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变换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例式及”,其)这实及一例其部和一分变个置换个于式具变及体换其的矩实实阵例例的之左,间边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成立)
(不成立)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词类序列: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戏台上 放着 鲜花
1
(2)戏台上 演着 京戏 但(11)(2)3的2语法4 意义不13同--24:主 述谓 宾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C式)]不语能法变换成[E式]
[C式] 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1
[E式] 名词[施事]+从……+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C式]
[E式]
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从厨房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三A式)](语静法态)可转换成 [C式];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
[C式] 名词+动词+在+名词[处所]
[A式]
[C式]
山上架着炮 黑板上写着字 墙上挂着画 床上躺着病人
炮架在山上 字写在黑板上 画挂在墙上 病人躺在床上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B式)] (语动法态)可转换成 [D式]
[B式]:我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E式]:我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A.式1层] 次分析法[D的式局] 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A式]
[E式]
1
[A式]:我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常见的句式结构,它们在表达动作的承受者和动作的施行者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可以丰富句式,增加表达的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将就这些局限进行分析。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汉语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它们分别表示“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法关系。
把字句的句式结构为“把 + 宾语 + 谓语 + 宾补”,表示主语对宾语做某种使动作用;被字句的句式结构为“被 + 动作的施行者 + 宾语 + 谓语”,表示宾语对动作的承受。
这两种句式结构在表达宾语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时,有时可以互相转换,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限制。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受到动词性质的限制。
有些动词适合用把字句,有些适合用被字句,例如“吃饭”“做作业”等动作自然适合用把字句,“关心”“爱惜”等比较抽象的概念适合用被字句。
在进行把被字句的转换时,需要考虑动词的本身属性,不能随意变换。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受到语境的限制。
在某些语境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会改变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意思。
例如“我吃了苹果”可以转换成“我把苹果吃了”,但这两种句式的语气和重点略有不同,前者侧重于动作本身,“我把苹果吃了”侧重于动作的影响。
在变换句式时需要考虑语境和场合,避免造成歧义或不恰当的表达。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受到句子的从句结构的限制。
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不适合随意转换。
例如“我看见的人是他”不能随意转换成“我把看见的人是他”,这样转换后句子就变得不通顺,在从句和主句的关系上也会出现问题。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句式,增加表达的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限制。
在变换句式时需要考虑动词性质、语境、句子结构和搭配词语等因素,避免造成语言不通顺或造成歧义。
只有在合适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把被字句的转换,才能达到丰富表达方式的目的。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动作+方所 动作+目的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VP + NP 不吃老虎了。受事+动作
不吃白菜了。受事+动作
?
不吃鸡了。
受事+动作
如果说,层次分析法依据结构的层次 性是利用了结构的内部关系,那么,变换 分析法依据结构的相关性就是利用了结构 的外部关系。前者是静态的分析,后者是 动态的分析。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工具+动作 结果+动作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B.式1层] 可次转分换析为法[的E式局]限:和受变事换所分在析的法地的方产生
[B式]: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1
[E式]: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B式]:我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E式]:我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
A
1 (2)我 偷了一件衣服 给她
B
(3)我 做了一件衣服 给她
C
1
2
1-2 主谓关系
但1、2、3语3法意义不同4 : 3-4 连动关系
(按1层)次包分含析两法个1行、为2、动3作都实是际主上谓只和有连一动个关过系程,送的过程也是 给的过程;(2)(3)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2)
结构关系一致
1 辅变音换的分发音析法
造成具有这种相关性的不同句法格式的原因有两个:
(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这样,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
1
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 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A.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主—动—宾) B.名词[施事]+把+名词[受事]+动词——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把字句) C.名词[受事]+被+名词[施事]+动词——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丢了(被字句) D.名词[受事]+名词[施事]+动词——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丢了(主谓谓语句)
1.变换是英语transformation的译名,最早使用变换的术语的是
变换分析法现代汉语教学
言知识
•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0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 通过变换分析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
新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03
变换分析法的优势及其对现代汉语教学的促
进作用
变换分析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势
揭示语言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语言结构,揭示语言规律
•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通过变换分析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
• 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评估教学效果
•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展望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未来发展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创新
• 变换分析法将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汉语教学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SMART CREATE
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CREATE TOGETHER
01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概述及应用领域
变换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变换分析法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
变换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 通过分析语言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句式,它们都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式。
在汉语中,这两种句式的用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主语的局限性
“把”字句中的主语必须是有意识的实体,比如人、动物、物体等,不能是无意识的
自然现象或状态。
比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这句话中的主语是“我”,它是一个有
意识的实体,才能够使用“把”字句的句式。
而“天下起雪”这句话中的主语“天”则不
符合这个规定,因此不能使用“把”字句。
“被”字句中的动词则不需要产生动作,它可以是任意意义的动词,只要表示被动就
可以。
比如:“他被表扬了。
”这句话中的动词“表扬”并不产生动作,但是表示了被动
的意义,符合“被”字句的使用规则。
三、语境的局限性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使用还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
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两种句
式的使用会有所不同。
比如:“我把饭做好了。
”这句话在口语中很常见,表示主语完成
了做饭的动作。
而在写作中,可能需要使用一个更为简洁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我做好了饭。
”这样的句式更为简洁明了。
同样,“被”字句也需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
比如:“我被雨淋湿了。
”这句话在口语中很常见,表达主语被雨淋湿了的意思。
而在写
作中,可能需要使用一个更为正式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我遭遇了大雨,全身
湿透。
”这样的句式更为正式庄重。
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分析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 第四讲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的作用
一、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 句式。
[A]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C]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D]式: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A组是没有被动标记的受事主语句(即不带“被”、 “给”一类字眼儿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受事主语句)。 变换分析法: (替换为“把”字句)
把你给批评了? 把他请来了。 那西红柿烂了,把它扔了。
替换以后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或现象呢?
凡“把”的宾语为人称代词都不能变换为无标记受事 主语句。
把这。
[A]式:有+名词+动词 a.有能力完成 ⇒ b.有办法解决 ⇒ c.有条件上大学 d.有人骂过他 ⇒ e.有人陪他 f.有钱买新房子 g.有时间研究 ⇒ h.有时候玩儿 ⇒
[B]式:有+动词+的名词 有完成的能力 有解决的办法 ⇒ 有上大学的条件 有骂过他的人 ⇒ 有陪他的人 ⇒ 有买新房子的钱 有研究的时间 有玩儿的时间 ⇒
请看: [B]式
?[B]式⇒[D]式 ? [C]式⇒ [D]式
[D]式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买给她一件毛衣。 他偷了个梨给小胖子。⇏*他偷给小胖子一个梨。 他抢了张入场券给我。⇏*他抢给我一张入场券。 我要了点餐巾纸给她。⇏*我要给她一点餐巾纸。 我讨了杯葡萄酒给她。⇏*我讨给他一杯葡萄酒。 我取了些钱给张大爷。⇏*我取给张大爷一些钱。 ……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在句式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和动作的执行者,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
尽管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变换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语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进行分析。
首先从语法角度来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在一般情况下,“把”字句和“被”字句可以相互转换,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转换时需要考虑到句子中的动词是否适合用于“把”字句或“被”字句。
动词“打”、“吃”、“看”等通常适合用于“把”字句,而动词“做”、“写”、“制作”等则适合用于“被”字句。
在变换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句子中的动词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表达不准确或者语义不通的情况发生。
其次从语义角度来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语义特点的不同,导致“把”字句和“被”字句无法完全等价转换。
“小明把书放在桌子上”和“书被小明放在桌子上”在表达上虽然表现出了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的承受者的关系,但是在语义上却存在细微的差别。
前者强调的是小明的主动行为,而后者则强调的是书被放在桌子上的结果,强调的是动作的受事。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句式结构,以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
由于现代汉语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导致“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性。
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可能更习惯于使用“把”字句或者“被”字句来表达特定的意思,例如在口语中有时候会更倾向于使用“把”字句来表达主动的动作,而在书面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被”字句来表达被动的动作。
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考虑到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合理选择句式结构以更好地与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相契合。
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在语法和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表达不准确或者语义不通的情况发生。
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这两组句子从外在形式上看是一样的,都是|主+动+补+宾|格式。
所谓不同,指的是深层的语义关系不同,句法变换分析法有助于我们看清这种不同。
(一)我们可以先试着把两组都转换成“被”字句。
A组:船被他们凿沉了。
门被他们踢开了。
B组:无法转换。
饭被他们吃饱了。
(×)酒被他们喝醉了。
(×)通过以上转换表明,A、B两组存在着无可争辩的差异。
至于差异的原因,可以通过再一次转换来考察。
(二)根据句意,可以把两组句子分解如下:A组:他们凿船,船沉了。
他们踢门,门开了。
B组:他们吃饭,他们饱了。
他们喝酒,他们醉了。
本次变换,不仅再次印证了两组的差异,而且还进一步呈现了导致差异的原因:A组补语的语义指向是宾语,是船沉了、门开了;B组补语的语义指向是主语,是他们饱了、他们醉了。
说得明白点,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同,是两组句子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
变换分析法 2“这位领导我也不认识”可以变换为“这位领导不认识我”,也可以变换为“我不认识这位领导”.其中的“我”可以是受事者(“这位领导不认识我”),也可以是施事者(“我不认识这位领导”);而在“这种植物我也不认识”中,“我”只能是施事者。
我也不认识和这种植物只能变换为“我不认识这种植物”。
扩展资料: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1、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2、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3、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4、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句式结构。
它们在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变换的局限性。
本文将对这些局限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基本结构。
在“把”字句中,动作的执行者通常是主语,而动作的承受者则是由“把”字引导的宾语。
而在“被”字句中,则是相反的情况,动作的承受者作为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则是由“被”字引导的宾语。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个句子:“他把苹果吃了”和“苹果被他吃了”。
在第一个句子中,动作的执行者是“他”,而在第二个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是“苹果”。
虽然“把”字句和“被”字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
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就是句子的语境。
由于汉语是一种语境重要的语言,句子的意思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不同的解释,所以“把”字句和“被”字句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等同。
一般来说,“把”字句更多的是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字句更多的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这就意味着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把”字句和“被”字句无法互相替换。
比如说,在某些强调行为自然或主观感受的情况下,“把”字句就不能被“被”字句所替代。
有些情况下,“把”字句会强调进行某种行为的时间、方式、原因等方面,而“被”字句则会强调行为对受事物的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两者也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在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还存在一些语法上的限制。
比如说,“把”字句通常要求动作的承受者必须是一个可以承受动作的名词或代词,而“被”字句则没有这个限制。
“把”字句中的宾语通常要紧接在“把”字后面,而“被”字句中的宾语则可以位于句子的其他位置。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把”字句和“被”字句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但在实际运用中它们还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转换后句子的语义可能会有所改变,可能会影响到表达的重点和语气。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
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
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
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
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
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6)[A]式→[C]式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7)[B]式→[D]式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8)[A]式→[C]式[A]式→*[D]式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9)[B]式→[D]式[B]式→*[C]式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1. 引言1.1 引言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常用的句式结构,它们在句子的构成和意义表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汉语独有的句法现象,这两种句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用法。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使用到这两种句式,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和误解。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基本概念、语法结构和用法进行介绍,探讨其在表达被动意义时的差异,并分析它们在使用场景上的限制。
通过对这两种句式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把”字句和“被”字句,同时也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交流中,正确地运用这两种句式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还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提高交流效果。
下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两种句式进行详细讨论,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把”字句和“被”字句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2. 正文2.1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基本概念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汉语特有的句型结构,它们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种句型中,动作的执行者与动作的承受者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我们来看一下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基本概念。
在“把”字句中,动作的执行者通常出现在“把”字之前,而动作的承受者则出现在“把”字之后。
这种句型结构能够突出动作的承受者,使其成为句子的重点,从而强调了动作的结果或影响。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这个句子:“我把书吃完了。
”在这个句子中,“我”是动作的执行者,“书”是动作的承受者,“吃完”是动作的动作,句子的重点在于强调“书”被吃完的结果。
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分别强调了动作的承受者和执行者,为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用目的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2.2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语法结构和用法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特殊的句式结构,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用来表达动作的发出者或承受者。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变换的局限分析
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常见的句式结构,它们在表达动作的承受者和动
作的施事者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能够丰富语言表达方式,但是在实
际应用中,由于语言习惯和语境的限制,它们在变换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就现
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进行局限性分析。
首先要讨论的是把字句和被字句在句式结构上的限制。
把字句通常由“把”字引导,
其结构为“把 + 施事者 + 动作 + 受事者”,例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
而被字句则
是由“被”字引导,其结构为“被 + 施事者 + 动作 + 受事者”,例如“书被我放在桌
子上”。
可以看出,把字句和被字句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对称性,但是它们在句式结构上
的变换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在语义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把字句和被字句在句意上常
常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它们在变换时并非能够完全等价。
把字句通常表示施事者对受
事者进行动作,强调施事者对受事者的影响,而被字句则表示受事者接受施事者的影响,
强调受事者对施事者的被动接受。
把字句和被字句在语义意义上并非可以随意变换,而是
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来进行选择。
现代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在句式结构、语义意义、语用功能和语言习惯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来选择把
字句和被字句的使用方式,避免盲目变换导致句子表达不当。
也需要加强语言学习和实践,提高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更好地应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第四讲 变换分析法
假设表示A 义的“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为“ A 式”
“C 式”:名词语+ 动词+ 在+ 名词L 表示B 义的“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为“ B 式”。 “D 式”:名词L + 正在+ 动词+ 名词语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而又经济的原则 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 法格式来表达, 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 的同义格式。 第二,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 而表达 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 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 就致使同一种句法格式 可以表示多种意义, 从而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 歧义句法格式。
变换分析的一些局限
变换分析虽然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 但却不 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
例如, 现代汉语里“ 名词L + 动词+ 着+ 名词语” 是个歧义句式。
练习:
请用变换分析法分别分析歧义句:
1 “咬死了猎人的狗”。
2 “反对的是他”。
我在昨天由于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
• • • • • • • a .我昨天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 . 我昨天不小心把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丢了。 c . 昨天不小心, 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我丢了。 d . 昨天不小心, 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e . 我不小心在昨天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f . 是我昨天不小心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g . 我昨天不小心, 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丢了两把。
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由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 任,这个特点就是在运用变换分析法时发现的。
“ 老虎不吃鸡了”VS“鸡不吃白菜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反对的是他。” 甲:“反对的是他。” 乙: “反对他?” 反对他?” 甲: “他反对。” 他反对。”
? 受事 施事
这种为了清楚的表达某个结构所表达 的意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个说法,用另一种结构形式 来表达,这就是变换。
对“变换”的理解和使用,可主要分为三种含义:
一是 指传统语法中的句子的改换。 二是 指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由低层结 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三是 指海里斯:“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 指海里斯:“ 间的替换。” 间的替换。”
3、增添 增添实词即扩展。通过考察能不能扩展, 可以给句法结构及其组成成分分类 如: 迅速处理 非常迅速的处理 迅即处理 ———— “讯即”是副词,迅速是形容词。 讯即”
如: NP 大姑娘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 四点钟 这么多年 百把斤的猪
“(都)NP了” (都)NP了 大姑娘了 一个部队的老战友了 (都)四点钟了 这么多年了 百把斤的猪了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1、变换分析的作用 2、变换分析的局限
1、变换分析的作用 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 地分化歧义句式。分化歧义句式,层次分 析法强于成分分析法,而变换分析法的能 力更强。
层次分析法强于成分分析法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动宾 动语+ 动语+宾语 偏正 定语+ 定语+中心语
“在”+方位名+动+名 方位名+ 方位名
“把”+名+动+“在”+
“在黑板上写字” 在黑板上写字” 上”。 “在家里吃饭” 在家里吃饭”
√“把字写在黑板
╳“把饭吃在家里”。 把饭吃在家里”
又如:
(中+补)+ (中+补)+名 名+被+(中+补) (中+
“吃完了饭” 吃完了饭” “喝醉了酒” 喝醉了酒” 了”。
同一语义结构关系可用不同句 法结构表示,同一句法结构格式可 用来表示不同语义结构关系,这就 产生了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 法结构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 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VP + NP 不吃馒头了。 不跑县城了。 不跑项目了。
施事+动作 施事+ 受事+动作 受事+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施事+ 受事+ 动作+受事 动作+ 动作+方所 动作+ 动作+目的 动作+
√“饭被吃完了 ╳“酒被喝醉
“我叫他去”代表两个不同的格式: 我叫他去” 兼语式 我叫他(马上)去。—— 我叫他(马上)去。——
╳
我/ 去/ 叫他。
连动式 我(马上)叫他去。——√ 我(马上)叫他去。——√ 我/ 去/ 叫他。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1、变换分析的依据 变换分析法的依据就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 句法结构的相关性是指包含相同语义 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所存在着的 某种内在的联系。
CN1+V1+V2+N2 CN1+V1+V2+N2
a(兼语式)“我叫他去” (兼语式)“我叫他去” b(连动式)“我叫他去” (连动式)“我叫他去”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我去叫他”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能够相互替换说明有相同的分布特征,而 有相同的语法性质,有可能归为同一种聚合。 NP + VP (NP NP+VP) 人 人们 同学 来了。 三个同学 客人
NP1+VP+ NP2 NP1+把 NP1+把+ NP2+VP NP2+NP1+VP NP2+给 NP2+给+NP1+VP
歧义句法格式:
NP+VP(主谓) NP+VP(主谓)
施事+ 施事+动作 受事+ 受事+动作 工具+ 工具+动作 结果+ 结果+动作 对象+ 对象+动作
“老虎不吃了” 老虎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馒头不吃了” “钢笔不写了” 钢笔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写了” “信不看了” 信不看了”
比较: 原句式 N1(方)+V+着 N1(方)+V+着+N2 左 墙上挂着地图 地上铺着毯子 a 河里流着水 b 台上演着京戏
变换式 N2+V+在 N1(方 N2+V+在+ N1(方) 地图挂在墙上 右 毯子铺在地上 水流在河里 京戏演在台上
1、a、b 、变换前、后,都与竖行其他句子的高层次语义关系不一致; 2、a、b 、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的语义关系不一致; 3、a、b 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于其他横行的 也不一致。 因此, a、 b都是无效变换。
海里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 对变换地解释,他先后有三种有影响的说 法,除上面的说法,他还说: “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 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叫着变换关 系。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 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 如果其中一个n 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 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 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 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NP + VP 老虎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施事+ 受事+动作 受事+ 施事+动作 / 受事+动作? 施事+ 受事+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考司机——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 (在这路上开车考司机了!)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 考司机——通过考试,成为司机。 (我想考司机,将来开出租车。) 我的书画——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我收藏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重金收购的。)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我的书画——我创作的书画。 (我的书画都是学着乱涂的。)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我的书画——我表演写字画画。 (开始是魔术,接着是我的书画。)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四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
本讲讲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及原则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一、什么是变换分析法
先看例句: 不适当的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切分 ——切分 偏正 要适当教育孩子 偏正 教育孩子要适当 (我们需要)进口 设备 ——定性 ——定性 动宾 / 偏正 要干什么 / 要什么 反对的 是他 “他”施事 “他”受事
2、变换分析的原则 变换分析的原则指的是平行性原则。这 一原则是朱德熙先生提出来的。 朱德熙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1986《中国语文》 1986《中国语文》第2期
平行性原则就是 : 1)、变换前,左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2)、变换后,右边竖行句子的句法形式和高 层次语义关系一致; 3)、每一横行,变换前后句子的低层次(同 现词语)的语义关系一致; 4)、所有横行,左右两侧句子的高层次(语 用)语义关系的差别一致。 符合以上标准变换才有效,否则无效。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A 动+补(了)+名1+的+名2 )+名
C把+名1+的+名2+动+(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 弄丢了家里的钥匙 吓坏了小王的妈妈
B 动+补(了)+名1+的+名2 )+名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把张三的玻璃杯打碎了 把家里的钥匙弄丢了 把小王的妈妈吓坏了
产生这种联系的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的: 一是,因为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 式来表达,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 的同义格式。 二是,因为同一句法格式可以用来表达多种 意义,从而造成了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 义句法格式。
同义格式: 如: 施事 + 动作 + 受事 亮亮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亮亮把所有的作业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亮亮做完了。 所有的作业给亮亮做完了。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1、换位 2、替换 (有人认为不属于变换分析) 3、增添 4、删略 5、紧缩 6、设计变换式
1、换位 变换同现词语的位置。如:
NP+VP VP+NP
“人来了。” 人来了。” “我来了。” 我来了。” 我。” 我。”
N1+V1+N2+V2 +V1+N2+V2
“来了人。” 来了人。” ?“来了
左 边 竖 行
N1(方)+V+着 N1(方)+V+着+N2 N2+V+在 N1(方 N2+V+在+ N1(方) 原句式 变换式 墙上挂着地图 地图挂在墙上 右 地上铺着毯子 毯子铺在地上 边 门上安着电铃 电铃安在门上 竖 屋里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屋里 行 实例 变换关系 实例
高层次语义关系: 静态 存在 静态 存在 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事物 什么事物存在于何处 低层次语义关系:同现词语的语义关系 处所+动词(附着)+ 处所+动词(附着)+受事 受事+动词(附着)+ 受事+动词(附着)+处所
造成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是很多的, 这跟汉语的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特 点有关。 参考: 邢福义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两个三角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