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合集下载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这从社会治理的主体、目标以及治理的方式上,廓清了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由谁来治理、为谁治理以及怎么治理的理论难题,指明了“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整合的目标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整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整合就是不断调整、协调社会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缓解、消除矛盾冲突,最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

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按照现代化规律和要求,改变过去的隶属关系,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引领下,通过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设、政策利益均衡功能的发挥,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人民诉求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情感,从而实现执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各负其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最终达到一种善治的理想状态。

阔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统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须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良性互动。

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居于统领各方的领导地位。

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不仅要求提升中国共产党适应现代化治理的水平即提升社会整合能力,还要求通过社会整合能力的巩固提升促进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参考答案:ABCD
【解析】: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365时事政治网。

新时代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路径探究

新时代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路径探究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2期〔收稿日期〕2020-02-02〔作者简介〕郑毅(1992-),男,中共如皋市委党校助理讲师。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在社会治理出现之前,我国一直强调的是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一字之差,但内涵不同,是我党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而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解释道:“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一)社会治理治什么?社会治理,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并与各种社会主体合作运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化解矛盾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社会治理是对人的服务和治理。

一方面是对人的治理。

通过运用法律行政制度、道德规章、村规民约等把人性恶的一方面约束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弘扬人的合理的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公平正义积极上进之心把人性善的一面充分挖掘并发扬。

综合多方研究,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平台建设。

包括建立社会治理新格局新体制、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三个平台。

二是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涉及内容很广,包括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法治宣传教育和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等。

三是协调好三种关系。

第一是党委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是稳定与活力之间的关系;第三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二)社会治理谁来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治理的主体责任都是由党委、政府承担。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局面。

治理好这样一个偌大的国家,必须得依靠强有力的党委、政府来统筹安排。

当时社会治理的特点是: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整个社会管控和规划意识强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

社会治理,首先强调的就是摘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总体要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摘要】社会治理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提倡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构建多元化参与的共建机制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确保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

加强社会信任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可以通过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共享共赢方面,需要加强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加强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建设,可以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基层自治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民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促进社会治理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资源优化、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社会信任、社会体系、多元化参与、共赢、完善、改进1. 引言1.1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而良好的社会治理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

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进步。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利益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各种挑战。

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多元共治、参与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富裕的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幸福。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势在必行。

1.2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是指在社会治理中,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社会资源和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者:贾德荣王国安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3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

“共建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共享”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应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实现“共建共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达成“共享”。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3-0117-0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从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价值(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根本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 〕。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关键和核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宪法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益,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必然。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明确强调,要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1 〕。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关注公民和国家的治理关系,更重视社会治理方式,更强调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G reen development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社会治理特别着重于社会各个组织互相配合、人民群众加入、法律保护,改进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制定正确的社会治理价值观念、全局筹划指导以及规定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政府的职责,奋力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府;工青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社会各个组织之间相互配合,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加入,就是要求每个公民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来。

一、朝阳社会治理思想创新1.朝阳社会治理定位创新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下,认为政府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进而忽视了社会各个组织、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使得社会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朝阳需对社会治理的定位进行创新,将朝阳社会各个组织、人民群众融入至社会治理主体中来,提升朝阳社会治理能力,能够帮助朝阳快速解决社会中所发生的的问题。

2.社会治理目标创新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需配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进而提高我国发展水平和建设治理。

将“维护社会稳定”的传统目标更新为“和谐有序且充满活力”的目标,在新目标背景下,朝阳要尽可能发挥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优势和作用,调动他们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出现社会秩序动乱、社会局势不稳定,建设出和谐发展、公平正义的社会局面。

3.社会治理格局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在治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做到执政能力和领导工作,朝阳政府机关要做好服务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社会各个组织的积极性,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治理工作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关键环节上去。

全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提高社会治理的工作效率、加强社会治理成果,为朝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社会治理重心创新朝阳社会治理工作除了落实到基层社区以外,还要注重城乡社区的管理,毕竟城乡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如若基础不牢固,那么国家就得不到稳固的发展。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汇报(八页)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汇报(八页)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汇报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认真开展调研工作。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情况近年来,全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将X村确定为市级试点单位,将X村确定为区级试点单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坚持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以平安建设为统领,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紧扣新时代新使命,适应新矛盾新要求,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科学路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提升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主要做法(一)在“共建”方面。

一是巩固优化大党建工作格局。

在城市社区,健全完善了“兼职委员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十个一”区域化联建协议书。

建立完善了“双清单、双认领”联建机制,社区党工委通过社区自主制定、上门征集辖区单位需求等方式,认领了辖区单位服务需求事项,向辖区居民开放了棋盘室、书画室、红观影室、培训场所等服务场所,做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

辖区单位认领了社区服务事项,开放了各自单位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馆等资源共享场所。

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优势,按照“四定”“六个一”标准开展集中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文明城市创建、辖区平安建设守护等工作。

如何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如何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如何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公安机关适应新形势下治安工作的战略性举措,是实现由重治标向重治本的转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

近年来,公安机关以保障和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创新“网格布控、立体防控、联动防范”的治安防控新格局,积极探索打、防、管、控相结合的防控新模式,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平安建设,确保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

现结合靖边县实际,对公安机关如何创建基层社会治理谈谈一些看法。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社会防控观念淡薄,整体联防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一是缺少统筹规划,公安机关仍在孤军奋战。

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需要党委、政府将其纳入社会动态化管理的大局中去统筹谋划,但防控建设投入往往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再加上各部门思想不够重视,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造成了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

二是部分企业和单位对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认识不足。

只重视经济工作和企业内部安全,而忽视了全县社会治安大环境,不能积极配合和参与全县的联防联治。

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意识不强。

大多数单位和市民只注重自身技防、物防的落实,对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认识不足,认为治安打防控工作责任在于公安机关,存在事不关己的利己心态,公安民警苦口婆心的宣传发动时常不被理解,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鼎立相助,使得公安机关经常处于治安打防控“单一作战”的尴尬局面。

四是自我防范较差,社会管理存在明显漏洞。

分散劳动经营和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住户防范能力大幅下降,形成太多“真空”地带,成为违法犯罪滋生的“温床”。

部分群众自防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群众中“你治我安,与己无关”的倾向突出,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还未真正形成。

(二)、影响基层社会治理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推进路径研究——以平凉市为例

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推进路径研究——以平凉市为例
当政府介入 调 停 一 些 社 会 团 体、公 益 组 织 等 产 生 的矛盾或者冲突时,势必增加政府的行政负担,而且间 接调节总 会 存 在 调 节 时 效 上 的 滞 后 和 调 节 结 果 的 折 扣,因此要在多元共治这个社会治理结构中稳定发展, 就必须自身发展,形成能够自我评价、自我纠错、自我 完善的有效机 制,并 且 这 个 机 制 必 须 是 一 个 独 立 机 的 机构。 3.3 强化社区治理作用
2 平凉构建社会治理格局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 问题
2.1 基层治理工作行政色彩过浓 社会治理的 最 基 础 组 织 就 在 基 层,基 层 组 织 一 方
面为群众传达国家大政方针,宣传利好政策,一方面作 为政府组织及 时 收 集 民 情 民 意,了 解 辖 区 群 众 的 生 活 需求,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最真实的调研数据,但是因为 习惯性的行政主导思维导致基层治理主体的角色的转 变不到位,行为过程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对于各自的管 理范围、对象、内容都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化, 就会造成了服 务 定 位 不 准 确、参 与 不 规 范 以 及 互 相 推 诿管理责任等现象;同时 因 为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滞 后,社 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过度依赖行政资源, 即便是城中心的社区也因经费保障制约而滞后很多服 务项目,导致政 府 和 基 层 组 织 的 行 政 交 错 还 不 能 轻 易 改变,容易使社会治理参与主体出现错位、缺位和越位 现象,这也是目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2.2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意识不强
政策与商法研究
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
推进路径研究
———以平凉市为例
田之珍 刘 蓉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者:郭太龙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5期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认识逐步加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五年来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成果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追求的理想状态。

打造“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的力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做好法治保障等工作。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社会治理格局实质上指各主体的在社会治理扮演的角色、责任分工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成果享有方式。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五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探索创新的成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16年10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通过五年的探索,我国逐步明确了各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下,多元主体调动各种方式方法,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建设和治理。

“共建”要求主体多元化,“共治”是过程和方式,而“共享”是追求的结果,全民共同享有治理成果。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体现了社会治理注重多元主体、民主协商、权责一致的要求以及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权益的核心理念。

二、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大力培育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理念的本质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并最终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大力培育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理念生成机制。

因此,要改变政府治理的一元格局,培养公民参与意识,为多元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基本條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放在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要树立公平正义理念,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部署了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指明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

从资源整合、治理过程和成果分配三个方面建构起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基本格局,意味着社会治理模式要从单纯依靠政府进行管理向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向注重协调、协商、合作转变。

因此,我们要科学运作,统筹谋划,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共建”的资源整合、“共治”的治理过程与“共享”的治理目标结合起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促进我国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社会稳定。

一、构建多元参与的共建体制,整合治理资源、推进社会协同治理共建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基础,突出体制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其要义是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下,各类社会主体协商合作,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重点是确立追求共建的价值取向,汇聚社会大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分享者,引领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公共决策、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和共同维护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努力建设民主社会、法治社会。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构建多元参与的共建体制。

首先,要通过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作为社会治理唯一主体的思维定式,明确党委、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的角色定位,正确处理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这些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和特殊作用,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促进社会治理结构合理化。

其次,进一步打破部门界限、体制壁垒和条块分割,稳步推进多领域、多系统社会治理网络或平台的兼容与合并,统筹开展各类社会治理资源的集约化再配置、系统化再整合。

再次,严格规范部门“行政权力”与社区“自治权利”的界限,职能部门在社区设机构、派任务、下指标要实行严格的准入报批制度,确保大幅度减轻社区行政事务压力。

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85(2018)03—0112—07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1]张 特[2] 何长春[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性地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全新概念。

本文围绕这个概念,探讨如何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深刻内涵,揭示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一)社会治理格局的含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出现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在社会管理模式中,唯一能够进行社会管理的主体就是政府,强调政府的命令与社会的服从,政府的行政管理维持社会的运行,并决定社会总体的发展方向。

而社会治理,其视角是从全社会的高度俯瞰每一个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的主体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对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

从本质上讲,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以最优的方案将经济、社会、人口、军事、行政、法制、科学、教育、人才等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整体中的各要素在不同情况下动态平衡、相互促进,将社会向有利的发展方向上引导。

社会治理格局,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态,它的功能是要长期有效地为社会治理主体进行社会治理活动提供平台。

如果这种社会结构形态不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社会治理主体的长期存在就无法得到保证,也就无法长久地实现社会治理。

为了使社会治理格局具有稳定性,就必须要有法律构架、政策维系、人民支撑。

(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全新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其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良性互动。

A.社会调节、居民自治
B.政府调节、居民自治
C.国家管理、居民自理
D.社会管理、居民自治
参考答案:A
【解析】: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365时事政治网。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申论范文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申论范文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申论范文In order to build a social governance pattern of collabora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ed benefits, it is necessary for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o work together. The traditional top-down approach to social governance, where the government takes full control, is no longer effective in addressing complex social issues.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some key strategies to foster a collaborative and inclusive social governance pattern.为了打造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治理方式,即政府完全掌控,已经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键策略,以促进合作和包容性的社会治理格局。

Firstly, promo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essential in creating an inclusive governance model. Citizen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engage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at affect their lives.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citizen consultations, publichearings, or even online platforms where people can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contribute to policy-making.在创建包容性治理模式中,促进公民参与至关重要。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1、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我国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一种模式,从一般结构形态来看,有时需要关注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共同体,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共同体应该体现这样的特征:一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体建设和共同体治理。

无论是城镇、街道、社区,还是乡镇、村庄,等等,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管;二是每一社会共同体“公共物品”的具体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均由共同体全体成员通过协商民主方式产生,其一切管理行为遵循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意志;三是共同体“公共物品”运作产生的所有利益,均为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享用。

社会是由大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构成的,各种社会共同体,如果能够按照具有这三个特征和要素的模式运作,就有利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从总体上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结果,也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这就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各种利益和问题反映出来,将各种智慧、资金和资源集合起来,将各种事情有计划、按步骤地切实推行,并且能够让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各种利益。

社会治理,既需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也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等。

引入共建共治的理念,为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和协同推进提供了路径指引。

引入共享的理念,为推进社会治理的正统性或者正当性提供了支持。

共建共治共享,充分体现社会治理格局的公共性。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意味着社会治理有赖于其成员的广泛参与,意味着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持续性状态,在这种治理格局之中,“共建共治”确立主体资格,“共享”则使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治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各种关系中,通过社会组织、市民参与、社会服务等手段,达到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的目的。

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共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共建是指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多元化合作的社会治理关系,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共建的核心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多方参与,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格局。

实现共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从“以政府主导”向“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转变。

政府要积极推进公共政策的多元化、平等化,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为社会治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监督,促进社会资源的协调配置和合理利用。

除了政府,社会组织也是共建的重要参与者。

社会组织包括各种行业协会、慈善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它们能够发挥特定领域的专业优势,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规范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市民是共建的主体。

市民是社会治理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要有机会参与社会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发声维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政府和社会组织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社会治理,建立起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之间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关系,实现共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

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共治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各方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各尽所能、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共治要求各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互信、互利、互助的关系,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共同推动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在共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政府要加强社会治理的协调和整合能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CENTRAL ISSUE热 点区域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共常熟市委党校 徐莉莉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日益调整,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社会治理方面也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与环境,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法治、民主、正义、安全、公平、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中,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攀升,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社会建设领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与收入水平相差依旧比较大,社会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社会文明水平仍然需要提高等。

我国对社会治理问题高度重视,并且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思想。

为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深化社会治理规律、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主义本质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新时代的体现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它意味着我们转变了过往一直偏向对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转变为更加注重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治理方式也从过去的单向管理转向更加多元化的良性管理。

这些转变都更加强调和重视了全民参与、共同治理、共同建设,以此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党提出,要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只局限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要保证民主政治更加廉洁、民族文化不断繁荣、生态建设更加美丽,同时社会建设达到更文明的程度。

因此,根据新时代发展对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对多元化主体进行协商对话,共同建设共治机制来协调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化解社会所出现的矛盾,增加社会的认同感,激发社会蓬勃活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公平和民主法制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要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组织结构,改善社会治理机制和方式,从而打造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建设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要以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文明社会为目标,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治理是指统治和管理的方式和过程。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西方话语中的治理,强调对传统统治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超越,主张公共和私人等社会多治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但由于其理论的阶级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明确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相反,中国的国家治理,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对国家
的治理,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人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要“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

狭义的社会治理涉及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分框架中后者的自治及其与前两者尤其是政府的关系等问题。

社会治理格局反映了一定治理场域内治理主体间相互位置、权力关系、资源占比与互动方式的集合,其本质是治理主体间结构化的社会关系。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党立足国情,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治理理论,推进中国治理实践。

在中国,社会治理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市场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

这种治理模式是以保障人民权益为核心,激发社会活力,改善社会福利,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元主导、多方参与、民主协商、各司其职的共同治理。

党的十九大明确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指明了方向。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通过社会治理结构合理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效能最大化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提高社
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化”既是过程,也是目标。

共建共治共享中“共”的要义是通过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理事、共同分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共建是基础,要求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要求使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加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于社会治理全过程。

打造现代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要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组织结构,改善社会治理机制和方式,从而打造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健全现代社会治理制度为目标,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

新时代,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首先,从制度类别看,要进一步完善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完善价值道德规范、风俗文化习惯等非正式制度,构建包括硬法和软法、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为硬性治理和柔性治
理、法治和德治奠定制度基础。

其次,从社会治理领域看,要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民生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治理等制度和体系。

最后,从社会治理过程看,要完善包括社会动员和组织、民主决策协商、绩效考核与应用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健全覆盖社会治理各领域、全流程的制度体系。

以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体系完善是保障。

第一,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二,要坚持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职能,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社会治理主体责任,形成权责明确、奖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

第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共事务民主协商体制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凝聚社会共识,形成集体行动。

第四,要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第五,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利用法律规范行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第六,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以建立现代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为目标,完善社会组织体制。

第一,组织体制是基础,要以建立现代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为方向,构建以党委政府等政府组织为主导,包括企事业单位等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人民群众等为主体的社会治理组织结构。

第二,要以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把个体化原子化的社会单个主体融入特定类型、目的的党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民众自治之中。

第三,要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目标,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第四,要科学划分政府和社会组织职能边界,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

第五,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第六,要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推动社会组织提升能力、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以建立科学有效社会治理运行机制为目标,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科学有效是关键,要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建立有序和谐文明的社会。

以社会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方式科学化为方向,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具体来说,第一,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第二,要加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和机制建设,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
健全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三,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第四,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机制。

第五,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各类人才队伍,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