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合集下载

辩证

辩证
1.肝郁气结: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侯。
【证侯表现】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肋或少腹胀痛, 或咽有梗塞感,或肋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 不调,甚至闭经。
【证侯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肝的疏泄失常所致。肝属 木,主疏泄,以疏达为畅,今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故见 精神抑郁、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
【证候分析】痰的形成与诸多原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 七情,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逸少劳,过劳体虚等影响肺、 脾、肾的功能,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为痰。
3.饮证:饮邪是由于体内水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 质清稀。
【证侯表现】脘腹痞满,沥沥有声,泛吐清水,咳嗽气喘, 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心悸。
【证候表现】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口苦咽干,小 便黄,大便秘结。
(3)气闭证:是指邪气阻闭脏器、官窍,以突发昏厥或绞 痛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侯,属实证。
【证侯表现】突然昏仆或昏厥,四肢厥冷或见绞痛,二便不 通,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
【证侯分析】大怒,暴惊,忧思过急闭阻气机,或淤血、砂 石、蛔虫、阻塞脉络、管腔所致。
5.血瘀证: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体内, 或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脏腑、器官、组织之内,失去正常 生理功能者,均属淤血。
【症候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体 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症候分析】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而耗伤阳气,或 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偏盛所致。寒症包括表寒、里寒、实寒、 虚寒等证。
2.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导致机体的功能活动亢 进所表现出的以温、热为主的一类症候。
(一)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来自。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 浅在肌肤的证候。

中医“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中医“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中医“寒证”与“热证”的鉴别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热证与寒证1.热证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阴液受损,或是亏损而阳气偏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而表现为“温、热”等症状的特点。

热证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

2.寒证阴邪致病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受抑制而表现为“冷、凉”等症状的特点。

寒证分为实寒证与虚寒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调经论》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即是此义。

二、热证的证候表现热证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寒湿郁而化热,或七情过激,五志化火等导致体内阳热过盛所致。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

1.实热证病势急骤,形体壮实者,多为实热证。

2.虚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多为虚证。

3.表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表者,多为表热证。

4.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虚阳亢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三、寒证的证候表现寒证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冷所致。

主要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蜷卧,局部冷痛,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质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1.实寒证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

2.虚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

3.表寒证寒邪袭于表者,多为表寒证。

4.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虚阴盛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四、真热假寒证是指疾病的本质是热证,却出现某些“寒象”,又称“热极似寒”。

这些“寒象”与寒证的表现有所不同,如虽四肢厥冷,但胸腹灼热,不欲近衣被;虽脉沉迟,但按之有力。

是热证发展到较为严重、复杂阶段的表现,也是阳热内盛的反映,只不过较常规热证的病机和表现更为复杂。

五、真寒假热证是指疾病的本质寒证,却出现某些“热象”,又称“寒极似热”。

这些“热象”与热证的表现有所不同,如自觉发热,但触之胸腹无灼热,且欲加衣被;虽面色红,但为两颧浮红,时隐时现,虽口渴,却欲渴热水,且饮水不多;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有力。

医学知识之八纲

医学知识之八纲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的内容,《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

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

《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

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

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

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

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

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所以,进行八纲辨证时不仅要熟悉八纲证候的各自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八纲辩证

八纲辩证
2、证候表现:恶寒、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 苍白、肢冷倦卧、溲清便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 迟。
3、病因:
(1)、外感阴寒邪气。
(2)、久病内伤,阳气耗损。
(3)、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4、分类: (1)、表寒;(2)、里寒;(3)、 虚寒;(4)、实寒
八纲辩证-----寒热
(二)、热证
1、定义: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 表现出来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2、病因: (1)、外感热邪。 (2)、寒邪入里化热。 (3)、七情过激,五志化热。 (4)、饮食不节,内生火热。 (5)、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 3、辩证要点: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 不安,痰涕黄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 干,脉数。 4、分类:(1)、实热;(2)、虚热。
3、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 和证候。
主要证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 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八纲辩证-----相互关系
八纲在运用于疾病的辩证过程中,虽然每一 纲才都有独特的内容,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1、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 2、辨别寒热必须与虚实表里相联系。 3、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
(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阳格,由于阴寒内盛,阳气 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临床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身热 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馀而不多, 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 等寒象。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是假。
气弱懒言,食减倦怠,头晕心慌 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舌淡嫩苔 薄白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

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

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

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

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

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等等。

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

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寒热辩证的要点

寒热辩证的要点

寒热辩证的要点1. 哎呀,寒热辩证首先要看体温啊!就像冬天觉得冷、夏天觉得热一样明显。

比如你感觉自己特别怕冷,别人穿短袖你得穿棉袄,那很可能就是寒证呀。

2. 别光看怕冷还是怕热,还要看面色呢!寒证的人脸色往往白白的,不红润,这就像冬天的雪地,没啥血色。

而热证的人脸色可能红红的,像发烧了似的。

比如有的人满脸通红,这可能就是热证的表现呢。

3. 还有舌苔呀!寒证的舌苔可能白白的、厚厚的,像覆盖了一层霜。

热证的舌苔可能黄黄的、干干的。

就好比下雪天和大晴天的区别。

比如舌苔黄腻的人,那大概率是热证哦。

4. 再看口渴不口渴呀!寒证的人通常不太口渴,不太想喝水。

而热证的人可能老是觉得口渴,不停地想喝水。

这就像沙漠里的人和在常温环境里的人的差别呀。

比如总觉得口渴干燥的,很可能就是热证啦。

5. 大小便也能反映呢!寒证的人可能大小便比较清稀。

而热证的人大小便可能发黄、发烫。

这就好像凉水和热水的不同状态嘛。

比如小便发黄的,也许就是热证在作祟。

6. 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呀!寒证的人可能精神不太好,懒懒的。

热证的人可能比较烦躁,容易发火。

就好像阴天让人没精神和晴天让人活力满满的区别。

比如一个人总是很烦躁,没准就是热证呀。

7. 脉象也要关注哦!寒证的脉象可能比较沉紧。

而热证的脉象可能很快很有力。

如同平静的湖水和湍急的河流。

比如脉象又快又有力的,那十有八九是热证呢。

8. 别忘了发病的缓急呀!突然发病的常常是热证多一些,慢慢出现的症状可能寒证多一点。

好比一阵急风暴雨和慢慢飘起的雪花。

比如一下子就高烧起来的,多数可能是热证咯。

我觉得寒热辩证真的很重要呀,一定要仔细观察这些要点,才能准确判断呢!。

八纲辨证,寒热的鉴别以及与表里关系

八纲辨证,寒热的鉴别以及与表里关系

八纲辨证,寒热的鉴别以及与表里关系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

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

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

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

寒证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热证的鉴别要点
在中医理论中,寒证和热证是两种常见的病理类型。

准确鉴别寒证和热证对于
中医师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首先,寒证与热证在病程上有所不同。

寒证通常表现为症状急剧,病程较短,
而热证则病情较为缓慢,病程较长。

其次,寒证和热证在体温上有所差异。

寒证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经常会感
到寒冷,反而喜欢温热环境。

热证患者则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皮肤会呈现红色,且患者会感到口渴和不适应高温环境。

第三,寒证和热证在舌苔上也有区别。

寒证的舌苔一般是白腻的,而热证的舌
苔偏黄。

此外,寒证与热证还能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鉴别。

寒证患者通常会出现
寒战、恶寒、腹泻、尿频等症状,舌有可能呈现淡白色。

而热证患者常会出现口渴、焦虑、便秘、尿少、尿黄等症状,舌有可能呈现红色。

诊断时,中医师还需结合患者的脉象来进行鉴别。

寒证患者的脉象通常是沉迟、紧缩,而热证患者的脉象则是滑数、有力。

综上所述,寒证和热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类型。

通过观察病程、体温、舌苔、症状和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师可以准确鉴别寒证和热证,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对于中医师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漫谈中医的辨证(二)--八纲辨证之二

漫谈中医的辨证(二)--八纲辨证之二

腑 阳气 亢 盛 ,或 因 阴虚 而 致 阳亢 凡 因感 受 寒 邪 ( 括 所 形 成 的具 有 温 、 特 点 的 证 候 。 包 热
热 药 , 证 用 寒 药 , 者 治 法 迥 然 热 两
不同。
过 食 生 冷 ) 久 病 阳 虚 ( 体 功 能 阳盛 ( 邪 或 机 能 病 理 性 亢 进 ) 或 肌 热 所
3 6
隆舾 藩 辛 剃承翘解毒 片 O 天 新药 药 营 公司总 销 全 免 咨l话 8 . 8 5 , 津中 业 品 销 经 国 费 j : 8 . 9 l 电 0106
之症 。
状 态 时 所 形 成 的证 候 ,称 之 为 实 有 病 证 类 型 的 总 纲 ,是 八 纲 之 中 以 口
3 .寒 热 证 的 鉴 别 要 点
证 。邪 气 , 即致 病 的 因素 。包 括人 的总 纲 ,其 他 六 纲 都 可 以 归 纳 为
阴 阳两 大 纲 。 即表 、 、 证 属 阳 实 热 纲 , 、 、 证 属 阴 纲 。如 《 岳 里 虚 寒 景
渴 与 否 、 色 、 肢 、 便 、 象 、 体 感 受 的外 界 病 邪 ,以及 内脏 功 面 四 二 舌
生 内 热 ” 就 是 这 个 意 思 。反 之 , , 阴 溏 薄 , 色 苍 白 , 淡 , 白滑 , 苔 黄 ,脉 数 等 等 。 中 医所 指 的 热 面 舌 苔 脉
邪 ( 括 寒 、 等 ) 病 , 易 导 致 紧 或沉 迟 等 。 包 湿 致 容 肌 体 阴 气 偏 盛 而 阳气 受 损 ;或 者
因寒 邪 所 致 的寒 证 , 由 于 阳
证 , 一定都有体温升高 。 不
凡 因 感 受 外 界 热 邪 ,或 阳 气
素 常 属 于 阳气 虚 衰 的体 质 ,而 又 气 被 郁 遏 不 能 发 挥 温 煦 周 身 的 作 亢 盛 所 致 的 实 热 证 候 ,大 多病 势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分析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分析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表寒里热证中医病证名。

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

由(1)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2)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1、九味羌活汤,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

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2、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内热,又称寒包火表寒重里热轻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表寒轻里热重汗出而喘,身热或肌表无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表寒里热同重发热恶寒并作,呈阵发性,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舌微红。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1. 哎呀呀,寒证的人怕冷得很嘞!就像冬天没穿厚棉袄一样,总是手脚冰凉。

你看那大冬天还穿很少的人,大概率就不是寒证。

而热证呢,那是怕热得不行呀,就跟夏天在大太阳下暴晒似的,动不动就出汗!比如说大热天还在剧烈运动后满头大汗的人,可能就偏热证呀!2. 寒证的人面色往往比较苍白,看着就没啥精神头,好比那阴天的云朵一样。

嘿!你再看看热证的人,面色可能泛红,就像那红苹果似的。

像是有些人一激动脸就通红,可能就有点热证的倾向嘞!3. 寒证的人小便清长啊,那尿量可多啦,就像水龙头没关紧一样。

但热证的人小便可就黄短咯,就像那浓缩的果汁似的。

你想想身边有没有那种老是频繁上厕所但尿又很多的人,说不定就是寒证呢!4. 寒证的人舌头颜色比较淡,舌苔也白白的,像下了雪似的。

可热证的人舌头就发红呀,舌苔可能还发黄呢,跟那鲜艳的花朵似的。

你说要是看到有人舌头红红的,会不会就是热证呀?5. 寒证的人喜欢喝热的东西,喝口热水浑身舒坦,像在温暖的被窝里一样。

相反热证的人就爱喝凉的,那冰饮喝下去才痛快呢,就像大热天跳进了凉水里。

你周围有没有那种大冬天还爱喝冰水的人呀,那不就是热证嘛!6. 寒证的人大便往往稀溏,哎呀,就跟那没成型的泥巴似的。

而热证的人大便可能就比较干结,像那干硬的土块一样难拉。

想想有的人老是拉肚子,会不会就是寒证导致的呀?7. 寒证的人身体可能总是懒懒的不想动,就像那没充电的机器人一样。

但热证的人就可能比较烦躁好动,跟那调皮的猴子似的。

你周围有没有那种整天没精打采的人,是不是就是寒证呀?我觉得寒证和热证还是挺好区分的嘛,只要仔细观察这些方面,就能大概判断出来啦!。

中医寒热辨证方法(通俗易懂)

中医寒热辨证方法(通俗易懂)

中医寒热辨证方法(通俗易懂)什么是寒热辨证?寒热辨证的具体内容和临床意义各是什么?这是本文要讲述的内容。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疾病的性质不只是为寒为热。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类经·疾病类》亦说:“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

”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即是此义。

说明从分析病邪的属阴属阳与分析机体阴阳的盛衰,所得寒证、热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恶寒(及畏冷)、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

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判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者,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者,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是辨明疾病性质属寒或属热,为散寒或清热提供治疗依据。

一、辨寒证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食寒凉生冷,阴寒内盛所致。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㿠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机制分析】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暖、蜷卧等症;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润。

【辨证要点】本证的临床辨证要掌握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阴寒内盛或阳气不足为主要病机。

辨证_中医基础学

辨证_中医基础学
(3)应辨清表里虚实。
(三)寒证及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
(1)上热下寒 如:胸中烦热,口臭喜冷,牙龈肿痛。 兼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
12
(2)上寒下热 如:脘腹冷痛,呕吐清涎。 兼见小便短赤涩痛。
(3)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烦躁,口渴,尿黄。
13
(4)表热里寒 发热恶寒,咽痛咳嗽。 四肢不温,大便溏泄。
31
5、虚寒证 (1)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少气懒言,腹痛喜按,小 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少苔,脉沉迟无力。
(2)辨证要点 有畏寒、面色恍白,腹痛喜按,尿清便溏及典型 舌脉。
32
6、实寒证 (1)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腹痛拒按,肠鸣腹泻, 舌苔白润,脉迟有力。 (2)辨证要点 A、有恶寒、喜暖、腹痛拒按及典型舌脉。 B、及虚寒症的鉴别
王执中《伤寒正脉》:“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 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3
4、定名于近代 如祝味菊《伤寒质难》:“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是也。”
(三)八纲辨证的理论意义 八纲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掌握八纲辨证即能把握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为治疗疾病 确立总的原则。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理论意义。
(1)有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的一般痰火脉症。 (2)有痰火扰心、心神失常的典型脉症。
43
(八)痰迷心窍 1、形成原因 情志刺激,痰浊内阻。 2、临床表现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举止失常;或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目睛上视,手 足抽搐。 3、辨证要点
(1)精神抑郁,神志痴呆为癫症。 (2)突然昏倒,手足抽搐为痫症。
44
(九)痰火扰心 1、形成原因 情志刺激,痰火内郁,外感火热。 2、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神昏谵语或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 可兼见发热气粗,面红目赤,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3、辨证要点

寒证与热证的辩证要点

寒证与热证的辩证要点

寒证与热证的辩证要点寒证与热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两种病证类型,也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寒属阴,热属阳,两者相互对立但也相互依存,辩证时需要注意各自的特点和表现,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从病因、症状、舌象等方面探讨寒证与热证的辩证要点。

一、寒证的辩证要点1. 病因:寒证多由寒邪入侵引起,如受寒、穿着不当、冷饮过多等。

另外,脾胃虚寒、肾阳亏损等原因也会导致寒证的发生。

2. 症状:寒证主要表现为寒冷感,喜温怕冷,畏寒肢冷,喜暖喜厚衣物,舌淡苔白等。

常见的寒证有感冒、腹痛、腹泻等。

3. 舌象:寒证舌苔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下静脉曲张等。

4. 治疗方法:寒证的治疗原则是温阳散寒,常用的药物有附子、干姜、肉桂等温性药物,可配合温针、灸法等物理疗法。

二、热证的辩证要点1. 病因:热证多由外邪入侵或内部热毒引起,如感受炎热天气、感染病毒等,或因体内阴阳失调、湿热蕴结等原因导致。

2. 症状:热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大汗、红目、便秘等。

常见的热证有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3. 舌象:热证舌质红、舌苔黄,舌尖红,舌面干燥,舌体较小等。

4. 治疗方法:热证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的药物有黄连、连翘、银花等寒性药物,可配合针刺、拔罐等疗法。

寒证与热证在病因、症状、舌象和治疗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确判断是属于寒证还是热证,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寒热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在辨证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寒证与热证作为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准确辨证施治,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患者也应该加强自我保健,避免寒邪和热邪的侵袭,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分类,它是根据患者体内的寒气或热气表现出来的症状特点进行鉴别的。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寒热证的定义和特点寒热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分类,它是根据患者体内的寒气或热气表现出来的症状特点进行鉴别的。

寒热证的特点是寒证主要表现为寒冷感、喜温怕冷等症状,而热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

二、寒证的鉴别要点1.体温:寒证患者体温常偏低,手脚冰凉,喜温怕冷。

2.症状:寒证常伴有畏寒、肢体厥冷、面色苍白等症状,病情加重时还可出现寒战、畏寒不欲饮食等症状。

3.舌苔:寒证的舌苔多为白色,薄而湿滑。

4.脉象:寒证的脉象多为迟缓、沉弱、紧缩。

三、热证的鉴别要点1.体温:热证患者体温常偏高,手脚发热,喜凉怕热。

2.症状:热证常伴有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病情加重时还可出现头晕目眩、口干舌燥等症状。

3.舌苔:热证的舌苔多为黄色或黄白相间,厚而干燥。

4.脉象:热证的脉象多为洪大、数而有力。

四、寒热证的鉴别方法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属于寒证还是热证。

2.问诊: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病情、病史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症状特点,进而鉴别寒热证。

3.闻诊: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声、呼出气体的气味等情况,可以进一步鉴别寒热证。

4.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象情况,进而鉴别寒热证。

五、寒热证的治疗方法1.寒证的治疗:寒证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温阳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温热的中药、保持温暖的环境等来缓解症状。

2.热证的治疗:热证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服用清凉的中药、保持凉爽的环境等来缓解症状。

六、寒热证的预防方法1.寒证的预防:寒证的预防主要是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环境的刺激,合理饮食,增加体内的阳气。

2.热证的预防:热证的预防主要是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度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通过以上的鉴别要点,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是属于寒证还是热证,并根据具体的症状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鉴别诊断寒、热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鉴别诊断寒、热

寒、热寒热是指病证的两种不同性质。

辨明寒证、热证,是治疗时选用寒药热药之依据。

一般应结合病人口渴和二便情况,四肢发冷、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加辨别。

一、寒证:凡由寒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衰退所引起的证候,均属寒证。

寒证通常有表寒、里寒之别,表寒见表证一节,里寒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发凉,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滑,脉迟等。

治疗宜用温里法。

二、热证:凡由热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亢盛所引起的证候,均属热证。

热证通常有表热与里热之别,表热见表证一节;里热常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烦躁,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干黄,脉洪大而数。

治疗宜用清法或泻下去。

注意:1. 热证多系热邪(温邪或暑邪)所引起,但也可由风、寒、湿诸邪转化而来,如外感风寒入里常可化热而成里热证。

2. 口渴、二便、舌苔、脉象为鉴别寒证与热证之重点。

3. 寒热真假: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有时会出现假象,即热证见寒象(真热假寒),寒证见热象(真寒假热)。

学应该仔细从脉象土体会之。

突破假寒、假热这些表面现象,抓住病证的本质,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临床上,除详审病人主要症状外,舌苔与脉象常常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

(1)真热假寒:手足冷,苔黑、脉细,似属寒证,但虽寒反不喜热,脉虽细但按之有力,舌苔虽黑并不湿润。

说明此为内热炽盛,外现假寒之象。

此乃由于内热亢盛,阳气郁而不伸,故见手足冰冷等现象,但必有口鼻气热、口渴喜冷、便干、尿少而赤、苔黑而干燥等症状。

(2)真寒假热:身热,面色浮红,口渴欲冷饮,苔黑,脉浮大下,苔黑但滑润,脉浮大但按之无力。

说明此为阴寒内盛,外现假热之象。

此乃由于阴盛于内,逼阳于外,故外见身热、面色浮红等假象,但必有口鼻气冷,饮水不多、喜热、小便清长、舌质胖嫩、苔黑而润等症状。

4. 寒热来杂:疾病可以单纯表现热证或寒证,亦可寒证与热证同时出现,如目赤、口干、咽痛,此为上热,同时又出现脘腹冷痛,便溏等下寒的症状,故称为上热下寒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

总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必须详辨。

1.寒热错杂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

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类型。

(1)上热下寒证:阳盛于上,阴盛于下。

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下寒)。

(2)上寒下热证:阴盛于上,阳盛于下。

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痰涎(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

(3)表寒里热证:寒邪袭表,表未解而邪气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结(里热)。

(4)表热里寒证: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

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2.寒热转化证寒证和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由寒转热证: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转为热证,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

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

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临床表现,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

(2)由热转寒证:临床上先见热证,后转为寒证,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

可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功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

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此属由热转寒的过程。

寒热转化是病情发展的表现,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未衰,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3.寒热真假证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

(1)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证”,由于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或肌表,而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

患者可见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寒之症,但细察之,患者手足冷而身体灼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脉虽沉却数而有力,并见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

此时所见之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患者可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热之症,但仔细观察,患者身虽热而反欲加衣被,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