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岩上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

合集下载

裸岩

裸岩

草本植物阶段 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 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 草木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 发生长。 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 高的草木植物占据了优势。 高的草木植物占据了优势。 这时, 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 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 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 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 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 好。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 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 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 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裸岩上的地衣
苔藓阶段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 苔藓便能生长起来。 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 藓比地衣长得高, 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 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 于优势, 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 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 步使岩石分解, 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 有机物增多, 厚,有机物增多,土壤 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 越丰富。 越丰富。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
Powered by Indie. Indie.
裸岩上的演替属于 初生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原来存在过植被、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 的演替。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为 1.裸岩 1.裸岩 2.地衣 2.地衣 3.苔藓 3.苔藓 4.草本植物 4.草本植物 5.灌木 5.灌木 6.森林 6.森林
森林阶段

4.4群落的演替(刘强)编号:16015

4.4群落的演替(刘强)编号:16015

4.4群落的演替编写:刘强审核:刘强使用时间:2012.4 编号:16013【学习目标】1. 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演替的大致阶段如何?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3.我国为什么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知识结构】概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概念:(课本P80)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过程:(课本P79,图4-14)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类型:举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概念:(课本P80)次生演替过程:(课本P80,图4-15)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内部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外界因素:气温、洪水、干旱及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学习过程】1、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过程。

2、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3、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上进行的演替。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其演替的大致过程为:→→→→→。

4、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等上进行的演替。

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其过程大致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

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

5、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颁布了《》,于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拓展延伸】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

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学案

浙科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学案

第2讲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群落的演替一、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1.丰富度(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统计它们的个体数量。

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

(2)三种群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排序(由高到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

2.活动: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原理:土壤动物是指生命活动中有一段时间或全部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动物。

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都有所不同。

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

(2)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

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甲乙甲图:干漏斗分离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乙图:吸虫器,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土壤小动物被吸走。

(3)注意事项①样地选择和土样采集:选择不同群落作为样地,随机选取样方,用取样器取样。

②土壤动物的分离: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体型较大的动物用镊子分离。

③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体型较小的动物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识别,体型较大的动物用肉眼观察、识别。

干漏斗分离法的原理是什么?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70%酒精溶液的目的是什么?[提示](1)干漏斗分离法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点,使之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2)在干漏斗分离装置下的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的70%酒精溶液的目的是杀死和固定小动物。

二、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1.优势种的概念: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

2.优势种的特征:优势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优势种往往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并且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群落中,这种竞争优势常常是持久不变的。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教材旁栏思考和课后练习答案

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教材旁栏思考和课后练习答案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四、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提示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本题有一定开放性。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

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二)旁栏思考题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三)思考·讨论11.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问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藤壶、贻贝、帽冒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四)想象空间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

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

由此想象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五)思考·讨论21.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群落的演替 分层训练 (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群落的演替 分层训练 (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群落的演替分层训练(含答案)【基础训练】题组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判断1.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初生演替过程中,一般会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苔藓阶段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有利于植物的生存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乔木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乔木生长周期较长D.在演替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群落所处的非生物环境都是一样的2.(2021湖南长沙高二上期末)下列演替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B.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C.草甸上进行的演替D.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3.(2021安徽合肥高二上期末)农田被弃耕以后,最早在弃耕的农田上定居的生物是()A.一些小灌木B.一些多年生杂草C.一些一年生杂草D.地衣4.(2021江苏无锡高二期中改编)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草原生物群落最终都会演替为森林生物群落C.群落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优势种不一定消失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植物越来越多,则对光能的利用率越来越低5.(2021辽宁朝阳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末改编)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甲、乙两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一定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6.(2021湖北武汉新洲城关高级中学高二开学考试)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群落。

简述群落演替的类型

简述群落演替的类型

简述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起点:从来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
基本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胎
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淡水水域里发生的演替:开敞水体→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阶段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可认为是由原生演替发展途中出现的。

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起点: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裸地
基本环境条件: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胎
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
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乔木林。

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增加。
(4)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总 量增加。
课堂互动探究
热点考向示例
随堂达标检测
活页规范训练
3.演替方向 方向 简单→复杂 复杂→简单 稳定
实例
能量变化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的水体
增加 减少
顶极群落
基本不变
有机物变化
整个群落的 呼吸量与光 合量
增加
减少
光合量<呼吸 量
基本不变
(
A.由于粮食价格太低,而木材价格高
)。
B.群落演替具有方向性,人类活动可随意改变群落演替的方 向 C.保护环境,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D.生物群落可以演替,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
课堂互动探究
热点考向示例
随堂达标检测
活页规范训练
解析
由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既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
是破坏性的,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课堂互动探究
热点考向示例
随堂达标检测
活页规范训练
课程标准 阐明群落的演替。 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课标解读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课堂互动探究
热点考向示例
随堂达标检测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课堂互动探究
热点考向示例
随堂达标检测
活页规范训练
解析
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所以 A
项不对(另一些生物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群落 );如果在干旱的
沙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课件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课件

起始条件 (分类依 据)
经历时间 实例
森林砍伐地、 弃耕地上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图4—16
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P81 讨论: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 类活动的关系?
提示:车前草最矮小且茎秆较粗,耐践踏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思考与讨论
讨论:2.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 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 ①不合理方式),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 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 ②合理方式)。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 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③影响结果)。 P81末段
P82旁栏题: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
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
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
P80
乔木(树林) 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 演替成树林吗?
在气候条件适宜时演替成 树林,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如果干旱,很难形成树林。
11
要 点 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探 究
演替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从来没有植被覆盖 的地面,或者是原 来存在过植被、但 被彻底消灭了的地 方 漫长 裸岩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 存在,但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 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的地方 短
提示: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 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 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 景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 群落的演替。
过度放牧、导 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导 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破坏 水域生物群落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课程标准素养要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生命观念:通过群落演替的形成过程建立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概括总结两种演替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社会责任:认同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提醒]并不是所有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阶段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自然演替最终可形成森林;当气候条件不适宜,如干旱时,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外界环境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3)人类活动等。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均会使生物群落退化。

2.人类活动合理的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

3.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颁布《退耕还林条例》。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2)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3)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5)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答案:(1)×(2)×(3)√(4)√(5)×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举例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祼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速度缓慢较快时间与速度的差异分析所依托的基质极为贫瘠、环境极为严酷所依托的基质相对肥沃、环境比较温和,且可能存在原有群落留下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繁殖体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特点及阶段划分[温馨提示]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3、苔藓阶段
地衣的存在改良了岩石,出现了少量土壤和 有机物,为苔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苔藓个体比地衣大,所以比地衣更容易得到 阳光,而且生长密集,所以苔藓的出现使得 地衣逐渐消失。 随着苔藓死亡,会积累大量有机物,土壤层 会更厚。这为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4、草本植物阶段
随着苔藓死亡,会积累大量有机物,土壤层 会更厚,这有利于保留更多的水分,草本植 物的种子就能够在上面发芽。 在和苔藓竞争阳光的过程中草本植物明显占 优势,这样的话草本植物会渐渐增多,而苔 藓会逐渐减少。 以这些草本植物为食的小动物也跟着来到了 这块土地,在植物动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 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越来越疏松。
群 落 演 替
一、群落演替
是指植物群落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 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 的自然演变现象。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1、陆生演替 (1)初生演替: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水生演替 把湖变成森林的过程。
初生演替
1、裸岩阶段:
只有裸露的岩石,没有生物。
2、地衣阶段: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结合而成的。 真菌给藻类提供光合需要的水分,二 氧化碳和无机盐离子;藻类给真菌提 供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有机物
水分 二氧化碳 无机盐离子
除此之外,地衣耐旱性很好,真菌能 够合成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 变成土壤。
裸 岩
地 衣
苔 藓
草 本 小 动 物
灌 木 中 型 动 物
乔 木 大 型 动 物
次生演替
裸 岩
地 衣
苔 藓
草 本 小 动 物
灌 木 中 型 动 物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人类的活动。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1、初生演替1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短,生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裸岩

裸岩

森林阶段
裸岩上的演替属于 初生演替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为 1.裸岩 1.裸岩 2.地衣 2.地衣 3.苔藓 3.苔藓 4.草本植物 4.草本植物 5.灌木 5.灌木 6.森林 6.森林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 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 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 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裸岩上的地衣
苔藓阶段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 苔藓便能生长起来。 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 藓比地衣长得高, 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 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 于优势, 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 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 步使岩石分解, 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 有机物增多, 厚,有机物增多,土壤 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 越丰富。 越丰富。
灌木阶段:灌木和小木开始生长。 灌木阶段:灌木和小木开始生长。灌木 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 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 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木植物。灌木的 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木植物。 生长起到了遮阳、避风的作用, 生长起到了遮阳、避风的作用,同时提 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 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 类的栖息地。 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 结构较为稳定, 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 强。 森林阶段: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 森林阶段: 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 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 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 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 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 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 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 物种进一步多样化, 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 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课标要求 1.阐明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环境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湿润或较湿润群落结构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生存生物特点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考向群落的主要类型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B.热带雨林和温带阔叶林的物种组成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也不同C.荒漠植物的根系很发达,是适应自然的结果D.苔原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现象答案 D解析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有明显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类型也不同;荒漠地带由于缺少水分,植物的根系都很发达;苔原虽然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是各种生物之间依然存在争夺资源的种间竞争关系。

2.荒漠中生物适应缺水环境,具有耐旱特性的表现为()①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②骆驼刺植株可高达15 m,但根才几厘米长③蜥蜴和蛇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④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了水分排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过程(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

势地位,结果苔藓逐渐取代了地衣的优势种群地位。
从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
【思考3 】森林群落中 还能找到地衣、苔藓、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能找到
①裸岩阶段
②地衣阶段
③苔藓阶段
这说明群落演替, 是群落中什么的 代替?
⑥森林阶段
⑤灌木阶段
优势种
【思考4】从裸岩到森 林,物种丰富度的变 化趋势是什么?
④草本植物阶段
粉芽
上皮层
藻类 菌丝
下皮层
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使岩石风化,从裸岩中获取养 分,在裸岩上生长、发育和定居。而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 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它们不能在此生长、发育和定居。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在地衣 更新过程中积累了有机物,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苔藓生长后,因其植株高于地质:是群落中种群(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及优势 种的变化
从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 (初生演替)
①裸岩阶段 ⑥森林阶段
②地衣阶段 ⑤灌木阶段
(1)概念:是指在
一个从来没有被植
物覆盖的地面,或
③苔藓阶段 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
④草本植物 阶段
(2)主要区域类型 裸岩、沙丘、冰 川泥、火山岩
初生演替
生化组:刘飞
1883年 火山爆发
植物
动物
几年后 几种禾本科小草 蜘蛛
1909年 草本植物和灌木 202种动物 1919年 灌木成为优势种群 621种动物
1934年 乔木成为优势种 群的小树林
880种动物
1934年的“喀拉1火爆爆喀8火8山印发发3托喀山年爆度中中拉之爆8发尼的的月喀子发中西火火7托日亚山岛山 ”

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繁殖条件,而对另 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繁殖条件, 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②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③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④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 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 态型)不断发生。 态型)不断发生。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 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来存在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 过植被,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 去了原有植被 境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按基质性质:分为水生基质演替系列和旱生基质演替系 按基质性质: 列。 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为灾难性演替, (3)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为灾难性演替,即与植被 破坏相联系的演替;发育演替, 破坏相联系的演替;发育演替,即未破坏植被目前均衡状态的演 Content 替。 按水分关系:分为水生演替系列、 (4)按水分关系:分为水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和中生 演替系列。后者是介于前两者环境之间的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后者是介于前两者环境之间的演替系列。 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快速演替, (5)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快速演替,是在几年或几十年期间 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是延续几十年, 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是延续几十年,有时是几百年期间发生 的演替。 的演替。 特别提醒: 特别提醒: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原因是初生 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 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基质和 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 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而且还可能有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 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 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部分生活着的器官 等)。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 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 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 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 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 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 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群落的演替
1883年
几年后
火山爆发 小草 蜘蛛 202种动物
1909年
1919年
1934年
621种动物 小树林
880种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 群落 被 另一个 群落 代替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例1:裸岩上的演替
五、生物入侵的危害
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 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 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 往 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 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 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 巨大危害。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次生演替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的景象吗?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 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 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 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土壤中的常见小动物

土壤中的常见小动物
城”的景象吗?
思维拓展:
还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
污水排放,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 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加以控制;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 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群落的演替
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
以1883年8月7日的大爆发最猛烈。 喷出大量石英安山岩质浮石及火山灰,使原 有75 平方千米的海岛(火山所在地)崩毁2/3。火 山灰直达80多千米的高空。火山爆发时,3500千 米以外可闻爆炸声,而8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布满 了下落的火山灰。火山爆发时强烈的气流甚至摧 毁了1300千米以外位于马来半岛吉兰丹与丁加奴 两州的部分森林。火山爆发之后,在残余的岛屿 之上覆盖了厚达100米的火山灰及浮石层。
土壤中的常见小动物
蜘蛛
蜘蛛多以昆虫、其他蜘 蛛、多足类为食,部分 蜘蛛也会以小型动物为 食。跳蛛视力佳,能在 5或10公尺内潜近捕获物,猛扑过去。蟹蛛在 与其体色相近的花上等候猎物。穴居在土中的 地蛛筑衬以丝的地穴,洞口有夜间打开的活盖, 捕食从洞口经过的昆虫。漏斗蛛织一张平网, 昆虫落网即引起振动;蜘蛛本身居于丝管内, 末端窄而通入植物丛或石缝中。
伪蝎
蛛形纲伪蝎目。形似 蝎,但无尾,体长仅 1∼7.5毫米。螯肢有丝腺 孔,须肢为毒钳。除寒冷 地区外广泛分布。多数栖 于树皮或石下,有的见於 书籍或旧箱柜中。在丝巢 中蜕皮、孵幼和越冬。
原尾虫
最原始的小型昆 虫,长0.5∼2毫米, 灰白,无翅,无眼。 约150种,生活在湿 土中潮湿的草土内、 树皮及砖石下 ,以 腐败有机质为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2)水生演替:
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 段→挺水植物和 沼泽植物阶段→ 森林群落
湖泊演替为森林
比较弃耕农田 上的演替与裸岩上 的演替过程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灌木林
乔木(树林)
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 演替成树林吗?
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
①一年生杂草 ②多年生杂草 ③小灌木 ④灌木丛 ⑤乔木(森林)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两者比较
• • • • 起点 基质 环境条件 经历时间
12
演替能否一直延续下去?
• 不能 • 当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处 于平衡状态,演替就不再进行,达到平衡 点。 • 顶极群落就是群落演替的最终平衡状态阶 段,是最复杂也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如 果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13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6
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后,可 演变为一个森林。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A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下列哪一项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A)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15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 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 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 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 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 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 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 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 分。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 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 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 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 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D)
下列4种群落类型中,哪些是以一年生植物占 优势的群落类型( B ) A.极地苔原 B.温带草原 C.热带雨林 D.常绿阔叶林
群落的动态发展
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 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 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 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 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 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 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14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 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 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和方向进行。
第5节 群落Leabharlann 演替知识点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湖泊演替过程 顶极群落
1883,8,27 印度尼西亚喀 拉喀托火山爆 发
几年 1909年 1919年 1934年
小草
蜘蛛 202种动物 621种动物
小树林
880种动物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 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 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 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 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 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类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裸岩上的演替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 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 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 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
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
做演替。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一个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 岩、湖底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