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
新时代学生观
新时代学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角色和责任也在不断变化。
新时代学生观要求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时代,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新时代学生观强调学生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
学生应该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新时代学生观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新的领域,挑战自己的极限。
同时,学生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第三,新时代学生观强调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承载着社会的希望和重任。
学生应该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学生观还要求学生注重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学生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生要多读书,不仅读学科书籍,还要读文学作品、历史书籍等,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学生要注重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学生要注重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学生观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注重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还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学生要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新时代学生观是时代赋予学生的重要任务和责任,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源泉。
新课程理念下正确学生观的构建
新课程理念下正确学生观的构建学生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看待学生和对待学生,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方法,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和成长。
新课程理念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提出了“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观念,契合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传统学生观、应试教育在很多教师教学中仍有影响。
要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改目标,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和实践特点超越传统学生观,对学生赋予新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笔者就此问题作一探析:一、传统学生观的弊端1.重教导,轻平等。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与学是父和子的关系,把学生看成是一种被动的存在,看成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和考试的工具。
于是,辱骂体罚在所难免,教育的“以人为本”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创造热情被剥夺,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厌学、弃学和教育的异化。
2.重成绩,轻成长。
以分数论英雄,以成绩论成败,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健康和成长,只要成绩突出,其他的缺点和不足都无足轻重。
处于教育中的学生脱离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现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书本中的人”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3.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学生观只重视学生现有的、静态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潜在的动态的发展。
教师只是知识传播的“增长剂”,而针对学生特点启发开拓创新的“催化剂”作用基本没有发挥。
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育中耗散,很多学生成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二、新课程理念下正确学生观的构建1.尊重和平等的学生观。
尊重和平等就是教育者不以人生导师自居,不以布道方式说教,而是把学生当成有尊严的个体和朋友,彼此互相敬重,在此基础上共同完成教育和学习任务。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个经典教育案例——“四块糖的故事”。
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作者:张桂敏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9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抛弃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接受新观念,重新审视、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思考大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中说:“大自然塑造了一个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这实际上蕴涵了一个恒久的真理,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正如俗话讲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小学生在校内学习活动中,不是被动地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处处充满问题,教师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
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教学,整堂课学生机械的“对答如流”,没有问题,没有思考,这样的课不是好课。
新课标指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原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学生的学习即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整个过程,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光辉。
只有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充分地发挥,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课件:蓝天白云背景的映衬下,方形的车轮上坐着一只漂亮可爱的小白兔,它要去给外婆过生日。
车子不停地上下颠簸很难受。
紧接着又出示了小白兔坐在圆形车轮上前进的情景,适时地问到:“这时如果你是小白兔,会感觉如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到:“会感觉很舒服。
”我请同学说出理由,都认为车不会再上下颠簸。
突然一位同学说到:“如果车轴不在车轮的圆心上,圆形的车轮也会颠簸。
”另一位同学也抢着答到:“退一步讲,即使车轮装于圆心上,如果路不平的话,小白兔还会感觉上下颠簸的。
三个一切的学生观
三个“一切”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才能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学习?这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面前一个现实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共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当是为了学生,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俯视学生的错误观点,俯下身来设身处地地搞好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情分析,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创设物理情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2、为了一切学生
我们要承认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人处事方面的差异,同时我们也要不畏难差异,采取“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克服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想方法设法缩小差异,为每个层次、每个水平的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自主的、主动发展的空间,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地提高与进步。
3、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会做人。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就难以做好事,甚至会做坏事。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有德有才是正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为了学生的
一切,就是要求我们物理教师通过物理学史、科学家传记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影响学生,使他们真正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以上是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才能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学习的一点粗浅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学生观
的被人任意塑造的对象。这样学生个性没 了, 一大部分 被社会 淘汰。客观地看 , 体素质差别 、
一 +
n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一 - +・
急功近 利 、 于求成 的强求学 生 , 急 而应 当心平气 和 、 循 循善诱 、 循序疏 导 , 营造一个 和谐 、 民主 的气氛 , 科学 用 的方法 和一颗真诚火热 的心去善待学 生。 七、 点面结合观 班 主任在 教育 学生 过程 中首先 面对 全体学 生 , 培 养 学生集体观念 , 过集 体力量 , 育和影响集体 中的 通 教 每一个学生 , 同时抓好 个别学生 的教 育 , 把集体教 育和 个 别教育有机地结合 起来 , 这一观 念要求 : 一是要 精心 培 养坚强的班集体 , 要使 集体有共 同的 目标 , 坚强 的骨 干, 严密的纪律 、 康的舆论 。二是把 学生集体作 为一 健
【 学生管理 】
新课程理念 下教 师的学生观
邱凯旋 吉林 省洮南市瓦房 中学 吉林
关键词 : 体 主 多样 化 完整 性
洮南市
17 3 19 1
摘要 : 根据新课程要求, 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 变教 育观念 , 转 才能深化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 念一再强调 学生是 自主 的学 习者 ,学生 来 到学校 , 坐在教 室里 , 不是被 动地接 受知识 , 是要 而 主动地 进行知识 的建构 ;只有通 过 自主 的知识 建构活 动, 学生 的创造力 、 能 、 赋才能得 以发 挥 , 潜 天 情操才能 得 以陶冶 , 个性才能得 到发 展 。根据新课程要求 , 我们 必须树立科 学 的学生观 , 变教育观念 , 能深化课程 转 才 改革 。那么我们如何树 立科学 的学生观呢? 首先 , 我们必须深入正确认识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是主体 的存在 人 的 自我 意识 是人与其他动 物的 区别 。所谓 人 的 自我 意识 , 自觉 到“ 即 我是 主体 ” 的意识 。包 括 自主意 识、 自重 意识 、 自信意识 、 自爱意识和 自尊 意识 , 自我塑 造为形式。发展心理学 的研究结果表明 , 自我意识在婴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学生观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
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把学生当做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
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的性格和爱好。
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新课程新教材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这是古希腊普鲁塔戈在!"""年前说的,给那些照本宣科、孜孜以“灌者”无情的嘲讽。
现代教育原理指出:“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因此,教学改革应改变旧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直面生命、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神圣殿堂。
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地视学生为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富于想像和情感、集生活与学习及审美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
因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二、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分离,导致学生与社会生活脱节,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不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发现某些丑恶现象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而诸如自私、孤僻、自我过分膨胀、受挫力低等现象就是教育活动缺乏社会性的一种必然的消极后果。
为此,教育必变封闭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严重忽视了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和发展的道理,低估后进生的创新和歧视成绩差的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给差生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抹平的创伤,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发展。
在我教过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各科成绩都不好,但劳动课大扫除时,他表现很积极,班上的卫生总是身先士卒,还经常帮助身体不好的学生完成劳动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责为幼稚 、 顽皮 , 轻则教训两句 , 重则大声呵斥 , 更有
甚者还会体罚或变相体罚。
调的生活导致 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 ,单调 的生活
压 抑 了青少 年 的成 长 。 多年 来 , 生 被 置 于 “ 本 世 学 书 界 ” “ 学 世界 ” 中 , 生 的 生 活 、 长 经 验 和 社 或 科 之 学 成 会 现 实 成 为课 程 和 教 学遗 忘 的 角 落 ,教 育 与 生 活 脱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在 教 育 中 ,人 们 往 往 不 自觉 地 把 自 己 、 学 生 排斥 在 他 人 之 外 、 界 之 外 去 认 识 事 物 和 把 世 自 己。处 在 教 育 之 中的 学 生 , 离 了 日常 生 活情 景 , 脱
“ 耳 不 闻 窗 外 事 , 心 只读 圣 贤 书 。 课 程 的 设 置 和 两 一 ”
、
对 传 统 学 生 观 的反 思
、
在 我 国 当 前 的教 育教 学 实 践 中, 存 在 着 许 多对 学 生 的 错误 认 识 , 阻 碍 了新课 程 的 实 施 。 主 要 表 现 在: 1 视 学 生 的 生命 特性 .忽 教 育 的对 象 是 人 , 具 有 丰 富个 性 的 人 , 一 个 是 是
往是被看作管理 的对 象, 实际工作 中, 师对学生 在 教
进 行 体 罚 、 刺 、 辱 的现 象 时有 发 生 , 对 学 生 的 讽 侮 这 心 灵 和 发展 带来 了极 大 的 负面 影 响 。 此 之 外 , 多 除 更 的学 生 或 者 说 是 中 国 当下 所 有 的学 生 是 被 当作 填 充 的 容器 , 动地 、 被 严格 地 而且 是 整 齐 划 一地 学 习教 材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
这一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涵盖了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为了落实新课程,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一、多元化的学生观新课程下应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观,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
首先,多元化的学生观意味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兴趣和特长,所以同样的课程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教育,让学生在个性化的环境下发展自身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其次,多元化的学生观还意味着在过程中要让所有学生受益。
学校教育应该能够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支持。
最后,多元化的学生观还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意味着学校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具有记忆能力。
树立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是新课程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创新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大企业招聘高管和技术人才都非常看重人才的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下的学生应该在从小就注重培养创新创造的能力。
孩子们应该被教育鼓励思辨、动手、尝试、体验,开发不同领域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教育方式。
例如,教育者可以采取创造性体验、项目制、问题解决和扮演角色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发展无限的创意潜能。
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新课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自我发展,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反思。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秒记口诀:两全一个性两重点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一)学生/儿童是发展的人(二)学生/儿童是独特的人(三)学生/儿童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秒记口诀:两独一发三、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秒记口诀:“提素”“个性”“实”“创”“两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秒记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学科”转向“**人”秒记口诀:四个转向四、素质教育的评价观(一)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三)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秒记口诀:许三多形终展第1页共3页Slogan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秒记口诀:学促开设课,教学实研者(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秒记口诀:师生尊赏、教学引帮、自我反想、同事合掌六、教师职业素养(一)完整的知识结构(二)灵活的教学能力(三)教育机智(四)情感智力和品质秒记口诀:知能机品七、教师职业道德(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下的学生观摘要:一、新课程背景1.教育改革2.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二、新课程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个性化发展3.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三、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任务驱动法3.情景教学法四、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1.多元化评价2.过程性评价3.综合素质评价正文:新课程下的学生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导。
在这一背景下,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新课程背景、新课程下的学生观、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二、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学生被认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其次,新课程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新课程强调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除了关注学术成绩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素质。
三、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成为主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
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景教学法则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知识。
四、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进步。
综合素质评价则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学科成绩、实践能力、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总之,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学生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独立意志的即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生命个体。
在这种全新的学生观之下,我们对学校教育也必须进行重新“理解”。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做到把学生当做学生,当做朋友,当做老师,当做同学,当做教育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独立的人。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
学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支配的附属品,他和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其生命具有完整性。
他是具有主体性、独立人格、创造力以及独特个性的人。
学生是独立的人,意味着我们必须真正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将学生真正当人看,在教育中赋予学生以“人”的涵义: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而且,还必须将学生视作主动、积极的、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学习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给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和生命完整性的人,这就意味着在教育中必须要承认和接受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并将其真正视为人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除此之外,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注意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给予他们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志的人。
所以学生不是“小大人”。
一方面,学生时代是人生命历程中最富生命活力,生命色彩最为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段,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成人期”的准备,相反,必须肯定其作为人完整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承认学生有着生动、独特的、成长价值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和内在世界,理解并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生活、内在感受以及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充盈着纯真情趣、智慧、和谐和生命活力的学生世界的价值。
新课程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学生观(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新课程的学生观摘自《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新课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什么是好学生,怎么衡量看待学生。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这就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
(1)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全面发展,就是遵照党的教育方针,使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共事、学会生存。
特级教师斯霞曾说,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全面发展就是要出正品、出上品、出优质品。
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志。
和谐发展就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相关要素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协调促进、综合发展。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是全面发展;齐步走平均发展,不是全面发展;知识加特长,不算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必须是各要素的和谐发展。
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全面发展并非仅仅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收获,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在于形成儿童统一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要让儿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和各方面素质得到高度和谐发展,并反映内心生活的精神风貌。
”(2)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个性,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各功能要素构成的独特性格。
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
人的个性既有积极从善的可能性,也有消极从恶的可能性。
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积极从善的方面发展,帮助学生抑制、克服个性中消极因素的滋长,使学生用自身积极因素去消除自身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下的学生观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新课程改革的推行2.学生观的重要性二、新课程下的学生观特点1.学生是主体,自主学习2.学生是独特个体,关注差异性3.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注重综合素质4.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激发创造力三、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4.创设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环境四、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体系1.多元化评价标准2.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4.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五、教师角色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六、结语1.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对教育的影响2.教师和学校应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正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根据新课程下的学生观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创新评价体系,并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强调学生是独特个体,具有差异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不再是片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此外,新课程认为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
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反馈作用。
新理念下的学生观举隅
新理念下的学生观举隅新理念下的学生观举隅“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为实施这一理念,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新的学生观,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处处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且每一个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各个独特的“心理世界”。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和特长等,让不同的学生个体彰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得到发展。
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中,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只需花15-20分钟就能很好地完成,而有的学生却因动手能力差,完成同样的实验得花30-40分钟的时间。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既不能抛弃差生,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标准,也不能放弃优秀学生而重点辅导后进生。
笔者采取了优生带差生的办法:谁优质高速地完成了实验,谁来当小老师。
小老师协作老师负责几个实验小组的指导,并来回巡察,帮助他们完成实验的各步骤,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不仅老师有了得力的助手,而且这些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对种悲哀!想到这,老师马上委派一名学生跑到操场上传呼旨意:今天你的一举一动全被老师发现了,但老师并不责怪你,而是十分同情你。
热爱体育活动是一件好事,是紧张备考复习的调节剂,有什么不好呢?现在老师给你布置一个任务:迅速组织一场球赛!这一命令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支持,这位学生更是欣喜若狂,他高兴而成功地组织了这场球赛。
球赛以后,这位学生从内心感激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理解,感激教师给了他努力做一个完整的人的机会,让他终身难忘。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个体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泥土或石膏任意捏塑。
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行动规律,这样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而只能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观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
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把学生当做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
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的性格和爱好。
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
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
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
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数是不可能找到的”。
教室中不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知识。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进步。
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
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内心追求。
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课根本不感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看法。
不试不知道,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在学习活动中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
有时,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高难偏的题型。
从而导致学生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有以下几点: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元后,我在班级宣布:本单元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励。
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学生甲:“王爷爷买来一些沙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积?”,学生乙:“唐老鸭对米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帮米老鼠算一算’”。
考试那天,我发现学生们的脸上都充满了喜悦,是啊,学生们怎么能不喜欢解答自已出的题目呢?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评价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从以往教师出题评价学生到学生出题评价自己,有利于学生主体角色的转变并激发学生在主体地能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试想,会积极地主动地自我评价的学生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实践证明,要想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有关精神,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的角色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才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产生质的飞跃,才能保证数学教学始终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成为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捏塑。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指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
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抗或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