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我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我家回忆录
昨天——今天——明天
我于1947年出生,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动荡曲折的生活经历给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今昔对比,忆苦思甜,记忆的闸门一打开,感情的潮水也不禁汹涌澎湃,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
由于战争,丈夫成了两代独苗,在不计划生育的年代里这种现象是极少的。特别那时靠劳力吃饭,家家户户都想生男孩,与丈夫1967年结婚后,我陆续生了4个女儿,生活太艰难了,迫于无奈我家只得送走了小女儿。当时的人们思想观念极其落后,见识短浅,可谓愚昧,经常取笑我家没儿子,婆婆就是这样被气死的。尽管当时已计划生育,同龄人大多一家有两个小孩,为了不辜负一家人的期望,我在1977年终于生了一个男孩,生下第三天,婆婆含笑离开了人世,我哭得特伤心,因此导致了许多“月子病”。
我那时最大的感觉就是饿,整天没有饱的时候。1978年,当时生产力低下,一家人都凭“挣工分”吃饭。为了拉扯四孩子,我不能去集体做工,靠丈夫一人扶持家庭。尽管力气很大,每天都能记一等工,折合人民币五角钱一天,但人多家底薄,全家上下只好勒紧裤带过日子。集体规定,一个人一月30斤稻,折合大米21斤,我总是精打细算这唯一的粮食,几乎顿顿吃粥,干起活来心里饿得慌,几乎上肚皮贴到下肚皮了。有时实在不行,只好找些野菜充饥,吃得最多的的是一种叫“锅巴草”的植物。
我其次感受就是苦。我们夫妇二人白天到队上做工分,当时的劳作全依靠简单的劳动工具,锄头、钉耙、镰刀……需要大量的劳力,干这些体力活晚上特别累,回到家,得煮饭,特别是给孩子们做衣做鞋,人家做两双,我得做四双,晚上身边睡两个小的,地板上睡两个大的,从没好觉睡。孩子当时也苦,饿不说,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洗澡。大女儿虽只有十岁,却要负责每天给弟弟妹妹洗澡。木制脚盆搬不动怎么办呢?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舀。下雨也讨厌,瓦片盖的屋顶到处漏水,等于水灾。在这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丈夫用宽阔、坚
实的臂膀驼负起我们这个大家庭。全家人减衣缩食度过了艰苦的岁月。
再有一点就是缺少人文关怀。集体要求大家不准出去赚钱,必须留在集体做工分,谁违抗就罚工分。有一天,一岁多的儿子腿跌断了,我经过一番周折才到上海长征医院接受治疗,由于看病的钱都是借的,我舍不得住院,我就每晚抱着儿子睡在马路上。半个月后,当我回到家中,队长竟扣掉我二十个工,我急得哭了整整一个晚上。贫穷和苦难没有压垮我们,最终还是每天坚持把这些工分都补上了。
改革春风吹满地,分田到户好呀。自家种自家的地,劳动有了积极性,粮食多了,终于可以敞开肚皮吃饭了,有时有了剩余,还可以卖。人们也不用做工分了,眼界变宽了,脑子变活了,中国工业开始崛起,进厂做工的人多了。由于我们夫妇二人没有权势人相帮,又没文化,老实巴交,但力气大,结果选择了一样,那就是给建筑队做小工。积攒了一些钱后,丈夫买了一部自行车,到江南做小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我们拆掉原来的土坯房,建起了砖瓦房。但生活还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夫妇二人只会干些力气活,赚不到许多钱,导致的结果便是尽管三女儿成绩都很优异,但到初中,因交不起学费都辍学回家。幸亏当时深圳已是经济开发区,服装业开始兴起。女儿们在十七岁时都只身去了深圳。她们在异地他乡省吃俭用,工资都寄给我们。儿子挺争气,1992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师范,悲剧没有重演,我们支持儿子继续接受教育。
后来。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变有,由少到多,跨越温饱逐渐向小康过渡,我家造了一栋四间三层的楼房,有了洗衣机、电话、彩电、冰箱……2003年,儿子结婚了,光装潢就花了十几万,买了电脑、家庭影院、摩托车、空调、数码相机……把我这个老太太的眼都看花了。
不光儿子好,三个女儿还要好。大女儿家办起了车队,拥有三部卡车,天天开门红;二女儿夫妇都在长强钢铁厂工作,月收入达五千;三女儿在上海开服装店,已在上海买了门面房。大家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
年已63岁的我感到无比幸福。儿女很孝顺,我老有所养,政府给我们办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我还自买了一份康宁终身险,病有所医。去年我还买了一辆粉红电动车,穿着儿女给我买的新衣服,人家都叫我“时髦老太”,我听了心里真开心。
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天,想想以前的日子,我一天也不要过,想想现在,我过了还想多过几百年。祖国的繁荣富强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功,家庭的巨大改变说明了改革开放对老百姓功不可没。感谢亲爱的党,感谢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让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苦尽甘来的我们一家人有理由相信: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口述:徐金女
执笔:万成燕(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