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物质范畴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 - 副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简单说,“物质范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是哲学的概念,既属于意识的范畴,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实在,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单纯的讲“物质”就是狭义的物质概念,可以这样理解:抽象的客观实在也可以,形象的原子构成也可以。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物质范畴,是人类意识的产物。
所以说他们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对于唯物主义来说,第一性的就是物质,第二性的就是意识或者精神。
物质形态是与意识形态相关联的定义,即物质存在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态势,比如时间、空间、运动等被哲学系统化、理论化概括了的。
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的一种抽象。
自然科学关于物质范畴比如原子、质子等只是某种具体物质形态或人的认识的一个层次。
简单地说,哲学里的物质,就是指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里的物质,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唯物主义与物质范畴的关系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
世界上存在着无限丰富、千差万别的实物、客体、系统及其属性和关系,物质就是它们的总和或概念。
人类对物质范畴的认识有很长的历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具体实物,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物质是水、火或气等。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生活教学设计课
(提问若干学生,无需回答非常准确,目的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客观的,不是神、上帝创造的。)
教师再问:我们日月星辰、高山流水,是上帝用一个星期制造出来的吗?是不是盘古用巨斧抡开了地球才有了天和地?
物质的定义例证分析法讨论法谈话法前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基本阵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只有那些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它们对社会变革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李玉红
教学设计(一)
1、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起步,且原有生产力水平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这同时也说明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制定每年经济增长速度为20%,明天就要使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能行吗?它是客观的。无论是从生产力的构成,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都是客观的。
哲学物质运动教案
哲学物质运动教案教案标题:哲学物质运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哲学中的物质运动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不同哲学派别对物质运动的理解和解释。
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哲学观点对物质运动的影响和贡献。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图像展示,引发学生对物质运动的思考和探讨。
知识讲解:2.解释物质运动的定义,包括其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3.介绍不同哲学派别(例如古代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对物质运动的看法,并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和分析:4.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物质运动的理解和观点。
5.分成小组,分别研究不同哲学思想家或学派在物质运动方面的贡献,例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等。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思想家或学派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分享报告。
实践活动:6.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研究的哲学思想家或学派,设计一个有关物质运动的小实验或模拟活动,以更好地理解和展示这种概念。
学生可以选择物理实验、模型制作或角色扮演等方式。
思考和总结:7.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和总结他们对物质运动的新认识,并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示他们的结论。
评估活动:8.布置一项与物质运动相关的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视频或图像展示物质运动的例子和现象。
- 哲学书籍、文章和网站资源,以了解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
- 材料用于小组研究和实践活动。
教学扩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物质运动在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学、心理学等)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动与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关联。
备注:在实施该教案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教育层次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深化。
此教案适合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行适度的教学调整。
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
在教师资格面试前的备课阶段,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案是试讲成功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很多考生对于如何写教案总是很头疼,教学目标究竟如何制定,教学重难点如何定位,教学方法如何选择,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确实都需要考生认真思考和打算。
今天,特意为大家打算了一篇关于(物质的概念)的完整教案范例,期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援助。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的概念。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比照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提升比照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商量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对世界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并能指导正确的认识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概念。
(难点)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盘gu开天地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是否真的是由盘gu或者上帝制造的,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
结合前面所学哲学根本问题,进而导入本课:物质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物质及其唯—特性活动一:教师多媒体展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史前巨兽化石等图片,并口述桌椅板凳、学习用具等常见物品。
请学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结合教材找出物质的概念,最后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活动二:在此根底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商量两个问题:1.物质的概念和前面所列举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何区别。
2.物质的唯—特性又是什么。
学生商量后各小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共同认识到,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
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高中哲学笔记讲解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问题;2. 掌握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3.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问题;2. 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教学难点:1. 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 哲学基本方法和原则的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哲学有什么了解?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问题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人生、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2. 哲学的范畴:存在、认识、价值、实践等。
3.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讲解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1. 哲学的基本方法:辩证法、逻辑法、历史法等。
2. 哲学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四、案例分析1. 分析案例:某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如何运用哲学的方法和原则来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基本问题、方法和原则;2. 强调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哲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哲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问题、方法和原则,使学生初步了解哲学的基本知识;2.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在课后作业中,引导学生将哲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质的概念》教案
《物质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掌握物质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2. 物质的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征。
2. 教学难点:物质的概念的深入理解,物质特征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征。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洁明了地讲解物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本质。
3. 分析物质的特征:讲解物质的特征,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属性。
4.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物质的特征在实例中的体现。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物质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评估学生对物质概念和特征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工厂,实地观察物质的特性和应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某一特性或应用。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定期与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权威、易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 辅助资料: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图表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 世界的物质性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点】1.如何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什么关系。
【前课准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A】对话一: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荒漠、高原,也有许多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在人类社会中,有我们经常看到的公路、桥梁、铁路、火车、汽车等等,也有阶级,社会制度、国际关系、人际关系等看不到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性呢?如何理解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哲学上的物质既是客观实在的又是可知的。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概括和总结,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话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如转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码头……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观点。
不。
因为:(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原来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3)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不排斥人们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人们可以利用对自然物及其固有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改变自然物存在的具体形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
2017新版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坚持时空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反对时空有限论
实践上要有时空观念——因时空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要设“长远目标”;因时空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要有“短期打算”
三、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一)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统一的物质世界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如不可知论者所说的不可认识的东西。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共性、从相对中找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是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出的最高哲学概括,彻底贯彻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同形而上学的物质观根本区别。
4、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社会实践是基本途径,但还要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意义
(1)辩证统一关系: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基础和前提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的基本条件
(2)意义:把创新变革精神和科学求实态度有机结合
反对“精神无用论”和“精神万能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既包括自然物,又包括人的实践活动)
3、基本思想: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指明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独立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依赖性,坚持了彻底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高中哲学原理整理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哲学》教学目标:1. 理解高中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哲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2. 哲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 哲学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
2. 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哲学知识。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高中哲学原理整理。
二、讲授新课1.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 哲学的范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2. 哲学的基本原理-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 辩证法: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哲学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联系。
-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内在联系。
2. 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哲学基本原理的关系。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哲学基本原理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哲学基本原理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哲学基本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哲学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设计(统编版必修4)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世界的物质性,探讨物质的内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物质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通过PPT展示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讲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回顾物质的内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生活案例,分析其世界的物质性。
3.教育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物质性现象,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物质性。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物质与运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高考政治考点哲学是客观存在物质世界复习教学教案
高考政治考点:哲学是客观存在物质世界复习教学教案一、引言在高考政治考试中,哲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和掌握哲学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对高考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与此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哲学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含义,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回答高考政治试题。
二、知识回顾在开始复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2.1 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哲学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哲学是对世界本质问题的思考;•哲学是科学的综合与超越。
2.2 哲学的研究对象•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内部世界: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
2.3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又各自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哲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世界本质问题,而自然科学更注重具体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三、知识拓展3.1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不仅与自然科学有联系,还与社会科学、形而上学等学科存在密切关系。
通过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解和思考,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哲学的重要性。
3.1.1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而哲学则探求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可以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3.1.2 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规律。
哲学作为较为宏观的学科,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共同关注的都是世界的本质问题。
3.2 哲学的实践意义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有理论研究的价值,还有实践指导的意义。
通过理解和掌握哲学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3.2.1 哲学的社会实践意义哲学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导向都来自于哲学的思考和发展。
了解哲学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
4.1世界是物质的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名词解释:物质、客观实在性、多样性。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观点的理解。
3.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一个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小组讨论题:针对某一热点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导入中,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手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2.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宇宙、地球、生物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对世界本质的探究欲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物质观点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重要性。
2.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消除疑惑,巩固所学。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4.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Hale Waihona Puke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物质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2.1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题。
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和分析“地球进化史”“人类发展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视频图文资料,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培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阅读有关“我国火星探测”相关图文资料。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
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这意味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我国宇宙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重大里程碑。
关于宇宙的产生,中外有各种认识:中国古代传说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说,而西方比较有名的是——上帝创世说。
查阅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说说,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提示:宇宙的形成和各种传说人物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人们猜想产生的,而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在哲学上叫做事物是客观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哲学通俗讲解教案模板
课程年级:高中课程章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存在与本质、认识与真理等。
3. 学会运用哲学思维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学会运用哲学思维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1. 教材:《生活与哲学》2. 多媒体设备3. 生活实例素材4. 哲学故事和名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哲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问:大家平时是否接触过哲学?举例说明。
二、新课讲授1. 哲学的起源- 讲解哲学的起源,如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等。
- 通过故事或案例,让学生了解哲学的产生背景。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存在与本质、认识与真理等。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挑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生活实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哲学问题。
3. 分组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哲学思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哲学基本概念和起源的理解。
2. 提问:大家认为哲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授1. 哲学思维的应用- 讲解哲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决策、人际关系等。
-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哲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2. 哲学名言解读- 介绍一些著名的哲学名言,让学生体会哲学的魅力。
- 引导学生思考名言背后的哲学思想。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2. 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教师批改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哲学思维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作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物质的概念》教案
《物质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知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特性,包括客观存在、具有广延性、可感知性等。
3.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明白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
4.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2. 物质的特性3.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4. 物质的分类5. 物质的研究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具体形态与物质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物质的本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3. 采用对比法,让学生明白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概念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概念、特性以及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加深对物质概念和特性的理解。
4. 对比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质特性和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的理解。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物质概念和特性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物质与能量:介绍物质与能量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物质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 物质的组成:讲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如原子、分子等,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
3. 物质的分类:详细介绍物质的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等,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体系。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本节课所讲解的物质概念、特性和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是否清晰易懂。
《物质的概念》教案
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掌握物质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感觉存在的客观实在。
2. 物质的特征:客观实在性、多样性、发展性。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的概念,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征、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概念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物质特征的掌握、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认识。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掌握物质特征,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关系。
七、教学拓展1. 物质与物质观:引导学生探讨物质观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哲学流派关于物质的看法。
2. 物质的科学研究:介绍物质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新材料、新能源等。
3. 物质与生活: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哲学基础知识》等有关物质概念的教材。
2. 参考资料:哲学名著、科学论文、案例素材。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网络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45分钟。
2. 课堂讲解:25分钟。
3. 案例分析与讨论:10分钟。
4.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物质范畴教案
山东省平原师范学校李好志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
畴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深刻理解物质范畴,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能
够把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区分开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概
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自觉坚
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为学习后面内容打
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范畴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讲授式自学导读式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入新课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当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什么是物质?
关于物质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发展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由一种或几种可以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
构成的,这种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但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因而具有朴素的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有了近代科学的基础作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这是哲学物质观的进步,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化。
但它也存在一些重大缺陷:
1)把世界简单化了,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穷尽的
2)不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误把人们对物质某一层次的认识当成对物质的最终层次的认识
3)不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把原子的个性与物质的共性混淆了
4)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在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概念的科学定义
物质并不是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
如:水果是从苹果、香蕉、菠萝等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人是从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一样,哲学物质概念就是舍弃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特性,从中概括抽象出其共同的根本特性。
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不是定义而是说明,界定。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那么我们来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
别,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即它们都是
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也好,不认识也好,
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物质都是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着的。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列宁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也就是说,物质虽然存
在于人们意识之外,不依赖人们的意识,但是,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
它、认识它。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简单的来说,物质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并能为人们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只能改变它的存在形
式。
2、列宁物质概念的哲学意义
第一、它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锐利武器。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
四、板书设计(先让学生总结,再用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讨论: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