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
![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64762e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f.png)
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
中国的土地流转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
1. 人民公社时期 1958-1978):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生产和分配。
土地流转受到严格限制,几乎不存在 private 的土地流转。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1978-198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将土地承包给农户,农民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这一改革阶段,土地流转开始出现,但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3. 土地承包法出台 1984-2002):1984 年,中国颁布了 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规定了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
这一法律的出台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
4.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进 2002-至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
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是一个逐步放宽限制、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
置的过程。
当前,中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国以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迁
![建国以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cc3e5c7bb4cf7ec4afed0f1.png)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效果
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变生产队集体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为农户单独经营、分散劳动、自负盈亏,同时集体所有的大型农机具及水利设施由集体统一管理,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规划和调整,集体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由集体统一安排。这实际是一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它纠正了人民公社集中统一经营方式的诸多弊病,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既有利于农户个体经济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又没有否定农业合作化以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可以恰当地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使集体统一经营和劳动者自主经营两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它是一种符合我国农业实际的、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四、近几年我国开始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流转
(一)小农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难点。目前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5公顷。土地经营规模不但远远小于美洲、欧洲国家,还小于日本和韩国,甚至不如印度。“家家包地、户户种田”,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小规模农业。不少人对我国在如此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基础上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心存疑虑。发展现代农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很难设想在“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基础上可以建设起现代农业,很难设想“千家万户对八国联军、提篮小卖对跨国公司”可以取得胜利。
(一)包工包产生产责任制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成了土地的所有者,这样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直接结合起来,劳动者不再受他人的支配和剥削,独立自主而且完全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这就使农民发挥出空前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农民个体经营分散,生产工具不配套、资金短缺,很难发展生产。为此,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52年春,在互助合作运动中起步较早的一些省份率先办起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时开始把农活实行短期包工到组、到人,后来又改进为季节包工和常年包工,再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包工不与产量挂钩责任不好落实,因此又实行了包产到组、到户。中国农民创造的这种合作经济内部的经营方式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1956年下半年起,随着高级社组建范围的扩大包工包产生产责任制的适用范围也在扩大,“包产到户、地随人走”、“分户田管”、“田管包到户”等等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国许多省区纷纷产生。
中国渐进式改革发展历程及启示
![中国渐进式改革发展历程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a57a5b9960590c69ec3767b.png)
• 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个方面深刻变迁的整体性过程,它的内涵之深刻,影 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却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中国经 济转型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 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了同 一个时代。尤其引人瞩目的是,这样的历史巨变发生 在具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悠久的文化并处在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里,因而,中国的改革道路既 显得无比复杂,又充满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这是人类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的社会试验,完成这一试 验绝非易事。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和基本经验是: 必须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一种稳 定、持续、动态的合理关系,避免在它们之间产生不 可解决的严重冲突和无法化解的累积性矛盾,实现工 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有机统一。
启示:
• 回顾我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历程,对照别国的“休克 疗法”改革,“渐进式改革”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一)“渐进式改革”,群众比较能够承受,也有 利于锻炼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 (二)由于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震荡小,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 (三)有利于改革的领导者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 和开拓改革的新路子。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经过相当长时间 量的变化和积累,才引起质的变化,由部分质变到总 的质变。“渐进式改革”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事物 发展的客观规律。
4、先做后说
• 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是为了争取 时间干。要勇于开拓创新。一条思路、一个观点、一种政策,是 否正确,要靠实践来检验。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其次,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差异,观念转变有先后,改革积极性 有高低,我们的做法是“允许看”,不搞强迫,不搞运动。农村 改革开始的时候,有些地区根本不予理睬,有的观望了一年,有 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 着走了。中国改革的经验是“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 去说服他们”。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 实践过程中改革难免犯错误,试验难免失败。对此,邓小平强调 两方面:一是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改革开放胆子 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 的试,大胆的闯。”二是要总结经验。“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 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紧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ad9a91d102de2bd970588db.png)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篇一:浅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龙源期刊网 .cn浅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者:鲁晟珲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xx年第11期摘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以来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出现了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是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点;未来趋势;农村合作经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努力之下率先取得了突破。
从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现在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复杂艰辛的过程。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特点得到启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合作经营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未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78—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盛行打破了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民在土地经营上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从而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分离。
从此以后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农村的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并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发展,国家调减了农副产品的统购与派购计划,生产关系开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民生活开始好转。
第二阶段:198—1988年,在这阶段中,农村年的经济发展开始按商品经济的轨迹运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不断完善,党中央关于农村基本政策的到了基本落实,全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改革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一方面走向市场的农产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业的产业活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再有几乎商品经济的指导下进入新发展。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实现农业增产,稳步推进体制改革。
1988年党中央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扭转物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更好的推进改革剑圣。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96085a7025c52cc58bd6be8a.png)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安徽凤阳小岗村订立“分田到户”字据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时期 过渡时期
农业政策 土地改革
时间
影响
土地所有制形式
1950——1952 年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 地 主 私 有 —— 农 底 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私有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 分 田 ( 农 民 获 得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土地所有权) 件 农 民 私 有 —— 国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家和集体公有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 合作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专题复习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大同六中
崔振华
1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联产承包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https://img.taocdn.com/s3/m/80de497bf242336c1eb95efb.png)
联产承包责任制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由生产任务承担者对其生产成果负责并按产量或产值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生产责任制。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文化大革命中遭批判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并获得发展。
目录简介1形式包产到户1包干到户1内容土地承包1专业承包联产承包第一人展开简介1形式包产到户1包干到户1内容土地承包1专业承包联产承包第一人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作为新时期的主要标志的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起步。
经济体制改历史画卷:安徽凤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实行的这项改革,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编辑本段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形式上有两种:包产到户以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以户为单位承包,包工、包产、包费用。
按合同规定在限定的生产费用范围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实现承包合同指标受奖,达不到承包指标受罚。
包干到户又称大包干。
承包合同中不规定生产费用限额和产量指标,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公共提留以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
即“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编辑本段内容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内容上也有两种:土地承包即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农户人口、劳动力数量,将土地分给农户自主经营。
专业承包即在生产队统一管理下,将集体所有的农、林、牧、副、渔、工、商各业的生产过程承包到户或承包到组,由户或组自主经营。
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ad97333f111f18583d05a61.png)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三次土改的区别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1978年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978年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85be82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6.png)
1978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转折点,自那时起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有关此主题的一篇深入探讨和分析的文章: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1. 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所推动的。
这一政策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2. 1978年,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
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实施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技术和经济基础。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销售渠道,并从中获得更高的收入。
五、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5. 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包括高科技种植、养殖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六、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6.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被基于市场需求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取代。
七、农村人才培养7.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传播。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效率。
八、农业投入的提高8. 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我国政府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这些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技术培训等,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9. 政府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通过规划和政策的指导,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和城乡差距的缩小。
十、总结10. 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结果。
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规模化经营、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我国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
![1978年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dfac72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4.png)
1978年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
1978年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
以下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措施:
1.农村经济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土地,鼓励农民增加农田规模和农产品产量,并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
2.乡镇企业改革:允许乡镇企业自主经营和发展,解除对其经营的限制和束缚,鼓励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3.对外开放政策:开放沿海地区和一些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推动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发展。
4.建立特殊经济区:设立深圳、珠海、厦门等特殊经济区,试点推行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对外贸易。
5.建立经济特区: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等,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6.农村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农产品市场,鼓励发展农村集市和农产品流通体系。
7.鼓励外贸发展:放宽对外贸易管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鼓励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8.引进外资和技术: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工业的发展。
9.金融改革:推动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10.教育和科技改革: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推动教育和科
技的发展,提升人才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为中国打开了新的发展道路,开启了新时代的发展历程。
1978年—2001年: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
![1978年—2001年: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816e7b3443323968011c929b.png)
1978-2001: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发布时间:2008-1-4 10:59:08相关标签: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已由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策,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获得自主权。
政府逐步从直接的大量的企业管理中退了出来,成为宏观管理和社会管理者。
1994年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改革后,中国已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
其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2年为53.57%,2001年增加到63.37%。
另据世界银行所属国际金融公司估算,1998年中国GDP中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国有为37%,集体为12%,私营为24%,外资为6%,股份制为3%,农户为18%。
也说是说,私营部门的比重已经达到51%。
这个估算为国际上所接受。
[①] 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规范化改制力度不断加大。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原则,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了劳动力要素的自主流动和工资率的自主形成。
垄断行业改革与重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有企业已基本按照市场规则运行,转制成为市场主体。
中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进出口总额新增部分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63%。
1978年农村改革的重要意义
![1978年农村改革的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3a0f4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f.png)
1978年农村改革的重要意义摘要:1.1978年农村改革背景2.农村改革的重要意义2.1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2 激活农村经济市场2.3 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2.4 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3.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化与发展正文:1978年农村改革的重要意义1978年,我国农村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这场改革不仅对农村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村改革的价值和成果,进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一、1978年农村改革背景在1978年之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化经营和人民公社制度。
尽管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农村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困境。
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农村改革应运而生。
二、农村改革的重要意义1.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978年农村改革首先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改革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改革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权和自主权,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一制度的创新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农民收入也逐步增加。
2.激活农村经济市场农村改革之前,农村经济体制僵化,市场活力不足。
改革之后,农村经济逐渐走向市场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得到拓宽,农村经济市场逐步活跃。
农民通过市场竞争,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收入。
3.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农村改革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4.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1978年农村改革为中国整体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高考历史复习《重点关注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四个时间节点》
![2017高考历史复习《重点关注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四个时间节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d0621dcc17552707220842.png)
重点关注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四个时间节点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后、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后、2001年加入WTO前后。
1)1978年前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的唯一真理标准”。
一定程度上否定“两个凡是”。
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197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开始放权让利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1984年前后①获得经营自主权:1984年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公司元年;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已,时称个体户,获得经营自主权;乡镇企业之所以被称为“异军”,主要原因是相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地位;进一步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这表明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也说明农村正进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探索。
②确定市场取向。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
家庭联产承包1978年11月24日
![家庭联产承包1978年11月24日](https://img.taocdn.com/s3/m/c8458b33a8114431b90dd876.png)
家庭联产承包1978年11月24日作者:钮文新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2期1978年11月24日夜,安徽省鳳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挤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他们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决定实施“大包干”。
由此发生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农村和农业。
1958年之后的两年,“大跃进”宣告失败,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
在刘少奇主持经济调整工作时提出了“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
但1962年之后,尤其在“文革”开始之后,“三自一包”变成了刘少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状。
1964年,中国涌现了农业发展的一面新旗帜“山西大寨”。
资料记载:大寨一共十个小村,七十八户人家,周边七梁八坡,农业条件艰难。
但大寨人齐心协力,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开梯田治理荒山,实现粮食增产,从而被山西晋中地委树为模范。
当年年底,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大寨成为全国农业学习的榜样。
此后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曲折历史和改革坚冰,实际都指向一个不可逾越的原则: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都是否定“大寨旗帜”。
在“两个凡是”禁锢之下,如何冲破公社,把集体土地分给一家一户去承包经营,完成“公粮目标责任”之后的一切收入归农民自己所有,以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当时谈何容易?所以,改革开放40年间,最初的农业改革是偷着干出来的。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的“18个红手印”就是偷着按的;强调尊重生产队和农民自主权的“安徽省委六条”以及通过“借地种麦”引导农民“包产到户”,这都是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背着中央下发干的。
1979年6月18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会间休息时,万里跑到大会主席团对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陈云答复:我双手赞成。
关键时刻,陈云的表态让万里定了心,也让包产到户开始在阳光下试行。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3b302d6a27284b73f2425035.png)
1.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1]。
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2]。
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
[3]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
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4]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
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即小私有制是他们之间进行等价交换的必要条件。
这在“只靠自己劳动致富的初期,是有效的”,“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
”小农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大量地和短暂地发生在人民公社解体、资本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农业尚未从属于资本生产统治的社会转型期内。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小农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只是把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产品更多地拿到市场上去交换。
这时,直接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还未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的生产方式。
有关包产到户可以使农民发财致富的幻想,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高度不稳定、势必为后来资本主义农业所扼杀的、临时性的、无法持久的初期繁荣上的 [5] 。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50b1e3bf8c75fbfc77db2e8.png)
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93%。
改革的起点
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目标
5. 作用: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1984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35周年国 庆游行时的标语 “联产承包好”
改革的起点
5. 作用:
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目标
②推动了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 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的起点
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目标
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地主私有 ↓
农民私有
土地改革
土地私有制
↓ 土地公有制
一大二公:人民公 社规模大,人民公 社公有化程度高。
改革的起点
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目标
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平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 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 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中国改革开 放的航船摆正了。
——负责陪同邓小平的原广东省 委副秘书长陈开枝
改革的起点
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目标
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个体经济
改革的起点
3. 内容:
改革前
单一公有 制经济
国有企业 政企不分
职工吃企 业的大锅 饭
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目标
改革后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 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中 外合资企业)经济的国有成分和 集体成分
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企业活力增强
②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85a7129e2bd960590c677bf.png)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三次土改的区别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1978年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案例
![1978年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506f0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8.png)
1978年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案例
1978年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案例主要有两个:蛇口模式与安徽的农业改革。
蛇口模式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它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核心理念,强调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起点。
另一个案例是安徽的农业改革。
在1978年,安徽的肥西县和凤阳县率先进行了农业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田地分给农民,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
这项改革最终推广到全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可查阅1978年的新闻报道或政府文件。
1978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978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40243c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1.png)
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1978 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展开了序幕。
这一年,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此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是土地改革,它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让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 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财政体制改革的支持。
1978 年,国家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将税收分为国税和地税,并建立了独立的财政体制。
这一改革提高了政府的财政能力,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支持。
3. 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金融体制改革的支持。
1978 年,国家开始建立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国家还开始实行贷款制度改革,提高了银行贷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让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畜牧业等。
农民收入的增加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3.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后,中国开始实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对外开放、国企改革等,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土地归还给农民,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