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单元导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单元导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权有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随后出现了元朝大一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与重文轻武的北宋并立。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有弊。

女真族建立金朝,灭辽和北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

最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全国统一。

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民族间的战争曾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完成,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国家基本统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科技文化成就突出,领先世界。

续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单元复习教案
本文介绍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包括识记各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关系,理解南移经济重心的原因和表现,掌握科技文学艺术成就,以及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包括形象的政权关系示意图和图片,以及画外音。

重点包括政权、民族、时间、都城等方面的整理,政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以及文化成就的列表比较。

在本单元的复中,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民族混战,实现了统一。

此外,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开创了行省制度,将西藏纳入正式行政区,加强对台湾的直接管辖,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经济因素,其次是自然因素,还有政治因素。

此外,元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是北方政权的时代,而南方则出现了十国。

随后,宋朝统一了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

在文学方面,《·赤壁怀古》豪迈奔放,而《窦娥冤》则委婉真挚、清新自然。

同时,文学作品也倾吐了对山河的悲痛,鞭挞黑恶势力。

在艺术方面,《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6—9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期。

本单元包括6-9课,主要讲述了辽、宋、夏、金、元五个朝代的历史。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复杂,政权分立,社会矛盾交织。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可能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政权更迭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理解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时,学生需要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民族团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对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线索,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难点: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

2.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内容。

2.资料: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

3.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4)批判性思维: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学生需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题目: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
答案: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矛盾和争斗,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辽国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部分领土,但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西夏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领土,但双方最终达成和约,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7. 社会变化与民众生活: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展示图表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全班对辽、西夏与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问大家有看过《杨家将》《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电视剧吗?有看过的同学知道这些电视剧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吗?北宋时期,杨家七郎“七子去一子回”的悲剧发生在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过程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展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教师提问: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提示: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提示: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

提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展示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提示:5.教师提问:建立政权后,辽和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学生回答:①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②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的相关内容,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提示:战→和→战→和。

2.展示材料: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教案】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材料一:七年级历史下新版归类复习一、科举制度1、诞生:a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2、完善:a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3、发展: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B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加强皇权。

C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束缚。

4、废除: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二、国家统一1、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1276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清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时代特点:a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文学艺术:1、唐诗:李白(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2、宋词:a豪放派:苏轼(豪迈飘逸)辛弃疾(豪放诗风,报国情怀)b婉约派: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3、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4、明清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五、西藏问题1、唐朝:a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B 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合同为一家”。

C唐穆宗时,刻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

2、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

3、清朝:a顺治册封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B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形成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C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D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西藏行政体制和法规。

六、台湾问题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学案

3、如何正确看待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 北宋同辽、西夏有战有和。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 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

(1)战:频繁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战争对辽、西夏来说是进攻掠夺,对北宋来说是自卫防御。

战争也使各民族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和: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

虽然“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4、北宋灭亡的原因主观:经济上连年征战、岁币,造成财政危机;政治上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的抗金斗争; 军事上长期实行重文轻武所内需外的政策。

客观:金统治者者励精图治;女真族骁勇善战;金灭辽后实力大增。

二、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1、如何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铲除了藩镇格局的基础,从而维护了七年级历史下新版归类复习一、科举制度1、诞生:a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2、完善:a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3、发展: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B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加强皇权。

C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束缚。

4、废除: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二、国家统一1、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1276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清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时代特点:a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权有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随后出现了元朝大一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与重文轻武的北宋并立。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有弊。

女真族建立金朝,灭辽和北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

最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全国统一。

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民族战争曾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完成,民族交融进步加强,国家基本统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文化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世界。

【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五代、辽、北宋、南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政权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在该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岳飞和文天祥的评价,加深对民族英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梳理知识,借助地图使学生直观掌握复杂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宋元时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关系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的史实。

难点:理清本单元经济重心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知识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结果,民族关系发展的史实。

【教学方法】归纳法、图表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分析单元概览,构建单元知识框架简述复习范围,明确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整合】 辽宋良金元时期:民诙关麋发權和杜会变化农业的发展 T 乎工业的宾盛• 斗嶽业贾绘的聲荣厂强让中先索权U党顼嗾-11世蛇前期耶律阿保机渲渊 之盟1125 年1127 年1227+F女骂族|—| 1】1舛| -- 1阿骨打|——関 J234年oE]——|1验冉 | -- 1 赵构 |—卄處吉愿田-paofr 年]—g 色政权 4必烈I —I ⑵烯|元朝【考点精讲】考法一通过比较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认识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政权名称建立者民族都城建立时间亡于何国辽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今内家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10世纪初金北宋赵匡胤汉东京(今河南开封)960年金西夏元昊党项兴庆府(今宁夏川)11世纪前期家古金完颜阿骨打女真上京(今黑龙江阿南)12世纪初家古南宋赵构汉临安(今浙江杭州)1127 年元◎典题在线F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与A.①B.②C.③D.④答案:C考法二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比较,了解中外交通。

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汉朝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开始于汉朝,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唐朝丝绸之路畅通,有所扩展,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安史之乱后衰落通过东南沿海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相互通商木元:丝绸之路在宋兀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兀朝时交通:通要道,各国使臣、商人来往非常方便范围有了更大拓展,进入鼎盛时期1 •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

”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2. 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唐朝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辖并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A. 西域都护的设立B.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C. 驻藏大臣的设立D. 伊犁将军的设立答案:B考法三通过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了解史学两司马的功绩。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过程:第6课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朝的建立和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按先南后北的顺序,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中央:(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1)派文官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监督知州;(2)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措施】(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步形成。

(弊端:武将地位、待遇不高,受多方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 课件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 课件

北庭都元帅府
西 南
宣慰使司都元帅 府
东 澎湖巡检司 南
宣政院 直接统辖西藏
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 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 湖和琉球(今台湾)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 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知识点十一 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都市发展 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 大相国寺
市民生活
瓦子: 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 杂剧: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设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原因是什么?对此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1)原因:藩镇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 (2)办法:剥夺或削弱其政治权力,物质资产,军权,加强中 央集权。
数据表格类息需从表格中以横向纵向 分别比较一个项目数据的变化,如 时间(时期)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 化
步骤1
明确设问要求+设问数量
设问:根据表格数据变化结合所学说出我国南北 方人口(户数)变化的原因(设问1)这一变化产 生了哪些影响(设问2)
解答:(1)原因 北方人口南迁 (2)影响 推动了经济的南移



北南

经济重 心南移
主要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表现 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影响
对人口分布: 南方人口迅速增加, 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 重不断上升
对人口分布: 基本确定了我国经 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知识点八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元朝建立
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即成吉思汗
元朝建立与统一
过程 (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于大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9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9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9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9宋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宋代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宋代经济的细节和发展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理解和分析宋代经济的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掌握宋代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代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宋代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分析宋代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资料:关于宋代经济的史料和图片。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宋代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宋代经济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分析宋代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单元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单元第2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政权由多民族并立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整体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这一时期开始于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于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灭亡,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国家统一。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

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边疆地区实施行政管辖,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单元历史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复习1 -贵州施秉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复习1 -贵州施秉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过程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考点三 宋元时期的文化和科技
宋词
苏轼
词风豪迈而飘逸,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清照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辛弃疾
词风豪迈,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第周第课时
累计课时
课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复习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五代、辽、北宋、南宋、夏、金、元等政权的建立情况和相关政权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岳飞文天祥的评价,加深对民族英雄的理解。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开封
西夏
党项族11世纪前期来自元昊兴庆府金女真族
1115年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
蒙古
蒙古族
1206年
铁木真
元朝
蒙古族
1271年
忽必烈
大都
考点二 宋代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农作物
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在宋朝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1)知道辽、宋、西夏、金、元等政权的并立。

(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5)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宋元时期的文学成就。

列举宋元时期的书法、绘画
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
方法
在复习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串联记忆、因果记
忆、想象归纳等,从整体把握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
了历史。

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广大人民群
众共同的愿望,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重点
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难点
理清本单元经济重心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知识主线,学会引导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流程】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引入复习导入
简述复习范围,明确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族融合
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的经济水平赶
上并超过了北方的经济水平,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
南移。

师:复习导入。

生:整体把握
自主复习自主复习,掌握基础
一、政治上
1.主要政权
政权时间建立者民族都城

北宋
西夏

南宋

2.统治政策
军事上:
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
北宋在地方:
重文轻武政策:具体措施
影响:
师:巡回各组间,个别辅导,对重
难点进行点拨。

提示易错点。

生:自主温故,独立完成。

军事上:控制兵权
在中央:削弱相权
在地方:削弱地方官权力
在中央:
行省制度在地方:
元朝影响:
边疆管理西藏地区
台湾地区
3.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
政权战和影响

北宋
西夏

南宋

二、经济文化
原因
农业表现
宋代纺织业
经济手工业制瓷业经济重心
发展造船业南移
商业商业都市
海外贸易
纸币
都市生活:
宋元文化宋词:
元曲:
三、宋元科技
1.主要成就
发明传播意义活字印刷

指南针
火药
2.科技进步的原因
四、中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与驿站制度
2.海上丝绸之路
3.影响: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宋夏和议
金灭辽、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宋金和议
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元灭南宋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
表现: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宋元科技进步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民族交融加强促进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对外交往促进科技文化交流
合作交流
温故知新
合作交流
温故知新合作交流,温故知新
1.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
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绍兴十一年(1141年)双方达成和约:①宋向
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②划定疆界……③
宋每年向金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
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四:“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岸
壁如飞。

”迁都二十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
音乐,皆习汉风”。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除上述
材料反映的和议外,北宋政府还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政
权和议?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请比较一下,宋辽和议与宋
金和议各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谈一谈你对宋朝与少数民族
政权签订和议的看法。

2.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
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也令所有的炎黄
子孙引以为豪,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民谚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是唐朝农耕技术的重要创
造,请写出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结合所学,
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分组研读,
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认识民族政权
之间的和战关系,结合所学解答。

生: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知识重
点,加深记忆。

(1)澶渊之盟。

西夏。

(2)宋辽和议:宋辽在政治上平等,
经济上宋妥协退让。

宋金和议:二
者在政治上不平等,南宋向金称臣,
通过送“岁币”苟且偷安。

(3)和议对宋朝是屈辱的,加重了宋
朝人民的负担。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议和减少
了战争,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
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接受
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有利于促
进民族融合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分组研读,
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经济重心南移
的过程,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古代
社会发展的影响。

生:合作交流。

进一步理解经济重
心南移。

(1)曲辕犁筒车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
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
(2)材料二中“苏湖熟”的“苏”是指哪里?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该地从哪里引进的水稻优良品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2)苏州 越南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
拓展
延伸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如何理解元朝的民族融合? 元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

其特征表现为:
1.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
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拓展延伸
反思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