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5

合集下载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绿”的象征意义。

2. 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以及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绿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囚绿记》。

2. 新课呈现(20 分钟)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认真聆听。

-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如“淅沥”、“婆娑”、“涸辙”等。

- 引导学生分析“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绿”的情感。

3. 课堂练习(10 分钟)
-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受。

- 选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4.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绿”的象征意义等。

5. 课后作业(5 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绿色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篇一《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平安宁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1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及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想思考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的方法。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情感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批注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历史上范蠡助勾践灭吴,后与西施泛舟齐国的故事吧!(听过)其实在我国文学史上也一个与范蠡同名的伟大人物。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板书课题及作者)听到巴金这般动情地赞颂,同学们一定也想更多地了解陆蠡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陆蠡、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走近作者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仅有34岁的陆蠡就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三、研读课文1、解题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同桌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

《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囚绿”事件的背景和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关心他人。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囚绿记》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教学辅助材料:生字词卡片、课文人物关系图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并进行小组讨论。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答。

4. 细节描写:(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动机。

5.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作品中的“囚绿”事件是否合理?为什么?(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分析景物特征入手,领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中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中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语句入手,分析景物特征,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检查预习:1、正音:piē hézhé xǐ yàxīsuō yī xùn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2、回答问题:⑴、本文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按什么顺序写?⑵、本文除去"囚绿"之外,对绿又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些行动表现作者对绿的一种什么态度?据此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理清文章思路。

⑶、常春藤(绿)在作者心目中的总体形象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⑴、抗战时期。

用倒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深层以情感流动为主线。

⑵、分五层,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近绿、囚绿、释绿、怀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密切联系,那就是对绿的深深的爱!⑷、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

2.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囚绿”这个,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学生分享对“囚绿”的理解和联想。

(二)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分析主题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鉴赏表现手法1.教师讲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排比等。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抒情手法分析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绿”象征了什么?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拓展延伸。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囚”字有何深刻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囚绿”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绿”与“囚”有何内在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名著阅读1.教师推荐阅读名著《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之情。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品味细腻、含蓄、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身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绿色植物的图片,如翠绿的竹子、嫩绿的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对绿色的感受。

(2)提问:绿色在你们心中代表着什么?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陆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为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围绕“绿”主要写了哪些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找出文中描写“绿”的语句,分析“绿”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在囚绿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3)小组讨论:“绿”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5、品味语言(1)选择文中精彩的语句,让学生进行赏析,体会作者细腻、含蓄、优美的语言风格。

(2)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由和生命的理解。

(2)推荐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如《海星》《竹刀》等。

7、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强调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目标定向]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习方法]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自主预学](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

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陆蠡( ) 涸辙( ) 猗郁( ) 蕈菌( ) 揠苗助长( )瞥见( ) 嫩芽( ) 婆娑( ) 囚系( ) 急不暇择( )纤细( ) 了截( ) 移徙( ) 淅沥( )( ) 葱茏( )( )2.辨析字形暇()揠()缘()遐()偃()椽()瑕()堰()喙()3.理解词义涸辙的鱼:急不暇择:揠苗助长:了截:抑郁:囚系: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囚绿记》教案模板五篇

《囚绿记》教案模板五篇

《囚绿记》教案模板五篇《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某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囚绿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

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对话、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1)写作思路: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二、教学设想1、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是课文“出彩”之处,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艺术特色。

2、作者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还或隐或显地表达感觉、感受,这些感觉、感受是与写景状物相融合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可采用读与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要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三、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3、领悟课文隐含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囚绿记》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学生能够掌握表达复杂情感的技巧和方法。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小说主题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小说《囚绿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和内涵。

3.探究小说通过人物和情节揭示的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3.2 讲解环节3.2.1 小说《囚绿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囚绿记》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林语堂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

该小说讲述的是在大革命时期,由于家丑外扬而受到政府迫害的贵族少女绿蓉被关进牢房的经历。

林语堂通过描写绿蓉在牢狱中的生活,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3.2.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和内涵小说中主要人物有绿蓉和狱卒。

绿蓉性格强烈、自尊心极强,但在遭遇严重打击后,逐渐表现出对生活的无望和对人性的幻灭。

狱卒虽然身为官府的走狗,但在和绿蓉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道德觉醒,开始反思自己的职责和作为人的价值。

小说的情节简单、却又富有情感,主要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在绿蓉被迫入狱之后,她开始对人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追问自己“自由到底是什么?”,逐渐意识到了人性本质的苍凉和渺小,同时也对命运和自由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3.2.3 探究小说通过人物和情节揭示的思想和价值观小说通过绿蓉和狱卒这两个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压抑和伤害,探究了由自身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现出对人性自由和人生观的深刻思考。

小说所表现的价值观,主要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审美价值的反思,呼吁人们保持自由的思考态度和对人性深入的理解。

3.3 活动环节3.3.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小说中涉及到的主题和内涵,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3.3.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散文的形式写下自己对小说《囚绿记》的评价和体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学的理解能力。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序:高中英语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那么如何高效的学了英语是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梳理教材并组织教学呢?在本文中,主要将针对高一必修教材中的《囚绿记》这单元,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组织教学。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适当理解英国历史上腐败的情况以及类似囚犯赴澳洲发展的情况。

2.熟悉常用的词汇、短语、句型,并进行有效训练以提高写作能力。

3.能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典故并能举例运用。

4.能下载并填写囚犯家谱表,通过家谱表加深对文中人物关系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1. 《囚绿记》的中心思想及情感: 通过讲述囚犯们遭受的苦难和描绘自然风光,反映英国社会的腐败和无奈的处境。

同时也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

2. 课文细节及难点分析2.1 文中拼音注音,例如:convicts(劳改犯);bay(海湾);gums(胶树);sheer(峻峭)2.2 人物关系及背景的描述,例如:Father Clancey(克兰西神父);Hugh Tallant(休·泰兰特)2.3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描写,例如:Sydney town(悉尼城);New South Wales(新南威尔士)三、教学设计3.1 预习环节学生们可使用该单元所在教材提供《囚绿记》的相关阅读素材和资料,自行扩充相关信息和材料。

并且在课堂上就预习材料适当展开交流,以启发留学生尤其中国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如:腐败的本质、西方国家侵略殖民的历史足迹、劳改犯的体验、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等。

3.2 讲解与理解通过读教材,学生可以对主要情节、人物关系、语言难点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师可以针对《囚绿记》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展开有效讲解,例如胶树gum tree, 开发澳洲探险家James Cook发现的新大陆,澳洲最大的城市悉尼Sydney Town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囚绿记》》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囚绿记》》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品读重要词句,能理解文章思路。

2.基于文本,探究文章的主要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2探究文章的主要意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

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次学习之旅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

1小组以听写的形式互查字词预习情况:以六人小组的形式坐好,而后组长或是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听写其余组员,边听写边检查,逐人逐字(词)地过,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做到处理问题及时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继续会用工具书解决字词,进一步了解汉字音、形、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感受汉字的魅力所在并热爱祖国的文字。

)2六人小组交流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

此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作品、时代背景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旅行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学文章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方法,尽管这是九下才出现的学习方法,但在这里可以先进行了解和熟悉,只要学生能掌握,就可以进行此方法的训练。

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三、扎根文本,细读深品。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文章,老师提醒学生做好圈点批注。

读完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初读后的感受和困惑。

而后在横线上填字概括作者的这段美好回忆。

)寻绿——______绿——_______绿——_______绿——怀绿明确: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学会自主的利用圈点批注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批注,在批注中理解文章内涵。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教案标题:《囚绿记》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以李杨晚清小说《囚绿记》为教学资源,旨在通过学生阅读文本、讨论文本、解析文本中的文学元素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了解该作品背景、主要情节及人物,分析其艺术特点,并通过写作描绘视觉画面,以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囚绿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了解《囚绿记》的艺术特点,包括文学元素及其运用;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批判思维;4. 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描绘视觉画面来理解文本。

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阅读并研究《囚绿记》;2. 教学资源准备:《囚绿记》文本、图书馆或网络资源、笔记本、写作工具。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提问:你知道《囚绿记》是谁写的吗?它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回应,并简要介绍李杨、晚清小说。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囚绿记》的前几章节。

2. 教师提问:- 你对故事情节有什么初步的理解?- 你最印象深刻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背景下?是否能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讨论。

步骤三:文学元素分析(30分钟)1. 教师介绍《囚绿记》的文学元素和艺术特点,包括:- 故事结构及情节安排;- 人物塑造与形象描写;- 情感描写及语言运用;- 主题及寓意等。

2. 教师指导学生逐一分析这些元素在《囚绿记》中的表现,并请学生就其中一个元素进行深入讨论。

步骤四:描绘视觉画面(4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选取《囚绿记》中的一个重要场景,通过写作描绘该场景的视觉画面。

2. 学生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反馈。

3. 学生完成后,彼此交流作品,展示出描绘的视觉画面。

步骤五:总结与互动(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目标的达成和收获。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

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绿色是多么美好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

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

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

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1、囚绿探因(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

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

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达到一种升华。

从圈点、朗读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和希望。

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坚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之下,当时他才34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困,这一切使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3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3篇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3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以及作品背景。

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3.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2.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1.出示《囚绿记》的封面图片,询问学生对小说的了解和看法。

2.简要介绍《囚绿记》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创作意图。

【阅读理解】1.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2.由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和形象,并且描述他们的心理变化。

3.学生报告各组的讨论结果,整理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分析主题思想】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如追求自由、人性的复杂等。

2.指导学生找出小说中支撑这些主题思想的关键情节和语言表达。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学鉴赏与批评】1.指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等。

2.展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或评论,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比较其写作手法与《囚绿记》的异同。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评价。

五、教学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囚绿记》的主要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2.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阅读文学作品。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并分析《囚绿记》,并写一份详细的读书报告。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

2. 熟悉《短歌行》的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人手法)
快乐
绿 爱
是 幸福
美好年华
牵绿于屋内
插叙故事,
表现对生命的珍视
向阳、不屈
(拟人手法)
绿藤变黄变弱
(拟人手法)
常春藤
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
祝它繁茂苍绿
思绿
(首尾互应,结构严谨)
散文整体思路
引发回忆
择绿
回忆往事 恋绿
囚绿
放绿
怀念绿友 (思绿)
二、技巧鉴赏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技巧拾零
比 拟
一、什么是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二、比拟的类型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述。可分为三类:①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②有生命的事物拟人化;③抽象事物拟人化。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可分为两类:①把人拟作物;②把甲物拟作乙物。
3、构成拟人的几种方式:①使用动词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动作行为;②使用形容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征、形状;③使用名词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征状况;④直接让本体说话,使之具有“人”的功能。
2、语言形象、亲切动人。
①《囚绿记》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它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并且在描写中始终饱含情感、思绪和愿望,读来亲切动人。如“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我与“绿”的默契交流,表达喜爱、依恋之情。
2、3、4段为第一层:择绿
第2-3段写小屋概况。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
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第4段点明我选择小屋是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我喜欢绿色。
第5、6、7段为第二层:恋绿。
三、比拟的修辞作用
1、使表述幽默风趣;
2、使表述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3、使表述更有说服力。
四、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使用比喻要出现喻体,使用比拟不出现拟体。
三、体裁知识
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
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时,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愿和信念。
第三部分(第14段),写作者对北京的圆窗和绿友的怀念――思绿。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美文品读
桥 陆蠡
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
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对称的庑廊走柱,这古典的和谐。
第8-11段为第三层:囚绿
第8段写作者将绿藤的柔条牵进屋子,以使自己和它更接近、更亲密。作者说:“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的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有了“绿色”便有了快乐,便有了爱和幸福,也便有了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华。在作者心里绿就是如此重要,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蕴含在这绿意葱茏中。
第7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观赏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柔软的卷须伸开,然后攀缘;看它的嫩叶舒展开,然后变青、变老……作者希望“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连下雨时,作者都候在它身旁,听“它淅沥的声音”,看它“婆娑的摆舞”,这里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
脉(mài)络
脉脉(mò)
3、不同的写法
攀缘=攀援
摺叠=折叠
【教材全析】
【整合感悟】
一、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引发回忆,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去年夏间。回忆往事,放飞幽远的思绪
第二部分(第2-13段),忆述北京与“绿”相处的日子,抒发自己对“绿”的无限爱意。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行文线索大致可概括为:择绿――恋绿――囚绿――放绿。
文章第1段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本段说“离开北平一年了”,首尾互应,结构严谨。
综观全文,文章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北京的生活:窗外充满生机的常春藤让作者无比依 恋,于是由于恋绿而将它从窗外牵进潮湿的房间,搭在迎窗的案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一“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等,然而这“绿囚”的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以至“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的瘦,变成娇弱”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囚人”释放,并祝它繁茂苍绿。散文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感。所以说常春藤是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
清池里,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
远处,管弦的声音,但当随着夜晚的凉飔飘落到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
是谁。托着颐在想呢。
【悟读探究】
【学海导航】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它们的形式特点和情感意义。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解析:要求回答两个问题:形式特点,即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情感意义要从全文所表达的感情出发考虑。
在这里作者又赋予常春藤坚强的性质、气质,赞颂它永不屈服的精神,读来令人感动。
②文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
文章中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有多深?无法用语言来直接形容。“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一比喻将情感具体生动化,使作者对绿色的焦渴、依恋,可感甚至可触可摸。
蕈(xùn)菌 涸(hé)辙
2、字形
涸辙 葱茏 攀缘
3、词义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猗郁:茂盛的样子。
字词巩固
1、注意形近字
揠(yà)
偃(yǎn)
堰(yàn)
2、注意多音词
二、作家作品
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 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先后担任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并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第9段作者又以从前住在乡下时,舍不得剪除床下茁出的芽苗、蕈菌的故事来印证、表现自己对绿色、对生命的珍视。
第10段写“绿”永远执着向阳的精神,突出其不屈。
第11段写绿藤枝叶的颜色由青苍变成嫩黄,枝条细瘦、娇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藤枝受戕害的痛惜和愤懑情感。文中写道:“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一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其实在当时“魔念在心中生长”,把天空下的生命移锁到暗室到中的何止我呢?这些破坏和毁灭生命的刽子手,我们诅咒他!
解题
本文借“囚绿”的故事,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情感诉之于外象。
识记要点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作品有散文诗和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摺叠(zhé) 瞥(piē) 揠(yà)苗助长
【背景知识互动】
【知识积累】
一、写作背景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这长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答案: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使“我”对绿色的爱恋之情可感化,真切地表达了“我”对绿色的焦渴、企盼。
2、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解析:几个动词的使用,后面连着几个形容词,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要注意这一点。
《囚绿记》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