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IPM(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5)IPC 和IPM含义的比较
害虫综合防治(IPC)
是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
害虫综合治理 (IPM)
是决议支持系统,根据生产
按照种群动态及与之相联系的环境 者,社会及环境利益和影响的
关系,应用所有适当的技术和方法,效益分析,单一或联合地选择 尽可能相互协调,使种群数量保持 和使用害虫防治策略,协调成
因素密切相关,是决定选用何种取样方法的基础。只有采用 正确的取样方法调查昆虫种群,才能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1)随机分布 昆虫在田间呈较均匀、稀疏的分布状态。如玉米螟卵块 的田间分布即属此类。多用五点取样、对角线或平行线取样 法。
经济允许水平的害虫种类,依此为标准进行分类。确定关键
性害虫等。
(二)研究关键害虫与作物、天敌及其它环境因素之间的关 系,明确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防治适期 (三)研究关键害虫种群数量与作物损失的关系,确定关键 害虫种类的经济阈值
(四)加强动态监控措施。
IPM的实质就是对害虫实行监控,只有通过动态监控, 才能了解关键性种类的种群数量水平、发展趋势和影响因子, 决定有无防治的必要。
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为治理战略”。
相同点:概念的实质是一样的,都包含了 A:生态学观点 B:经济学观点 C:环境保护学观点
IPC 和IPM含义的区别:
第一:从英文上区别IPC和IPM
防治 控制 管理 经营
方法 措施
过程
第二:从害虫防治实践方面区别 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戴小枫和郭予元)
第一节 害虫综合治理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的提出 (1)起源
在20世纪初,在IPM一词创造以前,用于保护作物免受害 虫破坏的IPM基本策略已被应用,但没有明确定义。
害虫综合治理
• 拌种法:将药剂与种子均匀混合杀死种子上的病菌、害虫的方法。 • 土壤处理法:将农药采取喷粉、喷雾、撒毒土直接施在地面或土层内
防治病虫草害的方法。
• 涂茎法
农药稀释方法 ----按倍数法计算
• 求稀释剂用量: (1)稀释100倍或100倍以下计算稀释量时,要扣除原 有药剂所占的那一份数量。 稀释剂用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原药剂重量 例:用杀虫双2㎏,求稀释90倍加水多少千克? 由上式得2×90-2=178(㎏) 或:稀释剂用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减—1) 上例:2×(90-1)=178(㎏) (2)稀释100倍以上 稀释剂用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 例:如用100克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防治蝴蝶兰疫病,需要加水多少克? 水(稀释剂)用量为:100克×1500=150000克=150 千克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的综合治理
• • • • • 植物检疫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 化学防治
综合治理(IPM)
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 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 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 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 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
农药稀释方法
• 求用药量 (1)求稀释100倍以下原药剂用量 原药剂用量=所配药剂重量÷(稀释倍数-1) 例:需配制50倍的晶体石硫合剂200㎏,求需要晶体 石硫合剂多少千克? 由上式得:200÷(50-1)=4.08(㎏) (2)求稀释100倍以上原药剂用量 原药剂用量=所配药液重÷稀释倍数 例:用盛水量15千克的背负式空气压缩式喷雾器装满 水后配制6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液,需要加 多少克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单位换算:15千克=15000克, 求用药量:百菌清用量=15 000÷600=25 克
害虫综合管理
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布公告,公布了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其中昆虫11种、病原微生物6种,线虫1种,植物1种,并自2005年3月1 日开始生效,原林业部发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同时废止。这是继 1996年之后,国家林业局结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和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 生特点再次对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进行了修订。 新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一、 昆虫(11种) 1、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 2、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3、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a Takagi) 4、杨干象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inne) 5、苹果蠹蛾 (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aeus)) 6、双钩异翅长蠹 (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7、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 8、枣大球蚧 (Eulecanium gigantean (shinji)) 9、红棕象甲 (Rhyncnophorus ferrugineus oliu.) 10、青杨脊虎天牛 (Xylotrechus rusticus (Linnaeus)) 11、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本节思考题:
1。森林昆虫的涵义 2。森林昆虫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任务 3。防治森林害虫的总方针
第一章 害虫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Forest health protection and foresty sustainable)
《害虫综合治理》第一章 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学科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和系统科学等 诸多领域,与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通过有害生物 综合治理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 基本概念、最新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各类作物的有害生 物防治的技术,并对系统科学的应用有所认识,最终合理 运用各项防治措施。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害虫防治历史回顾及害虫综合治理的提出 ➢ 第二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 第三节 制定害虫综合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第四节 害虫综合治理的推广实施及对策
第一节 害虫防治历史回顾及 害虫综合治理的提出
▪ 害虫防治的历史 ▪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 害虫防治的第一次革命(1940-1960)
20世纪40年代害虫防治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的改变,这是由 于DDT的出现所引起的。英法两国同时发现与DDT同效的六六六, 后来又发现了许多高效的有机氯杀虫剂。德国在二战期间也发展 了有机磷毒物,后来发展为有效的杀虫剂。
同 时 , 也 出 现 了 人 们 通 常 说 的 “ 3R” 问 题 : 害 虫 抗 药 性 (Resistance)、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
( 2 )1972 年 ,在 美国 召 开 了 一个 环 境 质 量保 护 会 议 (简 称 CEQ),决定把IPC改为IPM,即现在用的名称,从而与以前20- 30年代提出的综合防治相区别。IPM或IPC中的Pest一词,在60- 70年代提出,主要指害虫(包括害螨),现在则泛指有害生物(包 括病害、杂草、害虫等)。
第一章 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害虫综合治理》第三章 害虫综合治理的经济学原理
2、害虫为害程度与作物的损失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害虫为害程度与作物的损失呈正相关。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A 直线关系:直接危害作物的收获部位; B S型曲线关系:如收获的为果子或种子,受害部位为叶子,作 物对低受害水平有补偿能力。T1和T2。 C 超越补偿作用: 有些作物受害较轻时,不但不减产,反而起到 间苗和控制徒长而使作物稍有增产作用,即超越补偿作用。
金额的差值。 • 2、EIL另一种定义: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
相等时的害虫密度。该密度造成的损失称为经济允许
损失(L)。 • 3、EIL指防治收益(B)正好与所需的防治费用(C),
即B=C时的害虫密度。
4、Headley(1972年)EIL定义:
• EIL:边界防治成本函数等于边界产值函数时的
n- 调查总数 m- 被害株数
(3)求产量损失百分率(C)或单位面积实际损失(L)
M—单位面积总株数
2、植株受害等级
• 1级:受害轻、不明显。 • 2级:受害中等,害虫数量多,为害明显。 • 3级:受害严重。 • 4级:植株全部死亡。
式中Q1-Q4为各级的损失系数,P1-P4为各级的受害百分率, C 为产量损失百分率。
eteteileileteteileil?第一节第一节作物受害损失估计与预测作物受害损失估计与预测?第二节第二节经济损失允许水平和经济与阈值经济损失允许水平和经济与阈值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和害虫属于两个不同的营养水作物和害虫属于两个不同的营养水平平它们之间存在它们之间存在取食与被食的关系从从经济分析角度经济分析角度来说来说即即为害与被为害为害与被为害的关系
害虫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害虫综合治理复习
生态系统:是在某一特定的景观的地域或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动态系统”害虫综合治理: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R”:抗药性,农药残留,再猖獗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防治措施引起的产品价值增量与防治费用增量相等时,与之对应的害虫密度M即为EIL物理防治:是从生理学或生态学角度,利用光、惹、颜色、温度、声波、放射性等防治害虫的技术。
生物防治:在害虫防治过程中有时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包括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经济阈值(ET):是应采取控制措施时的种群密度,是一个报警水平,是防治行动的指标。
潜在害虫:其种群平衡密度(EP)一般不超过经济阈值(ET),在IPM 管理体系中该类害虫不是真正的有害种类。
偶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
它主要是受到异常气候或杀虫剂的使用不当引起的。
周期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种群密度较有规律的超过ET。
常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常在经济阈值(ET)上下波动,属主要害虫,要密切注意。
最严重(关键)害虫:平衡密度(EP)在经济阈值(ET)以上。
其种群密度始终在ET以上。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即包括了多个层次和水平:基因、细胞、器官、种群、生态系、景观。
农业防治:是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选用抗虫品种),根据农田环境与害虫间的关系,有目的的改变某些因子,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以达到保护作物、防治害虫的目的。
《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 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 害虫综合治理的方法 • 害虫综合治理的实践案例 • 害虫综合治理的未来展望
01
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什么是害虫综合治理
•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是一 种预防性的害虫管理策略,旨在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方法,将 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 下,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色板诱杀
利用害虫对颜色的偏好, 使用不同颜色的色板来诱 杀害虫。
食物诱杀
利用害虫对食物的偏好, 使用食物来诱杀害虫。
化学防治
喷雾法
将农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通过 喷雾器将药液喷洒在植物表面或害虫 身上。
熏蒸法
拌种法
将农药与种子混合搅拌,使种子表面 附着农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利用农药的挥发性,通过熏蒸作用将 农药扩散到空气中,使害虫中毒死亡。
城市管理。
治理效果
通过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了城市 害虫的繁殖和传播,提高了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业害虫综合治理
农业环境特点
农业害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治理措施
采取农业防治(如轮作、深耕等)、生物防治(如天敌昆虫、微生 物等)、化学防治(如农药)等措施,以及加强植物检疫和监测预 警。
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 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 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保护害虫天敌和生物多样性,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害虫综合治理还能够降低害 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
害虫综合治理的历史与发展
• 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害虫管 理方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害虫 综合治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研究和技术也在不断发 展和完善。
害虫综合治理_2
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 优点:杀虫谱广、作用快、效果好、使用 方便、不受地区和季节性的限制,适于大 面积机械化防治。
• 缺点:“3R”问题 • 抗药性Resistance • 残留Residue • 再猖獗Resurgence
农药的分类
• 1. 按防治对象: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
杀线虫剂、杀鼠剂等
• 2. 按化学结构:
• 无机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硫磺粉 • 有机农药:敌百虫、百菌清、灭多威 • 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百僵菌 • 植物性农药:烟碱、雷公藤、鱼藤酮等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
• 触杀剂:辛硫磷、杀灭菊酯 • 内吸剂:乐果、氧化乐果 • 胃毒剂:敌百虫、敌杀死 • 熏蒸剂:敌敌畏、氯化苦、磷化铝 • 驱避剂:卫生球、避蚊油 • 拒食剂:杀虫脒、拒食胺 • 昆虫生长调节剂:拟保幼激素、几丁质合成抑制
剂
农药的加工剂型
• 原药:工厂制造出来未经加工的农药原粉或原油。 • 粉剂(DP):适用于喷粉、拌种、撒毒土、土壤处理等。 • 可湿性粉剂(WP):适用于喷雾、泼浇、拌种、撒毒土。 • 乳油(EC):适用于喷雾、泼浇、涂茎、拌种、撒毒土。 • 颗粒剂(GR):适用于拌种、秧田施药、土壤处理。 • 悬浮剂(SC):使用同乳油。 • 水分散性粒剂(WG):适用于喷雾。 • 水剂(AS):适用于喷雾、泼浇、撒毒土。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的综合治理
• 植物检疫 • 农业防治 • 生物防治 • 物理机械防治 • 化学防治
综合治理(IPM)
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 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 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 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 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
《害虫综合治理》第一章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保护农作物和经济林木
害虫是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主要威胁 之一,害虫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控制 害虫种群,减少产量损失,保障食品 安全和经济收益。
维护生态平衡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害虫综合治理强调使用多种控制策略, 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对 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害虫综合治理的现状
全球范围内的害虫防治现状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害虫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随着人们 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广害虫 综合治理。
国内害虫防治现状
我国在害虫防治方面仍然以化学农药为主,但政府已经开始 重视害虫综合治理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 定和实施。
害虫综合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的方法
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措施,如合理轮作、种植抗虫作物 、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施用生物农药等。
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的实践案例
例如,在稻田中采用“稻鸭共育”模式,利用鸭子捕食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 稻谷产量和品质。
林业害虫的综合治理林Biblioteka 害虫综合治理的目标THANKS
感谢观看
03
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方法
预防为主的原则
预防为主是指在害虫治理过程中,应 将预防措施放在首位,通过采取有效 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预防为主的原则强调早期预警和快速 反应,及时发现害虫的迹象,采取有 效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害虫大规模爆 发。
预防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通过合理的综 合运用,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数 量,减轻危害。
2害虫综合治理
2.4 持续植保与IPM:持续植保是在IPM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IPM又有明显不同。 主要区别在于:
a. 治理对象拓宽:IPM治理对象都是农 田生态系统中现实的重要有害生物,而 SPP则强调整个农田系标是以当年 防治效果为标准,而SPP则兼顾当前和长远 综合效益。 c. 治理方案的长期性:SPP的治理方案不 是一年一度的技术设计,而是多年连贯一体 的技术方案的分年实施。
2. 有机化学农药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 1962年 ,R.Carson, Silent Spring
3.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简写IPM)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
二、害虫综合治理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19世纪末 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瓢虫防治吹绵蚧
第二章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害虫的防治策略 第二节 害虫防治方法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法 三、生物防治法 四、物理机械防治法 五、化学防治法
第一节 害虫的防治策略
一、人类害虫防治的历史
1. 早期的害虫防治时期(农业生态系统的创立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
(九) IPM的发展趋势
1. 重视害虫爆发的生态学机理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 重点主要表现在:
●以化学生态学为核心,研究植物-害虫-天敌3个营养 级相互作用的机理。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明昆虫变化、 生殖、迁飞、抗性等机制。
●应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及遥 感技术,研究害虫在较大范围内的迁飞扩散规律;
害虫的感染力等; ●在无公害生物制剂的发展方面,微生物制剂、植物
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拒食剂和性信息素是现 代杀虫剂研究和发展方向。
农业昆虫学 复习资料1
作业题1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农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技术,保护农作物不受虫害,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2. 害虫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3. 植物检疫:是依据国家的法律规定,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对调运的植物及植物产品进行检验和监督处理,限制和制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进行人为的传播和蔓延的一整套措施。
4. 害虫发生期预测:是预测某种害虫的某一虫态的出现期或为害期,即发生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在农田猖獗为害期,以确定防治的有利时机,即防治适期。
5. 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如种子、根、茎等)和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
二、填空题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田间实际调查法)(人为接虫控制为害的试验)(模拟害虫为害试验)3.(昆虫种类调查)(种群分布调查)(种群动态调查)(防治效果调查)(受害程度调查)4.(抗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5.(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环境保护学观点)6.(鞘翅)(叩头虫)7.(老熟幼虫)(土壤)8.(1)三、单项选择题1. B 2. A 3. B 4. C 5. A 6. A 7.A 8. A 9. A 10. B四、简答题1. 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方式有哪些?答: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方式有:(1)直接取食为害害虫对农作物的为害方式主要是通过取食直接为害,如咀食为害,潜叶为害,卷叶和缀叶营巢为害,钻蛀为害和刺吸为害等。
(2)非取食为害一些种类害虫还可进行非取食为害,如叶蝉、飞虱、蓟马等害虫可将卵产于植株组织中而引起伤害,蝼蛄可在土壤中穿行为害。
(3) 传播植物病害一些种类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等可传播植物病害(如病毒病),对作物产量造成更大的损失。
2. 物理机械防治法包括那些内容?答:物理机械防治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机械捕杀。
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生态平衡受损
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影响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措施
推广生物防治、天敌利用等环保措施,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恢复与重建
对于已受损的生态系统,采取生态恢复和重建措施,促进生态平衡。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智能化监测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害虫监测的智能化和实时化。
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保障农产品安全
通过控制害虫种群数量,降低农药使用量, 确保农产品安全。
提高农业效益
有效控制害虫,减少作物损失,提高农业生 产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 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害虫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
02
03
害虫综合治理的方法与技 术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 措施,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 境,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一
种害虫治理方法。
农业防治主要包括轮作、深耕、 施肥、灌溉、调整播种期等措施 ,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
量。
农业防治具有成本低、环保、可 持续等优点,但见效较慢,需要
长期坚持。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阻隔等 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数量。
物理防治具有无毒、环保、操作简单等优点,但 成本较高,需要大量投入。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的一种方法。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使用方便等优点,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环境 污染等问题。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05
《害虫综合治理》第一章 害虫综合治理概论
• 5、 1981年,在山东青岛召开的中国植保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又 进一步讨论了综合防治的概念与我国植保方针,评论了化学、生 物防治等技术措施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会议认为:“综 合防治应进一步树立生态学的、农业经济学的和环境保护学的观 点,从有效、经济、安全等方面来衡量其作用。综合防治不仅是 防治手段上的多样化,而应理解为综合运用的必要手段……”。
• 定义的特点: • (1)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出发; • (2)综合治理是建立在各项措施的基础上,但不是各
项措施的简单相加; • (3)要考虑经济、安全、有效。 • 不足之处: (1)未能强调自然控制因素。未给“经济有
效”一个定量标准。
• 4、197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有关方面专家,编写了《中 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一书,在书中,马世骏对综合防治 的内容做了说明:“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 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 简易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 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 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 的”。
▪ 二十世纪初的害虫防治(1900-1940)
从害虫防治技术上没有较大发展,但在害虫天敌的引进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多以失败而告终。但人们开始 认识到防治害虫仅用单一的方法很难奏效,因此提出“综合 防治”(Integrated control)的概念,其着眼点是要把各种害 虫防治方法——农业技术防治、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 机械防治法等配合起来,共同应用,以便起到取长补短的作 用,提高防治效果。它的基本思想仍是消灭害虫;没有从生 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害虫防治。
允许水平作为经济的定量标准。
农业昆虫学复习要点
农业昆虫学绪论1、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或称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control,简称IPC):害虫的治理系统,这个系统考虑到害虫的种群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与技术尽可能互相配合的方式,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低于经济危害的水平。
(下划线为答题要点)2、3R问题:抗(药)性(Resistance)、残毒(Residue)和再猖獗(Resurgence)。
3、全部种群治理(Total Populatian Mangement,简称TPM),即是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将害虫彻底消灭。
这一防治对策主要用于局部发生的严重害虫、检疫性害虫和卫生害虫。
4、经济危害允许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EIL)又称经济损害水平,是农作物能够容忍害虫危害的界限所对应的害虫种群密度,在此种群密度下,防治收益等于防治成本。
5、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ET)又称防治指标(control action threshold),是害虫种群增加到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而必须防治时的种群密度临界值。
6、综合治理五大主要措施: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栽培\营林措施)、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法。
其它还有信息素\辐射不育等。
7、植物的抗虫性表现为不选择性(害虫不喜食,如作物茎秆较硬)、抗生性(作物含某种物质使取食害虫产卵率下降等)和耐害性(害虫的取食对作物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8、《昆虫知识》、《植物保护》、《中国生物防治》、《昆虫天敌》、《植物检疫》第一部分水稻害虫(危害症状、防治方法、与防治有关的习性,3大害虫的拉丁名)主要三类螟虫稻纵卷叶螟飞虱症状钻蛀茎干危害吃叶危害吸汁危害迁飞不迁飞迁飞迁飞★水稻飞虱1、食性:褐飞虱(专食)<白背飞虱<灰飞虱2、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发生危害严重,白背飞虱的发生范围比褐飞虱大,但也有的轻有的重。
《森林昆虫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昆虫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32307)一、名词解释题1、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两性生殖:是指需要经过雌雄交配、受精,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或女性生殖,是指不经雌雄交配(或需经交配),卵不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个体发育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其幼虫和成虫之间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迥然不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
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只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无蛹期;成虫特征随幼虫的生长发育逐步显现。
3、积温与有效积温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称为积温。
积温是一常数。
表达式为NT=K。
一切生物(包括昆虫)只有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能开始发育。
因此只有在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才是有效温度。
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应是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表达式为N(T-C)=K4、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用农药防治害虫、病菌、线虫、螨类、杂草及其它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
5、趋光性与趋化性趋光性:昆虫视觉器官对光的刺激所产生的向着光源或背离光源的反应。
趋化性:是通过嗅觉器官对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的向性反应。
6、周期性孤雌生殖与偶发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是指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交替进行,亦称“异态交替”。
偶发性孤雌生殖:指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由于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偶尔可能出现未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7、性二型与性多型不同性别的同种个体间除了第一性征外,还有其它形态和习性差异,这种现象叫性二型。
性多型是指同一性别的个体存在形态和习性上差异,可分为多个类型。
8、补充营养与恢复营养补充营养:成虫期为了生殖细胞发育成熟而进行的营养活动。
恢复营养:有的昆虫能反复进行补充营养,每补充营养一次就有一批卵发育成熟而产出,这种特殊的补充营养称为恢复营养。
《害虫综合治理》第二章 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
➢ 1996年6月1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大会上,李鹏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字。该 公约有153个国家签字。
➢ 主要内容:绪言、42条、2个附件。 ➢ 目标:促进保护和持续利用。 ➢ 原则:各国要按照其环境原则开发生物资源。
《害虫综合治理》第二章 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以生态学为依据,强调诸 如天敌、气候等自然致死因素的作用,并寻求对这 些自然因素影响尽可能小的防治技术,以控制害虫 的策略,其实质是一个应用生态学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 第二节 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保护措施
➢ 制定国家的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 ➢ 对生物多样取:要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 技术转让:发达国家要以优惠条件、非商业条件转让给
发展中国家 ➢ 关于财务机制:发达国家要提供援助;保护生物多样性
的基金由全球基金会管理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防治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二、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三、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问题
一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
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 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即包括了多个层次和水平:
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内容?
物种多样性:
已发现和命名1,500,000 种 植物 260,000 种 昆虫 700,000 种 脊椎动物 500,000 种 共有5,000,000 —30,000,000 种
(完整版)农业昆虫学名词解释
1、农业昆虫学 : 是研究农作物害虫生物学、发生规律与防治的科学2、生态系统(ecosystem) :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物理环境互相作用,不停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构成的功能单位。
3、农田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 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从事栽种业活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4、自然控制(natural regulation) : 在自然界中,一些物各种群保持着好多个体数目,而另一些种群的数目却保持中等或特别稀罕,往常物各种群既不行能无穷制地连续增添,也不会轻易绝灭。
在全部环境要素的作用下,物各种群数目的变化保持在必定范围内,并在种群的均衡密度上下颠簸。
环境要素作用于种群数目的过程称为自然控制5、自然均衡: 自然控制最后所致使的一个状态,即均衡状态。
即自然控制使生物群落内各物各种群的数目成必定比率的存在,而不至于出现强烈地变化,总能保持各自的种群在均衡密度上下。
这类现象称为自然均衡6、种群动向(种群消长): 指在必定空间内,特定种群在时间序列上的数目变化。
7、密度限制要素 : 这样的要素作用于害虫种群,与害虫种群密度高低相关(或依靠于害虫的种群密度高低)。
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理等生物要素。
特色是:具负反应体制。
对害虫种群拥有调理作用。
8、非密度限制要素 : 这类要素对任何高低密度的害虫起同样的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密度高低没关。
如低温、降雨、干旱等。
特色是:作用是灾害性的,有时控制作用显然。
无负反应作用。
9、生态对策 : 也称生活史对策,是物种 ( 昆虫 ) 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取的对不一样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
10、逻辑斯蒂曲线( S 形曲线):当种群增添达到其资源供给状况所可以保持的最大密度,即环境负荷量K 时,种群将不再连续增添而稳固在K 值左右,即dx/Kt=0, 。
这就是种群增添的 ~~。
11、r- 类害虫 (r- 对策者, r-strategist):其种群密度很不稳固,极少达到环境容量水平 (K) ,大多数时间保持在S 曲线的上涨阶段。
第6章森林害虫综合治理
第6章 森林害虫综合治理
二、害虫综合管理的基本原理
三、限制和调节森林害虫种群数量的方法
第6章 森林害虫综合治理
三、方法
1. 植物检疫法
输出国
检疫
输入国
第6章 森林害虫综合治理
非疫 区
三、方法
森林植物检疫害虫名单
杨干象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inne. 杨干透翅蛾 Sesia siningensis (Hsu) (Sphrcia sinigensis Hsu) 黄斑星天牛 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 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 Takagi 黑松松干蚧 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 湿地松粉蚧 Oracel1a acuta (Lobdell) Ferris 落叶松种子小蜂 Eurytoma laricis Yano 泰加大树蜂 Urocerus gigas taiganus Beson 大痣小蜂 Megastigmus spp. 柳蝙蛾 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
第6章 森林害虫综合治理
三、方法
森林植物检疫害虫名单
双钩异翅长蠹 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锈色粒肩天牛 Apriona swainsoni (Hope) 双条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 苹果绵蚜 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 苹果蠹蛾 Laspeyyresia pomonella (Linne.) 梨笠圆盾蚧 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 枣大球蚧 Eulecanium gigantea (Shinji) 杏仁蜂 Eurytoma samsonovi Wa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害虫综合治理(IPM)的 定义
组长:孙华伟 成员:殷兴、严红丹、王聪、胡辰昱、 浦天馨、潘培培、王娟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害 虫综合防治专家会议认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 科学管理的系统,它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和有关环 境条件,尽可能以协调的方式利用现有的适当技术和方 法,使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
定义的特点: (1)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出发; (2)综合治理是建立在各项措施的基础上,但不是各项 措施的简单相加; (3)要考虑经济、安全、有效。 不足之处: (1)未能强调自然控制因素。(2)未给“经济 有效”一个定量标准。
1979年,我国昆虫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对综合 防治的内容做了说明:
对综合防治的概念提出其涵义是“综合防治 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系,它属 于农田最优化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从农业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 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 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 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应当从生态学的观念来 考虑”。并认为“综合防治不是搞拼盘”,在一个地区 ,对一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应该通盘考虑;因地因 时因病虫害制宜地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 的和病理的多种手段,经济、安全、有地将病虫 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
1986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农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 ,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 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 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 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 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1984年,农林部召开全国植保处(站)长会议,对 综合防治进行了讨论,指出:
生态的、经济的及社会的效益”。这一定义指出了IPM不仅 要消除害虫的为害,还要不影响生态系统,及保证社会安定 。 Smith R.F.(1978)提出IPM的另一个定义。
2、我国IPM的发展
50年代初,在中国害虫防治中已应用综合防治一词 (在根治东亚飞蝗的实践中提出的“防治结合”和 “改治并举”的防虫策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小结: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是根据 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的预报结果 ,作出害虫防治方案的最佳选择,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控制因 素。
早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在于使用 各种防治措施,并有简单的协调。而在60年代末 期提出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思想,是建立在生态 学基础上的,并具有了系统思想。
1975年在全国植保工作会议(黄山)上,我国植保专家制 定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 作方针,提出“把防作为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综合防治 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合理地应用化学防 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 地控制病虫害地目的。”
这一定义表明:(1)要用经济阈限决定是否防治害虫 ,即只要求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使其不造成为害,而不 要求彻底消灭害虫;(2)害虫防治要根据害虫种群动 态及其有关环境;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所起的作用。(3 )重新提出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配合。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EQ)于1972提出: IPM是“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
的多种害虫,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控制力量,兼用各 种能控制种群数量的综合方法,如在农业防治法、利用病原 微生物、培育抗性农作物、害虫不育法、使用引诱剂、大量 繁殖和释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等,必要时使用杀虫剂。”
Rabb (1972)的IPM定义: “IPM靠明智的选择及利用各种防治害虫的方法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