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期末复习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波》期末复习专题
高2015届班姓名:
考试要求:
1.机械波的产生
(1)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必须要有波源和介质.
2.机械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凸起的最高处叫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波谷.(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疏部.
3.特点
(1)机械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将波源的能量传递出去.
(2)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随波迁移.
(3)介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4)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依次振动,各质点的起振方向相同.
4.波动图象
(1)表示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简谐波的图象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2)区分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①波动图象描述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振动图象描述一个质点在各个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②波动图象的横轴是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振动图象的横轴是时间轴.
③具体对比如下表:
①微平移法:沿波的传播方向将波的图象做一个微小平移,然后由两条波形曲线来判断.如图甲所示,虚线表示沿波的传播方向微平移波动图象后的图形,由图中可以看出,A质点运动方向向上,B质点运动方向向下.
②上下坡法:沿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点向下振动,下坡的点向上振动,即“上坡下、下坡上”.如图乙所示,将波动曲线看作人行走的路径,波的传播方向看作人行走的方向,则在A点处,人正在下坡,该处质点的振动方向向上;B点处,人正在上坡,该处质点的
振动方向向下.
③同侧法: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波的图象的同一侧.如图丙所示,在波动图象上的A 点沿水平方向作一个箭头表示波的传播方向,再在竖直方向作一个箭头表示质点振动方向,则这两个箭头总是在波动曲线的同一侧.
(4)在波的图象上各质点振动方向的规律
①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一定相同.
②处于最大位移处(波峰或波谷)的质点一定将向平衡位置运动.
③处于相邻的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质点的振动方向一定相同;处于波峰(或波谷)两侧位移都为正值(或都为负值)的质点的振动方向一定相反.
④对于横波在最大位移两侧,哪侧附近的质点正向最大位移运动,波就向哪侧方向运动. 已知某时刻的波形图和波速可以画出在时间t Δ前(或后)的波形图,具体方法是:
(1)平移法:先算出经时间t Δ波传播的距离x v t Δ=Δ,再把波形逆着(若顺着)波的传播方向
平移x Δ即可,因为波动图像的重复性,若知波长λ,则波形平移n λ时波形不变,当x n x λ=+Δ时,可采取去整n λ留零x 的方法,只需平移x 即可.
(2)特殊点法:(若知周期T 则更简单)
在波形上找两个特殊点,如过平衡位置的点和它相邻的峰(谷)点,先确定这两点的振动方向,再看=t nT t +Δ,由于经nT 波形不变,所以可采取去整nT 留零t 的方法,分别作出两特殊点经t 后的位置,然后按正弦规律画出新波形.
5.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在
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疏部)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2)频率: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无论在什么介质中传播,波的频率都不变. (3)波速: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v f T
λ
λ==
.
6.波的现象 (1)衍射
①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衍射.
②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
(2)波的叠加:几列波相遇时,每列波都能够保持各自的状态继续传播而不互相干扰,只是在
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3)干涉
①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
②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③若两波源的振动步调一致,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则该点为加强点;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则该点为减弱点.这里的加强和减弱指的不是位移的增大或减小,而是振幅的增大和减小,即:加强的点只是振幅大了,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大;减弱的点只是振幅小了,也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小.
(4)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做多普勒效应.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7.惠更斯原理
(1)波面:一系列同相位的波峰(波谷)形成的面.振动相位相同的各点组成的曲面.
(2)波线:由波源发出的,指向波的传播方向的射线为波线.
(3)波前:某一时刻波动所达到最前方的各点所连成的曲面.波前是最前面的波面 (4)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成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
这些子波在前进方向上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基本概念】问题:
【例1】 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
A.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传播波的过程中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随着波的传播,介质中的各质点也将由近及远地迁移出去
D.将相邻的两个质点比较,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振动
【例2】 下列有关纵波与横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CD )
A .振源上下振动形成的波是横波
B .振源水平振动形成的波是纵波
C .波沿水平方向传播,质点上下振动,这类波是横波
D .质点沿水平方向振动,波沿水平方向传播,这类波是纵波
【例3】 如图所示,为沿水平方向的介质中的部分质点,每相邻两质点间距离相等,其中O 是波源.
设波源的振动周期为T,自波源通过平衡位置竖直向下振动开始计时,经过4
T
,质点1开始起振,则下列关于各质点的振动和介质中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A.介质中所有质点的起振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但图中质点9起振最晚
B.图中所画出的质点起振时间都是相同的,起振位置和起振方向是不同的
C.图中质点8的振动完全重复质点7的振动,只是质点8振动时,通过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的时间总是比质点7通过相同位置时落后
4
T D.只要图中所有质点都已振动了,质点1与质点9的振动步调就完全一致,但如果质点1发生的是第100次振动,那么质点9发生的就是第98次振动
【例4】 一个小石子落入平静的湖面中央,圆形波纹一圈圈向外传播,有一片树叶落在水面上,则
树叶( C )
A .逐渐漂向湖心
B .逐渐漂向湖畔
C .在落下的地方上下动荡
D .沿树叶所在的圆圈做圆周运动
【例5】 关于波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反映了介质中质点振动的快慢
B .反映了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C .波速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
D .由v f λ=知,波速由频率与波长决定
【例6】 关于波的频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
A.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
B.波的频率等于各质点的振动频率
C.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可能改变
D.波的频率由波长和波速决定
【例7】 一列简谐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波长为λ1,在第二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长为λ2,且λ2=4λ1,
那么波在这两种介质中的频率之比和波速之比分别为( B ) A.4:1,1:1
B.1:1,1:4
C.1:1,4:1
D.1:4,1:1
【例8】 有一频率为0.5Hz 的简谐波,波速为4m /s,沿波传播方向上有相距1m 的两个质点,它们相
继到达波峰的时间差为( D ) A.2s
B.1s
C.0.5s
D.0.25s
【例9】 某地区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率分别约为4km/s 和9km/s .一种
简易地震仪由竖直弹簧振子P 和水平弹簧振子H 组成.在一次地震中,震源在地震仪下方,观察到两振子相差5s 开始振动,则( A ) A .P 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36km B .P 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25km C .H 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36km D .H 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25km
【例10】 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A 和B 是该直线上的两点,相距1.2m.当横波
刚好到达其中某一点时开始计时,已知4s 内A 点完成了8次全振动.B 点完成了10次全振动,则该波的传播方向及其波速分别是( A ) A.方向由B 向A,v=1.5m /s B.方向由A 向B,v=1.5m /s C.方向由A 向B,v=0.3m /s
D.方向由B 向A,v=0.3m /s
【例11】 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某时刻波上A 、B 两质点都在平衡位置,这时两点间相距3m,且
在两点间只有一个波峰,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为(
B )
例题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