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发展历程: (2)魏晋南北朝 相互吸收、玄学产生
背景:道教传播、佛教盛行
表现:儒学吸收佛道精神
道教“贵儒”、“尊道”
佛教本土化
玄学
玄学产生
政治——无为
生活作风——自然
社会——清谈(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 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 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 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 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 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 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 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6张PPT)
原名“玄空寺”:“玄”取于中 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 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 “悬空寺”,因整座寺院就像悬 挂在悬崖之上,“悬”与“玄” 同音,因此得名。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6张PPT)
“三教殿”位于悬空 寺的最高处,殿内正中 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 祖右手边(南侧)为老 子,左手边(北侧)为 孔子。儒释道三教和谐 地处于一殿之中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到挑 战,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 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 的觉醒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魏晋玄学思潮
唐朝《高逸图》(局部) 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 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在注 《庄子》《周易》《论语》时,一反两汉经学繁琐、僵硬的学风, 摒弃谶纬阴阳灾异之说,以老庄思想赋予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援道 入儒,儒道合流,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辨哲学体系——玄学。与两汉 重渊源和宗派,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立思考清谈,玄学取代 经学,老子取代孔子,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林庚《盛唐气象》(1958)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701 李白 762
开唐元玄宗天 宝
712 杜甫 770
开元七年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宝元年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三年 《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四年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开元二十四年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优质同步】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在概括三国至隋唐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 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概述和说明各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发展历程,探究这一时期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目录一思想 多元特征,在融合中不断发展。
二文艺科技辉煌灿烂,取得突出成就。
三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
1.道教的兴起与传播(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
(2)唐朝统治者(武则天除外)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产生: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为“张天师”。
◆区别道教与道家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是先秦时代的思想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
它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影响最大。
◆禅宗与佛教的本土化禅宗是中国特创的佛教,它舍弃了佛教理论中大量的繁琐论证,而以佛教中一些最基本精神,来讨论和解决儒家最关心的心性问题,在沟通儒佛方面,大开方便法门。
禅宗源于现实,注重现世生活,讲究对于生活的积累和顿悟,主张出世不离入世,生活日用即为佛道,加之禅宗并不拘泥于出世,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于统治阶层保持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是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来的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
3.儒学创新及发展(1)背景:佛、道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①魏晋南北朝,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
②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部编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佛教盛行的影响: 1.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宗教呈现出多元化; 2.伴随佛教传来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在各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3.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日本空海、唐朝鉴真东渡)
4.佛教盛行,广修佛寺,耗费钱财,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利益。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佛教: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道教:东汉末年产生,以道家学术为理论基础,综合神仙方术,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⑵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新发展;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2、隋唐,儒学正统地位受严峻挑战
⑴隋朝:
⑵唐朝: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山水诗
孟浩然《春晓》、王维《终南别业》
“诗仙”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
“诗圣“
杜甫”三吏“、”三别“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元稹集》卷51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三 国至隋 唐五代 的文化 (精品 系列PPT )
2、魏晋南北朝时期(互相吸收)
陶弘景将儒学中“中庸”、“至忠”、“至孝”等观念和佛教中“生死轮回”、“地狱”、“顿悟”等 学说,略加变化,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去,强调遵行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了他的“三教 并重”、“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论。
——朱绍侯 张海鹏《中国古代史》 通过以上改革(葛洪、陶弘景、寇谦之),在政治上道教中的一点朴素平等思想已被抽掉,道教开始真 正迎合统治阶级需要。在理论上、神仙谱系、斋仪上,道教也开始脱下了巫觋粗陋的外衣,逐渐演进成 一个具有哲理、神谱、仪式、方法等完整体系、影响中国文化至深的宗教。
云经》四卷,说武后时弥勒菩 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 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 道教之上。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隋唐时期(三教并行)
“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高祖武德八年下诏
特
点
②冲突与交融并存
③宗教呈现多元化
三教融合的影响
政治:治理范本,维护稳定 经济:促进稳定,服务农业 思想:促进融合,强化统治
二、文学艺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知道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情况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科技的多元特征和领先地位。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发展概况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蓬勃发展。
2.魏晋南北朝①道教: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历史纵横”:魏晋玄学: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隋唐时期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反佛运动1.原因:佛教的盛行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民众不断反对佛教。
2.表现①民间: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统治者四次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3.复兴儒学1.原因:随着佛道的发展,儒家的正统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2.表现:中唐时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原则反对佛教观点,巩固了主流儒学的主导地位。
二、文学艺术谁能教教我怎么编辑表格吗555三、科技领域时间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理法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唐朝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课程标准】在概括三国至隋唐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概述和说明各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发展历程,探究这一时期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主要讲述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上承先秦秦汉,下启宋元,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儒释道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文化开放、包容而又自信的时期。
儒道的发展,使儒学受到了冲击,不断吸收佛道精华促进自身发展,体现着吸收外来的文化发展特质;书法、绘画、诗歌大放光彩,展现着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注重对外交流、不断对外传播既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吸收外来和自信满满,又彰显着中国文化的世界眼光和世界价值。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表现及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体会社会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原因。
时空观念:通过三国两晋至隋唐文化的发展脉络的了解,掌握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演变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彼时的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等现状理解其繁荣之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实物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到魏晋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
就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看,高一的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对于三国至于隋唐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已有了全面的把握,同时也通过语文课堂、美术课堂、科学课堂对于隋唐时期的唐诗、书法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系统的掌握;此外高一的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好奇心旺盛,但是其综合分析问题和对学术性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________广为传播,外来宗教________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________”和“尊道”,佛教也吸收________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________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________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启思助学1.【名师】三教合归儒和三教并行“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____________。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________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 儒学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面临挑战,但仍保持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儒学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开始探讨儒、佛、道三家的关系,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隋唐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仍然是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道教的发展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主要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教派。
道教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孕育而生,融合了道家思想、神仙方术和民间信仰等元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葛洪对道教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阐述,他著有《抱朴子》,强调修炼金丹、服食药物可以延年益寿、羽化成仙,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陶弘景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教义和仪式。
隋唐时期,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被尊为国教之一。
唐玄宗时期,大力推崇道教,修建道观,册封道士,道教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道教的教义和修炼方法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都有体现。
3. 佛教的发展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起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范围较小,主要在西域地区和一些上层社会中流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教义中关于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思想,为人们在苦难的现实中提供了精神寄托。
同时,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也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
这一时期,佛教寺院大量兴建,僧尼数量迅速增加,佛教在中国逐渐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隋唐时期,佛教迎来了鼎盛时期。
佛教宗派林立,各宗派在教义、修行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各具特色。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张角
佛教发展 两汉: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
明帝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 盛行;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 趋中国本土化
创建背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 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 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又逢连年灾荒, 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正是在这 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人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 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
书法方面:
龙门石刻北魏 《杨大眼造像记》
王羲之 《姨母帖》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金刚经碑》
绘画方面: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顾恺之《洛神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 《胡旋舞》
阎立本《步辇图》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至隋 唐五代 的文化 (精品 系列PPT )
文学艺术——绘画
特点: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
文化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
狭义上--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 与习惯。
第 八 课
三 国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框架知识梳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2.反佛斗争3.儒学复兴[历史认知] 儒学吸收了道教和佛教思想,有了新发展;兴起于东汉末年的道教,这一时期与儒家思想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出现了“反佛”和“灭佛”斗争。
总之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
二、文学艺术1.文学和书法[历史认知] 在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承上启下,具有独特地位。
艺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名家辈出,精品很多,尤其是书法、绘画、石窟雕塑艺术,代表着这一时期艺术的最高水平。
隋唐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科举制度的产生及推广后,文化发展呈现繁荣创新的趋势。
而整个社会安定的大背景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科技[历史认知]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推动隋唐时期科技成就走在了世界前列,突出体现在建筑、雕版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诸多领域。
四、中外文化交流[历史认知]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中华文化圈在唐朝时也逐渐形成。
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佛教广泛流行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A.统治者的大力提倡B.社会经济凋敝C.社会战乱人民痛苦D.儒家地位衰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痛苦,而佛教教人忍受苦难,正好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这种需要,故C项正确。
2.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 )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隋文帝鼓励佛教传播,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固政权以增强统一的力量。
故选A项。
3.唐朝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三国至隋唐思想领域的发展: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时期儒学道教佛教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中国本土宗教东汉末兴起,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五斗米道。
①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
②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
最稳定,但正统地遭受冲击。
①在民间广为传播;②并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①在中国日益盛行;②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出现反佛教运动。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隋唐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唐朝中后期,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
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渐变,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特点①思想活跃,多元发展;②呈现出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③儒家思想虽受冲击,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1.原因(1)原因: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难,急需精神慰藉;②儒学在哲学化、思辨化方面存在不足,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③佛教教义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迎合了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佛教宣传“造业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④统治阶级的支持与提倡(如:梁武帝崇佛);⑤外来佛教的主动适应与改变,渐趋本土化。
2.影响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如建筑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
②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为理学的形成创造条件。
③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日、朝等亚洲国家,推动佛教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提纲】高中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l.发展概况(I)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①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唐时期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荣。
③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提示: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2.反佛(I)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有人反佛。
(2)表现: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I)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文学艺术1.文学(I)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l)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3)隋唐时期,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怀素擅长草书。
提示: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刻画符号)(图案美)(结构平衡)(奔放跃动)(规矩平整)(工整活泼)3.绘画(I)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1. 魏晋时期:
(1)建安文学。
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
(2)正始文学。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
(1)南朝文学。
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
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
(2)北朝文学。
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
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
(1)隋朝文学。
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
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
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4)中晚唐文学。
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晚唐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
(二)书法概况:
1.代表:
(1)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
(2)唐代:欧阳询(欧体),代表作《皇甫诞碑》,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頫(赵体),代表作《洛神赋》——楷书四大家;
2. 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绘画概况:
1. 代表:
(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
(2)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善画车马,人物;
(3)中唐:吴道子,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精于佛道,壁画,称为“画圣”。
2. 特点:
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
(四)雕塑概况:
1. 代表:
(1)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2. 特点
魏晋时期佛像充满士大夫气质;隋唐时期佛像富贵、丰满和华丽。
三、卓著的科技成果
(一)主要代表:
1.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2. 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4.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5.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6. 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7. 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8. 唐高宗,苏敬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二)繁荣原因:
1. 魏晋到隋唐,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2. 魏晋到隋唐,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3. 魏晋到隋唐,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4. 魏晋到隋唐,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
四、多元的中外交流
1. 佛学研讨
(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第一个出国取经的中国高僧)和唐朝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周边国家佛学传播。
2. 丝绸之路
(1)发展条件:
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
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
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司。
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
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2)主要形式:
互派使节、互市贸易、朝贡贸易、民族战争、僧人传播、书籍往来。
(3)交流内容:
物质交流:中国传入西方——丝绸、纸张和农作物;
西方传入中国——象牙、犀角、狮子、犀牛和金属器等;
科技交流:天文历法,制糖法、医学药典、制陶技术;
艺术交流:胡服、饮食、音乐和舞蹈。
(4)交流特点:
本土性、民俗性、双向性、渐进性和回流性。
【本课小结】
魏晋隋唐五代传,历时七百四十载;儒佛道教三家争,儒家不动稳如泰;
佛道命运今何在?宗教本土显真爱;魏晋政局不安定,但见文化多元彩;
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均是玄学一派;初唐、中唐、晚唐时时把诗歌来赛;
书法艺术、绘画雕塑怎不彰显时代;羲之、献之、恺之、立本定要分开;
农、医、数、地理、天文齐放异彩;农耕进步、继承创新还有文化外来;
中日中印、佛学传递体现民族心态;丝绸之路、兼容并包共创隋唐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