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
读《日本的经济发展史》的一些感想
读《日本的经济发展史》的一些感想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原料、燃料大量依赖进口。
其国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与中国的云南省基本相当。
但就是这样一个要素资源禀赋极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的国家,到1989年其人均GNP却已是英国的1.6倍,美国的1.1倍。
日本经济的发展史,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奇迹令人着迷,发人深思。
在诸多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书中,日本学者南进亮的《日本经济发展史》一书算是一本代表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翔实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现代经济增长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一个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国家而言,相信也会有诸多借鉴与启示。
在此本人归纳了以下几点,也算是一些心得吧。
1、教育是民族之本。
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起步归因于明治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开明政策,但在本书的研究中却认为,从江户时代继承下来的优秀劳动力,对明治经济及其以后的大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口素质是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
日本的“私塾在1868年达到12000-13000所,学生人数达到837000人,估计在维新时期接受私塾教育的男子占43%,女子占10%左右。
根据R.P道尔的推测,维新时期日本的读写普及率比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高出很多。
”“道尔还引用了1877年一个法国人所写的话:日本的初等教育已达到使我们羞愧的程度。
”,“日本早在1872年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
”(第14-15页)事实证明,正是基于发达初等教育的全民素质提高,才使得维新时期新发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后期技术引进得以快速而又圆满的实施。
2、发展战略与竞争环境是经济实现追赶的关键。
日本是格申克隆意义的相对后进性国家,工业化初期经济存在紧张状态,技术落后。
但日本通过选择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经济追赶。
同时,日本国经济的奇迹是与竞争机制与环境密不可分的。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700字
《战后日本经济史》是一本关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经典之作。
本书的论述让我深深理解了战后日本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作出的贡献,以及如何在困难中走向繁荣的历史进程。
书中的主角将我们带入日本经济大转型的发展历程,指出了战后日本经济从理论上对国际经济体系作出的贡献。
例如,日本通过管制货币、精简税收政策、改革金融机构矘改营销等政策实施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全球性货币体系。
此外,日本经济也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进行平等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可喜可贺的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日本经济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社会、经济、文化三方面来看,日本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国际社会中崇尚开放、合作、平等的一支深谙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力量。
总而言之,《战后日本经济史》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也激发了我在学习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兴趣。
而未来,我希望能够利用这本书中的知识,以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的变化,来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体系、研究日本对国际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日本经济读后感
日本经济读后感最近读了《战后日本经济史》,讲述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并从作者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日本经济从战后一直繁荣到1990年左右,为什么1990年之后日本经济增长开始停滞甚至倒退。
阅读之后还是有不少收获和感想。
从作者角度看,日本经济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1940年经济体制为基础,在90年代之前,这种体制顺应了当时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结构,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制度基础。
但90年代后,IT 技术革命带来信息化浪潮,日本企业在这轮技术革命中落后了;信息革命也带来了产业水平分工,典型的如苹果公司的全球化生产,带来产品成本降低和质量提升,但日本大企业内部仍然是垂直化分工,消弱了竞争力;从全球大环境看,中国改革开放,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对日本产品产生了冲击。
并且日本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对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这里先介绍一下在本书中占有核心意义的1940年经济体制:指为了确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一群被称作“改革派官僚”的人建立起的“国家总动员体制”,将全国所有资源都用来为战争服务。
其理念是对产业实行国家统制,认为企业必须为公共利益做奉献,而不得追求私利。
其中心人物之一是岸信介,也就是安倍的祖父。
跟1940年政策对应的金融财政制度改革:企业融资方式从战前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转变为通过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的间接融资方式,通过控制银行资金流向来实现对重点产业的扶持。
税收上通过导入源泉征收制度(也就是公司发薪酬时代为扣税,当前国内也是这种)强化了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同时法人税也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税种。
作者整书分为下面几个部分:一、1945-1959战后经济复兴。
二、1960-1970年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三、1971-1979年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2000字
1.日本虽然是一个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土地改革却十分彻底,这一方面是管理层受社会主义式的扶贫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从军事角度来看,使农村脱离贫困也大有必要。
因为农村是军队士兵供给的源泉,没有强大的农村就没有强大的军队。
所以军部(特别是陆军)十分赞同农村改革。
日本先是通过《粮食管理法》。
该法规定,佃农将粮食缴纳到国家,国家付款给农民,农民再用其中的一部分向地主缴付地租。
通过这项法令,地租由实物支付变为现金支付,农村的状况大为改观。
由于地租为政府规定的固定金额,不随物价变动,因此随着战后的通货膨胀,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幅减少。
1940年高达农民总收成50.5%的地租,到了1945年已经实质上减至18.3%,租地制度成了徒有其表的存在。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双重米价制度。
也就是说,在收购粮食时对农民和地主采用双重标准。
政府以高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但是对从地主手中收购的粮食却设定低价,这个制度也降低了地主的地位。
随后在1946年通过第二次农地改革法,“第二次农地改革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以及在村地主拥有的超过规定面积的土地由政府强行征购,转卖给佃农。
政府以“交付公债”的方式向地主支付购地款。
所谓“交付公债”是指由国家发行的债券,一定期限以后,持券人可以凭券换取现金,但不允许转让。
由于后来发生通货膨胀,“交付公债”的实际价值大大缩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2.日本企业也相对比较稳定,实行日本式管理的企业,如同军队一样,从最高管理者到一线员工,所有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
这里的共同目标首先是公司的生存,其次是扩大市场,在同业竞争中获胜。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对公司具有高度忠诚心的日本企业的员工比喻为“企业战士”的确是实至名归。
3.日本战后的通货膨胀重创了富裕阶层,对一般平民却影响不大,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真正做到了劫富济贫。
旧统治阶级的地主们拥有大量财产,这些财产因为通货膨胀迅速地失去了其原有价值。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但是却在短短几十年内,经济得到了告诉的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前列,这与它抓住时机、国内改革、注重发展人力资源、引进科技以及政府合理的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关键字:日本战后改革科技,,日;高科技领域里,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取得巨大进展,大型电子计算机接连问世,小型电脑早已进入普通家庭,机器人也已在许多日本企业安家落户;对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惊叹不已,称之为“奇迹”;探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善于抓住机遇利用外部条件一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经济上、政治上的援助由于战败,不能再对侵略国进行各种资源的掠夺了,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这样,战前和战时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都失去了供应;这时,为了援助日本的经济,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性进口物资;在日本整个进口总额中,1945年9月至1946年占63.2%,1947年占77.2%,1948年占了67.4%,1949年占了58.4%,1950年则为36.9%2;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小麦、食物、化肥、棉花等,对当时处于绝境的日本经济渡过难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因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不断转变;刚开始,美国对日占,,但是23.9;虽,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对和平而稳定的世界政治形势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外部保障,而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及其振兴本国经济的迫切要求,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美日同盟、美国占领政策的改变及其对日本的大力扶植又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四充分利用了资源能源供给充足的有利条件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但是这些国家普遍都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完善的国内国民经济体系,为了振兴其国内经济,这些国家只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廉价向国际市场出售矿石、石油等资源;这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五其它有利因素的影响,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这些利好因素都大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修改,日11月,是日本国民的整体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4这表明日本的政治制度由“明治维新”以后天皇独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改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辅佐天皇的枢密院、贵族院等特权机构同时被废除,天皇能行使公布宪法修正案、法令、政令及条约和召集国会、解散议会等权力,但须得到内阁的建议与承方可行使;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为此,解散全部军队包括天皇专制主义的支柱军部,逮捕了140多名战犯;革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扩大公民的基本人权和政治自由及平等权利,鼓励民主组织与机构的建立;并且把放弃战争明文列入宪法条款,这一非军事化条款可以说是日本新宪法的最大特色,它确立了日本走和平主义道路,使得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例极小,仅占政府财政收入的5%-7%,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20%-40%之间,这使日本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12町,在总,左右着日本的政治生活,他们大都直接从事与军事有关的生产,是支撑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要想从心理上和制度上破坏日本的军事力量,就必须解散财阀;美国占领当局先后公布了解散财阀令、禁止垄断法等命令,解散了“三菱、三井、住友和安田”等大财阀,并撤消十大财阀主要成员财阀家族的职位;具体过程分两段进行:前一阶段,解散作为财阀总公司的控股公司,消除财阀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对三井、三菱总公司等83家财阀公司与岩崎、住友等10大财阀的56个财阀家族,勒令其交出手中的股票,导致83家公司和56家财阀家族交出价值达75.71亿日圆的股票;交出的股票全部上缴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再由该委员会在社会上公开拍卖;在拍卖大财阀股票的同时,勒令财阀家族和财阀所属公司领导人一律辞去公司的领导职务,并禁止他们在10年内重新任职;此外,美国占领当局还勒令2500家战时的主要公司和银行领导人、大股东辞去职务;后一阶段是分割大企业,禁止私人垄断,阻止被解散的财阀重新复活;美国占领当局指令日本政府在1947年7月发布了关于禁止垄断和保证公平交易的法律,同年12月又发布了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这两个法律的基本内容都是1947;主义教育这颗毒瘤,代之建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45年10月10日,盟军总司令部发布了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政策,宣布“禁止普及军国主义的和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废除军事教育学校和军事训练”; 612月15日,盟军总司令部又发出指令,把宗教尤其是神道与国家分离,禁止用神道欺骗群众进行侵略战争;随后,31日又宣布了停止充满神道和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修身课、日本历史和日本地理课方面的指令等;总体看来,为了经济崛起,以改革为手段,通过政府规制,对经济领域进行的是积极且广泛的干预,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框架,其运作是通过政府制定“游戏规矩”而达到对经济的干预的,即“关系依存型政府对民间的谈判力较强,从而在战后得以将资源优势分配到特定的产业”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很显然,在战后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国情背景下,政府规制起着“一只眼睛盯着市场,另一只眼睛盯着政府”的双重体制功效,加上战后修宪新体制下形成的长期政局稳定,较少政坛动荡和治安环境的好转,让世人看到改革后政府作用着实不可低估;那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体制选;,不大量人才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建设成为文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且,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教育战略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人认为:“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早在明治维新前,日本45%的男人和15%的女人都识字;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更加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离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1907年,日本便实行了小学六年免费义务教育,几乎使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以后又开设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初等和高等技术学校;1947年3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开始了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确立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为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4年达到了90.8%,基本上普及了高中;从1951年到1973年,日本正规大学毕业生增加了15倍;据1973年统计,日本已获得学位的硕士生有12.6万人,博士生为14万人;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时至今日,日本已是一个教育相当发达的国家;1997年,日本高中教育普及率已超过95%,大学升学率也高达49.1%;其中,大学升,人才年,年教,在1、生活保护;主要是对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救济,以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2、公共卫生;主要是为预防传染病等,向国民提供健康诊断和卫生检查等;3、失业对策;主要是救济失业者,实施失业对策事业,支付失业保险等;4、社会福利;主要是指建设有关福利设施,提供有关福利服务;5、社会保险;是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二战前就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与欧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尽管日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其却发展很快;从教育上看,我国在教育上的投资虽然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可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平均下来也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城乡教育不平衡等问题,我国教育问题仍令人堪忧;在应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大部分为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此时日本的科技与政治、经济等一样萧条;但是,日本科学技术很快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日本在战后科技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情况,采取了许多鼓励科技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并由此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日本的科技投入主要由企业来承担,合理筹集和使用科研资金;纵观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一般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是由国家拨款,但是这样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方面日本做得较好,更主要的是依靠运用国家职能调动、组织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种力量筹集资金,不仅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而且巧妙地调动和照顾到了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利益,从而使日本科技进人了世界一流水平行列;日本科研经费的绝对数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但它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级,这表明了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的重要性、日本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意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拿来”,并着力于国产化;战后日本科技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也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战后日本的科技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还不能算是一个科技强国;但是,在日,非常和;;到万不得已也绝不轻易解雇职工,即使在经济危机期间也尽量把解雇面缩小到最低限度;在企业内,保证职工工资随着年龄和在本企业工龄延长而逐年增加,使职工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促使工人“爱社如家”、“视厂如家”、“终身相许”,个人与企业形成了荣辱与共、祸福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办好企业对大家都有好处;企业倒闭了,谁也没有活路;而当职工对企业不满时,可通过企业内工会向公司提出求,通过劳资双方协商解决,而不是像欧美国家那样采取罢工等激烈的形式,事实上对双方都有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以科技取胜的日本,更是如此;“企业的生存依靠科技进步”早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因此日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让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各工业企业都广泛设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拿出巨资投人到科学研究中,为企业发展获得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只要有新的实用型的科学技术,日本企业马上就能够将此转化为生产力.正是日本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科学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也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迅速转化,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一条最优结合之路;创新出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也值得我们吸取,战前财阀康采恩的最高领导人都由,,工一大力扶植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出口产业首先是政府逐步加大对生活环境设施、产业基础设施等的投资,改善企业的社会环境;其次是对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出口产业在税收方面给予各种特殊优惠;例如,对进口急需的先进生产设备免收进口税,对供实验用的机器设备实行三年短期折旧,并减免固定资产税等;再者,通过银行向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出口产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例如,日本开发银行在50年代对电力、海运、钢铁和煤炭这四大基础产业部门的贷款约占其全部贷款的85%左右;同时,国家还出面组织对重大尖端技术进行攻关,并承担研究经费,提供补助金,有效促进了政府、民间企业和学术界的结合9;二适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战后,日本政府大约每隔3年-5年制定一个新的计划,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指导;其中,最著名最富有成效的当数六十年代池田内阁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日本国民收入10年内翻了两番;,展,日本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在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大量的资金被国家运用到了急需发展的部门行业;另外,这些资金的政府的统筹运用之下,效益很高,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六、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相继出现了“四大公害诉讼案件”——四日市公害诉讼、熊本县水病诉讼、富山县神通川沿岸地区“痛痛病”诉讼和新水病诉讼,皆起因于50年代后期的环境污染;从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开始注意到公害的严重性,采取了制定法规、健全监管机构等一系列对策;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尤其是1969年第64次国会,一次通过14项与公害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法案,被称作“公害国会”;但在治理环境公害过程中,日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绝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10;;,这样,促进7 王振锁著. 战后日本五十年代M .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8 刘天纯著. 日本现代化研究M . 东方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9 常波. 日本企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势J . 中国人力开发,2001810 陈玉冬,张红宇. 日本企业主义的主要特征J . 经济管理。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近现代史上,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人所瞩目的一个经典案例。
虽然影响了此后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泡沫破灭使得日本经济长期放缓,但其曾经展现出的惊人崛起仍然值得挖掘和学习。
《战后日本经济史》一书对于对日本经济的了解和探究是非常有用的资料。
首先,本书通过搜集、分析和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文献,深入地阐释了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在战胜国的救助下,日本政府得以实施重建计划和市场改革,推动废弃战争产业,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逐步实现了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转折。
同一时间,历经了高速度增长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并且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其次,本书也深刻地探究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趋势。
尤其是在解析了日本高速经济增长定律的基础上,阐述了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转变等多方面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其所涉及的干部和企业家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更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本书呈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诸如出口依赖度过度、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等问题在此阶段得到了展现。
尽管如此,这些问题并没有阻挡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
虽然,在经济转型和崛起后周期性的衰退及其市场调整中,日本经济逐渐失去了过去的优势,但这不影响我们仍然可以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中汲取灵感和经验,加深我们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总之,读完《战后日本经济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经济实力与其发展方向和决策的相关性,也了解了日本成功的经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关思考和重要的参考。
此书是对于日本经济史经典书籍的丰富和更新,也是对于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的有益研究。
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我读了一本关于战后日本经济史的书,深受启发,对于日本经济如何在战后崛起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战后的破败到荣光,日本经历了十几年的艰苦奋斗,这其中是政府的决策也是企业的奋斗。
日本在战后时期面临着大量的问题,除了经济全面停滞之外,还有人口快速增长、重工业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缺乏自然资源等多重难题。
日本的决策者知道,经济转型的道路是犬死者更多,兔死者更多,毕竟经济战争也是一个马拉松,走的更快的要么先达终点,要么先挂掉,但是他们也没有sitting duck地坐等经济崩溃,专注于抓住时机,推动就业和刺激消费,注重技术和工业发展,同时还注册了多个产业基金,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以支持产业的发展。
正是这样的一系列举措,加上人民的积极参与,才让日本这个岛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
除了政府的经济转型方案外,例如,已经向世界输出了高质量市场的经济体,以及像哈佛商学院的芝加哥大学一样的著名的学术、企业和投资家打造的商业生态系统也使日本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为一个世界级经济体,这种生态系统既鼓励企业家创新,也促进了产业和个人的繁荣。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育和培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在京都大学、公司内部的培训项目等形式不断提升员工的能力,使日本的企业一直成为高产、高效、高生产力的代表。
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日本在未来数十年一直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的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开始面临国内经济结构性调整、人口老龄化等新的挑战。
尽管如今日本经济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是日本政府和企业家们都积极地寻求出路,推动经济再次崛起。
经历过繁荣和困难的日本经济,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要在竞争中取得领先位置,必须不断积累能力,打造企业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保持创新精神,着眼未来,抓住机遇,在市场变化中迅速适应。
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认识到,没有一个经济体是过度稳定的,壮大经济就得不断创新、不断进取。
读《日本经济发展史》有感
读《日本经济发展史》有感200930950432 张志亮 09金融4班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国土面积只有37。
2万平方公里,与我国的云南省基本相当。
但就是这样一个要素资源极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的弹丸小国,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1989年其人均GNP已是英国的1.6倍,美国的1.1倍。
日本经济的发展史,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令人着迷,发人深思。
在众多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书中,日本学者南进亮的《日本经济发展史》一书算是一本代表作,其丰富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现代经济增长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一个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国家而言,相信也会有诸多借鉴与启示。
日本二战后出现的高速经济腾飞已是普遍皆知的事实,我在这里不想再重复前人对其的各种经济数据增长的举例,只想在仅有的篇幅里对比一下我国跟日本的情况,找出日本经济发展奇迹的命脉所在。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并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
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
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
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
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得以在二战战败的惨痛境况中立稳脚跟,而且以令人惊讶速度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勤劳的国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日本是世界上国民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教育的发达使国民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的读后感《战后日本经济史》是一本探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著作。
作者详细、全面地回顾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演变过程,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本书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从日本投降以后的经济状况到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历程,全面地展现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轨迹。
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将一系列经济政策、产业调整以及重大经济事件的发展过程,如高度经济成长时期、泡沫经济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衰退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详实的历史内容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变迁,也让我对战后日本经济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经济指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多个角度对日本的经济奇迹进行了解读。
作者指出,日本战后经济的成功背后,既有政策层面的因素,如对外贸易自由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也有产业层面的因素,如汽车、电子、钢铁等产业的崛起,还有文化层面的因素,如精益求精、奉公守法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业家的创新精神。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挥,为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经济发展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于如何利用各种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另外,这本书还对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作者指出,尽管日本经济在战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经济不平衡、企业领域垄断和金融风险等。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和建议,如加强竞争政策、改善金融体系、加强教育培训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我认识到经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只有在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前提下,日本经济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战后日本经济史》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的名著,一直未来得及细读,疫情春节方有机会翻看一遍,其中提到的几个现象,倒是非常值得留意。
其一是山一证券破产。
山一证券是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1997年11月出现危机,其原因是所谓的“营业特金”业务,就是客户将资金托付给证券公司投资运营,说白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券商理财。
在日本,向客户承诺保证本金和收益本也属违法,但一般却默许。
这并非山一证券个例,其他证券公司都有类似业务。
遇到日本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引发重大损失,山一证券却刻意隐瞒,通过“表外化”的方法(其实就是向关联企业输血,买回特金持有的资产)掩盖亏损,直到藏不下去,报告给了大藏省,最终导致公司停业(该公司其实早在1964年就经历过一次破产危机,后来政府出手救助避免了危机,却最终没逃脱倒闭的命运)。
这与我国《资管新规》出台前的局面如出一辙,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风险吸收能力本不太强的公司,大量发行资管产品,并进行刚兑,一遇市场急剧下跌,其实很容易拖垮这些公司,所以《资管新规》及一系列监管政策,下定决心打破刚兑,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山一证券的破产,又引发了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其地位类似于我国的国开行)的破产。
其实长银的破产也非常简单,就是接受抵押或通过下属公司投资的房地产资产大幅贬值,也是一开始通过“表外化”掩盖到最后暴雷。
英国《金融时报》日本站记者吉莲·泰特写的《长银新生:泡沫中的金融战争》一书详细描述过这个事件。
我想说的是,在日本发生的事,在我国也不会不发生。
过去的2019年,市场下行,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不少中小地产公司处境困难,不少城市的土地和房产价格也呈现下行趋势,其他不少产业也遭遇困难,很多金融机构手上虽然有抵押,但抵押物贬值,而且处置不易,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试想这些金融机构的第一选择是暴露风险,还是尽力掩盖呢?恐怕更多的是后者。
我自己也各种事情上看到了一些中小甚至大型金融机构的小动作。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000字!读了野口悠纪雄的《战后日本经济史》,我的一点总结和看法。
日本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2个,一个是技术环境的背景适合1940年体制,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计划”体制,主要是钢铁、机电、轮船、石油化学等,这些重化工业,适合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提升生产效率。
大量经济活动不以通过市场合作为主,而是主要靠企业内部的分担和合作为核心。
强调对集体的奉献的1940体制恰恰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这个时代,日本、联邦德国和苏联,都是同样的经济体制,也都获得了在工业化上的巨大发展。
第二,是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日本当时拥有低廉的劳动力,通过大量生产工业用品,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如果当年中国进入市场通过低成本劳动力来一起竞争,日本也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机会。
另一个很重要制度基础,就是低利率与资金配给,以及财政投融资政策。
简单说就是大藏省给钱,1货币政策—低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2财政政策—政府直接拨款或者定向投资。
这都是1940年体制的“优势”,其实也就是举国体制。
这套机制在完全工业化的“追赶”阶段,非常好用。
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虽然都是以市场原理为基础,但却都不依赖市场,两国都要求大企业承担公共责任,强调企业内部劳资协作,政府对市场加以严格限制,是具有统治倾向的经济。
在那一时期,日德的举国体制战胜了英美完全依赖市场的体制。
而核心的背景,是哪个时代,是重工业为核心,这与几十年后今天的市场核心和主导,完全不同,如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服务业为核心。
但在,1980年后,甚至至今,1940体制反而成了枷锁,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战后日本经济史讲述的是从1945年“尽头之战”结束到当今的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应对战后破坏,全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这一历程不仅标志着日本经济得以复兴,而且还宣告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在战后日本,由经济部长麻生义太郎担任首相的“太田内阁”长期执政,推出了一系列大胆的经济改革政策,以重建日本经济。
其中包括政府对大型企业进行控制,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市场作用发挥,以及政府向企业提供的借贷支持。
此外,日本的劳动力市场也得到了优化,以促进低价劳动力的适应性。
同时,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通过刺激出口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切都结合起来,让日本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拉开了序幕。
1953年至1963年,日本实现了每年10%的经济增长率;将近1964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后来,由于对外贸易面临着挑战,日本经济发展出现了放缓,“太平洋之声”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也给复兴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随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应对这些挑战并激励经济发展,比如政府提出了减税、财政政策优惠等举措,以及实施巨额建设、投资和改良等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
到19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受到长期低迷的影响,这也导致了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被动增长”的期间,其中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经济增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最终,为了摆脱低迷,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比如金融体制改革、税收改革等,从而使日本经济受到提振,实现了从“被动增长”到“自主成长”的转变。
综上所述,战后日本经济史是日本经济从破坏中复兴起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加上发达国家的援助,使日本经济实现了跃升,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也是日本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1500字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1500字一部少年回忆——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1500字: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
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编制了一份《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作者请读者在历史上标注自己的回忆,这是作者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温情。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内容摘要和笔记在下一部分,对读后感没兴趣的可以跳到到后面。
实际上书中另一部分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
作者四岁的时候在东京大轰炸中死里逃生,作者说他不去幻想战争从未发生,就算假设战争早一天结束,多少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避免呢?这里面当然不止作者所说的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上一切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人。
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重新起步,其母租赁得一间店铺在东京做小生意,当时还是小朋友的作者爱看连环画和小说,某次他听说《海底两万里》特别有趣,缠着母亲要买,但经济拮据,母亲并不同意。
作者难过得晚上哭着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这本书就放在枕边。
作者写作此书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回忆起60余年前自己与母亲的脉脉温情,应该也是百感交集吧。
后又提及母亲在选举时总是投社会党的票,作者说其母并非支持社会主义,而是想着如果是社会党执政,儿子就不会被征兵。
战后第五年,作者终于收到了父亲的骨灰,据说是1945年6月在菲律宾阵亡的,作者摇晃着骨灰盒,哗啦啦地响,他料想里面定不是骨灰而是一些杂物,他推断父亲既然6月阵亡,3月肯定知道东京大轰炸地消息,那时应该很担心家人地安危吧,可能其父在阵亡时都不能确信其家人是否还在人世。
1956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作者升入高中,他将他的日比谷高中比作卡美洛城堡,那是亚瑟王的王国,四海骑士无不向往期待前往卡美洛,并成为圆桌骑士的一份子。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有感1000字:今年的第二本书,说真的今年的阅读速度不及往年,主要是今年琐碎的事情太多了,年初一月份和圆儿开始写“九说”,当时有着无限遐想,现在也落于现实了。
之后一季度中国股市仿佛打了“鸡血”,本职工作开始繁忙,更新也是进入疲态期,本来这本书(《战后日本经济史》)的阅读是为了和圆九说的日本板块同步的,然后你们也知道,日本板块夭折了。
说真的这书看的真的是既生动又有趣,只是由于时间限制,440页的书我看了俩月,令自己汗颜。
本身从业嘛,这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部分,作者野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战时到战后的日本经济脉络,说真的,他所描述的“日本1940年体制”和我们的“特色SHZY”还是非常相似的,其中关于民族性的描述其实也非常相似,例如石油危机阶段,日本的员工会选择与企业共进退,以及对于“组织”的依赖会演变为“臃肿的”类国有体制。
甚至我们看到,在“有形的手”所主导的工业化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的GDP奇迹并不是我们独一份,日本所经历的阶段也同样是“人间奇迹”。
所以开眼看世界一直是我们圆九说所推崇的,因为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国来看待问题其实有些闭门造车,什么样的体制在什么样的经济阶段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我们一边说我们长久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侧面来看,其实是短视了,我们走的路,其实别人都走过,只是有些走通了,有些没有走通。
这本书中关于日本逝去的20年的描写是与我过去对于日本经济的理解有偏差的,我大多数的经验都集中在广场协议后日本被金融定向爆破了,但是野口似乎并不这么觉得,他的观点更加宏观也符合实际,并不是像国内的带着些许侠客气质的观点,认为都是阴谋。
日本人自己去讲这段历史的时候的视角可以如此客观和清晰,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毕竟民族的“迫害妄想症”是一个普遍状态。
战后日本经济史《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改变之前使其强大起来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失败的成本太大了。
但是不改变,那么之前使你强大的体制也会成为抑制进一步成长的病根。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按照作者的说法,是偏向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体制造成的。
“与此相对,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虽然以市场原理为基础,却不完全依赖市场。
日本和德国或者要求大企业承担公共责任,或者强调企业内部的劳资协作,赞同政府对市场加以严格限制,是具有统制倾向的经济。
我认为是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带来了英美经济的衰落和日德经济的崛起。
”“日本式经济体系意味着不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竞争社会,而是以组织为中心的协调社会。
其根基就是1940年体制(战时体制)”在作者看来,美国战后对于日本的改造十分肤浅,并且到日本的美国官员都被日本本地官员牵着鼻子走。
而以组织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美国将日本作为组织红色势力的前哨站而进行扶持,朝鲜战争带来的大量需求,低廉的资源成本,使得日本经济开始迅猛的发展。
日本创造的发展奇迹在80年代达到顶峰。
但是到达顶峰以后,世界已经开始出现改变,而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部分日本人也没有意识到。
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全球分工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技术革命,高涨的石油价格,这些都削弱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不以市场为中心的商业社会没有感知变化的敏感性,也没有快速变化的机动性。
使日本发展起来的1940体制已经不合时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对吧。
日本GDP在90年代开始增速剧烈下滑,进入21世纪以后在0上下波动,而英德虽然前面增速不够日本耀眼,但是贵在持续,21世纪以后虽然有些年份在0以下,但大部分时候还是0以上,在保持增长。
作者认为日本政府依然没有意识到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和对策,以使日本重拾增长。
而目前的“金融缓和政策”则无法解决日本的问题,致力于发挥“有形的手”作用的安倍经济学更是一种倒退。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在《战后日本经济史》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几个关键时期的分析,揭示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和机制。
此外,作者还对日本经济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探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日本经济奇迹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日本在19世纪末进入近代化进程,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和制度。
但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的是,日本人不只是学习了技术和制度,还深入理解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并将其融合到了自己的价值观中。
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对于“工作”的重视,日本人把工作视作一种责任、一种乐趣、一种荣誉。
这种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日本奇迹的基础。
此外,书中详细介绍了1945年战争结束后日本经济的恢复过程。
作为一个被毁灭的国家,日本经济几乎彻底崩溃,但是在美国的援助和指导下,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货币改革、价格控制、农村改革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而在19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崛起。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原因很多。
第一,日本经济在战争中几乎被摧毁,因此它不仅能依靠政府提供的资金和技术,还能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将创新和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产业中。
第二,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及向外国投资和出口。
这些政策加速了日本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另外,日本的传统文化强调尊敬长者、注重信用、追求协助,这些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商业关系,推动经济的繁荣。
然而,日本经济的成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
由于高度发达和长时间的经济繁荣,日本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
这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压力。
此外,日本经济还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包括自然灾害、国际经济危机、贸易摩擦等等。
感觉不对劲儿、老龄化---读《战后日本经济史》(5)
感觉不对劲儿、老龄化---读《战后日本经济史》(5)感觉不对劲儿1940年体制实现了日本经济的战后复兴和高速增长,也成功地战胜了石油危机。
在获得了这些成功之后,1940年体制开始慢慢地偏离了现实经济的发展轨道。
这种情况明明不可能持续下去,可人们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而且情况也竟然一直在保持和延续着。
这让作者感到不对劲儿,后来渐渐变成了更明确的危机意识。
1,泡沫经济作者第一次对日本经济有这种感觉,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时期。
当时的地价和股价不断上涨,高尔夫球场的开发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变成亿万富翁。
而认真工作的人却买不起房子,不得不住在离工作地点越来越远的郊外。
日本企业在海外大出风头,到处收购酒店和购物中心。
最后甚至连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加利福尼亚的知名高尔夫球场也被日本企业买了下来。
这些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在现实中发生了。
2,日元贬值一直以来,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是大企业自己完成所有的过程,即“垂直一体化生产方式”。
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工业化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多家企业进行分工协作变得更加容易。
不同企业分别负责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即“水平分工生产方式”。
自2011年至今,日本的国际贸易变为逆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日本的制造业未能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对日本的制造业来说,将生产基地迁到海外原本是正确的方向。
但是随着日元不断贬值,利润增加的不是积极向海外拓展的企业,而是未能及时迁到海外的企业。
从长期来看,也就是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企业反而受到了惩罚。
作者正是对这种情况感到“不对劲儿”。
在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日元贬值不可能成为绝佳的应对之策。
但是,日元贬值扩大带来了出口增加,股价也随之上涨。
人们因此产生了错觉,以为整个经济出现了好转。
加之,日本的企业经营者追求短期的利润,而忽视长期治本的做法。
而且,出口产业的大企业居多,对政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所以日本始终没有纠正日元贬值的经济政策,异常的状态得以一直持续下去。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写800字
《战后日本经济史》是一本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历史的书。
从二战结束,到今天,整个书都围绕着日本经济发展的脉络展开,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详尽而系统的分析。
首先,书中深入剖析了日本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政策和改革脉络,并根据不同时期对这些政策和改革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体经济改革”等改革措施,在扭转日本经济低迷的状态和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都得到了深入的讨论和评价。
其次,书中还紧密联系宏观政策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特殊行业的发展脉络,比如制造业、能源行业、科技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史,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述。
此外,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日本经济走势的变化,以及日本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也都得到了考量。
最后,书中着重分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并针对不
同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总体而言,《战后日本经济史》是一本系统而又深入的日本经济发展史,从数量上反映出日本经济发展史中精彩而深刻的内容,也让人从学术角度考量到日本经济发展未来的前景。
经济泡沫化、土地问题---读《战后日本经济史》(4)
经济泡沫化、土地问题---读《战后日本经济史》(4)经济泡沫化1,日美贸易摩擦激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与美国的差距也逐渐缩小。
1965年,美国对日贸易出现逆差。
此后,两国的贸易摩擦渐渐发展成政治问题。
最先出现争端的是纺织产品。
以1955年美国降低纺织品关税为契机,日本向美国的出口急剧增加。
围绕纺织品的贸易摩擦,两国的谈判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日本钢铁产量从60年代也开始迅速增加,又因为提高了制造的工艺,成本更低。
而美国的高铁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日本的低成本钢材大量出口到美国,引发了日美钢铁贸易摩擦。
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扩大到了半导体、机电产品以及汽车行业。
美国汽车产业的“三巨头”(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汽车贸易摩擦成为日美之间的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日本的金融及资本市场仍然不对外国开放,遭到海外的猛烈批判。
在此压力下,80年代后,日本逐渐开始推行金融制度的自由化,努力缩小国际贸易顺差。
2,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随着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希望日本和德国能承担火车头作用,牵引世界经济发展。
1985年9月,发达国家的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国际会议,发表了被称为“广场协议”的声明。
五国达成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汇率向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向发展。
由于日元的急剧升值导致出口增长减缓,要求实施金融缓和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引发纽约股市暴跌。
环球同此凉热,世界股票市场同时下跌,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也大幅下跌14.9%。
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开始出现地价上涨的苗头,本该进行加息,转变缓和的金融政策。
但是加息将会加速美元贬值,有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则“日本成为引发世界恐慌的源头”。
因此,日本银行决定推迟加息,在1987年2月至1989年5月期间,将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2.5%的极低水平。
《战后日本经济史》阅读摘抄
《战后日本经济史》阅读摘抄
1.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雄厚经济基础。
战后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良好机遇。
美国对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帮助,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在条件。
日本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及日本民族积极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等优良传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极为重要的内在条件。
2.日本泡沫时代的破裂给中国的启示:房价下跌并不是造成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限购不会抑制房价,但是限售和加息会;泡沫破灭不是财政干预能阻止的;踏实做事,求实创新才有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
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
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编制了一份《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作者请读者在历史上标注自己的回忆,这是作者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温情。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内容摘要和笔记在下一部分,对读后感没兴趣的可以跳到到后面。
实际上书中另一部分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
作者四岁的时候在东京大轰炸中死里逃生,作者说他不去幻想战争从未发生,就算假设战争早一天结束,多少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避免呢?这里面当然不止作者所说的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上一切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人。
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重新起步,其母租赁得一间店铺在东
京做小生意,当时还是小朋友的作者爱看连环画和小说,某次他
听说《海底两万里》特别有趣,缠着母亲要买,但经济拮据,母亲并不同意。
作者难过得晚上哭着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
现这本书就放在枕边。
作者写作此书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回忆
起60余年前自己与母亲的脉脉温情,应该也是百感交集吧。
后又
提及母亲在选举时总是投社会党的票,作者说其母并非支持社会
主义,而是想着如果是社会党执政,儿子就不会被征兵。
战后第五年,作者终于收到了父亲的骨灰,据说是1945年6
月在菲律宾阵亡的,作者摇晃着骨灰盒,哗啦啦地响,他料想里
面定不是骨灰而是一些杂物,他推断父亲既然6月阵亡,3月肯定知道东京大轰炸地消息,那时应该很担心家人地安危吧,可能其
父在阵亡时都不能确信其家人是否还在人世。
1956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作者升入高中,他将他
的日比谷高中比作卡美洛城堡,那是亚瑟王的王国,四海骑士无
不向往期待前往卡美洛,并成为圆桌骑士的一份子。
作者说,他之所以将学校比作卡美洛,是因为卡美洛也有
“一旦失去,就不能再复兴”之意。
作者至今记得,他高中读过
一篇叫《卢塞恩的春天》的散文,卢塞恩是瑞士的著名风景区,他那时边读边想:“这么好的地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看看。
”我读到此处,想起自己看文艺作品时看到一些美好的地方,也会这么想,有一种提前到来的遗憾感。
来到“昭和30年代”,也就是1955年到1965年,作者感受到如今的日本人普遍怀念这个年代,论及原因,作者说:“在此之前,日本的生活方式与战争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都是榻榻米上摆着矮脚桌,冬天还要配上烤火盆和被炉。
过去一直坐在坐垫上,从这一时期开始变为坐在椅子上。
人们的梦想就是住进新建的住宅小区。
再后来,黑白电视换成彩色电视,显像管电视变为液晶电视,但它们显示图像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
虽然汽车的性能也大为改观,但其基本功能同样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所以人们看见那个年代的照片,总会感觉那就是如今的源头所在,所以怀旧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但是对于矮脚桌、烤火盆等现在已经消失的东西,人们大概就不会有怀旧情绪了吧。
”我觉得很有道理,韩剧《请回答1988》的火热应该也有这个原因,但是我想,中国人以后会怀念哪个年代呢?可能是现在吧。
作者大学毕业后进入大藏省,入职时恭听前一年就任、当时只有45岁的田中角荣大藏大臣训话。
田中大臣走近他们,依次每一个人握手。
他也不看笔记,也不问秘书,就能一字不差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边握手边说,“xx,好好干”。
并说:“你们的上司当中,可能会有一些笨蛋,他可能无法理解你们的优秀建议。
遇到这种情况,你们可以来找我。
不要客气,直接到大臣办公室来找我。
”只在一瞬间,就能马上抓住人心,作者感叹其收买人心的手段可真是厉害。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大藏省仓库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了
一份赫然写着“起草人:“平冈公威”的文件(平冈公威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原名。
三岛由纪夫从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以后,曾经在大藏省银行局工作过不到一年的时间)。
时空交错在此时,难以想象作者当时是如何心情。
此后的个人回忆渐少,可能一个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