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汇编(PPT 40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
国情与基本背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及其结构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及其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理论或学说:从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轨迹:1516英国著名政治家莫尔发表《乌托邦》,开 启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萌芽,16世纪还有闵采儿--17世 纪维拉斯--18世纪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19世纪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 (2)共同点: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设想理想蓝图。 (3)为什么说是空想?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经济根 源的深入剖析;缺乏对资本主义力量的全面认识;缺乏对通向 理想社会途径的科学分析。
(二)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指明了方向与原则 1、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与评价 2、斯大林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评价 3、毛泽东的探索:借鉴、摸索与评价 4、邓小平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必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 ——必须科学对待国外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 果、实践经验。
2、关于人与人的关系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分析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人
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
……
3、生产关系具有三重含义
经济运行关系
(以雇员与 雇主为例)
经济制度关系
体制经济关系
(市场机制等)
(生产资料所有制 及由此决定的 分配制度)
4、基本经济规律的双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关系都 必 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马克思的研究主线)。 ——第二重含义:在经济制度关系的前提下,一个特定 社会的经济体制关系也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研 究视角从“斗争”、“批判”转向“建设”、“发展”、 “科学发展”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线)。
(二)全面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物质 资料 生产
人的劳动 劳动资料
人
人与物的关系
(政经等研究)
(西经等研究)
劳动对象
物
物与物的关系 (自然科学研究)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数 人的个数 关系数 1 0 2 1 3 3 4 6 5 10 6 15
附:西方制度 变迁理论的简要评述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理论到实践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历程 ——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塑造了社会主义国 家的雏形; ——1895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将社会主义真正从理 论变为现实; ——1944——1949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 家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 共同点:社会主义革命大多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一)决定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因素 理论上并不矛盾,但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 1、生产力落后的制约 ——关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关于共产主义的阶段论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社会的基本矛盾 ——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阻碍; ——决定了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国际环境的制约 ——从发动战争到和平演变 ——两大对立制度冲突的长期性
组合1:经济分析的目标 组合2: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 组合3:中国传统体制经济分析 组合4: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社会经济分析 经 济 体 制 与 生 产 力
经济制度与生产力
适应 适 应
不适应
组合1 组合2
不 适 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合3 组合4
6、对基本规律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的三种视角 一是人类社会变迁视角(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部 分); 二是一国视角(以中国为例,第15—16,及18—21 章); 三是微观视角, 特别是关于 企业制度的 一国范围 人类社会 变迁(举例, 微观视角 多种制度 变迁过程 (企业制度变迁) 并存与制 (社会更替) 第17章) 度变迁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为什么说是“科学的”? ——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运用 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 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 律,揭开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 根源和通向新社会的途径。
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本章教学目的
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 性和艰巨性,从而证明根据本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 性;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定性、矛盾和根本任 务;掌握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 资料所有制度、分配制度在现阶段的特征与实现形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参见:《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调适》,《学术月刊》2000(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的转换》,《教学与研究》2000(9)
5、基本经济规律运行的四种组合 由基本经济规律的双重含义,可 以产生演变为四种组合(见右图) 这种组合,既是一种对理论,更 是一种经济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 析很多经济问题,例如:
重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根据本国实践建 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定性、 矛盾和根本任务;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及其结构;分配制度 及其结构 难点: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落后国家率先
课程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是否存在矛盾?
理论: 社会主义应该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
实践: 社会主义率先在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的国家发生并成功
并不矛盾,因为: 第一,在理论上,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社会性 质变化;矛盾的激化程度决定了社会性质变化的速 度; 第二,从苏联、中国当时面临的现实情况看,具有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较有利的国内国际条件; 第三,社会阶段以跳跃式发展方式运行有先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
国情与基本背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及其结构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及其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理论或学说:从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轨迹:1516英国著名政治家莫尔发表《乌托邦》,开 启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萌芽,16世纪还有闵采儿--17世 纪维拉斯--18世纪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19世纪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 (2)共同点: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设想理想蓝图。 (3)为什么说是空想?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经济根 源的深入剖析;缺乏对资本主义力量的全面认识;缺乏对通向 理想社会途径的科学分析。
(二)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指明了方向与原则 1、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与评价 2、斯大林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评价 3、毛泽东的探索:借鉴、摸索与评价 4、邓小平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必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 ——必须科学对待国外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 果、实践经验。
2、关于人与人的关系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分析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人
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
……
3、生产关系具有三重含义
经济运行关系
(以雇员与 雇主为例)
经济制度关系
体制经济关系
(市场机制等)
(生产资料所有制 及由此决定的 分配制度)
4、基本经济规律的双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关系都 必 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马克思的研究主线)。 ——第二重含义:在经济制度关系的前提下,一个特定 社会的经济体制关系也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研 究视角从“斗争”、“批判”转向“建设”、“发展”、 “科学发展”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线)。
(二)全面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物质 资料 生产
人的劳动 劳动资料
人
人与物的关系
(政经等研究)
(西经等研究)
劳动对象
物
物与物的关系 (自然科学研究)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数 人的个数 关系数 1 0 2 1 3 3 4 6 5 10 6 15
附:西方制度 变迁理论的简要评述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理论到实践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历程 ——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塑造了社会主义国 家的雏形; ——1895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将社会主义真正从理 论变为现实; ——1944——1949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 家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 共同点:社会主义革命大多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一)决定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因素 理论上并不矛盾,但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 1、生产力落后的制约 ——关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关于共产主义的阶段论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社会的基本矛盾 ——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阻碍; ——决定了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国际环境的制约 ——从发动战争到和平演变 ——两大对立制度冲突的长期性
组合1:经济分析的目标 组合2: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 组合3:中国传统体制经济分析 组合4: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社会经济分析 经 济 体 制 与 生 产 力
经济制度与生产力
适应 适 应
不适应
组合1 组合2
不 适 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合3 组合4
6、对基本规律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的三种视角 一是人类社会变迁视角(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部 分); 二是一国视角(以中国为例,第15—16,及18—21 章); 三是微观视角, 特别是关于 企业制度的 一国范围 人类社会 变迁(举例, 微观视角 多种制度 变迁过程 (企业制度变迁) 并存与制 (社会更替) 第17章) 度变迁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为什么说是“科学的”? ——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运用 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 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 律,揭开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 根源和通向新社会的途径。
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本章教学目的
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 性和艰巨性,从而证明根据本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 性;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定性、矛盾和根本任 务;掌握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 资料所有制度、分配制度在现阶段的特征与实现形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参见:《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调适》,《学术月刊》2000(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的转换》,《教学与研究》2000(9)
5、基本经济规律运行的四种组合 由基本经济规律的双重含义,可 以产生演变为四种组合(见右图) 这种组合,既是一种对理论,更 是一种经济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 析很多经济问题,例如:
重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根据本国实践建 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定性、 矛盾和根本任务;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及其结构;分配制度 及其结构 难点: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落后国家率先
课程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是否存在矛盾?
理论: 社会主义应该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
实践: 社会主义率先在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的国家发生并成功
并不矛盾,因为: 第一,在理论上,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社会性 质变化;矛盾的激化程度决定了社会性质变化的速 度; 第二,从苏联、中国当时面临的现实情况看,具有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较有利的国内国际条件; 第三,社会阶段以跳跃式发展方式运行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