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1.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涵●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社会性:①人文现象的分布式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区域性: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括了区域研究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综合性: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人文环境本身是一个综合体。

3.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寻求贵金属、香料和贸易市场的欲求●扩展领土和开拓殖民地的政治意图●向东方传播基督教的热忱4.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分类●文化的特点:继承性、阶段性、民族性●文化的分类: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

②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不随物质文化变化而变化。

③精神文化:文化整体的核心。

(价值观、思维观、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信仰)。

5.当代国际人口的迁移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亚非拉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6.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生物性●人力资源的时限性●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性●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两重性●人力资源的增值性7.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原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自然地理学把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其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②区域研究;③空间分析。

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①社会性;②区域性;③综合性;④复杂性。

自然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亚历山大·冯·洪堡;人文地理学之父:卡尔·李特尔。

今后人文地理学重点聚焦任务: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⑤文化景观。

①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可分为三类:I.形式文化区;II.功能文化区;III.乡土文化区。

I.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II.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III.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②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可分为两类:I.扩展扩散;II.迁移扩散I.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二:地理学思想发展的阶段划分:古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前9世纪—公元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现代人文地理学阶段( 20世纪中叶—现在)三: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萌芽1、西方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代表人物: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斯特拉波;伊本•卡尔敦2、古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1]古代地理学还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混合自然、人文及其它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于一体的科学。

[2] 研究手段(方法)以描述,记载为主,没有或极少有分析和解释,极少有理论探索。

[3] 著作大都是游记,地方志,或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内容包罗万象,相互混杂。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近代地理学的创立1、近代人文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的背景(1)地理大发现(2)文化启蒙运动。

(3)科学革命。

2、近代地理学创立(1)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1769—1859)主要著作《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宇宙》。

其中《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论集》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

贡献及评价:1)综合性原则:把人类和自然归纳为一个整体,把地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因果原则: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其果3)首开了地理学野外考察的传统。

4)尊称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2)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1799—1859)著作《地学通论》思想及评价:1)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原则,确立了人地关系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

2)被公认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同时是一位宗教目的论者。

(二)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家(1)斐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地质学家,倡导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二是近代地理学、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词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5、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竺可桢7、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8、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9、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1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人文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1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形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2、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拉越大。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1] 国内人口迁移的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2]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倡导,并由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发展形成了时间地理学。

[3] 文化区大体上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

[4]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5] 二战后,国际政治地理核心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大国所追求的核心利益目标由富于实体性的领土扩张转为无形控制和获得财富。

[6] 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7] 日本的工业区主要由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和北九州工业区组成。

[8] 世界语言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主要由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构成;其中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9]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什叶派两大教派。

[10] 在地理学中,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带来广泛影响的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及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

[11] 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

[12] 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正教和其它一些较小教派。

[13] 我国集市的最大特点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贸易活动。

[14]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15] 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禹贡,成书于公元前500 年。

[16]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和竺可桢,他们于1909 年创立了中国地学会,创办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17] 了最早的地理杂志-- 地学杂志。

[18] 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19]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哥特式(或歌特式)、拜占庭式(或拜占廷)三种。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1、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3)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 文化景观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性或具有文化特性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产生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周围不断地传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6、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7、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答: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8、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3)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9、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和谐文化生态关系10、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11、人文景观:即自然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研究对象:人文现象——区域研究、空间分析、人地关系;特性:社会历史性、区域性、综合性。

1.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产生:19世纪中叶前,发源于古希腊,积累知识和资料,描述现象以及粗浅地解释现象;近代:19世纪中叶到二战前,发源于德国,探究人地因果关系;现代:二战以后,发源于美国,研究领域扩大,理论、技术、方法取得大发展。

1.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禹贡》、《山海经》;近代:竺可桢、张相文;现代:被否、复兴、全面发展。

1.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对科学的认知及其学科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为普及人文地理教育知识服务。

2.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分类:形式文化区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核心区一边界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非自然形成,受政治、经济或其他功能影响,存在功能中心、边缘明显、具有执行功能的机构;乡土文化区居民中长期形成的一种区域意识,无功能中心,无明确边界,如四川盆地的盆地意识。

2)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播,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类型: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迁移而扩散;特点:相比前者,传播速度快、易于保持原文化特征、与缘文化区不连续。

——客家迁移文化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和谐文化。

关系:a.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b.环境条件加速或延缓文化的发展;c.环境条件差异性影响文化;d.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的实现: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即是限量文化的整合。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三个时期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的萌芽—19世纪上半叶):描述为主;2、近代地理学(大学设置地理讲座或地理系——二战结束):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现代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二、地理学研究对象当代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和多种人文要素(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1)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2)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3)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2、区域性:1)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2)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3、综合性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

3)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科学、边缘科学。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发现、第一次环球航行)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科学分化3、其他科学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影响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内容:从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发展到以人地关系的研究为核心。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拟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底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根底。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开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1、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它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以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研究对象):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古代(产生):a.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b.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名词;c.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

冯。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卡尔。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2)近代:(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主要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赫物纳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法国学派特别重视小区域研究,重视实地考察。

主要为以白兰士为代表的人地关系学派。

(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英国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

(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美国的主要思想源于德国,但逐步形成特色。

(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其思想也主要承袭了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在经济地理学内形成了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两大学派。

(3)现代:现代人文地理学许多革新首先诞生在美国,然后影响到西方各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地理学发展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因此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地理学中心。

20世纪50年代出现计量地理学,60年代引发理论地理学,70年代倾向于人本主义。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3、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结构4、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与空间研究: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即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

区域的观点:2w—where、what2、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揭示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w-what、where、why(现状)3、时间序列研究:人文现象的时间尺度和差异。

探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形成过程,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

4w—what、where、why、when思考:下列哪些问题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美国对外政策与美国对外贸易伙伴♦山东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城乡人口流动机理分析♦苏州旅游线路设计♦国际大都市定位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 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 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萌发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描述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近代地理学设置大学地理讲座到二次大战学科内部不断分化现代地理学地理学革命时期(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统一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麦金德,政治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是英国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创立了一项世界观点。

他以提出“大陆腹地说”的全球战略观念而闻名于世。

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最僻远的地方称为“腹地”。

地理学三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

促使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主要外在动力:地理大发现和探险活动、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其他学科的进步对的推动。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环境学派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人地相关学派白兰士(法国)、白吕纳区域学派赫特纳(德国)、哈特向(美国)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德国)、索尔(美国)美国近代人文地理思想源于德国。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计量革命、行为革命、方法变革。

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国人文地理学围绕文化区、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展开。

张相文编著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1909年发起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

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任务: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理论、区有开发的综合研究;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横断学科:现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导致新兴学科的大量出现和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横断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某一领域或某种物质,而是横向贯穿于众多领域甚至一切领域之中。

3.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5.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文化景观: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9.结构主义: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

10.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12.人种:是指具有共同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3.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14.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5.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理学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则不包括。

3、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系统;二是区域研究系统;三是空间分析系统。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6、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7、下列提出人地关系论的是拉采尔,被称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德国地理学家有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

8、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Tery G. 乔丹):⑴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⑵文化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⑷文化与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⑸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

9、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0、文化的时间现象(举例说明扩散):分为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

P2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伴随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的迁移,而将此文化传播到该地。

11、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中,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

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主动地位,是主体,“地”处于被动地位,是客体。

12、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

13、文化景观概念: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14、人口转变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理论模式:兰迪的“三个序列”;诺特斯坦将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寇尔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命名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融合了上述观点。

15、人口分布概念: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分布的测度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等。

16、人口分布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能举例阐述】):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低平地区和岸边(海、河岸),即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P8617、杜能《孤立国》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第一带自由农作带;第二带林业带;第三带作物轮作带;第四带谷草农作带;第五带三圃农作带;第六带畜牧带。

【最接近城市的活动有哪些】)P15318、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器和适合航海需要的地图。

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这种社会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

正是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促使在英国出现我工业革命。

P15619、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为什么最早出现在英国):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⑤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英国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

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17世纪垄断当时欧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

经过“光荣革命”(1689),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执政,组织责任内阁。

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

20、工业产生的先后顺序及原因:首先出现的是纺织业,然后是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

21、城市化的机制:人口增长的压力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和延缓城市化进程。

22、人口的数量、质量、发展的政策的影响: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低相关的非正常状态。

23、城市化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24、城市体系概念: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

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

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

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又称城市体系。

25、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F.Auerbach)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

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1949年济普夫(G.K.zipf)更加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之为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

P r=P1/(q·r)。

发达国家城市中此法则比较明显,个别发展中国家也有符合这一法则者,但发达国家也有不适用者。

26、首位城市法则:杰弗逊1939年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

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

后又经人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

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27、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2北方方言:他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

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个次方言。

吴方言:分布在上海、江苏东南部,镇江以东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

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

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部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

粤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部、西南部、北部,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

闽方言: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部和浙江省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

28、原始宗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的时段,具有这一类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现在数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

第二,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一般认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都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种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思想输出传播到其他人群中这样的现象。

29、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在各类宗教中天主教的宗教组织可称是最严密的。

30、宗教与国家政治: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线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之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

宗教与文化:由宗教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在在视觉、听觉上可以感到的文化类型外,观念与特定崇拜物也会造成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环境下有差异:宗教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其产生、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有丰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不但影响到宗教习俗、宗教禁忌、宗教思想,甚至对一种宗教的起源直接发生作用。

任何宗教无论其中含有多少虚幻的内容,但本质的东西仍要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提取,特定的地理环境既构成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宗教范围。

宗教景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

31、P281图有映像32、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

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经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

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一)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

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业也相应发达的国家。

(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

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又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的关系,如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