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居住区道路规划

第四 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步行系统是居住区内全部室外步行空间旳综合,涉及居住区级、 小区级绿地和公建中心,以及各级道路边上旳人行道。由步行道、小 广场、小游园、老年人或小朋友话动场地等构成。
一、步行系统旳规划设计原则
1、系统整体原则 步行系统应该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旳整体,使步行于其中旳行人免 受汽车旳干扰。建筑、活动场地、健身场地、绿地空间等应经过步行 系统融为一种有机旳整体。。
4、立交式
在居住区内部空间架设与各住宅楼相连旳架空平台,平台下为车行 道和车库,平台上作为步行空间和居民户外活动空间。
造价较高,人旳活动受到-定限制。
5、混合式
发挥以上不同模式旳特点,结合地形和建筑物布置,在不同旳区域 设置经济合理旳步行道布置方式。
三、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平台、楼梯、广场、公园、绿地。 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考虑下列几种方面旳原因:
2、分组明确.逐层衔接
道路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旳道路归属于相应旳空间层 次内,做到逐层衔接。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路网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四面旳环境条件以及居民旳出行方式,选 择经挤、便捷,合理旳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便民.利于通风日照 。利于设施旳安排,满足地下管线旳埋设要求。
在人车混行旳路网中,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共用同一条 道路,其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使用同一空间——车行道;步行空间与 之分开,形成专门旳步行系统,井兼有散步休闲等功能。
人车混行与分行相结合旳路网中,一般小区级或组团级道路与人车混 行方式一致,组团或邻里生话院落内旳道路按步行道路设计,但应考 虑服务性车辆旳进出需求。
者结合使用。
在人车混行旳住区,一般使用完全人车混行或局部人车混行旳方式 布局道路。
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标准

住宅小区道路设计标准包括以下方面: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道路宽度:小区住宅道路的宽度应根据预计的交通量进行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单向行车道宽度应在3-4米之间,双向行车道宽度应在6-8米之间。
如果道路是主干道,宽度应增加至8-10米以上。
车道数量:根据小区住宅道路的交通量和通行需求,设计合适的车道数量。
一般情况下,住宅区车道数量不宜少于2个。
最新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

最新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道路6.0.1 居住区内道路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安全便捷、标准适宜、公交优先、步行友好的基本原则,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 的有关规定。
6.0.2 居住区的路网系统应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有机衔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路网密度不应小于8km/km ;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150m~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的布局相结合。
2 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应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要求,并应便捷连接公共交通站点;3 在适宜自行车骑行的地区,应构建连续的非机动车道;4 旧区改建,应保存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
6.0.3 居住区内各级城市道路应突出居住使用功能特征与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两侧集中布局了配套设施的道路,应形成标准宜人的生活性街道;道路两侧建筑退线间隔,应与街道标准相协调;2 支路的红线宽度,宜为14m~20m;3 道路断面形式应满足适宜步行及自行车骑行的要求,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5m;4 支路应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适当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
6.0.4 居住街坊内附属道路的规划设计应满足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的通达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主要附属道路至少应有两个车行出进口连接城市道路,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4.0m;其他附属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2 人行出进口间距不宜超过200m;3 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最大纵坡应符合表 6.0.4 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照或分段按照非机动车道要求进行设计。
表6.0.4 附属道路最大纵坡控制指标(%)6.0.5 居住区道路边沿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隔,应符合表6.0.5 的规定。
表6.0.5 居住区道路边沿至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隔(m)注:道路边沿对于城市道路是指道路红线;附属道路分两种情况:道路断面设有人行道时,指人行道的外边线;道路断面未设人行道时,指路面边线。
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

• 一、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四级
•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第二级:小区主路
第三级:小区次级
第四级:小区小路
• 第一级:居住区道路
作用:联系居住区内的各个小区,并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 道路网络.
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 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3、人车局部分流
金沙
第三节 居住区道路绿化
1.居住区道路 2.小区主路 3.小区次路 4.宅间小路
a.种行道树,满足交通; b.遮荫、滞尘、隔音栽植。 a.种行道树、开花树种; b.满足运输、滞尘需要。 a.开花灌木 b.满足消防、救护、人行。 a.遮荫栽植、装饰性栽植; b.创造优美宁静的居家环境。
3、住宅区停车场的设置
(1)底层车库
(2)半地下车库
(3)全地下车库
(4)路面停车
4、停车场绿化设计
• 地面停车场包括露天停车场和车库两种 • 露天停车场有三种:
第一种是周边式绿化 第二种是树林式停车场 第三种是建筑前绿化
• 车库一般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 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主次分明、结构清楚
4)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
5)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 险等特殊需要
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 1、 人车混行
• (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
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
• (4)集中式自行车库的位置宜选择在住宅组团的主要出 入口处,或住宅组群的院落入口处,那里是居民上下班的 必经之处,与居民的活动特征相符。
小区道路设计

⑦消防车道应避免与铁路平面交叉,如必须平交时,应设置备用
车道,两车道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列车的长度。
⑧消防车可利用公交道路,但应符合消防车道与建筑物距离的要
求。利用街区道路作环形消防车道时,两条车道的间距不宜超过
160m。消防车道与建筑物的距离“S”,高层时大于 5m,其余≥3m,
楼梯的适宜坡度 23-38%,接近 45°。
7
4.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 18%,纵坡超过 15%的路段,路面应 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 18%,宜设台阶。梯道台阶数不得少于 2 级, 坡度大于 58%(45°-60°之间)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 设施
5.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 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 12m。园路在险要地段应设安全防护设施。
方
>80
93/95
90/92
87/89
挖方
0-30
95/98
93/95
90/92
表中分子为重型击实标准,分母为轻型击实标准。 表中深度范围均由路槽底算起。 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达不到上述要求时,近期铺筑路面时必须采取防止沉陷措 施。
4.土基加固及稳定措施:
①掺无机结合料:生石灰粉 4-7%,消石灰 5-9%,水泥 3-6%。(掺
15mpa,否则应采取提高土基强度的措施。
③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
④对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基,应结合当地经验按有关规范设
计。(多向掌握更多办法)
3.路基土压实要求:
填挖 深度范围
压实度(%)
类型 (cm) 快速路及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填
0-80
95/98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个基本要求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个基本要求
1.基本道路网络规划:将道路网络规划为易于连通的网状结构,保证
方便的交通连接,并提供多样化的道路选择。
2.道路宽度规划:根据居住区的交通量和车辆类型确定合适的道路宽度,以保证交通的顺畅和出行的安全。
3.步行和自行车道规划:提供充足的步行和自行车道,方便居民出行,鼓励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4.道路绿化规划:在道路两侧设置适当的绿化带和景观区域,增加道
路的美观性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5.快速通道规划:设置快速通道,提供便捷的进出居住区的通道,减
少居住区内部的交通流量,保持居住区的宁静和安全。
6.道路交叉口规划:合理规划和布置交叉口,确保交通流畅,减少交
叉口事故的发生。
7.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划: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提供准确的交通
指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8.公交站点规划:合理布置公交站点,方便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鼓励公共交通使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
9.停车设施规划:充分考虑停车需求,规划合理的停车位和停车设施,解决停车难题,减少道路上的乱停乱放现象。
10.道路安全设施规划: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行人过街设施、车辆
减速带等安全设施,保障居民的交通安全。
11.道路维护规划:制定合理的道路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维护道路设施,保证道路的良好状态,提高交通效率和出行的便利性。
这些基本要求是为了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和交通拥堵,同时提升居住区的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促进居民选择更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2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22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1、注重共同居住性。
居住区规划要到达用户的生活实际需求,满足住宅的基本安全条件,促进和谐睦邻与共同文明,在核心区域附近注重环境建设,与其他城市各类功能场所融为一体,让居民享有安全和舒适的生活条件。
2、重视文脉继承。
城市居住区应尊重地方历史传统,促进文脉的继承,不但要发挥传统建筑的特色,还要反映当前地域的特色,以充分表达本地区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保护地方历史文物,留存本地文化传统。
3、强调开发节制。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尊重自然环境,实行有序发展,做到环保开发,开发慢于自然生态发展,以节约用地资源,合理分配及开发,避免资源浪费,保留地理景观和自然环境,健全开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规划设计内容1、居住功能一是保障居住需求条件。
在居住区内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设施、医疗服务、市政公典、安全防护系统、市民活动场所等,满足居住者日常公共需求,并设置社区园林供人们活动休憩,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
二是确保适宜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的服务设施要分布合理,在居住范围内要有完善的照明装置,将自然与人造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要考虑构筑规范的道路与多功能的收纳系统,以充分确保居住者的安全需求。
2、安全与维护一是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规划设计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安装完善的消防设施,构筑稳固可靠的安全墙壁,防止居民遭受外来入侵及破坏,让居民可以安全安心的生活。
二是推进居住环境的维护。
环境维护要有严格的管理和专业的方法,在居住区内推行街道清洁、园林绿化、及其它基础设施养护工作,营造净化整洁的社区环境,让市民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居住愉快。
三、可持续发展机制1、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住区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或其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施节水节能措施,防止土地浪费,建立可持续的经济模式,维持可持续发展。
2、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基础设施。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
![居住区道路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8d784c730508763230121289.png)
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道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编辑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普智的多样化4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阻隔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7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8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雨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 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路要求控制7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人性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4在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6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停车位居住区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民区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居住区竖向与道路

7
8
9
5、人车分流
• 人车分流可为行人提供舒适环境 ,减少 步行距离。
• 主要步道可结合景观轴线及绿化廊道设 置。
• 小区入口人车可分流 、合流。
10
11
12
13
15
二、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的内容
• 1 、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利用地形, 满足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前期) 。
• 2 、 确定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 , 以及道路的 坡度、 曲线半径等;
• 3 、 确定建筑的定位、正负零标高及室外地坪的 规划控制标高、室外排水方向。
• 4 、 结合建筑物布置、道路交通、工程管线敷设 , 设计居住区内其他用地的标高与坡度;
• 5 、 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位 置。
• 组团级道路: 一般人车混行 ,路面宽度为3~5m , 为满足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 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小于8m , 采暖区则不小于10m 。
• 宅间小路: 考虑机动车辆低速缓行的最小通行宽度要求 , 以及行人步行的舒 适性,一般为2 . 5~3m。
4
3 、居住区 、小区入口及道路技术要求
•
车行入口一般宜放在次要道路及支路上。
• 离主要路口距离大于70米(弧线路沿切点以外)
• 人行人口与车行入口可分开设置或合并设置 , 各有利弊。
•
道路线形要考虑通车速度 ,转弯半径不宜过小
(大于20~50米) ,路口半径不小于6米
• 尽端道路长度不超过120米 ,在末端、中部结 合停车场地设回车场。
• 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如下。 • (l) 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 ,双车道宽6~6.5m。 • (2) 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 • (3) 人行道设于车行道的一侧或两侧 ,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
居住区规范

居住区道路及消防规范一、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合适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应进行阻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4.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5.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二、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三、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
3.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四、消防车道1.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
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10m,重型消防车不应小于12m,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供消防车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
建筑结构设计:居住区道路分级和道路宽度的标准有哪些?

建筑结构设计:居住区道路分级和道路宽度
的标准有哪些?
(1)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为9米,如果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
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多采用一块板的形式。
(2)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根据敷设管线的要求,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0m),车行道一般为7-9米,人行道宽度在1.5-2.5米左右。
(3)居住组团级道路
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道路红线
宽度一般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是指直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道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它等级道路的作用。
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但要满足垃圾清运、救护、消防、搬运等需求。
路面宽度大于等于2.5m.(一般2.5-3m)。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8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9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除这些功能外,道路对设计的影响? 道路如何影响住宅、公建、设施的布局与景观的设计?
(1)各类、各级道路是交通的基本表现形式——满足各类车辆、行人交通需求 (2)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住宅、配套设施、绿化、附属设施的布局 (3)联系居住区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等级道路的衔接 (4)是保障各区正常运行的基础——各级各类构成要素 (5)是居民对住区环境最直观的感受—道路绿化、景观
11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不同类型交通的尺度、走向、线型、与建筑及景观的关系 兼具多项功能道路设计——? 单一功能道路设计——?
1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按交通方式分 (1)步行交通 (2)非机动车交通 (3)机动车交通
主要附属道路:居住街坊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 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2、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定位
(1)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15、10、5分钟生活圈,不含居住街坊。 (2)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15、10、5分钟生活圈+街坊
宏观层面——对外
(1)融入城市交通系统(窄街区、密路网),尤其是公共交通。 (2)营造城市公共空间(道路、广场、城市级步道、人工铺地等) (3)安全(标准)、便利(设施)、舒适(设计)、宜人(尺度)
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居住区规划的设计要求

居住区规划的设计要求
1.舒适;要有完善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及公共绿地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并且有宜人的居住环境。
2.便利;居住区的用地布局要合理,公共建筑与住宅有方便的联系。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布点恰当,便利居民使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成合理,步行与平行互不干扰,有足够的停车场地。
3.卫生;在居住区内有完善的给水,雨水与污水排水,煤气与集中供暖系统,居住区内空气新鲜净洁,无有害气体与烟尘污染,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无噪声,公共绿地面积较大。
4.安全;对防止火灾,地震,交通安全有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5.美观;居住区应具备赏心悦目,富有特色的景观,建筑空间富有变化,建筑物与绿地交织,色调和谐统一。
1。
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1、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小区道路设计规范

小区道路设计规范8.0.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8.0.1.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8.0.1.2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8.0.1.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8.0.1.4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8.0.1.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8.0.1.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8.0.1.7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0.1.8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8.0.1.9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8.0.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8.2.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8.0.2.2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8.0.2.3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8.0.2.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8.0.2.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3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引言居住区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合理的道路规划不仅关乎居民的出行便利和交通安全,还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旨在为规划者提供参考,以创建一个功能齐全且安全的居住区。
1. 人性化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以人为本,追求人性化的考虑,使居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
1.1 步行者优先在设计居住区道路时,应以步行者为主要考虑对象。
鼓励步行,提供便利的行人通道和人行道,缩短步行距离,减少人与车辆的冲突。
合理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确保行人过马路的安全。
1.2 人车分流尽量减少机动车与行人的交叉,通过人车分流的设计,提高交通安全。
例如,设置封闭小区,仅允许居民车辆进入,限制外部车辆流量。
同时,合理设置车辆通行道路,减少车辆拥堵,并提供配套的停车位,方便居民停放私家车辆。
1.3 设计人性化交通设施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应考虑到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增设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无障碍电梯,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
设置儿童安全通道,保障儿童的出行安全。
此外,还可以设置休息区、公共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休憩和社交的空间。
2. 环保可持续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符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 绿色规划在道路规划中,应保留现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绿地和树木,提高居住区环境的质量。
合理规划绿色带和景观区,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2 节能减排通过设计合理的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并加强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的建设。
2.3 水资源管理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管理。
合理规划雨水收集设施和景观水系,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应考虑水资源的再利用,如设置生态湿地用于水的净化和再生。
3. 安全优先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以保障居民的安全为首要目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伤害。
居住区道路规划有哪些基本要求

居住区道路规划有哪些基本要求
居住区道路规划有哪些基本要求?本店铺带来关于居住区道路规划基本要求的介绍以供参考。
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民住区服务。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
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
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
出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等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
在丘陵地区则应尽可能少挖少填,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以节约投资。
4.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5.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
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
7.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
处。
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11.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民住区服务。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
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
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
出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②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③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等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
在丘陵地区则应尽可能少挖少填,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以节约投资。
④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⑤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
⑥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回车。
⑦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⑧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⑨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⑩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⑾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6-9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把以下条文列为"强制性"的,"必须严格执行": 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 60米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 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
8.0.5.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设推自行车的坡道;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到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