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合集下载

中庸读后感5篇

中庸读后感5篇

中庸读后感5篇中庸读后感1本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育。

中庸读后感2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中庸读后感3《礼记。

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中庸读后感4“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这句话,明白了不应总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里肮脏,那里黑暗,其实道永远应该装在心中,而肉身则要受些苦难和历练,跳出来看世界,就会心怀慈悲,哪个人不是可怜种呀。

《中庸》读后感(精选8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8篇)

《中庸》读后感8篇《中庸》读后感范文参考【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

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

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中庸》读后感1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

它与《大学》不同,《大学》阐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具体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则是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似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第一次上课老师便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论。

实在高深,我实在是听不太懂。

单纯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任何一个部分如果出现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体也会出现问题。

这正如人的身体一样。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平衡,而西医讲求的是就病开药,根据病人的病开什么药。

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药,一堆一堆的药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不少的药在我身上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身体里已经有耐药性,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喝中药。

中医看病讲究通过整体来看,比如说感冒,西医就直接开感冒药杀死病菌,而中医不然,推断出是身体中有热,则开些清热的药来,所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还有个现象,就是有的人一辈子病病怏怏的,不过还是长寿;有的人一辈子健健康康的,结果突然一下子得绝症病死了。

这是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健康,看起来不长寿,但是他们维持了自身的平衡,这也就是长寿的秘诀;而看起来健康的人,体内则不一定平衡,虽然不体现,但是一有表现则为大病。

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

原先认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庸。

后来经过学习终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也就是很少改变。

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因。

年轻人轻狂,处事激进,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时时思变,这都是因为“不庸”引起的。

而中年老年人向往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稳中取胜。

“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

”而但凡青壮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风范,较同龄人稳重。

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

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

Half of fate is in God's hands, and the other half is in his own hand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儒家《中庸》读书笔记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庸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庸读书笔记篇1我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误解很深。

在我看来,“中庸”绝不是“犬儒”(现代对“犬儒”的理解已与古希腊原意大相径庭)式的“明哲保身”(这个在原典中满溢褒美之情的词也演变出了点讽刺的意味),也不仅仅是老夫子们津津乐道的对至诚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对如何成为合格统治者的指导性定义,毕竟在那个周王室和周礼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这样的传统复归。

相传《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如果作者为真,那么《中庸》的写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而且事实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论作为作者观点的论证。

孔子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济世情怀以及积极入世的恋政情结和政治抱负的人,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弟子们纷纷学习并贯彻着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准则,他本人也开创了以“君臣父子”人伦思想为逻辑起点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先河。

这些在《中庸》这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中庸》出自《礼记》,核心当然是周礼,而造成现代人误读的原因也依然是对周朝这个大环境的忽视。

“中庸”二字不该如现在一样都读阴平,应该皆读去声。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是“发”了也要“中节”,要正中节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种“不易”、不变的恒常状态。

《中庸》里提到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种“中庸”,这种“中庸”是以舜的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中庸”本身就是这种能力。

舜是一个“大孝大德”之人,这是他生来的品格,正是他这样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贤子民,以中庸之道来对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增进。

《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中庸》的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庸》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庸》的读后感1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

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

中庸即中和。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

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

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

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做到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能全心全意。

有一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

许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质,往往不能做到处处小心谨慎,不能从头到尾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们常常在事情的最后关头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功亏一篑。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我对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一定能受用终身。

《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

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将心比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会避免很多矛盾,处世也会更加简单。

《中庸》的读后感2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

中庸的优秀读书笔记

中庸的优秀读书笔记

Gain calmness, lose calmness, go with the flow, and fight for the inevitabilit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中庸的优秀读书笔记中庸的优秀读书笔记1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中庸体会和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仁爱、礼制、诚信等方面,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于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让自己过度疲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2.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乱砍乱伐,不随意排放污染物。

3.仁爱:中庸之道强调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强求他人。

4.礼制:中庸之道强调礼制,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

5.诚信:中庸之道强调诚信,言行一致,不虚伪。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虚伪,不骗人。

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

中庸体会和心得篇2中庸体会和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采取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激、不过分。

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避免偏见和失误。

2.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包容、开放,避免冲突和误解。

中庸读后感范文(优质5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优质5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优质5篇)1.中庸读后感范文第1篇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2.中庸读后感范文第2篇我选读的《中庸》是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中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

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

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

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

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中庸》读书心得体会/《中庸》读书心得体会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中庸》这本书,没想到竟被其中的智慧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神秘大门。

《中庸》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让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人的天性?又该如何顺着天性去走人生的道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里。

书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们一群人兴高采烈地踏上了旅程。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充满了期待。

到了目的地,是一个美丽的海边小镇。

我们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冲向沙滩。

一开始,大家都兴奋极了,欢呼着、奔跑着。

可没多久,因为一些小事,团队里出现了分歧。

有人想先去游泳,有人想先去品尝当地美食,还有人想先找个地方休息。

原本欢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紧张,大家的脸上也不再有笑容,甚至有人开始发脾气。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中庸》里的这句话。

我们的喜怒哀乐在这个时候被过度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没有“中节”,所以才导致了不愉快。

于是,我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先倾听大家的想法,然后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

我说:“咱们先休息一会儿,然后一起去品尝美食,等太阳没那么晒了,再去游泳,怎么样?”没想到,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

那一天,我们按照这个安排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家坐在沙滩上,看着美丽的晚霞,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喜悦。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是多么重要。

再比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让我想到了工作中的一些场景。

在公司里,总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他们以为这样能够快速获得成功,但往往最终都得不偿失。

而那些真正能够取得长久成功的人,都是懂得把握分寸,遵循中庸之道的。

中庸高中生读书心得作文5篇

中庸高中生读书心得作文5篇

中庸高中生读书心得作文5篇《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高中生读书心得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中庸高中生读书心得作文大全(1)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

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

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

行是实践,明是认知。

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

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

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

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

中庸的立身之道。

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

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

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

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

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

带着虔诚的心,学习中庸之道吧!中庸高中生读书心得作文大全(2)《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中庸的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庸的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庸的读后感中庸的读后感(精选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庸的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接触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的语文填空题也经常出现四书五经,工作后,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

今年学校下发了阅读小册子,我借此机会认真对《中庸》进行了研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者,平常也。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

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

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

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

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

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

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

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

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

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

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

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

中庸读书笔记_1

中庸读书笔记_1

中庸读书笔记
前一阵子一直在看《中庸》,后来因为一些琐事而搁置,再次捧起此书,才发现:快要到期了。

续借。

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其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最难者最高,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履行它。

连大学者孔子都感慨中庸之道的曲高和寡,可见其难处。

然而恰恰是这样,才显得它的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

而是有更多的欲望,有更队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

然而,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望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美好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丑陋不堪。

记得有位同学跟我说过,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综合体。

说的不是一般的对。

“水满则溢,月满则盈”的道理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庸之道不易行的原因之一。

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是社会的一粒尘埃。

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
市场,不平等的交易和意料之外的事时时有可能发生。

谁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谁都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谁也不愿意经受失败的打击,于是各种矛盾、挑战、竞争、和冲突应运而生,无法避免。

这时,中庸之道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也正因为人们的本性,“民鲜能久矣”。

1。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以前啊,总觉得那些古籍经典离咱的生活太远,读起来肯定枯燥得要命。

可没想到,当我翻开《中庸》这本书,还真有了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一开始就让我有点犯迷糊,啥是天命?啥又是性?琢磨了半天,感觉就像是老天爷给每个人安排了一种独特的性格和特质,顺着自己这天生的性子走,就算是踏上了人生的正道。

而通过不断地修正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特别胆小,不敢一个人睡觉。

一到晚上,就非得缠着爸妈,要跟他们挤在一张床上。

我心里那个怕呀,总觉得黑暗里藏着什么怪物,会突然跳出来把我抓走。

我爸妈呢,一开始还挺有耐心,哄着我,给我讲各种勇敢的故事。

可时间长了,他们也觉得我得学会独立,不能这么胆小下去。

有一天晚上,他们就狠下心来,把我硬塞回了自己的房间,还关了灯,关了门。

我在黑暗里吓得直哭,心里那个委屈哟,觉得爸妈一点儿都不理解我。

可哭着哭着,我发现也没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慢慢地,我开始平静下来,试着去感受周围的安静。

我发现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还挺美的。

我就这么睁着眼睛看着,不知不觉居然就睡着了。

从那以后,我好像就没那么胆小了。

我突然明白,有时候顺着自己胆小的性子,永远也克服不了恐惧。

而爸妈逼着我面对黑暗,其实就是在帮我“修道”,让我变得更勇敢。

再往后读,“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让我想到了在学校里的日子。

我们班有个同学,成绩特别好,而且人缘也很棒。

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特别喜欢他。

他做什么事情都恰到好处,不会过分张扬,也不会太过低调。

比如有一次班级组织活动,要选一个负责人。

很多同学都争着抢着要当,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

可他呢,只是静静地站起来,条理清晰地说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既不吹嘘自己有多厉害,也不贬低别人。

最后大家一致选了他,因为他做事就是那么“中庸”,让人放心。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学习《中庸》心得体会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

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

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这里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只美丽的海鸟,飞到战国时期鲁国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树上。

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都以为是一种吉祥鸟。

鲁国国王看到了,也高兴得不得了。

心想:“飞来了神鸟。

这可是个好预兆,看来要有大富大贵降到我的头上。

”他就叫人把那鸟逮住了。

怎么喂养呢?鲁王又想:“神鸟可不能像一般的鸟那样,关在笼子里养着。

我一定要让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样。

否则,让神鸟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

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

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

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

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说起《中庸》这本书,初读时只觉得晦涩难懂,那些字句仿佛都在跟我捉迷藏,让我抓不住其中的真意。

可随着深入阅读,竟也咂摸出一些别样的滋味来。

书中所讲的“中庸”,并非是我们平日里理解的那种“和稀泥”“走中间路线”。

它强调的是一种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处世智慧和人生态度。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过的一次家庭聚会。

那次聚会,亲戚们聚在一起,好不热闹。

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孩子们在客厅里嬉戏打闹。

我呢,坐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我的表妹,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正和其他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她大声笑着,跑着,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她的舞台。

而我的表弟,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本书,默默地看着。

这时,大人们开始议论起来。

有的说表妹太调皮,没有女孩子的样子;有的说表弟太内向,不合群。

我在一旁听着,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呢?表妹的活泼是她的天性,表弟的安静也是他的个性啊。

这让我想到了《中庸》里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表妹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展现,表弟的情绪则内敛于心,他们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就像做饭的时候,盐放多了会咸,放少了会淡,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表妹和表弟就像是这菜肴中的调料,各自有着独特的味道,共同构成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聚会进行到一半,大家坐在一起吃饭。

大人们开始互相敬酒,说着一些场面话。

有的亲戚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不停地劝酒,哪怕对方已经面露难色;有的亲戚则滴酒不沾,无论别人怎么劝,都坚决不喝。

这又让我陷入了思考。

劝酒的亲戚认为,多喝酒才能表现出关系好,热情好客;不喝酒的亲戚则觉得,喝酒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和意愿,不能强求。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中庸”的背离。

真正的“中庸”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也不是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中庸》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中庸》读书笔记【1】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

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

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

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

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1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
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
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
#儒家一直倡导“中庸”的理念和发掘这样的人才,不仅是在为治学做贡献,为了儒学长久的发展,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并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来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为了儒家、为了社会、为了天下百姓的“致中和”者所做出的贡献成就。

儒家能够几次经历重创后仍然能够屹立发展流传至今,在思想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绽放光芒,也就是在经历无数儒家人励精图治,在自我教育和社会融合后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和,体现致中和的社会价值。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儒家世代学子秉承这样的原则理念,才能有儒家今天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伟大的人有伟大的力量,而这样伟大的人源自于教育的力量。

北宋程颢、程颐这样评级:“《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合为一理。

”纵然《中庸》有千万言语,总是万变不离其宗。

不遗余力地倡导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儒家的学子,也是为了社会千千万万致力于学习和研究的人,能够在《中庸》的影响之下,能够以所学到的中庸之道来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全面的发展仁、义、礼、智、信,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希望人人都
能怀着“仁”的理念,希望国家社
稷太平和合。

点到了方方面面,但是始终不离开儒家的思想理念。

“中庸”的思想一直延续在社会思想之中,知道现在中国仍然能够被称为“中庸之国”,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我一点也不怀疑,拥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的力量,才能有这样包容万物的著作。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3
#读《中庸》知如何为“中”,在我们与人、自然、社会打交道时,均不可以走极端,要掌握好尺度。

要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交圈,我们就应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懂得变通,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并变换。

与人交往时的“过”与“不及”要非常重视,正确对待为人处世中的利害得失,所谓不可因得而过喜,因失而过悲。

同时要适可而止的对待自己的欲望。

绝不能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从而使自己成为了欲望的奴隶,这就不会有人与你交往了。

另外,也不可总是无欲无求,对于他人总以忍让的态度,这不是宽容,而是纵容。

对待朋友要真诚,对待陌生人也不可失去真心真意。


无论我们以后从事何种工作,都缺不了与人打交道。

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一般都会有很多朋友,因为这个人懂得真正与人交流的分寸,也能够真正用心与人去交流。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以“中庸”思想与人交流,那么我们也能够成为一个善于交际的人。

只要我们以坦诚的心,仁爱的心去与人交流,我们也能行的!
虽然我读了《中庸》,但我不能妄自菲薄地说我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思想,不过我想我会更加精细地去品读它,从而让我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这篇心得是我读此书之后综合名人品读而写下的,这里有我的一些感悟,也有我读《中庸》的痕迹。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4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

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

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

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子曰“过犹不及。

”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

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

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

“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
够。

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

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

”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

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

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

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

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

接着又云,“故为政在
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

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诉我们当学习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

《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古今无数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讲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

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根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

“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中庸》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