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必选案例(三)
模块三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模式有:探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四种教学模式。
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是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陈老师设计的运算题,在学生动手实践后启发思考:从这些运算中,让学生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学生对习题的探究的欲望。
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师让学生猜想有什么规律。
然后给出练习,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再搜索资料形成理论。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实际操作性探究活动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3. 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我觉得陈老师运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是可取的。
理由如下:在教学中使用Math 3.0演示乘方运算,便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把计算软件与数学结合起来,更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
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增强了师生、生生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这使学生既知道乘方的书写形式,又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
同时也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不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直观易懂,且节省时间,高效快捷地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计算方法,深入了解乘方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4.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
模块三必选案例作业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和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折纸,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启发学生主动自觉的思考,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引入新知。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1)情景式教学策略:教师利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来启发引导学生,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2)探究式教学策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孕伏铺垫同时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这一节学习新知《有理数的乘方》打下了基础。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
如何感知这种运算数值的大小建立乘方概念,如果乘方数值较大时学生计算太麻烦,我们就可以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感知数值,进一步感知概念,从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与生活。
在教学中陈老师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如让学生来玩折纸的游戏,降低学习的起点,很容易突破了学习重难点。
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了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
问题设计:陈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优等生“吃”的饱,让学困生“吃”的好。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答:我仔细阅读了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这个教学设计已经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
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第一篇: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启发思考:请学生动手折叠张,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 倍。
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
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学习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2)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教学中,利用折纸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学生对习的探究的欲望。
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4)启发式教学策略——利用小学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我很认同他的设计,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这种不容易计算的数,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把计算软件与数学结合起来,更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题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题1. 导言数学中,有理数的乘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有理数的乘方指的是将一个有理数自乘若干次的运算。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律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案例一:正数的乘方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例:23。
根据乘方的定义,23表示将2自乘3次,即$2^{3} = 2 \\times 2 \\times 2 = 8$。
可以看出,正数的乘方是将这个正数连续相乘的运算。
案例二:负数的乘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负数的乘方的案例:(−3)4。
根据乘方的定义,(−3)4表示将-3自乘4次,即$(-3)^{4} = (-3) \\times (-3) \\times (-3) \\times (-3) = 81$。
可以发现,负数的乘方也遵循相同的规律。
案例三:零的乘方我们再来分析一个零的乘方的案例:05。
根据乘方的定义,05表示将0自乘5次,即$0^{5} = 0 \\times 0 \\times 0 \\times 0 \\times 0 = 0$。
可以看出,任何非零数与0相乘得到的结果都是0。
案例四:分数的乘方最后我们分析一个分数的乘方的案例:$\\left(\\frac{1}{2}\\right)^{3}$。
根据乘方的定义,$\\left(\\frac{1}{2}\\right)^{3}$表示将$\\frac{1}{2}$自乘3次,即$\\left(\\frac{1}{2}\\right)^{3} = \\frac{1}{2} \\times \\frac{1}{2} \\times\\frac{1}{2} = \\frac{1}{8}$。
可以看出,分数的乘方运算与整数的乘方运算相同,只需按照乘法规则操作即可。
3.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正数的乘方是将这个正数连续相乘的运算;2.负数的乘方也遵循相同的规律;3.任何非零数与0相乘得到的结果都是0;4.分数的乘方运算与整数的乘方运算相同,只需按照乘法规则操作即可。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用于求一个有理数的指数次幂。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方法和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和性质,然后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的具体应用。
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分数。
有理数的乘方是指将一个有理数自乘或与其他有理数相乘多次的运算。
例如,2的3次方表示为2的立方,记作2^3,计算公式为2 × 2 × 2 = 8。
同样地,2的2次方是2 × 2 = 4,2的1次方是2,2的0次方定义为1。
有理数的乘方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
首先,对于任何非零有理数a,a的0次方定义为1。
其次,对于任何有理数a和b,a的b次方等于a自乘b次。
例如,2的3次方等于2 × 2 × 2 = 8。
第三,对于任何有理数a,a的1次方等于a自身。
最后,对于任意非零有理数a和b,a的负b次方等于1除以a的b次方。
例如,2的负3次方等于1/2的3次方,即1/(2 × 2 × 2) = 1/8。
有理数的乘方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其中一个常见的应用是计算面积和体积。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有理数的乘方来计算正方形和立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将边长乘以自身来计算,即边长的平方。
同样地,一个立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将边长乘以自身再乘以自身来计算,即边长的立方。
这些计算方法在建筑、工程和设计领域都很常见。
另一个应用是计算复利。
在金融领域,复利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利息按固定利率计算并累积再计算利息的过程。
有理数的乘方可以用来计算复利的增长。
例如,如果一个金额按年利率5%计算,那么在第n年的金额可以通过将初始金额乘以1加上利率的小数形式的n次方来计算。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年利率为5%的情况下,每年的金额变化。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 引言有理数(Rational Numbers)是数学中的一类数,以分数的形式表示,包括整数、小数和零。
有理数的乘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它在代数和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际案例两个方面,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案例。
2. 理论分析有理数的乘方可以通过指数法则进行计算。
设a是一个有理数,n是一个整数,则有:a^n = a × a × … × a (一共n个a相乘)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利用乘方法则推导出一些有理数乘方的特殊规律:2.1 乘方定义当指数是正整数时,乘方的结果是把有理数连乘若干次的运算。
2.1.1 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乘方对于有理数a和正整数n,有:a^n = a × a × … × a (共n个a相乘)例如,2^3 = 2 × 2 × 2 = 8,-3^2 = -3 × -3 = 92.1.2 有理数的负整数指数乘方对于有理数a和负整数n,有:a^{-n} = 1/(a^n)例如,2^{-3} = 1/(2^3) = 1/8,-3^{-2} = 1/(-3^2) = -1/92.2 乘方规律2.2.1 有理数的乘方零幂规律对于任何非零有理数a,有:a^0 = 12.2.2 有理数的乘方乘积规律对于任何有理数a和b,以及任何整数m 和n,有:(a × b)^n = a^n × b^n2.2.3 有理数的乘方除法规律对于任何非零有理数a和b,以及任何整数m和n,有:(a / b)^n = a^n / b^n3. 实例分析3.1 定义假设有一块长方形土地,长为3.5米,宽为2米。
我们想要计算它的面积。
3.2 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用有理数的乘法来计算这个长方形土地的面积。
根据乘法的定义,面积可以表示为:长度× 宽度。
即:面积= 3.5 × 2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我们可以简化这个表达式为:面积= 7因此,这个长方形土地的面积为7平方米。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9《有理数的乘方》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情景,如温度变化、物体运动等,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理数乘方的动画效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方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二)问题导向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案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方的本质和规律,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本案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法则和规律。
2.能够运用有理数乘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了解有理数乘方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演示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2.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方的本质和规律。如:为什么有理数乘方会产生周期性?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理解。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和法则。
初中数学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的实例分析是什么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的实例分析是什么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实例分析是指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下面我将给出一些实例分析,以帮助理解有理数乘方运算。
1. 正整数指数:例子1:计算2^3。
解析:根据乘方的定义,2^3 = 2 × 2 × 2 = 8。
这个例子中底数是2,指数是3,乘方运算的结果是8。
例子2:计算(-3)^4。
解析:根据乘方的定义,(-3)^4 = (-3) × (-3) × (-3) × (-3) = 81。
这个例子中底数是-3,指数是4,乘方运算的结果是81。
2. 零指数:例子3:计算5^0。
解析:根据乘方的定义,5^0 = 1。
这个例子中底数是5,指数是0,乘方运算的结果是1。
例子4:计算(-2)^0。
解析:根据乘方的定义,(-2)^0 = 1。
这个例子中底数是-2,指数是0,乘方运算的结果是1。
3. 负整数指数:例子5:计算3^(-2)。
解析:根据乘方的定义,3^(-2) = 1/(3 × 3) = 1/9。
这个例子中底数是3,指数是-2,乘方运算的结果是1/9。
例子6:计算(-4)^(-3)。
解析:根据乘方的定义,(-4)^(-3) = 1/((-4) × (-4) × (-4)) = -1/64。
这个例子中底数是-4,指数是-3,乘方运算的结果是-1/64。
4. 分数指数:例子7:计算2^(1/2)。
解析:将指数1/2转化为根式形式,2^(1/2) = √2 ≈ 1.414。
这个例子中底数是2,指数是1/2,乘方运算的结果是√2。
例子8:计算(-3)^(2/3)。
解析:将指数2/3转化为根式形式,(-3)^(2/3) = (∛(-3))^2 ≈ 3.301。
这个例子中底数是-3,指数是2/3,乘方运算的结果是∛(-3)的平方。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以看到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结果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具体取决于底数和指数的值。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对有理数进行重复相乘的操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的乘方案例,来深入探讨有理数乘方的特点和运算规律。
1、乘方的定义和性质在介绍具体的乘方案例之前,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有理数a的乘方表示为a^n,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
当指数为正整数时,表示底数连乘的结果;当指数为0时,结果为1;当指数为负整数时,表示底数的倒数连乘的结果。
乘方中存在一些基本的性质,如乘方的乘法法则、指数相同的乘法法则等。
这些性质在具体的乘方案例中将得到展示和应用。
2、乘方案例分析2.1 第一个案例:2的平方我们以2的平方为例来分析乘方的运算规律。
2的平方可以表示为2^2,意思是将2连乘两次。
根据乘方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2^2 = 2 ×2 = 4的结果。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乘方的结果为一个新的数值,它是底数连乘的结果。
在这个案例中,2的平方就是将2连乘两次的结果。
2.2 第二个案例:3的立方接下来,我们来分析3的立方的乘方方案。
3的立方可以表示为3^3,意思是将3连乘三次。
根据乘方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3^3 = 3 ×3 × 3 = 27的结果。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乘方的结果仍然是底数连乘的结果。
在这个案例中,3的立方就是将3连乘三次的结果。
2.3 第三个案例:(-4)的平方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个涉及负数的乘方案例。
我们考虑(-4)的平方,可以表示为(-4)^2,意思是将-4连乘两次。
根据乘方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4)^2 = (-4) × (-4) = 16的结果。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对负数进行乘方运算时,负号会被保留下来,并且指数为偶数时,结果为正数。
在这个案例中,(-4)的平方得到的结果为16。
2.4 第四个案例:(-5)的立方再来考虑一个涉及负数的乘方案例:(-5)的立方可以表示为(-5)^3,意思是将-5连乘三次。
《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分析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综合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教学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
陈老师利用“折一折活动”引入了乘方的概念,这项活动非常直观形象,学生会很有兴趣去完成,对整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发作用。
(2)呈现新学习内容。
陈老师通过出示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习新知识。
(3)知识的整合协调。
陈老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做了练习题,又在小结部分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就是老师帮助学生把信息纳入到了学生知识结构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在小结之后,陈老师布置了几个应用性很强的问题,比如面中的数学等都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教学环节:(1)问题情景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概括结论,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新知识,认识新的运算——乘方。
(2)假设——检验教师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借助于计算机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
通过分析、比较,通过思考讨论,检验和修正,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比老师反复讲的效果要好。
(3)整合与应用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作业和知识拓展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强化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
模块三《有理数乘方》案例分析_
模块三《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1)探究性教学模式;(2)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之讲授式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一、首先是情境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为了让学生了解折叠次数与层数的关系,创设了真实情境,让大家亲自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然后折两次,折三次,最后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
二、其次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她利用小学里学生们已经学过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为 a •a, 简记作a2, 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学习正方形体积时的a3 , 读作a 的立方或三次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入手,引入有理数乘方教学。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我认同他的设计。
其理由是:乘方的计算过程,纷繁复杂,人工计算废工废时,而结果还不一定正确,而用Math3.0演示快捷准确。
让学生一目了然。
激发学生求知欲,更好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运用Math3.0 演示,学生领略到使用计算机的优越性,从而调动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习其他知识的积极性。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创设情境:她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地折纸的引入,让学生亲自动手了解折叠次数与层数之间的关系,来有效引入与本课密切相关的乘方算式;然后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复习巩固引入了有理数乘方概念,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有效解决了学生畏难情绪和知识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学生新的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通过在计算机上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主要是让学生建立乘方表象,为进入乘方计算奠定基础。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在数学中,有理数是数学中的一类基本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其中分母不能为0)。
与整数相比,有理数在数学计算中的作用更为广泛,尤其是在乘方运算中,有理数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一、正数的乘方对于正数的乘方运算,我们很容易理解。
比如2的3次方,即2^3,表示2乘以2乘以2,结果为8。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分析2的负数次方和0次方。
2的负数次方应该是2的倒数的n次方,即1/2的n次方。
因此2的-3次方等于1/(2的3次方),即1/8。
而2的0次方则等于1。
因为任何数的0次方都等于1,这是数学中的一条基本定义。
二、负数的乘方对于负数的乘方运算,我们就需要引入虚数单位i来理解。
因为不论怎么乘方,负数的结果永远是一个正数,这一点和正数是类似的。
但是负数乘方的具体数值则需要引入虚数单位i来表达。
我们知道,i的平方等于-1,所以-2的3次方可以写成-2的2次方再乘以-2,即(-1乘以2的2次方)乘以-2,结果为-8。
同理,-2的-3次方可以写成-1/(2的3次方)乘以-1,即-1/8。
而-2的0次方等于1,因为任何数的0次方都等于1。
三、分数的乘方分数的乘方计算和整数和负数有一些不同之处。
以2/3为例,2/3的3次方需要先将分母和分子都乘以自身的3次方,即(2的3次方)/(3的3次方)。
结果为8/27。
反之,2/3的-3次方需要将分母和分子都乘以自身的3次方,然后求倒数,即(3的3次方)/(2的3次方)。
结果为27/8。
四、混合数的乘方混合数包括整数和分数的组合,其乘方的计算和分数的乘方原则是一致的。
如3和2/3的3次方可以写成3的3次方乘以(2/3的3次方),即27乘以8/27,结果为8。
同理,3和2/3的-3次方可以写成3的-3次方乘以(2/3的-3次方),即1/27乘以27/8,结果为1/8。
总结来说,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不仅涵盖了整数和分数的计算,还需要应用虚数单位i来表达负数的乘方。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答题参考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2)探究性教学模式;(3)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陈老师在上课前,利用折纸小游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利用游戏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的创意,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的欲望。
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3.陈老师设计用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来演示乘方运算,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利用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
不得不说,陈老师合理利用是很到位的。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1)陈老师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用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
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数学的道理。
同时又迁移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在问题设计方面:折两次、三次、甚至是六次、七次,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而且贴近本课教学主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出规律。
(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贴近生活,特别是第3题,“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是故事,是案例,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学生肯定会很感兴趣,同时把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乘方》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一)程序教学的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地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尽量做出正确反应,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做出一个反应之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
在教学中陈老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了由易到难的三个小单元:折纸、乘方的概念、幂的符号规律探究。
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在每一步陈老师都有问题,学生解答正确后才进入下一环节。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陈老师的课堂环节包括了以下几部分:(1)呈现比较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
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纸。
本课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不久的学生,仍未脱稚气,折纸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很喜欢的游戏。
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发现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2)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
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陈老师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3)知识的整合协调: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2篇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2篇第一篇:有理数的乘方概述有理数的乘方是指将一个有理数自乘若干次,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底数是有理数,指数是整数,结果同样是一个有理数。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用乘方的形式来表示一些特殊的有理数,如平方数和立方数等。
有理数的乘方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代数学和几何学中。
在有理数的乘方中,指数可以是正整数、负整数、零。
对于一个有理数a,有以下几种情况:1. 当指数是正整数时,有理数a的n次方为a^n。
例如,2的3次方为8,-5的2次方为25。
2. 当指数是负整数时,有理数a的负n次方为1/a^n。
例如,2的-3次方为1/8,-5的-2次方为1/25。
3. 当指数是0时,任何有理数的0次方均为1。
例如,2的0次方为1,-5的0次方也为1。
有理数的乘方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 指数相加,底数不变,相当于底数相乘。
即a^n *a^m = a^(n+m)。
例如,2的3次方乘以2的4次方等于2的7次方。
2. 指数相减,底数不变,相当于底数相除。
即a^n /a^m = a^(n-m)。
例如,2的5次方除以2的3次方等于2的2次方。
3. 底数相同,指数相加即是底数的几次方。
即(a^n)^m = a^(n*m)。
例如,(2的3次方)的4次方等于2的12次方。
有理数的乘方还有很多其他的性质和规律,例如指数的奇偶性、幂的分配律、幂的乘积法等。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解。
总之,有理数的乘方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运算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有理数的乘方的不同情况和基本性质,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有理数乘方的应用举例有理数的乘方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举例:1. 求取利率在金融领域中,经常需要计算贷款的利率。
例如,某人向银行贷款10000元,年利率为5%。
如果该贷款为一年期,那么一年后要还回的总金额为多少?这个问题可以用有理数的乘方求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应用了: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现象分析模式;加涅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产生式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的设计,因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1)在创设情景教学中陈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
(2)问题设计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3)知识扩展方面,利用计算机让学生了解到当乘方无法用口头计算式,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达到简洁,方便。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改进意见:对于学习的分析、学习的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不够仔细。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也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