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师作品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九宫格”案例分析

“九宫格”案例分析

平面
当面对一个落后国家的有关统治诉求的立法机构建筑设计时,康 使用了一个纯粹集中式的古典神庙逻辑以及一个变形的中轴线: 将四角 对称的入口中心扭转了 45° 角,这带来两个流线上的巨大改变。
首先,主要入口虽然仍然居中,但是不是主立面延展上的对中, 而是以一个独特的角部进入的方式,突出了主入口,但消解了一个纯 粹威权的城墙式门前广场氛围。这个广场因为主要建筑立面的放射性 退后,使得虽然立面仍然采用大尺度手法处理,但是竟然在实际中产 生了更容易接近的温和性格。
“对空空间”的空间构成
“曼荼罗”是一种中心型构图模式,其中心“梵天”,是能量的源泉,是万 物之根本。这种古印度构图模式中心的虚空间,对应于建筑,则是九个方 块正中的中央庭院,一个阶梯式的露天剧场,其中央的方形空间为象征宗 教的“圣池”。这个露天空间表达的是空空如也,却吞吐万象,仿佛整个 宇宙的能量都汇聚其中。在建筑内部,以露天剧场为中心,将散布在周围 的建筑空间和游览路线高度统一于位于中央位置的开放空间———中央 庭院,在保持建筑多样性的同时突出了统一的主题。
他首先确定了一个集中式的主要建筑居中在地段中轴线上,两边 呈 V 字形排开一系列小型建筑群,以逐渐加强中心的国会大厦的殿堂 感。这是一个与当时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古典构图。
这个庞大的草稿来自于康在达卡的第三个晚上从睡眠中醒来的灵 感突袭。关于这个古典的形式,康甚至提到了清真寺与它的集合,谈 到了点亮灵感的古罗马浴室。
在建筑中表达古代宇宙的形式,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 标,正如古印度的“曼荼罗”和中国的“天圆地方”。在柯里亚建筑中, 从博帕尔会议中心、新班卡格特规划再到斋普尔艺术中心都使用了古 老的“曼荼罗”空间图式,折射出极强的东方艺术个性,蕴含着东方远古 吠陀精神的延续。建筑师意欲从这份延续中,表达深厚而独特的印度精 神,再现一种非凡的东方神韵。显而易见,这种精神上延续的震憾远比头 上加个大屋顶或洋葱头,身上套着罗马柱式等形式模仿要强烈的多。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作品解析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 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 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 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 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 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 术殿堂。
轮 船 码 头
沿街面
鸟瞰图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 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 美术馆。它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 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 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 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的确,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 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 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 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 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 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 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 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 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 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 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建筑师王树作品总体介绍

建筑师王树作品总体介绍

主要参展记录: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 ■ 2004 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中国美术馆 ■ 2004 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 ■ 2004 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 2003 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 ■ 2003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 2002 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 ■ 2001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 ■ 2001 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 “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 2001 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 ■ 2001 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 上海顶层画廊 ■ 2000 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 ■ 1999 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中国现当代建筑师崔恺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建筑师崔恺作品分析

? 首都博物馆的环境论总结:
? 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 属屋顶三部分组成。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 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 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 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 院、潺潺的流水,为观众营构了一个兼具人文、自 然情调的环境。
? 学历:天津大学硕士
? 任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
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 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 从业时间:1984年
? 所在单位: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二、代表作品
? 外研社(入选“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 筑”。)
? 昆山文体中心 ? 首都博物馆新馆 ? 拉萨火车站 ?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 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 ? 北京德胜尚城等
三、社会论·外研社办公大楼
? 建筑概述:
外研社办公楼的标志是它深红色 的、粗糙的外墙面(采用江南的红 砖),这在当年的北京是一个创举。 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第一楼”,也 是建筑设计师崔恺的标志性作品。
1995年开工,一二期分别建成于 1997和1999年。位于西三环北路 与厂洼路交叉口,魏公村桥西侧,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东南角,南邻 久凌大厦,北面与北京电视台遥遥 相对。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和中旭 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两期建 筑由廊桥连为一体,地下1层,地 上11层,全岩框架结构,暗红色 毛面陶土砖外饰。曾入选“北京九 十年代十大建筑”。
八、崔恺的建筑思想:
?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
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
?
材料之美, 沉醉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远、
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

建筑师——马岩松作品欣赏(12.05)

建筑师——马岩松作品欣赏(12.05)

广州国际生物岛太阳系广场(2005 国际竞赛中标,正在深化设计中) 建筑以开放的姿态漂浮在基地之上, 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了地面原本自然美好的开放空间。对基地内的三个文物建 筑祠堂,观生陈公祠、华帝古庙、陈氏大宗祠不仅仅是简单的保留,更是对古建筑所生存的空间的最大的尊重和继承。
800M----广州双塔西塔设计(2004) 马岩松在2004年设计的广州800米双广州双塔西塔设计,两座楼都高400米,连在 一起就称为800米,可以说是对追求高度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开了一个玩笑。
浮游之岛---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计划 (美国,纽约 2002年入围作品) 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横的的呢?马岩松的这个计划以其新的城市组织原则表达出我们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 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的质疑。
鱼缸 (2004年北京双年展) 你是人不是鱼?通过这个作品,马岩松表达了建筑最后的对象是空间使用者,即使鱼不会说话。
钢结构核心筒体+外表皮立面 外立面每层扭曲的造型和荷载均由 中心核心筒体承载 同时核心筒体钢柱间隙之间用来布 置电梯井道和各种管井、楼梯间、 卫生间等
案例分析——梦露大楼部分套内结构分析
案例分析——梦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楼施工现场
案例分析——梦露大厦项目背景
2005年底,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 加市的两家开发商决定举办当地40年来的首 次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为规划中的一 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寻找一个创新的设 计,建设一栋具有时代意义的超高层建筑, 从而树立城市新形象。 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率领他的MAD事务所 参加了这个竞赛, MAD在加拿大夺标的这个 螺旋形方案,其独特的造型被称为“梦露大 厦”,这是以中国为基地的建筑师第一次在 公开的国际竞赛中赢得设计权,引起海内外 轰动。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马岩松(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马岩松(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浅看马岩松和他的MAD 师承扎哈,亦有库哈斯的传统,在35岁之前就能成名的建筑鬼才小生,疯狂、大胆、不羁,独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一双长着想象力的巨大翅膀。

语不惊人言不休的气势,但他说的有理,研究他建成与未建成的每个作品之后,会发现,在那些前卫的形式背后,有着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很率直的哲学心态。

这种另类作风难免有所争议,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小生在外来的成名膨胀之背后,总有着一个清醒的逻辑,能独善其身,能自圆其说,而且还是说得有理。

当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北京胡同里出现巨大的金属泡泡,如同水滴一样的散落,看上去就好像是未来的梦幻世界,面对这样一种超前的想象,不敢说是好,还是不好。

传统是一种严谨的秩序,是历史的财富,但是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邻里关系的变迁,让过去城市中的细胞逐渐衰退而滥用,必然需要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力,才不致让这笔财富失去其价值。

这些看上去来自外太空的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树木和天空。

让历史、自然和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是一种城市理想,是想把北京的古城和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

这至少激发了我们跳出一种定势的思维去思考未来城市的目标与定位。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方式上,马岩松说:“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中国传统。

中国的传统实际上应该是中国的创造力,它们的核心是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实例都表明了人们对新技术和新创造的渴望。

我把这种对创新的渴望,理解成一种中国传统。

我从来不会从一种传统形式上寻找答案。

”所以,看MAD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一场革命。

在北京CBD上的浮游之岛、空中之城的未来实践中,就很明显地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质疑,认为未来的中国高密度大都市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续,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度,将数字工作站、多媒体商业中心、独立飞行停泊站、剧场、餐厅、公园、旅馆、图书馆甚至人工湖等城市功能相混合,以一种水平关系设置,将垂直城市软化并连接起来。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生动的 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
5、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贝聿铭认为,“建 能有好的设计。
建筑与结构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 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 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 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 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中银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 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 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 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 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 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 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外表经过锥 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形组织展 览空间是环绕主体空间,当人们到 达美术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不能 穿越,人们只能环绕这个空间,就 象岭南庭园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 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限度 的信息量。

贝聿铭建筑作品分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分析
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后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
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 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这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 之首的作品同样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80年代初,法国总 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 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 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 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 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 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 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经公布, 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 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 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 计方案。同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 奖。如今,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而且如是称赞:“卢浮宫
PLACE VILLE MARIE
• •
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PLACE VILLE MARIE大厦,是蒙特利尔的地标建筑。建于1962 年。 银色的十字PLACE VILLE MARIE坐落在中央 大车站正上方,1962年开始启用,首创了地下购 物区的观念,这是贝聿铭走向国际建筑设计舞台 的开山作品。每天晚上,楼上旋转的探照灯,80 公里以外都可以看的见。来到蒙城一定要去那里 坐一坐,而且顶楼的舞厅,也是蒙城有名的休闲 娱乐的好去处。

高层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需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设计案例。

案例一: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超高层摩天大楼。

它的设计独特,融合了多种创新元素。

从外观上看,其螺旋式上升的造型不仅极具视觉冲击力,还能有效降低风阻。

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并非仅仅为了美观,更是基于对风荷载的深入研究和计算。

通过模拟风洞实验,设计师确定了这种螺旋形态能够减少大楼在强风中的摇晃,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功能布局方面,上海中心大厦充分考虑了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

底部楼层设置了商业空间,吸引了众多高端品牌入驻,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休闲选择。

中间楼层则主要为办公区域,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办公设施,满足了各类企业的办公需求。

而顶部楼层则设计了观光平台和高级酒店,游客可以在这里俯瞰整个上海的壮丽景色,享受高品质的服务。

在绿色节能方面,上海中心大厦也有出色的表现。

大厦采用了双层幕墙系统,外层幕墙为玻璃,内层幕墙为铝板,中间形成的空气腔可以有效地隔热和保温,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能耗。

此外,大厦还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和雨水收集系统,为大楼提供部分电力和非饮用用水,减少了对外部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

案例二:迪拜哈利法塔迪拜哈利法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其高度达到了 828 米。

哈利法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之花蜘蛛兰。

它的建筑外形简洁流畅,线条优美。

整个建筑的立面采用了玻璃和金属板材相结合的方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结构设计上,哈利法塔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扶壁核心”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和外部的钢结构框架组成,能够有效地抵抗风力和地震力的作用。

为了确保大楼的稳定性,工程师还在大楼的底部设置了巨大的基础,将大楼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地基上。

王澍三合宅案例分析

王澍三合宅案例分析

王澍三合宅案例分析
在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内,坐落着一座由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的“三合宅”,这个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建筑,在空间上是内聚和封闭性的,在形态上保持建筑与空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在于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上,是设计者对于“中国房子”范型的一次具体的操作。

它的显现与修正来源于具体的功能与构造问题的思考,例如屋面的做法,为了解决雨水的排泄,双曲面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在这里,造型的考虑是次要的。

在周围环境映衬下的“三合宅”房子的基本状态“睡着了”,建筑师引入了“席居”的生活制度。

房子与居者同为“梦游者”。

空间形态与人的身体做缓慢、沉重、颠簸着的却没有中断的移动。

房子中间围着一方浅池,水波、睡者、房子互相荡漾。

温暖的目光看着周围世界的流衍。

混凝土屋顶下的侧入口材料方面使用了产自苏州的水磨清砖贴
面以及切割打磨的大青砖等传统材料。

整体呈现了和谐自然的一派禅境。

当代设计作品案例分析

当代设计作品案例分析

当代设计作品案例分析
中国当代建筑师作品案例分析贝聿铭人物介绍·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华人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特点·让光线来作设计建筑造型和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作品多以几何化出现主要设计作品1974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1981年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1982年香山饭店中国北京实验室麻州波土顿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1990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德国柏林1995年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1996年美秀美术馆日本滋贺县甲贺市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江苏苏州2004年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2006年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2008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又不同于密斯以混凝土为主早期代表作肯尼迪纪念图书肯尼迪图书馆肯尼迪图书馆位于波士顿港口地顷38公基地分析由几何图形的组合,个圆台形体,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个横长条体。

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建筑是大块面的交接和穿插,深色的玻璃幕墙和白色的墙体形成虚实对比,追求体平行感通那网大河网互动社区贝聿铭后期作品着重创造社区意识和社区空间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光与空间的结合代表作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日本美秀美术馆、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 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 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 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 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 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 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 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 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1. 简介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求设计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美学和可持续性等因素。

本文将对一些成功的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设计师的技巧和经验,为读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2. 案例一:The Gherkin(瓜片大厦)The Gherkin是伦敦市中心的一座标志性摩天大楼,其建筑设计由Norman Foster负责。

该建筑采用了与传统摩天大楼截然不同的独特形状,呈现出葫芦状外观,因此得名“瓜片大厦”。

设计亮点:- 独特的形状:建筑的柱状外观优化了通风和自然采光,减少了能源消耗。

- 高效的空间利用:瓜片大厦设计了一系列空中花园和景观露台,为办公区域提供了舒适的户外空间,增加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 灵活的使用:该建筑还有丰富的公共和商业空间,为城市居民和游客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场所。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通过形状、空间利用和功能灵活性等方面的创新,成功地将一座摩天大楼打造成了一个城市里的地标建筑。

3. 案例二:Sustainable School(可持续的学校)可持续建筑不仅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重要,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Sustainable School是一座位于荷兰的学校,由LIAG Architects设计并注重可持续性。

设计亮点:- 绿色能源:学校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和地热能系统,实现了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

- 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师通过合理的窗户布局和通风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风,减少了对人工灯光和空调的依赖。

- 可回收材料:该建筑采用了可回收材料,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这个案例展示了在教育领域中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可持续性的目标。

这座可持续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健康、环保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4. 案例三:The Shard(碎片大厦)The Shard是伦敦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筑。

设计师Renzo Piano通过结合商业、住宅、酒店和办公空间,在城市中心创造了一个综合性的建筑体。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析

解读建筑大师作品分析

西扎设计的维埃拉 • 迪卡斯(Vieira de Castro )别墅建造长达14年,建筑
空间设计一直处理微调状态,从这点我们能够理解西扎的建筑空间微妙变化
的由来。
哈蒂德设计的维特拉家具工厂消防站,很多来访者想踏入建筑中体验其中,这不符合消防规范的要求,最终
成为家具公司椅子陈列馆,建筑不因为它的功能的改变,而丧失其本身价值,反而这个建筑得到更好的利用, 这也是建筑师和业主当时没有想到的。
建筑需要考虑使用者在其中的活动内容和他们的生活习惯,建筑在满足生理、物理以上要求时,创造的3维空间尺度适 意,朝向良好,开窗合适这些同时保证了建筑空间舒适;另一方面,建筑心理要求的满足,很难像上面生理要求那样 按数据可以判断,空间窄与宽,是否符合个人的审美要求,人们体验空间的感觉是什么,这些方面只能因人而论,没 有确切的衡量标准。 人们按自己的需求组织安排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内部的秩序。而这个空间也能够表达出使用者的特点,同时也赋有一 定的意义。建筑师的任务不仅是满足业主的要求,还要善于挖掘出业主一般的具体要求下的有意思之处,首先对建筑 任务书的仔细研究解释成为建筑设计的开始,怎样积极影响业主,使设计能够深入到建筑师构想把握之中。
4.建筑功能组织
建筑就在人们的要求中,人们的需求决定建筑功能组织。人们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社会学家Maslow列出 以下方面: 1)生理(氧气、营养、性) 2)安全(保护、安静、自由和害怕); 3)隶属关系(爱慕、爱情、约束); 4)价值确认(自信、威望); 5)知识(新事物、思想、知识); 6)审美(秩序,美); 7)自我发展(潜在能力); 8)形而上(精神,意识)。
分析研究的路径-在历史框架中找寻建筑的本质
1,资料的找寻:资料收集整理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这是研究的第一步,认识建筑师及其他们的作品. 2, 分析及研究:对建筑各个元素和布局进行深入认真研究,关注其内在规律,而不是它的表象;分析 它的起因、形体、空间和建筑思想等,试图客观地看待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并逐步形成我们对建 筑的正确认识。 3,总结:现代主义与传统思维不同的地方,即抽象出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构成关系,并重建一个适 当的新的形式。

建筑作品分析(推荐五篇)

建筑作品分析(推荐五篇)

建筑作品分析(推荐五篇)第一篇:建筑作品分析在济南市区东部,历城区洪楼广场北侧,有一座教堂,它不仅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这就是洪楼教堂,全称为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因其建筑雄伟、规模庞大,洪楼教堂已经成为济南文化带的一个重要象征,也为中国近代宗教建筑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观其形态,穹顶高塔冷然傲立,仿佛从中世纪油画中走出的一抹瑰丽倩影,尽管青灰色外衣已经傍身百年,却是愈显庄严肃穆。

岁月无损它的美,时光积淀了它沉静悠然的仪态,它就这样静静伫立在喧嚣都市中,为浮躁的心提供一处栖息之地。

有人说,原汁原味总是最好的,比如漂洋过海的唐人街,改良后的西式快餐,终究失了韵味,而在中国这样一个融合能力极强的国度,舶来品却是极易被同化,这时候坚持真我最是可贵。

如今的济南俨然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摩天楼、玻璃墙,建筑总是少了自己的特色。

于是,完美呈现了西方哥特建筑风格的洪楼教堂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干涸的心湖,给人以视觉上的先行享受。

洪楼教堂为双塔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4年,与世界闻名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尔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极为相像。

作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洪楼教堂结构合理,细部处理精细,给人精雕细琢、富丽堂皇之感。

教堂双塔接近60米,顶部十字架高耸入云,大有接天飞升、穷尽奥义之态。

然而走近细看,大众网记者发现,这样一座典型建筑中却又于细微处体现着中国元素:教堂主厅屋顶的中国传统小黑瓦、中门两侧的石雕龙头、教堂内部穹顶与石柱相接处的国画纹饰……然而,中西结合的元素并未使它显得突兀,反而加重了这份美感:黑瓦青墙演绎出一派端庄素雅,龙目圆睁、龙嘴大张的雕刻尽显古典沉淀,而高山流水、松鹤延年的国画也承载了人类的美好寄愿。

拜伦诗中说,你哭,似一朵紫罗兰上垂露,你笑,赛过蓝宝石的火焰,无论欢乐哀愁、西式国风,洪楼教堂都有它独特的美。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诗歌《美》中,对美做了终极定义:无法形容你的美,因为你本身就是美,而站在午后金色阳光下的洪楼教堂则很好地诠释了这段诗句。

中国当代新锐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与设计作品 马岩松 崔彤篇

中国当代新锐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与设计作品 马岩松 崔彤篇
对于马岩松和他的事务所,取得的成功是长期的积累和追求;同样,要在国内得到在国际上一样的认 可,要打破过去的很多制式,也要不断努力,让中国的市场对建筑有更新的理解。
Page ▪ 6
6
主要作品
Page ▪ 7
7
作品简析--红螺会所
在北京北部的密云地 区,距京城仅一小时车程 的红螺湖别墅区成为了一 个具有幽雅自然环境的居 住区。
Absolute Tower有56层,每一层平面都是一摸一样的椭 圆,但随着楼层升高,他们在旋转着不同的角度。二维不变的 56个椭圆平面到性感的、变化的三维曲面就这样形成了。从一 层到十层,每层旋转一度,11层到24层每层旋转8度,26层到 40层,每层旋转8度,第41层到50层,每层以3度旋转,最后6 层以1度旋转。设计不是最求简单的结构和视觉上的旋转,而是 对密西加沙市文化、历史、环境作出的一系列反映,这种反应不 仅是一种适应,更多的是在自然中为密西加沙市的城市文化寻找 多变的、独特的城市因素。
跟随这个表面的运动可以 进入两个方向的四个分支空间 :湖面下的下沉花园,和一个 漂浮在湖水中的游泳池。
Page ▪ 9
9
下沉的庭院将人引至低于水 平面1300mm的高度,穿过这里 ,仿佛身体的一半在水面下,或 者坐下,视线便和湖面保持水平 。
漂浮在湖面中的游泳池和周 围的湖面也是水平的,他们之间 的界限是模糊的。
层次模糊的需求。我们认为建筑本身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反映和强调,高塔
的设计一直是对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有力的陈述。
Absolute Tower位于密西加沙市最终要的Hurontario街和
Burmhanthope路的交汇处,她的主要性和标志性将使这片区域成为这
个低密度近郊城市的中心。在我们的设计中,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尴尬的境地让人无奈,"千城一面"的格局无法打破。

中国的建筑师也已经习惯用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传统的中国美学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师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的无奈,很多"建筑师"也已经被训练为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

无论是北京香山饭店、还是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吴良镛的菊儿胡同,都是少数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发展的思考。

2012年,普利兹克奖落户中国,以王澍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目前建筑创作环境的反思。

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王澍作品深入人心,为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注入一剂活水。

研究王澍,不仅仅是研究其具象的建筑,而是研究其建筑的思想,建筑情怀,研究其对中国传统营造的继承与发展。

场所精神,建筑回归,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研究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形成同自然和偕共生的哲学观。

人们崇尚自然、依赖自然,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看成是至高的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结构也以同自然环境迅应协调为主,具有内在的乡士特性。

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全球范围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潮,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开始嫌弃自然材料而热衷工业材料,崇尚机器美成为时代的主题。

当下的中国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开始抛弃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的传统技术,忘记悠久的历史与情感,抹杀地域差异而全盘接受西化。

似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生活在这些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感受不到原有城市的脉络,传统文化也失去传承,市民失去了在这个城市应有的时空感应和身份,因此出现了地域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愿望。

研究乡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有了历史的积淀,给人以"家园的"稳定感,体现了一种本土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

王澍作品分析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地分析
室外
室内
从平面布局上来看, 对中轴线这一几 室外 乎是传统生命力的东西,贝聿铭理所当 然的加以利用,事实上这条轴线从入口 处的广场就已开始,穿过入口,通过主 体建筑直通后花园。抽象的曲水流觞正 是后花园之于轴线的点睛之笔。
• 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它的屋顶采用 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 院
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 要庭院,三面被建筑包 围,朝南一面敝开,既 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 有北方园林的开阔。
• 曲水流觞可以算是整个香山饭 店的精华所在,抽象的曲水仿 佛蜿蜒过千百年的历史聆听今 日钟声。它以一种含蓄的姿态,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符号的提炼体现了设计者 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当代建筑师作品案例分析
------------贝聿铭
人物介绍
• 贝聿铭,美籍华人 建筑师,1983年普 利兹克奖得主,也 是第一位获得普利 兹克奖华人建筑师, 被誉为“现代建筑 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 让光线来作设计 • 建筑造型和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 作品多以几何化出现
主要设计作品
建筑是大块面的 交接和穿插,深 色的玻璃幕墙和 白色的墙体形成 虚实对比,追求
整体平行感
贝聿铭后期作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着重创造社区意识和社区空间 •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 光与空间的结合 • 代表作 • 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日本美秀美术
馆、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香山饭店
• 香山饭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二十多公里 处的香山公园,并且位于乾隆的香山行 宫静怡园内寝宫中的遗址之上
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 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 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 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建筑立面沿对角线方向分成四个三角形区域,每隔
若干层就切去一个,到44层以上就保留四分之一,至到屋 顶变为三角形,整体建筑为多棱晶体形的独特造型。
该图位于十七楼的 内庭,在其询问台上方 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 塔,营造出实体空间里 的虚空间。

建 筑 分 析
港 中 银 大 厦
香港中银 大厦的基 地的基地 四周都有 公路围绕, 需要在高 楼林立的 中环“出 人头地”, 唯有往上 发展地点
基地分析
建筑的四个 立柱构成了复 合结构系统, 不仅可以抵御 强台风,也避 免了在室内使 用竖向支撑。 因此,与同等 尺度的典型建 筑相比,中银 大厦的钢材用 量更少。
• 1974年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 • 1979年 肯尼迪图书馆 波士顿 • 1981年 摩根大楼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 1982年 香山饭店 中国北京 • 1982年 中银大厦 中国香港 • 1985年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 1989年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 • 1990年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德国柏林 • 1995年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北京 • 1996年 美秀美术馆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 2006年 苏州博物馆新馆 中国江苏苏州 • 2004年 中国驻美大使馆 华盛顿特区 • 2006年 澳门科学馆 中国澳门 • 2008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
有趣的是,巴黎罗 浮宫,贝氏华盛顿艺廊 东厢,都有小金字塔的 造型。其实最早有金字 塔造型的是肯尼迪图书 馆,但该方案因为一些 问题而没有实施。四个 方案的金字塔尺度不一, 但它们的共同点有采光 功能。
巴华黎盛罗浮顿宫艺玻廊璃东金字厢塔
中银大厦
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 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 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 了精致的室外空间,塔楼临街的一层向内缩 进,向公众开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们远 离城市的喧闹。建筑由宽阔的散步道包围, 两侧是凉爽的水景花园,屏蔽了周围的交通 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噪声。
香山饭店的前院
• 按照贝聿铭的 构想,客人先 走过插满五面 红旗的牌楼, 来到铺着灰色 地砖的前庭, 才看到开着传 统八角和梅花 型窗户的的白 色灰泥墙正面。
走进来,能看到 环绕贝聿铭典型 空间架构天窗的 大厅。同时也能 看出贝老的设计 特点---光与空间 的结合,使空间 变化万端。
香山饭店的后花园
几何框线和玻璃构造也 是美术馆的一大亮点
纵览全馆,以三角形为母体 的构图随处可见,三角形钢 架结构的屋顶和上面的仿木 纹铝格栅所形成的光影效果 是贝老先生的一大设计特点。
对于贝聿铭来说, 设计的关键是该结构对 于中国人民和当时作为 英国殖民的香港而言的 象征意义。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 X形具有代表死亡的意 思。因此,贝聿铭选择 了更加柔和的菱形。竹 子是该建筑的设计非常 重要的灵感来源。这座 大型结构的躯干代表着 竹子的生长方式,象征 着希望和中华文明的复 兴。
如果仔细观察中银大厦,就会发现贝 老先生开始出现个人独特的设计风格。
日本美秀美术馆
我当时想,为什么不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
山谷中造一座桥,由桥将游人引进美术馆,从而避
免由山路邂入势必影响自然的做法,这让我想起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我设计山洞和过桥带
来了灵感。
-------------------贝聿铭
取 景借

出于气候的需 要,日本传统建筑 的坡屋顶形成日本 传统的神社和农舍 的入母屋造,将其 进行抽象化设计, 形成有特色的侧面。
早期的作品
• 有密斯的影子,又不同于密斯 • 以混凝土为主 • 早期代表作 •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
肯尼迪图书馆
• 肯尼迪 图书馆 位于波 士顿港 口,占 地3.8公 顷。
基地分析
由几何图形 的组合,一 个圆台形体, 一个似长方 形,似三角 形的竖体, 一个横长条 体。建筑主 体上有一块 大面积突出 的黑色玻璃 幕墙,镶嵌 在全白建筑 正面上,整 座建筑造型 独特简洁, 反差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