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国际贸易理论复习总结重点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必背重点

国际贸易理论必背重点

第一章单选1.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对第三国来说是转口贸易。

2.对外贸易量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3.总贸易体系是指以一国的国境作为统计界限。

4.一些国家参加关税同盟后,关境大于国境。

5.在整个对外经济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对外贸易。

6.一定时期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

7.一定时期内,若一国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的贸易便改善。

8.从一个国家开看,该国与别国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

9.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

10.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11.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12.我国衡量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性的标准是交易双方当事人的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

13.技术转移是技术地理位置的变化。

14.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为入超。

15.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16.一国的出口收汇在该国的偿还能力中占绝大比重。

17.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18.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19.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称之为对外贸易额。

多选1.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

2.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3.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重要有国内市场的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变化。

4.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以称为贸易逆差、贸易赤字、入超。

5.技术贸易的主要标的物有专利、商标、专有技术。

6.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大体要经过产品出口、国外投资生产、跨国企业经营。

7.按照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类型有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

8.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国际化。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国际贸易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各国利益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概念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国际贸易的定义和特点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与交易活动。

其主要特点包括:1. 跨国交易:国际贸易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跨国交易,涉及到各种货物和服务的跨境流动。

2. 各国利益交融:国际贸易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利益交融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各自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和服务,实现国际分工和合作。

二、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在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2.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在各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以实现贸易的互利效益。

3. 因素比较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海克希尔·欧林斯提出的因素比较理论认为,贸易的决定因素是各国相对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4.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由雷蒙德·弗农提出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也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不同阶段的产品会有不同的贸易模式。

三、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国际贸易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1. 货物贸易:即商品的跨国买卖。

货物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形式,涉及到各种产品的进口和出口。

2. 服务贸易:即各种服务的国际交流与交易。

服务贸易包括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越来越重要。

3. 直接投资:指企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实体,进行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也被视为一种国际贸易形式。

四、国际贸易的主要机构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支持,主要包括:1. 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国际贸易的监管和协调机构,致力于简化贸易手续、降低贸易壁垒,并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国际贸易复习资料总结如下[5篇范文]

国际贸易复习资料总结如下[5篇范文]

国际贸易复习资料总结如下[5篇范文]第一篇:国际贸易复习资料总结如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一、贸易术语的作用1、成为从事国际贸易的行为准则,明确彼此在货物交接方面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

这就大大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洽商时间,从而节约了费用开支。

2、有利于交易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

3、有利于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二、班轮运输的特点班轮运输是在不定期船运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所谓班轮运输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在一定的航线上,以既定的港口顺序,经常地从事航线上港口间运输的船舶。

1、船舶按照固定的船期表、沿着固定的航线和港口来往运输,并按相对固定的运费费率收到运费,因此,它具有四固定的基本特点2、由船方负责配载装卸,装卸费包括在运费中,货方不再另付装卸费,船货双方不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3、船货双方权利、义务与责任豁免,以船方签发的提单条款为依据4、班轮承运货物的品种、数量比较灵活,货运质量较有保证三、提单的性质和用提单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在收到货物后签发给托运人的一种证件,它体现了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1、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据的货物收据,证实其以按提单的记载收到托运人的货物;2、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3、是承运人和托运人双方订立的运输契约的证明。

四、国际多式联运单据的条件1、必须有一个多式联运合同2、必须使用一份包括全程的多式全程的多式联运单据3、必须至少是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连贯运输4、必须是国际间货物运输,并且必须由一个联运经营人对全程运输负责5、必须是全程单一的运费费率五、合同中的保险条款1、规定投保人2、投保险别的选择3、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计算六、影响成交价格的因素1、商品的质量和档次;2、运输距离;3、交货地点和交货条件;4、季节性需要的变化;5、成交数量;6、支付条件和汇率变动的风险;7、国际市场价格的走势;8、交货期的远近、市场销售习惯、消费者的爱好。

七、实际全损的情况有哪些1、保险标的物完全灭失;2、保险标的丧失(控制权——海盗劫走);3、保险标的物发生质变,失去原有使用价值;4、船舶失踪达到一定时期。

国际贸易重点总结

国际贸易重点总结

国际贸易重点总结第一篇:国际贸易重点总结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做对外贸易系数、贸易密度。

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为贸易顺差或出超,以正数表示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为贸易逆差或入朝,以负数表示就整个对外贸易或某一行业而言,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的贸易顺差就是净出口,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的贸易赤字就是净进口。

绝对优势:是指一国(人)生产1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产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

新古典主义的解释;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贸易条件(TOT)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净贸易条件: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净贸易条件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即TOT=Px/Pm×100 提供曲线是指在不同价格条件下,一国愿意出口和进口的数量之交点的轨迹特定要素:这类(在一定时期内)专属于某一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就是特定要素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同质产品是指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或相同产品而生产区位不同或制造时间不同差异产品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垂直差异产品是指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有着同样的质量,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贸易政策是指一个经济体的政府为实现其促进或限制对外贸易目标,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按其对贸易的干预程度大体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最惠国关税是指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所征收的关税,关税税率由最惠国待遇协定所规定,可以是单方减让的关税,也可以是相互减让的关税。

国际贸易复习要点

国际贸易复习要点

国际贸易复习要点国际贸易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将出口机会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或服务,进口机会成本比较高的其他类产品或服务。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丰裕度:如果一国的劳动力相对于其他要素的比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就是相对劳动丰裕型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如果一种产品的价值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产品价值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那么这种产品就是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特定的条件和假设下,自由贸易不仅使产品价格在两国之间趋同,而且使各种要素的价格也在两国之间趋同。

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发现,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的生产在某一区域内的扩张导致该地区每个厂商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内部规模经济:指某一公司自身规模扩大导致其平均成本下降。

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取消了他们之间的贸易壁垒,但各自仍对非成员国保持着不同的贸易壁垒。

经济联盟:在完全的经济联盟内,成员国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福利以及贸易和要素流动政策。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如果一种生产要素量增加,那么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供给会增加,而其他产品的供给会减少。

二,简答题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蕴藏的关于要素收入的三种主要含义。

答:(1),国内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而受损。

(2),当某一要素价格上升时,则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当某一要素价格下降时,则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3),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商品价格均等化,某种程度上也可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2,有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就短期而言,自由贸易会损害进口替代产业从业人员的利益,但当长期内人员和资源实现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时,人人皆将受益于自由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2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即国家应该专业生产自己比较擅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它们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家间的贸易应该基于各自的特长,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产业,以获得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心移动理论是由甘特尔·奥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重心(即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会随着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重心移动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以及国家在生产和贸易中的相互关系。

国际竞争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现象和竞争策略。

其中,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是国际竞争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模式会受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影响。

战略贸易理论则着眼于贸易中的竞争策略,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来获取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旨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不同贸易政策的利弊和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点复习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点复习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点复习总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是国际贸易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国际贸易规则和实际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的知识点复习总结。

一、国际贸易理论部分:1.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的原因是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优势,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经济效益。

2.全要素生产力理论:由贝克尔和李嘉图提出,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的原因是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相对丰富性不同,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3.投入产出分析理论:由莱昂傅尔提出,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通过消除生产要素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通过计算产出中各要素的投入量和价值,研究国际贸易的效益和成本。

4.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理论: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措施等。

这些壁垒的存在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和效益。

5.汇率理论: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汇率的变动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如汇率升值会降低出口竞争力,降低汇率会提高出口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部分:1.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贸易保护政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

了解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对于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2.贸易合同和支付方式:贸易合同是国际贸易的法律依据,包括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

支付方式包括信用证、托收和跟单托运等。

3.贸易术语: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交流和交易的工具,如FOB、CIF、DDU等。

了解和正确使用贸易术语对于国际贸易操作十分重要。

4.贸易风险管理:贸易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输风险等。

通过风险管理和保险可有效降低贸易风险。

5.国际贸易组织和协定: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区域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双边贸易协定等。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一、绝对成本论1、提出: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2、主要内容: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3、评判标准:生产成本(绝对成本说)。

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成本及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自己是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4、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1)、自然禀赋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2)、人民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活的的优势每个国家都会有适宜其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

已过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与他国。

5、点评:(1)、进步性:绝对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学说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从劳动分工的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共赢”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今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它只能解释在生产商各具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实际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多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铲平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质检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成本理论1、提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2、主要内容: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相对较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而不管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高或绝对低。

也就是说,寻在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进行两国间的贸易分工。

——“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3、点评:(1)、互利性:①按照比较成本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2)、科学性: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知识梳理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知识梳理

1.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商品、技术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特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一国(地区)与别的国家(地区)的商品、技术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2.对外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

(包括进口贸易额与出口贸易额;一般用本币表示;国际上通行以美元表示)“计算方法”因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统计出口贸易额时以离岸价格FOB计算,统计进口额时以到岸价格CIF价格计算,CIF价格比FOB价格多运费和保险费。

所以,世界进口额会大于世界出口额。

(实际反映真实交易额的是出口额)国际贸易额:专指世界各国与地区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以F.O.B.价计算)“计算方法”国际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一定时期内国际贸易规模的指标。

(剔除价格因素)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值/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100%3.进口:一国外购运入国境(关境)的商品或劳务出口:一国外销运出国境(关境)的商品或劳务4.国际贸易差额: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的相差数。

* >0: 贸易顺差(赢余,出超)* =0: 贸易平衡* <0: 贸易逆差(赤字,入超)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世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般而言,一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越大,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越明显。

(反映本国)6.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贸易额的洲别地区分布、国别构成与商品流向(成员国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一国出口商品流向与进口商品来源(一个国家贸易伙伴关系)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般而言,一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越大,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越明显。

一国出口商品构成越是多样化,就越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该国在国际贸易的地位就相对有利。

国际贸易考试知识点整理总结

国际贸易考试知识点整理总结

国际贸易考试知识点整理总结1.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解释了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领域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仍能通过专注于相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进行贸易,从而获得利益。

-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国家之间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同一商品的效率差异。

- 要素禀赋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2. 国际贸易政策- 关税: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旨在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

- 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补贴、行政限制等,用于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或影响其价格。

- 贸易协定:如自由贸易协定(FTA)、经济合作协定(EPA)等,旨在通过降低或取消关税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

3. 国际支付与汇率- 外汇市场:国际贸易中的货币兑换场所,汇率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国际收支:记录一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经济交易的统计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流动等。

- 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爬行钉住汇率制等,不同制度对国际贸易有不同的影响。

4. 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FDI)- 跨国公司:在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企业,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 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或个人在外国购买资产或建立企业,通常是为了长期利益。

5. 国际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 区域性贸易组织: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旨在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

6.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导致的潜在损失。

- 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义务的风险。

- 政治风险:政治不稳定、政策变动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7.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平台对传统贸易模式的冲击和改变。

- 供应链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的生产和供应链配置。

- 可持续发展:环保和社会责任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考试复习内容主要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P26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可供国际间交换的剩余产品②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2、国境和关境的关系P13有关税同盟的国家,关境大于国境例如:欧盟有保税区、自由港等的国家,关境小于国境例如:中国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的国家,关境与国境是重叠的。

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称为总贸易(general trade)。

约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各国及我国。

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称为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约有83个国家和地区,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等。

3、国际货物贸易额、国际货物贸易量P8-9国际贸易额以货币表示,按照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又称国际贸易值。

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

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货物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货物总额。

国际贸易额是一定时期内各国出口额之和。

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办法,得出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国际贸易的量,所以又称为国际贸易量。

计算公式为: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价格指数4、顺差、逆差;出超、入超P10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顺差或贸易黑字,我国也称之为出超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我国也称之为入超5、贸易条件P11-12国际贸易条件又称国际交换比价,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

通常,一国贸易条件等于一定时期内该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计算公式:国际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1 表明相对于基期,该国贸易条件好转,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的福利增加。

国际贸易理论 知识点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念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1.国际贸易概念: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P21 2.对外贸易概念: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P223.净出口:一国在同类产品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其中出口量大于进口量P23 净进口:出口量小于进口量P234.贸易差额: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P23 贸易顺差: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我国称它为出超,通常以正数表示P23贸易逆差: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我过称它为入超,通常以负数表示P24贸易平衡: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P245.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采用这种体系国家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贸易进出口P24总进口:凡进入本国国境的商品一律为进口P24总出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P24专门贸易体系:国家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贸易进出口P246.货物贸易:凡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货物进出口交易(有形商品贸易)P257.服务贸易:除货物贸易外其他的交易。

在国际交易商品中,运输、保险、金融、旅游、技术劳务的提供与接受等的统称P26特点:多为无形不可储存的;服务提供与消费同时进行;其贸易额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只得到部分反映;在各国海关统计中查寻不到8.直接贸易:P27间接贸易:P27转口贸易:P279.对外贸易额:以金额(货币)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又称对外贸易值P28 进口贸易总额(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P28 出口贸易总额(出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P28 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P28国际(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通常单指世界出口货物总额P2910.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量P2911.贸易条件:在特定年份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P30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P3112.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32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P32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P3213.国际分工: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共5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共5篇)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共5篇)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1.需求相异理论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这就是需求的相异性。

2.需求相似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各国有自己的需求结构,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的人均收入水平。

3.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商品。

4.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

5.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理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那些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改过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第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理论6-13属于当代国际分工理论)6.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预测相悖7.劳动熟练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一种解释)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劳动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加以发展,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

8.人力资本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二种解释)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很多经过大量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教育和培训可视为对人力的投资,因此高素质劳动力可以称为人才资本,如果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美国就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自然破解。

9.技术差距说-------(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第三种解释)(波斯纳提出,格鲁伯和弗农等人进一步论证)指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际贸易理论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系数:含义: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经济开放度”,它是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或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计算:R= (X+M)/GDP(GNP)——R值越大,经济越开放。

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的四种方式: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

三、总贸易与专门贸易:总贸易:也称“一般贸易”,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也称“特殊贸易”,以关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第二章一、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中叶)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代表著作:《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论述》“一个关于货币的神话”“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衡量一国财富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银,防止货币外流成为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

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44年)“贸易差额论”、“重工主义”货物也是衡量一国财富的代表,对外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理论斯密把他对国内经济分工的观点运用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中,他得出结论,认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具体内容:1.阐明了分工的意义: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增加2.分工与交换思想:每个国家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该产品参与国际交换。

3.理论核心:强调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分工的原则:绝对优势绝对成本:L/Q (低)绝对生产率:Q/L (高)分工的基础: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技术条件分工的好处:互通有无,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四、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成本理论提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相对成本的差异: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对这些贸易活动的规律、原因和影响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学说体系。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中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例如,假设 A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5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10 个工时;B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5 个工时。

那么,A 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 国在粮食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解释当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时,如何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它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其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继续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假设 A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5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10 个工时;B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4 个工时。

虽然 B 国在布匹和粮食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生产布匹的劣势相对较小。

因此,B 国可以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进口粮食。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普遍存在提供了更有力的解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国家如果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那么它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如果一个国家资本丰富,劳动力稀缺,那么它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交换的活动。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以下是一些关键概念和重点问题的归纳总结。

一、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等经济学家提出,指出各国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这些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惠互利。

2.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理论,认为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或服务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这些产品。

3. 资本要素流动理论:由希克思、奥林斯等经济学家提出,强调不同国家之间资本要素(如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将引起国际贸易、投资和生产力的变化。

4. 新贸易理论:由保罗·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突出了规模经济、差异化和专业化对国际贸易的作用,认为贸易不仅仅是基于比较优势,还受到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的影响。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各国通过签订贸易协议或建立经济联盟等方式,促进贸易自由化、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合作发展等,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二、国际贸易政策和机构1. 关税与配额: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配额是限制进口数量的一种措施,这些措施既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又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2.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贸易自由化是指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配额等方式促进自由贸易发展。

3.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贸易自由化、协调贸易政策,解决贸易争端等,旨在推动全球贸易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4. 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是指参与国家之间取消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同盟则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成员国还统一了对第三方国家的关税政策。

5. 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双边贸易协定是指两国之间达成的贸易协议,多边贸易协定则是指多个国家共同达成的贸易协议,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国际贸易(章节重点归纳)

国际贸易(章节重点归纳)

国际贸易(重点知识归纳)第1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出题少,一般出简答和论述)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1)战后国际分工的特征(1)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削弱。

2.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及其原因(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3)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5)跨国公司的发展3.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国际贸易转入缓慢发展及其原因(1)能源危机的爆发(2)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3)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发展从低速走向高速(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3)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4)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5)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6)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7)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5.国际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1)跨境交付,是服务的提供者在成员国的领土上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为后者领土的消费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过的领土内提供服务。

6.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年内,一国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占国内GDP的比重。

(问:中国对外贸易依程度很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重要章节,每年必考,简答和论述为主)1.重商主义1)两个阶段:(1)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认为商品不是财富,金银才是财富。

国际贸易知识要点复习资料全

国际贸易知识要点复习资料全

国际贸易知识要点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4.贸易平衡: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

5.贸易顺差:出口额大于进口额6.贸易逆差: 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7.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

8.国际贸易额: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9.对外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反映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10.贸易条件:又称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 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通俗地表现为,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100。

1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1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状况,这一指标反映了各国(地区)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各类进出口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14.贸易依存度: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收入(或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

15.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和加工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

16.进口贸易:又称输入贸易,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

17.过境贸易:某种商品从甲国经乙国向丙国输送销售,对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18.总贸易:以国境作为划分进出口的标准。

19.专门贸易:把关境作为划分进出口的标准。

20.有形贸易: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一、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在特定商品生产中具有的绝对成本优势。

2.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在特定商品生产中具有的比较成本优势。

3.因素禀赋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因素禀赋差异。

4.国内需求差异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内需求差异。

5.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产品寿命周期的变化。

6.新贸易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新产品的出现和技术变革。

7.重心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生产要素的重心转移。

8.利益集团理论: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利益集团的存在。

二、国际贸易政策:1.关税:关税是指国家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收。

2.配额:配额是指对进出口商品数量进行限制的措施。

3.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指国家对出口商品给予经济补贴的措施。

4.反倾销措施:反倾销措施是指国家对进口倾销商品进行的反倾销行动。

5.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是指国家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

6.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开放市场、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

7.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国家对待其他国家的贸易待遇与最惠国待遇相同。

8.双边贸易:双边贸易是指两个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

9.多边贸易:多边贸易是指多个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

10.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上负责监督贸易规则的组织。

三、国际贸易实务:1.贸易方式: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贸易方式。

2.贸易方式选择:根据企业资源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贸易方式。

3.贸易合同:贸易合同是国际贸易中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合同。

4.报关报检:报关报检是指进出口商品需向海关进行申报和检验。

5.运输方式选择:根据货物属性、成本和时效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

6.支付方式选择:根据风险、成本和信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贸的含义: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的分类:一.按交易内容二.商品流向: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三.贸易有无第三国: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四.贸易统计方法:总贸易体系(一般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特殊贸易体系)五.贸易形式六.清偿工具:自由结汇贸易(货币),易货贸易(货物),补偿贸易(实物)。

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又称对外贸易值。

说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总规模。

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国际贸易额:用同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世界各国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

是衡量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

通常用出口总额计算。

贸易量:用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对外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反映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国际贸易量:以一定基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

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额÷世界出口价格指数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状况,这一指标反映了各国(地区)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率或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收入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来表示。

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化程度。

外贸依存率=(X+M)÷GDP贸易条件(贸易比价,交换条件):一国在对外贸易中,用某一货币衡量的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

即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TOT=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100%若TOT>100 贸易条件改善TOT<100 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利得的变化情况,但是相对基期而言的。

第二章国际分工: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1.萌芽—地理大发现2.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18S 60年代– 19S 60 年代)3.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19S 70年代—二战)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前提)二.自然条件(基础)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制约)四.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间接)五.资本国际化(关键):促进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

六.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七.上层建筑国际分工的类型:一.垂直型国际分工二.水平型(发达国家水平分工占主要地位)三.混合型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1国际贸易的利益是指通过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而获得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好处。

2 静态利益:一国总是致力于出口本国能用比较低廉的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在贸易前要用比较昂贵的成本生产的产品,从而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本国的经济福利。

反映了在资源总量、生产成本、技术状况等都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贸易的作用。

3 动态利益:开展国际贸易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及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

4 静态利益是贸易发生前本来已经存在的潜在利益,无法真正反映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它是直接的贸易利益。

而动态利益是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间接利益。

相对价格:用一种商品来表示的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即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

第三章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货物服务和技术交换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间市场和各国内市场的综合。

世界市场的构成:一.各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

二.交易的订约人三.交易的标的标的:指世界市场上锁交易的商品。

四.国际商品市场与销售渠道五.国际市场运输与信息网络六.其他(条约管理机构等)国际商品市场与销售渠道:1.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商品市场:交易所(期货交易)拍卖(现货交易)博览会2.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市场: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其他因素结合的购销形式(补偿贸易加工贸易租赁贸易)包销代理寄售招投标等。

世界市场价格:在一定条件下,世界市场上形成的某种商品实际买卖时所依据的价格。

用于衡量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消耗,是国际价值的货币体现。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商品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世界市场价格的类型:(1)按形成条件、变化特征:一.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概念:指在国际上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独立经营的买主和卖主集中在固定的地点按一定的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交易的价格。

由供求决定。

二.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概念: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供求关系对其有实质性影响。

分为:1.调拨价格(转移价格):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负,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等目的,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售商品和劳务的一种内部价格。

不受供求影响,只服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

2.垄断价格:指国际垄断组织利用其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而决定的价格。

垄断价格的上限取决于世界市场对于国际垄断组织所销售的商品的需求量;下限取决于生产费用加国际垄断组织所在国的平均利润。

3.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4.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1)协定价格:指为了稳定某些价格和保证贸易发展而缔结的政府间国际商品协定中的价格。

(2)用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稳定商品价格。

(3)当世界市场价格<最低价格—缓冲基金收购商品—减少商品供应量—价格回升(4)当世界市场价格>最高价格—扩大出口或抛售缓冲库存中的存货—加大商品供应量—价格回落(2)按市场价格的作用分:一.实际成交价:指由买卖双方经共同协商所确定的,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一种交换价格。

分为:1.商品交易所价格。

(比较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动,但易受投机行为影响)2.拍卖价格。

(取决于商品的品质和拍卖现场竞争的激烈程度)3.开标价格。

二.参考价格:是国家的政府组织和大企业在报纸杂志等公布的商品售价。

不是具体成交价格。

但是买卖双方进行价格磋商的一句,也是制定出口价格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外贸统计价格:是通过外贸统计数字计算出来的某类或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一般用出口值除以数量。

反映了实际价格的平均水平,也较准备反映了各国的外贸价格和世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1.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都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决定。

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在量上是不同的。

2.两者在量上不同:国别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就是在世界的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耗费的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两者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国别价值—该国货币表示国际价值---世界货币表示4.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国别价值量---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时主要因素国际价值量---国别价值量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核心一.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

国际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国际价值是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二.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国际生产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国际商品价格的变动,且两者变动方向一致。

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一.竞争。

是世界市场价格以国际价值为轴心波动的主要因素二.垄断。

是世界市场价格背离国际价值的重要因素三.经济周期。

四.政府或组织采取的措施。

五.汇率。

六.生产成本。

七.规模经济效益。

八.商品销售环节的因素。

第四章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的思想:1。

以利己主义为中心,认为人在从事社会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其结果促进了社会利益。

2。

批评了重商主义的民族国家权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3。

主张建立完全自由的经济体制,对内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外实行自由贸易。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交换产生分工3.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5.基本假设条件:只有两个国家,指生产两种产品,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完全竞争,不存在技术进步。

6.确定绝对优势的方法:一。

劳动生产率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来表示。

若A国某产品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则A国在该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二。

生产成本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量来表示。

若A国生产某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量小于B国,则A国具有绝对优势。

理论概述: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应分工生产并出口该产品;即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则彼此都会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主要内容: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另一个国家都处于绝对优势或者绝对劣势,那么通过劳动成本的相对比较,按“两优相衡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然后通过贸易使劳动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都能获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产品。

赫克谢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论)主要内容:狭义: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

广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H-O-S理论)国际贸易的后果不仅使国际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使世界各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相等。

该理论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指出各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及商品生产中利用各种要素的强度差异才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观点: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相同,各部门生产技术水平一样,同时不考虑运输成本,那么国际贸易不会给任何一国带来利益和损失。

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分为劳动资本土地。

生产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包括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租金。

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程度: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各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导致其相对价格低于他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