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演变

合集下载

河流高中地理知识点

河流高中地理知识点

河流高中地理知识点一、河流的定义和特征1.1 河流的定义河流是指一定的长度、流量和特定的汇水面积的积水链。

1.2 河流的特征•河道:由浅水区、深水区、河道边缘和河床等构成,呈波浪状。

•水系:由主流、支流、源头、河口和分水岭等组成的水系系统。

•流域:是河流水系中一定面积内的所有水源地、水库、湖泊和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综合自然系统。

二、河流流域的形成2.1 河流流域的定义河流流域是一个河流及其所有支流的汇水区域。

2.2 河流流域形成的因素•地形高差:山区比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流域,因为山地高差大、坡度陡峭。

•降雨量:降雨量大的地方,溪流或河流形成的机会更多。

•地质条件:不同的岩石、土壤对溪流或河流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三、河流的演变3.1 河流的演变过程河流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期:河道底部有较多的淤泥,由于沉淀物下沉而转化为河床,并向外扩展,河道的宽度逐渐加大,速度渐缓,流量逐渐增大。

•壮年期:河床继续向外扩张,河道宽度进一步加大,抛射面积减小,流速减缓,淤积作用也减弱。

此时河流的流量、泥沙输送量最大。

•老年期:水体逐渐汇聚,河床的坡降变小,河流的流速也逐渐缓慢。

河床处于稳定状态,多数河流在进入海洋之前有河口的形成。

四、河流的水文特征4.1 河流的水文循环河流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们收集了大量降雨和雪融水并运输到汇流区。

河流的水文循环包括:•蒸发:河流水面上的水由于气温升高而蒸发到空气中。

•降雨:雨滴落到地面上,部分水流经地表入渗到水系中。

•土壤含水量:土壤中的水可以向下渗透到地下水系统中,也可以被植物吸收和蒸腾。

因此,土壤含水量对河流的水文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地下水会向河流周围的地表水系统泉水和溪流提供水源。

•流量:测量河流中的水流量能帮助了解一个河流的水文特征。

4.2 河流流量的测量测量河流的流量可以通过广泛使用的速度积分式。

主要流量测量方式包括:•测量边缘高度和流速•使用流速计测量河流流速•使用浮标或特定流速计量流量五、河流对人类的影响5.1 河流的经济价值河流作为人类生活水源、农业灌溉、水力发电、交通运输、工业用水和生态保育等方面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
河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水体之一,它在地表上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功能。

本文将探讨河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 河流的生成
河流的生成通常是由降水和地下水形成的。

当雨水或降雪在地表汇聚后,逐渐形成小溪,再汇入更大的河道。

而地下水也会通过河床裂缝和其他渗透通道进入河流系统。

2. 河流的演变
河流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河流演变的因素:
- 地质变化:地壳运动可以改变河流的走向和形态。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河道的抬升或下沉,从而改变河流的走向。

- 侵蚀与沉积:水流的侵蚀和沉积活动也会塑造河流的形态。

河水对岩石和沉积物的侵蚀可以改变河道的宽度和深度,而沉积物
的沉积则可能使河道变得更加平缓。

- 气候变化:长期的气候变化也会对河流有一定的影响。

如降
水量的变化可能导致河流的流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河道的形态。

3. 河流的发展
河流的发展涉及到河道的成形和沿岸地带的生态系统。

随着河
流的发展,多样的动植物开始在河岸生长,这些植物不仅能够稳定
土壤,还提供了生态多样性。

此外,河流也会形成湖泊和三角洲等
地貌特征。

总结:
河流的生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共
同作用。

了解河流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一
重要水体资源。

(字数:218)。

河流演变与地貌格局变化研究

河流演变与地貌格局变化研究

河流演变与地貌格局变化研究河流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力量,通过长时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它们可以改变地表的地貌格局。

河流的演变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河流演变与地貌格局变化的研究。

河流演变是指河流在长时间内由于流态、坡降、材料输送,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地貌形态和地形特征的变化过程。

河流演变的研究主要涉及河流的侵蚀、沉积和迁移过程。

这些过程直接影响着河道的形态、长度、坡度以及周围地貌的特征。

河流的侵蚀作用是河流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当河流流速增大时,其侵蚀作用也会加强,经过长时间的侵蚀,河流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峡谷、河谷和V字谷等。

另一方面,河流的沉积作用也会改变地貌格局。

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道中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形成河滩、洲岛和河口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除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外,河流的迁移也会引起地貌格局的变化。

河流的迁移通常是由于河道中的流速和坡度的变化,以及河床材料的输送。

当河床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河流会寻找更适合流动的路径,这可能导致新的河道形成,旧的河道则逐渐被废弃。

河流迁移还可以形成弯曲的河道,这种现象在长江和尼罗河等大型河流中比较常见。

研究河流演变与地貌格局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过程和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河流的演变过程有助于预测河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研究一条河流的演变过程时,可以提前预知到河流可能会发生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此外,通过研究河流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揭示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过程。

河流的演变往往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当我们观察到河道的变化时,也可以推断地壳运动的活动程度和速度。

这对于研究地球的动力学过程非常重要。

最后,河流演变与地貌格局变化的研究对于保护和管理河流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河流演变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造成的影响。

例如,知道了河流的侵蚀过程,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土壤侵蚀和流域河床的破坏。

河流的形成与变迁

河流的形成与变迁

河流的形成与变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最常见的地形特征之一。

它们源于降水和地下水的汇聚,并受到土地表面地形及地质构造的影响。

河流的形成与变迁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动态过程,它与地球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发展密切相关。

河流的形成通常可以追溯到降水和地下水的层积过程。

降水从空中降落到地面,其中一部分被植被吸收,蒸发或渗入地下。

剩下的水开始汇聚,形成小溪和沟壑,进而汇聚成河流。

这样的过程比较缓慢而稳定,需要几百年或几千年才能形成成熟的河道。

然而,河流的形成并不仅仅是水的层积过程。

地表地形的起伏以及地质构造对河流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地震和地壳的抬升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向和地貌,形成新的水道。

这种地质变化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突然的。

长江就是一个例子。

自从地壳的抬升导致了三峡形成以来,长江的流量和水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附近的人们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流的变迁是指河流演变的过程,包括扩张、淤积和侵蚀等现象。

河流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是不断变迁的。

河流的演变可以是循环的,也可以是向一个方向持续演变的。

河流的变迁可能是由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气候变化是影响河流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气候的变暖,降水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河流流量和河道地貌都会受到影响。

一些地区的河流可能会变得更加干旱,而另一些地区的河流则可能会变得更加湿润。

这种变化会对沿岸居民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对河流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水坝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可能导致河道的淤积和侵蚀。

沿岸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工业污染也会导致河流水质的恶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河流的形成与变迁是地球表面上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了解河流的形成与变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都与河流息息相关。

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河流资源,成为人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问题。

2024年高二地理河流内容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地理河流内容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地理河流内容知识点总结____年高二地理河流内容知识点总结:一、河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河流的定义:河流是地表水通过地势低洼地带流向海洋或湖泊的自然通道。

2. 河流的分类:根据河流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依据来源:冰川河、湖泊河、地下河、降水河等。

- 依据水循环地点:外源河流、内源河流。

- 依据长度:长江、尼罗河等大河、次一级河流、小河流。

- 依据性质:冲积河、势力河、混合河等。

二、河流的成因和形态演变1. 河流的成因:河流的形成与降雨、地形、岩性、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河流的形态演变:河流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形态的变化,主要包括:- 平原河流:河道平缓,河流宽泛,多呈弯曲状。

- 山区河流:河道陡峭,流速快,水势大,经常发生冲刷和崩塌。

- 河口河流:河流进入海洋或湖泊时形成的河道,常见的有三角洲、江口、河口湾等形态。

三、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分析1. 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水流量、径流系数、水位、频率和季节性等。

- 河水流量是指河流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点的水量,通常用立方米/秒表示。

- 径流系数是指降雨量与径流量之间的比值,用来表征降雨的补给效果。

- 水位是指某一时刻河流水面的高度,通常以米为单位。

- 频率表示某一水文要素(如洪水)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次数。

- 季节性是指河流水流量、水位和水质等水文要素随季节变化的特点。

2. 水系分析:水系是由一个或多个河流及其支流、汇水区、内流湖泊等组成的地表水网络,水系分析是对水系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的方法。

- 水系分类:根据水系的性质和地理位置,可以将其分为河川型水系、湖泊型水系和混合型水系。

- 水系地貌:水系地貌是由河流和其他地表水形成的地形,包括河流谷地、河谷、河岸、河床等。

- 水系的演变:水系的演变受降水、地形、地质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分水和合水、淤积和冲刷等过程。

四、河流的利用与管理1. 河流的利用:河流是人类的重要水资源,被广泛用于供水、灌溉、工业生产和交通等方面。

第五章河流演变

第五章河流演变

第六章河流演变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一、河流地质作用1.侵蚀作用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

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

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

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

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

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

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

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

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

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c)壮年期(d)老年期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严格说来,上述河流发育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时间概念,而只是把河流发育过程中出观的现象(地貌现象)概括为三个具有一定特征的阶段。

一般说来,一条发育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河流,它的上游往往具有幼年期的特征,而中、下游则具有壮年期和老年期的特征。

河流演变学资料

河流演变学资料
(3)平原河流的流态相对平稳,没有明显的跌水、急漩等 险恶流态。
(4)平原河流中悬移质以沙、粉沙、粘土为主。悬沙中床 沙质与床面泥沙不断交换且多呈饱和状态。较细颗粒的冲泻 质所占比重大;推移质多为中、细沙,以沙波形式运动。河 流输沙以悬移质为主。
(5)演变表现为往复性冲淤以及平面上的摆动。
弯曲河道的河床演变:
➢⑵非耦合:假定在同一时段内水流与泥沙相互不影响,水流方程中 无泥沙因子,实际上水流与河床随时在相互影响,只是在短时段内 影响不大而已。
水流连续方程: Q A 0 x t
水流运动方程: z U 2 U 2 1 U
x C 2 R 2g x g t
泥沙连续方程: G B Z0 0
x
t
xe
??auquugxrurunuugzz?????????????????222212234222341212212221??2212342341212222121112112112iiiiiiiiiiaagqxraraqnaagqzz???????????????????????????????该方程属于隐函数
xe
㈥输沙率的计算
➢⑴公式的选用:最好根据实测资料对比选用,系数、指数等可率定;
➢⑵全沙与非全沙:山区河流可仅考虑推移质G=Bgb 平原河流常仅考虑悬移质中的床沙质G=Bgs 或G=QS 特殊情况可考虑全沙G=B(gs+gb)
➢⑶进口断面输沙率 :最好有实测资料,若无可用挟沙力代替。
㈦泥沙的组成
➢⑴需要动沙和床沙的组成:主要指初始时刻; ➢⑵可分为汛期和非汛期两种粒配情况: ➢⑶可用表层床沙代替推移质 :
㈡流量的分级
➢⑴按等时段划分。方便但难以反映流量的突涨突落。 ➢⑵按流量变幅情况划分。变幅小时段长,变幅大时段短;较符合实际. ➢⑶按等变幅流量划分。方法简单,便于计算机操作,较符合实际.

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

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

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河流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其形成与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密切相关。

河流的冲刷地貌是指河流在长期的冲刷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的地形地貌。

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主要包括下切、深削、侵蚀和沉积等四个阶段。

首先是下切阶段。

当河流开始形成时,河道处于上升期,河水不断向下切削地表,使得河道逐渐加深。

河床的下切作用导致河道两侧的支撑地层逐渐失去支撑,使得河岸坍塌,形成峡谷或峡谷沟地貌。

此时的河流流速较快,河水呈现溶蚀或冲刷状,对岩石和土壤的物理侵蚀较为明显。

接下来是深削阶段。

当河床下切至一定程度后,河流速度逐渐减缓,开始进行深削作用。

河流在流经地貌不均匀的区域时,会形成Whirlpool现象,即漩涡,使得河道局部地带的冲刷作用加强,形成深槽或深槽沟地貌。

此阶段的河水侵蚀能力较强,易对地层进行侵蚀并产生抛光现象。

而后是侵蚀阶段。

这个阶段是河流冲刷地貌演变中的高峰阶段。

在此阶段,河流沿着自己侵蚀的方向不断推进,形成V型河谷和悬谷地貌。

河流的冲刷作用不断侵蚀河道两侧的地层,使得河谷不断变宽,河道越来越深。

在侵蚀阶段,河水的冲刷能力达到顶峰,可对岩石进行化学侵蚀和物理侵蚀,形成多种侵蚀地貌,如瀑布、峭壁等。

最后是沉积阶段。

当河床下切作用减弱时,河流开始进入沉积阶段。

这个阶段是河流演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河流与地貌的动态平衡阶段。

由于冲刷能力减弱,河流无法将所有的冲刷物质带走,开始进行沉积作用,使得河床逐渐增高。

同时,由于流速减缓,河水开始漫过河床,形成洪泛平原。

此时的河流已经发展成为一条较为平缓的河流,周围的地形地貌也相对稳定。

总的来说,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

河流通过下切、深削、侵蚀和沉积等阶段,不断改变着地貌的形态和特征。

河流的冲刷地貌演变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研究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对于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河流演变规律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河流演变规律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河流演变规律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河流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它们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会发生演变。

演变规律可以用来描述河流的变化过程,以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演变规律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首先,河流的演变规律是多样的。

一方面,河流会发生侵蚀作用,尤其是在高水位时,这会导致河床的侵蚀。

另一方面,河流还会发生沉积作用,在低水位和水流缓慢的时候,会导致河床的沉积。

河流的演变规律主要取决于水流的速度、水流的涨落以及河岸的形态等因素。

其次,河流的演变对水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河流的演变会改变河道的深度和宽度,从而影响水量的大小和流速。

这将直接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利用。

例如,当河道深度增加时,水流速度减小,这可能会导致河水的积聚和洪水的发生。

其次,河流的演变还会影响河岸的稳定性。

当河流发生侵蚀时,河岸的土壤和植被可能会被冲走,导致河岸的塌陷和土地失去农业生产能力。

这进一步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河流的演变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的开发活动常常涉及河流的改道和堤坝的修建,这些行为改变了河流的演变规律。

例如,在修建堤坝后,堤坝上游的水流速度减小,河道深度减小,这导致下游缺乏水资源。

人类对河流的开发活动需要谨慎进行,以避免不可逆的影响。

另一方面,人类能够利用河流的演变规律,进行河道的改造和水资源的调控。

例如,在河流侵蚀剧烈的区域,可以修建防洪堤坝,以保护周围的居民和农田。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演变规律,但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世界自然变化的不可预测性,河流的演变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对于河流演变规律的研究需要结合大量的数据和科学方法,进行准确的模拟和预测。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

综上所述,河流的演变规律对水资源具有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河流的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河流演变规律的研究,以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确保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中班结构游戏《河流的演变》

幼儿园中班结构游戏《河流的演变》

幼儿园中班结构游戏《河流的演变》
游戏背景
这是一个进一步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中河流的变化过程的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幼儿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入地理解河流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游戏目标
通过游戏的参与与探索,幼儿将能够:
- 认识河流的基本概念;
- 观察和模拟河流在不同地貌环境中的变化过程;
- 理解河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游戏规则
1. 游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由4至5名幼儿组成。

2. 每个小组将会有一个指导员,负责解释游戏规则和引导幼儿参与游戏。

3. 游戏所需材料包括:大型沙盘、模拟河流的水槽、小石子、石头、小树木、小房屋等。

4. 游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指导员向幼儿介绍河流的基本概念,并展示河流的形状和变化过程的图片。

- 幼儿观察和模拟沙盘中的河流,通过移动沙子和添加障碍物等操作,改变河流的形状和路径。

- 每轮游戏结束后,指导员带领幼儿讨论河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总结每一轮游戏的观察结果。

- 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与小组成员一起探讨。

5. 游戏结束后,指导员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回顾和总结,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想和经验。

游戏效果
通过参与《河流的演变》游戏,幼儿能够开发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并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河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加深对自然地理的认识。

*以上内容为简要说明,具体游戏细节和操作流程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

河流地貌演变规律

河流地貌演变规律

河流地貌演变规律河流地貌演变规律如下:在各种地貌营力驱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演化过程。

以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地区的原始地貌是一个简单的平原,这个平原经地壳运动而被抬升,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转变为稳定状态。

在水流长期侵蚀下,地貌经历着一个地表起伏迅速增加短促的幼年期,一个地势起伏很大和地貌类型复杂的壮年期,一个地势逐渐变缓的过渡期和一个地面夷平为准平原,变化十分缓慢的老年期。

此后,地貌发展“回春”,进入新的发育旋回。

一、幼年期河流沿着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面(图a)。

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形,谷坡较陡。

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个明显的坡折,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很活跃(图b)。

后来,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

再后来,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图c)。

二、壮年期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图d)。

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

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

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

壮年期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

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图e)。

三、老年期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呈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

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

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称为侵蚀残丘。

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一个旋回的终极阶段,然后进入下一个侵蚀旋回。

上述流水地貌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简化模式,将自然环境的演变视为小尺度的、不断起作用的过程。

河流和湖泊的地质演变:地理教案实例分析

河流和湖泊的地质演变:地理教案实例分析

河流和湖泊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质演变是影响地球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地质演变的角度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形成与变化,探讨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启示,希望能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河流的地质演变1.1 河流的形成与演化河流是地球表面上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其形成源于地壳构造的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地隆起等,使大量的水流聚集于某处,形成河床,其运动形式主要为水流的下切侵蚀和侧切侵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逐渐加深加宽,进一步形成了河谷地貌。

河流的生命周期长达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其演化过程相对缓慢,但其对周边环境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的。

1.2 河流的环境变化河流具有强大的侵蚀和物理作用能力,其运动形式可以使河道沿途的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一系列物质发生较大的变化。

此外,河流还能够储存和输送水、沙、泥等物质,这些在地理学上称为输沙量和水沙过程,是河流在侵蚀作用下形成湖泊、海岸线等地形的基础。

河流还因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而发生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干旱等,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1.3 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河流岸线和流域是人类的重要的生活和生产区域,同时也是各种生物栖息和繁衍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各国开始注重河流的保护和治理。

例如,欧洲主要河流“蓝色公路”计划,中国的长江保护和治理等一系列工程,旨在保护和利用河流资源,推动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利用河流生态资源的方法,如利用水力发电、生物废水处理、旅游和水上交通等,以推进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减少。

二、湖泊的地质演变2.1 湖泊的形成与演化湖泊是地球表面上一种常见的地质形态,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非均匀的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例如冰期期间大规模冰川的侵蚀和冲击,经常在山谷和盆地中形成大量湖泊。

湖泊的地质演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沉积作用和抬升作用,即从沉积到干涸,再到抬升和崩塌。

地理微专题-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

地理微专题-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

地理微专题-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水系演变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人们对地球表面地理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认识的重要途径。

水系演变主要指在长时间尺度下,地球表面水系的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

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包括河流的形成、断流、漫滩过程、河流流向的变化、河床沉积、冲刷作用等一系列的地理变化过程。

1. 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在地理学研究中,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多种地理形态变化的过程。

首先是河流的形成,河流是地球表面上最常见的水系。

常见的形成方式有降雨形成的暴洪型河流、融雪型河流和冰川型河流等。

其次是河流的断流,当气候变化或地质构造变化,或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会导致河流的断流,这也是水系演变中一个重要的地理过程。

还有河流的流向变化,包括盆地河流、断层河流和扇形河流等。

河床的沉积和冲刷过程也是水系演变中的重要地理过程。

2. 水系演变的深度和广度在深度和广度的评估中,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必须从单一的地理过程深度剖析,同时也必须进行广度上的关联分析。

地理过程在深度上要细致观察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淘刷地貌的塑造、河流水系亚型的转变等。

在广度上还要和其他地理过程进行关联分析,比如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产生过程、地质构造对水系演变的影响、生物活动对水系演变的影响等。

3. 对水系演变的理解与思考在水系演变的深度和广度评估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水系演变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探索其与气候、地质和生态等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深刻地认识地球表面的水系变迁。

也可以从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中体会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引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地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思考。

总结回顾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深度和广度评估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探讨水系演变的地理过程时,需要深入剖析单一地理过程,同时也要进行与其他地理过程的关联分析,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水系演变的规律和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变迁。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风县东北的秦岭山脉,经阳平关流入四川。

经南充、武胜至合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19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为2.05‰,流域面积159800km2,占长江流域的9%。

嘉陵江为长江右岸较大的支流,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悬移质几乎不参加造床。

河床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冲淤演变较为明显,浅滩演变遵循“洪淤枯冲”的规律,深槽表现为“洪冲枯淤”。

山区河流典型的特征是水流急、流量变幅大,使得河床受到较大的水流作用力,上游来沙不易在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过河床断面向下游输送。

山区河流在构造初期河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切,直至冲淤基本平衡。

总的看来,工程河段河型河势较为稳定,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工程河段属于嘉陵江下游河段,河床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工程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工程上游弯道的凸岸边滩、下游左岸积坝、宽阔河段的缓流区;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年际间冲淤相对平衡,基本无累积性变化。

从实地勘踏以及地质钻孔资料来看,工程河段河床、河岸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因而河道深泓平面摆动及纵向下切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由该段河道的河势、水势分析可知,嘉陵江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期主流流速较大,泥沙难于在深槽内大量淤积,淤积部位主要还是在凸岸边滩或者回流区内。

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实地勘踏表明,河道深泓线以及主流线基本在河心靠近凹岸(右岸)一侧。

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洪水期水流在此形成大片回流区,泥沙容易落淤,另外弯道环流的影响,也使大量的泥沙在凸岸边滩堆积。

一条河流的变迁

一条河流的变迁

一条河流的变迁
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特征之一,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迁。

以下是一条河流的变迁过程的一般描述:
1.源头与河道形成:一条河流通常起源于高山腹地的山泉、
冰川融水、湖泊或降水,随着水量的积聚和流动,逐渐形
成了一个河道,即水流通道。

2.上游冲刷和侵蚀:河流的上游地区通常流速较快,具有较
大的坡度。

这使得河流有能力冲刷和侵蚀岩石和土壤。


期以来,上游的冲刷作用会改变河道的形状和深度。

3.河床拓宽和侧向侵蚀:随着河流的向下流动,流速逐渐减
慢,水流会开始在河道中部和河床两侧产生侧向冲刷和侵
蚀。

这使得河流的河床逐渐扩宽,并且在岩石和土壤上形
成河岸。

4.三角洲或泥沙沉积:当河流流入比较平坦的低地或河口时,
流速会进一步减慢,并且泥沙会开始沉积。

这可能导致三
角洲或泥沙沉积地的形成,使得河口周围的地形发生变化。

5.河道改道:在某些情况下,河流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流向,
这通常称为河道改道。

这可以是由地壳运动、河流的冲刷
作用、人类干预等原因引起。

这些过程是河流变迁的一般模式,但实际情况因地理条件、气候、地质特征和人类干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了解河流的变迁过程对于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防洪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河流演变

第五章河流演变

第六章河流演变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一、河流地质作用1.侵蚀作用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

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

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

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

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

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

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

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

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

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c)壮年期(d)老年期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严格说来,上述河流发育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时间概念,而只是把河流发育过程中出观的现象(地貌现象)概括为三个具有一定特征的阶段。

一般说来,一条发育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河流,它的上游往往具有幼年期的特征,而中、下游则具有壮年期和老年期的特征。

水文学概论 河道演变

水文学概论 河道演变

水文学概论河道演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河道演变是指河流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其形态、水文特征和河床地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质、地貌、人类活动等。

在河道演变的研究中,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河床形态的演变:河流的河床形态会随着水流的作用而发生变
化。

水流会侵蚀河床,带走沉积物,并塑造出各种不同的河床
形态,如河曲、河流阶地等。

2.水文特征的演变:河流的水文特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
变化。

例如,流量、水位、流速等水文参数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

3.河床地貌的演变:河流在长期作用下,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河床
地貌,如沙滩、砾石滩、卵石滩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和变化也
是河道演变的重要方面。

在研究河道演变时,通常采用历史资料分析、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

历史资料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流过去的演变过程,实地观测可以提供直接的观测数据,而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之,河道演变是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对于理解河流的形态、水文特征和河床地貌的变化规律,以及预测和控制河流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阶段的定义

河流阶段的定义

河流阶段的定义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的一条水道,它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

在地质学中,我们将河流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幼年期是河流形成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河流的流量较小,河道很窄,地势较陡。

由于河流的流速较快,它会不断侵蚀河床和河岸,形成峡谷和峡谷。

同时,由于水流的冲击力,会将河床上的碎石和沙子带走,使得河道变得更深更宽。

此外,幼年期的河流还会形成一些急流和瀑布,给河流带来更多的能量。

壮年期是河流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河流的流量和水量都有所增加,河道也变得更宽更平缓。

由于河流的流速减小,河流的侵蚀作用也减弱了。

然而,河流仍然具有一定的侵蚀能力,会继续深化和扩大河床。

同时,河流还会在河床上堆积沉积物,形成河滩和洲岛。

壮年期的河流通常会形成弯曲的河道,这是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和沉积作用引起的。

老年期是河流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河流的流量和水量都达到了最大值,河道变得更为宽广。

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逐渐减弱,河床的深度和坡度也逐渐减小。

老年期的河流主要是通过沉积作用来改变河道的形态。

沉积物会逐渐填满河床,形成平缓的河床和河滩。

同时,河流还会形成一些湖泊和沼泽地,这是由于河水无法快速排出而形成的。

总结起来,河流的阶段发展表明了它们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从幼年期到壮年期再到老年期,河流会不断演变和改变其形态。

这些变化是由河流自身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

了解河流的阶段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河流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流的地貌演变

河流的地貌演变

河流的地貌演变地球上的河流是地貌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它们像一条条脉络,将水源从高处带到低处。

河流地貌的演变是由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所引起的。

一、源头形成河流的源头形成通常是由于山脉的抬升和侵蚀作用。

山脉中的雨水和融雪会聚集成小河,沿着山坡缓慢下降,并在下山的过程中不断汇聚和加深。

这个过程中,河流不断地侵蚀和扩大河道,形成了源头,并开始形成特有的地貌特征,如峡谷、瀑布等。

源头地区常常具有陡峭的斜坡和丰富多样的植被,为生态系统的形成和保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上游冲刷随着河流的延伸,水流的能量会加大,侵蚀作用也会增强。

在河谷的上游区域,冲刷作用主导着地貌的演变过程。

水流冲刷和搬运着岩石碎屑,不断侵蚀河床和河岸,形成了丘陵地区的河流地貌。

此时,河流通常呈现出弯曲和蜿蜒的形状,它们的发展与地质构造、岩性和河流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游剪切进入河流的中游,水流速度减慢,冲刷作用减弱。

然而,在复杂的地貌条件下,河流要穿越丘陵和石山,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

这就导致剪切作用成为地貌演变的主要力量。

河流通过侵蚀底部和两侧的作用,逐渐形成河谷,河床高度下降,河道变得更深。

四、下游沉积当河流进入平原地区时,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沉积物会沉积在河床和河岸上。

这是下游的主要地貌演变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逐渐变宽,分支逐渐增多,形成了河网状的河流地貌。

河流的决口、且湖和河口等特征,也是下游沉积作用的产物。

五、人类活动的影响除了自然力量,人类活动也对河流地貌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流上修建水坝和水利工程,调节了河流的水量和水位,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学条件,影响了河流地貌的演变。

此外,过度的河道整治、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也对河流地貌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总结河流的地形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自然和人类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源头的形成到下游的沉积,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貌特征。

了解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貌变化,还有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如何进行河流演变分析与治理规划

如何进行河流演变分析与治理规划

如何进行河流演变分析与治理规划河流演变是指河流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包括河床改变、水体变化和河岸侵蚀等。

河流演变的分析与治理规划是保护水资源、防洪抗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河流演变分析与治理规划,从理论到实践,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1. 河流演变分析的理论基础河流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水力、土壤等多个因素。

其中,地质条件是河流演变的基础,决定了河流地貌特征和河床材料。

水文条件则反映了水量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包括径流量、洪水频率等。

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指水流对河床和河岸的侵蚀能力和输沙能力。

土壤条件则影响了河岸的稳定性和侵蚀程度。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条件,可以揭示河流演变的机制与规律,为治理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2. 河流演变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河流演变分析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高程模型(DEM)等。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信息,包括河流形态、土地利用等。

GIS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提供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的可视化结果。

DEM则可以提供河流的高程数据,进一步揭示地形特征和河流变化。

此外,还可以借助水动力模型、泥沙模型等数学模型,模拟河流演变的过程和趋势。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河流演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河流演变治理规划的原则和方法河流演变分析的结果为治理规划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治理规划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包括综合性、可持续性、科学性等。

综合性要求考虑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水量、水动力、地质条件等。

可持续性要求在治理过程中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确保长期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性要求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证分析,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

治理规划可以包括不同层次的措施,包括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绿化建设等。

具体的治理方法需要视河流演变的特点和问题而定,可以借鉴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也可以探索创新的途径。

4. 河流演变分析与治理规划的实践案例河流演变分析与治理规划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河流演变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一、河流地质作用1.侵蚀作用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

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

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

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

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

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

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

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

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

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c)壮年期(d)老年期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严格说来,上述河流发育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时间概念,而只是把河流发育过程中出观的现象(地貌现象)概括为三个具有一定特征的阶段。

一般说来,一条发育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河流,它的上游往往具有幼年期的特征,而中、下游则具有壮年期和老年期的特征。

第二节山区河流的基本特性一、河床形态山区河流的平面形态复杂(图6-2)。

河道曲折多变,沿程宽窄相间,急弯、卡口比比皆是,两岸与河心常有巨石突出,河槽边界极不规则,仅在宽谷段有较具规模的卵石边滩或心滩。

山区河流的发育一般以下切为主。

河谷断面多呈V字形或U字形,如图6-3所示。

V字形河谷河槽狭窄,多位于峡谷段;U字形河谷,河槽相对宽广,多位于展宽段。

断面宽深比较小。

河床和谷坡之间无明显的界线。

谷坡往往见有阶梯状阶地。

图6-2 山区河流的平面形态图6-3 山区河道河谷断面形态河流阶地可为一级或多级。

每级阶地都是由阶地面和阶地坎所组成,如图6-4所示。

图6-4 河流阶地形态示意图图6-5 川江重庆至三斗坪河床深泓纵剖面河床纵剖面陡峻,急滩深潭上下交替。

床面形态不规则,河床高程起伏甚大,有的河流局地床面起伏达20~30m,如长江万县附近的河床高差达60m,如图6-5所示。

二、水流泥沙山区坡面陡峻,易发暴雨山洪。

河道洪水暴涨暴落,水位、流量变幅很大,但持续时间一般不长。

例如,长江支流嘉陵江,最大流量36900m3/s,最小流量220m3/s,流量变幅180倍;长江三峡的巫峡段,水位变幅达55.6m。

水面比降一般都较大,且受河床形态影响沿程不同,绝大部分落差集中于局部河段。

河床上存在的急湾、石梁、卡口等,造成很大的横比降。

此外,由于滩险处的壅水情况随水位变化而不同,局部比降因时变化突出。

因此,山区河道的一些险滩段形成的急流,对航行威胁很大。

山区河道流态十分复杂。

常有回流、横流、旋涡、跌水、水跃、泡水、剪刀水等流态出现,流象极为险恶。

悬移质含沙量一般不大。

但在植被甚差的地区,特别是在山洪暴发时,含沙浓度可能很大;枯水期则相反,含沙量很小,不少山区河流甚至变为清水。

推移质多为卵石及粗沙。

由于山区河流洪水历时很短,卵石推移质输沙量一般不大。

我国一些山区河流,推移质年输沙量不足悬移质年输沙量的10%。

三、河床演变山区河道由于比降陡,流速大,含沙量相对较小,水流挟沙力有富余,这有利于河床向冲刷变形方面发展。

但河床多系基岩或卵石组成,抗冲能力强,冲刷受到限制。

因此,山区河道变形十分缓慢。

但在某些局部河段,受特殊的边界和水流条件影响,可能发生大幅度的暂时性的淤积和冲刷。

例如峡口滩,汛期受峡谷壅水影响,大量沙卵石落淤,枯季壅水消失,落淤的沙卵石被水流冲走,局部地区的冲淤幅度相当可观。

特别是,在遭受突然而强烈的外力因素影响时,往往致使河床发生强烈变形。

如地震造起的巨大山体崩塌,或因强降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都有可能堵江断流而形成堰塞湖,如不及时爆破排险,均有可能造成重大灾害。

第三节平原河流的基本特性一、沉积扇河流从山区进入平原以后,出山口处形成放射状散流,由于流速骤减,随水流携带而来的泥沙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地貌因呈扇形而称为沉积扇。

根据其成因,沉积扇可分为洪积扇和冲积扇两类。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洪流搬运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沉积扇,称为洪积扇。

常见两种形式,如图6-6)。

我国西北干旱区山麓地带均有分布。

图6-6 两种洪积扇地貌(W.B.Bull)在湿润地区,由常年性流水搬运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沉积扇,称为冲积扇。

黄河自孟津由山区流入平原,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扇。

据叶青超的分析,其范围西起孟津,西北沿太行山麓与漳河冲积扇交错,西南沿嵩山东部与淮河上游相接,东邻南四湖,呈放射状向平原散开,面积约8万多km2,如图6-7所示。

图中显示的黄河下游冲积扇,实际上是冲积扇的复合体,它是由历史上黄河大改道而形成的桃花峪冲积扇、兰考冲积扇和花园口冲积扇三个亚冲积扇构成的。

这是因为,黄河下游筑堤束水悠久,筑堤后河槽淤积抬高,日久之后,就会决口,或因扒口而改道。

而每次大的改道,都会在决口点以下形成一个冲积扇,这些冲积扇互相叠合在一起,便形成当今黄河下游的冲积扇复合体。

通常所说的冲积平原河流,是指这类在广阔的山前平原冲积扇上发育演变的河流。

图6-7 黄河下游冲积扇需要说明的是,洪积扇与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的界限,只是各自的形成与发育环境不同。

洪积扇地貌的发育,主要与暂时性洪流的发生有关;而冲积扇地貌则是由常年性径流所形成。

二、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河流的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平原地貌,如我国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东北松辽平原等。

这些平原都堆积了深厚的第四纪沉积物。

冲积平原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 其成因属于冲积-洪积型。

中部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要部分,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

河流形态多以汊道、游荡型河流为主。

滨海平原属于冲积-海积平原。

其沉积物颗粒更细, 沼泽面积大,并有周期性海水侵入, 形成海积层〈滨海及浅海沉积〉,与冲积层交替, 包括河口及三角洲沉积。

三、河床形态冲积平原河流有深厚的冲积层。

冲积层厚度往往深达数十m甚至数百m以上。

冲积层的组成具有分层现象,最深处多为卵石层,其上为夹沙卵石层,再上为粗沙、中沙以至细沙,在中水位以上的河漫滩上,则有粘土和粘壤土存在,某些局部地区也可能存在深厚的粘土棱体。

冲积平原河流的河谷断面形态,如图6-8所示。

图中显示洪、中、枯三级水位,与之相应的为洪、中、枯水河槽。

如无堤防约束,洪水河槽将相当宽广。

通常所说的河槽,一般指中水河槽。

中水河槽比较宽浅,断面宽深比一般高达100以上。

图6-8 平原河流的河谷断面形态1,2,3—洪水、中水、枯水位;4—谷坡;5--谷坡脚;6--河漫滩;7—滩唇;8—边滩;9—堤防;10—冲积层;11—原生基岩平原河流的横断面形态与河型有关。

其横断面形态,可概括为抛物线形、不对称三角形、马鞍形和多汊形等四类,如图6-9所示。

图6-9 平原河流的横断面(a) 顺直段 (b) 分汊段 ((c) 弯曲段 (d) 散乱段河床纵剖面无显著的大起大落。

但由于深槽、浅滩交替分布,河床纵剖面仍是一条起伏的下降曲线,平均纵向坡度比较平缓(图6-10)图6-10 长江中游枝城~城陵矶河段河床纵剖面平原河流中水河槽的两侧或一侧常存在河漫滩(图6-11)。

它是由河流的堆积作用而形成的,洪水季节常被淹没,中枯水时露出水面。

若无堤防约束,洪水期水流漫滩后,淹及范围宽广,由于过水断面增大,流速降低,泥沙落淤,造成滩面高程逐年增高。

典型的河漫滩横剖面形态,如图6-12所示。

图6-11 平原河流的河漫滩图6-12 河漫滩横剖面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河流河漫滩的发展消长速度很快,原为主河槽的位置可能变为滩地,而原为河滩的位置可能变为主河槽。

例如,我国黄河潼关以上的北干流,在历史上就不断横扫秦晋两省的滩地,时而东濒山西,时而西临陕西,如图6-13所示。

因此,人们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图6-13 黄河潼关以上北干流近期河道变迁图平原河流的河床上常见各种成型堆积体,它是各种形式的大尺度沙丘的统称。

包括边滩、江心滩、江心洲,以及边滩与边滩,或边滩与心滩之间的沙埂(在通航河道称为浅滩)等等,如图6-14所示。

这些泥沙堆积体,在水流的作用下,处于不断移动变化过程中。

图6-14枯水期河道中泥沙成型堆积体1--边滩; 2—江心洲;3—江心滩;4—沙嘴;5—浅滩;6-深槽平原河流各类洲滩的区别:倚附于河岸,高程较低,在枯水时露出水面的沙滩称为边滩;边滩的下端称为沙嘴;连接上、下边滩或边滩与心滩之间的沙埂,在通航河道上称为浅滩;位于江中较低的沙滩,称为江心滩(或称潜洲),中水淹没,枯水出露,由泥沙淤积或因水流切割边滩形成;位于江心较高的的沙滩,称为江心洲,一般在江心滩的基础上落淤形成,其高程大致与河漫滩齐平,或略高于中水位,洪水季节可能上水,滩上生长植物,或种植庄稼,有的还有居民点;高于中水河槽的两侧滩地,称为河漫滩(外滩),洪水淹没,中水出露,滩上一般长有芦苇或灌木,或种植农作物,我国平原河流的河漫滩上一般都建有挡水堤防(图6-15 )。

图6-15 平原河流各类洲滩四、水流泥沙平原河流的水文特性与山区河流有很大的差别。

洪水一般无暴涨暴落现象,持续历时相对较长,流量变化与水位变幅相对较小。

水面比降较小,一般在(1-10)×10-4以下,且沿程变化不大。

流速相应较小,一般都在2~3 m/s以下。

水流流态较平缓,基本没有山区河流的跌水、泡漩等险恶流象。

平原河流中输移的泥沙,绝大部分为悬移质,推移质泥沙只占输沙总量中很少一部分,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五、河床演变平原河流的河床演变,在输沙平衡状态下,主要表现在河槽中各类泥沙堆积体的发展和变化。

主要演变规律是,汛期淤积壮大,枯季冲刷萎缩。

在水流作用下,平面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与此相应,中水河槽的平面外形也会发生变化,河岸有些地方崩退,而在另—些地方则会淤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