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 鲁科版 必修2
元素周期律一、 基础知识: (1)知识体系:横:周期 结构纵:族 元素周期律编排元素周期表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性质及原子结构 三者间的关系 周 期性 质子 2个变 原子核 同位素 化 中子(A-2)个 原子结构X A 2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电子云相 核外电子互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作 用化学键: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晶体结构: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二)知识要点: 1、 原子结构[1] 原子组成:原子组成符号:X A2 原子核 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 部的原子的质量。
原子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核外电子 (高速运动但无固定轨 迹,因此用电子云来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2n (n 为层数)②最外电子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 ③次外电子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 ④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2] n 种关系:①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② 质子数=核电荷数A :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B :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C :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Al3+ 核外电子数=13-3=10S2-核外电子数=16-(-2)=18③ A :原子..的原子量(同位素...的原子量):以一种碳原子(C 126)的质量的121作为标准,某种同位素的一个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相对质量)就是该种原子的原子..量(同位素...的原子量)。
如Cl 3517的原子量为34.969,Cl 3717的原子量为36.966。
B:某种元素..的原子量:是根据各种天然同位素的原子量,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原子微粒数的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即为元素原子量表中数值)。
......%%%321+∙+∙+∙=c M b M a M M如:氯元素的原子量 34.969×75.77%+36.969×24.23%=35.453C :某种元素的近似原子量:根据各种天然同位素的质量数,按各种天然同位素的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原子微粒数的百分比)算出平均值。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教案9(鲁科版必修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下面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2。
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到达“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过程与方法:1、在归纳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2、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感受在发现中寻找结论的乐趣2、加强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3、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有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3、重、难点分析:知识重点、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方法重点: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交流、讨论、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难点:通过数据图表发现规律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学中,通过不断的设置疑问,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与作图,分析图像变化,发现规律。
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最终得出元素周期律。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让他们体会了探索的乐趣,享受了合作中的成功。
从而到达方法的引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难点的突破。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本课题分析:分别是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学习需要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I)》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二节第一部分------元素周期律。
教材以以前三周期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归纳整合出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知识和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通过对本章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元素周期律》一节又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通过本节学习探究,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对今后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了部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化合价等知识。
具备一定知识基础。
(2)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说元素周期律已经水到渠成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3)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资料阅读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对本节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生在图表数据分析、推理方法及实验能力方面尚有差距。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精品说课稿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全册精品说课稿作者:小牛老师2014-4-30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说教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有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
学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原子结构知识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说目标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全日制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A级),了解原子序数(B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大纲和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Z A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
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是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元素周期律课标点击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教学难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Na、Mg、Al、Fe、Cu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
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
(3)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
鲁科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 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9)含解析.docx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鲁科版化学2 (必修)第1章第2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2 (必修)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程序、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钠、铁、铝)、典型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氯、氮、硫)等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与应用,同时也为选修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储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学习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要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了解德贝莱纳、尚古多、纽兰兹、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对元素周期律的主要贡献。
(2)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史,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
(3)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的图像,正确描述出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4)学生要正确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观察与分析表格数据和图像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和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展过程,培养观察数据发现规律的能力。
(2)学生在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图像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大数据的能力。
(3 )学生在分析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化学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了解元素周期律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元素周期律对发现新元素、制造新物质、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指导作用,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学生在欣赏多姿多彩的二氧化硅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进一步树立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3)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所做出的贡献,树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
高一鲁科版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设计
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一.教材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第一课时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
第二课时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
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化学基本理论范畴,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
于是添加了焰色试验以及IIA族、VA族、过渡元素等形象直观的实例,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概念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学生已经学习了氯、硫、氮、钠等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掌握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上节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次部分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绘制数学中的坐标系图像,本节课讲数学思想融入进来,更加直观和形象。
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仍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同化理解新概念。
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原子半径和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高中化学优质课《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将本节课设计成两个板块,板块一:探究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板块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这部分内容在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前微课的学习,能运用符号表征元素的性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2)认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2、评价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2)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与实验创新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五、教学思路:本节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前微课:让学生自主探究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数周期性变化;二是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探究元素金属、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三是课后的延续学习。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xin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另外本节内容安排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之后,如此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总结提高,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后续学习。
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十分重要。
(根据上面的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下列)(二)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习元素的周期律,学会归纳的思维方法。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数据分析、图表制作、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法③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自主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喜悦,体会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下面我侧重谈谈对重难点的处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递变规律推导元素周期律。
难点: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推导。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我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推理过程很重要,简单的语言叙述分析是理不清楚的,需要借助于实验和事实来分析,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实验探究、理论探究两个方面,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这样不仅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推出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卤素;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理论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奠定了基础。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复习课)说课稿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复习课)说课稿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2(必修)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eq\o(\\up6(A),\\do2(Z))某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元素周期律》篇1一、说教材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II)》的第一章,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通过归纳1-20号元素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二、说教法、说学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已经从知识观认识到,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开放的、发展的。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元素周期律》在现代化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其应用等方面。
1. 作用与地位: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桥梁。
它对物质的分类、元素性质预测以及化学现象的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基石。
2. 主要内容:- 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程:介绍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逐步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 周期律的基本原理:阐述原子结构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性关系,解释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详细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主族、副族、周期、分区等。
- 周期律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元素化合价、离子半径变化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能够运用周期律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体现。
- 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 如何运用周期律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 教学重点分析: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并能够通过周期表进行实际应用。
这一部分需要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图示、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讲解。
- 教学难点分析:难点在于使学生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理论与具体的元素性质周期性联系起来。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揭示周期律的科学内涵。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第一篇:《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
在本节的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已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课标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②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③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②通过对已有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进一步归纳和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③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②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
我将从教材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有利于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为接下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四、教学方法本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中穿插诱思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活动探讨1】什么是周期性?结论1: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活动探讨2】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1利用科学探究中的表格,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结论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老师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原子序数大于18的元素进行研究同样会发现此规律,从而揭示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3 [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会引起元素性质在哪些方面也呈现出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由结构决定性质,引导学生讨论结论3:化合价、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
【活动探讨3】探究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1利用课本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什么样的变化?2启发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结论4: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工具,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基础上的一节新授课,这样安排,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也可以对已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归纳,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能力基础: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
欠缺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实验动手能力仍需提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2、在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从元素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3、初步掌握从大量的实验事实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比较归纳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六、教学过程【实验一】探究钠、镁、铝和水反应的难易程度1.回顾钠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2.教师实验:铝和水反应。
3.请写出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归纳】从钠到铝,和水反应越来越难。
【实验二】探究钠、镁、铝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1.总结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2_《元素周期律》名师教案2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课前热身: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原子的结构,高中化学必修一讲了元素及化合物的内容,这一章的第一节认识了元素周期表。
在这些基础上学习元素周期律,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使学生对已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比较、综合、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理论指导基础。
第一课时主要讲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新课改对这一部分只要求介绍电子层的概念和排布规律,但教师应作适当的拓展,以便于以后的教学。
二、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原子的构成,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基本了解,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来归纳元素周期律。
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虽敏捷,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所以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元素周期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自主发现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比较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分析处理相关的数据,分组探究原子结构的规律,进而探究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的规律。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探究问题、总结和归纳知识、发现规律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7(鲁科版必修2).doc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最外层电了排布、原了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2.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人、整理、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我探究活动,自己观察、分析、归纳等方式总结原了核外电了排布、原了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了核外电了排布、原了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研讨;利用教材提供的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数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元素周期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具。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而各种元素的种类又都是由该种元素原了核内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的,那么核电荷数不同的各种元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关联的呢?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卤族元素,因为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具有相似性。
在其它元素之间有没有这种相似性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题一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提出问题)什么是周期?(师)像钟表记时,从零点到24点为一天,再从零点到24点又为一天,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叫周期。
周期表中的一百多种元素也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生活中记时,一天是以小时为序排列而体现周期性,元素是以什么为序排列来体现它的周期性呢?(阅读工具栏)原子序数(提出问题)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原子序数与前面学过的有关原子组成中的哪些微粒有联系?(学生回答略)(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投影)展示元素周期表(师)观察1-18号元素的排列,同学们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要把这18种元素按照现在这样排列?(板书)一:元素周期律(活动探究,引入本节课主题之一:元素周期律)写出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浙江桐庐二中化学组张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
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三、教学方法
1、学法引导
(1)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4)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教法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3、重、难点突破办法
(1)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2)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程度设计
设疑激趣——多媒体演示——启思诱导——小组讨论——归纳——实验引探——讨论——归纳——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为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
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
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
分析总结。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
—Cl的主要化合价。
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4、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1)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3)实验验证。
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
(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
5、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6、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
(见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