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四篇)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___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一、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的趋势日益明显。
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冲击,我市制定并实施了____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组织救助工作。
二、指挥机构与职责1.市级指挥机构:设立市级自然灾害救助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的救助工作。
中心由市政府牵头,涵盖多个部门的代表共同组成,并设立临时指挥部,负责具体的救助行动。
2.区级指挥机构:各区政府设立区级自然灾害救助指挥中心,负责各区的救助工作。
中心由区政府牵头,涵盖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并设立临时指挥部,负责具体的救助行动。
三、预警与应急响应1.预警系统: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与国家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地掌握灾情信息。
2.应急响应级别:制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应急响应级别。
市级指挥中心根据相关规定和预案,及时发布应急响应通知。
四、救助队伍与装备1.救援队伍储备:建立自然灾害救助队伍储备制度,培养专业的救援人员,确保在灾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到救助工作中。
2.救助装备准备: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救助装备库,包括救生器材、通讯设备、运输工具等,以满足不同灾情的救助需求。
五、灾害应对措施1.洪水灾害:对于洪水灾害,设立专门的防汛指挥部,全力做好防汛抢险工作,包括加强对堤防、水库、河道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及时疏通排水系统,组织人员转移和提供临时避难所等。
2.地震灾害:对于地震灾害,加强对易受地震影响的建筑物的巡查和安全评估,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
3.台风灾害:对于台风灾害,建立完善的应对措施,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组织人员和船只的转移,做好水库、堤防等防台准备,加强对易受台风影响的建筑物的检查和加固。
4.雪灾和寒潮:对于雪灾和寒潮等极端天气灾害,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度,加强对公共交通、供暖等关键设施的保障,组织人员转移和提供临时避难所等。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当毗邻国家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对我国境内造成重大影响时,按照本预案开展国内应急救助工作。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3)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为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
减灾委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特别重大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2.2 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灾害预警响应3.1 各级减灾委根据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警响应。
3.2 预警响应措施包括:(1)及时向受灾地区派出工作组,指导当地开展应急准备工作。
(2)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救助资金和物资准备工作。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信息畅通。
(4)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
信息报告和发布4.1 各级减灾委成员单位应及时向上级减灾委报告自然灾害信息。
4.2 各级减灾委应及时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信息。
国家应急响应5.1 一级响应当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时,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应急救助工作。
5.2 二级响应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组织协调应急救助工作。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一、定义1、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是依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的救助政策编制的救助机构的备案文件。
2、预案的宗旨是根据国家自然灾害特定的类型、范围和影响,预定好救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制定灾害应急救助计划,以便国家及时高效地救助受灾群众,缓解受灾民众的苦难,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稳定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
二、行动原则1、以安全为原则:灾害及时下拨救助物资,保障灾害救助行动安全有序进行,确保灾害现场从未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以合理为原则:以救助需要、救助对象、救助措施等因素形成救助计划,合理安排各种资源,尽可能发挥灾害救助活动的积极性。
3、以及时有效为原则:采取快速有效的应急措施,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尽可能减轻灾民苦难,及时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
4、以守约为原则:按照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关于自然灾害救助活动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切实履行救助义务,妥善处理契约规定的支付、理赔等法律问题。
三、实施措施1、制定救助计划:认真调查灾情,根据救助需求、灾情程度和受灾范围决定总体的救助计划,确定立项资金,确定救助对象、决策机构及负责人,确定每类灾害救助的时间、程序、计划、措施、具体责任人,确定政府部门及社会救助机构协调组织救助工作的具体职责和实施措施。
2、权责分明:领衔单位负责统筹组织,领导批准资金和重点救助对象等,把救助项目分解到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救助机构,从事每类灾害救助活动的单位和负责人负责把握质量,分项任务明确,保证按期完成预定的救助任务。
3、有效监督: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强化灾害救助的数据统计、督查、监督并严格执行有关检查和考核,对实施救助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不规范问题及时发现并根据情况及时处理,确保灾害救助的高效完成。
四、考核机制1、检查监督机构在救助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查、监督、考核,并依法及时加以处理;2、检查监督机构把握好发放救助物资的质量,并对救助对象进行安全检查;3、各级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负责检查发放的救助物资是否按规定的数量和质量发放,对发放滞后、质量不合格、低于标准等事项依法督促改正;4、各级政府主管职能部门根据监督检查情况,对救助活动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拨款对成果绩效进行评估,如发现违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 引言自然灾害是一种无法人为控制的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制定《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本预案旨在规范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在灾害发生时快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2. 灾情评估与应急响应2.1 灾情评估2.1.1当灾害发生时,各级政府应迅速组织灾情评估工作,了解灾情的严重程度、受灾范围和人员伤亡情况。
2.1.2灾情评估结果应准确、全面地反映灾情,有关数据要及时上报国家相关部门。
2.2 应急响应级别2.2.1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国家将自然灾害分为不同级别,并为各级政府制定应急响应级别。
2.2.2不同级别的自然灾害将采取不同的救援措施和资源调配方案。
3. 救援组织与指挥体系3.1 救援组织3.1.1国家应建立统一的救援组织,负责协调各地救援力量的调度与指挥。
3.1.2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本地区的救援组织,明确职责和任务,提前培训专业队伍。
3.2 指挥体系3.2.1在救援行动中,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指挥体系,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2.2指挥部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3.2.3各级指挥部要与媒体及公众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发布救援信息,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4. 救援物资与装备保障4.1 救援物资储备4.1.1国家应建立完善的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救援车辆等。
4.1.2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灾害特点和历史经验,及时补充物资储备,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4.2 装备保障4.2.1国家应加强自然灾害救援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先进的装备保障。
4.2.2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购置适宜的救援装备,并定期检查与维护。
5. 救援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5.1 救援人员培训5.1.1国家应加强自然灾害救援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应急救援技能和心理素质。
5.1.2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加强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国务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时国家层面开展的灾害救助等工作。
1.4 工作原则1.4.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在国家减灾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
1.4.2 以人为本,确保安全。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4.3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迅速响应,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1.4.4 科学决策,规范操作。
依据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科学决策,规范操作,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效能。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统筹指导全国的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2.2 专家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灾害预警响应3.1 预警信息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成员单位通报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3.2 预警行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对可能出现的灾情进行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灾情信息报告和发布4.1 信息报告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灾情信息报告责任,确保灾情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全面。
4.2 信息发布灾情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发布。
国家应急响应5.1 级响应当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时,国家减灾委员会立即启动级响应,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灾害救助工作。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预案一、预案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工作,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三、预案目标与原则(一)预案目标1.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 减少财产损失;3. 恢复灾后基础设施;4. 维护社会稳定。
(二)预案原则1.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 快速反应,协同救援;4. 科学应对,规范操作;5. 社会参与,共同救援。
四、组织架构与职责(一)组织架构1.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 地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指挥和协调。
3.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工作。
(二)职责1.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制定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预案,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指挥部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2. 地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工作,协调解决本地区重大问题。
3.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的具体措施,协调各级部门和单位开展救援工作,确保救援工作落到实处。
五、预警与信息报告(一)预警1. 建立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实现自然灾害的及时预警。
2. 当发生自然灾害预警时,各级指挥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二)信息报告1. 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各级指挥部应立即向上级指挥部报告灾情信息。
2. 各级指挥部应实时更新灾情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六、应急救援与救助(一)应急救援1. 各级指挥部应根据灾情,立即组织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024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024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是不可预测且常常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救助应急预案,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各级政府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建立起统一指挥体系,确保各方资源的统一调度与协作。
通过建立指挥中心,协调各部门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
二、做好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同时,加强信息共享,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最新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三、组织灾害救援和救助行动根据灾情需要,组织各方参与灾害救援和救助行动。
开展搜救工作,救助被困群众,转移受灾群众,提供食品、药品、床具等物资支援,保障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加强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各级政府应加强灾后评估,科学规划重建方案,做好灾区基础设施和房屋的修复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同时,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人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
五、加强国际合作自然灾害无国界,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自然灾害救助组织和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挑战。
2024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实施是保障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切实落实责任,全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能够更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2024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生活救助
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食品 、饮用水、衣被、取暖等 基本生活必需品,保障受 灾人员基本生活。
医疗救治
组织医疗卫生力量赶赴灾 区,开展伤病员救治和卫 生防疫等工作。
19
05
后期处置与恢复重建
2024/2/29
Hale Waihona Puke 20善后处置工作2024/2/29
受灾人员安置
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受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0
培训与演练工作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培训和演练工作,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的专 业素质。
定期组织各级应急管理人员参加自然灾害救助培训,提高其应对自然灾 害的能力和水平。
2024/2/29
定期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 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31
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作用
预案旨在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 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确保在 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 行救援和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 灾害带来的损失。
4
法律法规依据
宪法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规定国家有义务保护人 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4/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
明确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应对原则、应急管理 体制等,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 供法律依据。
相关部门应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可能引发自然灾害的各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确保
及时、准确地掌握灾害预警信息。
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
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速、准确地传递信息,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一、总那么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准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工作原那么〔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平安。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3、编制依据依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那么,制定本预案。
4、适用范围在我乡区域内发生的洪涝、台风、暴雨、干旱、冰雹、雪、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到达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二、启动条件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1、发生水旱灾害,台风、暴雨、干旱、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乡行政区域内,紧急转移安置1千人以上;倒塌房屋100间以上,或者在全乡行政区域内死亡3人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以下情况之一:乡行政区域内,死亡3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2千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平安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乡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三、自然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1、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及职责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是乡自然灾害教助工作的领导机构,乡长任总指挥,乡政府分管民政、国土的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对应灾害神类乡直主管单位是成昆单位乡民政办是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在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各类灾害的救助、救济工作,指导灾区开展灾后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相关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参与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doc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doc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与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缺失,保护灾区社会稳固。
1.2编制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中华人民共与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与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与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与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与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与原则,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倒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与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2启动条件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倒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与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因灾死亡30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者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者房屋倒塌与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者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篇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篇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5篇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导致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福祉影响和破坏的事故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精选篇1为确保我司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项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结合我司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1、领导小组我司防震减灾工作在市教育局及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
组长:副组长:成员:2、主要职责(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公司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人员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险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工作局面稳定。
二、临震应急行动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
3、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大型锅炉、供电输电、机房机库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行。
4、加强广大人员宣传教育,做好员工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自然灾害救助专项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下设办公室、应急小组等。
2.2 办公室职责负责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应急响应、灾情调查、物资调配、资金管理等工作。
2.3 应急小组职责根据自然灾害类型,成立相应应急小组,负责具体灾害的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等工作。
三、预警响应3.1 预警发布根据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群众做好防范措施。
3.2 应急响应根据自然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四、灾情调查与评估4.1 灾情调查灾情发生后,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灾情调查,了解受灾情况。
4.2 灾情评估对灾情进行调查评估,确定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和损失情况。
五、应急救助5.1 救援力量调配根据灾情,调配救援力量,包括消防、公安、医疗、志愿者等。
5.2 灾民安置对受灾群众进行临时安置,确保基本生活。
5.3 物资保障调配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六、灾后重建6.1 重建规划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制定灾后重建规划。
6.2 重建实施组织力量实施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七、保障措施7.1 资金保障确保自然灾害救助专项资金及时到位,用于灾后重建和救助工作。
7.2 人员保障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3 装备保障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八、附则8.1 本预案由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提高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能力,保障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我国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国内外自然灾害救助经验以及我国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冰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组织救援,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
加强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同时做好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领导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有力的救助机制。
(4)社会参与,共同应对。
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发挥志愿者和慈善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救助格局。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设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由国务院分管领导担任指挥长,成员包括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统计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国家林草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门负责人。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负责日常工作。
2.2 地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地方各级政府应设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协调机制。
三、预警预报与信息发布3.1 预警预报各级气象、地震、水利、林业和草原等部门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做好防范工作。
3.2 信息发布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的收集、整理、审核和发布。
国家自然灾害救援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援应急预案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国家自然灾害救援应急工作,提高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内外自然灾害救援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特点和救援工作需要,制定而成。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
(3)快速反应,科学救援,减少损失。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应对。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自然灾害救援指挥部国家自然灾害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指挥部由国家领导人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2 地方自然灾害救援指挥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自然灾害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地方指挥部指挥长由当地政府负责人担任,成员包括相关部门负责人。
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3.1 救援队伍国家建立专业与志愿者相结合的自然灾害救援队伍,主要包括消防、地震、地质、水利、气象、医疗、交通、通信等方面的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救援队伍。
3.2 物资装备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援物资装备体系,包括救援车辆、船只、无人机、卫星通信设备、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医疗救护设备等。
预警与信息报告4.1 预警各级气象、地震、地质、水利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2 信息报告各级指挥部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制度,确保救援工作信息畅通。
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害处置保障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受灾地区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时国家层面开展的灾害救助等工作。
当毗邻国家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对我国境内造成重大影响时,按照本预案开展国内应急救助工作。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援和妥善安置。
(2)预防为主,综合防范。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避险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确保灾害救助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4)协同配合,快速反应。
加强部门之间协同配合,提高灾害救助应急反应能力,确保救援物资和资金及时到位。
(5)公开透明,及时发布。
及时向社会公开灾害救助信息,确保灾情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全面。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特别重大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2.2 地方各级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和较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地方各级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三、灾害预警响应3.1 预警信息发布各级气象、地震、地质、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及时向各级减灾委办公室和成员单位通报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4篇)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____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3、编制依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为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全体职员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____防洪法》、《____防震减灾法》、《____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凡在我区发生的水灾,台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火灾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时,适用于本预案。
二、工作目标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广大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员工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公司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____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四、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
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公司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公司应经常性地对办公环境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公司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公司应切实加强员工的应急意识,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救援抢险设施。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4 工作原则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快速反应、科学救援的原则。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 组织指挥体系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分工协作的组织指挥体系。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级别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2.2 职责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地方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各级民政部门是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的相关工作。
三、预警预防与信息报告3.1 预警预防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根据气象、地质、水利等部门的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号,采取措施,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3.2 信息报告各级民政部门应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自然灾害情况。
各级民政部门接到自然灾害报告后,应及时向同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
四、应急响应4.1 响应等级根据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为四级:一级救助响应、二级救助响应、三级救助响应和四级救助响应。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模版(三篇)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模版一、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现象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风暴、泥石流等。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灾情加剧。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制定一份全面有效的救助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 原则:科学合理、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统筹调度、信息共享和社会参与。
三、预案内容1. 灾情监测与预警(1)建立完善的灾情监测系统,包括监测气象、地质、水文等灾害要素。
(2)加强国际间灾害相关信息的共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前预警灾害。
(3)组织开展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2. 指挥体系与救援行动(1)建立健全的指挥体系,明确指挥机构和职责,确保指挥信息流畅。
(2)成立专业救援队伍,提前进行培训,提高抢险救援能力。
(3)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3.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1)及时组织抢险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2)建立健全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机制,确保受灾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得到满足。
(3)加强对受灾地区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积极帮助受灾人群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4. 风险管理与减灾措施(1)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和应对能力。
(2)加强防护工程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3)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自然灾害管理和监管。
5. 社会参与与合作机制(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建立灾后救援志愿者队伍。
(2)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志愿者团体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
四、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
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的培训和储备工作。
4.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民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4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五篇)

2024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___年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 前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其对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的破坏力不容忽视。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稳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本文将结合____年的自然灾害情况,制定____字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____年将主要面临地震、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风险。
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变化趋势,地震、洪涝、台风和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
根据这些风险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3.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3.1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3.1.1 地震灾害防范措施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加固建筑物和公共设施、提高公众地震安全意识等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害。
3.1.2 地震灾害救援措施建立地震灾害综合救援队伍,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力量,提高救援效率。
同时,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建立地震灾害应急救助基金,用于提供受灾人员的食品、医疗、住房等基本需求。
同时,协调相关部门,确保救助物资的及时分发和使用。
3.2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3.2.1 洪涝灾害防范措施加强气象监测,提前预警洪涝灾害。
加强河道治理,加固堤坝和排水设施。
加强公众防灾意识教育和应急演练。
3.2.2 洪涝灾害救援措施建立洪涝灾害应急抢险队伍,提高抢险能力。
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洪涝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3.2.3 洪涝灾害应急救助措施建立洪涝灾害应急救助基金,用于提供受灾人员的食品、医疗、住房等基本需求。
确保救助物资的及时分发和使用。
3.3 台风灾害应急预案3.3.1 台风灾害防范措施加强气象监测,提前预警台风灾害。
加强海上救援能力,确保及时营救遇险船只及人员。
3.3.2 台风灾害救援措施建立台风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
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台风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建立台风灾害应急救助基金,用于提供受灾人员的食品、医疗、住房等基本需求。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概述自然灾害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极大。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国家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指针对自然灾害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和落实的各项救援、救济、重建工作的有关规定和方案,旨在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权威、有效的工作指导和保障。
目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目的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及时恢复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范围和适用对象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内非地方性突发事件和全国性自然灾害,适用对象包括各级政府、有关救援、救济、重建单位和人员。
主要内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群众疏散和安置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首要任务。
应急预案将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做好群众疏散和安置工作。
对于重要基础设施建筑物,要制定相应的严格安全规定。
排灾和救援自然灾害后,应根据灾害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排灾和救援措施。
预案规定了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批示和领导指挥体系、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等方面的内容。
灾后救济和重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长期的,这就需要进行灾后救济和重建工作。
预案规定了灾后救济和重建各阶段工作的组织形式、调度协调机制、支援保障等有关内容。
信息通讯和人员安全信息通讯和人员安全是应急预案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预案规定了灾害情报收集和发布机制、应急通讯网络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做好应急协调指挥和人员保护和安全方面的工作。
总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国家对于自然灾害应对的一份全面、系统的规范性文件,从多个方面制定了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根据预案的规定,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加强协作,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并避免二次损失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应急救助工作。
当毗邻国家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并对我国境造成重大影响时,按照本预案开展国应急救助工作。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群众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特别重大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负责与相关部门、地方的沟通联络,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灾害救助等工作,协调落实相关支持措施。
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开展的抗灾救灾,按有关规定执行。
2.2 专家委员会国家减灾委设立专家委员会,对国家减灾救灾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为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评估、应急救助和灾后救助提出咨询意见。
3 灾害预警响应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海洋、林业、农业等部门及时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和履行救灾职责的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通报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测绘地信部门根据需要及时提供地理信息数据。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根据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可能受影响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可能出现的灾情进行预评估,当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时,启动预警响应,视情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1)向可能受影响的省(区、市)减灾委或民政部门通报预警信息,提出灾害救助工作要求。
(2)加强应急值守,密切跟踪灾害风险变化和发展趋势,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相关措施。
(3)通知有关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做好救灾物资准备,紧急情况下提前调拨;启动与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和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做好救灾物资调运准备。
(4)派出预警响应工作组,实地了解灾害风险,检查指导各项救灾准备工作。
(5)向国务院、国家减灾委负责人、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报告预警响应启动情况。
(6)向社会发布预警响应启动情况。
灾害风险解除或演变为灾害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终止预警响应。
4 信息报告和发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民政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做好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和部门间共享工作。
4.1 信息报告4.1.1 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将本行政区域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地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和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接报灾情信息2小时审核、汇总,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
对造成县级行政区域1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房屋大量倒塌、农田大面积受灾等严重损失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灾害发生后立即上报县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民政部。
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报后立即报告省级人民政府。
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国务院。
4.1.2 特别重大、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执行灾情24小时零报告制度,逐级上报上级民政部门;灾情发生重大变化时,民政部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灾情稳定后,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10日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并向民政部报告。
4.1.3 对干旱灾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旱情初显、群众生产和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初报灾情;在旱情发展过程中,每10日续报一次灾情,直至灾情解除;灾情解除后及时核报。
4.1.4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灾情会商制度,各级减灾委或者民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灾情会商会,全面客观评估、核定灾情数据。
4.2 信息发布信息发布坚持实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
信息发布形式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要主动通过重点新闻或政府、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客户端等发布信息。
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减灾委或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滚动发布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成效、下一步安排等情况;灾情稳定后,应当及时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关于灾情核定和发布工作,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5 国家应急响应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为Ⅰ、Ⅱ、Ⅲ、Ⅳ四级。
5.1 Ⅰ级响应5.1.1 启动条件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Ⅰ级响应:(1)死亡20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2)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200万人以上;(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0万间或10万户以上;(4)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该省(区、市)农牧业人口30%以上或400万人以上。
5.1.2 启动程序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国家减灾委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国家减灾委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5.1.3 响应措施国家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国家层面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国家减灾委及其成员单位视情采取以下措施:(1)召开国家减灾委会商会,国家减灾委各成员单位、专家委员会及有关受灾省(区、市)参加,对指导支持灾区减灾救灾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国家减灾委负责人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或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3)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
国家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做好灾情、灾区需求及救灾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每日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通报有关情况。
必要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实时灾情、灾情发展趋势以及灾区需求评估。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
民政部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发放;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和单位协调指导开展救灾物资、人员运输工作。
(5)公安部加强灾区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紧急转移。
军队、武警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救灾,必要时协助地方人民政府运送、发放救灾物资。
(6)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国家粮食局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组织协调救灾装备、防护和消杀用品、医药等生产供应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灾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应急评估等工作。
水利部指导灾区水利工程修复、水利行业供水和乡镇应急供水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及时组织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科技部提供科技方面的综合咨询建议,协调适用于灾区救援的科技成果支持救灾工作。
国家测绘地信局准备灾区地理信息数据,组织灾区现场影像获取等应急测绘,开展灾情监测和空间分析,提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
(7)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组织做好新闻宣传等工作。
(8)民政部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呼吁国际救灾援助,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指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
外交部协助做好救灾的涉外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与救灾工作。
(9)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开展灾区社会心理影响评估,并根据需要实施心理抚慰。
(10)灾情稳定后,根据国务院关于灾害评估工作的有关部署,民政部、受灾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11)国家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5.2 Ⅱ级响应5.2.1 启动条件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Ⅱ级响应:(1)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不含本数,下同);(2)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00万人以上、200万人以下;(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万间或7万户以上、30万间或10万户以下;(4)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该省(区、市)农牧业人口25%以上、30%以下,或300万人以上、400万人以下。
5.2.2 启动程序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国家减灾委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决定启动Ⅱ级响应,并向国家减灾委主任报告。
5.2.3 响应措施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组织协调国家层面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国家减灾委及其成员单位视情采取以下措施:(1)国家减灾委副主任主持召开会商会,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专家委员会及有关受灾省(区、市)参加,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或民政部负责人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组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
国家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做好灾情、灾区需求及救灾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每日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通报有关情况。
必要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实时灾情、灾情发展趋势以及灾区需求评估。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
民政部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发放;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和单位协调指导开展救灾物资、人员运输工作。
(5)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需要,及时派出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测绘地信部门准备灾区地理信息数据,组织灾区现场影像获取等应急测绘,开展灾情监测和空间分析,提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