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与中国民国的建立

合集下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 讨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又崇拜孔孟呢?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主权在民 (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 (3)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 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宣统帝和摄政王
这是清朝最后 一个皇帝——宣 统(旁立者), 中坐者是溥仪的 父亲兼摄政王载 沣,载沣怀中的 是溥仪的弟弟溥 杰。
讨论 : 四、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和教训
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性质: 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 请说明理由?
功 绩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
1911.10.10.
1912.1.1.
中 华 民 国 建 立 临 时 约 法
和谈 清帝 退位
武 昌 起 义
湖 北 军 政 府
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寻找代理人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企图武力干涉
1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 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材料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 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 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 之。——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武昌起义的背景与起因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

掌握武昌起义的起因和发展过程。

1.2 教学内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介绍。

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的描述。

武昌起义的起因和爆发过程的详细讲解。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清朝末年的状况和武昌起义的起因。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理解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

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示武昌起义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武昌起义的经过与影响2.1 教学目标:掌握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和重要事件。

了解武昌起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和重要事件的描述。

武昌起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和重要事件。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武昌起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武昌起义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民主改革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体制特点。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措施。

3.2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体制特点的介绍。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措施的描述。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体制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措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民主改革的影响和成果。

第四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1 教学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掌握辛亥革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和遗产。

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和解释。

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和贡献的讨论。

辛亥革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和遗产的描述。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辛亥革命遗产的理解和思考。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颁布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具有宪法性质
上海南京路上的五色旗迎风招展, 欢庆民国成立
杭州人民张灯结彩庆祝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香港同胞庆祝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四、南北议和
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唐绍仪
○ 南北双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和谈的? ○ 在和谈中,出现了哪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武昌起义与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保路运动
自从光绪二十年把路办, 银子凑了万万千, 也有官的商的款, 也有土药烟灯捐, 最可怜的庄稼汉, 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20世纪初四川的一首歌谣
“铁路之险象”
○ 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 歌谣中的光绪二十年是哪一年?根据上一课时内容和歌谣 所述,说一说哪些人参与了川汉铁路公司的集股。
清帝退位诏书
○ 议和中,南方革命政权作出了哪些让步? ○ 说一说议和的结果。
五、辛亥革命的意义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 一个共和制国家。 思想上: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 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 索了道路。 延伸思考: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其实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 为对吗?为什么?
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 第一枪。
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湖北军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形势图(至1911年底)
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时间: 地点:
国旗: 纪元: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南 京 五色旗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教案

第八课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六课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P43-47教学目的和要求:1.知识与能力记住兴中会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和相关事件,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过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从事的革命活动,结合教材小字部分叙述孙中山从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的史实,培养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学习,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逐步掌握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中孙中山的生平资料和有关图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了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进行的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学习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课程类型:新课教学方法与手段: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誓言)、性质几方面归纳。

3、综合运用讲解法、讨论法、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地名往往蕴含着历史信息,例如这幅渝中区地图中的这几条道路,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等。

这些地名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有中山)教师:那我们能想到谁呢?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孙中山先生(展示孙中山图片)。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武昌起义的背景与爆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和爆发原因。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武昌起义的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民众疾苦、民族危机。

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党人的组织和策划、士兵的积极响应、起义的过程。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和爆发原因。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第二章:武昌起义的影响与波及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对清朝政权和全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影响的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武昌起义的影响:清朝政权的瓦解、各地的革命响应、民众的思想觉醒。

武昌起义波及的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地起义的爆发。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对清朝政权和全国的影响。

学生展示:分组展示各地起义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事件的影响。

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民主改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民主改革的情况。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

民主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文化运动、颁布约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民主改革的情况。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民主改革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第四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清朝政权、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

辛亥革命的影响:社会变革、文化思想的解放、民族觉醒。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学生展示:分组展示辛亥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事件的意义。

第五章:结论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意义。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 宪制,维护清朝统治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 立君主立宪制
共同点 结果 作用 启示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国家的富强;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都体现了 中国人民爱国图存、勇于探索的精神;都肩负了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重任 都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找到使中国走上独 立富强的道路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显示中华民族的觉醒,推 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不能救中国。地主阶级改革、资产阶级改 良和革命道路在中国都走不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只有共产党,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先辈们的爱国精神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未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能改变多数 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此后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
六、教训/启示
资产 代表 阶级 人物 派别
各自的 政治目标 (主张)
采用的 斗争方式
领导的 实践运动
维新派 康有为 君主立宪 制 革命派 孙中山 民主共和 制
2、结果: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响应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黎元洪
武昌起义发难处——工程营遗址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 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这说明了什么?
旧官僚混入革命阵营,革 命潜伏失败危机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 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可。„„借 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 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 1911年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 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 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 了府衙大堂屋子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 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光复了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备课时间:9月17 上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

2、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

3、感受孙中山追求民主共和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辛亥革命三、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一)自主学习1、清政府以之名将已归民办的、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等地纷纷兴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运动。

2、1911年10月10日,爆发并取得胜利。

仅一个月,十几个月省纷纷独立,迅速崩溃。

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为。

3、1912年1月1日,孙中三在就职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不久就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4、1912年2月12日退位,3月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5、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国家。

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二)精当点评1、保路运动2、武昌起义(时间、经过、结果)——辛亥革命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南北议和5、辛亥革命的意义(三)当堂检测1.武昌起义最直接的影响是()A.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B.消灭了清政府在湖北的势力C.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纷纷独立,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D.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2.武昌起义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A.清朝湖北地方力量薄弱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3.中国近代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维新变法运动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共同纲领》D.《中华民国约法》6.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7.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变现是( )A.《临时约法》被废除B.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C.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D.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彻底改变.8、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武昌起义的背景与爆发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民众疾苦和清政府的腐败。

掌握武昌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介绍,包括民族危机、民众疾苦和清政府的腐败。

武昌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危机、民众疾苦和清政府的腐败。

教师详细介绍武昌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起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清朝的覆灭2.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和过程。

掌握辛亥革命对清朝政权的影响和清朝的最终覆灭。

2.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和过程。

辛亥革命对清朝政权的影响和清朝的最终覆灭。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师分析辛亥革命对清朝政权的影响和清朝的最终覆灭,引导学生理解革命的历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成立与初期政治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初期政治状况。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和改革措施。

3.2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初期政治状况。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和改革措施。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初期政治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

教师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和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初期政治的特点和挑战。

第四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4.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民众生活的变化。

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民众生活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对社教师分析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民众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评价5.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第二课: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第二课: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一步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成功补充了史料。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

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

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

(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本课导入环节,采用《走进共和》的主题曲《曙色》创设了一个浑厚的有历史沧桑感的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有效。

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

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前后呼应。

2.不足之处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最终没有选择,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能整合进教学,效果会不错。

3.改进思考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改进。

如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对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进行处理,把视频整合到教学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2、南京临时政的外交政策
材料一: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
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
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
C.开启了近代化探索 D.改变了社会性质
• 2、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
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 B )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清帝下诏退位
•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 《临时约法》的颁布
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
材料二: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随着国内革命 形势的发展,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当
清帝被迫让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 袁世凯个人威望高
材料三:帝国主义不断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 压迫革命党人妥协。日、俄两国直接干涉中国革命。美、德、法等国则 维持在华的既得利益,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
帝国主义国家横加干涉
项目 近代清朝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 、
国家主 国家主权在 权 满清贵族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约 法
国民权 “君上神圣尊 三权国分民立不,分制种约族、总阶统级权、力宗,教信仰,
主专以制利根,本确严即“ 由法立,王民形民民不权主式国而可至共废侵上确体者治犯和除立制,者”制封资民也度建产之。一言信君阶论律仰国”级、平等也民出等自主。版;由共、国和为集民权和民会有利国而、人的结身设政社、,治、居宗住教、 刊,立有传法权利播于西君并决组方主对权织资颁立党本行法团主法有律否和义创思办想报参议院—行—使立孙法中权山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以下是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学目标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

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1.武昌起义的背景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

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

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

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

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

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第19课 辛亥革命 (5)

第19课 辛亥革命 (5)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 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 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 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剪辫子
放足运动
中山装
西式婚礼
2.局限性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表现: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 领导。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 混乱状态。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导火线——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 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 借款以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 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 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 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 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 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 矣。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

2. 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政治制度及主要历史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及意义2. 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3.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及主要历史事件4.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历史意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及政治制度。

2. 教学难点:武昌起义的背景分析,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意义。

4.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武昌起义的过程、意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及政治制度。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2、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
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到 3、影响:
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 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辛亥革命为什么最先在武昌爆发?
2、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吗?
6、措施:
⑴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 革的法令。 ⑵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 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现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民主性
辛亥革命狭义上指武昌起义,广义 上指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元旦) 2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5、机构: 临时参议院
大 总 统 誓 词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与中国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与中国民国的建立

只能由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是历史的必然吗?改革行不行?—必然性 如果革命是必然,那需要哪些准备呢? ——可能性 革命的关键节点,锁定在1911年的武昌, 这里又有怎样的偶然性呢? ——偶然性
只能由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是历史的必然吗?改革行不行?
必 然 性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 廷”,必须推翻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2、无果
b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
3、恨悠悠 ——遗憾谁来弥补?
辛亥革命的遗憾谁来弥补?
五四运动(1919年):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个偶然的事件 却点燃了一场必然发生的革命; 一个并不成熟的新生力量 却一举推翻几千年的陈旧制度; 一个用革命者血肉换取的政权 却最终拱手送给了反革命者; 一个充满悲壮和矛盾的故事……
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 提供了机遇(导火索)
过程篇:武昌起义谱春秋
武昌起义 时间 经过 结果
思考:武昌起义有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政权?
那用“谱春秋”来评价是否太高?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太原
西安 江宁 成都
镇江 苏州
上海
武昌
长沙
安庆 杭州 南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福州 贵阳 15?14?个省宣 昆明 桂林 广州 布独立
巩固练习:
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 义在于( )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导读:本文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

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1.武昌起义的背景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

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

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

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

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

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中华民国的创建

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 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 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 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 凯窃取。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军事政治大权
袁世凯窃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国 的
取革命成

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建 《中华民国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019年5月20日
成功
(1)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
2019年5月20日
(1)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本课小结
中华民国 时间:1912年1月1日
的建立 选大总统;定都南京,移风易俗等

华 民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2019年5月20日
2.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平等 自由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 和权利;
三权分立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
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的创建
回顾旧课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时间: 1911年
(2)结果:
攻克武昌,成立 湖北军政府,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练习:
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 义在于( )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 的武昌起义 广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 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背景篇:山雨欲来风满楼
只能由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是历史的必然吗?改革行不行?—必然性 如果革命是必然,那需要哪些准备呢? ——可能性 革命的关键节点,锁定在1911年的武昌, 这里又有怎样的偶然性呢? ——偶然性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太原
西安 江宁 成都
镇江 苏州
上海
武昌
长沙
安庆 杭州 南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福州 贵阳 15?14?个省宣 昆明 桂林 广州 布独立
成就篇:立国行宪废帝制
1、立国: 建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行宪: 3、废帝制: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问题探究: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的意义是什么? 孙中山期望的政体是什么? 为什么特别实行责任内阁制?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 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革命阵营
①革命党人
软弱妥协
反革命阵营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施压施压 ①帝国主义 阻挠施压
②袁世凯 进攻+欺骗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有花无果恨悠悠” 1、何为 “有花”? 2、何为“无果”? 3、何为“恨悠悠”?
革命之花除了政治方面“立国行宪废帝制”之外, 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辛亥革命的遗憾谁来弥补?
五四运动(1919年)921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个偶然的事件 却点燃了一场必然发生的革命; 一个并不成熟的新生力量 却一举推翻几千年的陈旧制度; 一个用革命者血肉换取的政权 却最终拱手送给了反革命者; 一个充满悲壮和矛盾的故事……
材料一: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 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 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 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 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 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 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一个偶然的事件 却点燃了一场必然发生的革命; 一个并不成熟的新生力量 却一举推翻几千年的陈旧制度; 一个用革命者血肉换取的政权 却最终拱手送给了反革命者; 一个充满悲壮和矛盾的故事……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山雨欲来风满楼, 武昌起义谱春秋。 立国行宪废帝制, 有花无果恨悠悠。
结局评价篇:有花无果恨悠悠
结局: 辛亥革命的结局如何?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为什么会被窃取?
辛亥革命期间各方力量的关系
被迫重用
清政府
支持
逼宫
帝国主义列强
妥 协 退 让 军 事 威 胁 外 交 孤 立 经 济 封 锁
政军 治事 欺进 骗攻
立宪派和旧官僚
施压
革命党人
为什么胜利果实会被袁世凯窃取?
只能由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是历史的必然吗?改革行不行?
必 然 性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 廷”,必须推翻
资本主义发展,力量壮大, 要求冲破封建束缚 改良道路的一再失败
革命已是必然,还需要哪些准备呢?
可 能 性
: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1、政治准备 同盟会成为第一个。。。
2、思想准备 :“驱恢创平”,三民
主义成为革命纲领
3、军事准备 :系列武装起义,在
湖北新军中革命宣传
革命的关键节点,锁定 在1911年的武昌,这里又 有怎样的偶然性呢?
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 提供了机遇(导火索)
过程篇:武昌起义谱春秋
武昌起义 时间 经过 结果
思考:武昌起义有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政权?
那用“谱春秋”来评价是否太高?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 价辛亥革命的?
如何评价“有花无果恨悠悠”?
1、有花
政治: 经济: 思想: 风俗: 立国行宪废帝制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推动风俗文化的近代化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2、无果
b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
3、恨悠悠 ——遗憾谁来弥补?
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 是:( ) A、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