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bcdb94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9.png)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一篇: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马革裹尸当自誓,男儿到死心如铁——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英姿崛起于南宋词坛的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
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沦亡在金奴隶主贵族的铁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与金国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
“和议”划定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宋金疆界,岁贡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宋高宗赵构乞和媚敌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这是一个充满血泪和耻辱的时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弃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
河北山东的广大人民从后方聚兵痛击侵扰者,牵制着金军的南下。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时自奋”,组织了二千人马投入耿京的义军。
不久,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
谁知,却从此中断了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
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备遭打击,屡被贬斥,辛弃疾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罢黜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最后饮恨而逝。
“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https://img.taocdn.com/s3/m/d6e1211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d.png)
英雄的悲歌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字子厚,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其中,《英雄悲歌》是辛弃疾最著名的爱国词作之一,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
此词以英雄的悲歌为题,讲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但又被国家的不幸所折磨,让人心痛不已。
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辛弃疾的《英雄悲歌》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他的作品激发了后世词人爱国之情,被赋予了“爱国词之祖”的称号。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d14adb3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1.png)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勾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
金兵继续南侵,南宋小朝廷节节败退,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向金政权纳币称臣,偏安于江南半壁江山。
形势的遽变导致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斗争也由党派之争转化为和战之争。
南宋朝廷中高宗、秦桧这些统治者,执行妥协投降政策,主张抗战的将相受到排斥,甚至遭到杀身之祸。
但这时的广大人民,特别是沦陷区的人民,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抗战活动则轰轰烈烈,士大夫中的抗敌救国呼声也日益高涨。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南宋时期的词风很快就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表现爱国思想的词大量出现,形成了影响很大的爱国词派,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词人,如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辛弃疾等,而尤以辛弃疾最为著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他生在南宋中叶,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形势是:北方的女真贵族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剥削中原人民,一方面通过和、战两种策略,积极南侵;而江南的南宋朝廷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
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恢复失地,统一中原。
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他一生都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他是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著名的爱国词人,爱国情感贯穿于他的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和文学起创作的始终。
一、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彰显爱国情感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起义南归时期(23岁以前)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占领,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他父亲早死,他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
辛赞富有民族气节,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受其爱国思想很深。
辛弃疾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于一一五四年和一一五七年曾经两次到燕山察看北方地势,探听金军虚实,为军事起事作准备。
一一六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人民乘机奋起抗金,济南农民狄京聚众二十多万,声势浩大,威震一时。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4f7c2de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5.png)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满江红·鹧鸪天》、《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辛弃疾的诗词普遍充满家国情怀,他的诗句用细腻而轻柔的笔法勾勒出缠绵悱恻而婉转而淡然的情怀。
他记叙的词句,一面体现出家国离别悲凉,一面陶冶情操、发扬光大爱国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世界。
例如,《满江红·鹧鸪天》,辛弃疾写道:“家住山深海角,断绝佳丽山河。
心伤西归路,泪滴江南湖。
草色青青柳,云影秋水清。
烟花三月下江南,一片江天春色。
”诗中醉心的叙述令人顿生思乡之情,也让读者体会到辛弃疾对家国之情思念。
又如,《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辛弃疾写道:“长亭外,古道边,一轮明月照古今。
多少楼台烟雨中,阻挡黄沙穿金甲。
不闻歌声不见舞,陌上人似有远行。
争如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半夜凉。
”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思念,也宣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85ceb4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8.png)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倍受推崇,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展示他在动荡不安的军事政治时期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
一、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南宋初年。
他的家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拥有相当的声望,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自幼非常聪明,年少时就早早地开始写诗。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力量,同时也呈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1. 黄龙之战辛弃疾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爱国者,他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这一立场。
例如,在黄龙之战中,他写了《贺新郎·黄州》:黄州即日闻贺,夜泊牛渚怀良,梦长发侵肩,袍泽觉来冰壶。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个时期的痛苦和失落感。
黄龙之战是应对蒙古进攻的一场战斗,辛弃疾投入到其中,并为国效力,但最终失败了。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相互之间的无奈和分别,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当时战争的恐惧感。
2. 靖康耻辛弃疾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十分关注“靖康之耻”这段历史事件。
在“靖康耻”中,宋朝皇帝赵构被俘虏,金国开始对华夏进行统治。
这对于辛弃疾这种爱国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
他写了一首爱国诗歌《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畏惧和期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诗歌表现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现辛弃疾的脱俗情怀。
这首爱国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结论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
在国家困难、全民动员的时刻,他始终不断地呼唤和激发爱国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伟大人物之一。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ab6a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6.png)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9f14dbbfe45c3b3566ec8b75.png)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e3f13ede964bcf84b8d57b86.png)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摘要:《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并结合辛弃疾《破阵子》的教学过程对整篇词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与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宋词的学习。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忧民情怀《破阵子》一、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之解析1.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
“醉里挑灯看剑” 的落魄英雄。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 此时“醉里” 挑灯“看” “八百里”的豪气和“五十弦” 悲切塞外之声, 烘托出“沙场秋点兵” 的豪迈气概。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烘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胜利。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抒写了作者矢志抗金、收复中原的抱负, 这是作者的理想, 却只能在梦中了却。
梦代替不了现实, 一句浩叹“可怜白发生”, 与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 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显出凝重深沉,情绪一落千丈。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化雄壮为悲壮,豪壮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慨。
这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2.挑灯看剑、借酒浇愁的壮士悲情。
《破阵子》全词前面九句一气贯注, 酣畅淋漓, 直到结句才转笔换意, 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给人以悲壮之美。
由于主和派的打压, 他的爱国理想、恢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只有把它付之于醉梦之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谓他一生的追求, 但清醒时却只能导致白发丛生。
词人感到失落和绝望, 于是寄怀于酒, 求得以麻醉来镇痛, 借酒来浇愁。
“可怜白发生” 的沉痛与无奈。
这是悲剧英雄壮志难酬的英雄泪与英雄恨。
词人的壮志未酬而一事无成。
“可怜白发生”,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词人不忘杀敌报国、决心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功业无成、老之将至的惆怅与悲愤。
3.失意英雄的爱国之心与罢贬之苦。
辛弃疾四十多岁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711b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1.png)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密切相关,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深浅有余情。
欲知世事皆如此,到处腥风转雨声。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他追求公平正义、反对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断肠处、请君入看看,岩上无心云相逐,空忆江南江北。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困苦百姓的同情,展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民福祉的关注。
最后,辛弃疾的诗歌还流露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矛盾心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描绘了自己矛盾纠结的心境。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舞幻,人事如梦。
唯有徽州,在水一方。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矛盾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才情横溢的笔触,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https://img.taocdn.com/s3/m/f044e750b9d528ea81c779e6.png)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体会如下:一、豪迈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南归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投降派长期把持南宋朝政。
带着北方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南归的辛弃疾,不与投降派妥协,他的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
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想到北方人民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则愁思难眠。
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他多想挥戈跃马,杀敌报国。
他的词把我们领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
仿佛又让我们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怀着复国返家园的心情,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豪杰气质更让我们钦佩。
这一份赤诚之心,英豪气概,令人震撼。
辛弃疾一生之中,报国之志不减,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他是北方人民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兵?鹨馐丁K ?在遭劾落职时所写的词依然不忘自己过去的抗金壮举,时时激励自己的抗敌决心。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读罢这首词,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挑灯看剑、神色威厉严峻的勇猛武将形象,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叹,同时,也是对南宋投降势力的强烈指责。
二、爱憎分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雄心壮志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
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c64ec7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f.png)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介绍宋代诗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崩溃感到深深的忧虑和痛心。
辛弃疾以其豪放的情感与激昂的笔触创作了许多关于爱国主题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家国兴亡、民族团结和社会正义等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本文将针对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进行详细探讨。
辛弃疾与时局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期。
北宋末年,金朝逐渐侵入中原,南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辛弃疾亲身经历了靖康之耻,被俘并随后归还故土,这个经历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沦陷和国家危机带来的苦难与痛楚。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表达辛弃疾通过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家国的忠诚和对故土的眷恋。
这些作品通常以激昂豪放、充满悲壮气息为特点,表现出他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忧国忧民辛弃疾深刻认识到国家衰败、社会动荡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伤害。
他在许多作品中描绘了贫苦百姓遭受战争和祸乱的困境,从而引起读者对社会不公平和人民疾苦的共鸣,呼吁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倡导民主治理。
壮志凌云辛弃疾不仅关注日常民生,还寄托了自己的壮志抱负。
他在一些作品中表达了要振兴国家、恢复领土统一的雄心壮志。
他以直抒胸臆、奋发向上的态度激励自己和读者,呼吁每个人都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敌抗争面对外敌入侵,辛弃疾坚决主张抗战,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抵抗战争的呼唤。
通过激情慷慨的词句,辛弃疾阐述了保家卫国、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的决心。
影响与意义辛弃疾以他真挚而激昂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后来的文人学士和社会大众。
他以其才华出众和高尚情操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当时时局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反思。
结论辛弃疾是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他通过自己雄浑豪放、深沉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与呼唤,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5b393fb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9.png)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
他以其深情切爱国之情的词作而闻名于后世。
辛弃疾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对祖国苦难和忠诚的认同。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1. 对祖国遭受侵略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面临金军入侵、领土收缩、社会动荡等严峻的局面。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一现实所产生的悲愤之情。
例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写道:“垓下死,何异乎钓者。
”通过借用历史上关羽战败被俘的故事,表达自己对祖国陷落和民众命运的忧虑。
2. 爱国主义情感贯穿于文学形象塑造中在辛弃疾的词作中,他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塑造了众多爱国英雄形象,展现了他对于忠诚和勇气的崇敬。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文天祥形象。
辛弃疾以深情款款之笔,将文天祥塑造成为一个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位真正的爱国者的钦佩之情。
3. 爱国主义情感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辛弃疾不仅表现出对祖国苦难的关注,同时也将自己个人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
在《水龙吟·夜行黄沙道中》中,他写道:“我今躲贼卧孤城”,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时依然对祖国不离不弃的态度。
他愿意和祖国共同面对危险,并表示无论场景如何变化,“壮心未与年俱老”。
这种把个人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的情感体现了辛弃疾内心深处极其坚定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4. 对国家荣誉的追求与渴望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中一再表达了对于国家荣誉的追求和渴望。
他多次提及希望得以为国效忠,为祖国立下功勋。
例如,在《永遇乐·归来宴平陶同年堂》中,辛弃疾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
这句话中透露着他巨大的心愿,即庆祝胜利并恢复国家的荣耀。
综上所述,辛弃疾词作中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他通过悲愤之情、文学形象塑造、个人命运与祖国交织,以及对国家荣誉的追求和渴望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于祖国的深情厚意。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探究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a789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4.png)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探究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文学家、词人。
他的词作广泛流传,并以其执着的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究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分析其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以深入了解这位文化巨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背景与历史情境1.辛弃疾生平简介2.南宋时期社会背景概述3.前朝覆灭与南宋建立二、辛弃疾词中的爱国主题1.爱国即忠君报国之事实表述•分析辛弃疾在词作中关于忠君报国的直接表达方式•举例说明辛弃疾具体写意的相关内容2.田园抒怀与家国思念的交织•探讨辛弃疾通过描绘田园生活来传达对家国之思恋之感•分析辛弃疾在词中如何巧妙地将对田园的渴望与对家国的眷恋结合起来3.忧国忧民之情与社会现实批判•确认辛弃疾词作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分析辛弃疾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爱国情怀,揭示其对时局的关切和指责三、深层含义与艺术特色1.辛弃疾词作中爱国情怀的深层寓意•解读辛弃疾词作中隐藏的爱国主题,并分析其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2.辛弃疾词作艺术特色对爱国情怀的塑造影响•探讨辛弃疾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对传达爱国情怀产生的影响•分析辛弃疾运用词语、修辞手法等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而挚爱之情结论通过分析辛弃疾词作中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为一位文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坚定支持。
辛弃疾用其才华激发并唤起人们对国家的热爱,为后世传颂。
他通过描绘田园抒怀、忠君报国以及社会现实批判等手法,将个体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将个体爱国之情融入到了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中。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能感受到爱国之情的真挚和坚定,这也是辛弃疾所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词中的表现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词中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bf7ffd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1.png)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词中的表现1. 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以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在其词作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 历史背景在宋朝晚期,北方面临金朝的不断威胁,国家处于混乱战争之中。
辛弃疾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目睹了国家衰退和百姓疾苦,因此产生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和担忧。
3. 以身许国辛弃疾在其词作中常常表达出愿意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决心。
他用浓厚的忧国情怀来激励自己和同胞们为国家奋斗。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悉黄土载下/郁金堂神圣/望宣尼山阿/缦复多柔/临风坐起初弄笛”表达了他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决心。
4. 痛惜国家衰败辛弃疾的词作中也充满了对国家衰败的痛惜之情。
他常常抒发出对局势的不满和忧虑,并用临危不乱,坚守信念的态度来激励人们要救国扶危。
例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豹变江儿渡/楚霸宋玉京”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权割裂和颠沛流离之感伤。
5. 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在其词作中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心。
他通过描绘英雄人物,歌颂民族历史和文化等手法,激发读者对祖国的热爱。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中写道:“淇水泠泠蒙雨色,洞庭阴阴隐晓月”,以中国地名和自然景观来唤起读者对祖国的情感。
6. 影响与价值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词中的表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为国家贡献力量。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更凝聚了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和意志。
辛弃疾的词作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并成为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的重要篇章。
结论通过分析辛弃疾词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祖国充满深情厚意。
他用文字唤起民众奋发向前、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是一个真正渴望挽救祖国于水火之中、始终为祖国舍生忘死、无怨无悔之人。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d4ffd2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3.png)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辛弃疾,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词作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首先,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展现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和热爱之情。
其次,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的后半部分,辛弃疾写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几时归去,射流春水,日东风。
”这里作者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暗含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担忧。
他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繁荣,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但又感叹时局艰难,希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此外,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欢乐趣,海风和月明。
班姬奴,金盘洗手。
拍浮云,踏明月,来往云罗。
金屋无人见,白昼孤舟蓑。
”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暗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民生的困苦。
他希望国家能够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社会的不公,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总的来说,辛弃疾词作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爱国榜样。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爱国情怀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激励着后人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26cfb1ccc7931b765ce1526.png)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政治寓意
![辛弃疾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政治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e1881b5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d.png)
辛弃疾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政治寓意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国家衰落、民众苦难以及对当时政治腐败现象的深深关切。
辛弃疾的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巧妙地借助政治隐喻和寓
言手法传递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忧国忧民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环绕着他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对大宋朝廷腐败、外敌入侵和
百姓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和无尽的悲愤之情。
在《贺新郎·夜雨寄北》中,辛弃疾写道:“东既败,西复起。
胡人长在吴牙里。
”这一段表明了他对金朝进
攻南宋,并占领了国土的担忧。
同时,在《水调歌头·游泳行春》中,他通过描述山河变迁,诉说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政治寓意
辛弃疾利用词作中的隐喻和寓言手法,巧妙地传递了对当时政治现象的批评和
警醒。
在《摸鱼儿·雁丘词壑》中,他通过写水流进无可奈何处的描写,抨击了官场上权臣作崇之风。
同时,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他借用将领失守之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腐败和权臣横行的不满。
总结
辛弃疾词作中体现出了他深深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政治现象的关切。
通过描述国土沦陷、人民困苦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辛弃疾将自己内心所感化为文字表达出来。
他通过文学创作反映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试图唤起民众对国家命运以及社会现实追求改革与希望的呼唤。
尽管时代已过去多年,但辛弃疾词作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政治寓意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引起人们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a390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2.png)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被誉为"豪放派"代表。
他在悲剧的历史背景下,以其深切的爱国情怀和抒发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注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针对辛弃疾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分析。
辛弃疾与时代背景北宋晚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剧变时期,在面临金人侵略和政治腐败之际,辛弃疾经历了征战沙场、身遭流放等苦难经历。
这些经历使得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危机并产生坚定的救亡图存之心,这也成为他诗歌中恢复国家荣光和民族振兴的主题。
《青玉案·元夕》中的爱国情怀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辛弃疾通过描述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以及自己留戍边疆、遥望故乡的苦楚,表达了忠于国家民族的情感。
他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来形容自己在外征战时思念家乡的心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交织的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爱国志士之情再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以婉转抒情、深沉悲壮的笔调展现了他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关切。
词中所述"抬望眼"、"失魂落魄"等词语体现了他内心极度忧虑、彷徨无助的状态。
辛弃疾通过词歌表达了他希望能够见到国家再次复兴、明亮如月圆之景象,并为此做出自己最大努力的决心。
辛弃疾与士人困境作为一个文人,在北宋晚期,辛弃疾也面临着士人地位低下、困境重重的现实。
他所表达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包含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辛弃疾借词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国家振兴与民族复兴的期望,同时也传递出了文人们对时局不平、个人命运无奈之痛。
结论辛弃疾以其深刻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文字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关心和希望。
他在诗歌中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名士慷慨激扬之精神,成为后世学者推崇和争相传颂的经典作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Abstract (2)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3)(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 (3)(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4)(三)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5)(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6)(五)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 (6)(六)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7)(七)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 (8)(八)表现在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 (8)二、形成爱国情怀的原因 (9)三、结语 (9)参考文献: (10)摘要: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Abstract:Xin qiji wor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holar's different lies in his word not with ink to write, but dipped in blood and tears daub and become, today we read the word is always can clearly see a great patriot immersed in the ink in defining and bring th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and overpowering momentum. He finish his lifelong ci creation to vent to their JiangChang daggers to serve the country cannot gallop, retrieve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zhongyuan sunvo company, so in his words often is in the hoyywood hills hero image, and these hero image for its own bumpy encounter and has a deep sad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soup. And he spoke with patriotism as life concept of spirit also can't help letting people deeply admire and honor him!Key W ords:Xin qiji; Patriotic, word前言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
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
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
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
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
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
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
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
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
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
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
“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
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
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
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
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
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
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
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
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
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
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
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
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
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
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