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一、基本要求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批判性思维,以古典诗词、经典文学、民间传说等作品弘扬优秀文化,坚持音量细读、读识精讲、用心论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2、拓宽知识面:弘扬现代精神,注重文学话语风格的训练,加强文本在创新思维、实践活动与跨文化交往中的应用能力,拓宽视野,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3、科学发展观念:弘扬科学发展观,科学研究思想、文学理论,加深文学的学习与欣赏,提升文学传承与创新的能力。

二、核心素质
1、德育素养:认识优秀文学作品演绎的精神准则,探究共情抒怀,培育崇尚正确、合情理性,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

2、创新能力:以讲坛、创作性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创作的能力。

3、审美能力:培养有趣深邃的审美视角,学习文学艺术形式,鉴赏文学作品风格,进一步建立独立的审美理性和价值观。

三、学习方法
1、素质教育: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现实应用、
情感、创新等多种能力,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精神修养为主要目标。

2、教材体系:建立语文教材体系,既注重古典文学,又重视创新思维,同时拓展现代文学诠释。

3、实践与创新:倡导“发现、思考、实践、体验”的学习模式,开展艺
术创新、文学研究等活动,积极探索学习创新模式,保证学生的学习
趣味性和可持续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结合中国语言文字文化传承传统和时代特点,结合义务教育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义务教育学科的实际推进,制定的一套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指导思想、教学要求及考核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导思想。

以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特色为指导,坚持“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的理念。

二、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要求。

1.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尊重他人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乐于学习的良好心态和习惯。

3.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知识,探究中国语文文化传承传统,建立学生初步识记、理解、表达中国文化的知识体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和感知文化的重要渠道。

4.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重要纽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三、义务教育语文考核标准。

1.文学科应在为学生提供宽广知识、培养文学素养、开发创新能力、探究文化传承和把握语言技能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2.文学科考核应重点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创新能力、文化传承力、语言技能应给予培养和表扬。

义务教育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继续革命前辈遗志的有力保证。

只有运用科学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功。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引领文化潮流
当代文化成果往往代表着时代的 潮流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其的展 示和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把握时代脉搏,成为具有时代感
的新时代好少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当代文化成果往往蕴含着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其的学习 和借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
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01
02
03
听说能力培养
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 和表达能力,能通过口语 交际和朗读等方式进行有 效沟通。
读写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 力提升,通过阅读理解和 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养。
培养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综合评价等多种教学策 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
跨学科整合和创新能力培养
全球化视野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增强文化意识
0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培养
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02
通过模拟联合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途径,让学生亲身体验
跨文化交流过程,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和沟通能力。
拓展国际视野
03
鼓励学生关注国际时事,了解全球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培养
教材中应增加更多实践性内容,让学生在实 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 力。
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享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法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翻转课堂
将传统课堂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课堂上则进行 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键能力。
核心素养内涵
02
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
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关系
03
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导向,课程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
的要求。
课程目标体系结构分析
课程目标体系构建原则
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进性。
课程目标体系内容
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总目标统领学段目标,学段目标细化总目 标。
跨学科整合的实践途径
通过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综合 性学习等方式实现跨学科整合。
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 。
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03 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点分析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要求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 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 的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 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历程回顾
建国初期至20世纪末
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多次修订,逐步 完善了语文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解读汇报人xxx2024-02-13
目录
Contents
• 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意义 • 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体系构建 • 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建议 • 评价方式改革及其实施方案 •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需求预测
01 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意义
加强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完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奠定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 • • •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 (一)识字与写字 •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 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左右。 •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 度。 •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 • • •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5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6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 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 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 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 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 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 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 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 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 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 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 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 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教育政策文件,旨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一些解读:1. 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使其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范围,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教学方法: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评价方式: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

考试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评价则是通过观察、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5. 教材选用:标准要求教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教材应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和优秀的非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

教材选用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

语文课程要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的生存发展能力和提高民族素质发挥基础性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吸收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华,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和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汉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学会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新课程标准 语文

新课程标准 语文

新课程标准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

其中
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主要性质。

1. 基础性。

语文课程应注重夯实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 发展性。

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加强与生活、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特别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的培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实践性。

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着重提高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

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建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教育部门工作人员。

义务教育阶段课标语文

义务教育阶段课标语文

义务教育阶段课标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其中,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4)第一学段(1~2年级) (4)第二学段(3~4年级) (5)第三学段(5~6年级) (6)第四学段(7~9年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 (8)一、教学建议 (8)二、评价建议 (10)(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1)(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1)(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1)(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1)(五)具体建议 (11)三、教材编写建议 (13)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4)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4)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18)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8)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18)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0)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的规范。

语文课程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正确书写汉字、掌握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等。

语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其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不仅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还包括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用准确、清晰、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因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思考文学作品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语文课程标准还对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要求。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校和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标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标准的内容以及实施情况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我国义务教育历经多次改革和完善,其中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行则是由我国自己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国学生的教育标准。

2001年,教育部首次颁布了《中小学教育学科课程标准》,该标准的出台为此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提供了基础。

2003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既有的《中小学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作出了补充和完善,而且该标准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此次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严格,要求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个阶段的课程都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要求,并确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这一标准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1. 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的表达、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各种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等。

3.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塑造了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

例如: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掌握国家的基本文化知识等。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是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成果。

随着教育体制逐渐完善,该标准在各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落实。

针对该标准,教育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的课程实施指导,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引导教材(2021年版)》等,还有对原有标准的修订,以确保语文教育更加精准、全面的推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度在实 际教学中应怎样把握,显得模糊不清,一线教师不好操 作。
建议: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作较深入的阐 释和界定。在“统一”前面加上“和谐”或“有机”二 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做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语文教学才会抑制人文因素的膨胀,才更具语文性。语 文的工具性应该充分强调,可以将工具性定位为基本属 性,以工具性为基础,可表述为“以工具性为基础,人 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应明确提出“重视语言文字训 练”。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标准》中仅有一处提到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认为这一点应引起充分 的重视,慎重地处理好,以免再造成语文课失去语文性, 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 “知识与技能”适当突出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序列和训 练重点,(“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也 不是不要语文知识训练)以利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 师好操作;“过程与方法”小学阶段要掌握那些学习 方法要有个序列。
3、对《课标》“课程内容”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不明确,学习方式 乎?课程内容乎?在《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的表 述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 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 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在 课程目标内容中又将其与“识字与写字”、“阅读”、 “作文”、“口语交际”组成课程内容。认识模糊不 清,实践难以操作。
3)“基本理念”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改为“将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有机结 合。” 因为《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导致一段时期内 对“接受性学习”的抵触和排斥,使课堂教 学走了一些弯路。课标对优秀的传统教法予 以应有的关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研究的做法
6年的实验研究,经历了“学习课标—— 内化课标——实施课标——反思课标—— 修改课标”的研究进程。(如图所示)
语文课程标准 适应性研究
学习课标
转变观念
内化课标
转变行为
实施课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程研究
反思课标
问题研究
修改课标
适应研究
第一阶段 学习理解,转变观念 ——(感知课标)
(2)根据《课标》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 内容的安排,教材对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可谓花样 百出:形式上有课后综合、单元综合、大单元综合等; 内容上有的是语文综合,有的是非语文综合等。使一 线教师难以把握,难以实施。
(3)“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难,评价更难。6年 的实践过程中,据统计,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认真到位,达成教学目标的不足30%,而在6年小学 毕业考试评价中,没有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客观科 学的考试评价,这是一大难题。
2、对《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 《标准》从三个维度来设置课程目标,容易造成教师 在具体操作时把它们割裂开来,建议在“标准”中就 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作一些可操作性的说明。从三 维目标的结构看,部分教师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表述太飘,不好把握。
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 的狭隘与窄浅,使得二者处理得不如人意。
1)《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表述,只是宏观地谈 到“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未对语文内在本质特征,即课标所提到的“语文素养” 作全面具体的阐释,可能仍难使广大教师对语文的文化内 涵特性有正确全面、清晰具体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
(一)提出了若干条对“课标”的 修改意见和建议
1、对《课标》“基本理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标准》提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与以往的大纲相比,理论上有重大突破。纠正了多 年来 “文道之争” 的偏颇认识,平衡了二者的关系,有利 于在课程实践中使两方面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致力于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准确,表述准确、精辟,它充分强调了 语文课程的双重作用,关注到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基础工具 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督促教师在实践过程中, 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是适宜的。
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 以“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实验的学习培训。 2001年10月在重庆巴蜀小学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 暨首次实验研讨活动,经过学习培训,明确了任务, 深感到实验任务重、难度大;有压力、很紧迫。必 须经过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实实在在的实验工作, 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并对进行课题实验的一般方法 步骤进行了培训。
第二阶段 内化实施,行为验证 ——(走进课标)
2002年3月至2004年10月,课题实验进入实质性 研究阶段——准确把握“课标”的实质,重点进行“课 标”适应性研究。凭借人教版、西师版、江苏版“课标” 实验教材,对课标进行实验验证。
每学期组织两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对教师如何将 “课标”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 中以启发和借鉴。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对教师学习把握“课标”,进行 理论指导。促进教师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课题研究,收 到了很好效果。
进行师生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实施“课标”后教与学 的现状,并给以教学行为导向。
第三阶段 理性反思 修改完善
——(走出课标)
2004年11月至2007年6月,重点对“课标”进行反 思,提出修改和完善“课标”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前 一阶段的实施验证,我们对“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 和准确的把握,走进了“课标”,适应了“课标”, 但要客观的验证“课标”的适应性,还必须走出“课 标”,进行理性的反思,经过教学实践验证“课标” 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和完善“课标”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组织实验区的教研员、教师分片区进行问卷调查, 座谈讨论,广泛听取和搜集一线教师对“课标”的实 施意见,进行总结归纳,集中梳理,形成了修改“课 标”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