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汇总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汇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
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狐假虎威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上下其手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亡羊补牢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邯郸学步:河北邯郸战国时期燕国有几个青年羡慕赵国人走路去邯郸学结果非但没学成 `连自己怎么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回国比喻生硬模仿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图穷匕见 (源自荆轲刺秦王)奇货可居 (吕不韦子楚)纸上谈兵 (赵括)南门立木 (商鞅)跳梁小丑 (惠施庄子)乐极生悲 (齐威王)胡服骑射 (赵国)负荆请罪 (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 (蔺相如)高枕无忧 (孟尝君)鸡鸣狗盗 (孟尝君)安步当车 (颜斶齐宣王)折冲樽俎 (晏婴)晏子使吴 (晏婴)田忌赛马 (田忌孙膑)董狐直笔 ('赵盾弑其主')兔死狗烹 (范蠡勾践文种)老马识途 (管仲)西子浣纱 (西施)一鸣惊人 (楚庄王)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鸡鸣狗盗】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后多用作贬义,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南辕北辙出处:《战国策·魏策四》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译文: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画蛇添足出处:《战国策·齐策二》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郑人买履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揠苗助长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译文:宋国有个农夫嫌稻苗长得太慢,于是将稻苗拨高,满意地回了家,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稻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齐姜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做申生,立为太子,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成为穆姬;献公又娶北狄狐家的两个女子,她们是姊妹俩,其中姐姐生了儿子重耳,妹妹生了儿子夷吾;献公伐骊戎,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女儿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陪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就立她为夫人,逼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重耳和夷吾为避开祸害,逃出晋国,夷吾逃到梁国,重耳逃到狄国。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国君,被申生、重耳、夷吾的同党杀了;卓子被立为国君,又被杀。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后,对内大开杀戒;对外背信弃义,趁秦国遇灾,出兵攻击秦国。
秦穆公忍无可忍,出动大军迎击晋军,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后根据穆姬的求情,释放了晋惠公,但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出逃后,最初在狄国避难。
夷吾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生怕重耳归国会和他争夺君位,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重耳闻信后,逃出狄国,投奔年迈的齐桓公。
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给他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已不能帮助重耳重振大业,姜氏和重耳的谋士狐偃设计将重耳灌醉,驶离齐国,历经曹国、宋国、郑国,均不受待见,直到来到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国君之礼厚待重耳,重耳十分感激。
有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对重耳说:“您假使回了国,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意晋国和楚国友好,如果日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晋惠公死,从秦国逃回去的子圉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晋国局势更加不稳。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子圉,登位为晋文公。
当时晋文公年已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登位后,铲除奸佞,重用贤良,晋国很快繁荣起来。
而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派军队勤王,安定了王室,得到周襄王的分封,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很多姬姓小国,早已被楚灭掉;陈、蔡两国和楚结成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1、曹刿论战成语故事--春秋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十余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买梗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乂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呆若木鸡】纪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乂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乂过了十天后,纪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乂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中国的⽂化博⼤精深,我们⼀⽣都在学习着它的内涵。
即便是那简单的四字成语,其中却也隐含着⼤⼤的道理。
下⾯是⽆忧考分享的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共苦 战国时,燕国太⼦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策。
⼀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很有计谋。
于是赶紧派⼈去把郭魄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个有本领的⼈,帮我强国复仇?”郭魄说:“只要你⼴泛选拔有本领的⼈,并且要亲⾃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个才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我这个本领平平的⼈吧!天下本领⾼强的⼈看到我这样的⼈都被您重⽤,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刻尊郭隗为⽼师,并替他造了⼀幢华丽住宅。
消息⼀传开,乐毅、邹衍、剧⾟等有才能的⼈,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
燕昭王很⾼兴,都委以重任,开关备⾄;⽆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致拥戴。
同⽢共苦的意思:“⽢”甜。
⼀同尝甜的,也⼀同吃苦的。
⽐喻有福⼀起享,有困难⼀起承担。
【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位⾼⼠,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过来!”不料颜蜀还是⼀步不动,呼唤宣王说:“⼤王,⾛过来!”宣王听了很不⾼兴,左右的⼤⾂见颜蜀⽬⽆君主⼝出狂⾔,都说:“⼤王是君主,你是⾂民,⼤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王过来,怎么⾏呢?”颜蜀说:“我如果⾛到⼤王⾯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王⾛过来,说明他礼贤下⼠。
与其让我羡慕⼤王权势,还不如让⼤⽟礼贤下⼠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尊贵?”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蜀神⾊⾃若他说:“当然有。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
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
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
”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
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
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
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
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
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
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
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
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成语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完璧归赵成语故事--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5个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1、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
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
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操刀伤锦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
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
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3、楚幕有乌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
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4、丁公凿井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精选春秋战国成语小故事20则
精选春秋战国成语小故事20则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个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协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杀死哥哥卫桓(hu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的安排。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富有故事性的成语,以下是其中的20个成语故事:1. 齐头并进:战国时期,齐国的两位将军田忌和孙膑联手作战,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最终成功击败敌人。
2. 杯弓蛇影: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单受到吴国使者的威胁,他以为杯中有蛇,结果错手打翻了酒杯,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表示多疑无谓。
3.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郑国的人在画蛇的图片上加上了蛇的脚,本来已经足够完整的事物被多余的添加弄得不当。
4.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鲁国的农夫发现兔子撞树而死,他误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5.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小偷盗窃了一口钟,他捂住耳朵以为没有人听到了钟声,从而以为自己不会被发现。
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
6. 刻舟求剑:战国时期,有人坐船过河时,剑掉入水中,他却在岸边刻了个记号,认为剑在船上。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固守旧观念,不顾事物的变化。
7. 囊中羞涩: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无忌计划偷窃一样宝物,但事后才发现被偷的是自己带在身上的东西。
8. 三人成虎:战国时期,有人散布谣言称见到了三只老虎,结果成群的人们都相信了谣言。
9. 坐井观天: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以井为天,以水为天空,表示个人眼界狭窄或者对世界认知的片面。
10.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一只狐狸借势虎威吓唬其他动物,显示权威的时候就表现出傲慢的色彩。
11.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有个农夫发现兔子撞在树上而死,他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12. 金屋藏娇:战国时期,楚国的公子勾践被吴国俘虏,他被迫藏在一个金屋中,并通过隔铜砧与人交流。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隐藏着心灵的苦闷。
13.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有人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而没有实际的实践和经验。
14. 返璞归真:战国时期,管仲在晚年时放言自己要去返璞归真,并倡导实行简朴度日的生活方式。
15. 兔死狗烹:战国时期,兔子死了可以吃肉,而狗却被烹煮以供奉祭祀,用这个成语表示人与人的待遇不公。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智慧。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成语典故。
一、李代桃僵(lǐ dài táo jiāng)“李代桃僵”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鲁国的故事。
相传,鲁国有一个李姓大夫,他与一个叫桃姜的妇人私通,被人发现后,为了躲避责罚,他决定让自己的儿子被桃姜养育。
后来,他儿子成为一个勇敢有为的人,导致鲁国得以安定,因此人们形容李姓大夫以李姓替代桃姜,从而形成了“李代桃僵”的成语。
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人替代另一个人的意思,同时也寓意着勇敢正直的人可以在困境中逢凶化吉。
二、囫囵吞枣(hú lúntūn zǎo)“囫囵吞枣”的典故出自《列子·天瑞》篇。
故事是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列御寇的人,他曾在深山里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向他讲述了天瑞的预言,告诉他在天瑞发生后,一定要囫囵吞枣,才能获得好运。
于是,列御寇回到家乡后,果然遇到了天瑞,他照老人的嘱咐,将很多枣子整个地吞下去。
结果,他获得了齐国的官职和财富。
这个成语意味着不假思索地接受,毫不分析地去行动,也可用于形容迅速解决问题或接受信息的能力。
三、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画蛇添足”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
相传,楚国有一位画师,他的画技非常出色,画蛇尤其厉害。
一天,他接到一个人的委托,要求他画一幅蛇的画。
画师本来就擅长画蛇,但他想要在画中增加一些独特的东西,于是他在蛇的身上画了一双脚。
然而,这使得原本完美的画作变得荒谬可笑。
这个成语意味着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多此一举,或者在完美的事物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东西。
四、吴牛喘月(wú niú chuǎn yuè)“吴牛喘月”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1.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4.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5.狡兔三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
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
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
”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
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
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
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方辩解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
”暴:晒;寒:冻。
后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
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
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
卧薪:睡在柴草上。
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为国报仇雪耻。
8、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
后来代替廉颇做赵国大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
后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9、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采用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
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大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
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兵,从而取胜的策略叫做“围魏救赵”。
10、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载:春秋时,齐桓公、管仲带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
管仲建议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从而找到了归途。
后以“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者能在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
11、朝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12、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载寓言故事:养猕猴的老人在分给猕猴栗子时,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猕猴都生气发怒;老人改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猕猴都高兴起来。
后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表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1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
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
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
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1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说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而捧心皱眉。
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
人家见了都躲到一边不愿意看她。
后来有就称这个丑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盲目模仿。
15、东食西宿:《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载寓言故事:齐人有女,二人求之。
东家的儿子貌丑而家富,西家的儿子貌美而家贫。
父母不能定夺,便让女儿自己拿个主意。
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在西家宿。
”后以“东食西宿”比喻多方谋取,贪得无厌,贪利求惠。
小故事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