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发展;

正文: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就是工业化的深入。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伴随而来的经济效率的提升。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转变,主要是工业部门的产值份额迅速提高,这是量的层面的变化;

二是经济效率的提升,即所有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这是质的层面的变化。

只有量和质两个层面的同步推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如果用“产业结构高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这两个层面的变化,它应该既

是各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同时也是各产业的经济效率的衡量。因此,产业结构高度的度量本质上必须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衡量。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才能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的真实性。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以需求拉动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逐渐得到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多年来,按照国家统计局现在估算的数据,这一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以上,这一速度虽远低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率,但和世界大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属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在这一时期获得的实际发展并没有数据上表现得这么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虽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了更大的关注。表现为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许多在计划体制下生存得很好的国有企业甚至进入了困境,使得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供给决定的计划经济向需求拉动的市场经济转型。

二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从表面上看,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高度仿佛是下降的,即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增加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一产业产值从1978年的28.2%上升至33.2%,但由于这种结构适应了社会本身的需求,它反而是一种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农业增长

以及后来的轻纺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加速增长,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经

济增长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的转化,在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次产业升级,是对以往背离经

济发展内在逻辑的“虚高度”的纠正。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基础显著增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之初,工业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逐步使企业从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框架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蓄积了超常的扩张能量。同时,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了我国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1、工业规模不断壮大。1978年,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增加值仅有1607亿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此后每两三年就迈上一万亿元台阶,2000年突破4万亿元。2003年以来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比1978增长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6%。其中2007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994年以前17年工业增加值的累计,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改革开放前二十五年工业增加值的总和。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的统计显示,199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仅占5%,2007年这一比例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

2、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占GDP 的比重除了80年代有所降低外,90年代以来所占比重基本上都在40%以上。工

业为农业、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支持。与1978年相比,2007年农用化肥增长5.7倍,汽车增长59倍。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迅猛发展。

(二)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

1、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1999年以来企业实现利润连续大幅增长,增幅基本在30%以上,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长的增长期。1999-2007年,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8928亿元,是1998年之前改革开放头21年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的4.5倍。

2、工业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的75.4%来源于工业,1983年达到了86%。1983年以后,随着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90年代以来又逐步回升,在税收产业结构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三)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生产能力不足,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进入21世纪,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部分行业产能增长较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大量产品销往国外。

1、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3、工业产品大量出口。

(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幅上升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创新主体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工业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为促进我国工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