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3.9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
心理学史弗洛姆的讲课资料
![心理学史弗洛姆的讲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fe6e883e53a580216fcfefb.png)
创造与毁灭: ②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 超越的需要 创造与毁灭 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
又被抛出世界。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但不甘心于此,于是 又被抛出世界。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 但不甘心于此, 产生了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 产生了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 转向破坏。 转向破坏。
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1941):这是他的第一本开创性的著作。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现 代社会人和自由的关系。书中描述了人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人和社会群体存 在的矛盾。
《为自己的人》(1947):这是《逃避自由》的续篇。这两本书概述了弗 洛姆的人性论.而这些理论则是起源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爱的艺术》(1956):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 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 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 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 能力爱的问题。(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3)人 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 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独立与顺从: ④同一感的需要—独立与顺从: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自我 同一感的需要 独立与顺从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
意识健全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 意识健全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和同伴 等认同,寻求顺从性而丧失了独立性。 等认同,寻求顺从性而丧失了独立性。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2973923dd36a32d7375812e.png)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弗洛姆讲稿
![弗洛姆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0f57115f0e7cd184253621.png)
其次,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发现异化是精神错乱的病态 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的永恒现象。
2.异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
(1)生产领域的异化 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最高利润,而不 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2)消费领域的异化 人们的消费欲望与真正需要相脱离,人们不是为 了满足自身的真实需要而消费,而被更多更新的 东西所迷惑,为了占有、为了消费而消费。 (3)人际关系领域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首先,生与死的矛盾。
其次,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的矛盾。
最后,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
3.人的需要
(1)关联的需要
(2)超越的需要
(3)寻根的需要
(4)认同感的需要
(5)目标与献身的需要
4.人的自由
(1)自由的界定 自由:一般意义上,指不受外在因素的约束与限制, 凡事能够自己做主。 ★弗洛姆:自由具有双重含义——积极自由,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人能够作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个体通过爱 与创造性的工作,建立与世界的广泛联系。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 消极自由:对自然和社会强加于个人的外部障碍与束 缚的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 那些屏障的能力, 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爱的本质特性是一种给予, 而不是接受。
②爱的基本要素 首先,爱蕴含着关心, 它是爱的最突出的特征。 其次,既然爱者关心他所爱的对象, 那么他就要有责任感。 再者,尊重是爱的第三个要素, 它是防止责任蜕变为支配 和占有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最后,爱还必须包含了解这一要素。
(三)未来历史发展的设想
1.社会性格——人行动的内在动力
(1)社会性格指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绝大多数社会 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 (2)分类 ★生产型性格(完美的健康的理想性格)体验到自己 是其力量的表现者和行动者,是自主的而不受任何外在 力量所支配。 ★非生产型性格(不健康的非创造型性格)
弗洛姆的“爱四要素说”伦理分析
![弗洛姆的“爱四要素说”伦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1201c1eff9aef8941e06e9.png)
弗洛姆的“爱四要素说”伦理分析[摘要]弗洛姆生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感受使他有足够的洞察力和智慧深刻揭示人的生存处境。
他提出人道主义伦理学,旨在建立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人格。
他看到人的孤独处境,希望藉爱拯救人类。
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不同,他认为爱不仅是情感,爱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
为了更好地理解爱的艺术,他提出“爱四要素说”,即关心、尊重、责任、认识。
这四种要素浓厚的伦理学色彩,构成了弗洛姆理论中的爱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弗洛姆;爱;关心;责任;尊重;认识作为一个伴随二十世纪到来而降生的哲学家,弗洛姆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度过了他生命的全部岁月。
八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感受使他具有足够的洞察力与智慧深刻揭示人的生存处境,可以说他是上天送给人类二十世纪最好的礼物之一。
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立场致力于建设健全的人格与健全的社会。
追求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理解弗洛姆伦理学的全部基石所在,而这一切,归根到底,体现在弗洛姆关于“爱”的哲学论述与分析中,他甚至以《爱的艺术》为题阐述爱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能力对人格健全与社会健全的意义。
爱一直是人类生活和理想的基本主题。
爱也是深入了解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和现代社会的弗洛姆为建立新社会秩序和生活所开出的精神良方,当我们具备爱的能力,公平、有序、健全的社会便不求自得,人类由爱而渐进符合人性的道德理想,指向更好的生存。
没有爱,人能生活吗?弗洛姆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甚至悲哀地预言那将导致社会的无序与混乱,人类的恐惧与绝望。
对爱的渴望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无由摆脱。
索洛维约夫在与尼采的争论中,对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希望、爱”三位一体进行革新,提出“爱、美、自由”,爱是其中唯一不变的价值。
弗洛姆让我们看到,人的存在是以这样一个事实为特征的,即人是孤独的,他与世界与社会与他人分离,只有爱把孤独的个体与包围他存在的一切紧紧相连。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b82c90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d.png)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
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
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
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
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
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
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
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浅析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学说
![浅析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703d1ea44028915f804dc26b.png)
浅析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学说提要:埃利希·弗洛姆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直致力于通过以性格为起点为现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而努力。
在《为自己的人》中,弗洛姆以人性为基点,论述了性格的形成的同化和社会化过程,阐述了非生产性性格和生产性性格的含义,强调了混合性性格取向对人生存的影响。
他的人的性格理论为我们观察和了解现代社会中人的性格的形成及其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考察、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弗洛姆;个体性格;非生产性性格取向;生产性性格取向;社会化性格取向埃利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综合,为现在的人找回“失落的自我”,成为“自为的人”提供有效指导方法,其性格取向学说在其理论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体性格:人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弗洛姆认为性格与希波克拉底所说气质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气质是体质上的,不可改变的。
而“性格本质上是由人的体验、尤其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构成的”。
[1]65在人认识和体验的发展中,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弗洛姆所说性格的含义与弗洛伊德的性格含义也是不同的。
弗洛伊德认为,性格是一种内驱动力系统,性格构成了行为的基础,但性格不等于行为。
弗洛姆认为这是弗洛伊德“最一贯、最深入的性格理论”。
[1]67但关于弗洛伊德认为性格的能量源泉是性驱动力的观点,弗洛姆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性格的基础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里比多”,而是在人与世界特殊的关系中,产生于人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这种需要分为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两个部分。
内在需要就是人的生理需要,它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也就是弗洛姆所称的“自我保存的需要”;另外,人在具有理性、想象力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自己“二律背反”的困境:“最基本的存在之二律背反是生与死”。
[1]57人在这个“二律背反”面前是不可改变的,是无奈的,但却要为此做出反应,使自己的生命具有意义和方向。
自由_自为与自爱_弗洛姆的伦理心理学
![自由_自为与自爱_弗洛姆的伦理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9d0ea0284ac850ad02425e.png)
由”则是在自觉地追求实现个体的潜 无神论的神秘主义者, 一个极端非正
能的基础上, 勇敢地去承担起自由必 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家。实质
然 带 来 的 孤 独 、焦 虑 和 责 任 。
上,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独立知识
弗洛姆的思想并不仅仅具有批判 分子,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和学者。
性, 更有重要的建设性。他的代表作 可以说, 直到他于 1980 年在瑞士的
主义心理学”, 其影响迄今仍然巨大。 时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 法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弗洛 西斯主义猖獗, 人类努力争取到的自
姆不是宗教徒, 虽然他生活在一个宗 由正在走向毁灭。作为一个智者, 一
教气息极浓的家庭。他的祖父和伯祖 个思想家, 弗洛姆深刻揭示出人类自
父是当地著名的“拉比”( 犹太教神职 由 的 失 去 , 并 不 完 全 是 被 剥 夺 , 许 多
“爱”更是一门艺术, 一门需要经过艰 来。”一个孤独的灵魂, 寻找着爱, 如 恋人— ——卡伦·荷妮, 以及沙利文、埃
苦 的 学 习 和 训 练 才 能 掌 握 的 艺 术 。 得 不 到 拯 救 , 则 必 须 自 救 , 他 立 志 去 里克森等人共同创立了“精神分析社
“爱”又是一种能力, 一种需要在实践 探索人类的心灵的秘密。在当时, 一 会文化学派”。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
国内各大学的图书馆里, 此书的中译 观念, 这是他的思想基础之一。自爱 阿 多 诺 、马 尔 库 塞 、哈 贝 马 斯 以 及 弗
本( 有三种译本) , 也常常是借阅人数 不 是 自 私 , 也 不 是 自 恋 , 自 爱 是 爱 他 洛姆。他们都是 20 世纪西方著名的
最多的书之一。或许, 此书得到广泛 人的前提,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 思想家, 真可称得上是群星荟萃。他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全文)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7a5382f242336c1fb95e46.png)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发《躲避自由》一书是作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成名作,也是其学术思想的源头。
弗洛姆认为,人类进展的历史就是人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而追求自由的过程又是从没有自由到获得自由,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过程。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处于自由的两难困境之中,既向往、追求自由,又难以忍受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孤独,想方设法地躲避自由。
在《躲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这样说道:“自由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梦寐以求的目标,可对另一些人来说是一种威胁。
”那么自由究竟是什么?人们为何躲避自由却又追求自由?如何实现积极自由?一、自由的定义“自由”是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借助自由概念,弗洛姆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与精神分析学说的结合,即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结合。
在这里,自由演化成了两种学说的的纽带。
(一)自由的定义何为自由,通常最基本含义是指没有阻碍的状况。
这里的阻碍,指的是外界的障碍,也就是不受限制和约束。
而弗洛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由进行了解读。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源自于人的“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是对自然和社会的“单独的我”,意识到自我存在,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自我的自由实现。
而自我意识越是强烈,对外在自然和社会,尤其是外在社会认识越多,人越是感觉到孤单和无助。
(二)自由的双重意义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意指不受外在因素的约束与限制,凡事能够自己做主。
但在弗洛姆看来,自由具有双重含义,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予以理解。
首先,自由有积极的一面,这是指“个人自我得以实现,即他的智力、感情和感官方面的潜力得以发挥这一意义上的积极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不受任何约束,而是获得人性的尊严与个人的力量。
它追求的是人能自由地支配自己,自由地发挥个人的理性与情感,全面地进展自己的个性。
弗洛姆相信,积极自由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自由有消极的一面,这是一种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洛姆的三部书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洛姆的三部书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https://img.taocdn.com/s3/m/9574e0f35022aaea998f0ff6.png)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洛姆的三部书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弗洛姆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著名学者之一。
作为一位西方著名学者,因为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等,并强调心理的社会文化因素;他一方面被人们认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人之一,他另一方面又被理解为一名社会学家,因为他总是忧切地关心人们的处境,寻找社会进步的途径;此外,由于他提倡马克思主义,因此还被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许多学者所关注。
弗洛姆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神经症。
他关心的是一种“人学”,他提出了一种应该属于“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伦理观,作为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观基础。
一、在《为己的人》著作中。
弗洛姆重点对这种伦理学,论述了四点:(1)它是有别于相对主义的;(2)它是有别于权威主义的;(3)它是客观主义的;(4)它是有历史传统的。
从历史上看,人们首先是信仰上帝,后来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知道应该信赖自己。
弗洛姆看到在这个变化中——“人既失去了权威的领导,又失去了理性的指引,结果是接受了相对主义的立场。
”正是这种相对主义伦理观导致人的价值混乱,把人导向非理性的价值体系。
弗洛姆对它作了规范,他的这种规范是有别于权威主义的。
在过去,人们屈从于权威,禁锢于权威性的伦理观。
弗洛姆认为我们需要理性的权威,而不是非理性的权威。
因为在现实中的更多情况是,统治阶级常常为了维持其利益,把“服从”看作为最大的善,把“不服从”作为最大的恶。
所以弗洛姆立论认为理性的权威不应该如此,而应该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上,这种立场是,“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没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严”。
他认为,传统的权威主义不相信人有能力主张规定其生活的规范,而需要外界给予制订,而他却相信人有这个能力和权力。
他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客观主义的,有别于主观主义,这个客观的规范事实基础便是把“人性”作为伦理的标准。
所以他说,“心理学研究人的本性,因而,伦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
《爱的艺术》:埃里克·弗洛姆讲述爱与生命的真谛
![《爱的艺术》:埃里克·弗洛姆讲述爱与生命的真谛](https://img.taocdn.com/s3/m/185ffef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4.png)
《爱的艺术》:埃⾥克·弗洛姆讲述爱与⽣命的真谛发表于2018-10-07 17:22:42原标题:荐书:埃⾥克·弗洛姆,《爱的艺术》⽂:惕若来源:惕若说(ID: TiroTalk)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或许很多⼈都很熟悉。
这本书篇幅很短,语⾔洗练,但其内容却极为丰富和深刻,实际上并不是很好懂。
作者频繁援引各种不同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却并没有很详细地展开;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除了理性的分析之外,其实有很多直观的经验的东西,因此要能完全理解,同时需要深刻的个⼈体验和对作者援引的各种传统有基本的了解。
关于这⼀点,《爱的艺术》这个中⽂译名我觉得是有些欺骗性的。
它原⽂的标题叫做The Artof“Loving”,⽽不是the art of “love”。
⼀字之差,却有很⼤的不同。
在中⽂⾥,“爱”当然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但是当你看到“爱的艺术”这个标题,你会觉得它是⼀个名词,或者是⼀个泛指,既当名词也当动词。
但是英⽂的“loving”,马上就传达出⼀种积极的、主动的、⾃发的动作的感觉。
不是关于“爱”作为⼀个物件,作为⼀个可以去“获得”的客体,因此不是关于如何“被爱”或如何“得到爱”,⽽是“爱”作为⼀种个体的主动的⾏为。
光是这个标题,就已经传达了很多弗洛姆在书中讨论到的主题。
本书开宗明义抛出的第⼀问题,就是“爱是⼀种艺术”吗?当我们谈“艺术”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美、是闲散的欣赏和享受,但当弗洛姆谈到爱作为⼀种“艺术”的时候,他谈的更多是我们想要掌握或者创造⼀种“艺术”的时候,我们需要付出的苦⼼和劳作。
所以“爱是⼀种艺术”是相对于爱作为⼀种令⼈愉悦的感官享受⽽⾔的。
他认为爱是⼀种艺术,因此跟美术、⾳乐、⽊匠等等⼀样,你需要去习得它,你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和专注去学习和训练,⽽不是等待着在某⼀个幸运的时候⾃动“坠⼊”爱河。
弗洛姆还谈到,要掌握⼀门“艺术”,还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这门艺术必须成为你⽣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之更重要。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的健康人格观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的健康人格观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8d17beb55a8102d276a22ff2.png)
弗罗姆的健康人格观弗罗姆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逃避自由》是弗罗姆的代表著作之一,该书基本上反映了他的人格思想。
他在《逃避自由》(1941)一书中提出,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
以寻求更为安全的生存社会。
在弗罗姆看来,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不能理解相应的心理现象,和这个民族的人格结构特征。
“自我”是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它倡导个体的独立自由,以至使人们不在那么安分守己了。
但人们并没有从赖以生存的、习惯化了的稳定的不变的社会意识或心理中解脱出来,“多元”的或快速的社会变化使他们在心理上渴望自由,但这种渴望又不能与行动一致起来,或不能得到将其外化的手段或方法。
这种自由的内容还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文化指导。
既是说,人们的心理深层结构和愿望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使得人们在现阶段不得不逃避自由。
正是由于人们原有的可依赖的心理文化没有了,或这种文化的整体受到了破坏,导致了文化对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的破坏,由此需要重构新的社会文化,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人格观。
当人们的心理处在“稳定”和“变化”的转型时期里,也是人们对痛苦的选择时期和人格的重塑时期。
一般来说,不平等时人可以相安无事,社会文化给每个人规定了角色或等级,人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习惯于这种社会流程。
因为这是社会封闭与政治经济地位带来的结果,使人们在心理上求得稳定、安全。
当社会文化发生了变革之时,人们的心理也就不那么心安理得了。
这样一来,人们必须要在痛苦的情感体验中做出抉择,同时又必须在抉择中体验着痛苦。
此时,“自我”开始从束缚中解脱、人格被抽象出来,人有了尊严,“自尊”便被视为至高无上。
当自我与权利和财产相统一的时候,西方式的“自我”文化观便形成了,人们便开始了新的社会文化创造。
这种文化的创造包含有两种进程的有机结合:一是个体独立和自由的增加进程;另一是个体的孤独和不安的增加进程。
弗罗姆将其称为“自发性”(spontaneity),后改为“原创性”(productiveness),其含义是,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的和理性的潜能。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洛姆对人的需要的论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洛姆对人的需要的论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fbd1d44e2cc58bd63086bd41.png)
弗洛姆对人的需要的论述作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学说的继承人,弗洛姆的人学新贡献主要表现在:他进一步研究了人的需要,并通过对这些需要的描述,为未来的社会提供了改革的方案。
在《健全的社会》中,弗洛姆指出:“人学的最终任务便是对可以称之为‘人性’的东西作出正确的描述。
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性’,实际上只是人性的众多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常常是那种病态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说,面对人的种种需要,人学的任务就是透过假相,揭示出人的真实需要。
按照弗洛姆的看法,这些需要主要是:一、联系的需要;二、超越的需要;三、寻根的需要;四、认同的需要;五、定向的需要。
其中每一种需要都既可以获得真实的满足,也可以获得虚假的满足。
他的论述重点在于人作为人的独特需要方面。
他认为:自从人脱离了自然状态和动物状态后,他便因为失去了那种天然、和谐的联系而感到焦虑、紧张;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感到痛苦,人知道自己的软弱、无助和终有一死,他必须在前进与倒退之间,在退回到动物性生存与达到人性的存在之间作出自己的选择。
倒退的选择固然也可以消除焦虑,但却无法实现满意的人生。
“精神健康的人与神经症患者都受到需要的驱使去寻求答案,唯一不同的是,与后者相比,前者寻求的答案与人的整体需要更加一致,因而更有助于发挥人的力量,使人获得快乐。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曾长期从事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并根据自己的独特发现,对弗洛伊德的思想作出过重大修正;又是马克思的信徒,率先对马克思的思想作了新的阐述,并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致力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
他是彻底的理性主义者,试图根据理性的发现和理性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描绘出健全的个人和健全的社会,促进新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他又具有明显的宗教倾向,不仅背负着基督教文化背景中的救世情结,而且从东方神学中获得过打破精神枷锁定启示。
以现代学术分课的眼光,弗洛姆可以同时被说成是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伦理学家甚至宗教思想家。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逃避自由》介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逃避自由》介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d12b9a754693daef5ff73d02.png)
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逃避自由》介读自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派以降,精神分析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人尤其是个人心理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研究社会必须首先研究个人的心理机制。
在这种认识论指导下,精神分析学派通过精神或心理分析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逃避自由》一书就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弗洛姆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自由所做的精彩阐释和解读。
本书作者弗洛姆先生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在继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也对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做出了重大修正。
这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他们二人的人性观有着显著的不同。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即人性本质上是受其各种生物欲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欲望所支配的。
弗洛姆则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文化性的一面。
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
作者写道:“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空前强烈。
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前者是指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后者是指积极的运用自由去发展自己,充分的实现自我的完整人格。
人类自由的历史首先起源于摆脱自然界的束缚。
弗洛姆将这种个人日益从各种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之为“个体化”的过程。
“个体化”的过程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个人的力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单个个体独自面对世界时的孤独感也日益加深。
前一方面表明伴随着“个体化”的过程,个人的消极自由不断增大;后一方面则表明个人消极自由增大的同时,积极自由并没有同步增长。
割断了与世界的纽带,却又不能离开这个世界;摆脱了束缚,随之增加的不确定感和孤独感却又常常使人无法承受———“个体化”的过程使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自由越来越成为一种不能承受的重负。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ae6ebd1faf45b307e8719740.png)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弗洛姆的作品以纪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著名。
弗洛姆于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
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
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
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
弗洛姆从小学习《塔木德经》(犹太教的法典),人生观受深远的影响。
年轻时跟随犹太教祭司J. Horowitz学习圣经,后来在海德堡大学修读社会学博士时跟随祭司Salman Baruch Rabinkow学习。
在法兰克福读书时又跟随过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
弗洛姆的祖父及其两个哥哥都是祭司,一个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经学者。
可是在1926年,弗洛姆离开正统犹太教,转向以人本主义解释圣经的典范。
弗洛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
弗洛姆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一种美德,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犯了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
他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价值。
弗洛姆赞赏能够采取独立行动的人。
这些论点都是有违传统宗教的。
除了纯粹遣责权威主义的价值体系,弗氏也把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作为比喻,以进化论和存在主义角度解释人类不安的情绪。
亚当与夏娃吃知识树的果实,他们意识到当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与大自然已不再是一体。
于是他们觉得「赤裸」和「羞愧」。
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识到自己,意识到道德价值,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带来的无力感,不再是与宇宙为一体,只有动物本能的那个「准人类」。
按照弗洛姆,一切罪恶感和羞愧都源于人意识到存在的割裂性。
要解决这种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发展人类独有的特性─-爱和理性。
弗洛姆强调其爱的概念与一般「爱」的概念有所分别,但实际上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现代人的人格发展趋势——弗洛姆的人格发展理论述评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现代人的人格发展趋势——弗洛姆的人格发展理论述评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23c7b2cd26fff705cd170a04.png)
现代人的人格发展趋势——弗洛姆的人格发展理论述评在现代众多的人格理论中,弗洛姆的理论别具一格。
其基本思想是:人格是个体在同化(Assimilation)与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行为模式。
它是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情感、需求)交互作用的产物。
弗洛姆预言,现代社会与人的存在需求的交互作用,会导致二级化的人格倾向:非生产性人格倾向(Nonproductiveorientation)与生产性人格倾向(Productiveorientation)。
一、人格弗洛姆的人格模式中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成分。
他称遗传因素为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是一种先天的不变的反应模式。
弗洛姆说:“我所谓人格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并使之与众不同的、所有先天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精神品质。
”〔1〕但弗洛姆特别强调人格的后天成分,即强调人格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受社会条件影响而形成的相当稳定的行为模式。
每一个体都以其特有的行为模式在同化与社会化的过程中拓展(Canalize)自己的潜能,“人格特点是一种特殊的模式,人以这样一种模式,适应特定社会,满足自己的需求,形成自身的能力。
人格特点依次决定思维、情感和个体的活动”〔2〕。
人格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性特征(Individualcharacter)。
人格的这一部分表明了同一文化群中的成员的不同特点。
个性特征包括人格的先天因素和特定家庭环境的特殊影响。
第二部分是社会特征(Socialcharacter),这是同一文化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特征。
这种特征有铸就人的能力的机能,它使个体有能力担当特定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社会的成员必须以社会要求的某种方式行事。
弗洛姆的“社会特征”相当于正统精神分析的“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弗洛姆非常看重人格的“社会特征”,他认为社会条件对人格的影响,主要是对“社会特征”的影响。
“社会特征”包括“待人”(弗洛姆叫“社会化”)与“接物”(弗洛姆叫“同化”)的方式。
北京市高中语文弗罗姆对爱看法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北京市高中语文弗罗姆对爱看法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8532a71787c24028915fc3e0.png)
弗罗姆对爱看法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爱的要素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成熟的爱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
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3.9艾瑞克·弗洛姆的生平与经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3.9艾瑞克·弗洛姆的生平与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99f47c5227d3240c8447efbc.png)
艾瑞克·弗洛姆的生平与经历
早年生活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晚年生活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
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
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
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
弗洛姆的作品以纪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著名。
弗洛姆于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
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
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
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
弗洛姆从小学习《塔木德经》(犹太教的法典),人生观受深远的影响。
年轻时跟随犹太教祭司J. Horowitz学习圣经,后来在海德堡大学修读社会学博士时跟随祭司Salman Baruch Rabinkow学习。
在法兰克福读书时又跟随过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
弗洛姆的祖父及其两个哥哥都是祭司,一个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经学者。
可是在1926年,弗洛姆离开正统犹太教,转向以人本主义解释圣经的典范。
弗洛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
弗洛姆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一种美德,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犯了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
他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价值。
弗洛姆赞赏能够采取独立行动的人。
这些论点都是有违传统宗教的。
除了纯粹遣责权威主义的价值体系,弗氏也把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作为比喻,以进化论和存在主义角度解释人类不安的情绪。
亚当与夏娃吃知识树的果实,他们意识到当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与大自然已不再是一体。
于是他们觉得「赤裸」和「羞愧」。
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识到自己,意识到道德价值,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带来的无力感,不再是与宇宙为一体,只有动物本能的那个「准人类」。
按照弗洛姆,一切罪恶感和羞愧都源于人意识到存在的割裂性。
要解决这种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发展人类独有的特性─-爱和理性。
弗洛姆强调其爱的概念与一般「爱」的概念有所分别,但实际上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
他以此创造力把各种经常来当作「真爱」的证明的自恋神经症和性虐待倾向区别开来。
弗氏相信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 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认为「爱情」的经验只代表一个人未能真正了解爱的本质。
弗氏利用圣经里约拿的故事说明在现今人际关系中,关怀和责任的特质已十分少见。
故事讲述尼尼微城镇的居民有罪,要承受恶果,约拿却不愿意去拯救他们。
弗称现代社会的人缺少对别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别人真正的希望和需要。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病态、不义的尺度便是它不符合人性和人的需求,据此他提出了人有五种需求: 相属需求。
指个体具有爱人与被爱的需求,希望认识别人,了解、关怀别人,并愿意对别人承担责任;超越需求。
指个人希望在作为上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
表现出创造性的人格特质;落实需求。
指个人希望与别人、社会及与大自然亲密结合,从而获得安身立命的需求;统合需求。
指个人力求自己人格统整,希望在世界上活出意义来的心理倾向;定向需求。
指个人具有努力寻求生活方向从而获得心安的心理倾向。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应付孤独感的几种心理机制,他称之为性格的动力倾向性: 接纳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的人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所需要的一切完全寻求别人帮助、依赖别人,是接受者而不是给予者。
剥削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的人,并不期望接受,而是依其暴力、诡计等,从他人处巧取豪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贮藏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的人把外部世界视为威胁,通过贮存和占有而获得安全感。
市场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的人的价值观是在市场上把自己当作商品,使自己具备适合雇主所需之性格特征。
创造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的人充他发挥其潜能,成为创造者,对社会可以作出创造性的奉献。
上述前五种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态表现,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提出应当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合性格倾向实施治疗与拯救;只有创造倾向性是人格常态的、健康的表现,对一般的健康人,应加以积极的引导,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