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斌的基础摄影教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摄影教程

一、几个基本的概念

相机原理简图

1.焦距(和视野的关系)

视野的大小取决于镜头的焦距和底片大小的比例。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使用最广泛的底片是35mm 胶片,大小固定,所以摄影师们常常用焦距来直接评价某个镜头的视野。如下图(来源于佳能官方网站的摄影教程):

感光材料(底片),感受光线的速度用iso 表示

通光孔(光圈)

改变光路的镜片(镜头) 控制光照时间的装置(快门)

镜头中心到光线汇聚

点的距离(焦距)

焦距的单位也是mm,就像上面的对比图中所表现的那样。在35mm胶片相机中,焦距50mm左右的镜头视野是50度,与人的单眼看到的视野和透视效果是一样的。所以摄影师们把焦距在50mm左右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大于50mm的镜头称为长焦镜头,小于50mm的镜头称为广角镜头。

但是到了数码相机盛行的时代,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几乎所有数码相机的“底片”(实际上CCD或者CMOS的电路板)都做得比35mm 胶片小得多。事实上大多数卡片机的“底片”都小于1/1.8英寸,也就是上图中最中心粉红色部分的大小。为了延续胶片时代那种用镜头焦距来代称镜头视角的习惯,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包装或说明书上都会标称镜头“相当于35mm格式XXmm”的换算焦距,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能直观的了解相机镜头的视角。

适马dp1s在250g的机身中装入了aps画幅的“底片”和16.6mm的定焦镜头(相当于35mm的28mm),这样的配置肯定是便携相机中的异类,不过也因此拥有专业级的表现。(下图拍摄于广西平里水库)

2.光圈

现实中光圈被安装在镜头之中,由扇状的塑料片或金属片控制大小。

光圈直接作用就是控制进入相机的光量,根据这个指标,光圈值被量化为由字母“F”加数字构成的数值:

这里的“/1.4”的含义实际上是“1/1.4”,所以随着分母的增加,光圈值原来越小。很多时候“/”可以省略,写成“F2”的形式。

图片中列出的几个光圈值是标准光圈档,后一个光圈值下的通光量恰好是前一个的一半。这不和光圈值在数学上的数值严格对应,比如F2.8的通光量刚好是F2的一半,而F4的通光量只有F2的四分之一。准确理解通光量与光圈值的含义对控制曝光很重要。

快速记住各档光圈的方法:以1.4和2两个数字为基础,分别以两倍递增。

最大光圈值是镜头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大的光圈首先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相机可以在更暗的环境中工作,更重要的是,大光圈可以缩小景深,带来美丽的虚化效果。下图就用的是用EF 50mm f/1.8II在F2.8拍摄的(摄于校广播台)

松下Lx3所配备那颗莱卡镜头不但可以在24mm~60mm的焦段变焦,而且具有F2~2.8的最大光圈,这样的最大光圈值在便携dc中可谓傲视群雄,这也是其上市2年多后仍然保持3000元(行货)以上高价的原因。

3.焦点(和景深)

景深是一条穿过焦点,与底片平行的区域。在景深中,穿过焦点的那条与底片平行的直线上(实际上是个平面)的成像是最清晰的。所以焦点又称为焦平面。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易试验来验证:

通过500D的实时取景和手动对焦功能,把中心部分的焦点设置在键盘数字键与字母交界处(使数字键边缘的纹理最清晰)。拍摄的结果截取如下图:

长焦镜头

靠近拍摄

大光圈

可以明显的看到景深对画面清晰范围的影响,根据相机结构的对称性可以推导出在竖直方向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这验证了前面对景深的定义。理解焦平面与底片的的平行特性对后面的“先对焦后构图”的技巧掌握很有帮助。

总共有三个因素决定了景深的大小:(1)镜头的实际焦距;(2)光圈大小;(3)焦点离底片的位置。

镜头的实际焦距越大,光圈越大,焦点距离越近,则景深越窄。

对于常见的便携数码相机来说,焦距普遍都很短(实际只有6mm ~40mm 左右),所以拍摄出来的照片景深一般很宽,难以察觉到背景的虚化,要用他们拍出具有明显景深效果的照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靠近拍摄”。(上面是主楼前草地里的一片枯叶)

4.快门

快门就是电子控制的几块幕帘,可以按照设定好的时间长度打开再关闭,从而从时间上控制光线的进入量。

需要注意的是,高速快门并不是靠一味的增加快门幕帘的速度实现的,一般在拍摄1/200秒以上的快门的照片时,快门幕帘就已经收缩成一条缝隙划过整个CMOS了,通过控制缝隙的宽度,就能控制光线照射在CMOS上的时间。

便携相机上往往没有实际的快门组件,而是使用“电子快门”。从相机开机时起,光线就直接通过镜头照射在“底片”上并显示在液晶屏上供使用者取景,当按下快门时,相机会先关闭CMOS,再根据设定的快门时间打开CMOS 感光,相当于用程序模仿了快门的打开关闭过程。

机械快门的时滞比电子快门小,所以单反相机一般采用机械快门。有的相机采用了机械快门的形式,而且在机械快门运行的同时可以精确的控制CMOS的通电时间,从而达到极高的快门速度。

5.感光材料与感光度(iso)

回顾相机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段感光材料的发展史,每一次感光材料的

进步都是相机工业的飞跃。

早在亚里士多德和墨子的时代人们就已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奥秘,阻碍摄影

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将影像保留下来的方法仍然没有被发明。直到17世纪,

法国物理学家涅普斯开始寻找把影像永久保存下来的方法。他以石印术做实验

时,偶然发现了一些称为朱迪亚沥青的感光物质。1826年的某天,涅普斯把一

块涂上沥青的金属版放进一个暗箱内,而暗箱则放在他房子的窗边。经过八小

时的曝光后,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诞生了。

涅普斯为了进一步改良这种摄影术,他在1829年跟企业家达盖

尔合伙研究发展这门技术。不幸的是涅普斯在1833年意外去世。随

后几年,达盖尔在摄影术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使用感光性

更佳的碘化银作为涂料镀在铜版上。达盖尔把他的发明,称为达盖

尔银版照相法(又称银版照相法),并在1839年公之于世。公众对

他的发明好评如潮,瞬间风靡了全球。

这张1838年末或者1839年初在巴黎拍的《Boulevard du Temple》

是第一张拍到人的照片。照片曝光有十分钟多,因此虽然大街上有

许多交通,但是它们都没有被拍上去,只有一个擦鞋的人站的时间

足够久被拍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