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课 草原人家快乐学案2(无答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1节逐水草而居一、非洲的热带草原(自然环境)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改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马赛人的生产特色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缘由: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详细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其次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详细迁移状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起先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起先向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
他们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三、马赛人的生活特色: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极其简洁。
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居处。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逐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爱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宝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4草原人家教案

情感升华:
结合草原人家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草原人家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草原人家内容,强调草原人家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草原人家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草原人家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草原人家教学目标和草原人家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草原人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草原人家的积极性。
3. 草原文化:包括草原上பைடு நூலகம்民俗风情、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了解草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4. 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学习草原地区的经济活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等,了解草原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表现等,评价学生对草原人家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草原地区的生态状况,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2. 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了解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我国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草原人家知识的掌握情况。
历史与社会人教七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草原人家》教学设计2

提问:牧民的生活与草原、牧业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总而言之,不管是澳大利亚的牧民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他们的生活、生产都与广阔的草原结下了深刻的情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澳大利亚的牧业
二、内蒙古的牧业
教学后记
上课时间:年月日
提问:1、请问这是哪里的民歌?
2、请问澳大利亚有什么美称?
承转:为了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下面就开始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
展示:《澳大利亚牧业的分布》和《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气候图》
提问:澳大利亚牧场分布有哪些特点?
提问:澳大利亚的牧业的分布广泛、规模很大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提问:正是这些条件,加上靠海,运输非常方便,澳大利亚适合与大面积发展畜牧业。因此,养的总数非常多,占世界的六分之一,羊毛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那么你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有多少吗?
提问:澳大利亚的人口有1700万,是大洋州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地广人稀,那么,澳大利亚是怎样依靠很少的人力完成放牧、打草、剪毛等众多工序?
展示:课前下载的有关资料。
提问:澳大利亚人民很好的利用了有利的条件,和谐的发展。请问,你对澳大利亚还有其他了解吗?
教
学
过
程
提问:以上学习,我们对澳大利亚现代化的大牧场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世界上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
教材分析
重点
草原人家的特色
难点
澳大利亚的气候对牧民生活、牧草和畜群的关系
教具
《澳大利亚地理位置气候图》
教
学
过
程
第四课草原人家
叙述: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有幸请到“羊之声”演唱组合,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他们为大家表演。
2018-2019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课 草原人家教案 人教版

第四课草原人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澳大利亚、青藏牧区、内蒙古草原的自然条件及他们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地区自然条件与生产生活方式制定因地制宜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草原文化案例的学习,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通过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区域、世界地形、气候、我国的行政区划、民族、自然环境等知识,分析过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知道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较容易理解这三个案例中不同的草原特色。
同时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乏思想深度。
所以拔高层面的环节——人地关系的思考还需老师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做社会小主人的平台。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澳大利亚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质疑,导入新课欣赏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
思考:这是哪个国家的歌?今天我们一起去澳大利亚游玩。
活动2【讲授】合作探究,突破重点教师活动:澳大利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它的羊毛制品可以说是享誉全球。
像眼下春天来临的时候,澳大利亚的牧民们就开始忙着修剪羊毛了。
你没听错,是春天,因为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所以现在咱们进入秋天正好是他们进入春天的时候。
下面,我们就到澳大利亚去现场感受一下春天里羊毛飞舞的独特风景。
(展示澳大利亚牧民剪羊毛的图片)你们猜猜一个技术熟练的牧民一天能剪多少头羊的羊毛。
(一个技术熟练的牧民一天最多能剪200头羊的羊毛。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从老师展示的资料中我们能看出澳大利亚盛产哪一类牲畜吗?澳大利亚有什么美称?为什么说它拥有这样的美称?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老师就不明白为什么就澳大利亚能做到“羊比人多”,这跟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关吗?请各小组探讨,看哪个小组能拿出最充足的证据说明澳大利亚是名副其实的“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初中七年级历史及社会上册的第四单元复习第四课《草原人家》学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本

第四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课程标准2-5 经过典型实例,较我国不一样地域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微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 经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域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微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经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认识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感觉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略。
可以从地图、图表及教师供给的资猜中获得实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一样地域牧民生活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经过比较的方法剖析不一样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点,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认识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睦之美,感觉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课要点:草原人家的特点:和睦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教课方法:在教师指引下的自主合作式议论法;用比较的方法,辨别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看图剖析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方案:增补知识音乐讲导授课新课教课过程:诗歌添趣课堂小观看MTV结议论研究课前播放:《漂亮的草原》MTV创造教课氛围设问导入:你们方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环境?导入第四课《草原人家》(—)现代化的大牧场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羊多2 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优胜条件设问议论:1澳大利亚的地点有什么特点?这类特点对澳大利亚的天气有什么影响?3 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散布又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什么结论?2.澳大利亚的牧业散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特点:1规模很大定居生活机械化程度特别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点)(二)草原风情导入:草原是培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
从古至此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创作了大批的歌曲,用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第三单元第四课 草原人家 2012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多媒体课件PPT教案初一

第三单元第四课 草原人家
一、逐水草而居(非洲) ⒈非洲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 ⑷P34页图2-19,【问】说说草原的主要气候类 型?【答】…… 图3-46,【问】说一说草原上的降水在里间上 有怎样的变化?【答】…… 【问】旱季和雨季又可以称为什么名称?【参】 干季和湿季。 【问】所描述地区是南半球(如多多马)还是北 半球(如基塔莱)?【答】……
_1_
第三单元第四课 草原人家
第二节 现代化的牧场(澳大利亚) ⒈澳大利亚牧业的分布 ⑴读图3-53,探讨位置和地形特点 【参】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上 总体平坦。 ⑵地形特点对畜牧业的影响 【答】…… ⑶读图3-53,说一说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 【参】从北、东、南向内陆和西部沿海减少,即 向西开口的半环状形式分布。
_2_
第三单元第四课 草原人家
_3_
第三单元第四课 草原ຫໍສະໝຸດ 家 第二节 现代化的牧场(澳大利亚) ⑷读图3-54,说一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 找出三个牧羊带。【答】…… ⑸对比图3-53和3-54,说一说牧羊带与地形、 气候的关系。 【参】牧羊带与降水带基本吻合,大致呈半环状 分布。
_11_
第三单元第四课 草原人家
⒊马赛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衣、食、住、风俗) 【答】衣? ________、食?________、住? ________、风俗?________。 小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受到了热带草 原的自然环境和牧业活动的影响。
_12_
第三单元第四课 草原人家
谢谢观赏!更多多媒体教案制作中,力争完成全 部的全部!且抛砖引玉中……
现代化畜牧业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草原人家教学案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草原人家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各具特色,本子目通过对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个类区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与地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内蒙古大草原的环境、生产、生活,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草原生活特色形成与环境、生产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区域生活特色形成的理解。
(3)、通过引导学生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蒙古环境问题,理解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生活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环境、生产活动与区域生活特色形成的关系。
教学关键:以“人”与“地”的关系为主轴。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社会调查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蒙古袍一件学生准备: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一个小组访谈学生家长,介绍蒙古牧民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其他五个小组每小组画一幅主题为“注重草原环境”的漫画。
1、导入新课师:上课前,请大家来看一段很精彩的录像。
(学生欣赏录像)师:这段录像反映的是哪个民族的风采?生:蒙古族。
师:他们在做什么?生:套马。
生:驯马。
师:套马是蒙古族的一手绝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族活跃的地方——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草原的风情。
(学生翻开课本84页)师:在讲课前有一点要强调,内蒙古大草原自古以来生活着很多个游牧民族,草原文化是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但是,因为蒙古族是草原上最为典型的,所以我们平常一提到内蒙古大草原一般讲蒙古族,今天,我们就以蒙古族作为典型案例来领略草原文化。
2、草原的自然环境师:首先我们来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现在我们使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请大家一起来设计一段即兴的情景对话。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4课《草原人家》教学设计1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点,从澳大利亚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探究牧业的兴旺开展的原因。
2、通过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的认识,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开展的主要性。
[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牧场的自然环境与牧业及牧场的经营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不同草原的自然条件生成不同的草原生产、生活及文化特色,确立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澳大利亚草原风光图,请同学们在欣赏优美图片的同时,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的风光?生:一般能猜出是澳大利亚。
师:猜得不错,是澳大利亚的美丽风光。
前面我们已经漫游过平原、山地,拜访过水上人家。
今天我们要到大草原去,探访草原人家。
首先我们到澳大利亚现代化的大牧场,去感受一下那儿的草原生活。
[板书]现代化的大牧场。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智力冲浪带引导学生看书本图4-23“澳大利亚牧业的分布〞图。
四人小组讨论:1、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2、澳大利亚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其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3、澳大利亚的养羊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4、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与其降水量线之间呈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是这样?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影响澳大利亚畜牧业分布的自然原因,进而学会分析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固地制宜的思想。
三、小小记者招待会师:刚刚我们一起探讨了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及其生产方式等,但我们对那儿的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土人情等并不了解。
刚好我们这儿有几位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留学生及几位在澳大利亚经商的成功人士。
下面我们就举行一次小小记者招待会,我们的小记者们,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向我们的留学生或商界人士提问。
具体要求:1、全班分成A、B两组,A代表小记者组,B代表嘉宾组,扮演留学生和高界人士,可以由成绩较好或知识面较广的同学担任。
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草原人家

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课 草原人家第二课时 草原风情一、教学总体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教学难点——内蒙古的气候对牧民生活、牧草和畜群的影响。
教学准备有关内蒙古特色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前,先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大家听出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吗?学生回答师:没错,是草原。
这首歌唱的就是中国五大草原之首——内蒙古大草原。
转:大家去过内蒙古大草原吗?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
板书:草原风情(新课授程)一、总体介绍师:首先,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展示图片问:它主要在哪个省级行政区?为什么会在内蒙古形成如此之景观?学生回答总结:位置——中国西北地区地形——内蒙古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的影响板书:自然环境(位置、气候、地形)介绍:在内蒙古大草原中又按不同的地方分为六大草原:主要为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来察布草原、阿尔善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
不同的草原又有其不同的特色。
大家想不想走进其中,看看里面具体的情况?了解一下更多的草原知识? 思考: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大草原上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什么?播放《走进内蒙古》回答:放牧、畜牧业为主。
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生产方式?总结:这都有赖于内蒙古的自然环境。
板书: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二、一日游活动师:我想现在很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内蒙古游玩了。
假如我们真的有一天的时间可以去的话,同学们可要事先好好地设计一下一日游的活动方案。
老师这里先给大家提示一下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内容。
有参观草原民居、感受蒙古服饰、骑马放牧、品民族食品、体验民风民俗(那达慕大会)。
同时,也有一些活动规则,由组长安排在5分钟时间内不仅要确定旅游路线,最后还要展示一下旅游成果,你会看到感受到些什么?可以参考书本第84、85页,也可以利用一下你们所找的资料。
第四课草原人家

食:奶茶一牛奶或羊奶 饲养牛羊一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一便于拆装搬运一便于草原放牧一草原牧业生产
衣:蒙古袍一便于抵御严寒一便于高原放牧一草原牧业生产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更多的答案。
(课堂小结)
【小结】总而言之,不管是澳大利亚的牧民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他们的生活、生产都与广阔的草原结下了深刻的情缘,都与那些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牛羊成为朋友,这些地方的人们深深地热爱着养育他们的草原。
【提问】正是这些条件,加上靠海,运输非常方便,澳大利亚适于大面积发展畜牧业。因此,羊的总数非常多,占世界的六分之一,羊毛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那么你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有多少吗?
学生可以有各种答案。
【提问】澳大利亚的人口有1700万,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平均每平方千米仅2.2人,地广人稀,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澳大利亚的“羊比人多”,那么澳大利亚牧民是怎样依靠很少的人力完成放牧、打草、剪毛等众多工序,而且保持继续发展的呢?请阅读一段资料来思考这个问题。
教学关键:以“人”与“地”的关系为主轴。
方法:分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叙述】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有幸请到“羊之声’’演喁组合,下而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他们为大家表演。
小组唱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
【提问】(1)请问这是哪里的民歌?从歌词巾大家能听出澳大利亚盛产哪一类牲畜吗?
学生回答。
【承转】为了对内蒙古草原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请大家看一段内蒙古草原的录像(或一组图片)。
学生观看录像或图片(课件展示)。
【提问】观看了录像或图片后,内蒙古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教学设计(2份打包)

4. 作业展示: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布置关于草原人家的生产活动的作业后,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并相互学习、交流。
5. 作业总结: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例如,在布置完关于草原人家的文化特点的作业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2. 结构清晰:板书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分为导入、新课讲授、实践活动、小组讨论、总结回顾等部分,便于学生跟随教学流程。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避免冗长的文字和不必要的细节。
4. 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图形、颜色、字体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如小组讨论、小组实验等。例如,在小组讨论时,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
5. 反馈与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例如,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出,并给出正确的解答方法。
八的相关知识,如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草原动植物的多样性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草原人家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3)草原艺术:推荐学生欣赏草原艺术作品,如草原风格的绘画、音乐、舞蹈等,以感受草原人家的艺术魅力。
(4)草原旅游:提供一些草原旅游的资料,如草原旅游的景点介绍、旅游攻略等,以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和文化的兴趣。
1. 认真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布置关于草原人家的生活方式的作业后,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草原人家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草原人家》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2. 能够描述蒙古族的住房结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4. 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2. 蒙古包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3.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和节庆习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内容呈现:介绍蒙古包的结构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住房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3. 进修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和节庆习俗,分享各自的钻研效果。
(2)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蒙古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调研,亲身感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3)手工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蒙古包模型,体验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工艺技术。
4. 总结评判:通过小组展示、作品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进修效果,并进行评判和反思。
四、教学评判: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作品质量和创意水平。
4. 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效果。
五、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参与蒙古族文化体验活动。
2. 开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比赛。
3. 鼓励学生撰写有关蒙古族文化的文章或散文。
通过本次《草原人家》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跨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课 草原人家快乐学案2

草原风情一、学习目标1.通过内蒙古草原风情这一案例,初步学会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草原生活角度入手,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内蒙古草原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难点:牧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三、课前准备同学收集有关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方面的资料。
四、自主学习1.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它与和两国相邻。
2.内蒙古的地形主要是,地势,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类型是,其特征是,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生活的民族主要是,那里的人们主要从事。
3.内蒙古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①衣:,其特点是:。
思考: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
②食:当地人们以为主食,以为副食,为什么呢?。
思考: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方式有联系吗?③住:,其最大的特点是。
思考:蒙古族在探寻自己的生活住所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住所呢?。
④行:。
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草原之舟”的是。
⑤内蒙古草原上最盛大的娱乐活动是。
其中“好汉三艺”是指、、。
表现出蒙古族的性格和的精神。
我的疑惑:五、课堂助学1.澳大利亚草原与中国内蒙古草原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呢?2.广袤的草原是内蒙古1400万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然而现在映入眼帘的是荒漠和干枯的土地、水土流失和沟壑、裸露的树根、力不能支的骆驼、顽强觅草的牛羊的惨状,内蒙古现有的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的8800万公顷减少了10%以上,而畜牧量增加了几倍,载蓄量大了,草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吃掉,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思考: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六、巩固与练习1.草原上的许多牧民以为主食,以为副食,喜喝,传统服装是袍身宽大的,住的是便于拆装和搬运的。
2.每年的月草丰畜肥时,牧民们开始筹办一年中最盛大的娱乐活动——大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课《草原人家》教学设计2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关注他人,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素质对于学习《草原人家》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讲授法主要用于向学生传授草原人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知识。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案例研究法可以通过对草原人家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草原地区的生活特点。项目导向学习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 批改作业: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草原人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掌握程度。
- 点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 反馈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5. 草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包括草原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趋势等,以及这些问题对草原人家生活方式的影响。
6. 国家对草原地区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对草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4草原人家——草原风情教案

①语言文字
②宗教信仰
③民俗风情
4. 草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点知识点:草原风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板书设计:
①自然环境对草原风情的影响
②草原风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 草原风情与文化的关系
重点知识点:草原风情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板书设计:
①草原风情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5. 价值观:通过了解草原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使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草原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举例:通过观察课本中的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草原地区的地形特点,如广阔的草原、丘陵和山地等;通过学习课本中的气候部分,使学生掌握草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干旱、气温差异大等;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植被部分,让学生了解草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如草甸、草原等。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放大镜、地球仪、模型等。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引导学生正确操作,避免意外发生。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例如,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合作;布置实验操作台,为学生提供实验的空间和设施。同时,可以将教室内的座位按照圆形或椭圆形排列,以便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②草原风情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
③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请描述草原地区的地形特点。
答案:草原地区的地形特点主要包括广阔的草原、丘陵和山地等。草原地区地形平坦,草原连绵起伏,适合放牧和游牧。
3.4草原人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考虑到所教的是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草原人家》这一章节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从直观认识向深入理解过渡的过程。学生们在这个年龄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但同时也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建立系统的人文地理知识框架。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可能对人文地理的实践应用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理解世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增加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增加更多的评价方式,如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加强课堂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高课堂纪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推荐阅读:让学生阅读有关草原人家的书籍,如《草原上的母亲》、《草原的孩子》等,通过阅读深入了解草原人家的生活情景。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草原人家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知识,以及分析草原地理环境的能力。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草原地理环境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课草原人家作业设计人教版

第四课草原人家1.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________的家园,他们过着“____________”的生活,________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神灵。
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区分布在( )A.亚洲 B.非洲C.大洋洲 D.南美洲3.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 )A.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B.终年高温多雨C.终年炎热干燥,降水极少D.终年高温,旱雨季不明显4.“雨季来临,大草原一片葱绿,生机盎然。
到了旱季,天气炙热,满目枯黄。
”这段话描述的地区是(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C.东欧平原 D.青藏高原5.马赛人主要的食物来源是( )A.小麦 B.椰枣C.牛 D.水稻6.马赛牧民的生活特点有( )①“逐水草而居”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男人身着红色的披风④喜食野生动物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②③7.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羊比人多②是“骑在牛背上的国家”③机械化程度非常高④牧场规模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8.澳大利亚养羊业兴旺发达的自然条件有( )A.位于南半球B.气候干热,草原平坦辽阔C.国土面积广大D.人口稀少9.澳大利亚的首都是( )A.悉尼 B.堪培拉C.墨尔本 D.珀斯10.澳大利亚畜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 )A.地广人稀 B.牧场规模很大C.机械化 D.羊比人多11.澳大利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原因是( )A.羊是澳大利亚的国宝B.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C.澳大利亚人喜欢羊D.羊是澳大利亚唯一的经济来源12.澳大利亚位于哪两个大洋之间(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C.印度洋、北冰洋 D.太平洋、大西洋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居住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之间的马赛人,生活在非洲热带草原地区。
这里以草本植物为主,需水量较少,可抵抗炎热的气候。
当雨季到来时,草原上呈现出一片深绿色,而旱季时就变得满目枯黄。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4草原人家学案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4草原人家学案姓名班级复习目标:了解草原的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情况与生活特色1、现代化的大牧场地理位置:国家,位于半球的洲,是世界上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
气候:比较,近70%是地,地势平坦辽阔,适合发展。
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特点:澳大利亚畜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还有就是与游牧牧民的不同是,所以它是的大牧场。
澳大利亚的真实写照:,所以它是一个。
2、草原风情地理位置:自治区位于北部边疆,是我国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地形:高原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特点:内蒙古草原传统文化生活的特点:穿,住,骑,放牧需要,娱乐文化活动,蒙古族: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3、青藏牧区地理位置:位于高原,包括省和自治区。
气候:气候,是我国盛夏气温的地区。
地形:高原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特点:青藏高原文化生活的特点:一直延续着的传统,过着的游牧生活。
穿,高原之舟。
世界上的牧区。
4、材料资料显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在,内蒙古7880万公顷天然草原中,退化面积达到4673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59%,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沙化,不仅严重危及内蒙古数百万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首都北京和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1、历史上这里曾经“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你认为如今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有哪些?2、你有什么良策帮助牧民治理草原退化问题?相同点:都是依靠“水”的优势发展生产。
不同:太湖流域:利用水乡有利条件开展农业生产。
日本沿海居民:利用海进行海洋捕捞,发展渔业生产。
威尼斯:利用地处亚非欧三洲通道的优越位置,发展商业贸易。
〔目前仍兴盛的产业是:旅游业〕材料:资料显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在,内蒙古7880万公顷天然草原中,退化面积达到4673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59%,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沙化,不仅严重危及内蒙古数百万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首都北京和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风情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内蒙古草原风情这一案例,初步学会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草原生活角度入手,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内蒙古草原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难点:牧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三、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有关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方面的资料。
四、自主学习
1.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它与和两国相邻。
2.内蒙古的地形主要是,地势,内蒙古草原的气候类型是,其特征是,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生活的民族主要是,那里的人们主要从事。
3.内蒙古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
①衣:,其特点是:。
思考: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
②食:当地人们以为主食,以为副食,为什么呢?。
思考: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方式有联系吗?
③住:,其最大的特点是。
思考:蒙古族在探寻自己的生活住所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住所呢?。
④行:。
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草原之舟”的是。
⑤内蒙古草原上最盛大的娱乐活动是。
其中“好汉三艺”是指、
、。
表现出蒙古族的性格和的精神。
我的疑惑:
五、课堂助学
1.澳大利亚草原与中国内蒙古草原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呢?
2.广袤的草原是内蒙古1400万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然而现在映入眼帘的是荒漠和干枯的土地、水土流失和沟壑、裸露的树根、力不能支的骆驼、顽强觅草的牛羊的惨状,内蒙古现有的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的8800万公顷减少了10%以上,而畜牧量增加了几倍,载蓄量大了,草刚长出来就被牲畜吃掉,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思考: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六、巩固与练习
1.草原上的许多牧民以为主食,以为副食,喜喝,传统服装是袍身宽大的,住的是便于拆装和搬运的。
2.每年的月草丰畜肥时,牧民们开始筹办一年中最盛大的娱乐活动——大会。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牧区的景观()A.澳大利亚大草原 B.内蒙古草原 C.天山山地牧场 D.青藏高原
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是十分好客的,当你到牧民们家里去做客,他们会热情招待你。
氢此回答第4—6题。
4.牧民们会端出好茶、好酒、好肉款待客人。
这茶、酒、肉很有可能是( 0 A.西湖龙井茶、绍兴老酒、猪头肉B.铁观音、茅台酒、牛肉
C.奶茶、奶酒、羊肉D.乌龙茶、汾酒、羊肉
5.席间,他们会唱起悠扬的民歌,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
他们唱的民歌可能是()A.《梁祝》B.《高山流水》C.《赛马》D.《刘三姐》
6.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表示内蒙古草原是最恰当不过了。
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
A.热带草原B.温带草原C.高山草甸草原 D.亚热带草原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内蒙古的一些地区,此情此景现只残存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
夏日里的内蒙古本部草原,满目赤野,草色难觅。
草原不长草,牛羊不上膘,成群的山羊骨瘦如柴,走路摇摇晃晃……
(1)根据材料二,说说影响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你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主要因素:。
(2)为恢复草原上昔日景象,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