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省重点高中高三一轮复习--二十四节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学习方法:二十四节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学习方法: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1e13821f33687e21af45a9b0.png)
高一地理知识点学习方法:二十四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如我国各省的简称等等。
高中地理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来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为主,掌握成因为主。
如初中地理我们背过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但是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这就是到高中要解决的问题。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必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去思考去分析。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
因此为了学习地理还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
有这样一道高考题,说天津港和大连港纬度位置相同,为什么冬天天津港封冻而大连港不冻,实际上这是一道物理题。
天津附近位于海河的入海口盐度低冰点高。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f9c5db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7.png)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bd5b84f0fab069dc5022013a.png)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
下面,介绍一下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
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后半个月。
1、立春(2月4日或5日)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
及时检查薯窖、菜窖。
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2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2月初),春西葫芦播种育苗(2月上旬),春甘蓝保护地育苗播种(2月上旬)。
小拱棚黄瓜播种育苗(2月上旬),小拱棚西瓜播种育苗(2月中旬)。
日光温室西瓜定植(2月中旬)。
日光温室一年两茬冬春茬韭菜收割结束(2月中旬)。
2、雨水(2月19日或20日)小麦开始返青,抓紧耙麦锄麦,增温保墒。
施用除草剂。
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到拔节初期)。
春葱播种。
春马铃薯播种(2月下旬)。
地膜变天膜西瓜播种育苗(2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播种育苗(2月下旬)。
小拱棚西葫芦定植(2月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西葫芦开始收获(2月下旬)。
3、惊蛰(3月5日或6日)小麦起身,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施用除草剂。
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红蜘蛛。
红薯火炕育苗。
春椒、麦套椒,大蒜、油菜茬朝天椒播种育苗。
山药育苗。
春芹菜直播。
春葱播种。
大沟葱(干葱)播种(3月上旬)。
春马铃薯播种(3月上中旬)。
露地春西葫芦定植(3月上旬),保护地育苗的春甘蓝定植(3月上旬)。
露地春黄瓜、豆类蔬菜播种育苗(3月中旬)。
地膜覆盖西瓜定植(3月中旬)。
小拱棚番茄(3月上旬)、黄瓜(3月中旬)、辣椒(3月中旬)定植。
塑料大棚春早熟番茄、黄瓜定植(均为3月上中旬)。
大棚三膜西瓜定植(3月上旬)。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收获结束(3月中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3月上旬)、冬春茬茄子、青椒(3月中旬)开始收获。
植物造林(3月12日为植树节)。
二十四节气学习知识汇总整编
![二十四节气学习知识汇总整编](https://img.taocdn.com/s3/m/4ebdefba67ec102de3bd8974.png)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之二十四节气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之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2c3ee90e55270722192ef750.png)
综合素质考点之二十四节气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春季: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夏季: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秋季: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命名的呢?“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
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凝而白。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高中基本能力 二十四节气解读
![高中基本能力 二十四节气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4ed144a01f69e3142329423.png)
二十四节气解读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24节气高考知识点
![24节气高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d41e8e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e.png)
24节气高考知识点24节气是我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考中,关于24节气的考点屡见不鲜,我们应该对其有所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
二十四节气由12对相邻的节气组成,它们被平分为24个时间点。
这些节气反映了太阳在地球上不同时期的直射位置,同时也反映了大地的气候、植被、农情等变化。
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每年不同季节的特征。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它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
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从此以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变短,气温也逐渐升高。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春分的时间来推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一般来说,春分在3月20日左右,这意味着适宜种植一些早春作物,如春韭菜、春笋等。
而对于晚长的地区来说,则可以根据春分的时期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播种时间。
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10个,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之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
夏至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
在夏至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选择户外活动,如登山、野餐等,以享受夏日的阳光和清爽的风。
冬至是24节气中的第22个,它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冬至之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变短。
气温也逐渐下降,进入严寒的冬季。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汤圆、喝粥等传统食物,以表达对冬天的欢迎和祝福。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个节气,其他的节气如立春、雨水、谷雨、小满、大暑等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意义。
在高考中,我们需要掌握每个节气的时间点、气候变化和对农作物的影响。
还要了解与节气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知识可以在文学、历史等科目中得到应用。
总而言之,24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对于高考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节气的变化,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考复习二十四节气(28页)
![高考复习二十四节气(28页)](https://img.taocdn.com/s3/m/2c66c134453610661ed9f45a.png)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 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 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总的来说,世界遗 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 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 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溯源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元前1200年“二分二至”形成
源自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四方风”,四个方
向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示该 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二、战国时期“二分二至”+“四立” 《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 至、立秋、秋分、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 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表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
季。
三、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出现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卷三 《天文》。《淮南子》以天体运行规律作为依据,第一次完整 的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四、1645年至今,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了定气法 计算。定气法按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 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 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 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 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 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 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 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 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 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 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 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 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高考地理热点复习:二十四节气
![高考地理热点复习: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429e903d7e21af45b207a82a.png)
高考地理热点复习:二十四节气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高中地理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三地理 微专题轮复习--二十四节气
![高中地理 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三地理 微专题轮复习--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503aa290fe4733687f21aa00.png)
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
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立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陡负冰 雨水 獭祭鱼,
1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 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 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 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 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 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 和智慧的结晶。因为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应用,首先是在黄 河中下游地区,以后才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在其它地 区,二十四节气的时期或许有一些差异。
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如“芒种”一般在6月6日。图1为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划分 (传统文化)
考纲要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四季
考纲解读:
1、二十四节气属于四季划分与更替的知识。 2、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知识联系紧密,利 用二十四节气可以判读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和 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12
画九”与“写九”是我国古代记录冬至后“一九”至 “九九”日期的休闲方式,完成“冬日至,画素侮一枚, 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 曰九九消寒图。”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de95b6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7.png)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用于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和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种观测方法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逐渐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虽然“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彰显出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属于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领域。
这种观测方法反映了四季变化、温度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也有一首歌,反映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特点。
其中,“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春分、秋风、夏至和冬至则分别表示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其中夏至和冬至被称为“二至”,分别标志着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和冬至日通常分别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北半球的白昼在夏至时最长,在冬至时最短。
春分和秋分合称为“二分”,分别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在中国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谷雨前后,人们会种瓜点豆;在立春时,人们会吃春饼和春卷;农历新年通常是在立春之前;而迎春花则在立春时盛开。
24节气的知识点
![24节气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d4045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a.png)
24节气的知识点24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将一年分为24等分的时段来划分气候季节的变化。
这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24个节气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
季节的划分是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来,所以节气不是固定的日期,而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有所改变的。
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周易,其中“气”是指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而“节”是指规定的时间点和顺序。
24节气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用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以便及时安排种植和收割;二是根据季节变化来调节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三是作为农历的辅助,便于民间进行日常的祭祀和宗教仪式。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节气及其相关知识点:1.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祭祀祖先、扫除旧物、换新衣服等。
2.清明:清明节是古代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用来祭扫先人、扫墓悼念亲人的节日。
在清明节,人们会烧纸、烧香、祭祀祖先。
3.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正式开始。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新鲜的瓜果,以示迎接夏天的到来。
4.小满:小满表示麦子已经开始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
这一天,人们会采摘麦子、挑选麦种,为下一轮种植做准备。
5.芒种:芒种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会开始收割麦子和小麦。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新麦子,庆祝丰收。
6.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点,表示阳气达到最强,天气最炎热。
人们会祭祀太阳、舞龙、跳大神等活动,以示感谢太阳的光和热。
7.小暑:小暑意味着天气已经开始变热,预示着夏天即将来临。
人们在这一天会喝菊花茶,以清热解暑。
8.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人们会小心防暑降温,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梨子等。
二十四节气 高年级
![二十四节气 高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6371b4c2524de518964b7dc9.png)
节与气
•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 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 阴历,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 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 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 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 • 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 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 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 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 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令, 雨水为正月中气。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重点解释
•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 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 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北半球白昼最 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 “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 节气?
•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 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 和智慧的结晶。 •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 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 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 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 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 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 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 风俗。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复习进程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复习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f3d38beff9aef8951e0654.png)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高考地理热点猜题三:二十四节气
![高考地理热点猜题三:二十四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b480cb6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0.png)
高考地理热点猜题三:二十四节气高考地理热点猜题三:二十四节气【背景材料】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与地理知识的结合】“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海水稻试题一】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甲图)”与“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乙图)”,完成1~2题。
1.在下列各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A清明、雨水B立冬、立秋C小雪、大寒D雨水、处暑2.图乙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雪B②表示立春C③表示秋分D④表示芒种【海水稻试题二】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1)和“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图1中A为昏线,且a逐渐变小,则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可能是A.立夏B.大暑C.雨水D.霜降太阳○冬至○○○春分夏至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图2图12.从立春至春分这段时间内,如皋地区A.气温一直升高B.日落时间逐渐提前C.昼短夜长D.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缩小【海水稻试题三】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1~3题。
1.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2.在下列各组节气中,株洲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A.清明、雨水 B.立冬、立秋 C.小雪、大寒D.雨水、处暑3.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有关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下列说法可能的是A.①表示大雪 B.②表示立春 C.③表示秋分D.④表示芒种【海水稻试题四】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考前每日练二十四节气及河南量天尺
![考前每日练二十四节气及河南量天尺](https://img.taocdn.com/s3/m/8b573fa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3.png)
考前每日练二十四节气及河南量天尺北京延庆2018高三地理一模“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河南登封市(34°N)附近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接文物史证,这里现存有700年历史的“量天尺”(下图),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
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A. 太阳直射点正向赤道移动B. 泰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C. 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D.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2.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中原,因为这里A. 平原地势平坦,牧业发达B. 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C. 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D. 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小3.节气与我国习俗对应正确的是A. 立春——河南打春牛、勤耕种B. 立夏——吉林腌酸菜、储冬粮C. 立秋——广东加棉衣、添厚袜D. 立冬——西北日夜分、忙收割本题组以河南登封观星台及二十四节气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运动、区域地理特征、区域传统习俗等地理知识,在二轮复习和后期备考时这些基本性的知识大家不应该忽略掉,要掌握住,不要一味的追求新颖材料的、“素养立意”的试题,也要注意能力立意,没有必备的知识能力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
CBA 1.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应该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而我国河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应正直射南回归线,A错误;北半球冬至日,泰山6点后日出东南方向,B错误;冬至日接近1月初,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C正确;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D错误。
故选C。
2.中原地势平坦正确,但是耕作业发达,而不是牧业发达,A错误;中原地区为我国文明发源地,人口比较稠密,当时的技术较先进,C错误;中原地区一般处于版图正中,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较大,现在的地图中我国陆地的几何中心是在兰州附近,D错误。
位于黄河河域的中原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中原人对周而复始的气候规律的总结,是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B正确。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课件24张+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课件24张+](https://img.taocdn.com/s3/m/a50a37e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8.png)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近似农历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近似阳历月份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甲或己年 丙寅月 丁卯月 戊辰月 己巳月 庚午月 辛未月 壬申月 癸酉月 甲戌月 乙亥月 丙子月 丁丑月
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 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 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 (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 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 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 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 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纪月节气表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 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地支 寅月 卯月 辰月 巳月 午月 未月 申月 酉月 戌月 亥月 子月 丑月
节气时间段 立春-惊蛰 惊蛰-清明 清明-立夏 立夏-芒种 芒种-小暑 小暑-立秋 立秋-白露 白露-寒露 寒露-立冬 立冬-大雪 大雪-小寒 小寒-立春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 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 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 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复习进程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复习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47a3478b6137ee06eff918fc.png)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xx、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xx夏暑相连。
xxxx霜降,冬雪xx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冬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 虹藏 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 。 大雪 鶡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冬至 蚯蚓结,糜 角解,水泉动。 小寒 雁北乡,鹊始巢,雉鸲 大寒 鸡乳,征鸟厉 疾,水泽腹坚。
九九歌
人们习惯从冬至起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个 “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做 “二九”,以此类推。我国某区域的“九九歌”为: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二十四节气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把360°共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 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划分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面寒暑四季的变化规律。中国传统 上就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 秋、冬四季的。
天文四季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 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 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 太阳辐射居中。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 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ll三个月划分为秋季, 12、l、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 相反。
画九”与“写九”是我国古代记录冬至后“一九”至 “九九”日期的休闲方式,完成“冬日至,画素侮一枚, 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 曰九九消寒图。” 4下图是“九九消寒图”,据图判断即将来临的节气是 A.立冬 B.立春 C.春分 D.清明 2016年8月21日-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 举行,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等地举办。 5、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 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历法中 用于指导农业耕种时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地球在绕太 阳公转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即是一个节气。在公 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如“芒种”一般在6月6日。图1为 某年5月25日我国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和收获进度示意图。
物候
小暑 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 大暑 腐草为萤,土 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鹰乃祭鸟,天地 始肃,禾乃登 。 白露 鸿鸟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 雷始收声,蛰 虫坏户,水始涸 。 寒露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 豺乃 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
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 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立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陡负冰 雨水 獭祭鱼, 候雁北,草木萌动 。 惊蛰 桃始华,仓庚(黄鹏)鸣,鹰化为鸠 春分 玄鸟(燕 子)至,雷乃发声,始电 。 清明 桐始华,田鼠化鴽,虹始见 谷雨 萍始生,鸣鸠 拂羽,戴胜降于桑 。 立夏 蝼蝈(青蛙)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苦菜秀, 靡草死,麦秋至 。 芒种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鹿角解,蜩(婵) 始鸣,半夏生 。
二十四节气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至多相差一两天。
2018年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
(1)表示季节变化的: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2)表示气温变化的: 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3)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 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 (4)表示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 如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划分 (传统文化) 考纲要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四季
考纲解读:
1、二十四节气属于四季划分与更替的知识。 2、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知识联系紧密,利 用二十四节气可以判读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 是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指导农业生产活 动和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1.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 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A.15° B.105° C.195° D.285°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 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 答2-3题。 2.“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 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 3.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 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 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 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 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 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 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 慧的结晶。因为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应用,首先是在黄河中 下游地区,以后才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在其它地区, 二十四节气的时期或许有一些差异。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 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