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应一般的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巩固拓展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2.四一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年每组种了多少棵?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跳远的成绩肯定都是2m.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3)小华不会游泳,但她说:“我身高160cm,这条小河平均水深才0.8m,我一定能安全过河.”()
(4)小东所在的小组同学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的小组同学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2.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
今天就来学习平均数。
二、互动新授
1.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
问: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设计意图:总结性语言使学生明确如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通过简单的实际操作,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明确平均数与传统的平均分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平均数是能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统计应用中最广泛的一个指标。本环节借助比较两队的成绩,形成“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的认知冲突,通过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使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可以代表整体的平均水平,还可以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定义;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定义;2.如何计算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长度不一、数量不一的一组数据如何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本课的主题为“平均数”,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平均数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这组数字:4、8、12、16、20,这是一组数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可以用黄油和面包举例子,假设一个面包有10片,现在有20片面包和20块黄油,要平分到20个人手中,请问每个人应该分到几片面包和几块黄油?同学们可以回答,每个人分到一片面包和一块黄油。

那么这组数字呢?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直接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同学们可以写在个人笔记本上。

(二)讲解平均数是什么呢?平均数就是一组数的“平均值”,用数学符号表示为x̄。

如何求这组数字的平均数呢?我们直接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得到这组数字的平均数为:12。

(三)练习练习1:计算平均数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47页,把上面的数字写在黑板上计算平均数。

练习2:考虑一个老师带着40个学生去学校旅行,他们坐在4个大巴上,请问每辆大巴要分多少人?每个学生应该怎么做?(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平均数就是用加法求和后再除以数字的个数,我们可以用计算器直接得出答案。

同时,还学习了如果一组数字长度不一,数量也不一,如何求平均数。

(五)作业1.计算以下数字的平均数:2、3、5、7、11;2.找来一组数字,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并写在作业本上;3.观看网课上关于平均数的视频,并做好笔记。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先是引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场景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何为平均分配。

然后通过计算器计算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具体计算方法。

最后对于一些长短不一样的数字组合,我们给出了示例,让学生依据示例掌握解题思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求法,举例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2. 板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平均数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是否掌握,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

3. 家长反馈:了解家长对课程的看法,收集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平均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环节,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案

—1 ——3 —设计意图:当第三组比赛人数不同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人数不同怎么比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在讨论中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验到平均数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环节三:归纳积累实践应用(随堂检测)教师活动活动一:基础练习1.看着同学们踢的那么高兴,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坐不住了,瞧,这是她们的每人踢的个数,谁能说说,她们这组数的平均数大约是几?在哪个范围?学生活动活动一:基础练习1.独立完成2.小组互相讨论验证结果。

3.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活动二:变式练习活动二:变式练习(1)说说看师:他们在干什么?师:三(1)班这次检测班平均分为91分。

是什么意思?师:2014年“五一”期间张家界森林公园日均客流量为9000余人次。

谁来说?生:测试生:回答生:回答(2)比比看师:咱们说了那么久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场比赛吧!比赛之前我们先读一首古诗吧!读的真好!既然是比赛就要有比赛规则,谁能大声的读出比赛规则?生读规则:A、20秒内抄写这首古诗,时间到马上停笔,并统计出自己的字数。

B、算一算本组平均写几个字,比比哪组写得多?开始比赛!(3)劝劝看师:激烈的比赛已经结束,咱们平复一下心情,来听个故事怎么样?(课件播放)师:你觉得小马能过河吗?为什么?师:这水下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PPT)师:看来小马从这条小河过去是有危险的。

如果我是小马,你怎么劝我不要过河?听小马过河的故事生:不能过河看小马过河的视频生思考后回答设计意图:虽然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重要的技能,但过多的、单纯的练习容易变成纯粹的技能训练,妨碍学生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价值。

因此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平均数。

开展抄古诗比赛活动,不仅巩固了求平均数的算法及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而且学科之间有效融合。

借用小马过河的故事,展开劝阻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平均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和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什么是平均数?我们为什么要用平均数?”2. 概念讲解(15分钟)•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总个数。

•示例: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讲解,如:小明每天跑步的距离为4公里、2公里、6公里,求这三天的平均距离。

3. 计算方法(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向全班汇报答案。

•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讨论各组的解答,引导学生找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规律。

4. 实际问题解决(20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

•展示讨论: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全班进行讨论和补充。

5.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四、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题目,练习计算平均数。

2.自主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第【1】篇〗一、学情分析本学期继续任教四(3)、四(6)两个班共94人的数学教学。

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学数学,平时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会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所以,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学习效果将是本学期要工作努力的方向。

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基本掌握,少数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

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少数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

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其次,这学期整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

另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和复习等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历史背景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现象、设计相关数学问题等。
3.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了解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的关系。
4.探讨平均数在概率论中的应用,如通过大量实验求特定事件的平均概率等。
9.鼓励学生探索平均数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文学中的平均词汇量、历史中的平均事件发生频率等。
10.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应用,了解不同文化对平均数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今天教授《平均数》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上还需加强。以下是我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的反思与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平均房价等,了解平均数在政策制定和分析中的作用。
6.鼓励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计算平均速度等。
7.探讨平均数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物理学中的平均速度、化学中的平均分子量等。
8.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物学科中的意义,如平均寿命、平均身高等。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以实际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通过探究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案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经历平均数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咱们班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哪个小组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总分、比较最高分、比较最低分等方法)老师这里有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同学的数学成绩:第一小组:89 分、92 分、95 分、88 分、91 分第二小组:92 分、90 分、94 分、87 分那到底哪个小组的成绩更好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数。

(二)讲授新课1. 初步感知平均数(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成绩,怎样才能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成绩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先把这组数据相加,再除以 5)(2)那我们就来算一算,(89 + 92 + 95 + 88 + 91)÷ 5 = 91(分),91 分就是第一小组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3)那平均数 91 分代表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深入理解平均数(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的成绩,(92 + 90 + 94 + 87)÷ 4 = 90.75(分),90.75 分就是第二小组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2)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小组的平均数,91 分>90.75 分,所以第一小组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

(3)那同学们想一想,平均数会比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数小吗?(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加强对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研究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老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XXX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老师:班级平均分是XXX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老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XXX、XXX、XXX、XXX 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学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老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

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老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老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老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学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小猫老鼠大象乌龟寿命/年6251壹五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

(板书:统计)【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壹五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

(为比较总数预设)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

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

(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平均数 》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平均数 》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平均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其应用。

2.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并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括平均数概念定义、计算方法和相关实例的课件。

2.教具:提前准备足够的计算器、黑板、笔等教学工具。

3.作业: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概念讲解:在黑板上呈现平均数的定义,并用简单例题引导学生理解。

3.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数题目,加深理解。

4.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确认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2.计算方法:介绍不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逐步计算的技巧。

3.实践: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平均数求解。

4.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帮助学生将平均数概念更深入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课时1.查漏补缺: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指导。

2.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平均数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知识巩固:进行一些巩固练习,检验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掌握情况。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求解平均数,并写出解题步骤。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时存在困难。

需要更多的实例训练和引导,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下册《均匀数》教课设计人教版讲课人:张奇苹( 126072 655 21)一、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 页的例1、例2 及相关内容。

二、导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术使学生理解均匀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均匀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累积剖析和办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点。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培育学生的数感。

(三)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觉均匀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质问题的乐趣。

三、导学要点:理解均匀数的意义,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

四、导学难点:理解均匀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五、教课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计算器六、导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想知道四(1)班与四(2)班上一次数学考试中,哪个班的成绩好,该怎么比较呢?生(展望):能够把全部人的数学成绩加起来,比较两个班的总数。

生(展望):那不公正啊,四( 1)班的人比四( 2)班的人多。

由此引出我们所需要的均匀数。

【设计企图】以实质情境出发,以此激发学生们想认识均匀数的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1.引起怀疑,探究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经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均匀数是一个什么数?(2)如何计算平均数?( 3)均匀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究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采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认真察看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依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采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同样多?( 3)他们均匀每人采集了多少个瓶子?你如何理解“均匀每人采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如何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目同样多呢?学生报告沟通。

小结 1:求均匀数实质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 2:求均匀数也能够采纳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采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获得均匀每人采集多少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

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 5 (18+20+19+19)÷ 4 =85÷5
=76÷4 =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