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引言概述: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德育涉及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德育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学的概念和原理。
正文内容:一、德育(Moral Education)1. 自律(Self-discipline):指个体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的方式,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2.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指个体在面临道德问题时,基于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作出的决策和判断。
3. 道德感(Moral Sentiment):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行为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悦、愤怒、悔恨等。
4. 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指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基于道德准则和原则。
5. 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s):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和信念,包括公平、正义、真实等。
二、教育学(Educational Science)1.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s):指教育工作者设计的、针对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
2. 教育方法(Educational Methods):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以实现教育目标。
3. 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指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4. 教育理论(Educational Theory):指教育学领域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决策。
5. 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指教育系统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需求的发展。
三、德育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1. 示例引导法:通过举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2. 课程整合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中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教育学德育
统一的过程。 13.为何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坚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德育原则之一,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纪律约束。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的性质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学生,是自觉积极的现代化的建设者。为此,就要坚持说服教育,用正面疏导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其内在自觉性,正确处理与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问题,即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达到转化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另外,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易受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因此,在加强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同时,对他们要有必要的纪律束缚。 14.德育工作的意义:1,对两个文文明建设的作用,是物质文明的思想保证,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15.德育内容及其选择依据:德育内容是指用以教育学生的,经过选择处理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道德、法制规范、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及其体系。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公平道德教育。另外还包括竞争意识、全球观念、生态意识等。依据: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学生的年龄特征,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教育者的经验和价值观。 16.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常用的德育方法及其应用要求: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限,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调查、指导阅读。作用要求:1,说理要有针对性,应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2,说理要生动有趣,富有知识性和艺术性。3,要注意真实性、民主性。4,方式要多样化。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的一种方法。运用要求:1,提出明确目的要求。2,选好榜样。3正确运用榜样。4学习榜样要抓实效,不能走形式,一阵风。3、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或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方式。运用要求:1要精心设计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德育题库一、选择题1.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2.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4.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6、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
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7、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9.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0.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 )。
A.正面教育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1.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12.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1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14.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是动力。
A.知B.情C.意D.行1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6.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C.劳动D.共青团活动1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第八章 德育方法与模式
(三)理想激励法 三 理想激励法 理想激励法是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 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进行道德教育的 方法。 道德理想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价值理想和 人格理想两个方面,理想激励的方法也就可 以分为价值理想激励和人格理想激励两个方 面。现代社会往往是不太有理想激情的一个 社会,而没有真正的道德理想,就没有真正 的道德生活。因此理想激励法是道德教育的 根本方法之一。
对于具体方法意义上的教育方法,我国有学者曾依据教 育活动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形态,将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交流 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以直接 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 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和实习作业法等),以陶冶为主的 教学方法(感化、暗示等)等四种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编:《教育学》,第444-45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将“教育方法”(相当于我 们的德育方法)分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的方法, 组织活动和形成社会行为经验的方法,以及执行调整、纠正 和鼓励学生行为与活动的职能的方法等三种方法(巴班斯基 主编:《教育学》,第208页,375-376页,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6)。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一定教育活动的形态。
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
和情趣的化育过程; 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 至人格上的提升。 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冶性两个过程的统 一。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的方法主要 侧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用当然也不止于 情感的培育。
陶冶的方法自古有之。孔子、老子等人 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南 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 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 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宋史·程颐 传》则明确记载:“今夫人民善教其子者, 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洛 札洛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以及最近我国 学者在语文教学中探讨的…情境教学法”也 都基本上属于“陶冶”的教育方法。
教育学德育ppt课件
培养国家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 度,理解国家的核心价值 观,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
感和归属感。
践行爱国行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将爱 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
己的力量。
社会公德教育
遵守社会规范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基 本道德规范,如尊重他人、文明
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和挑 战,德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加强 实践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 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近现代德育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德育逐渐从传统的道德教化向全面育 人转变,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
02
德育的核心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历史、文化、艺术等 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祖 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02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尊重、公正、诚信的德育
环境。
德育课程与学科渗透
03
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实践锻炼法
01
02
03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 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培 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
校园文化活动
01
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参与
鼓励学生和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支教等,培养
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02
公益精神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公益精神,提高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知度和参
与度。
03
志愿服务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考研教育学原理(德育)
1
道德危机
当今社会存在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教育可以帮助纠正这些问题。
2
社会和谐
德育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减少犯罪和冲突。
3
培养公民意识
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公民意识,激发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愿望。
德育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1 教育资源不均衡
2 学生家庭背景差异
德育教育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资 源不均衡的问题。
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1 目标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的公民。
2 原则
德育教育的原则包括以身作则、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
德育教育可以通过榜样示范、道德讨论、情 感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法来实施。 Nhomakorabea技巧
德育教育的技巧包括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 力、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鼓励学生参与公 益活动。
德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
德育与道德素质
德育教育是道德素质培养的 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树 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 则。
德育与团队合作
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合 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集 体荣誉感。
德育与领导能力
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领 导潜质,使他们成为具有领 导能力的人才。
德育教育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考研教育学原理(德育)
欢迎来到考研教育学原理(德育)演示文稿。在这个演示文稿中,我们将探讨德 育教育的定义、意义、目标和原则,以及德育教育的方法、技巧、挑战和未 来发展。
德育教育的定义和意义
定义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形式,帮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意义
德育教育不仅影响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八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 来。
德育目标与任务
德育目标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 认同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集体主义精神弘扬途径
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集体 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和内涵,引导 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运 动会、文艺比赛、社会实践等,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集体荣誉感
和归属感。
加强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的班级 氛围和秩序,培养学生的集体责
任感和自律意识。
校园团队建设与活动组织
主法治意识。
04 诚信守法与正直 品质培养
诚信守法内涵及重要性
诚信守法是基本道德规范
01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践诺,守法是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
社会道德规范。
诚信守法是立人之本
02
缺乏诚信守法精神的人难以在社会中立足,更难以获得他人的
信任和尊重。
诚信守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03
诚信守法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 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 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锻 炼创新能力。
校园创新氛围营造策略
01
02
03
04
倡导创新理念
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创新理念, 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建设创新平台
提供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创新 实践平台,支持学生开展创新
第八章德育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章德育一判断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
()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4、学校应当把德育放首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
()5、学校德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6、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7、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8、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9、中学教育中要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因此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活动比其他教育活动更重要。
()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二、单选1、孩子犯了错“爹打娘护”现象违背了的()。
A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规律B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C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D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2、让“一草一木都能说话”“每一墙壁都能说话”体现了德育方法中的()。
A 陶冶教育法B 榜样示范法C 说服教育法D 实际锻炼法3、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 劳动D 班主任工作4、在德育的几种方法中()侧重于道德认识的培养。
A 实际锻炼B 品德评价C 陶冶D 说服法5、提出观察学习德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皮亚杰B 赞可夫C 班杜拉D 科尔伯格6、家访可以防止5+2=0现象出现,这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B 疏导性原则C 长善救失原则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7、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 品德评价法B 榜样示范法C 陶冶教育法D 实际锻炼法8、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这样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
()A 德育影响B 德育内容C 德育方法D 德育内容和方法9、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 掌握知识B 激发情感C 道德内化D 活动和交往10、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八章-自测-题目与答案
一、单选题题目1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德育的实质在于()。
选择一项:A. 孝敬父母B.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C.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D. 尊重他人E. 育德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育德题目2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以下内容中不属于隐性德育内容的是()。
选择一项:A. 校园环境B. 班风C. 宿舍文化D. 教风E. 德育班会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德育班会题目3不正确获得1.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德育原则的要求。
选择一项:A. 长善救失B. 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C.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 疏通引导E. 知行统一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长善救失题目4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的内容。
选择一项:A. 操作性B. 认知性C. 选择性D. 实践性E. 意义性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意义性题目5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选择一项:A.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B. 疏通引导C. 长善救失D.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E. 知行统一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题目6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选择一项:A. 榜样示范法B. 陶冶教育法C. 实际锻炼法D. 心理咨询法E. 认知明理法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心理咨询法题目7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通过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选择一项:A. 心理咨询法B. 认知明理法C. 榜样示范法D. 品德评价法E. 自我修养法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品德评价法题目8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德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这属于()的德育原则。
教育学-德育
德育定义: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
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与健康教育的区别:的与主要以善恶作为判断标准,心理健康以正常和非正常作为判断标准;德育更多是行为和动机一致的表现,而心理健康可能是一种心理失常的表现。
意义: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任务: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认识、情感、践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品德心理(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定义:是以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要素:教育者、受教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矛盾:学校教育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矛盾;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受教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受教者已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论述: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这四因素并让它们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道德观念。
包括:道德知识、道德判断。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做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道德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和外面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发展的多端性:德育的培养过程,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由于社会复杂、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后果较难预测、过程不易控制的校外间接途 径。主要有邻里、校外非正式社会群体、社 区文化氛围等。 1、邻里 2、非正式社会群体 3、社区文化氛围
第六节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二)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 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以及教育对 象的特点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1)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政
治观点、原理、道德观念、规则等时常用的 方式。 (2)报告是教育者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论述、 论证、分析某一个思想品德教育专题,涉及 范围广,所需时间较长。 (3)伦理谈话是指教师为了说服学生,而就 某个问题与学生之间亲切交谈。
4、从实际出发,要求研究学生. 二、整体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整体性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中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全面 培养;教育影响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一致 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 多因素组织的整体功能。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求全面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其二,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学生
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克服缺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培养优秀品德。 其三,在尊重信任学生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 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 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其四,既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特征,区别对待,不强求一致。 其五,要创设道德情境,提出实践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在自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其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德育( moral education)德育,又称德性教育或德性修养,是指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
它通过一定的手段、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他们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与完善。
1、内容:以德育为核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等。
2、特点:实践性、自觉性、长期性、潜移默化性3、功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促进个体社会化,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4、原则:一致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6、方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级活动7、载体:校风、学风、班风、党团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8、模式:全员参与型、分层推进型、典型引导型9、德育过程:一般要经历明确目标、接受教育、内化认识、实践锻炼四个基本环节。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主义,包含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专公无私、专己无私等道德规范。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并不相矛盾,两者统一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之中。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保证。
1、思想品德课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开设的各门课程。
它包括德育课、思想政治课和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良好的思想意识教育的课程,属于思想政治课的范畴。
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德育内容,是指德育课以外的其他各门学科中具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为核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根据国家的现行教育方针、政策、总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的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涵义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过程 在某一特定教育阶段所应达到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是德育 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原则 1.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3.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4.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途径 (一)我国学校的德育途径 1.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2.各科教学; 3.班主任工作; 4.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 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6.社会实践活动; 7.校园文化建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四、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及其选择 1.德育方法的含义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成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 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 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教师和学生因素; 对德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 德育过程其它要素的影响,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 容、德育手段等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 教育环境。
第三节
德育的基本原则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 1.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 6.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 程 1.学生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现有思想品德水平之间 的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 2.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的多样性. (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 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1.思想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级; 2.自我教育能力是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 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2.德育内容的制约因素 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一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社 会、阶级、民族对德育对象的要求;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 需要与可能。 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则包括德育目的、目标及其 序列化;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对象品德的实际 状况与水平;对德育过程的不同理解和一些偶发因素等,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具体德育内容的安排。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主要指道德学习动机的发动、德育活动方案的制定、 落实方案的相关准备、引导受教育者做好心理准备等。 2.德育活动的开展 包括课堂教授与学习、课外活动、道德实践等。 3.德育活动的评价 德育评价涉及德育活动过程及其主体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的品德评定。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受教 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 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主要任务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 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 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 育活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二、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经济功能 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 直接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影响生活方式。 2、德育的政治功能 传播与发展社会政治意识; 引导政治行动; 再生社会政治关系
第一节
德育概述
3、德育的文化功能 从内容分析,它可区分为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经济 文化等不同文化结构单位所产生的功能; 从文化的运行过程分析,则可区分为对社会文化的维 护性功能以及变异性功能。 德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伦理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 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同时使之具有伦理、政治、 文化等的创生能力。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一、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1.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 2.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各构成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 1.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 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 2.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习劳动;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 整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 的看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 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第一节
德育概述
4、德育的生态功能 德育生态功能指德育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中的独特 作用; 80年代“学会关心”(主要关心环境) 成为指导各国 教育发展的根本方针。
第一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德育概述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3、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 (一)什么是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定义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 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 响,以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影响。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德育的内容 1.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 德规范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的特点: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 和世界观并重,独特的民族性和普遍的国际性并重,学生 的道德素养、能力与综合素质并重,学生的个性与群体意 识、社会责任感并重,注重国情和国策教育,注重公民教 育、劳动教育。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 育; (2)向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 效的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3)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促进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实施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 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 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 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 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 德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 而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 育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 巧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第八章
德 育
学习目标 1.了解德育的基本常识,掌握德育、德育原则、德育过 程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2.熟悉我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基本原则、途径与 方法,为从事德育工作作好理论准备; 3.学会将德育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运用德育理论分析 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4.寻求观察德育问题的多种视角,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和教育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判断的能力和积极的人 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