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doc

合集下载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包括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在准备授课时,就觉得这节课要上好很难。

一方面,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本身就很枯燥。

要让学生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的做法是: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中尽量渗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日较差的时候,引用同学们都知道的诗句“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另一方面,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

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

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

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

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

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设计逐步加深,环环相扣。

让学生利用前一个设问中所掌握的知识点或读图技巧解决下一个知识点中老师的设问。

3、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 、“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292“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林雪蓓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学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难点是学会运用气温资料(即气温数据和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在授课前,我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特点考虑,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制定了教学计划。

本学期开学第一课就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例如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即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多少,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是多少;每天阴晴、风雨情况等等。

关于“气温的变化”,教学时从实际出发,学生不难理解,难在读懂“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

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含有大量的地理信息,具有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而让学生知道读懂地理图表的重要性。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地球上光热的源泉是太阳辐射,再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谚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其次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如1.读“气温日变化”图,观察气温曲线有什么特点?2.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为什么?等等。

在分析为什么时,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在冬季,当我们家中的炉火熄灭时,室内气温是否马上降低?刚刚点燃炉火时,室内气温是否立即上升?再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静态图转为动态,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图,化难为易。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展示同学们所绘制的“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与准确的曲线图进行比较、评价,对画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本节课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计划。

在教学设计上,分析了教材和学情,理论联系实际,营造了较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评价。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及反思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及反思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及反思麦晋利一、说教学环节环节设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的模式、方法、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根据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出发,在不少课上我都采用了以下五个环节的学习模式,即:导学——预学(独学)——群学——展学——测学,这节课根据所学知识特点,还增加了问学的环节,另外,在一些环节之间穿插了读图、画图、漫画欣赏等活动,我先说说各环节的设计意图。

环节1:导学(图片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要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为下一步的学生活动做好情绪准备。

精美的图片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兴趣,我这节课就是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在图片中的特殊嘉宾是谁来导入新课,当猜出来“气温”这位嘉宾以后,让几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说此时此刻教室的气温,并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气温是变化的这一学习内容。

环节2:预学(自主学习,独立探究)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初步浏览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整体把握知识目标,生成知识印象的过程。

导入新课以后,我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要学的图文默读一遍,同时要找出有用的信息,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这实际上是一个简单预习的过程,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搞清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内容。

它避免了没有了解所学内容就盲目讨论问题的现象,那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环节3:群学(合作探究,激发参与)通过预学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时我将设置的问题或某些图文内容让各组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共同解决教师设置的学习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也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

环节4:展学是学生展示他们合作交流成果的环节。

由于引入一定的加分机制,一定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多数学生敢于表现,其间,我对一些问题也要适时进行点拨。

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合作交流的知识进行了简单板书归纳整理,使学生对气温变化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把握。

苏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句容市第二中学梁霞一、教材分析本节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大部分。

前者涉及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气温变化曲线图;后者包括等温线图、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但内在脉络清晰明了:观测气温,能够猎取到一定量的气温数据,能够对气温数据进行一定的运算和整理。

比如能够绘制出不同时刻尺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不同空间尺度的等温线分布图。

通过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能够总结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对等温线的判读,能够总结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学习爱好的持久能力都略显不足,专门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读气温分布图时,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觉,规律不行总结,要及时指导。

然而正因为年龄小,他们对新奇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吸引他们;用小组合作来调动他们;用谜语等来吸引他们;用读图绘图来引导他们,从而克服了困难,使他们猎取得了地理知识和把握了一定的差不多技能。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运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把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运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运算气温的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气温观测,培养气象观测爱好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

本节教材与下一节“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上承天气,下启气候。

以新闻中出现的有关天气字眼导入,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投入本节学习的热情:“气温的观测与描述”,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从温度计的阅读,到日平均气温的计算,使知识点连贯起来。

通过学生对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计算的推断,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气温的日变化”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对气温变化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根据曲线图总结出某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因而用几幅气温变化图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图、分析的形式进行,并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培养他们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根据相关资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闪光点,针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题目,非常生疏,所以设计了以下环节: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上的文字熟悉绘制图的过程一学生动笔绘制一让学生纠错(学生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绘制图)——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教学生绘制图—教师强调绘图注意点一—学生修改。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基本都掌握了绘制气温变化图的方法。

最后通过对《种太阳》一这首既能体现出气温的时间差异,又能体现出空间的差异的童谣—一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同时,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总之,在这一节课根据人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采用读图→识图→画图的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理解掌握,并对学生画图进行了现场修改点评。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图表和数据,包括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 准备相关地理现象的资料,如气候对农业、工业、海洋捕捞、旅游等的影响。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气温变化和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展示。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点,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绘制气温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括气温的观点、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观点。

通过讲解气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基本观点。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如年较差、日较差等。

初中地理_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材分析: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

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测定。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通过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即:识读“气温曲线图”分析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地理图册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己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组“欣赏自然变化,感受地理之美”的图片[承转]气温不但影响自然界的变化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活动设计一:阅读54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

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的,气温观测有哪些规范要求?教师通过学生体温的测量,引出气温的观测的用具和放置的位置,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人工观测通常每天在8时、14时、20时、2时测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师点评小结:气温的观测基本规范;气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观察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思考;(8+16+12+4) +4=10C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承转]从气温的观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变化的,凭你的经验,能说出一天中何时气温最高?何时气温最低?一年中哪个月份气温最高?哪个月份气温最低?谚语一一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说明气温变化时有规律的,午热晨凉说的是气温日变化,冬寒夏暑说的是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包括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在准备授课时,就觉得这节课要上好很难。

一方面,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本身就很枯燥。

要让学生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的做法是: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中尽量渗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日较差的时候,引用同学们都知道的诗句“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另一方面,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

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

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

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

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

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设计逐步加深,环环相扣。

让学生利用前一个设问中所掌握的知识点或读图技巧解决下一个知识点中老师的设问。

3、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 、“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知识体系:本节由气温与我们,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理解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来感受气温的变化,从而归纳出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

功能与价值:从第一节的内容中学生已知道了天气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气温”。

通过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形象直观地气温曲线图来归纳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2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材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以等温线的阅读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

首先是如何读懂等温线图,教材以图文结合,说图析图的方式,解读等温线图中气温分布和变化的规律;然后是如何应用教材设计了读图认识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的活动式课文,以完成课程标准中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要求。

这个活动式课文的目的,一是巩固读图方法,即让学生练习前面学到的阅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方法;另一个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1月和7月气温分布的气温分布图来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以验证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所学气温的变化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节课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如果进行传统的教学形式授课会显得非常单调、乏味。

因此,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并且通过对比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与用相结合,通过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如下处理。

整堂课的设计以三个活动为主题,以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将课堂内容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中意图让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很大的兴趣,以图片、对比、问题和实验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积极思考,感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经过课后反思,我总结了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优势:第一,在教学设计上,分析了教材和学情,以中铁校园里不同季节的树木、学生不同季节的校服引入,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初中地理_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电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等温线图的判读,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自然规律,增强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教学难点:影响气温分布规律的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朋友圈内容和地点,与博山区进行对比,设问: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区会产生气温差异?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二、初级读图:读图思考:1.同一条等温线上的点,气温有什么特点?复习等高线地形2.怎样判断坡度的陡缓?3.怎样判断气温差异的大小?A、B哪一点气温差异大?【活动形式】:教师进行引导,请学生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中级读图:读图探究(一):1.从图中找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大致范围。

2.从图中找出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大致范围。

3.概括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活动形式】:1.三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将答案填写到学案上。

2.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讲解。

3.展示“小锦囊”,帮助学生总结影响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影响因素。

【拓展延伸】:【过渡语】:我们已经探究了一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那还有没有第二条呢?我们接下来进入读图探究二。

读图探究(二):图的判读,类比学习等温线图的判读,为接下来的读图探究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图11.图1此时北半球处于什么季节?2. A、B两点纬度相同吗?哪点气温更高?3.概括冬季同纬度地区气温分布特点。

4.图2此时北半球处于什么季节?5. A、B两点纬度相同吗?哪点气温更高?6.概括夏同纬度地区气温分布特点。

【活动形式】:1.三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将答案填写到学案上。

2.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讲解。

3.引导学生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二。

4.观看微课,帮助学生总结影响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二的因素。

气温变化与分布反思

气温变化与分布反思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分三个板块,配以三个图,按顺序分别是等温线图、气温垂直变化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个板块内容之间衔接并不严谨,为此,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实行重新处理,利用地图、板图设计问题逐一引导,先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由后及前,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一、教学程序设计如下:1.导入新课。

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板图,复习气温年变化曲线的读图方法、比较不同曲线的气温差异及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号入座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严谨。

2.实行新课。

从感性的颜色差异入手,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理性的知识。

主要的活动有找赤道、两极、广州、北回归线、等温线、极圈,计算相对高度和温差,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等巩固所学知识。

4.纲要式板书小结,突出重点,便于复习。

5.动手实践,反馈练习。

绘画南极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学生须判断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二、以下是觉得这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1.通过板画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三种不同的气温年变化曲线,一方面复习上一节的气温变化曲线读法,另一方面以贴图活动形式将A、B、C三地对应贴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使学生的眼光转移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两次沿赤道观察地图,第一次找普遍现象(沿线绝大部分地方的气温范围)分析气温分布一般规律,第二次找特殊现象(沿线气温较低的局部地区)过渡到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在地图中找广州和北回归线,判断广州所处纬度范围,既能结合本地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为后面描述20℃以上地区的纬度范围练习作垫。

4.板画等温线图(课本图3.15),在图中另外标注A、B、C三地,要求写出三地的气温范围,再比较三地海拔高低。

5.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如我让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标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线,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让在冬季去过海南学生象其他同学谈一谈沿途气温的变化情况。

在学习降水分布时,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

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想法: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后,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

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反思《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能力目标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准备PPT课件、温度计、网络资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询问:今天的天气怎样?讨论:气温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观测:现在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过渡:接下来的气温将会怎样变化?讲授新课读图:课本P51图3.12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

演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讲解:气温日变化、日较差、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日均温。

练习:判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比较A、B两地气温日变化大小。

(附卷第一题)演示:A、B两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讲解:月均温、年均温。

活动:绘画A、B两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师指导)交流:选取部分绘图成果投影,进行分析。

演示:A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讲解:(用绘图笔在画面上圈画)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年较差和年变化。

练习:判读A地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比较:A、B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差异,分析原因。

读图: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归纳: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小结:据板书小结:重点要掌握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生产二、气温变化和气温变化曲线图1.气温日变化、日平均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2.气温年变化、月平均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3.曲线越弯曲,气温的变化越大教学反思课件设计方面原设计根据收听的天气预报情况绘画天气符号引入新课,现改为链接中国气象在线网上可以马上查询到广州当天的天气预报,使学生知道如何搜集网络信息,同时引入新课。

初中地理_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撒哈拉以南非洲_地理_初中_【学情分析】气温的变化和分布_地理_初中_本节内容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对气温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初一学生在小学已学习过统计图表,因此对于运用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重点,不是难点。

但是由于刚接触地理两个月,受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大气受热特点和海陆热力差异时,会受到障碍,因此对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要求,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探究过程,自制课件,提供家乡气温有关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在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的前提下,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选取合理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通过活动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效果分析】气温的变化和分布_地理_初中_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课堂活而有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升华。

1、用《寒号鸟的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应该上好本节课,不懈怠懒惰,得过且过。

2、本节课中,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都是由学生归纳得出的,并在课堂活动中得到应用;学生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大胆的提出了疑问,教师利用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拓展了思维空间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新鲜、快乐、思考、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内容,是一个高效和谐的课堂。

人教版地理气温变化教学反思范文5篇

人教版地理气温变化教学反思范文5篇

人教版地理气温变化教学反思范文5篇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教学反思应体现出这一点。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地理气温变化教学反思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地理气温变化教学反思范文1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

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

最新地理计划总结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最新地理计划总结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地理计划总结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温度变化与分布”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温度数据(包括温度表数据和温度曲线数据)来读出温度的变化规律。

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了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在准备讲座时,我发现很难把这一课教好。

一方面,表格数据和温度曲线数据非常枯燥。

为了让学生从这些枯燥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温度的变化规律,我的方法是:1。

通过小组竞赛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中尝试渗透生活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解释每天的活动范围时,引用一首诗“早穿棉袄,中午穿纱布,用炉子吃西瓜”。

另一方面,这门课容量大,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限。

很难说得透彻。

例如,分析当天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最热的月份和冷月出现在南北半球是相反的。

海洋中最热的月份和最热的月份以及冷月出现的时间比陆地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在这一课中还有许多原因需要分析,例如,为什么温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降低,为什么北半球的温度不同于同一纬度的陆地的温度。

然而,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只分析了前三个原因。

在分析中,还尽可能关注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

例如,去海边游泳时,中午和晚上的海滩温度高还是海水温度高?一月是我们即将到来的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学生怎么样?当然,不管有多无聊,不管有多难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从各个方面收集更多的材料,每一课都有它的突破,每一课都会很精彩。

这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不仅渗透了“地理无处不在”的理念,而且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设计逐渐深化,环环相扣。

让学生利用前面问题中的知识点或阅读技巧,在下一个知识点中解决老师的问题。

3.充分利用地理地图第二语言进行有效教学。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本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和能动性来绘制“温度的日变化曲线”“南北半球温度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和“世界年平均温度分布图”等静态地图已转变为动态地图,实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解读文本、提问和释疑为目的的地图教学。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docx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docx

3. 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也是是理解第四节气候的基础。

主要包括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量、气温的变化以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等方面。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一般不是很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等理念。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气温现象实例为素材,引入本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新授课的设计也是本着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即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来进行的的。

新授课一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气温的测量、气温的变化、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气温测量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给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日均温的计算方法是通过阅读温度计学生自己阅读,月和年均温只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即可。

气温的变化包括两个小部分,一个是日变化,一个是年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图、找极值来完成,其次最高与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结合日常生活来识记和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为后边曲线图的绘制打下基础。

气温曲线图绘制的学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画图之前先讲清步骤和注意事项,再让学生画图,我将全班分成三大组,根据学案各组画不同温度带的曲线图,并且计算相关问题。

画图时教师进行问题的查找和指导,学生互相讨论画法以及同桌间帮助纠正,这样的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绘图技能,同桌互帮也能够大大提高效率以及知识的掌握率。

绘图后,各组派代表在投影中展示其结果,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进行核对和纠正。

之后我将三组的绘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分析方法,感受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

整个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用时较多,让学生对于绘图技能掌握的更加扎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材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以等温线的阅读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

首先是如何读懂等温线图,教材以图文结合,说图析图的方式,解读等温线图中气温分布和变化的规律;然后是如何应用教材设计了读图认识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的活动式课文,以完成课程标准中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要求。

这个活动式课文的目的,一是巩固读图方法,即让学生练习前面学到的阅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方法;另一个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1月和7月气温分布的气温分布图來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以验证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所学气温的变化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节课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如果进行传统的教学形式授课会显得
非常单调、乏味。

因此,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并且通过对比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与用相结合,通过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如下处理。

整堂课的设计以三个活动为主题,以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将课堂内容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中意图让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很大的兴趣,以图片、对比、问题和实验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积极思考,感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经过课后反思,我总结了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优势:
第一,在教学设计上,分析了教材和学情,以中铁校园里不同季节的树木、学生不同季节的校服引入,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三个活动始终贯穿、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注意到对于学生的反馈给予及吋的评价。

第四,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比如炎热的夏季,去哪里避避暑。

第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设计通过分小组P,男生与女生P,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第一,虽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但是没有真止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显现出來,很多学生还是显得有些被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参与,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第二,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的评价语言相对单调。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及吋对学生的反馈给予评价。

第三,教师语言表述能力不够流畅。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或是活动间的转换方而,个人的语言衔接、过渡不是那么自然。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努力改进,加强教师自身专
业素养。

反思不足,是为了进一步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多多反思, 多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也促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