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哈斯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理论及作品
专业:2011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姓名:杨勇涛学号:1101214345
一、前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一元的文化结构早已经被打破,新的权威远没有建立,并且可能永远也再无法建立。但是在谈及当代建筑领域里的大师或者建筑理论新的发展时,库哈斯是我们不可能回避的一个话题。与其他的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不同,库哈斯不仅因他的作品来影响世界建筑界,也因他的思想持续地给整个行业带来震撼。但是,对于库哈斯的评价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叫好,他特立独行,毁誉参半。
有人赞扬他的建筑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城市的关注、重拾了对社会的责任、规避了对形式的无节制追求。有人则谴责他对形式无节制的新现代主义式回避、近乎卡通似地还原图解、廉价甚至是丑陋的结构。
但是众说纷纭之下,到底怎样的描述最接近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库哈斯?到底如何研究,才能真正地理解库哈斯的建筑和他理论?
借着文献阅读的课程要求,笔者选取了库哈斯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库哈斯的相关著作、研读他的部分作品以及第三方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于库哈斯获得了一定的了解。但无论是提纲挈领地概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还是深入重点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作品,相信都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完全正确的库哈斯。
本文仅就自己的研读做一个成果的报告,尽己之力来描述库哈斯理论及其作品。
二、主题
1、雷姆•库哈斯的生辰年表
1944年11月17日,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
1952年,8岁时随左翼的父亲迁居于独立后的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1956年,12岁时返回荷兰,定居于阿姆斯特丹。
1963年,高中毕业,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海牙邮报》的记者,开始了5年的记者生涯。
1968年,24岁是库哈斯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开始学习建筑。
1972年,28岁的库哈斯从AA毕业,远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进行研究。
1975年,到美国纽约城市与建筑学院作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1978年,出版《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一鸣惊人。
1988年6月,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以解构主义为主题的展览,成为新时代建筑探索的先锋人物。
20世纪90年代起,受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并组建了AMO。
2000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
2007年,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度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雷姆•库哈斯的建筑理论
2000年,库哈斯获得年度普利茨克奖,当时的评奖委员会对库哈斯作出这样的评价:“因他20余年来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定义建筑和文化之间的新型关系范式,因他对建筑环境的贡献和他的思想,授予库哈斯普利茨克建筑奖。”
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是库哈斯建筑成就的主要特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个人职业生涯都是理论先行,经常在建筑远未建成的时候,他的思想便已经在理论界被广
泛研究。从根本上说,库哈斯的成就更多的在于他的理论,他的建筑只是他理论研究的产物和实验的对象。
1978年,库哈斯出版了他在纽约期间的研究成果《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该书深度探讨了都市文化对建筑带来的作用,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多变的都市文化与建筑间象征性的互动关系。这本书中关于都市与建筑关系的一些观点,成为了贯穿库哈斯建筑作品的思想主线。
20世纪90年代,库哈斯开始担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1995年,库哈斯出版了他的另一部著作《小,中,大,特大(S,M,L,XL)》。同样,这部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借着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关注度,他的关于“大”的理论在国内建筑界受到广泛地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同。
但是,成就只是属于过去,库哈斯的理论思考从来没有停息:2001年,出版《变异(Mutations)》;2002年出版《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和《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分别对购物和零售业在城市中的作用、中国珠三角5座城市的建筑及城市状况进行了研究;2003年出版《内容(Content)》;2007年出版哈佛大学城市研究项目成果《拉各斯:它如何运作(Lagos:How It Works)》和AMO对海湾地区的研究成果《阿尔玛那克(Al Manakh)》。
从库哈斯历年来的出版物,我们可以看到库哈斯许许多多的创见。其中犹以《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中的“拥塞文化”理论,《小,中,大,特大(S,M,L,XL)》中的“大”的理论以及“广普城市”理论最具影响力和认同度。下文就对分别对这三个理论进行简要论述。
•“拥塞文化”理论
在《癫狂的纽约》里,库哈斯用“拥塞”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认为“拥塞”的存在产生了大都市效应,并直接影响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中的建筑。“拥塞”不仅是建筑的问题,更是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即“拥塞文化”。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拥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全部,更是建筑“内容”的高密度状态。
库哈斯评价内容丰富的摩天楼是“社会压缩器”,是“产生和强化人类交往理想形式的机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大”的建筑便是应对这种状态的最好容器。
•“大”理论
由于城市用地对综合利用率的追求,以及资本的力量等因素决定了建筑必须做“大”,要有巨大的体量来容纳多样复合的功能和各种要素。“拥塞”导致了功能复合、内容多样的“大”建筑应运而生。遍布世界的巨型商业建筑和各类建筑综合体等已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大”已成为城市建筑的普遍表征。“拥塞”成为“大”的诱因,而“大”既是“拥塞文化”的典型特征,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库哈斯为“大”的魅力深深着迷,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大”的5条定律。
①超出了一定的临界体量,一个建筑物便成了一个大建筑。这种体量不再能够由一个单独的建筑体态、甚或任何建筑体态组合所控制。
②电梯和其他相关的发明宣布了建筑的“经典曲目”的失效。构成、尺度、比例、细部的问题如今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建筑的“艺术”在“大”中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③在“大”中,从核心到表皮距离的增长已到了立面再也无法揭示内部事件的临界点。建筑的内部与外部变成了相互分离的两个独立部分:一个应付着内容和图解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另一个为城市提供一种表面上的稳定性。
④仅仅通过大小尺度,这类建筑进入了一个不属于道德范畴的领域,超越了好或者坏。它们的影响独立于它们的品质而存在。
⑤与所有这些要素(尺度、建筑构成、传统、透明度、伦理)的决裂暗示了最终和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