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案粤教版

合集下载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 - 掌握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完成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记等。

5.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2)知识讲解•分别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变迁过程;•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讲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

(4)小组合作•分组提出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共性和差异;•分享小组讨论结果,互相学习。

(5)总结•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结课程要点并布置作业。

6.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合作能力;•完成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考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收获。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中,应该准备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如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较难讲解和学习,要将思路清晰。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例子分析和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可以自由分享和交流,激发出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发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3.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从多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3.2 海陆变迁 学案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3.2  海陆变迁  学案

《海陆的变迁》研学案【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当中。

2、知道魏格纳及其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4、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用其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重难点】1、重点:①板块构造学说②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难点:板块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读右图,回答问题:(1)说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2)说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3)甲运河;乙运河;丙山脉。

二、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阅读教材P37-38的案例,归纳回答(1)喜马拉雅山发现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曾经是___________;(2)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曾经是。

(4)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是围海造田形成的。

小结: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和______活动都可以导致海陆变迁。

2、阅读教材P38-41,了解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回答以下问题。

①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主要的观点是什么?②魏格纳找到什么证据说明他的大陆漂移说的?③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来推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板块的运动阅读教材P41-43,填图并回答:科迪红海勒拉山系1、把六大板块名字填入图中的方框内;说出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

2、读上图和教材P42图2.22,2.23,P43图2.2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回答:(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______。

(2)地中海(a处)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为什么?(3)喜马拉雅山脉(b处)是怎样形成的?。

(4)由于太平洋板块和美州板块碰撞,形成了_____ __山系。

《第3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第3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地球的海洋与陆地基本构造;2.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变迁历史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 学生需仔细阅读《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地球板块构造、海陆变迁等基本概念。

2. 课堂笔记整理:- 学生需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课后整理成电子版或手写版笔记,重点记录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实例。

3. 探究性学习:- 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地点,分析其海陆变迁过程,并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 学生可结合历史资料、地图、现代地理现象等,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

4. 小组讨论与汇报:- 学生将分为小组,围绕“海陆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准备简短的汇报材料。

- 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汇报准备。

5. 家庭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对环境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 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须符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2. 阅读理解部分需标注重点内容及个人理解;3. 课堂笔记需包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及个人补充内容;4. 探究性学习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地理示意图需清晰明了;5. 小组讨论与汇报需有明确的分工和记录,汇报材料应条理清晰、言之有据;6. 家庭作业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进行评价;2. 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体现给予关注;3. 对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2. 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3.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粤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粤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2、知道版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版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二、讲授新课1、海洋变迁(1)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2)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1>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2>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1)20世纪初,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粤教版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的变化。

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

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①自然原因形成:②人工改造形成:(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4.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过程:由变,原因:。

学习主题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国的科学家,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2.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3.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4.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将,太平洋将。

学习主题三:板块的运动1.读课本第37页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回答下题:⑴读图2—6写出板块的名称。

最新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精品教案 (1)

最新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精品教案 (1)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

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

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

(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的变化。

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

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①自然原因形成:②人工改造形成:(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4.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1 (新版)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1 (新版)粤教版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活动】师生活动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的这一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专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二、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四、课时:一节时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展示在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它不是应该在海洋里吗?很可能这里以前是一块海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变成了陆地,那么在这里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就不足为奇了。

也就是说海洋是可以变为陆地的,那陆地有没有可能变成海洋呢?那这种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现象,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沧海桑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原来的意思就是海陆的变迁,这也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入课题。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讲授】沧桑之变的例子:1、(展示图片)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提问]: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阅读P40知识之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学能力。

2、(展示图片)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粤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节 海湾与陆地的变迁》word教案 (1)

粤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节 海湾与陆地的变迁》word教案 (1)

陆地的变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火山、地震的认识。

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资料收集、漫画展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认知方式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四、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五、教法建议1、建议教师最好用一系列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海陆在变迁。

2、在了解地震时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体验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自救与互救(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七、教学案例: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设计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设计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目标】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来理解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和世界主要的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成语故事,播放动画《沧海桑田》,同学们看完这个成语故事后老师加以解说它的原意。

二、讲授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播放几幅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图来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的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提问: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呢?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学生阅读《知识之窗》。

教师拿起地球仪,让学生观看非洲与南美洲的凹凸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的纸,能够拼合的。

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来证明这一观点。

引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学生活动:(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六大板块的图,请六位同学找出相应板块并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拼合。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是本册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表层认识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陆的分布特点,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以及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具体数据和特点,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以及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2.难点: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表,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

2.分析法:分析世界地图,使学生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和文字的教学课件。

2.世界地图:准备一幅世界地图,用于分析和学习。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准备相关资料供学生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蓝色和绿色部分,引发学生对陆地与海洋分布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以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陆和岛屿的分布,以及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分析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粤教版)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粤教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山系、海洋的形成,地震—火山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
知道五种基本地形。
七、板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
海拔等高线地形图
相对高度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反应地势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等深线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标题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地震、火山的认识。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资料的手机、漫画演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掌握正确的防震方法。
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第四节人类与海洋
标题
人类与海洋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强烈的海洋权益、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光靠教材资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让他们在过程中逐渐体会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知道海洋能给人类提供资源和空间,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当也会对海洋造成破坏,体会到保护海洋的意识,意识到保护海洋,人人有责。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及其变迁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大陆和海洋不断发生变迁。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变化的基础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地图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及其变迁现象,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图和实例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变迁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运用地图和实例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实例为载体,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原因和过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2.教学设施: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洋与陆地分布,引发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现象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具体实例和地图,展示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

以板块构造学说为理论依据,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原因和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2(新版)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2(新版)粤教版
教学反思与改进
每节课后,我都会花时间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教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海洋与陆地的基本概念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比较顺利,但在分析具体案例时,部分学生对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我意识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我需要提供更具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6.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用到的网络资源,如相关视频、学术文章等,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7.教学工具:准备白板、记号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知识的标注和解释。
8.学习单:设计一份学习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资源,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原因和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海洋与陆地的定义、特征,以及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分析世界上的海洋与陆地变迁实例,让学生了解变迁的实际过程和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解读地图和图表的能力。
此外,我还计划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和动画,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过程。我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学生对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他们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对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3_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粤教版111

七年级地理上册3_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粤教版111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教学目标一、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转变当中。

3、了解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二、明白版块构造学说,说避世界闻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版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转变当中。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爱好)传奇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白云苍狗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转变专门大。

这节课咱们就要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二、教学新课一、海洋变迁(1)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能够形成庞大的褶皱山系,和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为起落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发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操纵着地球表面的海陆散布,阻碍各类地质作用的发生和进展,形成各类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因此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起落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2)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1>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割裂和漂移,它们经历的时刻尺度以百万年计。

<2>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发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份形成固体潮,一日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发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二、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1)20世纪初,魏格纳第一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以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并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三个原因。

2、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4、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喜马拉雅山、太平洋、大西洋等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
分三大块进行逐步深入的学习,从具体、局部的现象入手,到宏观的、全球的探讨,最后是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难点:
1、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用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那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1、读教材40页内容
(1)“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
A、填海造陆种田
B、比喻世事的变迁
C、比喻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
(2)下列词语中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
A、沧海桑田
B、海枯石烂
C、瀚海成沙
D、钻井采油
2、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内容
(1)读40页“知识之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

3、归纳提高: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以及证据:
1、阅读41页《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
2、读41页图3.15
思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拼合的
这一事实,是不是巧合?依据是:
3、读41页图3.16“大陆漂移示意图”,
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在两
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它的周围是。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4、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三)、板块构造学说:
1、但是大陆为什么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2、看书P42图3.17,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大板块,分别是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

各个板块处于不断地之中。

3、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在板块边界上,板块的运动方向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

4、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

说明板块运动特点是: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四)、学以致用:
1、读P42图3.17,从板块运动方向上考虑,完成下表:
2、分组讨论、交流:当地震发生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该怎样做?
三、课堂检测: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组总结。

五、预习指导: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