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我国存量空间城市更新的多维评价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存量空间城市更新的多维评价研究综述

高澍,马航

摘要:城市更新作为复兴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良性发展的复杂体系和周期性活动,是我国“新常态”下正在进行的城市再开发活动,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规划领域中的应用给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从可持续的评价理论入手,进而结合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从社会、经济、政策、环境、综合评价等多维度视角对其评价体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与系统归纳,并提出将来的研究方向与预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存量空间,城市更新,多维评价,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经历的再开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方利益不断博弈的过程。城市更新具有反馈调整的长远规划机制,过去的30年,我国经历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日益明显。至 2012 年,我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已达 35633平方公里,比 1990 年增加了 22485 平方公里,年均增速达到4.64% ,高于城镇化 1.48%,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已经接近突破“天花板”,城市更新毋庸置疑将成为我国今后城镇建设的热点与重点,对土地进行存量优化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过去的城市更新实践中,过度重视经济利益,而导致评价反馈调整机制的缺失。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在存量规划中,必须克服由增量转向存量后所面临的问题(邹兵,2013)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专家意识到城市更新的评价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城市更新作为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首要途径,已由早期单一的物质环境改变发展成为实现城市各项经济、社会、环境复兴的多目标复杂体系(严若谷等,2011),这就意味着城市更新的评价维度由原来评价空间的单一维度,向不同倾向乃至多价值维度转变。近年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城市更新评价可发现国内学术界城市更新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数目达364篇,同时有关研究文献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图1)。

图1 城市更新评价的相关文献统计

本文即从社会、经济、政策、环境、综合评价等多维层面对目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评价研究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未来城市可持续更新发展提供可借鉴评价方法。

1、概念辨析

1.1存量空间

存量空间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增量空间而言的,指的是城市中可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优化提升再利用的用地空间,主要包括工业仓储用地、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以及历史地段等。存量空间价值评估是针对存量用地改造中“地(用地)—物(地面建筑物)”能否变更的问题,建立用地空间价值和建筑物空间价值评估体系,对“地—物”的空间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地—物”变更的难易程度。

1.2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城市新陈代谢的一个必然过程,是城市新陈代谢的一个必然过程,是城市物质结构变迁的一种表现形态。“城市更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旧城改造”或“旧城改建”,其内涵不仅仅只关注拆旧建新或是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且更多地反映了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通过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理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强调在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处于变化中的城市做出长远的、持续性的改善和提高。

2、多维度评价框架构建

2.1构建目标

为有效实现城市更新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相关要求,将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分解成以下四项分项目标:

社会目标:社会发展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城市更新应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更新评价中体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生活品质、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等要求。

经济目标:经济发展是城市的重要职能和工作中心。通过城市更新实现优质空间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在更新评价中突出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等要求。

政策目标:城市政策是促进城市更新健康有序发展的行动准则,城市更新应贯彻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强更新政策对空间的引导与控制。

环境目标: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载体。城市更新要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更新评价中体现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构建原则

科学性:城市更新评价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更新中面临的问题。

综合性:城市更新评价涉及社会、经济、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体现不同方面的评价要求。

可持续性:更新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持续性,具有动态化和时效性,使更新评价具有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3、多维度评价研究综述

3.1社会维度评价分析

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城市更新是通过创造新的社会空间,来保护和实现原有人群的多重利益和权益,是实现更新对象与城市快速发展顺利接轨的媒介(马航,2007)。张晓探索了社会可持续性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提出了社会可持续性的三个维度,即社会公平、社会资本和基本需求的满足,构建一套多维度的城市更新社会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和指标(张晓,2013)。吕斌等构建了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规划绩效的社会评估体系,以北京南锣街巷地区为例,对主体在该地区可持续再生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参与程度、对地方形象和城市设计定位的认可度及对城市设计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吕斌等,2013)。舒宁以铁西老工业区为例,通过结构性访谈的社会调查方法,对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社会绩效进行评价(舒宁,2010)。

3.1.1注重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

从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角度,基于公共虚拟事件评价PVEE(Public virtual events evaluation)研究方法,即从目标使用者角度出发,对特定地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人与环境的条件进行实验性设计,并对设计结果的使用预期进行系统性评价的研究方法,许伟等对

武汉汉正街晴川桥桥下空间进行调查、设计与使用预期评价,并根据调查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整理,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依据(许伟,刘炜,2010)。基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影响本地人的环境取向和影响主观评价的内在因素。通过对目标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得出城市环境更新与居民生活行为心理和模式之间的关系(朱小雷,2011)。运用语义差异法来研究由于需求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类型使用者关注城市更新的范畴和使用体验感受的差异性(张军等)。在面对衰败社区更新的时候,问题的核心可能不仅仅是低收入、住房条件差、治安混乱等“消极后果”,更重要的是缺少住房和基础设施维护能力、缺少劳动技能和就业机会、缺少接受良好教育和医疗服务等“不公平的发展机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些天然的劣势迫使整个社区在各方面出现向下的发展趋势,进而走向衰败(钱云等,2013)。在城市更新中,不同的价值效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博弈论为我们处理这种矛盾与冲突得出最优解,实现多方面效益共赢的效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和方式(褚君,2012)。社区更新方面,以重庆渝中区嘉陵桥西村和大井巷为例,卢旸引入“社会过程”思维和“价值工程”理念,构建以“过程评估”和“价值判断”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规划评估体系,思考社区更新中各参与主体的价值立场及协同路径(卢旸,2016)。运用SD法对拉萨宗角禄康公园的规划和改造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SD 法是Semantic Differential 法的简称,是Osgood在195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它运用语义学中的“言语”为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可定量描述被调查对象的概念和构造(黄瑛,2009)。以湖南株洲建宁老区为例,陈圆圆等基于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老区的可持续再生空间设计方案(陈圆圆等,2014)。采用走访与访谈、问卷调查、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等传统技术手段进行调查评价研究,能够实现描述性评价、调查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等不同的评价目的(廖源,2011)。城中村更新方面,采用因子分析和计量模型,从使用者满意度视角对城中村的改造效果进行评价(王娟,2015)。城市公园更新方面,通过观察、访谈及问卷的方式总结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以及更新后人们行为发生的变化,界定出游人行为方式的变化对城市公园场地和布局的影响(张为先,2012)。

3.1.2注重传统文脉和城市肌理

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评价问题时,应更注重历史文化和风貌因子的权重(陈濛等,2013;刘敏等,2017)。在对广州小洲村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案例中,赵金龙在分析小洲村公共空间演变历程的基础之上,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从风貌特色、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