面积、体积等。

2. 证明题:主要证明线线平行或垂直、线面平行或垂直、面面平行或垂直、多点共线、多点共面、多线共面等。

3. 三视图问题:要求画出简单空间图形 (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 的三视图,并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4.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问题:要求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包括平行、垂直、相交等),并求解距离、角度等。

5. 空间向量问题:要求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减法和数量积运算法则,能够运用空间向量求解立体几何问题。

6. 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问题:要求判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包括平行、垂直、相交等),并求解距离、角度等。

7. 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题:主要证明线线平行或垂直、线面平行或垂直、面面平行或垂直、多点共线、多点共面、多线共面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立体几何问题,如立方体问题、圆锥问题、球体问题等。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注重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定理和公式。

2023年高考数学总复习:立体几何及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数学总复习:立体几何及答案解析

又∵已知 E 为 PB 的中点,∴OE∥PD.
∵PD⊄平面 AEC,OE⊂平面 AEC,
∴PD∥平面 AEC.
解:(2)∵
⺁,
⺁ ,∴
⺁ ⺁.
又∵PD⊥底面 ABCD,∴ 三棱锥 െ
∵E 是 PB 的中点,∴ 三棱锥 െ
⺁ 三棱锥 െ
⺁ ⺁⺁ ⺁ ⺁
⺁.
⺁ 三棱锥 െ
⺁ ⺁.
2.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PA⊥平面 ABC,AD∥BC,∠ABC=90°,AD=2, ⺁ , BC=6. (1)求证:平面 PBD⊥平面 PAC; (2)PA 长为何值时,直线 PC 与平面 PBD 所成角最大?并求此时该角的正弦值.
第1页共3页
【解答】(1)证明:∵PA⊥平面 ABCD,BD⊂平面 ABCD,∴BD⊥PA,
又 ㋨๗
, ㋨๗

∴∠ABD=30°,∠BAC=60°,∴∠AEB=90°,即 BD⊥AC(E 为 AC 与 BD 交点).
又 PA∩AC,∴BD⊥平面 PAC
又因为 BD⊂平面 PBD,所以平面 PBD⊥平面 PAC.
则๗ ๗
,即 െ ⺁ ㌳ ⺁ െ⺁ ㌳ ൅
,取 x=1,
⺁ 得平面 PBD 的一个法向量为๗ (1, , ),
所以 cos< ,๗>



쳌㌳ ⺁

⺁ ⺁
㌳ ⺁㌳ ⺁
因为 ㌳ ⺁ ㌳ ⺁
㌳⺁ ⺁ ⺁
,当且仅当 t=2 时等号成立,
所以 cos< ,๗>
,记直线 PC 与平面 PBD 所成角为θ,
则 sinθ=|cos< ,๗>|,故 t๗ ,
即 ⺁ 时,直线 PC 与平面 PBD 所成角最大,此时该角的正弦值为 .

(完整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完整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例1】如图,在△ABC中,∠ABC=,O为AB边上一点,且3OB=3OC=2AB,已知PO⊥平面ABC,2DA=2AO=PO,且DA∥PO.(1)求证:平面PBD⊥平面COD;(2)求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OB=OC,又∵∠ABC=,∴∠OCB=,∴∠BOC=.⊥∴CO AB.又PO⊥平面ABC,⊥OC⊂平面ABC,∴PO OC.又∵PO,AB⊂平面PAB,PO∩AB=O,∴CO⊥平面PAB,即CO⊥平面PDB.又CO⊂平面COD,∴平面PDB⊥平面COD.(2)解 以OC,OB,OP所在射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OA=1,则PO=OB=OC=2,DA=1.则C(2,0,0),B(0,2,0),P(0,0,2),D(0,-1,1),∴PD=(0,-1,-1),BC=(2,-2,0),BD=(0,-3,1).设平面BD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令y=1,则x=1,z=3,∴n=(1,1,3).设PD与平面BDC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即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类题通法】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间标.第一步:建立空直角坐系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线)坐标.第三步:求向量(直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计夹(或函数值).第四步:算向量的角将夹转为间.第五步:向量角化所求的空角查关键错题规.第六步:反思回顾.看点、易点和答范【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1B1D1DCBA中,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E为B1D1的中点,过A1,D,E的平面交CD1于F.(1)证明:EF∥B1C.(2)求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1)证明 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A1B1AB DC∥∥,且A1B1=AB=DC,所以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从而B1C A∥1D,又A1D⊂面A1DE,B1C⊄面A1DE,于是B1C∥面A1DE.又B1C⊂面B1CD1,面A1DE∩面B1CD1=EF,所以EF∥B1C.(2)解 因为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所以AA1⊥AB,AA1⊥AD,AB⊥AD且AA1=AB=AD.以A为原点,分别以AB,AD,AA1为x轴,y轴和z轴单位正向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得点的坐标A(0,0,0),B(1,0,0),D(0,1,0),A1(0,0,1),B1(1,0,1),D1(0,1,1),而E点为B1D1的中点,所以E点的坐标为.设平面A1DE的一个法向量n1=(r1,s1,t1),而该面上向量A1E=,A1D=(0,1,-1),由n1⊥A1E,n1⊥A1D得r1,s1,t1应满足的方程组(-1,1,1)为其一组解,所以可取n1=(-1,1,1).设平面A1B1CD的一个法向量n2=(r2,s2,t2),而该面上向量A1B1=(1,0,0),A1D=(0,1,-1),由此同理可得n2=(0,1,1).所以结合图形知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为==.题型二: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此类试题一般以解答题形式呈现,常涉及线、面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探究或空间角的计算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1)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进一步论证;(2)利用空间向量,先假设存在点的坐标,再根据条件判断该点的坐标是否存在.【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AB⊥AD,AB=1,AD=2,AC=CD=.(1)求证:PD⊥平面PAB;(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棱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证明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AD,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又PA⊥PD,AB∩PA=A,所以PD⊥平面PAB.(2)解 取AD的中点O,连接PO,CO.因为PA=PD,所以PO⊥AD.因为PO⊂平面PAD,平面PAD⊥平面ABCD,所以PO⊥平面ABCD.因为CO⊂平面ABCD,所以PO⊥CO.因为AC=CD,所以CO⊥AD.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由题意得,A(0,1,0),B(1,1,0),C(2,0,0),D(0,-1,0),P(0,0,1).设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即令z=2,则x=1,y=-2.所以n=(1,-2,2).又PB=(1,1,-1),所以cos〈n,PB〉==-.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解 设M是棱P A上一点,则存在λ∈0,1],使得AM=λAP.因此点M(0,1-λ,λ),BM=(-1,-λ,λ).因为BM⊄平面PCD,所以要使BM∥平面PCD,则BM·n=0,即(-1,-λ,λ)·(1,-2,2)=0,解得λ=.所以在棱P A上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此时=.应设,把要成立的作件结论当条,据此列方对断问题,先假存在【类题通法】(1)于存在判型的求解规围内”等.标,是否有定范的解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化问题转为“点的坐是否有解对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合已知和列出等式综结论,解出参数.(2)于位置探究型【变式训练】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AB∥DC,AB⊥AD,DC=6,AD=8,BC=10,∠P AD=45°,E为P A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PC;(2)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F,满足CF⊥DB?若存在,试求出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明 取PB的中点M,连接EM和CM,过点C作CN⊥AB,垂足为点N.∵CN⊥AB,DA⊥AB,∴CN∥DA,又AB∥CD,∴四边形CDAN为平行四边形,∴CN=AD=8,DC=AN=6,在Rt△BNC中,BN===6,∴AB=12,而E,M分别为P A,PB的中点,∴EM∥AB且EM=6,又DC∥AB,∥且EM=CD,四边形CDEM为平行四边形,∴EM CD∥∵⊂平面PBC,DE⊄平面PBC,∴DE CM.CM∴DE∥平面BPC.(2)解 由题意可得DA,DC,DP两两互相垂直,如图,以D为原点,DA,DC,DP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A(8,0,0),B(8,12,0),C(0,6,0),P(0,0,8).假设AB上存在一点F使CF⊥BD,设点F坐标为(8,t,0),则CF=(8,t-6,0),DB=(8,12,0),由CF·DB=0得t=.又平面DPC的一个法向量为m=(1,0,0),设平面FPC的法向量为n=(x,y,z).又PC=(0,6,-8),FC=.由得即不妨令y=12,有n=(8,12,9).则cos〈n,m〉===.又由图可知,该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故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为.题型三: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起,使其成为空间图形,这类问题称为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常与空间中的平行、垂直以及空间角相结合命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3】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B=5,AC=6,点E,F分别在AD,CD 上,AE=CF=,EF交BD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OD′=.(1)证明:D′H⊥平面ABCD;(2)求二面角B-D′A-C的正弦值.(1)证明 由已知得AC ⊥BD ,AD =CD .又由AE =CF 得=,故AC ∥EF .因此EF ⊥HD ,从而EF ⊥D ′H .由AB =5,AC =6得DO =BO ==4.由EF ∥AC 得==.所以OH =1,D ′H =DH =3.于是D ′H 2+OH 2=32+12=10=D ′O 2,故D ′H ⊥OH .又D ′H ⊥EF ,而OH ∩EF =H ,所以D ′H ⊥平面ABCD .(2)解 如图,以H 为坐标原点,HF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则H (0,0,0),A (-3,-1,0),B (0,-5,0),C (3,-1,0),D ′(0,0,3),AB =(3,-4,0),AC =(6,0,0),AD′=(3,1,3).设m =(x 1,y 1,z 1)是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m =(4,3,-5).设n =(x 2,y 2,z 2)是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n =(0,-3,1).于是cos 〈m ,n 〉===-.sin 〈m ,n 〉=.因此二面角B -D ′A -C 的正弦值是.【类题通法】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是翻折前后形中面位置系和度量系的化关键搞清图线关关变情况,一般地翻折后在同一平面上的性不生化还个质发变,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性生化个质发变.【变式训练】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AB =BC =1,AD =2,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A 1BE 的位置,如图2.(1)证明:CD⊥平面A1OC;(2)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1)证明 在题图1中,因为AB=BC=1,AD=2,E是AD的中点,∠BAD=,所以BE⊥AC.即在题图2中,BE⊥OA1,BE⊥OC,从而BE⊥平面A1OC.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2)解 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又由(1)知,BE⊥OA1,BE⊥OC,所以∠A1OC为二面角A1-BE-C的平面角,所以∠A1OC=.如图,以O为原点,OB,OC,OA1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1B=A1E=BC=ED=1,BC∥ED,所以B,E,A1,C,得BC=,A1C=,CD=BE=(-,0,0).设平面A1BC的一个法向量n1=(x1,y1,z1),平面A1CD的一个法向量n2=(x2,y2,z2),平面A1BC与平面A1CD的夹角为θ,则得取n1=(1,1,1);得取n2=(0,1,1),从而cos θ=|cos〈n1,n2〉|==,即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为.。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全归纳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全归纳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全归纳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 一个三棱柱的底面是正三角形,侧棱垂直于底面,它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cm),则该三棱柱的表面积为()正视图:是一个矩形,长为2,高为√(3);侧视图:是一个矩形,长为2,高为1;俯视图:是一个正三角形,边长为2。

解析:底面正三角形的边长a = 2,底面积S_{底}=(√(3))/(4)a^2=(√(3))/(4)×2^2=√(3)。

侧棱长h = 1,三个侧面的面积S_{侧}=3×2×1 = 6。

所以表面积S=2S_{底}+S_{侧}=2√(3)+6。

2. 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体积是()正视图:是一个梯形,上底为1,下底为2,高为2;侧视图:是一个矩形,长为2,宽为1;俯视图:是一个矩形,长为2,宽为1。

解析:该几何体是一个四棱台。

上底面积S_{1}=1×1 = 1,下底面积S_{2}=2×2=4,高h = 2。

根据四棱台体积公式V=(1)/(3)h(S_{1}+S_{2}+√(S_{1)S_{2}})=(1)/(3)×2×(1 + 4+√(1×4))=(14)/(3)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3. 已知球的直径SC = 4,A,B是该球球面上的两点,AB=√(3),∠ ASC=∠BSC = 30^∘,则棱锥S - ABC的体积为()解析:设球心为O,因为SC是球的直径,∠ ASC=∠ BSC = 30^∘所以SA=SB = 2√(3),AO = BO=√(3)又AB=√(3),所以 AOB是等边三角形,S_{ AOB}=(√(3))/(4)×(√(3))^2=(3√(3))/(4)V_{S - ABC}=V_{S - AOB}+V_{C - AOB}=(1)/(3)× S_{ AOB}×(SO + CO)=(1)/(3)×(3√(3))/(4)×2=√(3)4. 一个正方体被一个平面截去一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三视图如图,则截去部分体积与剩余部分体积的比值为()正视图:是一个正方形,右上角缺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侧视图:是一个正方形,右上角缺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正方形,右上角缺了一个小正方形。

2019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五 立 体 几 何 (讲义训练):第3讲 立体几何中的计算 课时讲义(含答案)

2019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五 立 体 几 何 (讲义训练):第3讲 立体几何中的计算 课时讲义(含答案)

第3讲 立体几何中的计算 课时讲义1. 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计算,主要是能利用公式求常见几何体(柱体、锥体、台体和球)的表面积与体积.有时还需能解决距离、翻折、存在性等比较综合性的问题.2. 高考中常见的题型为:(1) 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2) 利用等积变换求距离问题;(3) 通过计算证明平行与垂直等问题;(4) 几何体的内切和外接.1. 棱长都是2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________. 答案:43解析: 因为四个面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则S 表面积=4×34×4=43.2. 如图,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点P 是棱BB 1的中点,则四棱锥PAA 1C 1C的体积为________.答案:13解析:四棱锥PAA 1C 1C 的体积为13×22×2×1=13.3. (2018·南京学情调研)将一个正方形绕着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圆柱的体积为27π cm 3,则该圆柱的侧面积为________cm 2.答案:18π解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cm ,则πa 2·a =27π,解得a =3,所以侧面积2π×3×3=18π.4. (2018·海安质量测试)已知正三棱锥的体积为36 3 cm 3,高为4 cm ,则底面边长为________cm.答案:63解析: 设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a ,则其面积为S =34a 2.由题意13·34a 2×4=363,解得a =63., 一) 表面积与体积, 1) 如图,在以A ,B ,C ,D ,E 为顶点的六面体中,△ABC 和△ABD 均为等边三角形,且平面ABC ⊥平面ABD ,EC ⊥平面ABC ,EC =3,AB =2.(1) 求证:DE ∥平面ABC ; (2) 求此六面体的体积.(1) 证明:作DF ⊥AB ,交AB 于点F ,连结CF. 因为平面ABC ⊥平面ABD , 且平面ABC ∩平面ABD =AB , 所以DF ⊥平面ABC.因为EC ⊥平面ABC ,所以DF ∥EC. 因为△ABD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 所以DF =3,因此DF =EC ,所以四边形DEC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E ∥CF.因为DE ⊄平面ABC ,CF ⊂平面ABC , 所以DE ∥平面ABC.(2) 解:因为△ABD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点F 是AB 的中点. 又△ABC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CF ⊥AB. 由DF ⊥平面ABC 知,DF ⊥CF , 所以CF ⊥平面ABD.因为DE ∥CF ,所以DE ⊥平面ABD , 因此四面体ABDE 的体积为13S △ABD ·DE =1;四面体ABCE 的体积为13S △ABC ·CE =1,而六面体ABCED 的体积=四面体ABDE 的体积+四面体ABCE 的体积, 故所求六面体的体积为2.(2018·苏州暑假测试)如图,正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一边AB 的长为2 3 cm ,侧面积为83 cm 2,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cm 3.答案:4解析:记正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中心为点O ,棱AB 的中点为H, 连结PO ,HO ,PH ,则PO ⊥平面ABCD .因为正四棱锥的侧面积为83 cm 2,所以83=4×12×23×PH ,解得PH =2.在直角△PHO 中,PH =2,HO =3,所以PO =1,所以V PABCD =13×S 四边形ABCD ×PO =13×23×23×1=4(cm 3)., 二) 翻折与切割问题, 2) 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 =2,∠ABC =60°,BD ∩AC =O ,现将其沿菱形对角线BD 折起得到空间四边形EBCD ,使EC =2.(1) 求证:EO ⊥CD ;(2) 求点O 到平面EDC 的距离.(1) 证明:∵ 四边形ABCD 为菱形,∴ AC ⊥BD . ∵ BD ∩AC =O ,∴ AO ⊥BD ,即EO ⊥BD .∵ 在菱形ABCD 中,AB =2,∠ABC =60°,∴ AD =CD =BC =2,AO =OC =1. ∵ EC =2,CO =EO =1,∴ EO 2+OC 2=EC 2,∴ EO ⊥OC . 又BD ∩OC =O ,∴ EO ⊥平面BCD ,∴ EO ⊥CD .(2) 解:设点O 到平面ECD 的距离为h ,由(1)知EO ⊥平面OCD .V 三棱锥O CDE =V 三棱锥E OCD ,即13S △OCD ·EO =13S △ECD ·h . 在Rt △OCD 中,OC =1,OD =3,∠DOC =90°,∴ S △OCD =12OC ·OD =32.在△CDE 中,ED =DC =2,EC =2,∴ S △CDE =12×2×22-(22)2=72, ∴ h =S △OCD ·EO S △ECD =217,即点O 到平面EDC 的距离为217.如图①,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π2,AB =BC =12AD =a ,点E 是AD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如图②中△A 1BE 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 1BCDE .(1) 求证:CD ⊥平面A 1OC ;(2) 当平面A 1BE ⊥平面BCDE 时,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362,求a 的值.,①) ,②)(1) 证明:在图①中,因为AB =BC =12AD =a ,点E 是AD 的中点,∠BAD =π2,所以BE ⊥AC ,即在图②中,BE ⊥A 1O ,BE ⊥OC . 又A 1O ∩OC =O ,所以BE ⊥平面A 1OC . 在图①中,BC ∥ED ,且BC =ED ,所以四边形BCDE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E ∥CD , 所以CD ⊥平面A 1OC .(2) 解:因为平面A 1BE ⊥平面BCDE ,所以A 1O 是四棱锥A 1BCDE 的高. 根据图①可得A 1O =22AB =22a ,平行四边形BCDE 的面积S =BC ·AB =a 2, 所以VA 1BCDE =13×S ×A 1O =13×a 2×22a =26a 3.由26a 3=362,解得a =6., 三) 立体几何中的以算代证问题, 3) (2018·泰州中学学情调研)在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 =AC =AA 1=3a ,BC =2a ,D 是BC 的中点,E ,F 分别是AA 1,CC 1上一点,且AE =CF =2a.(1) 求证:B 1F ⊥平面ADF ; (2) 求三棱锥B 1ADF 的体积.(1) 证明:∵ AB =AC ,D 为BC 中点,∴ AD ⊥BC.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 1B ⊥底面ABC ,AD ⊂底面ABC ,∴ AD ⊥B 1B.∵ BC ∩B 1B =B ,∴ AD ⊥平面B 1BCC 1. ∵ B 1F ⊂平面B 1BCC 1,∴ AD ⊥B 1F.在矩形B 1BCC 1中,C 1F =CD =a ,B 1C 1=CF =2a , ∴ Rt △DCF ≌Rt △FC 1B 1,∴ ∠CFD =∠C 1B 1F , ∴ ∠B 1FD =90°,∴ B 1F ⊥FD . ∵ AD ∩FD =D ,∴ B 1F ⊥平面AFD . (2) 解: ∵ B 1F ⊥平面AFD ,∴ VB 1-ADF =13·S △ADF ·B 1F =13×12×AD ×DF ×B 1F =52a 33.如图①,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C =90°,CD ∥AB ,AB =4,AD =CD =2.将△ADC 沿AC 折起,使平面ADC ⊥平面ABC ,得到几何体DABC ,如图②.(1) 求证:BC ⊥平面ACD ; (2) 求几何体DABC 的体积.(1) 证明:(证法1)在图①中,由题意知,AC =BC =22,∴ AC 2+BC 2=AB 2,∴ AC ⊥BC .取AC 的中点O ,连结DO ,由AD =CD ,得DO ⊥AC .又平面ADC ⊥平面ABC ,且平面ADC ∩平面ABC =AC ,DO ⊂平面ACD , ∴ OD ⊥平面ABC ,∴ OD ⊥BC . 又AC ⊥BC ,AC ∩OD =O , ∴ BC ⊥平面ACD .(证法2)在图①中,由题意得AC =BC =22,∴ AC 2+BC 2=AB 2, ∴ AC ⊥BC .∵ 平面ADC ⊥平面ABC ,平面ADC ∩平面ABC =AC ,BC ⊂平面ABC , ∴ BC ⊥平面ACD .(2) 解:由(1)知,BC 为三棱锥BACD 的高, 且BC =22,S △ACD =12×2×2=2,∴ 三棱锥BACD 的体积V BACD =13S △ACD ·BC =13×2×22=423,即几何体DABC 的体积为423.1. (2018·天津卷)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则四棱锥A 1BB 1D 1D 的体积为________.答案:13解析:如图,连结A 1C 1,交B 1D 1于点O ,很明显A 1C 1⊥平面BDD 1B 1,则A 1O 是四棱锥的高,且A 1O =12A 1C 1=12×12+12=22,S 四边形BDD 1B 1=BD ×DD 1=2×1=2,结合四棱锥体积公式可得其体积为V =13Sh =13×2×22=13.2. (2018·江苏卷)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其所有面的中心为顶点的多面体的体积为________.答案:43解析:由图可知,该多面体为两个全等正四棱锥的组合体,正四棱锥的高为1,底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2,所以该多面体的体积为2×13×1×(2)2=43.3. (2017·北京卷)如图,在三棱锥PABC 中,PA ⊥AB ,PA ⊥BC ,AB ⊥BC ,PA =AB =BC =2,点D 为线段AC 的中点,E 为线段PC 上一点.(1) 求证:PA ⊥BD ;(2) 求证:平面BDE ⊥平面PAC ;(3) 当PA ∥平面BDE 时,求三棱锥EBCD 的体积.(1) 证明:因为PA ⊥AB ,PA ⊥BC ,AB ∩BC =B ,所以PA ⊥平面ABC. 因为BD ⊂平面ABC ,所以PA ⊥BD.(2) 证明:因为AB =BC ,点D 为AC 的中点,所以BD ⊥AC. 由(1)知,PA ⊥BD ,PA ∩AC =A ,所以BD ⊥平面PAC. 又BD ⊂平面BDE , 所以平面BDE ⊥平面PAC.(3) 解:因为PA ∥平面BDE ,平面PAC ∩平面BDE =DE ,所以PA ∥DE. 因为点D 为AC 的中点,所以DE =12PA =1,BD =DC =2.由(1)知,PA ⊥平面ABC ,所以DE ⊥平面ABC , 所以三棱锥EBCD 的体积为V =13×12×BD ×DC ×DE =13.4. (2017·全国卷Ⅰ)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AB ∥CD ,且∠BAP =∠CDP =90°. (1) 求证:平面PAB ⊥平面PAD ;(2) 若PA =PD =AB =DC ,∠APD =90°,且四棱锥PABCD 的体积为83,求该四棱锥的侧面积.(1) 证明:由已知∠BAP =∠CDP =90°,得AB ⊥AP ,CD ⊥PD .由于AB ∥CD ,故AB ⊥PD .又PA ∩PD =P ,所以AB ⊥平面PAD . 又AB ⊂平面PAB ,所以平面PAB ⊥平面PAD .(2) 解:如图,在平面PAD 内作PE ⊥AD ,垂足为点E .由(1)知,AB ⊥平面PAD ,故AB ⊥PE ,由AB ∩AD =A ,可得PE ⊥平面ABCD .设AB =x ,则由已知可得AD =2x ,PE =22x ,故四棱锥PABCD 的体积V PABCD =13AB ·AD ·PE =13x 3.由题设得13x 3=83,解得x =2. 从而PA =PD =2,AD =BC =22,PB =PC =22,所以△PBC 为等边三角形,可得四棱锥PABCD 的侧面积为 12PA ·PD +12PA ·AB +12PD ·DC +12BC 2sin 60°=6+2 3.5. (2017·全国卷Ⅲ)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ABC 是正三角形,AD =CD .(1) 求证:AC ⊥BD ;(2) 已知△ACD 是直角三角形,AB =BD ,若E 为棱BD 上与D 不重合的点,且AE ⊥EC ,求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比.(1) 证明:如图,取AC 的中点O ,连结DO ,BO .因为AD =CD ,所以AC ⊥DO .又由于△ABC 是正三角形,所以AC ⊥BO . 又DO ∩BO =O ,所以AC ⊥平面DOB . 因为BD ⊂平面DOB ,所以AC ⊥BD . (2) 解:连结EO .由(1)及题设知∠ADC =90°,所以DO =AO . 在Rt △AOB 中,BO 2+AO 2=AB 2. 又AB =BD ,所以BO 2+DO 2=BO 2+AO 2=AB 2=BD 2, 故∠DOB =90°.由题设知△AEC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EO =12AC .又△ABC 是正三角形,且AB =BD ,所以EO =12BD ,故点E 为BD 的中点.所以点E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点D 到平面ABC 的距离的12,四面体ABCE 的体积为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12,即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之比为1∶1.(本题模拟高考评分标准,满分14分) (2018·长春模拟)如图,四边形ABCD 为菱形,G 为AC 与BD 的交点,BE ⊥平面ABCD .(1) 求证:平面AEC ⊥平面BED ;(2) 若∠ABC =120°,AE ⊥EC ,三棱锥EACD 的体积为63,求该三棱锥的侧面积.(1) 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 为菱形,所以AC ⊥BD . 因为BE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所以AC ⊥BE .(2分) 因为BD ∩BE =B ,故AC ⊥平面BED .又AC ⊂平面AEC ,所以平面AEC ⊥平面BED .(6分)(2) 解:设AB =x ,在菱形ABCD 中,由∠ABC =120°,得AG =GC =32x ,GB =GD=x2. 因为AE ⊥EC ,所以在Rt △AEC 中,可得EG =32x .(8分)由BE ⊥平面ABCD ,知△EBG 为直角三角形,可得BE =22x .由已知得三棱锥EACD 的体积为63,即13×12·AC ·GD ·BE =624x 3=63,解得x =2.(9分)从而可得AE =EC =ED =6.所以△EAC 的面积为3,△EAD 的面积与△ECD 的面积均为 5.故三棱锥EACD 的侧面积为3+25.(14分)1. 若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则此圆柱的体积为________. 答案:2π解析: 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则有2πr =2,即r =1π,故圆柱的体积为V =πr 2h =π⎝ ⎛⎭⎪⎫1π2×2=2π.2. 如图,已知AF ⊥平面ABCD ,四边形ABEF 为矩形,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DAB =90°,AB ∥CD ,AD =AF =CD =2,AB =4.(1) 求证:AF ∥平面BCE ; (2) 求证:AC ⊥平面BCE ; (3) 求三棱锥EBCF 的体积.(1) 证明:∵ 四边形ABEF 为矩形,∴ AF ∥BE .又BE ⊂平面BCE ,AF ⊄平面BCE , ∴ AF ∥平面BCE .(2) 证明:如图,过点C 作CM ⊥AB ,垂足为点M . ∵ AD ⊥DC ,∴ 四边形ADCM 为矩形, ∴ AM =DC =MB =AD =2.∴ AC =22,CM =2,BC =22,∴ AC 2+BC 2=AB 2,∴ AC ⊥BC . ∵ AF ⊥平面ABCD ,AF ∥BE , ∴ BE ⊥平面ABCD ,∴ BE ⊥AC .∵ BE ⊂平面BCE ,BC ⊂平面BCE ,BC ∩BE =B , ∴ AC ⊥平面BCE .(3) 解:∵ AF ⊥平面ABCD ,∴ AF ⊥CM .∵ CM ⊥AB ,AF ⊂平面ABEF ,AB ⊂平面ABEF ,AF ∩AB =A ,∴ CM ⊥平面ABEF ,∴ V 三棱锥EBCF =V 三棱锥CBEF =13×12×BE ×EF ×CM =16×2×4×2=83.3. (2016·江苏卷)现需要设计一个仓库,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的形状是正四棱锥P A 1B 1C 1D 1,下部分的形状是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如图),并要求正四棱柱的高O 1O 是正四棱锥的高PO 1的4倍.(1) 若AB =6 m ,PO 1=2 m ,则仓库的容积是多少?(2) 若正四棱锥的侧棱长为6 m ,则当PO 1为多少时,仓库的容积最大?解:(1) ∵ PO 1=2 m ,正四棱柱的高O 1O 是正四棱锥的高PO 1的4倍,∴ O 1O =8 m ,∴ 仓库的容积V =13×62×2+62×8=312(m 3). (2) 若正四棱锥的侧棱长为6 m ,设PO 1=x m ,则O 1O =4x m ,A 1O 1=36-x 2 m ,A 1B 1=2·36-x 2 m , 则仓库的容积V (x )=13×(2·36-x 2)2·x +(2·36-x 2)2·4x =-263x 3+312x (0<x<6), V ′(x )=-26x 2+312(0<x <6).当0<x <23时,V ′(x )>0,V (x )单调递增; 当23<x <6时,V ′(x )<0,V (x )单调递减. 故当x =23时,V (x )取最大值. 即当PO 1=23 m 时,仓库的容积最大.请使用“课后训练·第19讲”活页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2023届高考数学专项练习立体几何解答题最全归纳总结含答案

2023届高考数学专项练习立体几何解答题最全归纳总结含答案

2023届高考数学专项练习立体几何解答题最全归纳总结【题型归纳目录】题型一:非常规空间几何体为载体题型二:立体几何存在性问题题型三:立体几何折叠问题题型四:立体几何作图问题题型五:立体几何建系繁琐问题题型六:两角相等(构造全等)的立体几何问题题型七:利用传统方法找几何关系建系题型八:空间中的点不好求题型九:创新定义【典例例题】题型一:非常规空间几何体为载体例1.如图,P为圆锥的顶点,O为圆锥底面的圆心,圆锥的底面直径AB=4,母线PH=22,M是PB的中点,四边形OBCH为正方形.(1)设平面POH∩平面PBC=l,证明:l∥BC;(2)设D为OH的中点,N是线段CD上的一个点,当MN与平面PAB所成角最大时,求MN的长.例2.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为4,侧面积为162π,线段AB为圆锥底面⊙O的直径,C在线段AB上,且BC=3CA,点D是以BC为直径的圆上一动点;(1)当CD=CO时,证明:平面PAD⊥平面POD(2)当三棱锥P-BCD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B-PD-A的余弦值.例3.如图,圆锥PO 的母线长为6,△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平面PAC ⊥平面PBC .BC =23,∠ABC =60°.(1)证明:PA ⊥PC ;(2)设点Q 满足OQ =λOP ,其中λ∈0,1 ,且二面角O -QB -C 的大小为60°,求λ的值.例4.如图,D 为圆锥的顶点,O 为圆锥底面的圆心,AB 为底面直径,C 为底面圆周上一点,DA =AC =BC =2,四边形DOAE 为矩形,点F 在BC 上,且DF ⎳平面EAC .(1)请判断点F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2)平面DFO 将多面体DBCAE 分成两部分,求体积较大部分几何体的体积.例5.如图,在直角△POA 中,PO ⊥OA ,PO =2OA ,将△POA 绕边PO 旋转到△POB 的位置,使∠AOB =90°,得到圆锥的一部分,点C 为AB的中点.(1)求证:PC ⊥AB ;(2)设直线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φ,求sin φ..例6.如图,四边形ABCD 为圆柱O 1O 2的轴截面,EF 是该圆柱的一条母线,EF =2EA ,G 是AD 的中点.(1)证明:AF ⊥平面EBG ;(2)若BE =3EA ,求二面角E -BG -A 的正弦值.例7.例7.如图,几何体是圆柱的一部分,它是由矩形ABCD (及其内部)以AB 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120°得到的,G 是DF的中点.(1)设P 是CE 上的一点,且AP ⊥BE ,求证BP ⊥BE ;(2)当AB =3,AD =2时,求二面角E -AG -C 的大小.例8.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个半圆柱的轴截面,E ,F 分别是弧DC ,AB 上的一点,EF ∥AD ,点H 为线段AD 的中点,且AB =AD =4,∠FAB =30°,点G 为线段CE 上一动点.(1)试确定点G 的位置,使DG ⎳平面CFH ,并给予证明;(2)求二面角C -HF -E 的大小.例9.坐落于武汉市江汉区的汉口东正教堂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拜占庭式建筑,象征着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拜占庭建筑创造了将穹顶支承于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呼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主体部分由一圆柱与其上方一半球所构成,如图所示.其中O 是下底面圆心,A ,B ,C 是⊙O 上三点,A 1,B 1,C 1是上底面对应的三点.且A ,O ,C 共线,AC ⊥OB ,C 1E =EC ,B 1F =13FB ,AE 与O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6565.(1)若E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为233,求⊙O 的半径.(2)在(1)的条件下,已知P 为半球面上的动点,且AP =210,求P 点轨迹在球面上围成的面积.例10.如图,ABCD 为圆柱OO 的轴截面,EF 是圆柱上异于AD ,BC 的母线.(1)证明:BE ⊥平面DEF ;(2)若AB =BC =6,当三棱锥B -DEF 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B -DF -E 的正弦值.例11.如图,O1,O分别是圆台上、下底的圆心,AB为圆O的直径,以OB为直径在底面内作圆E,C为圆O的直径AB所对弧的中点,连接BC交圆E于点D,AA1,BB1,CC1为圆台的母线,AB=2A1B1=8.(1)证明;C1D⎳平面OBB1O1;(2)若二面角C1-BC-O为π3,求O1D与平面AC1D所成角的正弦值.例12.某市在滨海文化中心有滨海科技馆,其建筑有鲜明的后工业风格,如图所示,截取其中一部分抽象出长方体和圆台组合,如图所示,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4,AD=AA1=2,圆台下底圆心O为AB的中点,直径为2,圆与直线AB交于E,F,圆台上底的圆心O1在A1B1上,直径为1.(1)求A1C与平面A1ED所成角的正弦值;(2)圆台上底圆周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FP⊥AC1,若存在,求点P到直线A1B1的距离,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题型二:立体几何存在性问题例13.如图,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PA=1,AB=1,AC=2,∠BAC=60°.(1)求三棱锥A-PBC的体积;(2)在线段PC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BM⊥AC?若存在,求MCP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14.已知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且AD=2AB,△PAD是正三角形,CD⊥平面PAD,E、F、G、O分别是PC、PD、BC、AD的中点.(1)求平面EFG与平面ABCD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2)线段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直线GM与平面EFG所成角的大小为π6,若存在,求出PMPA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例15.已知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1B⊥AC1,AC=AA1=4,BC=2.(1)求证:平面A1ACC1⊥平面ABC;(2)若∠A1AC=60°,在线段A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二面角B-A1P-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34若存在,确定点P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例16.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D⎳BC,AD⊥CD,且AD=CD,BC=2CD,PA=2AD.(1)证明:AB⊥PC;(2)在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二面角M-AC-D的余弦值为1717,若存在,求BM与PC所成角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17.如图,△ABC是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点E,F,N分别在边AB,AC,BC上,且AE=AF=BN=4,M 为BC边的中点,AM交EF于点O,沿EF将三角形AEF折到DEF的位置,使DM=15.(1)证明:平面DEF⊥平面BEFC;(2)试探究在线段DM上是否存在点P,使二面角P-EN-B的大小为60°?若存在,求出DPP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18.图1是直角梯形ABCD ,AB ⎳CD ,∠D =90∘,AB =2,DC =3,AD =3,CE =2ED ,以BE 为折痕将△BCE 折起,使点C 到达C 1的位置,且AC 1=6,如图2.(1)求证:平面BC 1E ⊥平面ABED ;(2)在棱DC 1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C 1到平面PBE 的距离为62?若存在,求出二面角P -BE -A 的大小;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例19.如图所示,在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侧棱A 1A ⊥底面ABCD ,AB ⊥AC ,AB =1,AC =AA 1=2,AD =CD =5,E 为棱AA 1上的点,且AE =12.(1)求证:BE ⊥平面ACB 1;(2)求二面角D 1-AC -B 1的余弦值;(3)在棱A 1B 1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直线DF ∥平面ACB 1?若存在,求A 1F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20.如图,在五面体ABCDE中,已知AC⊥BD,AC⊥BC,ED⎳AC,且AC=BC=2ED=2,DC=DB =3.(1)求证:平面ABE⊥与平面ABC;(2)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得平面AEF与平面ABE夹角余弦值的绝对值等于54343,若存在,求BFBC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题型三:立体几何折叠问题例21.如图1,在边上为4的菱形ABCD中,∠DAB=60°,点M,N分别是边BC,CD的中点,AC∩BD=O1,AC∩MN=G.沿MN将△CMN翻折到△PMN的位置,连接PA,PB,PD,得到如图2所示的五棱锥P -ABMND.(1)在翻折过程中是否总有平面PBD⊥平面PAG?证明你的结论;(2)当四棱锥P-MNDB体积最大时,求直线PB和平面MNDB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PA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二面角Q-MN-P余弦值的绝对值为1010若存在,试确定点Q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22.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AD中,∠A=90°,AD=8,AB=3,B、C分别是PA、PD上的点,且AD⎳BC,M、N分别为BP、CD的中点,现将△BCP沿BC折起,得到四棱锥P-ABCD,连接MN.(1)证明:MN⎳平面PAD;(2)在翻折的过程中,当PA=4时,求二面角B-PC-D的余弦值.例23.如图1,在平面四边形PDCB中,PD∥BC,BA⊥PD,PA=AB=BC=2,AD=1.将△PAB沿BA 翻折到△SAB的位置,使得平面SAB⊥平面ABCD,如图2所示.(1)设平面SDC与平面SAB的交线为l,求证:BC⊥l;(2)点Q在线段SC上(点Q不与端点重合),平面QBD与平面BCD夹角的余弦值为66,求线段BQ的长.例24.如图,在平面五边形PABCD 中,△PAD 为正三角形,AD ∥BC ,∠DAB =90°且AD =AB =2BC =2.将△PAD 沿AD 翻折成如图所示的四棱锥P -ABCD ,使得PC =7.F ,Q 分别为AB ,CE 的中点.(1)求证:FQ ∥平面PAD ;(2)若DE PE=12,求平面EFC 与平面PAD 夹角的余弦值.例25.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3,AD =2,∠A =60°,E ,F 分别为线段AB ,CD 上的点,且BE =2AE ,DF =FC ,现将△ADE 沿DE 翻折至△A 1DE 的位置,连接A 1B ,A 1C .(1)若点G 为线段A 1B 上一点,且A 1G =3GB ,求证:FG ⎳平面A 1DE ;(2)当三棱锥C -A 1DE 的体积达到最大时,求二面角B -A 1C -D 的正弦值.例26.如图1,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ABEF是等腰梯形,AB=BE=12EF,现将正方形ABCD沿AB翻折,使CD与C D 重合,得到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其中D E=4.(1)证明:AF⊥平面AD E;(2)求二面角D -AE-C 的余弦值.例2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BC=2,AD=4,现将△ABC所在平面沿对角线AC翻折,使点B翻折至点E,且成直二面角E-AC-D.(1)证明:平面EDC⊥平面EAC;(2)若直线DE与平面E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2,求二面角D-EA-C的余弦值.例28.如图1,在△ABC 中,∠ACB =90°,DE 是△ABC 的中位线,沿DE 将△ADE 进行翻折,使得△ACE 是等边三角形(如图2),记AB 的中点为F .(1)证明:DF ⊥平面ABC .(2)若AE =2,二面角D -AC -E 为π6,求直线AB 与平面ACD 所成角的正弦值.题型四:立体几何作图问题例29.已知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O 为其中心,点E 为侧棱PD 的中点.(1)作出过O 、P 两点且与AE 平行的四棱锥截面(在答题卡上作出该截面与四棱锥表面的交线,并写出简要作图过程);记该截面与棱CD 的交点为M ,求出比值DM MC (直接写出答案);(2)若四棱锥的侧棱与底面边长均相等,求AE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例30..如图,已知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ABCD中,平面MNGH与直线PB和直线AC平行,点E为PD的中点,点F在CD上,且DF:FC=1:2.(1)求证:四边形MNGH是平行四边形;(2)求作过EF作四棱锥P-ABCD的截面,使PB与截面平行(写出作图过程,不要求证明).截面的定义: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平面与几何体的表面的交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例3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B1C1的中点,F,G分别是棱CC1,BC上的动点(不与顶点重合).(1)作出平面A1DG与平面CBB1C1的交线(要求写出作图过程),并证明:若平面A1DG⎳平面D1EF,则EF⎳A1D;(2)若G为棱BC的中点,是否存在F,使平面D1EF⊥平面DGF,若存在,求出CF的所有可能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32.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B1C1的中点,F,G分别是棱CC1,BC上的动点(不与顶点重合).(1)作出平面A1DG与平面CBB1C1的交线(要求写出作图过程),并证明:若平面A1DG⎳平面D1EF,则EF⎳A1D;(2)若F,G均为其所在棱的中点,求点G到平面D1EF的距离.例33.如图多面体ABCDEF中,面FAB⊥面ABCD,△FAB为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F⎳BC,且EF=32BC=3,H,G分别为CE,CD的中点.(1)求二面角C-FH-G的余弦值;(2)作平面FHG与平面ABCD的交线,记该交线与直线AB交点为P,写出APAB的值(不需要说明理由,保留作图痕迹).例34.如图,已知多面体EABCDF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EA⊥底面ABCD,FD⎳EA,且FD =12EA=1.(1)求多面体EABCDF的体积;(2)记线段BC的中点为K,在平面ABCD内过点K作一条直线与平面ECF平行,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但不要求证明.例35.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DAB=2π3.AC∩BD=O,且PO⊥平面ABCD,PO=3,点F,G分别是线段PB.PD上的中点,E在PA上.且PA=3PE.(Ⅰ)求证:BD⎳平面EFG;(Ⅱ)求直线AB与平面EFG的成角的正弦值;(Ⅲ)请画出平面EFG与四棱锥的表面的交线,并写出作图的步骤.题型五:立体几何建系繁琐问题例36.如图,已知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正三角形,侧面BB1C1C是矩形,M,N分别为BC,B1C1的中点,P为AM上一点.过B1C1和P的平面交AB于E,交AC于F.(1)证明:AA1⎳MN,且平面A1AMN⊥平面EB1C1F;(2)设O为△A1B1C1的中心.若AO⎳平面EB1C1F,且AO=AB,求直线B1E与平面A1AMN所成角的正弦值.例37.如图,在锥体P-ABCD中,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且∠DAB=60°,PA=PD=2,PB=2,E,F 分别是BC,PC的中点(1)证明:AD⊥平面DEF(2)求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例38.如图,AEC 是半径为a 的半圆,AC 为直径,点E 为AC的中点,点B 和点C 为线段AD 的三等分点,平面AEC 外一点F 满足FB =FD =5a ,EF =6a .(1)证明:EB ⊥FD ;(2)已知点Q ,R 为线段FE ,FB 上的点,FQ =23FE ,FR =23FB ,求平面BED 与平面RQD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例39.《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中将由四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已知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平面ABC .(1)从三棱锥P -ABC 中选择合适的两条棱填空: BC ⊥ ,则三棱锥P -ABC 为“鳖臑”;(2)如图,已知AD ⊥PB ,垂足为D ,AE ⊥PC ,垂足为E ,∠ABC =90°.(ⅰ)证明:平面ADE ⊥平面PAC ;(ⅱ)设平面ADE 与平面ABC 的交线为l ,若PA =23,AC =2,求二面角E -l -C 的大小.例40.已知四面体ABCD,AD=CD,∠ADB=∠CDB=120°,且平面ABD⊥平面BCD.(Ⅰ)求证:BD⊥AC;(Ⅱ)求直线CA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例41.已知四面体ABCD,∠ADB=∠CDB=120°,且平面ABD⊥平面BCD.(Ⅰ)若AD=CD,求证:BD⊥AC;(Ⅱ)求二面角B-CD-A的正切值.题型六:两角相等(构造全等)的立体几何问题例42.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ΔABC是等边三角形,∠BAD=∠BCD=90°,点P是AC的中点,连接BP,DP(1)证明:平面ACD⊥平面BDP;(2)若BD=6,cos∠BPD=-33,求三棱锥A-BCD的体积.例43.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ΔABC是等边三角形,∠BAD=∠BCD=90°,点P是AC的中点,连接BP,DP.(1)证明:平面ACD⊥平面BDP;(2)若BD=6,且二面角A-BD-C为120°,求直线AD与平面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例44.如图,四棱锥F-ABCD中,底面ABCD为边长是2的正方形,E,G分别是CD、AF的中点,AF=4,∠FAE=∠BAE,且二面角F-AE-B的大小为90°.(1)求证:AE⊥BG;(2)求二面角B-AF-E的余弦值.例45.如图,四棱锥E-ABCD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DAE=∠BAE=45°,∠DAB=60°.(Ⅰ)证明:平面ADE⊥平面ABE;(Ⅱ)当直线DE与平面ABE所成的角为30°时,求平面DCE与平面ABE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例46.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已知∠ABD=∠CBD=60°,AB=BC=2,(1)求证:AC⊥BD;(2)若平面ABD⊥平面CBD,且BD=52,求二面角C-AD-B的余弦值.题型七:利用传统方法找几何关系建系例47.如图:长为3的线段PQ与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垂直相交于其中心O(PO>OQ).(1)若二面角P-AB-Q的正切值为-3,试确定O在线段PQ的位置;(2)在(1)的前提下,以P,A,B,C,D,Q为顶点的几何体PABCDQ是否存在内切球?若存在,试确定其内切球心的具体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48.在四棱锥P-ABCD中,E为棱AD的中点,PE⊥平面ABCD,AD⎳BC,∠ADC=90°,ED=BC= 2,EB=3,F为棱PC的中点.(Ⅰ)求证:PA⎳平面BEF;(Ⅱ)若二面角F-BE-C为60°,求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例49.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AB=AC=2,侧面BCC1B1为矩形,∠A1AB=2π3,二面角A-BC-A1的正切值为12.(Ⅰ)求侧棱AA1的长;(Ⅱ)侧棱CC1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直线AD与平面A1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63,若存在,判断点的位置并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例50.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O,AC是圆O的一条直径,PA⊥平面ABCD,PA=AC=2,E是PC的中点,∠DAC=∠AOB(1)求证:BE⎳平面PAD;(2)若二面角P-CD-A的正切值为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例51.如图所示,PA⊥平面ABCD,ΔCAB为等边三角形,PA=AB,AC⊥CD,M为AC中点.(Ⅰ)证明:BM⎳平面PCD;(Ⅱ)若PD与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62,求二面角C-PD-M的正切值.题型八:空间中的点不好求例52.如图,直线AQ⊥平面α,直线AQ⊥平行四边形ABCD,四棱锥P-ABCD的顶点P在平面α上,AB =7,AD=3,AD⊥DB,AC∩BD=O,OP⎳AQ,AQ=2,M,N分别是AQ与CD的中点.(1)求证:MN⎳平面QBC;(2)求二面角M-CB-Q的余弦值.例53.如图,四棱锥S-ABCD中,AB⎳CD,BC⊥CD,侧面SAB为等边三角形.AB=BC=2,CD=SD=1.(1)证明:SD⊥平面SAB(2)求AB与平面SBC所成角的正弦值.例54.如图,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SD⊥底面ABCD,AD=2,DC=SD=2,点M在侧棱SC上,∠ABM=60°.(Ⅰ)证明:M是侧棱SC的中点;(Ⅱ)求二面角S-AM-B的余弦值.例5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AB⎳CD,∠CDA=90°,CD=2AB=2,AD=3,PA=5,PD=22,点E在棱AD上且AE=1,点F为棱PD的中点.在棱AD上且AE=1,点F位棱PD的中点.(1)证明:平面BEF⊥平面PEC;(2)求二面角A-BF-C的余弦值的大小.例56.如图,在四棱锥A-BCFE中,四边形EFCB为梯形,EF⎳BC,且EF=34BC,Δ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顶点F在AC上的射影为点G,且FG=3,CF=212,BF=52.(1)证明:平面F GB⊥平面ABC;(2)求二面角E-AB-F的余弦值.例57.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ABC是等边三角形,BC的中点为O,A1O⊥底面ABC,AA1与底面ABC所成的角为π3,点D在棱AA1上,且AD=32,AB=2.(1)求证:OD⊥平面BB1C1C;(2)求二面角B-B1C-A1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例58.如图,将矩形ABCD沿AE折成二面角D1-AE-B,其中E为CD的中点,已知AB+2,BC=1.BD1 =CD1,F1为D1B的中点.(1)求证:CF⎳平面AD1E;(2)求AF与平面BD1E所成角的正弦值.题型九:创新定义例59.蜂房是自然界最神奇的“建筑”之一,如图1所示.蜂房结构是由正六棱柱截去三个相等的三棱锥H-ABC,J-CDE,K-EFA,再分别以AC,CE,EA为轴将△ACH,△CEJ,△EAK分别向上翻转180°,使H,J,K三点重合为点S所围成的曲顶多面体(下底面开口),如图2所示.蜂房曲顶空间的弯曲度可用曲率来刻画,定义其度量值等于蜂房顶端三个菱形的各个顶点的曲率之和,而每一顶点的曲率规定等于2π减去蜂房多面体在该点的各个面角之和(多面体的面角是多面体的面的内角,用弧度制表示).例如:正四面体在每个顶点有3个面角,每个面角是π3,所以正四面体在各顶点的曲率为2π-3×π3=π.(1)求蜂房曲顶空间的弯曲度;(2)若正六棱柱底面边长为1,侧棱长为2,设BH=x(i)用x表示蜂房(图2右侧多面体)的表面积S(x);(ii)当蜂房表面积最小时,求其顶点S的曲率的余弦值.例60.类比于二维平面中的余弦定理,有三维空间中的三面角余弦定理;如图1,由射线PA,PB,PC构成的三面角P-ABC,∠APC=α,∠BPC=β,∠APB=γ,二面角A-PC-B的大小为θ,则cosγ=cosαcosβ+sinαsinβcosθ.时,证明以上三面角余弦定理;(1)当α、β∈0,π2(2)如图2,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平面AA1C1C⊥平面ABCD,∠A1AC=60°,∠BAC=45°,①求∠A1AB的余弦值;②在直线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BP⎳平面DA1C1?若存在,求出点P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例61.(1)如图,对于任一给定的四面体A1A2A3A4,找出依次排列的四个相互平行的平面α1,α2,α3,α4,使得A i ∈αi i=1,2,3,4,且其中每相邻两个平面间的距离都相等;(2)给定依次排列的四个相互平行的平面α1,α2,α3,α4,其中每相邻两个平面间的距离为1,若一个正四面体A1A2A3A4的四个顶点满足:A i∈αi i=1,2,3,4,求该正四面体A1A2A3A4的体积.例62.已知a =(x 1,y 1,z 1),b =(x 2,y 2,z 2),c =(x 3,y 3,z 3),定义一种运算:(a ×b )⋅c =x 1y 2z 3+x 2y 3z 1+x 3y 1z 2-x 1y 3z 2-x 2y 1z 3-x 3y 2z 1,已知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AB =(2,-1,4),AD =(4,2,0),AP =(-1,2,1)(1)试计算(AB ×AD )⋅AP 的绝对值的值,并求证PA ⊥面ABCD ;(2)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说明(AB ×AD )⋅AP 的绝对值的值与四棱锥P -ABCD 体积的关系,并由此猜想向量这一运算(AB ×AD )⋅AP 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立体几何解答题最全归纳总结【题型归纳目录】题型一:非常规空间几何体为载体题型二:立体几何存在性问题题型三:立体几何折叠问题题型四:立体几何作图问题题型五:立体几何建系繁琐问题题型六:两角相等(构造全等)的立体几何问题题型七:利用传统方法找几何关系建系题型八:空间中的点不好求题型九:创新定义【典例例题】题型一:非常规空间几何体为载体例1.如图,P 为圆锥的顶点,O 为圆锥底面的圆心,圆锥的底面直径AB =4,母线PH =22,M 是PB 的中点,四边形OBCH 为正方形.(1)设平面POH ∩平面PBC =l ,证明:l ∥BC ;(2)设D 为OH 的中点,N 是线段CD 上的一个点,当MN 与平面PAB所成角最大时,求MN 的长.【解析】(1)因为四边形OBCH 为正方形,∴BC ∥OH ,∵BC ⊄平面POH ,OH ⊂平面POH ,∴BC ∥平面POH .∵BC ⊂平面PBC ,平面POH ∩平面PBC =l ,∴l ∥BC .(2)∵圆锥的母线长为22,AB =4,∴OB =2,OP =2,以O 为原点,OP 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 0,0,2 ,B 0,2,0 ,D 1,0,0 C 2,2,0 ,M 0,1,1 ,设DN =λDC =λ,2λ,0 0≤λ≤1 ,ON =OD +DN =1+λ,2λ,0 ,MN =ON -OM =1+λ,2λ-1,-1 ,OD =1,0,0 为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设MN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1+λ,2λ-1,-1 ⋅1,0,0 1+λ 2+2λ-1 2+1 =1+λ5λ2-2λ+3,令1+λ=t ∈1,2 ,则sin θ=t 5t 2-12t +10=15-12t +101t 2=1101t -35 2+75所以当1t =35时,即λ=23时,sin θ最大,亦θ最大,此时MN =53,13,-1 ,所以MN =MN =53 2+13 2+-1 2=353.例2.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为4,侧面积为162π,线段AB 为圆锥底面⊙O 的直径,C 在线段AB 上,且BC =3CA ,点D 是以BC 为直径的圆上一动点;(1)当CD =CO 时,证明:平面PAD ⊥平面POD(2)当三棱锥P -BCD 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B -PD -A 的余弦值.【解析】(1)∵PO 垂直于圆锥的底面,∴PO ⊥AD ,当CD =CO 时,CD =OC =AC ,∴AD ⊥OD ,又OD ∩PO =O ,∴AD ⊥平面POD ,又AD ⊂平面PAD ,∴平面PAD ⊥平面POD ;(2)由题可知OA =OB =4,4π⋅PB =162π,∴PB =42,∴PO =4,当三棱锥P -BCD 的体积最大时,△DBC 的面积最大,此时D 为BC的中点,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A (0,-4,0),B (0,4,0),P (0,0,4),D 3,1,0 ,∴BP =0,-4,4 ,PD =3,1,-4 ,AP =(0,4,4),设平面PAD 的法向量为n 1 =(a ,b ,c ),则n 1 ⋅AP =0n 1 ⋅PD =0 ,即4b +4c =03a +b -4c =0,令a =5,则b =-3,c =3,∴n 1 =(5,-3,3),设平面PBD 的法向量n 2 =x ,y ,z ,则n 2 ⋅BP =0n 2 ⋅PD =0 ,即-4y +4z =03x +y -4z =0,令x =1,则y =1,z =1,∴n 2 =1,1,1 ,则cos n 1 ,n 2 =n 1 ⋅n 2 n 1 n 2 =5-3+33×52+-3 2+32=5129129,∴二面角B -PD -A 的余弦值为-5129129.例3.如图,圆锥PO 的母线长为6,△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平面PAC ⊥平面PBC .BC =23,∠ABC =60°.(1)证明:PA ⊥PC ;(2)设点Q 满足OQ =λOP ,其中λ∈0,1 ,且二面角O -QB -C 的大小为60°,求λ的值.【解析】(1)∵PA =PB =PC =6,BC =23,PB 2+PC 2=BC 2,∴PB ⊥PC∵平面PAC ⊥平面PBC 且平面PAC ∩平面PBC =PC ,PB ⊂平面PBC ,PB ⊥PC ,∴PB ⊥平面PAC ,又PA ⊂平面PAC ,∴PB ⊥PA ,∴AB =PA 2+PB 2=23,∴∠ABC =60°,∴△ABC 是正三角形,AC =23,∵PA 2+PC 2=AC 2∴PA ⊥PC ;(2)在平面ABC 内作OM ⊥OB 交BC 于M ,以O 为坐标原点,OM ,OB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如图所示:易知OB =OC =2,OP =PB 2-OB 2=2,所以B 2,0,0 ,P 0,0,2 ,C -1,3,0 ,Q 0,0,2λ ,QB =2,0,-2λ ,BC =-3,3,0 ,设平面OBC 的法向量n 1 =x ,y ,z ,依题意n 1 ⋅QB =0n 1 ⋅CB =0 ,即2x -2λz =0-3x +3y =0 ,不妨令y =3λ,得n 1 =λ,3λ,2 ,易知平面OQB 的法向量n 2 =0,1,0 ,由λ∈0,1 可知cos n 1 ,n 2 =n 1 ⋅n 2 n 1 ⋅n 2=cos60°,即3λλ2+(3λ)2+2 2=12,解得λ=12例4.如图,D 为圆锥的顶点,O 为圆锥底面的圆心,AB 为底面直径,C 为底面圆周上一点,DA =AC =BC =2,四边形DOAE 为矩形,点F 在BC 上,且DF ⎳平面EAC .(1)请判断点F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2)平面DFO 将多面体DBCAE 分成两部分,求体积较大部分几何体的体积.【解析】(1)点F 是BC 的中点,取BC 的中点F ,连接OF ,DF ,因为O 为AB 的中点,所以OF ⎳AC ,又AC ⊂平面AEC ,OF ⊄平面AEC ,所以OF ⎳平面AEC ,由四边形DOAE 为矩形,所以DO ⎳AE ,又AE ⊂平面AEC ,OD ⊄平面AEC ,所以OD ⎳平面AEC ,因为DO ∩OF =O ,DO ,OF ⊂平面DOF ,所以平面DOF ⎳平面AEC ,因为DF ⊂平面DOF ,所以DF ⎳平面AEC ,(2)由(1)知点F 是BC 的中点,因为DA =AC =BC =2,所以AB =AC 2+BC 2=22,所以OA =OC =OB =2,且OC ⊥AB ,所以OD =AD 2-OA 2=2,所以三棱锥D -BOF 的体积V D -BOF =13S △BOF ⋅DO =13×12×2×22×2=26;又三棱锥D -BOC 的体积V D -BOC =13S △BOC ⋅DO =13×12×2×2×2=23,所以四棱锥C -DOAE 的体积V C -DOAE =13S DOAE ×2=13×2 2×2=223,所以几何体DBCAE 的体积V DBCAE =V D -BCO +V C -DOAE =2,所以体积较大部分几何体的体积为V DBCAE -V D -BOF =2-26=526;例5.如图,在直角△POA 中,PO ⊥OA ,PO =2OA ,将△POA 绕边PO 旋转到△POB 的位置,使∠AOB =90°,得到圆锥的一部分,点C 为AB 的中点.(1)求证:PC ⊥AB ;(2)设直线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φ,求sin φ.【解析】(1)证明:由题意知:PO ⊥OA ,PO ⊥OB ,OA ∩OC =0∴PO ⊥平面AOB ,又∵AB ⊂平面AOB ,所以PO ⊥AB .又点C 为AB 的中点,所以OC ⊥AB ,PO ∩OC =0,所以AB ⊥平面POC ,又∵PC ⊂平面POC ,所以PC ⊥AB .(2)以O 为原点,OA ,OB ,OP 的方向分别作为x ,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OA =2,则A 2,0,0 ,B 0,2,0 ,P 0,0,4 ,C 2,2,0 ,所以AB =-2,2,0 ,AP =-2,0,4 ,PC =2,2,-4 .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 =a ,b ,c ,则n ⋅AB =-2a +2b =0,n ⋅AP =-2a +4c =0, 取c =1,则a =b =2可得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 ,所以sin φ=cos n ,PC =n ⋅PC n PC =42-465=210-5 15.例6.如图,四边形ABCD 为圆柱O 1O 2的轴截面,EF 是该圆柱的一条母线,EF =2EA ,G 是AD 的中点.(1)证明:AF ⊥平面EBG ;(2)若BE =3EA ,求二面角E -BG -A 的正弦值.【解析】(1)由已知EF ⊥平面ABE ,BE ⊂平面ABE ,所以EF ⊥BE ,因为AB 是圆O 1的直径,所以AE ⊥BE ,因为AE ∩FE =E ,所以BE ⊥平面AFE ,AF ⊂平面AFE ,故BE ⊥AF ,因为EF =2EA =2AG ,所以EA =2AG ,易知:Rt △AEG ∼Rt △EFA ,所以∠GEA +∠EAF =90°,从而AF ⊥EG ,又BE ∩EG =E ,所以AF ⊥平面EBG .(2)以E 为坐标原点,EA 为x 轴正方向,EA 为单位向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E -xyz ,则AB =2,BE =3,EF =2,从而A 1,0,0 ,B 0,3,0 ,D 1,0,2 ,F 0,0,2 ,AB =-1,3,0 ,AD =0,0,2 ,设n =x ,y ,z 位平面BGA 的法向量,则{n ⋅AB =0n ⋅AD =0⇒{-x +3y =02z =0⇒{x =3y =1z =0,所以n =3,1,0 ,由(1)知:平面BEG 的法向量为AF =-1,0,2 ,因为cos n ,AF =n ⋅AF n ⋅AF=-12,所以二面角E -BG -A 的正弦值为32.例7.例7.如图,几何体是圆柱的一部分,它是由矩形ABCD (及其内部)以AB 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120°得到的,G 是DF的中点.(1)设P 是CE 上的一点,且AP ⊥BE ,求证BP ⊥BE ;(2)当AB =3,AD =2时,求二面角E -AG -C 的大小.【解析】(1)因为AP ⊥BE ,AB ⊥BE ,AB ,AP ⊂平面ABP ,AB ∩AP =A ,所以BE ⊥平面ABP ,又BP ⊂平面ABP ,所以BP ⊥BE .(2)以B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BE ,BP ,BA 所在的直线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得A (0,0,3),E (2,0,0),G (1,3,3),C (-1,3,0),故AE =(2,0,-3),AG =(1,3,0),CG =(2,0,3).设m =x 1,y 1,z 1 是平面AEG 的一个法向量,由m ·AE =0m ·AG =0 可得2x 1-3z 1=0,x 1+3y 1=0.取z 1=2,可得平面AEG 的一个法向量m =(3,-3,2).设n =x 2,y 2,z 2 是平面ACG 的一个法向量,由n ·AG =0n ·CG =0,可得x 2+3y 2=0,2x 2+3z 2=0. 取z 2=-2,可得平面ACG 的一个法向量n =(3,-3,-2).所以cos ‹m ,n ›=m ⋅n |m |⋅|n |=12, 因为<m ,n >∈[0,π],故所求的角为60°.例8.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个半圆柱的轴截面,E ,F 分别是弧DC ,AB 上的一点,EF ∥AD ,点H 为线段AD 的中点,且AB =AD =4,∠FAB =30°,点G 为线段CE 上一动点.(1)试确定点G 的位置,使DG ⎳平面CFH ,并给予证明;(2)求二面角C -HF -E 的大小.【解析】(1)当点G 为CE 的中点时,DG ∥平面CFH .证明:取CF 得中点M ,连接HM ,MG .∵G ,M 分别为CE 与CF 的中点,∴GM ∥EF ,且GM =12EF =12AD ,又H 为AD 的中点,且AD ∥EF ,AD =EF ,∴GM ∥DH ,GM =DH .四边形GMHD 是平行四边形,∴HM ∥DG又HM ⊂平面CFH ,DG ⊄平面CFH∴DG ∥平面CFH(2)由题意知,AB 是半圆柱底面圆的一条直径,∴AF ⊥BF .∴AF =AB cos30°=23,BF =AB sin30°=2.由EF ∥AD ,AD ⊥底面ABF ,得EF ⊥底面ABF .∴EF ⊥AF ,EF ⊥BF .以点F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F (0,0,0),B (0,2,0),C (0,2,4),H (23,0,2)FH =(23,0,2),FC =(0,2,4)设平面CFH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所以n ⋅FH =23x +2z =0n ⋅FC =2y +4z =0则令z =1则y =-2,x =-33即n =-33,-2,1由BF ⊥AF ,BF ⊥FE ,AF ∩FE =F .得BF ⊥平面EFH ∴平面EFH 的一个法向量为FB =(0,2,0)设二面角C -HF -E 所成的角为θ∈0,π2则cos θ=∣cos ‹n ,FB ›=|n ⋅FB ||n ||FB |=0×-33 +(-2)×2+1×02×13+4+1=32 ∴二面角C -HF -E 所成的角为π6.例9.坐落于武汉市江汉区的汉口东正教堂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拜占庭式建筑,象征着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拜占庭建筑创造了将穹顶支承于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呼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主体部分由一圆柱与其上方一半球所构成,如图所示.其中O 是下底面圆心,A ,B ,C 是⊙O 上三点,A 1,B 1,C 1是上底面对应的三点.且A ,O ,C 共线,AC ⊥OB ,C 1E =EC ,B 1F =13FB ,AE 与O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6565.(1)若E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为233,求⊙O 的半径.(2)在(1)的条件下,已知P 为半球面上的动点,且AP =210,求P 点轨迹在球面上围成的面积.【解析】(1)如图,取BB 1,CE 上的点N ,M .连接OM ,OF ,FM .过N 作NH ⊥A 1B 于H ,则OM ∥AE ,由题意知cos ∠FOM =36565,设⊙O 的半径为r ,AA 1=h ,由勾股定理知OF =r 2+916h 2,OM =r 2+116h 2,FM =2r 2+14h 2,由余弦定理知cos ∠FOM =OF 2+OM 2-FM 22×OF ×OM.代入解得h =2r ,因为EN ∥BC ,EN ⊄面A 1BC ,所以EN ∥面A 1BC ,故N 到面A 1BC 的距离是233,因为BC ⊥AB ,BC ⊥AA 1,AA 1∩AB =A ,所以BC ⊥面A 1AB ,BC ⊥NH ,因为NH ⊥BC ,NH ⊥A 1B ,A 1B ∩BC =B ,所以NH ⊥面A 1BC ,NH =233,而sin ∠A 1BB 1=NH BN =A 1B 1A 1B ,即233×h 2=2r 2r 2+h 2,解得r =2,h =4,即⊙O 的半径为2.(2)设上底面圆心为O 1,则O 1P =2,O 1O 2与O 1P 的夹角为θ,所以|AP |=|AO 1 +O 1P |=20+4+85cos θ=210,解得cos θ=255,过P 作PO 2⊥AO 1于O 2,则O 2P =O 1P ⋅sin θ=255,所以点P 的轨迹是以O 2为圆心,以255为半径的圆,因此可作出几何体被面AOA 1所截得到的截面,如图所示.设弧A 1C 1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曲面面积为S 1,弧PP 得到的为S 2,则S 2S 1=1-cos θS 1=12×4πr2 ,因此S 2=2πr 2(1-cos θ)=8π1-255 .因此P 点轨迹在球面上围成的面积为8π1-255.例10.如图,ABCD 为圆柱OO 的轴截面,EF 是圆柱上异于AD ,BC 的母线.(1)证明:BE ⊥平面DEF ;(2)若AB =BC =6,当三棱锥B -DEF 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B -DF -E 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如图,连接AE ,由题意知AB 为⊙O 的直径,所以AE ⊥BE .因为AD ,EF 是圆柱的母线,所以AD ∥EF 且AD =EF ,所以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E ⎳DF ,所以BE ⊥DF .因为EF 是圆柱的母线,所以EF ⊥平面ABE ,又因为BE ⊂平面ABE ,所以EF ⊥BE .又因为DF ∩EF =F ,DF 、EF ⊂平面DEF ,所以BE ⊥平面DEF .(2)由(1)知BE 是三棱锥B -DEF 底面DEF 上的高,由(1)知EF ⊥AE ,AE ∥DF ,所以EF ⊥DF ,即底面三角形DEF 是直角三角形.设DF =AE =x ,BE =y ,则在Rt △ABE 中有:x 2+y 2=6,所以V B -DEF =13S △DEF ⋅BE =13⋅12x ⋅6⋅y =66xy ≤66⋅x 2+y 22=62,当且仅当x =y =3时等号成立,即点E ,F 分别是AB ,CD的中点时,三棱锥B -DEF 的体积最大,。

压轴题05 立体几何压轴题(解析版)--2023年高考数学压轴题专项训练(全国通用-理)

压轴题05 立体几何压轴题(解析版)--2023年高考数学压轴题专项训练(全国通用-理)

压轴题05立体几何压轴题题型/考向一: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题型/考向二:外接球、内切球等相关问题题型/考向三:平行关系、垂直关系、二面角等相关问题一、空间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热点一空间几何体的侧面积、表面积柱体、锥体、台体和球的表面积公式:(1)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则S侧=2πrl,S表=2πr(r+l).(2)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则S侧=πrl,S表=πr(r+l).(3)若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r,则S侧=π(r+r′)l,S表=π(r2+r′2+r′l +rl).(4)若球的半径为R,则它的表面积S=4πR2.热点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柱体、锥体、台体和球的体积公式:(1)V柱体=Sh(S为底面面积,h为高);Sh(S为底面面积,h为高);(2)V锥体=13(S上+S下+S上S下)h(S上、S下分别为上、下底面面积,h为高);(3)V台体=13(4)V球=4πR3.3二、外接球、内切球问题类型一外接球问题考向1墙角模型墙角模型是三棱锥有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且底面是直角三角形模型,用构造法(构造长方体)解决,外接球的直径等于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长方体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b,c,外接球半径为R.则(2R)2=a2+b2+c2,即2R=a2+b2+c2.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考向2对棱相等模型对棱相等模型是三棱锥的三组对棱长分别相等模型,用构造法(构造长方体)解决,外接球的直径等于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如图所示,(2R )2=a 2+b 2+c 2(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 ,b ,c ),即R 2=18(x 2+y 2+z 2),如图.考向3汉堡模型汉堡模型是直三棱柱、圆柱的外接球模型,模型如下,由对称性可知,球心O 的位置是△ABC 的外心O 1与△A 1B 1C 1的外心O 2的连线的中点,算出小圆O 1的半径AO 1=r ,OO 1=h 2,所以R 2=r 2+h 24.考向4垂面模型垂面模型是有一条侧棱垂直底面的棱锥模型,可补为直棱柱内接于球;如图所示,由对称性可知球心O 的位置是△CBD 的外心O 1与△AB 2D 2的外心O 2连线的中点,算出小圆O1的半径CO1=r,OO1=h2,则R=r2+h24.类型二内切球问题内切球问题的解法(以三棱锥为例)第一步:先求出四个表面的面积和整个锥体的体积;第二步:设内切球的半径为r,建立等式V P-ABC=V O-ABC+V O-P AB+V O-P AC+V O-PBC⇒V P-ABC=13S△ABC·r+13S△P AB·r+13S△P AC·r+13S PBC·r=13(S△ABC+S△P AB+S△P AC+S△PBC)r;第三步:解出r=3V P-ABCS△ABC+S△P AB+S△P AC+S△PBC.类型三球的截面问题解决球的截面问题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球心到截面圆的距离;(2)截面圆的半径;(3)直角三角形(球心到截面圆的距离、截面圆的半径、球的半径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三、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的证明、二面角等热点一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判断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常用方法(1)根据空间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逐项判断,解决问题.(2)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判断.(3)必要时可以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四面体等模型中观察线、面的位置关系,并结合有关定理进行判断.热点二几何法证明平行、垂直1.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α,a⊂β,α∩β=b⇒a∥b.(3)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β,b⊂β,a∩b=P,a∥α,b∥α⇒α∥β.(4)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α∩γ=a,β∩γ=b⇒a∥b.2.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m⊂α,n⊂α,m∩n=P,l⊥m,l⊥n⇒l⊥α.(2)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a⊥α,b⊥α⇒a∥b.(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a⊂α,a⊥l⇒a⊥β.热点三空间向量法证明平行、垂直1.用向量证明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设直线l 1和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 1和v 2,则l 1∥l 2(或l 1与l 2重合)⇔v 1∥v 2.(2)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v ,在平面α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v 1和v 2,则l ∥α或l ⊂α⇔存在两个实数x ,y ,使v =x v 1+y v 2.(3)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v ,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则l ∥α或l ⊂α⇔v ⊥u .(4)设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 1,u 2,则α∥β⇔u 1∥u 2.2.用向量证明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设直线l 1和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 1和v 2,则l 1⊥l 2⇔v 1⊥v 2⇔v 1·v 2=0.(2)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v ,平面α的法向量为u ,则l ⊥α⇔v ∥u .(3)设平面α和β的法向量分别为u 1和u 2,则α⊥β⇔u 1⊥u 2⇔u 1·u 2=0.四、空间角、距离问题热点一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方法一:综合法.步骤为:①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直线,平移另一条直线,或将两条直线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②证明找到(或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③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方法二:空间向量法.步骤为:①求出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分别记为m ,n ;②计算cos 〈m ,n 〉=m ·n|m ||n |;③利用cos θ=|cos 〈m ,n 〉|,以及θ,π2,求出角θ.热点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方法一:几何法.步骤为:①找出直线l 在平面α上的射影;②证明所找的角就是所求的角;③把这个角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方法二:空间向量法.步骤为:①求出平面α的法向量n 与直线AB 的方向向量AB →;②计算cos 〈AB →,n 〉=AB →·n |AB →||n |;③利用sin θ=|cos 〈AB →,n 〉|,以及θ∈0,π2,求出角θ.热点三平面与平面的夹角求平面与平面的夹角方法方法一:几何法.步骤为:①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②证明所找的角就是要求的角;③把这个平面角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口诀:点在棱上,边在面内,垂直于棱,大小确定.方法二:空间向量法.步骤为:①求两个平面α,β的法向量m ,n ;②计算cos 〈m ,n 〉=m ·n|m |·|n |;③设两个平面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m ,n 〉|.热点四距离问题1.空间中点、线、面距离的相互转化关系2.空间距离的求解方法有:(1)作垂线段;(2)等体积法;(3)等价转化;(4)空间向量法.一、单选题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直线m 、n 分别在平面ABCD 和11ABB A 内,且m n ⊥,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若m 垂直于AB ,则n 垂直于AB B .若m 垂直于AB ,则n 不垂直于ABC .若m 不垂直于AB ,则n 垂直于ABD .若m 不垂直于AB ,则n 不垂直于AB【答案】C【详解】AB 选项,若m 垂直于AB ,由面ABCD ⊥面11ABB A ,面ABCD ⋂面11ABB A AB =,可得m 垂直于面11ABB A ,即面11ABB A 内的所有直线均与m 垂直,而n 可能垂直于AB ,也可能不垂直于AB ,故A 错误,B 错误;CD 选项,若m 不垂直于AB ,则,BC m 为面ABCD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由题可知BC n ⊥,m n ⊥,则n 垂直面ABCD ,又AB ⊂面ABCD ,所以n 垂直于AB ,故C 正确,D 错误.故选:C2.在中国古代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中,称图中的多面体ABCDEF 为“刍甍”.书中描述了刍甍的体积计算方法:求积术曰,倍下袤,上袤从之,以广乘之,又以高乘之,六而一,即()216V AB EF AD h =+⨯⨯,其中h 是刍甍的高,即点F 到平面ABCD 的距离.若底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2EF =,且//EF AB ,ADE V 和BCF △是等腰三角形,90AED BFC ∠=∠= ,则该刍甍的体积为()A .3B .3C .D .403【答案】B【详解】如图所示,设点F 在底面的射影为G ,,H M 分别为,BC AD 的中点,连接,,EM FH MH ,则FG 即为刍甍的高,-P ABC 面积恰为该容器的表面积)展开后是如图所示的边长为10的正方形123APP P (其中点B 为23P P 中点,点C为12PP 中点),则该玩具的体积为()A .6253B .1253C .125D .2503【答案】B【详解】该玩具为三棱锥-P ABC ,即三棱锥A PBC -,则PA ⊥底面PBC ,且10PA =,PBC 面积为252,所以12512510323P ABC V -=⨯⨯=.故选:B.4.攒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形式,宋代称为撮尖,清代称攒尖.通常有圆形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八角攒尖,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多见于亭阁式建筑、园林建筑.如图所示的建筑屋顶是圆形攒尖,可近似看作一个圆锥,已知其轴截面(过圆锥旋转轴的截面)是底边长为6m ,腰长为5m 的等腰三角形,则该屋顶的体积约为()A .38πmB .39πmC .310πmD .312πm 【答案】D【详解】如图所示为该圆锥轴截面,由题知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5.已知为两条不同的直线,,为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若//,//a b b α,则//a αB .若//,,//a b a b αβ⊥,则αβ⊥C .若//,//,//a b αβαβ,则//a bD .若//,//,a b αβαβ⊥,则a b⊥【答案】B【详解】对于A ,若//,//a b b α,则//a α或a α⊂,故A 错误;对于B ,若//,//a b b β,则a β⊂或//a β,若a β⊂,因为a α⊥,则αβ⊥,若//a β,如图所示,则在平面β一定存在一条直线//m a ,因为a α⊥,所以m α⊥,又m β⊂,所以αβ⊥,综上若//,,//a b a b αβ⊥,则αβ⊥,故B 正确;对于C ,若//,//,//a b αβαβ,则直线,a b 相交或平行或异面,故C 错误;对于D ,若//,//,a b αβαβ⊥,则直线,a b 相交或平行或异面,故D 错误.故选:B.6.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为32,则该三棱柱外接球表面积的最小值为()A .12πB .24πC .48πD .96π7.已知三棱锥-P ABC 中,底面ABC 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点P 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的中心,且三棱锥-P ABC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18π,球心在三棱锥-P ABC 内,则二面角P AB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A .12B .13C 22D 即PDC ∠为二面角P AB C --的平面角,由23AB =,得22OC OD ==,显然三棱锥线段PO 上,由三棱锥-P ABC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8.已知三棱锥-P ABC 的四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4PB PC AB AC ====,2PA BC ==,则球O 的表面积为()A .316π15B .79π15C .158π5D .79π5而,,AB AC A AB AC =⊂ 平面ABC ,因此在等腰ABC 中,4,2AB AC BC ===,则215sin 1cos ABC ABC ∠=-∠=,二、多选题9.已知直线a ,b ,c 两两异面,且a c ⊥,b 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存在平面α,β,使a α⊂,b β⊂,且c α⊥,c β⊥B .存在平面α,β,使a α⊂,b β⊂,且c α∥,c β∥C .存在平面γ,使a γ∥,b γ∥,且c γ⊥D .存在唯一的平面γ,使c γ⊂,且a ,b 与γ所成角相等【答案】ABC【详解】对于A,平移直线b 到与直线a 相交,设平移后的直线为b ',因为b c ⊥,所以b c '⊥,设直线,a b '确定的平面为α,则a c ⊥,b c '⊥,直线b '和a 相交,所以c α⊥,同理可得:c β⊥,故A 对;对于B,平移直线c 到与直线a 相交,设平移后的直线为c ',设直线,a c '确定的平面为α,因为c //c ',且α⊄c ,所以c α∥,同理可得:c β∥,故B 对;对于C,同时平移直线b 和直线a ,令平移后的直线相交,设平移后的直线为,a b '''',因为a c ⊥,b c ⊥,所以a c ''⊥,b c ''⊥,设直线,a b ''''确定的平面为γ,则a γ∥,b γ∥,且c γ⊥,故C 对;对于D ,由对称性可知,存在两个平面γ,使c γ⊂,且a ,b 与γ所成角相等,故D 错误;故选:ABC.10.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外接球表面积为12π,,,M N P 分别在线段1BB ,1CC ,1DD 上,且,,,A M N P 四点共面,则().A .AP MN=B .若四边形AMNP 为菱形,则其面积的最大值为C .四边形AMNP 在平面11AAD D 与平面11CC D D 内的正投影面积之和的最大值为6D .四边形AMNP 在平面11AA D D 与平面11CC D D 内的正投影面积之积的最大值为4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依题意,234π()12π2a ⋅=,解得因为平面11BCC B ∥平面ADD则M 在平面11AA D D 上的投影落在设为H ,则四边形AGHP 为四边形AMNP 由于,AM PN GM HN ==,则(当1x y ==时取“=”),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ABD三、解答题11.如图,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为菱形,60BAD ∠=︒,2AB =,4SD =,SD ⊥平面ABCD ,点E 在棱SB 上.(1)证明:AC DE ⊥;(2)若三棱锥E ABC -,求点E 到平面SAC 的距离.【详解】(1)证明:如图,连接BD ,因为四边形ABCD 为菱形,所以AC BD ⊥,因为SD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所以SD AC ⊥,又因为SD BD D = ,所以AC ⊥平面SBD ,又因为DE ⊂平面SBD ,所以AC DE ⊥.(2)解:设点E 到平面ABC 则三棱锥E ABC -的体积V (11sin 18032AB BC =⨯⨯⨯⨯︒-12.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平面ABD ⊥平面BCD ,,AB AD O =为BD 的中点.(1)证明:OA CD ⊥;(2)已知OCD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已知点E 在棱AD 的中点,且二面角E BC D --的大小为45 ,求三棱锥A BCD -的体积.【详解】(1)证明:AB AD = ,O 为BD 的中点,AO BD ∴⊥,又平面ABD ⊥平面BCD ,平面ABD ⋂平面BCD BD =,AO ⊂平面BCD ,所以AO ⊥平面BCD ,又CD ⊂平面BCD ,AO CD ∴⊥.(2)取OD 的中点F ,因为OCD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CF OD ⊥,过O 作//OM CF ,与BC 交于M ,则OM OD ⊥,由(1)可知OA ⊥平面BCD ,设OA a =,因为OA ⊥平面BCD ,所以设平面BC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3300x y n BC ⎧+=⎪⎧⋅= ○热○点○题○型二外接球、内切球等相关问题一、单选题1.已知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其顶点都在球O 的球面上,若球O 的体积为323π,则球心O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A B .32C .1D 因为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且所以13O B =,又因为球O 的体积为32π2.已知三棱锥-P ABC 的底面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侧棱,,PA PB PC 两两垂直,若此三棱锥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是()A .3πB .πC .3π4D .3π23.一个圆锥的底面圆和顶点都恰好在一个球面上,且这个球的半径为5,则这个圆锥的体积的最大值时,圆锥的底面半径为()A .103B .2C .3D 【答案】C【详解】解:如图,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球半径5R =,球心为O .过圆锥的顶点P 作底面的垂线2125OO r =-.所以圆锥的高h PO =4.已知圆锥的侧面积为2π,母线与底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则该圆锥的内切球的体积为()A .4π3B .43π9C.27D5.如图,几何体Ω为一个圆柱和圆锥的组合体,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一个底面重合,圆锥的顶点为A ,圆柱的上、下底面的圆心分别为B 、C ,若该几何体Ω存在外接球(即圆锥的顶点与底面圆周在球面上,且圆柱的底面圆周也在球面上).已知24BC AB ==,则该组合体的体积等于()A .56πB .70π3C .48πD .64π【答案】A【详解】设该组合体外接球的球心为O ,半径为R ,易知球心在BC 中点,则224R AO ==+=.6.已知矩形ABCD的顶点都在球心为的体积为43,则球O的表面积为()A.76πB.112πC D.3故球的表面积为:2476πR π=,故选:A .7.水平桌面上放置了4个半径为2的小球,4个小球的球心构成正方形,且相邻的两个小球相切.若用一个半球形的容器罩住四个小球,则半球形容器内壁的半径的最小值为()A .4B .2C .2D .6此时,如上图示,O 为半球的球心,体的体对角线,且该小球与半球球面上的切点与8.已知三棱锥-PABC的四个顶点均在球的球面上,,PB AC== PC AB=Q为球O的球面上一动点,则点Q到平面PAB 的最大距离为()A2211BC2211D2223BD BE AB∴+==,BD2226BD BE BF∴++=,∴球在PAB中,cosABABP∠=二、填空题9.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平面ABC ,14AB AC PA AB AC ⊥=+=,,,当三棱锥的体积最大时,三棱锥-P ABC 外接球的体积为______.则三棱锥-P ABC 外接球的直径为2R PA =因此,三棱锥-P ABC 外接球的体积为34π3R10.如图,在直三棱柱111中,1.设为1的中点,三棱锥D ABC -的体积为94,平面1A BC ⊥平面11ABB A ,则三棱柱111ABC A B C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答案】27π【详解】取1A B 的中点E ,连接AE ,如图.因为1AA AB =,所以1AE A B ⊥.又面1A BC ⊥面11ABB A ,面1A BC ⋂面111ABB A A B =,且AE ⊂面11ABB A ,所以⊥AE 面1A BC ,BC ⊂面1A BC ,所以AE BC ⊥.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BB ⊥面ABC ,BC ⊂面ABC ,所以1BB BC ⊥.又AE ,1BB ⊂面11ABB A ,且AE ,1BB 相交,所以BC ⊥面11ABB A ,AB ⊂面11ABB A ,所以BC AB ⊥.11.如图,直三棱柱111的六个顶点都在半径为1的半球面上,,侧面11BCC B 是半球底面圆的内接正方形,则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为___________.12.如图所示的由4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各边长均相等的六边形是某棱锥的侧面展开图,若该六边形的面积为12+,则该棱锥的内切球半径为___.由题意,侧面展开图的面积由,PD AD PD DC ⊥⊥,○热○点○题○型三平面关系、垂直关系、二面角等相关问题1.已知多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CDEF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90ADC DAB ∠=∠=︒,36BE AB ==,4=AD .(1)求证:平面ADF ⊥平面BCE ;(2)求直线AF 与平面BCF 所成角的正弦值.【详解】(1)因为四边形CDEF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所以CE ⊥DF ,ED ⊥D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90ADC DAB ∠=∠=︒,所以AD ⊥CD ,AB ⊥AD ,故直线AF与平面BC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PA 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平面PAD⊥平面ABCD.Array(1)证明:平面CDM⊥平面PAB;(2)若AD BC ∥,2AD BC =,2AB =,直线PB 与平面MCD ,求三棱锥P MCD -的体积.【详解】(1)取AD 中点为N ,连接PN ,因为PAD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N AD ^,且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PN ⊂面PAD ,所以PN ^平面ABCD ,又AB ⊂平面ABCD ,所以PN AB ⊥,又因为PD AB ⊥,PN PD P = ,,PN PD ⊂平面PAD ,所以AB ⊥平面PAD ,又因为DM ⊂平面PAD ,所以AB DM ⊥,因为M 为AP 中点,所以DM PA ⊥,且PA AB A = ,,PA PB ⊂平面PAD ,所以DM ⊥平面PAB ,且DM ⊂平面CDM ,所以平面CDM ⊥平面PAB .(2)由(1)可知,PN AB ⊥且PD AB ⊥,PN PD P = ,所以AB ⊥平面PAD ,△为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E为BD的中点,F为AE的三等分点,且2AF FE ABD=.(1)求证://FM 面ABC ;(2)若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的大小为23π,求直线EM 与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详解】(1)在BE 上取一点N ,使得12BN NE =,连接FN ,NM ,∵6BD =,∴116BN BD ==,2NE =,3ED =,∵12AF FE =,∴12BN AF NE FE ==,则FN AB ∥,又FN ⊄面ABC ,AB ⊂面ABC ,∴FN ∥面ABC ,∵15BN CM ND MD ==,∴NM BC ∥.∵NM ⊄面ABC ,BC ⊂面ABC ,∴NM ∥面ABC ,∵FN NM N = ,,FN NM ⊂面FNM ,∴面FNM ∥面ABC ,又FM ⊂面FNM ,4.已知底面是正方形,平面,,,点E 、F 分别为线段PB 、CQ 的中点.(1)求证://EF平面PADQ ;(2)求平面PCQ 与平面CDQ 夹角的余弦值;(3)线段PC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AM 与平面PCQ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7,若存在求出PM MC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详解】(1)证明:法一:分别取AB 、CD 的中点G 、H ,连接EG 、GH 、FH ,由题意可知点E 、F 分别为线段PB 、CQ 的中点.所以//EG PA ,//FH QD ,因为//PA DQ ,所以//EG FH ,所以点E 、G 、H 、F 四点共面,因为G 、H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所以//GH AD ,因为AD ⊂平面ADQP ,GH ⊄平面ADQP ,所以//GH 平面ADQP ,又因为//FH QD ,QD ⊂平面ADQP ,FH ⊄平面ADQP ,所以//FH 平面ADQP ,法二:因为ABCD 为正方形,且以点A 为坐标原点,以AB 、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3P 、()3,3,0C 、()0,3,1Q 所以()0,3,1EF =- ,易知平面PADQ 所以0a EF ⋅= ,所以E F a ⊥ ,EF ⊄ADQP EF所在平面和圆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已知2,1AB EF ==.(1)求证:平面DAF ⊥平面CBF ;(2)当AD 的长为何值时,二面角C EF B --的大小为60︒?设()0AD t t =>,则(1,0,C -∴(1,0,0)EF = ,33,22CF ⎛= ⎝6.如图,在三棱柱111中,四边形11是边长为4的菱形,AB BC =,点D 为棱AC 上的动点(不与A 、C 重合),平面1B BD 与棱11AC 交于点E .(1)求证1BB DE //;(2)若平面ABC ⊥平面11AAC C ,160A AC ∠= ,判断是否存在点D 使得平面11A ABB 与平面1B BDE 所成的锐二面角为π3,并说明理由.【详解】(1)11//BB CC ,且1BB ⊂/平面11ACC A ,1CC ⊂平面11ACC A ,∴1//BB 平面11ACC A ,又∵1BB ⊂平面1B BD ,且平面1B BD 平面11ACC A DE =,∴1BB DE //;(2)连接1AC ,取AC 中点O ,连接1AO ,BO ,在菱形11ACC A 中,160A AC ∠=︒,∴1A AC △是等边三角形,又∵O 为AC 中点,∴1A O ⊥∵平面ABC ⊥平面11ACC A ,平面ABC ⋂平面11ACC A AC =∴1A O ⊥平面ABC ,OB ⊂平面。

高考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高考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高考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一、空间几何的形状和结构1. 判断空间几何的形状和大小,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2. 确定空间几何的位置和关系,如相交、平行、垂直等。

二、立体图形的视图和投影1. 判断立体图形的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轴侧图等。

2. 判断立体图形的投影,如正投影、斜投影、中心投影等。

三、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1. 计算立体图形的面积,如平面图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等。

2. 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1. 判断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

2. 判断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如判断两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大小关系。

五、立体图形的点和面的距离1. 判断立体图形的点和面的距离,如判断一个点在一个平面内的距离、判断一个点在一个立体图形内的距离等。

2. 计算立体图形的点和面的距离,如计算一个点在一个平面内的距离、计算一个点在一个立体图形内的距离等。

六、立体图形的截面和截线1. 判断立体图形的截面,如判断一个立体图形被一个平面截成的截面的形状和大小。

2. 判断立体图形的截线,如判断一个立体图形被一个直线截成的截线的形状和大小。

七、立体图形的折叠和展开1. 判断立体图形的折叠和展开,如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沿某条折痕折叠后的形状和大小。

2. 计算立体图形的折叠和展开,如计算一个立体图形沿某条折痕折叠后的形状和大小。

八、立体图形的对称和旋转1. 判断立体图形的对称,如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是否关于某条直线对称、是否关于某个点对称等。

2. 判断立体图形的旋转,如判断一个立体图形绕某条轴旋转后的形状和大小。

九、立体图形的运动和变化1. 判断立体图形的运动,如判断一个立体图形在某个平面上滑动后的形状和大小。

2. 判断立体图形的变化,如判断一个立体图形在某个平面上翻折后的形状和大小。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数学(理)——专题05立体几何分类汇编(解析版)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数学(理)——专题05立体几何分类汇编(解析版)

5.立体几何1.【2018年XX卷】已知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侧棱长均相等,E是线段AB上的点(不含端点),设SE与BC所成的角为θ1,S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θ2,二面角S−AB−C的平面角为θ3,则A. θ1≤θ2≤θ3B. θ3≤θ2≤θ1C. θ1≤θ3≤θ2D. θ2≤θ3≤θ1【答案】D从而因为,所以即,选D.点睛:线线角找平行,线面角找垂直,面面角找垂面.2.【2018年XX卷】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单位:cm3)是A. 2B. 4C. 6D. 8【答案】C【解析】分析:先还原几何体为一直四棱柱,再根据柱体体积公式求结果.详解:根据三视图可得几何体为一个直四棱柱,高为2,底面为直角梯形,上下底分别为1,2,梯形的高为2,因此几何体的体积为选C.点睛:先由几何体的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形状,再在具体几何体中求体积或表面积等.3.【2018年理新课标I卷】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相等,则α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A. B. C. D.【答案】A详解:根据相互平行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相等的,所以在正方体中,平面与线所成的角是相等的,所以平面与正方体的每条棱所在的直线所成角都是相等的,同理平面也满足与正方体的每条棱所在的直线所成角都是相等,要求截面面积最大,则截面的位置为夹在两个面与中间的,且过棱的中点的正六边形,且边长为,所以其面积为,故选A.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平面被正方体所截得的截面多边形的面积问题,首要任务是需要先确定截面的位置,之后需要从题的条件中找寻相关的字眼,从而得到其为过六条棱的中点的正六边形,利用六边形的面积的求法,应用相关的公式求得结果.学/科-网+4.【2018年理新课标I卷】某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其三视图如右图.圆柱表面上的点在正视图上的对应点为,圆柱表面上的点在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则在此圆柱侧面上,从到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A. B.C. D. 2【答案】B【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中所给的三视图,得到点M和点N在圆柱上所处的位置,点M在上底面上,点N在下底面上,并且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平铺,点M、N在其四分之一的矩形的对角线的端点处,根据平面上两点间直线段最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结果.详解:根据圆柱的三视图以与其本身的特征,可以确定点M和点N分别在以圆柱的高为长方形的宽,圆柱底面圆周长的四分之一为长的长方形的对角线的端点处,所以所求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故选B.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几何体的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的求解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两个点在几何体上所处的位置,再利用平面上两点间直线段最短,所以处理方法就是将面切开平铺,利用平面图形的相关特征求得结果.5.【2018年全国卷Ⅲ理】设是同一个半径为4的球的球面上四点,为等边三角形且其面积为,则三棱锥体积的最大值为A. B. C. D.【答案】B详解:如图所示,点M为三角形ABC的重心,E为AC中点,当平面时,三棱锥体积最大,此时,,,,点M为三角形ABC的重心,,中,有,,,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棱锥的外接球,考查了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三棱锥的体积公式,判断出当平面时,三棱锥体积最大很关键,由M为三角形ABC的重心,计算得到,再由勾股定理得到OM,进而得到结果,属于较难题型。

专题05 立体几何专项高考真题总汇(带答案与解析)

专题05 立体几何专项高考真题总汇(带答案与解析)

专题05立体几何(选择题、填空题)1.【2021·浙江高考真题】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A .32B .3C.2D.【答案】A【分析】根据三视图可得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根据棱柱的体积公式可求其体积.【解析】几何体为如图所示的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其高为1,底面为等腰梯形ABCD ,,下底为12=,故1111131222ABCD A B C D V -=⨯+⨯⨯=,故选:A.2.【2021·北京高考真题】某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面体的表面积为()A .332+B .4C .33D .2【答案】A【分析】根据三视图可得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三棱锥),根据三视图中的数据可计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解析】根据三视图可得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正三棱锥O ABC -,其侧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底面等边三角形,由三视图可得该正三棱锥的侧棱长为1,故其表面积为213333112242+⨯⨯⨯+⨯=,故选:A.3.【2021·浙江高考真题】如图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M ,N 分别是1A D ,1D B 的中点,则()A .直线1A D 与直线1DB 垂直,直线//MN 平面ABCD B .直线1A D 与直线1D B 平行,直线MN ⊥平面11BDD BC .直线1AD 与直线1D B 相交,直线//MN 平面ABCD D .直线1A D 与直线1D B 异面,直线MN ⊥平面11BDD B 【答案】A【分析】由正方体间的垂直、平行关系,可证1//,MN AB A D ⊥平面1ABD ,即可得出结论.【解析】连1AD ,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是1A D 的中点,所以M 为1AD 中点,又N 是1D B 的中点,所以//MN AB ,MN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所以//MN 平面ABCD .因为AB 不垂直BD ,所以MN 不垂直BD 则MN 不垂直平面11BDD B ,所以选项B,D 不正确;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1AD A D ⊥,AB ⊥平面11AA D D ,所以1AB A D ⊥,1AD AB A ⋂=,所以1A D ⊥平面1ABD ,1D B ⊂平面1ABD ,所以11A D D B ⊥,且直线11,A D D B 是异面直线,所以选项B 错误,选项A 正确.故选:A.【点睛】关键点点睛:熟练掌握正方体中的垂直、平行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如两条棱平行或垂直,同一个面对角线互相垂直,正方体的对角线与面的对角线是相交但不垂直或异面垂直关系.4.【2021·全国高考真题(理)】已如A ,B ,C 是半径为1的球O 的球面上的三个点,且,1AC BC AC BC ⊥==,则三棱锥O ABC -的体积为()A .212B .312C .24D .34【答案】A【分析】由题可得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ABC 外接圆的半径,则可求得O 到平面ABC 的距离,进而求得体积.【解析】,1AC BC AC BC ⊥== ,ABC ∴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 ∴=,则ABC 外接圆的半径为22,又球的半径为1,设O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d ,则2d ==,所以1112211332212O ABC ABC V S d -=⋅=⨯⨯⨯⨯=.故选:A.【点睛】关键点睛:本题考查球内几何体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利用截面圆半径、球半径、球心到截面距离的勾股关系求解.5.【2021·全国高考真题(理)】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P 为11B D 的中点,则直线PB 与1AD 所成的角为()A .π2B .π3C .π4D .π6【答案】D【分析】平移直线1AD 至1BC ,将直线PB 与1AD 所成的角转化为PB 与1BC 所成的角,解三角形即可.【解析】如图,连接11,,BC PC PB ,因为1AD ∥1BC ,所以1PBC ∠或其补角为直线PB 与1AD 所成的角,因为1BB ⊥平面1111D C B A ,所以11BB PC ⊥,又111PC B D ⊥,1111BB B D B ⋂=,所以1PC ⊥平面1P B B ,所以1PC PB ⊥,设正方体棱长为2,则111112BC PC D B ===1111sin 2PC PBC BC ∠==,所以16PBC π∠=.故选:D6.【2021·全国高考真题】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其侧面展开图为一个半圆,则该圆锥的母线长为()A .2B.C .4D.【答案】B【分析】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 ,根据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于扇形的弧长可求得l 的值,即为所求.【解析】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由于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于扇形的弧长,则2l ππ=解得l =.故选:B.7.【2021·北京高考真题】定义:24小时内降水在平地上积水厚度(mm )来判断降雨程度.其中小雨(10mm <),中雨(10mm 25mm -),大雨(25mm 50mm -),暴雨(50mm 100mm -),小明用一个圆锥形容器接了24小时的雨水,如图,则这天降雨属于哪个等级()A .小雨B .中雨C .大雨D .暴雨【答案】B【分析】计算出圆锥体积,除以圆面的面积即可得降雨量,即可得解.【解析】由题意,一个半径为()200100mm 2=的圆面内的降雨充满一个底面半径为()20015050mm 2300⨯=,高为()150mm 的圆锥,所以积水厚度()22150150312.5mm 100d ππ⨯⨯==⨯,属于中雨.故选:B.8.【2021·全国高考真题】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AB AA ==,点P 满足1BP BC BB λμ=+,其中[]0,1λ∈,[]0,1μ∈,则()A .当1λ=时,1AB P △的周长为定值B .当1μ=时,三棱锥1P A BC -的体积为定值C .当12λ=时,有且仅有一个点P ,使得1A P BP ⊥D .当12μ=时,有且仅有一个点P ,使得1A B ⊥平面1AB P 【答案】BD【分析】对于A ,由于等价向量关系,联系到一个三角形内,进而确定点的坐标;对于B ,将P 点的运动轨迹考虑到一个三角形内,确定路线,进而考虑体积是否为定值;对于C ,考虑借助向量的平移将P 点轨迹确定,进而考虑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来求解P 点的个数;对于D ,考虑借助向量的平移将P 点轨迹确定,进而考虑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来求解P 点的个数.【解析】易知,点P 在矩形11BCC B 内部(含边界).对于A ,当1λ=时,11=BP BC BB BC CC μμ=++,即此时P ∈线段1CC ,1AB P △周长不是定值,故A 错误;对于B ,当1μ=时,1111=BP BC BB BB B C λλ=++,故此时P 点轨迹为线段11B C ,而11//B C BC ,11//B C 平面1A BC ,则有P 到平面1A BC 的距离为定值,所以其体积为定值,故B 正确.对于C ,当12λ=时,112BP BC BB μ=+,取BC ,11B C 中点分别为Q ,H ,则BP BQ QH μ=+,所以P 点轨迹为线段QH ,不妨建系解决,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13,0,12A ⎛⎫ ⎪ ⎪⎝⎭,()0,0P μ,,10,,02B ⎛⎫⎪⎝⎭,则13,0,12A P μ⎛⎫=-- ⎪ ⎪⎝⎭,10,,2BP μ⎛⎫=- ⎪⎝⎭ ,()110A P BP μμ⋅=-=,所以0μ=或1μ=.故,H Q 均满足,故C 错误;对于D ,当12μ=时,112BP BC BB λ=+ ,取1BB ,1CC 中点为,M N .BP BM MN λ=+ ,所以P 点轨迹为线段MN .设010,,2P y ⎛⎫ ⎪⎝⎭,因为0,02A ⎛⎫ ⎪ ⎪⎝⎭,所以01,22AP y ⎛⎫= ⎪ ⎪⎝⎭,11,,122A B ⎛⎫=-- ⎪ ⎪⎝⎭,所以00311104222y y +-=⇒=-,此时P 与N 重合,故D 正确.故选:B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等价替换,关键之处在于所求点的坐标放在三角形内.9.【2021·全国高考真题(理)】以图①为正视图,在图②③④⑤中选两个分别作为侧视图和俯视图,组成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则所选侧视图和俯视图的编号依次为_________(写出符合要求的一组答案即可).【答案】③④(答案不唯一)【分析】由题意结合所给的图形确定一组三视图的组合即可.【解析】选择侧视图为③,俯视图为④,如图所示,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2,1AB BC BB ===,,E F 分别为棱11,BC BC 的中点,则正视图①,侧视图③,俯视图④对应的几何体为三棱锥E ADF -.故答案为:③④.【点睛】三视图问题解决的关键之处是由三视图确定直观图的形状以及直观图中线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10.【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理数】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古代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的形状可视为一个正四棱锥.以该四棱锥的高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等于该四棱锥一个侧面三角形的面积,则其侧面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面正方形的边长的比值为A .514-B .512-C .514D .512+【答案】C【解析】如图,设,CD a PE b ==,则22224a PO PE OEb =-=-由题意得212PO ab =,即22142a b ab-=,化简得24()210b b a a -⋅-=,解得14b a +=(负值舍去).故选C .【点晴】本题主要考查正四棱锥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考查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道容易题.11.【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理数】如图是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这个多面体某条棱的一个端点在正视图中对应的点为M ,在俯视图中对应的点为N ,则该端点在侧视图中对应的点为A .EB .FC .GD .H【答案】A【解析】根据三视图,画出多面体立体图形,14D D 上的点在正视图中都对应点M ,直线34B C 上的点在俯视图中对应的点为N,∴在正视图中对应M ,在俯视图中对应N 的点是4D ,线段34D D ,上的所有点在侧试图中都对应E ,∴点4D 在侧视图中对应的点为E .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三视图判断点的位置,解题关键是掌握三视图的基础知识和根据三视图能还原立体图形的方法,考查了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属于基础题.12.【2020年高考全国II 卷理数】已知△ABC 是面积为934O 的球面上.若球O 的表面积为16π,则O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A 3B .32C .1D .32【答案】C【解析】设球O 的半径为R ,则2416R π=π,解得:2R =.设ABC △外接圆半径为r ,边长为a ,ABC △是面积为934的等边三角形,21393224a ∴⨯=,解得:3a =,22229933434a r a ∴=-=⨯-,∴球心O 到平面ABC 的距离22431d R r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球的相关问题的求解,涉及到球的表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明确球的性质,即球心和三角形外接圆圆心的连线必垂直于三角形所在平面.13.【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理数】如图为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A .2B .4+42C .3D .4+23【答案】C 【解析】根据三视图特征,在正方体中截取出符合题意的立体图形根据立体图形可得:12222ABC ADC CDB S S S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22AB AD DB ===∴ADB △是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2113sin 60222ADB S AB AD =⋅⋅︒=⋅=△∴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632=⨯++.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三视图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问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根据三视图画出立体图形,考查了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属于基础题.14.【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理数】已知,,A B C 为球O 的球面上的三个点,⊙1O 为ABC △的外接圆,若⊙1O 的面积为4π,1AB BC AC OO ===,则球O 的表面积为A .64πB .48πC .36πD .32π【答案】A【解析】设圆1O 半径为r ,球的半径为R ,依题意,得24,2r r π=π=∴, ABC 为等边三角形,由正弦定理可得2sin 60AB r =︒=,1OO AB ∴==,根据球的截面性质1OO ⊥平面ABC ,11,4OO O A R OA ∴⊥====,∴球O 的表面积2464S R ππ==.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球的表面积,应用球的截面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考查计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15.【2020年高考天津】若棱长为为A .12πB .24πC .36πD .144π【答案】C【解析】这个球是正方体的外接球,其半径等于正方体的体对角线的一半,即3R ==,所以,这个球的表面积为2244336S R πππ==⨯=.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正方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的求法,求出外接球的半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属于基础题.求多面体的外接球的面积和体积问题,常用方法有:(1)三条棱两两互相垂直时,可恢复为长方体,利用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为外接球的直径,求出球的半径;(2)直棱柱的外接球可利用棱柱的上下底面平行,借助球的对称性,球心为上下底面外接圆的圆心连线的中点,再根据勾股定理求球的半径;(3)如果设计几何体有两个面相交,可过两个面的外心分别作两个面的垂线,垂线的交点为几何体的球心.16.【2020年高考北京】某三棱柱的底面为正三角形,其三视图如图所示,该三棱柱的表面积为A .6+B .6+C .12+D .12+【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得,三棱柱的上下底面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侧面为三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则其表面积为:()1322222sin 60122S ⎛⎫=⨯⨯+⨯⨯⨯⨯︒=+⎪⎝⎭故选:D .【点睛】(1)以三视图为载体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能够对给出的三视图进行恰当的分析,从三视图中发现几何体中各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2)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组合体的表面积应注意重合部分的处理.(3)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是曲面,计算侧面积时需要将这个曲面展为平面图形计算,而表面积是侧面积与底面圆的面积之和.17.【2020年高考浙江】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 )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单位:cm 3)是A .73B .143C .3D .6【答案】A 【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上半部分是三棱锥,下半部分是三棱柱,且三棱锥的一个侧面垂直于底面,且棱锥的高为1,棱柱的底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棱柱的高为2,所以几何体的体积为11117211212232233⎛⎫⎛⎫⨯⨯⨯⨯+⨯⨯⨯=+=⎪ ⎪⎝⎭⎝⎭.故选:A【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根据三视图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属于基础题.18.【2020年高考浙江】已知空间中不过同一点的三条直线l ,m ,n .“l ,m ,n 共面”是“l ,m ,n 两两相交”的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依题意,,m n l 是空间不过同一点的三条直线,当,,m n l 在同一平面时,可能////m n l ,故不能得出,,m n l 两两相交.当,,m n l 两两相交时,设,,m n A m l B n l C ⋂=⋂=⋂=,根据公理2可知,m n 确定一个平面α,而,B m C n αα∈⊂∈⊂,根据公理1可知,直线BC 即l α⊂,所以,,m n l 在同一平面.综上所述,“,,m n l 在同一平面”是“,,m n l 两两相交”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考查公理1和公理2的运用,属于中档题.19.【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日晷是中国古代用来测定时间的仪器,利用与晷面垂直的晷针投射到晷面的影子来测定时间.把地球看成一个球(球心记为O ),地球上一点A 的纬度是指OA 与地球赤道所在平面所成角,点A 处的水平面是指过点A 且与OA 垂直的平面.在点A 处放置一个日晷,若晷面与赤道所在平面平行,点A 处的纬度为北纬40°,则晷针与点A 处的水平面所成角为A .20°B .40°C .50°D .90°【答案】B 【解析】画出截面图如下图所示,其中CD 是赤道所在平面的截线;l 是点A 处的水平面的截线,依题意可知OA l ⊥;AB 是晷针所在直线.m 是晷面的截线,依题意依题意,晷面和赤道平面平行,晷针与晷面垂直,根据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可知//m CD 、根据线面垂直的定义可得AB m ⊥..由于40,//AOC m CD ∠=︒,所以40OAG AOC ∠=∠=︒,由于90OAG GAE BAE GAE ∠+∠=∠+∠=︒,所以40BAE OAG ∠=∠=︒,也即晷针与点A 处的水平面所成角为40BAE ∠=︒.故选:B.【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数学文化,考查球体有关计算,涉及平面平行,线面垂直的性质,属于中档题.20.【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理数】已知三棱锥P −ABC 的四个顶点在球O 的球面上,PA =PB =PC ,△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E ,F 分别是PA ,AB 的中点,∠CEF =90°,则球O 的体积为A .B .C .D 【答案】D【解析】解法一:,PA PB PC ABC == △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P ABC ∴-为正三棱锥,PB AC ∴⊥,又E ,F 分别为PA ,AB 的中点,EF PB ∴∥,EF AC ∴⊥,又EF CE ⊥,,CE AC C EF =∴⊥ 平面PAC ,∴PB ⊥平面PAC ,APB PA PB PC ∴∠=90︒,∴===,P ABC ∴-为正方体的一部分,2R ==364466,π2338R V R =∴=π=⨯=,故选D .解法二:设2PA PB PC x ===,,E F 分别为,PA AB 的中点,EF PB ∴∥,且12EF PB x ==,ABC △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CF ∴=又90CEF ∠=︒,12CE AE PA x ∴===,AEC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2243cos 22x x EAC x +--∠=⨯⨯,作PD AC ⊥于D ,PA PC = ,D \为AC 的中点,1cos 2AD EAC PA x ∠==,2243142x x x x+-+∴=,221221222x x x ∴+=∴==,,,PA PB PC ∴===,又===2AB BC AC ,,,PA PB PC ∴两两垂直,2R ∴==,62R ∴=,34466338V R ∴=π=π⨯=,故选D.【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补体法解决外接球问题.可通过线面垂直定理,得到三棱两两互相垂直关系,快速得到侧棱长,进而补体成正方体解决.21.【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理数】设α,β为两个平面,则α∥β的充要条件是A .α内有无数条直线与β平行B .α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β平行C .α,β平行于同一条直线D .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答案】B【解析】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α内两条相交直线都与β平行是αβ∥的充分条件,由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知,若αβ∥,则α内任意一条直线都与β平行,所以α内两条相交直线都与β平行是αβ∥的必要条件,故选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空间两个平面的判定与性质及充要条件,渗透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素养,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即可作出判断.面面平行的判定问题要紧扣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最容易犯的错误为定理记不住,凭主观臆断,如:“若,,a b a b αβ⊂⊂∥,则αβ∥”此类的错误.22.【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理数】如图,点N 为正方形ABCD 的中心,△ECD 为正三角形,平面ECD ⊥平面ABCD ,M 是线段ED 的中点,则A .BM =EN ,且直线BM ,EN 是相交直线B .BM ≠EN ,且直线BM ,EN 是相交直线C .BM =EN ,且直线BM ,EN 是异面直线D .BM ≠EN ,且直线BM ,EN 是异面直线【答案】B【解析】如图所示,作EO CD ⊥于O ,连接ON ,BD ,易得直线BM ,EN 是三角形EBD 的中线,是相交直线.过M 作MF OD ⊥于F ,连接BF ,平面CDE ⊥平面ABCD ,,EO CD EO ⊥⊂平面CDE ,EO ∴⊥平面ABCD ,MF ⊥平面ABCD ,MFB ∴△与EON △均为直角三角形.设正方形边长为2,易知12EO ON EN ===,,5,,22MF BF BM ==∴=BM EN ∴≠,故选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答本题时,先利用垂直关系,再结合勾股定理进而解决问题.23.【2019年高考浙江卷】祖暅是我国南北朝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提出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称为祖暅原理,利用该原理可以得到柱体的体积公式V柱体=Sh,其中S是柱体的底面积,h是柱体的高.若某柱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柱体的体积(单位:cm3)是A.158B.162C.182D.324【答案】B【解析】由三视图得该棱柱的高为6,底面可以看作是由两个直角梯形组合而成的,其中一个上底为4,下底为6,高为3,另一个的上底为2,下底为6,高为3,则该棱柱的体积为2646336162 22++⎛⎫⨯+⨯⨯=⎪⎝⎭.故选B.【名师点睛】本题首先根据三视图,还原得到几何体——棱柱,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常规题目.难度不大,注重了基础知识、视图用图能力、基本计算能力的考查.易错点有二,一是不能正确还原几何体;二是计算体积有误.为避免出错,应注重多观察、细心算.24.【2019年高考浙江卷】设三棱锥V–ABC的底面是正三角形,侧棱长均相等,P是棱VA 上的点(不含端点).记直线PB与直线AC所成的角为α,直线P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β,二面角P–AC–B的平面角为γ,则A.β<γ,α<γB.β<α,β<γC.β<α,γ<αD.α<β,γ<β【答案】B【解析】如图,G 为AC 中点,连接VG ,V 在底面ABC 的投影为O ,则P 在底面的投影D 在线段AO 上,过D 作DE 垂直于AC 于E ,连接PE ,BD ,易得PE VG ∥,过P 作PF AC ∥交VG 于F ,连接BF ,过D 作DH AC ∥,交BG 于H ,则,,BPF PBD PED αβγ=∠=∠=∠,结合△PFB ,△BDH ,△PDB 均为直角三角形,可得cos cos PF EG DH BD PB PB PB PB αβ===<=,即αβ>;在Rt △PED 中,tan tan PD PD ED BD γβ=>=,即γβ>,综上所述,答案为B.【名师点睛】本题以三棱锥为载体,综合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概念,以及各种角的计算.解答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明确各种角,应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解,而后比较大小.而充分利用图形特征,则可事倍功半.常规解法下易出现的错误有,不能正确作图得出各种角,未能想到利用“特殊位置法”,寻求简便解法.25.【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理数】设有下列四个命题:p 1: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三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p 2:过空间中任意三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p 3:若空间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p 4:若直线l ⊂平面α,直线m ⊥平面α,则m ⊥l .则下述命题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①14p p ∧②12p p ∧③23p p ⌝∨④34p p ⌝∨⌝【答案】①③④【解析】对于命题1p ,可设1l 与2l 相交,这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为α;若3l 与1l 相交,则交点A 在平面α内,同理,3l 与2l 的交点B 也在平面α内,所以,AB α⊂,即3l α⊂,命题1p 为真命题;对于命题2p ,若三点共线,则过这三个点的平面有无数个,命题2p 为假命题;对于命题3p ,空间中两条直线相交、平行或异面,命题3p 为假命题;对于命题4p ,若直线m ⊥平面α,则m 垂直于平面α内所有直线,直线l ⊂平面α,∴直线m ⊥直线l ,命题4p 为真命题.综上可知,,为真命题,,为假命题,14p p ∧为真命题,12p p ∧为假命题,23p p ⌝∨为真命题,34p p ⌝∨⌝为真命题.故答案为:①③④.【点睛】本题考查复合命题的真假,同时也考查了空间中线面关系有关命题真假的判断,考查推理能力,属于中等题.26.【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理数】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3,则该圆锥内半径最大的球的体积为_________.【答案】23【解析】易知半径最大球为圆锥的内切球,球与圆锥内切时的轴截面如图所示,其中2,3BC AB AC ===,且点M 为BC 边上的中点,设内切圆的圆心为O ,由于223122AM =-=,故1222222S =⨯⨯=△ABC 设内切圆半径为r ,则:ABC AOB BOC AOC S S S S =++△△△△111222AB r BC r AC r =⨯⨯+⨯⨯+⨯⨯()1332222r =⨯++⨯=解得:22r =,其体积:34233V r =π=π.故答案为:23π.【点睛】与球有关的组合体问题,一种是内切,一种是外接.解题时要认真分析图形,明确切点和接点的位置,确定有关元素间的数量关系,并作出合适的截面图,如球内切于正方体,切点为正方体各个面的中心,正方体的棱长等于球的直径;球外接于正方体,正方体的顶点均在球面上,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等于球的直径.27.【2020年高考浙江】已知圆锥的侧面积(单位:cm 2)为2π,且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单位:cm )是_______.【答案】1【解析】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 ,母线长为l ,则21222r l r l ππππ⨯⨯=⎧⎪⎨⨯⨯=⨯⨯⨯⎪⎩,解得1,2r l ==.故答案为:1【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圆锥侧面展开图有关计算,属于基础题.28.【2020年高考江苏】如图,六角螺帽毛坯是由一个正六棱柱挖去一个圆柱所构成的.已知螺帽的底面正六边形边长为2cm ,高为2cm ,内孔半轻为0.5cm ,则此六角螺帽毛坯的体积是▲cm.【答案】2π【解析】正六棱柱体积为2624⨯⨯⨯,圆柱体积为21()222ππ⋅=,所求几何体体积为2π.故答案为:2π-【点睛】本题考查正六棱柱体积、圆柱体积,考查基本分析求解能力,属基础题.29.【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已知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均为2,∠BAD =60°.以1D 为球心,为半径的球面与侧面BCC 1B 1的交线长为________.【答案】22π.【解析】如图:取11B C 的中点为E ,1BB 的中点为F ,1CC 的中点为G ,因为BAD ∠=60°,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均为2,所以△111D B C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1D E =111D E B C ⊥,又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为直四棱柱,所以1BB ⊥平面1111D C B A ,所以111BB B C ⊥,因为1111BB B C B = ,所以1D E ⊥侧面11B C CB ,设P 为侧面11B C CB 与球面的交线上的点,则1D E EP ⊥,,1D E =,所以||EP ===,所以侧面11B C CB 与球面的交线上的点到E ,因为||||EF EG ==11B C CB 与球面的交线是扇形EFG 的弧 FG ,因为114B EF C EG π∠=∠=,所以2FEG π∠=,所以根据弧长公式可得 22FGπ==.故答案为:22π.【点睛】本题考查了直棱柱的结构特征,考查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考查了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考查了扇形中的弧长公式,属于中档题.30.【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理数】学生到工厂劳动实践,利用3D 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如图,该模型为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挖去四棱锥O —EFGH 后所得的几何体,其中O 为长方体的中心,E ,F ,G ,H 分别为所在棱的中点,16cm 4cm AB =BC =, AA =,3D 打印所用原料密度为0.9g/cm 3,不考虑打印损耗,制作该模型所需原料的质量为___________g.【答案】118.8【解析】由题意得,214642312cm 2EFGH S =⨯-⨯⨯⨯=四边形,∵四棱锥O −EFGH 的高为3cm ,∴3112312cm 3O EFGH V -=⨯⨯=.又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体积为32466144cm V =⨯⨯=,所以该模型体积为3214412132cm O EFGH V V V -=-=-=,其质量为0.9132118.8g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几何体的体积问题,理解题中信息联系几何体的体积和质量关系,从而利用公式求解.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体积为长方体体积与四棱锥体积之差进而求得模型的体积,再求出模型的质量即可.31.【2019年高考北京卷理数】某几何体是由一个正方体去掉一个四棱柱所得,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如果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那么该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答案】40【解析】如图所示,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中,三视图对应的几何体为正方体去掉棱柱1111MPD A NQC B -之后余下的几何体,则几何体的体积()3142424402V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根据三视图,还原得到几何体,再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属于中等题.(1)求解以三视图为载体的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关键是由三视图确定直观图的形状以及直观图中线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利用相应体积公式求解;(2)若所给几何体的体积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出,则常用等积法、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进行求解.32.【2019年高考北京卷理数】已知l ,m 是平面α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l ⊥m ;②m ∥α;③l ⊥α.以其中的两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__________.【答案】如果l ⊥α,m ∥α,则l ⊥m .【解析】将所给论断,分别作为条件、结论,得到如下三个命题:(1)如果l ⊥α,m ∥α,则l ⊥m ,正确;(2)如果l ⊥α,l ⊥m ,则m ∥α,不正确,有可能m 在平面α内;(3)如果l ⊥m ,m ∥α,则l ⊥α,不正确,有可能l 与α斜交、l ∥α.故答案为:如果l ⊥α,m ∥α,则l ⊥m.【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命题、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将所给论断,分别作为条件、结论加以分析即可.33.【2019年高考天津卷理数】2的正方形,5若圆柱的一个底面的圆周经过四棱锥四条侧棱的中点,另一个底面的圆心为四棱锥底面的中心,则该圆柱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答案】π4【解析】由题意,的正方形,借助勾股定理,2=.若圆柱的一个底面的圆周经过四棱锥四条侧棱的中点,一个底面的圆心为四棱锥底面的中心,故圆柱的高为1,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2,故圆柱的体积为21ππ124⎛⎫⨯⨯= ⎪⎝⎭.【名师点睛】根据棱锥的结构特点,确定所求的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注意本题中圆柱的底面半径是棱锥底面对角线长度的一半、不是底边棱长的一半.34.【2019年高考江苏卷】如图,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体积是120,E 为1CC 的中点,则三棱锥E −BCD 的体积是▲.【答案】10【解析】因为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体积为120,所以1120AB BC CC ⋅⋅=,因为E 为1CC 的中点,所以112CE CC =,由长方体的性质知1CC ⊥底面ABCD ,所以CE 是三棱锥E BCD -的底面BCD 上的高,所以三棱锥E BCD -的体积1132V AB BC CE =⨯⋅⋅=111111201032212AB BC CC =⨯⋅⋅=⨯=.【名师点睛】本题蕴含“整体和局部”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几何体面积或体积的计算问题中,往往需要注意理清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灵活利用“割”与“补”的方法解题.由题意结合几何体的特征和所给几何体的性质可得三棱锥的体积.35.【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理数】中国有悠久的金石文化,印信是金石文化的代表之一.印信的形状多为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但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独孤信的印信形状是“半正多面体”(图1).半正多面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围成的多面体.半正多面体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图2是一个棱数为48的半正多面体,它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上,且此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该半正多面体共有________个面,其棱长为_________.(本题第一空2分,第二空3分.)【答案】261【解析】由图可知第一层(包括上底面)与第三层(包括下底面)各有9个面,计18个面,第二层共有8个面,所以该半正多面体共有18826+=个面.如图,设该半正多面体的棱长为x ,则AB BE x ==,延长CB 与FE 的延长线交于点G ,延长BC 交正方体的棱于H ,由半正多面体对称性可知,BG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2,21)122BG GE CH x GH x x x ∴===∴=⨯+=+=,1x ∴=1.。

高考复习立体几何考点常见题型

高考复习立体几何考点常见题型

高考复习立体几何考点常见题型立体几何常见题型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体积法的应用.典型例题例1如图,正三棱柱的所有棱长都为,为中点( 2DABCABC,CC1111A (?)求证:平面; AAB?ABD111(?)求二面角的大小; AADB,,1C C1D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CABD1B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 B1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A 解答过程:取中点,连结( BCOAOA1为正三角形,( ?ABC?AOBC? F 正三棱柱中,平面平面,ABC?BCCBABCABC,11111C CD 1O 平面( ?AO?BCCB11 B B1连结,在正方形中,分别为 BOOD,BBCC111的中点,, ( ?BOBD??ABBD?BCCC,111在正方形中,,平面( ABAB??AB?ABBAABD111111(?)设与交于点,在平面中,作于F,连结,由(?)得AFGABGFAD?ABABDAB?11111平面( ABD1,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AFGAADB,,?AFAD?1145在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 ?AADAF,151AG210又, ( AGAB,,21?,,,sin?AFG2AF445510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 AADB,,arcsin14(?)中,,( S,1?ABDBDADABS,,,?,5226,,?BCD111?ABD1在正三棱柱中,到平面的距离为( 3ABCCB111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dCABD111由,得, VV,SSd,3ABCDCABD,,??BCDABD111333S2?BCD( ?,,dS2?ABD12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CABD12例2.( 2006年湖南卷)如图,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ABCD与Q-ABCD的高分别为1和2,AB=4.(?)证明PQ?平面ABCD;(?)求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求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过程指引:方法一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距离和角;方法二关键是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一P 般方法.解答过程: D C 方法一 (?)取AD的中点,连结PM,QM. O M B 因为P,ABCD与Q,ABCD都是正四棱锥, A 所以AD?PM,AD?QM. 从而AD?平面PQM.又平面PQM,所以PQ?AD. PQ,同理PQ?AB,所以PQ?平面ABCD. Q (?)连结AC、BD设,由PQ?平面ABCDAC:BD,O及正四棱锥的性质可知O在PQ上,从而P、A、Q、C四点共面.取OC的中点N,连接PN.PO1NONO1PONO,,,,,因为,所以, OQ2OAOC2OQOA从而AQ?PN,?BPN(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2222222PBOBOP,,,,,(22)13PNONOP,,,,,(2)13.因为,2222 BN,OBON,(22),(2),1022293103PB,PN,BN,,cos所以. ,BPN,,,29PB,PN233,,3arccos从而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的角是. 911(?)连结OM,则 OMABOQ,,,2.22所以?MQP,45?.由(?)知AD?平面PMQ,所以平面PMQ?平面QAD. 过P作PH?QM于H,PH?平面QAD.从而PH的长是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320PQPOQOPHPQ,,,?,,3,sin45.又. 232即点P到平面QAD的距离是. 2.考点2 异面直线的距离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考纲只要求掌握已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的距离.典型例题42例3 已知三棱锥,底面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棱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S,ABCSC面.分别为的中点,求CD与SE间的距离. E、DBC、AB思路启迪:由于异面直线CD与SE的公垂线不易寻找,所以设法将所求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再进一步转化成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答过程: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F,连结EF,SF,CF,?EF?EF为的中位线,??面, CD,?CD,BCDSEF到平面的距离即为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CDSEF又线面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线上一点C到平面?CDSEF的距离,设其为h,由题意知,,D、E、F分别是 BC,42AB、BC、BD的中点,1 ?CD,26,EF,CD,6,DF,2,SC,22111123?,,,,,,,,6,2,2,VEFDFSC S,CEF3232322在Rt中, SE,SC,CE,23,SCE22在Rt中, SF,SC,CF,4,24,2,30,SCF又?EF,6,?S,3,SEF112323,3,h,h,由于,即,解得 V,V,,S,hC,SEFS,CEF,SEF333323故CD与SE间的距离为. 3小结:通过本例我们可以看到求空间距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考点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此类题目再加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主要考查点面、线面、面面距离间的转化. 典型例题ACAAGBD例4(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中,G是的中点,求BD到平面的距离. 1111思路启迪: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点到平面距离的方法求解.D1 C1O1 解答过程: A 1B1?BDGBD解析一 ?平面, 11HG ?BDGBD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 11D CO GBD点O平面的距离, 11A B?BD,ACBD,AA?BD,AACC,,平面, 11111111111?BD,GBD又平面 1111AACC,GBDOG平面,两个平面的交线是, ?11111OH,OGGBDGBD作于H,则有平面,即OH是O点到平面的距离. OH,1111111,OOG中,. 在S,,OO,AO,,2,2,21,OOG1122112632,S,,OH,OG,,,OH,?OH,又. ,OOG1122326GBD即BD到平面的距离等于. 113?BDGBD解析二 ?平面, 11?BDGBDGBD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B平面的距离. 1111 GBDB,GBD设点B到平面的距离为h,将它视为三棱锥的高,则 11111 V,V,由于S,,22,3,6,B,GBDD,GBB,GBD1111112114426222, ?h,,,V,,,,,,D,GBB113233626GBD即BD到平面的距离等于. 113小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线面距离.所以求线面距离关键是选准恰当的点,转化为点面距离.本例解析一是根据选出的点直接作出距离;解析二是等体积法求出点面距离.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此类题目一般是按定义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典型例题例5(2007年北京卷文)πAB,4如图,在中,,斜边(可以通过Rt?AOBRt?AOC,,OAB6A以直线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的直二面AOBAOC,,Rt?AOBDAB角(是的中点((I)求证:平面平面; DCOD,AOB(II)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 AOCD思路启迪:(II)的关键是通过平移把异面直线转化到一个三角形内. 解答过程:解法1:(I)由题意,,, COAO,BOAO,EBO是二面角是直二面角,?,BOCBAOC,, C,又, AOBOO,?,COBO平面,?,COAOB平面( 又CO,CODz平面平面( ?COD,AOB AE(II)作,垂足为,连结(如图),则, DEOB,CEDEAO?是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 AOCD?,CDE1在中,,, DRt?COECOBO,,2OEBO,,1222( ?,,,CECOOE51又( DEAO,,3yO2BxC CE515在中,( ?Rt?CDEtanCDE,,, DE3315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AOCDarctan3例6((2006年广东卷)如图所示,AF、DE分别是?O、?O的直径.AD与两圆所在的平1面均垂直,AD,8,BC是?O的直径,AB,AC,6,OE//AD. (?)求二面角B—AD—F的大小;(?)求直线BD与EF所成的角.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二面角以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过程指引: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所求的空间距离和角并掌握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一般方法.解答过程: (?)?AD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 ?AD?AB, AD?AF,故?BAF是二面角B—AD—F的平面角.,?AF、BC是圆O的直径,?ABFC是矩形又?AB,AC,6,?ABFC是正方形0由于ABFC是正方形,所以?BAF,45.0即二面角B—AD—F的大小为45;(?)以O为原点,BC、AF、OE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O(0,0,0),A(0,,32,0),B(32,0,0),D(0,,32,8),E(0,0,8),F(0,32,0)所以, BD,(,32,,32,8),FE,(0,,32,8)BDFE,,,0186482 cos,.,,,,,BDFE10||||BDFE10082,设异面直线BD与EF所成角为,则 ,82,,,,,coscos,.BDFE. 1082arccos故直线BD与EF所成的角为. 10考点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例7.(2007年全国卷?理)四棱锥中,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侧面底面(已知,SABCD,?ABC,45ABCDSBC,ABCD AB,2,,( SASB,,3BC,22S(?)证明; SABC,C(?)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SDSABB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DA二面角的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解答过程:解法一:(?)作,垂足为,连结,由侧面底面, SOBC?AOSBC?ABCDO 得底面( SO?ABCD因为,所以, SASB,AOBO,又,故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45?AOBAOBO?由三垂线定理,得( SABC?(?)由(?)知,依题设, SABC?ADBC?SSA,3故,由,,,得 ADBC,,22AO,2SAAD?,( SD,11SO,1O C B 211,,2的面积( ?SABSABSAAB,,,21,,D 22A ,,1DB连结,得的面积 ?DABSABAD,,sin135222DVV,设到平面的距离为,由于,得 SABhDSABSABD,,11,解得( h,2hSSOS,1233h222设与平面所成角为,则( ,SDSAB,,,,sinSD111122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我为( SDSBCarcsin11考点6 二面角此类题主要是如何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并将二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线线角放到一个合适的三角形中进行求解.二面角是高考的热点,应重视.典型例题例8((2007年湖南卷文)如图,已知直二面角,,,,,,,,,,PQAPQ,C,,,,BAP45B,,CACB,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为( 30CAC ,A P QB, ; (I)证明BCPQ?(II)求二面角的大小( BACP,,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I)在平面内过点作COPQ?于点,连结( ,COOB因为,,所以, ,,?,,,PQCO?,C ,又因为,所以( CACB,OAOB,HA P 而,所以,,,,BAO45,,ABO45,,AOB90Q O B,从而,又, BOPQ?COPQ? 所以平面(因为平面,故( PQBC?PQ?OBCBC,OBC(II)解法一:由(I)知,,又,, BOPQ?,,?,,,PQ,所以( BO?,BO,,BHH过点作于点,连结,由三垂线定理知,( OOHAC?BHAC?故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BHOBACP,,由(I)知,,所以是和平面所成的角,则, ,,,CAO30CO?,,CAOCA3AO,3OHAO,,sin30不妨设,则,( AC,22BOAO,,3在中,,所以,,,,,ABOBAO45Rt?OABBO3tan2,,,,BHO于是在中,( Rt?BOHOH32故二面角的大小为( BACP,,arctan2,,例9(( 2006年重庆卷)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DAB为直角,AB‖CD,AD=CD=2AB, E、F分别为PC、CD的中点.,(?)试证:CD平面BEF;(?)设PA,k?AB,且二面角E-BD-C的平面角大于,30:求k的取值范围.解答过程:,解法一:(?)证:由已知DFAB且DAD为直角,//,,故ABFD是矩形,从而CDBF.,,又PA底面ABCD,CDAD,故由三垂线定理知,CDPD.在?PDC中,E、F分别,,PC、CD的中点,故EF?PD,从而CDEF,由此得CD面BEF.(?)连结AC交BF于G.易知G为AC的中点.连接EG,则在?PAC中易知EG?PA.又因,,PA底面ABCD,故EG底面ABCD.在底面ABCD中,,过G作GHBD,垂足为H,连接EH.由三垂线定理知,,EHBD.从而EHG为二面角E-BD-C的平面角. 设AB=a,则在?PAC中,有11EG=PA=ka. 22以下计算GH,考察底面的平面图.连结GD.11因S=BD?GH=GB?DF. ?GBD22GB,DF故GH=. BD5在?ABD中,因为AB,a,AD=2a,得BD=a.11而GB=FB=AD=a,DF=AB,从而得 22GB,ABa,a5a.GH== , 5BD5a1kaEG52因此tan?EHG== ,k.2GH5a5由k,0知是锐角,故要使,,必须,EHG,EHG30:53k,,tan= 30:32 215.解之得,k的取值范围为k, 15。

2024届高考数学专项立体几何大题含答案

2024届高考数学专项立体几何大题含答案

立体几何大题1.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线线平行(2)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直线与平面内一直线平行,则线面平行(3)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线面平行,经过直线的平面与该平面相交,则直线与交线平行(4)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1: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面面平行判定定理2: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于另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平行,则面面平行(5)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1:两平面互相平行,一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性质定理2:两平面互相平行,一平面与两平面相交,则交线互相平行6.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线线垂直(2)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线面垂直(3)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1:一直线与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性质定理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4)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则两个平面垂直(或: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面面垂直)(5)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与交线垂直,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6.异面直线所成角cos θ=cos a ,b =|a ⋅b ||a |⋅|b |=|x 1x 2+y 1y 2+z 1z 2|x 12+y 12+z 12⋅x 22+y 22+z 22(其中θ(0°<θ≤90°)为异面直线a ,b 所成角,a ,b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7.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 β=AB ⋅m |AB ||m |(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8.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cos θ=m ⋅n |m ||n |(m ,n 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9.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d =|AB ⋅n |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A ∈α).2024届高考数学专项立体几何大题含答案模拟训练一、解答题1(22·23下·湖南·二模)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B C 中,∠ABC =120°,AB =BC =2,AC =BB ,点D 为棱BB 的中点,AE =13AC .(1)求DE 的长度;(2)求平面CDE 与平面BDE 夹角的余弦值.2(22·23下·绍兴·二模)如图,在多面体ABCDE 中,DE ⊥平面BCD ,△ABC 为正三角形,△BCD 为等腰Rt △,∠BDC =90°,AB =2,DE =2.(1)求证:AE ⊥BC ;(2)若AE ⎳平面BCD ,求直线BE 与平面ABC 所成的线面角的正弦值.3(22·23·张家口·三模)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B1C1C为菱形,∠CBB1=60°,AB= BC=2,AC=AB1=2.(1)证明:平面ACB1⊥平面BB1C1C;(2)求平面ACC1A1与平面A1B1C1夹角的余弦值.4(22·23·湛江·二模)如图1,在五边形ABCDE中,四边形ABCE为正方形,CD⊥DE,CD=DE,如图2,将△ABE沿BE折起,使得A至A1处,且A1B⊥A1D.(1)证明:DE⊥平面A1BE;(2)求二面角C-A1E-D的余弦值.5(22·23下·长沙·三模)如图,在多面体ABCDE 中,平面ACD ⊥平面ABC ,BE ⊥平面ABC ,△ABC 和△ACD 均为正三角形,AC =4,BE =3,点F 在AC 上.(1)若BF ⎳平面CDE ,求CF ;(2)若F 是AC 的中点,求二面角F -DE -C 的正弦值.6(22·23下·湖北·二模)如图,S 为圆锥的顶点,O 是圆锥底面的圆心,△ABC 内接于⊙O ,AC ⊥BC ,AC =BC =322,AM =2MS ,AS =3,PQ 为⊙O 的一条弦,且SB ⎳平面PMQ .(1)求PQ 的最小值;(2)若SA ⊥PQ ,求直线PQ 与平面BCM 所成角的正弦值.7(22·23·深圳·二模)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PA= AD=2AB,点M是PD的中点.(1)证明:AM⊥PC;(2)设AC的中点为O,点N在棱PC上(异于点P,C),且ON=OA,求直线AN与平面ACM所成角的正弦值.8(22·23下·温州·二模)已知三棱锥D-ABC中,△BCD是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AB=AC=AD, AD与平面BC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3.(1)求证:AD⊥BC;(2)求二面角D-AC-B的平面角的正弦值.9(22·23下·浙江·二模)如图,四面体ABCD,AD⊥CD,AD=CD,AC=2,AB=3,∠CAB=60°,E为AB上的点,且AC⊥DE,DE与平面ABC所成角为30°,(1)求三棱锥D-BCE的体积;(2)求二面角B-CD-E的余弦值.10(22·23下·襄阳·三模)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B1C1C为矩形,∠BAC=90°,AB= AC=2,AA1=4,A1在底面ABC的射影为BC的中点N,M为B1C1的中点.(1)求证:平面A1MNA⊥平面A1BC;(2)求平面A1B1BA与平面BB1C1C夹角的余弦值.11(22·23·唐山·二模)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BC是等边三角形,侧面ACC1A1⊥底面ABC,且AA1=AC,∠AA1C1=120°,M是CC1的中点.(1)证明:A1C⊥BM.(2)求二面角A1-BC-M的正弦值.12(22·23下·盐城·三模)如图,该几何体是由等高的半个圆柱和14个圆柱拼接而成,点G为弧CD的中点,且C,E,D,G四点共面.(1)证明:平面BDF⊥平面BCG;(2)若平面BDF与平面ABG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155,且线段AB长度为2,求点G到直线DF的距离.13(22·23下·江苏·三模)如图,圆锥DO中,AE为底面圆O的直径,AE=AD,△ABC为底面圆O的内接正三角形,圆锥的高DO=18,点P为线段DO上一个动点.(1)当PO=36时,证明:PA⊥平面PBC;(2)当P点在什么位置时,直线PE和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最大.14(22·23下·镇江·三模)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ABC=60°,四边形PACQ为矩形,PA=1,从下列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作为已知条件,并解答问题(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①BP,DP与平面ABCD所成角相等;②三棱锥P-ABD体积为33;③cos∠BPA=55(1)平面PACQ⊥平面ABCD;(2)求二面角B-PQ-D的大小;(3)求点C到平面BPQ的距离.15(22·23下·江苏·一模)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平面A 1B 1BA ⊥平面ABC ,侧面A 1B 1BA 为菱形,∠ABB 1=π3,AB 1⊥AC ,AB =AC =2,E 是AC 的中点.(1)求证:A 1B ⊥平面AB 1C ;(2)点P 在线段A 1E 上(异于点A 1,E ),AP 与平面A 1BE 所成角为π4,求EP EA 1的值.16(22·23下·河北·三模)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菱形,其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且PO ⊥平面ABCD ,OC =1,OD =OP =2,M 是PD 的中点,N 是线段CD 上一动点.(1)当平面OMN ⎳平面PBC 时,试确定点N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2)在(1)的前提下,点Q 在直线MN 上,以PQ 为直径的球的表面积为214π.以O 为原点,OC ,OD ,OP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求点Q 的坐标.17(22·23·汕头·三模)如图,圆台O1O2的轴截面为等腰梯形A1ACC1,AC=2AA1=2A1C1=4,B为底面圆周上异于A,C的点.(1)在平面BCC1内,过C1作一条直线与平面A1AB平行,并说明理由;(2)若四棱锥B-A1ACC1的体积为23,设平面A1AB∩平面C1CB=l,Q∈l,求CQ的最小值.18(19·20下·临沂·二模)如图①,在Rt△ABC中,B为直角,AB=BC=6,EF∥BC,AE=2,沿EF将△AEF折起,使∠AEB=π3,得到如图②的几何体,点D在线段AC上.(1)求证:平面AEF⊥平面ABC;(2)若AE⎳平面BDF,求直线AF与平面BDF所成角的正弦值.19(22·23下·广州·三模)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AB=AP=2,PA⊥平面ABCD,E,F分别是线段PB,PD的中点,G是线段PC上的一点.(1)求证:平面EFG⊥平面PAC;(2)若直线AG与平面AE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3,且G点不是线段PC的中点,求三棱锥E-ABG体积.20(22·23下·长沙·一模)斜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棱长都为2,∠A1AB=60°,点A1在下底面ABC 的投影为AB的中点O.(1)在棱BB1(含端点)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A1D⊥AC1若存在,求出BD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求点A1到平面BCC1B1的距离.21(22·23下·长沙·三模)如图,三棱台ABC -A 1B 1C 1,AB ⊥BC ,AC ⊥BB 1,平面ABB 1A 1⊥平面ABC ,AB =6,BC =4,BB 1=2,AC 1与A 1C 相交于点D ,AE =2EB,且DE ∥平面BCC 1B 1.(1)求三棱锥C -A 1B 1C 1的体积;(2)平面A 1B 1C 与平面ABC 所成角为α,CC 1与平面A 1B 1C 所成角为β,求证:α+β=π4.22(22·23·衡水·一模)如图所示,A ,B ,C ,D 四点共面,其中∠BAD =∠ADC =90°,AB =12AD ,点P ,Q 在平面ABCD 的同侧,且PA ⊥平面ABCD ,CQ ⊥平面ABCD .(1)若直线l ⊂平面PAB ,求证:l ⎳平面CDQ ;(2)若PQ ⎳AC ,∠ABP =∠DAC =45°,平面BPQ ∩平面CDQ =m ,求锐二面角B -m -C 的余弦值.23(22·23下·湖北·三模)已知平行六面体(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各条棱长均为2,且有∠AA1D1=∠AA1B1=∠D1A1B1=60°.(1)求证:平面AA1C1C⊥平面A1B1C1D1;(2)求直线B1D与平面AA1C1C所成角的正弦值.24(22·23下·武汉·三模)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PA⊥平面ABCD,PA=AB=2,E为线段PB的中点,F为线段BC上的动点.(1)求证:平面AEF⊥平面PBC;(2)求平面AEF与平面PDC夹角的最小值.25(22·23下·黄冈·三模)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BC⊥CD,AE∥CD,AE=BE=2CD=2,CE =3.将四边形AECD沿AE折起,使得BC=3,得到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1)若G为AB的中点,证明:DG⊥平面ABE;(2)若F为BE上一动点,且二面角B-AD-F的余弦值为63,求EFEB的值.26(22·23·德州·三模)图1是直角梯形ABCD,AB⎳CD,∠D=90°,AD=3,AB=2,CD=3,四边形ABCE为平行四边形,以BE为折痕将△BCE折起,使点C到达C1的位置,且AC1=6,如图2.(1)求证:平面BC1E⊥平面ABED;(2)在线段BE上存在点P使得PA与平面ABC1的正弦值为365,求平面BAC1与PAC1所成角的余弦值.27(22·23·山东·二模)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B⎳CD,AB⊥BC,PA =AB=BC=2,CD=4.(1)证明:AD⊥PC;(2)若M为线段PB的靠近B点的四等分点,判断直线AM与平面PDC是否相交?如果相交,求出P到交点H的距离,如果不相交,说明理由.28(22·23·黄山·三模)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D⊥CD,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CE和DF相交于点H,平面CDEF⊥平面ABCD,BC=2AD,∠DCF=60°,G是线段BE上一动点(不含端点).(1)当点G为线段BE的中点时,证明:AG⎳平面CDEF;(2)若AD=1,CD=DE=2,且直线DG与平面CDEF成45°角,求二面角E-DG-F的正弦值.29(22·23·菏泽·三模)已知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其中AA1=2AC=4,AB=BC,F为BB1的中点,点E是CC1上靠近C1的四等分点,A1F与底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 2.(1)求证:平面AFC⊥平面A1EF;(2)在线段A1F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平面AFC与平面NB1C1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277,若存在,确定点N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0(22·23·福州·三模)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PA=2,AB=AC=1,将△PAB绕着PA逆时针旋转π3到△PAD的位置,得到如图所示的组合体,M为PD的中点.(1)当∠BAC为何值时,该组合体的体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2)当PC⎳平面MAB时,求直线PC与平面PBD所成角的正弦值.31(22·23·福州·二模)如图1,在△ABC 中,AB =AC =2,∠BAC =2π3,E 为BC 的中点,F 为AB 上一点,且EF ⊥AB .将△BEF 沿EF 翻折到△B EF 的位置,如图2.(1)当AB =2时,证明:平面B AE ⊥平面ABC ;(2)已知二面角B -EF -A 的大小为π4,棱AC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B E 与平面B M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010?若存在,确定M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2(22·23·三明·三模)如图,平面五边形ABCDE 由等边三角形ADE 与直角梯形ABCD 组成,其中AD ∥BC ,AD ⊥DC ,AD =2BC =2,CD =3,将△ADE 沿AD 折起,使点E 到达点M 的位置,且BM =a .(1)当a =6时,证明AD ⊥BM 并求四棱锥M -ABCD 的体积;(2)已知点P 为棱CM 上靠近点C 的三等分点,当a =3时,求平面PBD 与平面ABCD 夹角的余弦值.33(22·23·宁德·一模)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 ⊥DC ,AD =4,AB =3,∠ADE =60°,将△ADE 沿AE 折起,使平面ADE ⊥平面ABCE ,得到图②所示几何体.(1)若M 为BD 的中点,求四棱锥M -ABCE 的体积V M -ABCE ;(2)在线段DB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平面MAC 与平面ABCE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235,如果存在,求出DMDB的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34(22·23·龙岩·二模)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AC ,AB =AC =2,侧面A 1ACC 1为矩形,∠A 1AB =2π3,三棱锥C 1-ABC 的体积为233.(1)求侧棱AA 1的长;(2)侧棱CC 1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直线AE 与平面A 1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55?若存在,求出线段C 1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5(22·23下·浙江·二模)如图,在多面体ABC-A1B1C1中,AA1⎳BB1⎳CC1,AA1⊥平面A1B1C1,△A1B1C1为等边三角形,A1B1=BB1=2,AA1=3,CC1=1,点M是AC的中点.(1)若点G是△A1B1C1的重心,证明;点G在平面BB1M内;(2)求二面角B1-BM-C1的正弦值.36(22·23下·浙江·三模)如图,三棱台ABC-A1B1C1中,A1C1=4,AC=6,D为线段AC上靠近C的三等分点.(1)线段BC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A1B⎳平面C1DE,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请求出BEBC的值;(2)若A1A=AB=4,∠A1AC=∠BAC=π3,点A1到平面ABC的距离为3,且点A1在底面ABC的射影落在△ABC内部,求直线B1D与平面ACC1A1所成角的正弦值.37(22·23下·苏州·三模)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C是边长为62的等边三角形,且PA= PB=PC=6,PD⊥平面ABC,垂足为D,DE⊥平面PAB,垂足为E,连接PE并延长交AB于点G.(1)求二面角P-AB-C的余弦值;(2)在平面PAC内找一点F,使得EF⊥平面PAC,说明作法及理由,并求四面体PDEF的体积.38(22·23·沧州·三模)如图,该几何体是由等高的半个圆柱和14个圆柱拼接而成.C,E,D,G在同一平面内,且CG=DG.(1)证明:平面BFD⊥平面BCG;(2)若直线GC与平面ABG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05,求平面BFD与平面ABG所成角的余弦值.39(23·24上·永州·一模)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且AD=2AB=4,M、N分别为PD、BC的中点,H在线段PC上,且PC=3PH.(1)求证:MN⎳平面PAB;(2)当AM⊥PC时,求平面AMN与平面HMN的夹角的余弦值.40(22·23·潍坊·三模)如图,P为圆锥的顶点,O是圆锥底面的圆心,AC为底面直径,△ABD为底面圆O的内接正三角形,且边长为3,点E在母线PC上,且AE=3,CE=1.(1)求证:PO∥平面BDE;(2)求证:平面BED⊥平面ABD(3)若点M为线段PO上的动点.当直线DM与平面ABE所成角的正弦值最大时,求此时点M到平面ABE的距离.立体几何大题1.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线线平行(2)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直线与平面内一直线平行,则线面平行(3)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若线面平行,经过直线的平面与该平面相交,则直线与交线平行(4)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1: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面面平行判定定理2: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于另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平行,则面面平行(5)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1:两平面互相平行,一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性质定理2:两平面互相平行,一平面与两平面相交,则交线互相平行6.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线线垂直(2)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线面垂直(3)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1:一直线与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性质定理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4)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则两个平面垂直(或: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面面垂直)(5)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与交线垂直,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6.异面直线所成角cos θ=cos a ,b =|a ⋅b ||a |⋅|b |=|x 1x 2+y 1y 2+z 1z 2|x 12+y 12+z 12⋅x 22+y 22+z 22(其中θ(0°<θ≤90°)为异面直线a ,b 所成角,a ,b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7.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 β=AB ⋅m |AB ||m |(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8.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cos θ=m ⋅n |m ||n |(m ,n 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9.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d =|AB ⋅n |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A ∈α).模拟训练一、解答题1(22·23下·湖南·二模)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B C 中,∠ABC =120°,AB =BC =2,AC =BB ,点D 为棱BB 的中点,AE =13AC .(1)求DE 的长度;(2)求平面CDE 与平面BDE 夹角的余弦值.【答案】(1)393(2)34【分析】(1)在△ABC 中,用余弦定理可得到AC =23,在△ABE 中,用余弦定理可得BE =233,即可求得DE =DB 2+BE 2=393;(2)以B 为原点,分别以BE ,BC ,BB 所在的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CDE 与平面BDE 的法向量,即可求解【详解】(1)因为在直三棱柱ABC -A B C 中,∠ABC =120°,AB =BC =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ABC =AB 2+BC 2-AC 22AB ⋅BC=22+22-AC 22×2×2=-12,解得AC =23,则AE =13AC =233,在△ABE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AE =AB 2+AE 2-BE 22AB ⋅AE =22+233 2-BE 22×2×233=32,解得BE =233,又AC =BB =23,所以BD =12BB =3,因为BB ⊥平面ABC ,BE ⊂平面ABC ,所以BB ⊥BE ,在直角三角形DBE 中,DE =DB 2+BE 2=(3)2+233 2=393;(2)因为AE =BE =233,所以∠ABE =∠BAE =30°,则∠CBE =∠ABC -∠ABE =120°-30°=90°,则BE ,BC ,BB 两两互相垂直,以B 为原点,分别以BE ,BC ,BB 所在的直线为x ,y ,z 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平面CD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n ⋅CD =x ,y ,z ⋅0,-2,3 =-2y +3z =0n ⋅CE =x ,y ,z ⋅233,-2,0 =233x -2y =0 ,得z =233y x =3y,令y =3,得平面CD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3,3,2 ;平面BDE 的一个法向量为m =0,1,0 .设平面CDE 与平面BDE 夹角的大小为θ,则cos θ=m ⋅n m n =0,1,0 ⋅3,3,2 1×4=34,故平面CDE 与平面BDE 夹角的余弦值为34.2(22·23下·绍兴·二模)如图,在多面体ABCDE 中,DE ⊥平面BCD ,△ABC 为正三角形,△BCD 为等腰Rt △,∠BDC =90°,AB =2,DE =2.(1)求证:AE ⊥BC ;(2)若AE ⎳平面BCD ,求直线BE 与平面ABC 所成的线面角的正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63【分析】(1)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即可证明;(2)法一:由分析可知,∠EBH 就是直线BE 与平面ABC 所成的线面角,设∠AFD =α,当α<90°时,O 与D 重合,可得A ,E 两点重合,不符合题意,当α>90°时,求出EH ,BE ,即可得出答案;法二: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直线BE 的方向向量与平面ABC 的法向量,由线面角的向量公式代入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设F 为BC 中点,连接AF ,EF ,则由△ABC 为正三角形,得AF ⊥BC ;DE ⊥平面BCD ,且△B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计算可得:BE =CE =2,∴EF ⊥BC .EF ∩AF =F ,EF ,AF ⊂面AEF ,于是BC ⊥面AEF ,AE ⊂面AEF ,从而BC ⊥AE .(2)法一:由(1)可知,过点E 作EH ⊥AF ,垂足为H ,则∠EBH 就是直线BE 与平面ABC 所成的线面角.当AE ⎳平面BCD 时,可得A 到平面BCD 的距离为 2.设∠AFD =α,所以AF ⋅sin α=2,可得sin α=63,当α<90°时,cos α=33,不妨设A 在底面BCD 射影为O ,则FO =1,此时O 与D 重合,可得A ,E 两点重合,不符合题意,舍去;当α>90°时,FO =1,此时O 在DF 的延长线上,作EH ⊥AF ,由于AODE 为矩形,可得AE =DO =2,AE ∥OD ,可得sin ∠EAH =63,可得EH =263.于是sin ∠EBH =EH BE=63.法二:建立如图坐标系,可得F 0,0,0 ,B 1,0,0 ,C -1,0,0 ,D 0,1,0 ,E 0,1,2 ,A 0,a ,b由AF =3,解得a 2+b 2=3,又∵AE ⎳平面BCD ,令n =0,0,1 ,可得AB ⋅n =0,解得b =2,a =±1.当a =1时A ,E 重合,所以a =-1,此时A 0,-1,2 .不妨设平面ABC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CB ⋅m =0CA ⋅m =0代入得x -y +2z =02x =0 ,令z =1,则y =2,所以m =0,2,1 .由于BE =-1,1,2 ,不妨设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BE ,m |=63.3(22·23·张家口·三模)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面BB 1C 1C 为菱形,∠CBB 1=60°,AB =BC =2,AC =AB 1=2.(1)证明:平面ACB 1⊥平面BB 1C 1C ;(2)求平面ACC 1A 1与平面A 1B 1C 1夹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57.【分析】(1)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2)利用垂直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法进行求解.【详解】(1)如图,连接BC 1,交B 1C 于O ,连接AO .因为侧面BB 1C 1C 为菱形,所以B 1C ⊥BC 1,且O 为BC 1的中点.又AC =AB 1=2,故AO ⊥B 1C .又AB =BC =2,且∠CBB 1=60°,所以CO =1,BO =3,所以AO =AC 2-CO 2=1.又AB =2,所以AB 2=BO 2+AO 2,所以AO ⊥BO .因为BO ,CB 1⊂平面BB 1C 1C ,BO ∩CB 1=O ,所以AO ⊥平面BB 1C 1C .又AO ⊂平面ACB 1,所以平面ACB 1⊥平面BB 1C 1C .(2)由(1)知,OA ,OB ,OB 1两两互相垂直,因此以O 为坐标原点,OB ,OB 1,OA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A (0,0,1),B (3,0,0),C (0,-1,0),C 1(-3,0,0).故CC 1 =(-3,1,0),CA =(0,1,1),CB =(3,1,0).设n =(x 1,y 1,z 1)为平面ACC 1A 1的一个法向量,则有n ⋅CC 1 =0n ⋅CA =0 ,即-3x 1+y 1=0y 1+z 1=0 ,令x 1=1,则n =(1,3,-3).设m =(x 2,y 2,z 2)为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则有m ⋅CA =0m ⋅CB =0,即y 2+z 2=03x 2+y 2=0 ,令x 2=1,则m =(1,-3,3).因为平面A 1B 1C 1∥平面ABC ,所以m =(1,-3,3)也是平面A 1B 1C 1的一个法向量.所以cos <n ,m > =n ⋅m n m=1-3-3 7×7=57.所以平面ACC 1A 1与平面A 1B 1C 1夹角的余弦值57. 4(22·23·湛江·二模)如图1,在五边形ABCDE 中,四边形ABCE 为正方形,CD ⊥DE ,CD =DE ,如图2,将△ABE 沿BE 折起,使得A 至A 1处,且A 1B ⊥A 1D .(1)证明:DE ⊥平面A 1BE ;(2)求二面角C -A 1E -D 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63【分析】(1)由已知易得DE ⊥BE ,即可证明线面垂直;(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公式法求解即可.【详解】(1)由题意得∠BEC =∠CED =π4,∠BED =π2,DE ⊥BE ,又A 1B ⊥A 1D ,A 1E ∩A 1D =A 1,A 1E ,A 1D ⊂面A 1ED ,所以A 1B ⊥面A 1ED ,又DE ⊂面A 1ED ,则DE ⊥A 1B ,又DE ⊥BE ,A 1B ∩BE =B ,A 1B ⊂平面A 1BE ,BE ⊂平面A 1BE ,所以DE ⊥平面A 1BE .(2)取BE 的中点O ,可知BE =2CD ,OE =CD ,由DE ⊥BE ,且CD ⊥DE 可得OE ⎳CD ,所以四边形OCDE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O ∥DE ,则CO ⊥平面A 1BE ,设BE =2,以点O 为坐标原点,OB ,OC ,OA 1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 1(0,0,1),E (-1,0,0),B (1,0,0),C (0,1,0),D (-1,1,0),EA 1 =(1,0,1),EC =(1,1,0),ED =(0,1,0),设平面A 1E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 =(x 1,y 1,z 1),则n 1 ⋅EA 1 =0n 1 ⋅EC =0 ,即x 1+z 1=0x 1+y 1=0 ,取x 1=1,则n 1 =(1,-1,-1),设平面A 1E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 =(x 2,y 2,z 2),则n 2 ⋅E 1A =0n 2 ⋅ED =0 ,即x 2+z 2=0y 2=0 ,取x 2=1,则n 2 =(1,0,-1),所以cos n 1 ,n 2 =n 1 ⋅n 2 n 1 n 2=63,由图可知,二面角C -A 1E -D 为锐角,所以面角C -A 1E -D 的余弦值为63.5(22·23下·长沙·三模)如图,在多面体ABCDE 中,平面ACD ⊥平面ABC ,BE ⊥平面ABC ,△ABC 和△ACD 均为正三角形,AC =4,BE =3,点F 在AC 上.(1)若BF ⎳平面CDE ,求CF ;(2)若F 是AC 的中点,求二面角F -DE -C 的正弦值.【答案】(1)CF =1(2)8517【分析】(1)记AC 中点为M ,连接DM 、BM ,依题意可得DM ⊥AC ,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得到DM ⊥平面ABC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CDE 的法向量,设F a ,0,0 ,a ∈2,-2 ,依题意可得BF ⋅n =0求出a 的值,即可得解;(2)依题意点F 与点M 重合,利用空间向量法计算可得.【详解】(1)记AC 中点为M ,连接DM 、BM ,△ACD 为正三角形,AC =4,则DM ⊥AC ,且DM =2 3.所以DM ⊥平面ABC ,又△ABC 为正三角形,所以BM ⊥AC ,所以BM =23,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0,23,0 ,C -2,0,0 ,D 0,0,23 ,E 0,23,3 ,所以CD =2,0,23 ,CE =2,23,3 ,设平面CD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CD =2x +23z =0n ⋅CE =2x +23y +3z =0,令x =3,则z =-3,y =-32,则n =3,-32,-3 ,设F a ,0,0 ,a ∈-2,2 ,则BF =a ,-23,0 ,因为BF ⎳平面CDE ,所以BF ⋅n =3a +-23 ×-32+0×-3 =0,解得a =-1,所以F 为CM 的中点,此时CF =1.(2)若F 是AC 的中点,则点F 与点M 重合,则平面FDE 的一个法向量可以为m =1,0,0 ,设二面角F -DE -C 为θ,显然二面角为锐角,则cos θ=m ⋅n m ⋅n=332+-32 2+-3 2=651,所以sin θ=1-cos 2θ=1-651 2=8517,所以二面角F -DE -C 的正弦值为8517.6(22·23下·湖北·二模)如图,S 为圆锥的顶点,O 是圆锥底面的圆心,△ABC 内接于⊙O ,AC ⊥BC ,AC =BC =322,AM =2MS ,AS =3,PQ 为⊙O 的一条弦,且SB ⎳平面PMQ .(1)求PQ 的最小值;(2)若SA ⊥PQ ,求直线PQ 与平面BCM 所成角的正弦值.【答案】(1)22(2)3010【分析】(1)作出辅助线,找到符合要求的PQ ,并利用垂径定理得到最小值;(2)在第一问基础上,得到当PQ 取得最小值时,SA ⊥PQ ,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线面角.【详解】(1)过点M 作MH ⎳SB 交AB 于点H ,过点H 作PQ ⊥AB ,此时满足SB ⎳平面PMQ ,由平面几何知识易知,PQ =2r 2-d 2,当弦心距d 最大时,d =OH ,弦长最短,即PQ 取得最小值,因为AM =2MS ,AS =3,所以AH =2HB ,因为AC ⊥BC ,AC =BC =322,由勾股定理得AB =322⋅2=3,故AH =2,HB =1,连接OQ ,则OQ =32,由勾股定理得HQ =OQ 2-OH 2=94-14=2,所以PQ =2HQ =22;(2)连接OS ,则OS ⊥平面ACB ,因为PQ ⊂平面ACB ,故OS ⊥PQ ,而SA ⊥PQ ,OS ∩SA =S ,所以PQ ⊥平面AOS ,即有PQ ⊥AB .以O 为坐标原点,过点O 且平行PQ 的直线为x 轴,OB 所在直线为y 轴,OS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 -2,12,0 ,Q 2,12,0 ,B 0,32,0 ,C 32,0,0 ,M 0,-12,3 ,设平面BCM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CB =x ,y ,z ⋅-32,32,0 =-32x +32y =0m ⋅MB =x ,y ,z ⋅0,2,-3 =2y -3z =0,令x =1,则y =1,z =233,故m =1,1,233,设直线PQ 与平面BCM 所成角的大小为θ,则sin θ=cos PQ ,m =PQ ⋅m PQ ⋅m =22,0,0 ⋅1,1,233 22×1+1+43=3010.故直线PQ与平面BCM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0 10.7(22·23·深圳·二模)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PA= AD=2AB,点M是PD的中点.(1)证明:AM⊥PC;(2)设AC的中点为O,点N在棱PC上(异于点P,C),且ON=OA,求直线AN与平面ACM所成角的正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1510【分析】(1)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M⊥PD,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得CD⊥平面PAD,则CD⊥AM,所以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可得AM⊥平面PCD,从而可得结论;(2)以AB,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即可.【详解】(1)证明:因为PA=AD,点M是PD的中点,所以AM⊥PD.因为PA⊥平面ABCD,PA⊂平面PAD,所以平面PAD⊥平面ABCD,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所以CD⊥AD,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AD,CD⊂平面ABCD,所以CD⊥平面PAD,所以CD⊥AM,因为PD∩CD=D,PD,CD⊂平面PCD,所以AM⊥平面PCD,因为PC⊂平面PCD,所以AM⊥PC.(2)解:由题意可得AB,AD,AP两两垂直,设AB=1,如图,以AB,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B(1,0,0),C(1,2,0),D(0,2,0),P(0,0,2),22所以AM =0,22,22 ,AC =1,2,0 ,设平面ACM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AM ⋅n =22y +22z =0AC ⋅n =x +2y =0,令y =-1可得x =2,z =1,所以平面ACM 的一个法向量n =2,-1,1 .PC =1,2,-2 ,设N x N ,y N ,z N ,PN =λPC =λ,2λ,-2λ (0<λ<1),即x N ,y N ,z N -2 =λ,2λ,-2λ ,所以N λ,2λ,2-2λ .又O 12,22,0 ,ON =OA =32,所以λ-12 2+2λ-22 2+(2-2λ)2=34,化简得5λ2-7λ+2=0,解得λ=25或λ=1(舍去).所以AN =25,225,325,设直线AN 与平面ACM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n ⋅AN n ⋅AN=3252+1+1×425+825+1825=1510,所以直线AN 与平面AC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510.8(22·23下·温州·二模)已知三棱锥D -ABC 中,△BCD 是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AB =AC =AD ,AD 与平面B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3.(1)求证:AD ⊥BC ;(2)求二面角D -AC -B 的平面角的正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223【分析】(1)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DE ,证明BC ⊥平面ADE ,即可得证;(2)取正三角形BCD 的中心O ,连接OA ,从而可得OA ⊥平面BCD ,则∠ODA 即为AD 与平面BCD 所成角的平面角,进而可得AB =AC =AD =3,取AC 中点为H ,连接DH ,BH ,则DH ⊥AC ,BH ⊥AC ,故∠BHD 即为二面角D -AC -B 的平面角,解△BDH 即可得解.【详解】(1)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DE ,因为△BCD 是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所以DE ⊥BC ,又AE ∩DE =E ,AE ,DE ⊂平面ADE ,所以BC ⊥平面ADE ,因为AD ⊂平面ADE ,所以AD ⊥BC ;(2)取正三角形BCD 的中心O ,连接OA ,则点O 在DE 上,且OD =23DE ,由AB =AC =AD ,△BCD 是正三角形,得三棱锥A -BCD 为正三棱锥,则OA ⊥平面BCD ,故∠ODA 即为AD 与平面BCD 所成角的平面角,又AD 与平面B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3,所以OD AD =3×32×23AD=33,即AB =AC =AD =3,即三棱锥A -BCD 是正四面体,取AC 中点为H ,连接DH ,BH ,则DH ⊥AC ,BH ⊥AC ,故∠BHD 即为二面角D -AC -B 的平面角,在△BDH 中,BH =DH =332,BD =3,则cos ∠BHD =BH 2+DH 2-BD 22⋅BH ⋅DH =274+274-92×332×332=13,所以sin ∠BHD =1-cos 2∠BHD =223,所以二面角D -AC -B 的平面角的正弦值223.9(22·23下·浙江·二模)如图,四面体ABCD ,AD ⊥CD ,AD =CD ,AC =2,AB =3,∠CAB =60°,E 为AB 上的点,且AC ⊥DE ,DE 与平面ABC 所成角为30°,(1)求三棱锥D -BCE 的体积;(2)求二面角B -CD -E 的余弦值.【答案】(1)答案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分析】(1)取AC 中点F ,可证明AC ⊥平面DEF ,得平面ABC ⊥平面DEF ,DE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就是直线EF ,∠DEF 是DE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即∠DEF =30°,由正弦定理求得∠FDE ,有两个解,在∠FDE =60°时可证DF ⊥平面ABC ,在∠FDE =120°时,取FE 中点H 证明DH ⊥平面ABC ,然后由棱锥体积公式计算体积;(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法求二面角.【详解】(1)取AC 中点F ,连接FE ,FD ,因为AD =CD ,所以DF ⊥AC ,又AC ⊥DE ,DE ∩DF =D ,DE ,DF ⊂平面DEF ,所以AC ⊥平面DEF ,而FE ⊂平面DEF ,所以AC ⊥FE ,由AC ⊥平面DEF ,AC ⊂平面ABC 得平面ABC ⊥平面DEF ,因此DE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就是直线EF ,所以∠DEF 是DE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即∠DEF =30°,AD =CD ,AC =2,因此DF =12AC =1,在△DEF 中,由正弦定理EF sin ∠FDE =DF sin ∠DEF 得1sin30°=3sin ∠FDE ,sin ∠FDE =32,∠FDE 为△DEF 内角,所以∠FDE =60°或120°,S △ABC =12AB ×AC ×sin ∠BAC =12×3×2×sin60°=333,S △CBE =BE BAS △ABC =3-23×332=32,若∠FDE =60°,则∠DFE =90°,即DF ⊥FE ,AC ∩FE =F ,AC ,FE ⊂平面ABC ,所以DF ⊥平面ABC ,V D -BCE =13S △BCE ⋅DF =13×32×1=36;若∠FDE =120°,则∠DFE =30°,DF =DE =1,取EF 中点H ,连接DH ,则DH ⊥EF ,因为平面ABC ⊥平面DEF ,平面ABC ∩平面DEF =EF ,而DH ⊂平面DEF ,所以DH ⊥平面ABC ,DH =DF sin ∠DFE =1×sin30°=12,所以V D -BCE =13S △BCE ⋅DF =13×32×12=312;(2)若∠FDE =60°,以FA ,FE ,FD 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F -xyz ,则D (0,0,1),C (-1,0,0),A (1,0,0),E (0,3,0),AE =(-1,3,0),EB =12AE =-12,32,0 ,所以B 点坐标为-12,332,0 ,CD =(1,0,1),CB =12,332,0 ,CE =(1,3,0),设平面DBC 的一个法向量是m =(x 1,y 1,z 1),则m ⋅CD =x 1+z 1=0m ⋅CB =12x 1+332y 1=0,取y 1=-1,则x 1=33,z 1=-33,即m =(33,-1,-33),设平面DEC 的一个法向量是n =(x 2,y 2,z 2),则n ⋅CD =x 2+z 2=0n ⋅CE =x 2+3y 2=0,取y 2=-1,则x 2=3,z 2=-3,即m =(3,-1,-3),cos m ,n =m ⋅n m n =9+1+955×7=19385385,所以二面角B -CD -E 的余弦值是19385;若∠FDE =120°,以FA 为x 轴,FE 为y 轴,过F 且平行于HD 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F -xyz ,FH =12FE =32,则D 0,32,12 ,C (-1,0,0),A (1,0,0),E (0,3,0),AE =(-1,3,0),EB =12AE =-12,32,0 ,所以B 点坐标为-12,332,0 ,CD =1,32,12 ,CB =12,332,0 ,CE =(1,3,0),设平面DBC 的一个法向量是m =(x 1,y 1,z 1),则m ⋅CD =x 1+32y 1+12z 1=0m ⋅CB =12x 1+332y 1=0,取y 1=-1,则x 1=33,z 1=-53,即m =(33,-1,-53),设平面DEC 的一个法向量是n =(x 2,y 2,z 2),则n ⋅CD =x 2+32y 2+12z 2=0n ⋅CE =x 2+3y 2=0,取y 2=-1,则x 2=3,z 2=-3,即m =(3,-1,-3),cos m ,n =m ⋅n m n =9+1+15103×7=25721721,所以二面角B -CD -E 的余弦值是25721721.10(22·23下·襄阳·三模)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面BB 1C 1C 为矩形,∠BAC =90°,AB =AC =2,AA 1=4,A 1在底面ABC 的射影为BC 的中点N ,M 为B 1C 1的中点.(1)求证:平面A 1MNA ⊥平面A 1BC ;(2)求平面A 1B 1BA 与平面BB 1C 1C 夹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23015【分析】(1)利用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2)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面面夹角的余弦值.【详解】(1)如图,∵A 1N ⊥面ABC ,连AN ,则AN ⊥A 1N ,又AB =AC =2,∴AN ⊥BC ,又AN ∩BC =N ,A 1N ⊂面A 1BC ,BC ⊂面A 1BC ,于是AN ⊥面A 1BC ,又AN ⊂面A 1MN ,,所以面A 1BC ⊥面A 1MNA .(2)由(1)可得,以NA ,NB ,NA 1 为x ,y ,z 轴,建系如图,∠BAC =90°,AB =AC =2,BC =22则A (2,0,0),B (0,2,0),C (0,-2,0),因为AA 1=4,AN =2,所以A 1N =14,则A 1(0,0,14),因为NB 1 =NB +BB 1 =NB +AA 1 =0,2,0 +-2,0,14 =-2,2,14 ,所以B 1-2,2,14 ,设平面A 1BB 1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y ,z ),因为A 1B =(0,2,-14),B 1B =(2,0,-14),所以A 1B ⋅m =2y -14z =0B 1B ⋅m =2x -14z =0 ,令y =7,则x =7,z =1,所以m =(7,7,1),设平面BCC 1B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a ,b ,c ),因为BC =(0,-22,0),BB 1 =(-2,0,14),所以BC ⋅n =-22b =0BB 1 ⋅n =-2a +14c =0,令a =7,则b =0,c =1,所以n =(7,0,1),设平面A 1BB 1与平面BCC 1B 1夹角为θ,则cos θ=cos <m ,n >=m ⋅n m n=7+0+17+7+1×7+0+1=23015,所以平面A 1BB 1与平面BCC 1B 1夹角的余弦值为23015.11(22·23·唐山·二模)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C 是等边三角形,侧面ACC 1A 1⊥底面ABC ,且AA 1=AC ,∠AA 1C 1=120°,M 是CC 1的中点.(1)证明:A 1C ⊥BM .(2)求二面角A 1-BC -M 的正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45【分析】(1)根据菱形的性质、结合面面垂直的性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即可;(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运用空间向量夹角公式进行求解即sk .【详解】(1)取AC 的中点O ,连接OM ,OB ,AC 1.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由AA 1=AC ,得四边形ACC 1A 1为菱形,所以A 1C ⊥AC 1,易知OM ∥AC 1,则A 1C ⊥OM .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知OB ⊥AC ,又平面ACC 1A 1⊥平面ABC ,平面ACC 1A 1∩平面ABC =AC ,OB ⊂平面ABC ,知OB ⊥平面ACC 1A 1,则OB ⊥A 1C ,又OB ∩OM =O ,OB ,OM ⊂平面OBM ,得A 1C ⊥平面OBM ,又BM ⊂平面OBM ,故A 1C ⊥BM ..(2)连接OA 1,因为侧面ACC 1A 1为菱形,∠AA 1C 1=120°,则∠A 1AC =60°,则△A 1AC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 1O ⊥AC ,又由(1)易知OA 1,OB ,AC 两两垂直,故以O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B ,OC ,OA 1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AB =2,则O 0,0,0 ,B 3,0,0 ,C 0,1,0 ,A 10,0,3 ,C 10,2,3 ,BA 1 =-3,0,3 ,BC =-3,1,0 ,CC 1 =0,1,3 ,。

高考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高考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高考立体几何题型归纳高考立体几何题型主要涉及到在三维空间中对各种几何体的性质、关系和计算进行分析和求解。

这些题型在高考中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理解和掌握这些题型对于高考数学考试的顺利通过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考立体几何题型的分类、特点以及解题技巧。

一、基本概念和性质在解决立体几何题目时,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性质。

包括:1. 三视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得到的投影图。

通常包括俯视图、正视图和左视图。

2. 空间直角坐标系:在立体几何问题中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和计算几何量的坐标系。

3. 空间平面: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二维平面。

4. 空间曲面:三维空间中的一个非平面曲面。

5. 空间直线:三维空间中的无限延伸的直线。

6. 空间角:由两个曲面或者两条直线夹角所围成的角。

7. 空间棱:一个多面体的两个相邻面之间的交线段。

8. 空间对称:一个物体和它的镜像是重合的。

二、几何体的性质和计算在解答立体几何题目时,需要掌握各种几何体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几何体:1. 球体:具有所有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的几何体。

2. 圆锥:由直角圆锥和斜角圆锥组成。

3. 圆柱:由直角圆柱和斜角圆柱组成。

4. 正方体:六个平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几何体。

5. 长方体:六个平面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几何体。

6. 正六面体:八个等边三角形所构成的几何体。

7. 正四面体:四个等边三角形和六个等边三角形所构成的几何体。

根据几何体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例如,通过计算体积可以求解几何体的容积;通过计算表面积可以求解几何体的表面积等。

三、高考立体几何题型分类高考立体几何题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体积计算:要求计算立体几何体的体积。

常见的题目包括球体、圆锥、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

2. 表面积计算:要求计算立体几何体的表面积。

常见的题目包括球体、圆锥、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

3. 相交关系:要求判断不同几何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相交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五 立体几何高考题型
热点之一:点、线、面问题
包括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的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特别注意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αβ是两个平面,直线,.l l αβ⊄⊄若以①l α⊥,②//l β,③αβ⊥中两个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构成三个命题,则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例2]把边长为a 的正方形剪去图中的阴影部分,沿图中
所画的线折成一个正三棱锥,则这个正三棱锥的高为(
(A (B (C (D (练习)
1.在一个倒置的正三棱锥容器内,放入一个钢球,钢球恰好与棱锥的四个面都接触,经过棱锥的一条侧棱和高作截面,正确的截面图形是( )
2.如右图,点E 是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 的棱1DD 的中点,则过点E 与直线AB 和
11B C 都相交的直线的条数是( )
(A )0条 (B )1条 (C )2条 (D )无数
3.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写出过顶
点A 的一个平面______________,使该平面与正方体的
12条棱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均相等(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平面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

热点之二:空间角与距离问题
三个角:包括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八个距离:包括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面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异面直线
1A 1C
1
B D
A
C
B E 1D
(A ) (D )
的距离、直线与平行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球面上两点的距离。

在求角或距离时,一定要“先找后解”。

[例3](1998年全国高考题)已知斜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面11A ACC 与底面ABC
垂直,90,2,ABC BC AC ∠=== , 且1111,.AA AC AA AC ⊥=
(Ⅰ)求侧棱1AA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侧面11A ABB 与底面
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Ⅲ)(理)求顶点C 到侧面11A ABB 的距离;
(Ⅲ)(文)求侧棱1B B 和侧面11A ACC 的距离。

(练习)
4.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E 、F 分别为
AB 、AD 的中点, (1)11
AC 与1
B C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2) 11AC 与
EF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3) 1AC 与1AD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4)1AD 与EF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5)1BD 与CE 所成角大小是_____________; (6)1B C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_; (7)1BD 与平面1!DCC D 所成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8)二面角1A BC D --的大小是_________; (9)二面角111B AC B --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10)二面角1C EF C --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
5.将锐角为60°,边长为a 的菱形ABCD 沿较短的对角线BD 折成60°的二面角后, (1)求异面直线AC 与BD 的距离;
(2)求三棱锥C ABD -的体积;
(3)求D 到面ABC 的距离。

D E
A
C
B
O
C 1A
1
B D
A
C B
E
1D F 1C
1C
1
B A
C B 1
A
热点之三:表面积与体积问题
[例4]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当截面分别平分侧棱、侧面积、体积时,相应截面面积记作1S 、2S 、3S ,则( ) (A)123S S S << (B) 213S S S <<
(C)321S S S << (D)132S S S <<
[例5]如右图,在母线长为2
当这个圆柱体积最大时,它的高是( )
(B) (C)23
(练习)
6.如图,三棱台111ABC A B C -的上底111A B C ∆面积 为4,下底ABC ∆面积为9,且三棱锥11C AA B -的体 积为9,则三棱台111ABC A B C -的体积为( ) (A)19 (B)18 (C)
572 (D)763
7.已知圆台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1cm 和4cm ,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扇环所对的圆心角
为216°,则该圆台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直四棱柱ABCD EFGH -的体积等于1,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则四面体DCGF 体积为____________。

热点之四:立几综合题
[例6]如图,圆台1OO 的高等于下底面圆的半径,母线1AA 与下底面成60
的角,P
为下底面圆周上的一点,PO 与1AA 成30
的角。

(Ⅰ)求二面角1P OO A --的余弦值; (Ⅱ)若下底面圆的半径为1,求圆台的侧面积。

1C
1
B A
C B
1A
1A
[例7]如图,直四棱柱1111ABCD AC B D -的侧棱1AA 的长是a ,底面ABCD 是边长AB=2a ,BC=a 的矩形,E 为11C D 的中点。

(Ⅰ)求证:平面BCE ⊥平面BDE; (Ⅱ)求二面角E-BD-C 的大小;
(Ⅲ)求三棱锥1B BDE -的体积.
(练习答案)
1、B
2、B
3、面11AB D
4、(1)60 (2)90 (3)90 (4)60
(5)6)45
(7)8)45 (9)10)arctg 5、(1)34a (23
(3)32a 6、C 7、328cm π 8、16 A B
C
D
1A 1B
1C
1D
E
F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