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六章 社会的规律和历史主体
思修第六章第六节讲义
思修第六章第六节讲义一、背景与概述本节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共产党人理论和实践的指南。
它不仅是一种科学哲学,还是一种阶级斗争的科学指导和实践导向。
二、归纳与总结1.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学说,强调对事物本质和现象的矛盾运动进行分析。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
这种联系和转化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斗争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们意识的存在。
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和证明真理。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领域的应用。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均衡的,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就是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为革命实践提供指导。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它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产生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应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历史上的重要价值,也具有当代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提供了一种批判现实、改造现实的方法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提供了对当代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工具。
尤其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三、实践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发展。
马哲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就是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答案绪章—导论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 )。
A.青年黑格尔派B.共产主义者同盟C.国际工人协会D.社会党2、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标志是,1848年2月发表的( 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是( D )。
A.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B.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论成果是( C )。
A.思想和科学发展观B.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C.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思想和理论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 A )A.对B.错6、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 A )A.对B.错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8、《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A )A.对B.错9、马克思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
( A )A.对B.错10、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在全球围做过“千年思想家”评选,名列榜首的是( D )A.达尔文B.爱因斯坦C.恩格斯D.马克思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发展规律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B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在联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围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围是指( 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D.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 )A.实物B.物质C.存在D.精神4、有的哲学家指出,世界上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因而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A )A.对B.错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D )A.逻辑推理方法B.归纳演绎方法C.观察实验方法D.矛盾分析法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性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B )A.意识的容是主观的B.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C.意识不受客体影响D.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8、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 )A.对B.错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中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 .苏联B .南斯拉夫C .越南D .古巴2 .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 .马歇尔计划B .杜鲁门主义C .两大阵营的形成D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 .两极终结的标志是()A .东欧剧变B .苏联解体C .第三世界的崛起D .中国的强大4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 .生产关系为标准C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5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 .坚持党的领导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7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进行阶级斗争B .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9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A .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 .改良的资本主义C .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D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10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集体领导B .理论联系实际C .实事求是D .民主集中制1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A .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B .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C .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实现共产主义12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13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4 .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A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B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C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D .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6 .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 .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 .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 .国家政权问题17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 .农民问题C .武装斗争问题D .国家政权问题18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理论斗争D .议会斗争19 .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0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 .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B .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C .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D .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1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 . 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22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 .德国古典哲学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3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4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A .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 .实践D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25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26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 )A .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 .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27 .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A .由谁来进行统治B .其经济基础的性质C .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D .是不是全民的民主28 .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29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 .唯物史观C .无产阶级专政D .国家政权30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 .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 .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 .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31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A .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C .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D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3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单项选择题答案]1.C2.B3.B4.A5.C6.C7.D8.A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 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29.A 30.A 31.C 32.B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 南斯拉夫B. 罗马尼亚C. 奥地利D. 匈牙利2. 科学社会主义的功绩是()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D. 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 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C. 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D.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5.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0A. 苏联模式B. 南斯拉夫模式C.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7 .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 .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B .历史传统不同C .指导思想不同D .地域环境不同8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 .夺取国家政权C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9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A .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B .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C .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D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10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A .政治领导B .组织领导C .思想领导D .集体领导1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D .坚持改革开放12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 .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B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C .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D .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13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A .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B .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C .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D .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14 .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A .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B .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C .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D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巧.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A .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 .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D .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16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A . 18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B .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C .德国古典哲学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思想斗争18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 .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B .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C .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D .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9 .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A .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B .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C .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D .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20 .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B .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D .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21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22.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 16-17世纪早期科学社会主义B.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 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 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23.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0A. 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B. 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C. 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D. 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24. 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A.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B.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D.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25.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 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C.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D.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26. 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B.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C. 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D.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27.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 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B. 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学说C.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8.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A.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B.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C.,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D.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29. 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A. 社会主义将在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C. 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D. 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30.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第六章第七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七章机考复习范围1.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是2.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3.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具体途径是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5.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6.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首要标志是7.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是8.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0.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所实行的是以取消商品货币为主要特征的政策是11.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是12.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意思是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14.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根本目标是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16.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需要进行改革,根源在于17.除我国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8.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标准是1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20.无产阶级革命有两种形式,其中列宁认为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的形式是21.“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提出者是22.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的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心是23.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周年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4.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哪年提出的2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6.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27.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28.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是29.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3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3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除了剩余价值的发现,还包括3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三大差别" 的是33.“物的依赖性关系”是3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3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3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37.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38.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39.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曾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过详尽描述的是40.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41.下列历史事件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剥削制度的是42.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4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4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45.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46.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47.最早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是48.从结束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49.“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6-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讲三个问题: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的涵义(1)“社会主义”渊源“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是一个形容词,原意是“同伴”、“同伙”、“同志”、“同盟”、“善于社交”。
英文加上了ism变成了socialism——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的涵义社会主义有三种涵义: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这里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
(3)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历史线索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6世纪初叶——19世纪40年代。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
十月革命胜利,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三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古代社会的理想观●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大同”世界观“大同世界”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后来西汉人戴圣编的《礼记.礼运》阐述了孔子的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西方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古代理想社会观的特点:反对贫富不均,反对剥削压迫,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平等;产品绝对平均分配;建立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落后的基础上,有复古主义色彩。
●中国近代理想社会观:·洪秀全与“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与《大同书》。
(2)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16─17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段;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19世纪前半期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辨析题。
1、哲学等于世界观。
(P9)2、唯物主义就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唯心主义就是重人轻物的理想主义。
(P9)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独立的哲学派别。
(P9)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P10)5、哲学具有民族性,所以,不同民族的哲学是绝对排斥的。
(P10)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的哲学。
(P10)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P11)2、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P11)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二个方面及其关系。
(P12)4、简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2)5、怎样理解哲学的阶级性?(P12)6、简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P13)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P13)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点?(P13)9、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P14)1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P14)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5)12、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P15)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P15)五、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P16)2、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哪两种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如何正确对待它?(P17)3、试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
(P17)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P18)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三、辨析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P35)2、人类世界就是人类社会。
(P35)3、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P35)4、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自动产生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答案:D解析: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答案:C解析: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答案:B解析: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答案:A解析: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农民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答案:D解析:国家政权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8.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答案:B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类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类教材一、教材名称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杨耕)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例(高校“两课”案例教学丛书·第一辑)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研参考丛书)二、教材信息浏览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1)版权要项作者:肖前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1月版次: 1I S B N:730001819 页数:开本:32开印张:(2)目录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二、哲学的特点三、哲学的功能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一、哲学的历程二、科学的分化与哲学的发展三、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进程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三、物质世界的无限性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三、意识的能动作用第四节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一、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二、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普遍联系中的系统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一、运动、变化、发展二、世界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第五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第一节整体与部分一、整体与部分的含义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整体与部分第二节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一、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含义二、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第三节相对与绝对一、相对与绝对的含义二、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相对与绝对第四节原因与结果一、原因与结果的含义二、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原因与结果第五节偶然与必然一、偶然与必然的含义二、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偶然与必然第六节形式与内容一、形式与内容的含义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形式与内容第七节现象与本质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现象与本质第八节可能与现实一、现实与可能的含义二、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三、作为思维形式的可能与现实第六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量变质变规律一、质、量、度二、量变和质变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辩证矛盾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否定二、否定之否定第七章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节实践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一、人类社会的产生二、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三、社会同自然的区别四、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第二节人的本质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二、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三、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第三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四、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第八章物质生产第一节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一、生产实践的基本内容与形式二、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节物质生产力一、物质生产力的构成二、物质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第三节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一、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九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第一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一、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二、社会交往的特征和分层三、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四、社会有机系统及其基本结构第二节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社会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第三节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一、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经济基础二、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三、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第四节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一、人类的精神生活二、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化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有机系统中的地位第五节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一、社会的整体运动二、社会形态的演进三、社会有机系统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四、社会有机系统演进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第十章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一、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二、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二节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一、国家的本质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一、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二、政治自由的历史形态第十一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第一节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一、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二、人的历史活动的客观制约性第二节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一、贬低或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二、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具体表现第三节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一、个人及其历史作用的一般原理二、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三、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第四节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十二章科学及其社会功能第一节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一、科学的形成和本质二、科学的分类及其类别特征三、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四、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第二节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制约科学的进步三、政治、哲学、教育等社会因素影响科学的发展第三节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一、现代科技革命的性质和特征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第十三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二、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反映概念的演进第二节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一、科学的实践概念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第三节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一、认识的系统结构二、认识的基本属性第四节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发展趋势一、认识的历史演化二、现代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十四章认识的辩证过程第一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四、理性认识的深化第二节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实践理念三、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途径第三节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一、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作用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四、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十五章思维方法第一节方法和方法论一、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三、方法论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一、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节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一、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二、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三、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第十六章真理和价值第一节真理一、客观真理二、实践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第二节价值一、什么是价值二、价值的特征三、价值与评价第三节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二、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真、善、美第十七章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第一节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一、文化的内涵二、人类发展和文化存在三、两种不同的文化理论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一、文化的分类二、文化的一般结构三、文化的社会功能四、文化的认识功能第三节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三、文明是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志第十八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一、人性的具体性二、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第二节人的价值一、人的价值的内涵二、人的价值的实现三、人的价值的评价第三节人的自由一、必然和自由二、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1)版权要项作者:杨耕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年3月版次: 1I S B N:730003398 页数:298开本:大32 印张:(2)内容简介编者的话这本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是为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教学而编写的。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
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Dialectical n Theory:Firstly。
n is the n of thing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Secondly。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 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史观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 社会存在:⾃然地理环境、⼈⼝因素、物质⽣产⽅式(决定⼒量)2. 社会意思:个体意思、群体意识、社会⼼理、社会意识形式(⾼层次、理性认识为主)2. ⼈类社会发展规律1. ⽣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的规律1. ⽣产⼒: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2. ⽣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包括:⽣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决定性的)、⽣产中⼈与⼈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2. 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 经济基础:由社会⼀定发展阶段的⽣产⼒所决定的⽣产关系的总和(⽣产关系≈经济基础)2. 上层建筑:在⼀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
3. 社会形态更替的⼀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 社会形态的内涵:是同⽣产⼒发展⼀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体(社会形态=社会制度)2. 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这三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产关系所有制具有决定性意义。
3. 社会形态更替的⼀般性规律:统⼀性、多样性、必然性、历史选择性、前进性、曲折性。
4. 社会发展的动⼒1. ⽣产⼒是社会基本⽭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因素,是⼈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量。
2. ⽣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 阶级⽃争是社会基本⽭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4. 社会⾰命是阶级⽃争的最⾼形式。
5.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英雄史观产⽣的原因2. 现实中的⼈3. ⼈的本质:⼀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4. ⼈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作⽤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6. 群众路线7. 历史⼈物8. 评价历史⼈物的科学⽅法9. president xi指出:10. 只有⼈民群众、⼈们才可以搭配创造历史,其余均为影响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参考答案(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参考答案(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课程内容:涵盖了原公共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另外还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
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
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1-3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部分(4-5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部分(6-7章)主要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
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原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 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 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促进 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 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 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 和人员保障。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 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 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 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02 科学社会
主义一般原 则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 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马克思、 恩格斯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发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中得到了证实、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
18
3、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把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 史宿命论;二是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 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4、英雄史观的理论根据是唯心史观,这种历 史观有两个主要的缺陷:一是只考察了人们参 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揭示出人们思想 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了英雄人物 的历史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6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两条: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
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 人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 系(即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些 关系可以概括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等范畴。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固 有的本质关系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
12
5、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因
此,革命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3
6、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社会形态 发生质变的决定性力量
在阶级社会,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因此,社会革命就成为“历史的火车头。”在社会 发生形态演变的时候,社会革命就成为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力量。
2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自然物 件。
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 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者。因此,坚持唯 物史观,在历史主体观上必然是群众史观。
2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 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 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 矛盾。
9
四、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示的趋势性规律.
5
3、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存在着区别,一方面 使人们在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时,比认识和运 用自然规律困难的多;另一方面极容易使人们 把社会规律中具有的主体性特点误认为是主观 性,从而导致唯心史观。
为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强调社会规律和自 然规律的联系。社会规律尽管是人的活动的规 律,但它作为规律,同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 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 动规律的。”因此,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 客观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10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 料的活动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 面,是二者的统一.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人和自然关系的概括,人和自然的关 系决定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11
4、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1
一、社会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1、社会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关系和 必然趋势。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 本质关系和必然趋势。
4
2、社会规律的特点 首先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
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 其次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
性规律; 最后社会规律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显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指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是推动 社会历史进步的人们。在人民群众中包含着推动 历史进步的英雄人物,因为人民群众是一个集合 概念。人民群众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中劳动人 民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核心和稳定部分。
23
2、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它对社会历史的 创造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 其次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成为社会精神财富创造的 源泉,而且他们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就是: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的状况。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 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 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 巨大的反作用。
14
7、社会改革是阶级社会社会形态 发生部分质变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改革也称为社会改良,它也是阶级斗争 的一种形式,在社会革命还未成熟之前,社会改 良也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且对社会形态的部分质 变起决定性作用。
15
第二节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社会作用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主体观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9
5、英雄史观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占统治地 位,它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 因、认识原因和阶级原因。(社会分工问题、 认识顺序问题、阶级偏见问题)
20
6、唯物史观在历史主体问题上的观点是: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这种观点叫做群众史观,群众史观的理论根据 是唯物史观。 7、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主体观
1、所谓历史主体指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一般地说历史主体是人,人是历史的创造 者。但是具体地分析,到底是那些人才是 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这个问题上便 发生了分歧,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17
2、唯心史观认为是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 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 人物的指引下才能有所作用。这种历史主体观 叫做英雄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