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课文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诗人蔡其矫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
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
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
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文
你还知道哪些表现乌托邦世界的文学作品?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 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 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 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 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 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请描述一下桃花源的景致。 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秘密是什么?
偶遇桃花源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 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 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巧设悬念,埋下伏笔
桃花源之景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之景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 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眼前是一片平坦 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 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 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 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课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者简介 认识字词 课文赏析 拓展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列夫183;托尔斯泰》课文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四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灭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问,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犀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L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卜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用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扣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4.了解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文常简介: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课文注音及解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注音及解释【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钳qián:1.夹东西的用具。
2.夹住;约束。
撮cuō(zuǒ):[ cuō ] 1.聚合;2.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
3.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4.摘取(要点)5.吃:我请你上馆子~一顿。
6.容量单位。
10撮等于1勺。
1市撮合1毫升。
7.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一~盐。
一~芝麻。
b)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一小~坏人。
[ zuǒ ] 成丛的毛发:一~胡子。
偏僻piān pì: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山区。
行辈háng bèi:辈分:他~比我大。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按照常情:春节~放假三天。
欺侮qī wǔ:欺负:备受~。
~弱者。
宽慰kuān wèi:1.宽解安慰:她用温和的话语~着妈妈。
2.宽畅欣慰:儿子总算理解了自己的苦心,嘱咐zhǔ fù: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再三~。
怠慢dài màn:1.冷淡:不要~了客人。
2.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之处,请多包涵。
凫水fú shuǐ:游水。
潺潺chán 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踊跃yǒng yuè:1.跳跃:欢呼~。
2.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参加。
屹立yì l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家眷jiā 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jiǎo jié:(月亮等)明亮而洁白好歹hǎo dǎi:1.好坏:这人真不知~。
2.指危险(多指生命危险):万一她有个~,这可怎么办?3.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做某件事):时间太紧了,~吃点儿就行了!4.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她要是在这里,~也能拿个主意。
行辈:辈分。
礼数lǐ shù:礼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社戏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回延安
2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课文一、浪之歌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这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着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二、雨之歌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下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在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
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必备课文
八年级下册必备课文
八年级下册的必备课文可能因教材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下册部分必备课文:
《藤野先生》
《社戏》
《回延安》
《小橘灯》
《白杨礼赞》
《三黑和土地》
《梅岭三章》
《枣儿》
《变色龙》
《大自然的语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此外,还有《孔乙己》、《故乡》、《傅雷家书两则》、《给女儿的一封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等也是该版本的必备课文。
请注意,以上仅为其中一种教材版本的内容,不同地区和学校可能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具体课文篇目应以当地教材为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注释
第一单元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朝花夕拾》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兼以:加以。
斗乱:飞腾杂乱。
斗,通“抖”。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托尔斯泰: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逊:无礼。
逊,谦逊。
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有讽刺的意味。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绯红:鲜红。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2、《我的母亲》作者: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诗人、学者。
选自《胡适自传》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庶祖母:旧时称祖父的妾。
生书:未读过的书,也指新课。
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败子:即败家子。
本家:指同姓或同宗族的人。
做好做歹: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浪人:游荡无赖之徒。
责罚:处罚。
气量:指容忍谦让的限度。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广漠:广大空旷。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宽恕:宽容饶恕。
3、《我的第一本书》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来回翻身。
4、《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国家)作家、评论家选自《三作家》髭:嘴上边的胡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课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课文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
作那么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假设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露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那么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残存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人)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但行不通。
每次冒风快速行走,却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这儿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似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上的薄冰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波光光亮的样子,水面亮晶晶好似刚刚翻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似刚被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开来,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像兽颈上的长毛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空着手走路也会汗流浃背。
(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桃花源记
9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电子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电子课文1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食也不坏。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导读《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薛绍翁在一个夏日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这篇课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想象力丰富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内容概述《小石潭记》是薛绍翁写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文章以一个夏天的早晨为开头,主人公薛绍翁去看望一个朋友,途中经过了小石潭。
薛绍翁愉快地停下来观赏了小石潭的美景,并且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薛绍翁对小石潭的描写非常细腻,他把小石潭的清凉、幽静和神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借助写作的力量,使得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小石潭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薛绍翁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
课文详细内容分析文章从薛绍翁出门的那个夏日早晨开始,他骑着一匹马,行走在一条小路上,路旁一片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
这种绿色的清新感为整个文章的描写铺垫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绪。
薛绍翁在途中经过了小石潭,他被小石潭的美景所吸引,便下马停留在那里。
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神奇之处,把它比作“斑斓的琉璃”、“圣心寺”等。
这种神奇的形容使得小石潭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水潭,而是一个仙境般的存在。
薛绍翁还描写了小石潭水质的清澈和透明,他说水中的石头、鱼和蝼蚁都清晰可见。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小石潭的幽静和宁静。
薛绍翁还创建了一个想象中的小石潭,他说山峦倒映在水中,好像是“一块壁画”。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看到了小石潭的真实景象。
薛绍翁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他说:“白云下来,暖风过处,我觉得好像真做了好事似的。
”这句话表达了薛绍翁心情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他还谈到了自己欣赏小石潭的心情,他说:“心旷神怡,宛在画中。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壶口瀑布
17壶口瀑布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
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
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
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庄子》二则
21 《庄子》二则第1课时 北冥有鱼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习《庄子》特点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重点字词梳理北冥.(míng) 鲲.鹏(kūn) 抟.(tuán) 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 2.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3.词类活用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4.文言句子翻译(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明确:这种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
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
(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小结:从整体上看,前面5个自然段,作者重在讨论人类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文章从第6段开始讲“怎么做”
(三)学习课文第六至十段。
第六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七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八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九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十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小结:
一:第六段“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这一句中读出了作者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的:站在宇宙的角度思考宇宙的价值和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就会敬重和爱护宇宙,爱护自然。
即是“换位思考,以情换情”。
思维角度──要换位思考
二:第7段的“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这句话中作者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的。
行动──应该爱护自然
三:第10段中的“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就是要把宇宙中的其他所有个体当成兄弟。
最后一段的“平等”非常关键,这既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处事策略。
态度──应该平等对待自然
(五)总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然后,通过比较人类与自然的智慧,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继续论述了宇宙是有生命的这一主题,最后得出结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