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名家录

合集下载

历史中医名家简介大全

历史中医名家简介大全

历史中医名家简介大全以下是一些历史中医名家的简介:1.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 张仲景(公元前150—前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创制了著名的五禽戏和麻沸散,是医疗体育和外科手术方面的卓越先驱。

4. 王叔和(公元277—395年),西晋医学家,撰《脉经》,总结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

5.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魏晋间医学家,撰《针灸甲乙经》,发展了针灸学理论。

6. 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撰《肘后备急方》等。

7.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北朝道教学家、中药学家,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

8. 巢元方(公元550—630年),隋代医学家,撰《诸病源候论》。

9.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10.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撰《本草纲目》。

以上是对部分历史中医名家的简要介绍,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和时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名医

历史上的名医

历史上的名医2021-12-17 21:09卿时明月扁鹊(前407~前310)名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鄚人。

擅长中医用药。

奠定了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

医学界尊其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誉为“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医学家。

其医术全面,尤擅外科,精于手术。

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被后誉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发明的麻沸散,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

创作的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

张仲景(154年~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

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创作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三国候官县(今福州市长乐区)人,名医。

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

其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三国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医学家、史学家,曾祖父是名将皇甫嵩。

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

被誉为“针灸鼻祖”。

徒弟挚虞、张轨。

葛洪(283—363)字稚川,东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

其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是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

孙思邈(541年~682年)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人,医药学家、道士,被誉为“药王”。

著作《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唐新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

法医学家。

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法医学之父。

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其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南宋三山(今福州)人,出身于世医家庭,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

部分名老中医名单

部分名老中医名单

部分名老中医名单古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其中一些中医名家,凭借着卓越的医疗技术和对人体健康的深入理解,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名老中医名单。

1. 华佗:被誉为“药王”,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医名家之一。

他以医术高超和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而闻名,被后人尊为“神医”。

华佗思路独特,他的临床经验被总结为华佗医系,对后世中医医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的中医学家,被誉为“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张仲景融合了古代医家的经验,整理归纳出了适用于处理不同疾病的方剂。

他的医学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医药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李时中:李时中是近代乃至现代中国最著名的中医名家之一,他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专攻老年病和风湿病。

李时中的临床经验丰富,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疗老年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等,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钟南山:虽然钟南山是一位呼吸病专家,但他也是中医药研究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钟南山认为中医药学有助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他经常强调中医中药的重要性,为推广中医药学做出了努力。

5. 王清任:王清任是20世纪对中医药学贡献巨大的一位专家。

他在中医药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并致力于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融合。

他的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陈嘉庚:陈嘉庚是一位中医学家、教育家和慈善家。

他在20世纪中叶创办了广东省中医学院,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

他深信中医和现代医学相辅相成,对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7. 翁心存:翁心存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和临床医师。

他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并提出了一系列灵活而科学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翁心存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邓铁涛:邓铁涛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中医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妇科。

中国古代医学家大全

中国古代医学家大全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专门大的奉献啊!~扁鹊: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

学医于长桑君。

医疗体会丰硕,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

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线人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

华佗(?-208):东汉末医学家。

又名歫。

字元化。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

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实施腹部手术。

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前人关于麻醉方式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做熟。

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仲景:汉末闻名医学家。

名机。

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

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

那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普遍搜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

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体会,对中国医学的进展有重大奉献。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

名熙,高平人。

曾任御医令。

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先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魏晋间医学家。

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宁朝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

依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

巢元方:隋代医学家。

曾任御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

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

曾总结唐以前临床体会和医学理论,搜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奉献。

王冰:唐朝医学家。

中医各家主要医家整理

中医各家主要医家整理

张从正《儒门事亲》、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李杲《脾胃论》、成无己《注释伤寒论》

戴思恭《秘佳证治要诀》、王履《医经回溯集》、滑寿《难经本义》、朱震亨《格致余论》、罗天益《东垣先生试效方》

吴菎《内经素问吴注》、马莳《发微》、张介宾《景岳全书》、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虞抟《医学正传》、王纶《明医杂著》、汪机《续素问钞》、孙一奎《医旨绪余》、薛己《疠疡机要》、赵献可《医贯》、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绮石《理虚元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各家学说
时期
主要医家及其代表著病论》、华佗《中藏经》
魏晋
王熙《脉经》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唐
孙思邈《大医精诚》、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王冰《素问》次注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郭雍《伤寒补亡论》、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林亿《脉经》校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韩祇和《伤寒微旨论》、陈言《三因极——病症方论》、陈自明《外科精要》、许叔微《伤寒发微论》、王好古《阴证略例》、张元素《医学启源》
明末清初
李中梓《内经知要》、张璐《伤寒缵论》、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喻昌《尚论篇》、汪昂《增补本草备要》

胡澍学《素问校义》、沈又彭《医经读》、郑寿全《医理真传》、莫枚士《研经言》、曹家达《伤寒发微》、吴有性《温疫论》、戴天草《广瘟疫论》、余霖《疫疹一得》、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薛雪《温热条辨》、吴塘《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杨璿《伤寒瘟疫条辨》、雷丰《时病论》、赵学敏《串雅内外编》、王清任《医林改错》、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程国彭《医学心悟》、王泰林《医学刍言》、吴师机《理论骈文》、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黄元御《伤寒悬解》、吴仪洛《伤寒分经》、草楠《伤寒本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陈念祖《伤寒论浅注》、柯琴《伤寒论注》、徐大椿《伤寒论类方》、钱潢《伤寒溯源集》、元怡《伤寒贯珠集》、包诚《伤寒审证表》

中医名师介绍

中医名师介绍

中医名师介绍中医药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中医名师。

这些名师凭借他们卓越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医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位中医名师及其独特的贡献。

一、张仲景张仲景(150年-219年)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也是我国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成为了后来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张仲景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病症分类、辨证论治和方药应用的方法体系,对中医方剂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杨氏家族杨氏家族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中医世家,世代传承中医药技术,并培养了多位杰出的中医名医。

杨氏家族以杨中义、杨中华以及杨化岐等人为代表,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医理论上,也在培养后继人才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吴全佑吴全佑(1834年-1902年)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和针灸家。

他的代表作品《吴氏针灸全书》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针灸知识和技术的著作,在中医针灸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吴全佑在书中详细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针灸穴位和操作技巧,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陈修园陈修园(1912年-2005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和针灸专家。

他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任院长,被誉为中国现代针灸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修园在针灸治疗和针刺技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开创了新的针刺疗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医学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医针灸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王船山王船山(1551年-1610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阴阳学家、理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代表作品《湖海新书》对中医学和阴阳五行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和医学思想的结合。

中医名家及著作

中医名家及著作

中医名家及著作中国医学历史悠久,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医学,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

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家和著作。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中医名家及其著作。

一、扁鹊扁鹊,又称华佗,是古代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医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之一。

这部著作以病机分析为核心,系统地总结了关于热病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他的代表作《金匮要略》被誉为中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总结和归纳了以前医家的经验,着重研究了脉证和体证的辨析方法,并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后世医家广泛传播和应用。

三、李时中李时中是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名家之一,以其著作《伤寒论考证》而闻名于世。

这部著作是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和评注,对于扁桃腺炎、咽炎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

《伤寒论考证》在中医学治疗热病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并且对于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杨氏家族杨氏家族是顺承杨继洲、杨光宇、杨舒圣而得姓, flowing/non-flowing start: topic sentence to indicate continuation.这一家族以医疗事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他们的代表作有《脉经》、《伤寒述机》等。

杨氏一家在脉学和辨证论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独特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他们的著作对中医学的脉诊学派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和凤山和凤山是近现代中医学家,他的代表作有《针灸甲乙经》、《辨证论治全书》等。

他通过系统地总结和研究经典著作,对于针灸和辨证论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他的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的发源地,积淀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

中医大师是指在中医领域具备卓越成就且享有盛誉的医师。

他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贡献,为中医药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下是部分中国中医大师的名单,他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1. 李时珍:李时珍是明代中医学家、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

这部巨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药物知识,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巅峰之作。

李时珍的贡献被誉为中医药史上的里程碑。

2. 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中医学家,他创立了古代医学宝典《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垂范。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吴鞠通:吴鞠通是清代的中医学家,他对中医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病理辨证的理论。

他的代表作《金匮要略》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4. 针灸学派:华佗、杨氏、董氏、石氏等都是针灸学派的代表人物。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他们都对针灸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新。

他们的贡献使得针灸疗法在中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方剂传承者:王孟英、张琦、叶天士等是中国中医药方剂传承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在草药材料的应用和方剂的研制方面具有出众的成就,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剂资源。

6. 名医世家:中国中医药世家众多,如仲景、华佗、葛洪等。

这些家族代代传承中医,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方剂知识,为中医药学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仅是中国中医大师的部分名单,他们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就和贡献不可磨灭。

他们的医术传承和经验积累,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代表,为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中医大师名单涵盖了众多在中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中医历代名家录

中医历代名家录

中医历代名家录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时杰出的医家。

他曾到过很多地方为人治病,方法简单有效,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华佗是一位精通医术的著名医生,尤其出名的是他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他到了哪里,都会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用针刺治疗时,也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

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

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

而手术之后,他在缝合的伤口处抹上一种药膏,四五天就能好转,也不痛了,一月之内伤口便能愈合,医术十分高明。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据说当时常随父亲在当地的玄炒观内为病人诊治。

关月波,北京人,生于1873年,卒于1940年,享年67岁,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

关氏年轻时熟读古文,曾创办私塾,自任教师并自学中医。

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外、妇、儿及针灸各科,尤精内科、妇科。

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简介

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简介

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简介记住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说明:1.简介先后顺序按年代远近排列。

2.鉴于篇幅无法全部列举,只能选取部分对中医发展有划时代意义或者当时所处年代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医大家。

3.有加粉,必互粉;有点赞,必回赞!一、轩辕黄帝(针灸之祖)上榜原因:《黄帝内经》在中医界影响巨大,中医虽然门派众多,但或多或少会有内经的思想。

黄帝(先秦上古时代),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传说色彩较重,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由黄帝与歧伯、雷公等托名汇集著作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由《灵枢》、《素问》两部分组成。

二、扁鹊(脉学先行倡导者)上榜原因:中医脉诊操作最早且记录较为完备。

扁鹊(春秋战国),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扁鹊被称为华夏医祖,著有《难经》是传统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世传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先行者。

三、华佗(外科之祖)上榜原因:中医外科手术达人,在科技落后久远的年代就敢开颅开腹。

华佗(东汉末年),约145—208年,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

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相传为曹操做过诊治,为关羽刮骨疗伤。

创制实用的“五禽戏”健身方法。

四、张仲景(医圣)上榜原因:所著《伤寒杂病论》影响巨大,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世称“医圣”。

张仲景(东汉末年),名机,约公元150年—215年,东汉末年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中国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中医名家。

他们以精深的学识和卓越的医术成就在中医界和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历代中医名家的名录,带领大家一同探索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

一、东汉末年:张仲景张仲景(150年-219年),字益春,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中医学家。

他以《伤寒杂病论》一书闻名于世。

这部著作系统总结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传染病以及其他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仲景的贡献被后世尊为“伤寒论祖”。

二、唐代:孙思邈孙思邈(581年-682年),字孟春,是唐代中医学家、医药学家、书法家。

他广泛吸收和总结前人的医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誉为“药王”。

孙思邈的代表作《千金方》收录了大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对于后世的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三、宋代:张志聪张志聪(1090年-1153年),字玄石,是宋代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以临床医术高超而闻名,被尊为“医圣”。

张志聪提出了“三因”学说,即“肝主情志,脾主饮食,肺主气息”。

他的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后世的中医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明代:李时中李时中(1518年-1593年),字元化,是明代中医学家。

他精通脉学、针灸学和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时中的代表作《医学入门》对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总结。

这部著作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清代:吴鞠通吴鞠通(1758年-1836年),字次栋,是清代享有盛誉的中医学家。

他尤其擅长妇科,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吴鞠通提出了“病因必通过冲任”和“血行不畅则病”等重要理论,对于妇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现代:钱世凯钱世凯(1860年-1937年),字庚辛,是中国现代中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各朝代名医及代表医籍

各朝代名医及代表医籍

医家:一、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生卒年代不详,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因其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同时反对巫术治病,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

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

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

即: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二、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5000年中医清晰解读!中医的历...

5000年中医清晰解读!中医的历...

5000年中医清晰解读!中医的历...
5000年中医清晰解读!
中医的历史有5000多年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名医:
第一,炎帝(神农氏)公元前3245--3080!《神农本草经》~药祖第二,黄帝(公元前2717--2599)《黄帝内经》~医之始祖
第三,扁鹊(公元前407--310)《扁鹊内经》《难经》~脉学鼻祖第四,华佗(公元145--208)《青囊经》~外科鼻祖
第五,张仲景(公元150--219)《伤寒杂病论》~医圣
第六,王叔和(公元201--280)《脉经》!同时把《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养生鼻祖
第七,皇甫谧(公元215--282)《针灸甲乙经》~针灸鼻祖
第八,葛洪(公元283--363)《抱朴子》~道医鼻祖
第九,孙思邈(公元541--682)《千金方》~药王
第十,钱乙(公元1032--1113)《小儿药证直诀》~儿科鼻祖第十一,宋慈(公元1186--1249)《洗冤集录》~法医鼻祖
第十二,朱丹溪(公元1231--1351)《丹溪心法》~滋阴派鼻祖第十三,李时珍(公元1518--1593)《本草纲目》~药圣
第十四,叶天士(公元1667--1746)《温热论》~温病学奠基人第十五,吴鞠通(公元1758--1836)《温病条辨》~温病学家。

列举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并简述他们的主要成就

列举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并简述他们的主要成就

列举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并简述他们的主要成就一、张仲景张仲景(150-219),字孚伯,亳州城人。

与丁朱,孙思邈,华佗齐名,被尊为“传世祖师”。

他出身卑微,不受重视,但却展现了超凡的医学才能。

在他的学术史上,被称为是“张氏学派”。

他研究了许多疾病,包括伤寒病,麻疹,痢疾,癞疮,牙痛,湿疹,咳嗽,眩晕,肝病等,提出了以护漱材料消炎解毒的有效方法,开创了以中草药治疗的药物疗法,在这一学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张仲景是一位精神文明的医学大师。

他写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书中记载了大量内容,包括病因,鉴别,治疗。

在许多领域,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治疗方法。

书中的绝大多数结论和概念十分准确,一直以来就受到广泛认可。

二、黄帝黄帝(公元前2617-前2599),姓黄氏,号黄帝,又号太上皇帝,历史上传说是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传奇人物,故受到了中国之“祖师”的尊称。

他是我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建立了以肝脏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医学理论的“黄帝内经”,其中记载了疾病自然规律,诊病方法,重要病机所在,治疗途径和药物用法等。

在他编撰的《黄帝内经》中,有近5000多年来人们用药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总结和科学思维。

三、扁鹊扁鹊(扁平鹊,约公元前281~前210),名由衡,号钊,祖籍今山西晋阳,宋朝史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扁鹊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家之一。

他根据《灵枢》的医学理论,整理出了许多以后发展成为“扁鹊学派”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理论,重视机体内、外环境影响人体,以“五经”为概念定向治疗,并以气津液温用药佐以运动法为主。

他把中医理论系统化和完善,把补益、温益、托邪、养气合为一体,强调补益与温益的配合,是中医的发展的革命。

四、冯梦龙冯梦龙(公元557-640年),字子澈,号东原子,本籍安徽宣城,著名的医学家。

他开先后创了“上流穴位温针灸”,“下流穴位温针灸”,“奇穴诊所”,“劳宫汤”等新穴位,形成了以补法为主型及以温法为主型的穴位灸法。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1、张仲景:张仲景,字楚源,号钱老,东晋时期医学家、内科学家、画家,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他是《伤寒论》的作者,也是中国中医学的创始人和发起人。

《伤寒论》是历代相传的医药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提供了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国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华佗:华佗,名子德,号子瞻。

东汉末期大夫,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生之一,被誉为“神医”。

他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并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在外科学方面格外突出,出入重大病症均有奇效。

3、葛洪:葛洪,号圆子,字宗洲,明代最杰出的医学家,以《水经注》而闻名,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要把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来验证理论,把中医学概念提升到实践的层面,为随后的医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4、李时珍:李时珍,字回谦,明朝最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药王”。

他收集了大量的中药材,作了大量的药物实验,总结出一套关于药物的理论,并为中药材的采集、炮制、用法全面系统地进行了记载,是历代最杰出的药学家和药学典籍的作者。

5、沈括:沈括,字谫名,号阴公。

北宋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东晋《四部丛书》和《天工开物》的基础上,创立了“古今天文应用”学说,奠定了中国智能机械和天文仪器的基础,并创立了早期的气象学。

他在地理学和气象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被称为“古今天文地理家”。

6、济公:济公,真名叫莱女士,现代名叫莱氏,号称英主。

唐代大夫,中国宋元时期最杰出的医师之一,著名的神医,对古代中医学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开创了赝法诊病,把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中医在实践上有了深刻的改变和发展。

7、任和:任和,号曲阳君,唐代著名医学家,以《任氏医书》而闻名,被称为“神医”。

他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的理论,对内科学和外科学都有深入的研究,把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尤其是在内科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历代名医(医圣是?)

中国历代名医(医圣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历代名医(医圣是?)admin / 2014-08-22扁鹊:战国(前5世纪)本名秦越人。

中医诊脉创始人,方剂学的鼻祖。

精于望诊和脉诊,掌握针灸、烫熨、酒醪、外科等多种方法。

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均能。

其“六不治”医学思想受到后世赞誉。

医学著作有《扁鹊内经》、《外经》、《难经》,主要讨论脉理。

华佗:东汉临床医学家。

擅长外科手术;发明全身麻醉的“麻沸散”;设计体肓医疗的“五禽戏”。

医疗涉及现在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妇产科病、小儿科病、呼吸系统和皮肤病等。

医学著作有《中藏经》、《华佗针灸经》。

张仲景:2-3世纪。

总结出中医临床辩证法则,为祖国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医圣”。

采用脏腑辨证治疗,被称为“众方之祖”、“经方”。

医学著作有《伤寒论》,分“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伤寒以及一些外科、妇科病症和杂疗急救症治。

孙思邈:称孙真人或孙处士,又被尊为“第五菩萨”。

在伤寒学方面,以六经辨证改为按方剂症治与临床症状结合的分类法,倡导以脏腑虚实寒热为纲的辨证法;重视“道地”药材,强调药物栽培、采集、炮制、保管、贮藏方法;针灸方面,重订针灸名堂,创用“孔穴主对法”、“阿是”穴法;提倡按摩、导引、散步、适度劳动及食疗、讲究卫生等,发展了养生学说;总结妇科、儿科成就,对妇、儿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临床上,对麻风、脚气、夜盲、甲状腺肿的描述和治疗方面都有创见,还倡导葱管导尿术、食道异物剔除术以及自家血、脉接种等。

医学著作有《千金方》。

李时珍:明代医药家和博物学家。

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上。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历代名医(1)——上古名医篇伏羲氏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帝王世纪》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数千年来尊奉其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氏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黄帝传说中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

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

传说他的发明创造很多,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

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

《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

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

”伯高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

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雷公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

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

少师传说上古时医家,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于世。

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甄立言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观年间(627~649)。

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

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已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

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中医名医简介

中医名医简介

中医名医简介
以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中医名医简介:
1. 华佗: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华佗”。

他是第一个提出“四诊法”并正式确定的中医三朝尚书。

2. 张仲景:东汉时期的中医学家,被誉为“祖师”。

他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这个经典的中医书现在依然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指南。

3. 孙思邈:唐代中医师,被誉为“药王”。

他是《千金方》的作者,是中国最早的、最著名的中药学典籍之一。

4. 王叔和:宋代中医家,是中国近千年来的最是尊崇中医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伤寒论》深受中医爱好者和专业医生的喜爱。

5. 张陶:明代中医学家,是明代最杰出的中医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经典。

6. 吴昆:清代著名的中医学者,被誉为“当世神医”。

他以治疗肝炎著名,创立了“吴氏针”。

7. 吴以岭: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是中国最著名的针灸学家之一。

他的针灸治
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及其著作和成就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及其著作和成就

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及其著作和成就董仲舒(公元145~208年):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卫氏董氏的后裔,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灵枢篇》、《伤寒论》和《难经》。

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地综述了中医学疾病论治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学术地位,受到了继后中医学家的广泛引用和肯定,是“古今医家共有名著”。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张仲景是西汉末年最伟大的中医学家,汉代最杰出的军事家王羲之后裔。

《内经》是他的代表作,其他作品有《温病条辨》、《伤寒杂病论》和《房疹本草论》。

他最著名的文章是《真谛》,详细阐述了武当道家的哲学思想。

他的名字被流传到现今,被视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元老级人物,并被誉为“伤寒圣者”、“脉经启蒙者”。

孙思邈(公元181~242年):孙思邈是东汉末期最杰出的医家,曾出任大夫,他的著作百科全书性强,被誉为“二十四史第一医”,是东汉末期最伟大的医学家、诗人和思想家,代表作有《伤寒疏证论》、《集灵论》、《孙氏诊断学》和《孙思邈医典》等,并与另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创立了医家两大派别,“华派”和“孙派”。

华佗(公元150~219年):华佗是汉朝最杰出的医学家,也是临床经典之一,他的著作百科全书性浓厚,被誉为“二十四史第二医”,代表作有《华佗本草指南》、《随小县》、《随本草》等,最著名的一本书是《伤寒补法疗法》,最著名的是开发出了“复方药物”,并以能够在临床上治疗脑积水而闻名,他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仍在古代中流传,对医学和社会特别是军事有着很大影响。

陈析子(公元150~219年):陈析子,三国魏国时期的医学家,是古代中国医学史上最著名的医家之一。

他的著作百科全书性强,代表作有《陈胜其实》、《注灵枢》、《灵枢实义》和《医学理论》等,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开创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疗法,提出了先天阴阳四气论等观点,在古代中医的综合实践、概念体系和治病方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因而他被称为“中国医学四大祖师”之一。

中国历代名医

中国历代名医

中国历代名医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汉族,魏晋间医学家。

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人。

西晋著名的医学家。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二是著述《脉经》。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另说有宁夏彭阳县古城镇等,至今仍有争议)人,活了六十八岁。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其著作十余种。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他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历代名家录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时杰出的医家。

他曾到过很多地方为人治病,方法简单有效,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华佗是一位精通医术的著名医生,尤其出名的是他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他到了哪里,都会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用针刺治疗时,也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

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

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

而手术之后,他在缝合的伤口处抹上一种药膏,四五天就能好转,也不痛了,一月之内伤口便能愈合,医术十分高明。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据说当时常随父亲在当地的玄炒观内为病人诊治。

关月波,北京人,生于1873年,卒于1940年,享年67岁,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

关氏年轻时熟读古文,曾创办私塾,自任教师并自学中医。

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外、妇、儿及针灸各科,尤精内科、妇科。

其诊所名为“乐道堂”。

关氏对肝硬变腹水有独到疗效,并擅长治疗天花、麻疹、猩红热等时疫急症。

关月波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科及妇科,提倡气血辨证。

他认为人之一身,无非气血。

而疾病的发生演变,不外表里出入、上升下降的变化;疾病的性质和发展,不外寒热进退的相互转化,正虚邪实的相互交错,气血阴阳的相互失调等。

从病理变化的总体来看,不外邪正的消长与阴阳的失调。

而邪正消长、阴阳失调的关键,又离不开气与血。

气属阳,血(包括阴、津液)属阴。

气与血互为其根,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疾病蜂起。

总结气血失调的病机,不外乎气虚、气滞、气逆、血虚、血瘀、出血等。

这既是疾病的产物,又是再致病的原因。

且气病可伤血,血病可及气,气血失调都会造成人体各脏器的功能失调。

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气血这个主题。

关月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仅把人体脏腑经络分属气分、血分,还把各种病因、疾病、症状划分为“气分受病”和“血分受病”。

比如肿痛一症,如肿胀重,属气分受病;如疼痛重且固定不移,属血分受病。

由于人体的整体性,气血相互为用,所以有发于气而受病于血,有发于血而受病于气,以及气血同病等情况。

因此,辨证时要分清是以气分为主,还是以血分为主;是气分先受病,还是血分先受病。

治疗时,他也多从气血两个方面考虑。

气病求之于血,血病求之于气。

治气时照顾到血,治血时照顾到气。

这里,他所讲的气血辨证与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后者气分病、血分病只反映了温病发展的不同层次和证候类型,前者则是疾病归属的两大范畴。

他曾说:“临床辨证,初求于六淫八纲、卫气营血、三焦脏腑,而深求于气血,不能浅学辄止”。

他所讲的气血辨证,是在继承前人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层。

丁氏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

然而,对于穷苦患者,他不但不收医药费,有时还掏钱资助,使其得以尽快痊愈,以便谋生。

遇到患疮疡需要手术治疗而又无钱糊口者,常常补助其饭费,待患者吃过饭后再行手术。

遇到开刀时脓液排出不畅的患者,丁德恩就用口吸吮脓液,促其排净,患者无不感恩戴德。

韩氏治病重视肝郁,治虚损分五脏,治血证降逆化瘀,治呕吐重升降补泻。

他主张治虚损要结合脏腑生克关系,全面分析。

在治疗过程中,总以稳妥轻灵为务,切不可急速求功,用药过猛,顾此失彼,反而有害。

凡标本皆虚者则当补,标本皆实者宜当泻。

有标实而本虚,或本实而标虚,有舍本从标,有舍标从本。

他说:“凡降者必先升,但升者不使过高,降者宜求其缓。

降其蕴邪,驱其滞热,升其不足,以补其正,斯为得之。

”治病欲想降(攻),必先考虑升(补)。

用升法宜当求其适合,不可升之太过。

久病或虚弱者,使用通降法时,尤宜缓和稳妥,不可过急过猛,恐其病去正伤。

所用通降之法,是指内有蕴热停滞,故当驱之。

所云升其不足,指正虚清阳不能上升,故当补之。

对于久病重病,邪实正虚之人,攻补两难,必须审察标本虚实,采用兼顾并筹之法,灵活运用,多能取效。

韩氏认为,肝气横逆,克犯脾胃,治宜疏肝理气,采用柴胡、香附、苏梗、青陈皮、郁金等。

肝气郁久化火,火性上炎,治宜泄肝折热,采用龙胆草、黄芩、夏枯草、芦荟、青黛、知母、山栀、连翘等。

肝阳上亢,治以平肝镇逆,采用紫贝齿、瓦楞子、代赭石、生牡蛎、旋复花、白蒺藜、羚羊角、钩藤、炒蚕砂、炒僵蚕、灵磁石、茯神等。

阴虚肝热,治以清肝育阴,采用生地、杭芍、女贞子、旱莲草、丹皮、阿胶珠等。

对虚损的治疗,认为当先分阴阳、别五脏、论气血。

结合母子生克,顾及脾肾二脏。

心阴不足,药用丹参、元参、麦冬、阿胶;心阳不足,药用人参、黄芪、当归、桂枝、茯苓、菖蒲。

肝阴不足,药用杭芍、生地、茺蔚子、女贞子、阿胶;肝阳不足,药用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

脾阴不足,药用生山药、生杭芍、生薏米、白扁豆、莲子肉;脾阳不足,药用人参、茯苓、苍术、于术、升麻、藿香、陈皮。

肺阴不足,药用百合、阿胶、北沙参、麦冬、天冬;肺阳不足,药用人参、黄芪、升麻、蛤蚧、五味子、益智仁。

肾阴不足,药用熟地、潼蒺藜、枸杞子、杜仲、桑寄生、金樱子、补骨脂、川续断、黑桑椹;肾阳不足,药用熟附子、肉桂、巴戟天、锁阳、山萸肉。

对于血证,他认为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常用药物,如苏子、降香、沉香、旋复花、生代赭石、左牡蛎、杏仁、川贝母等。

治血症重视化瘀,常选醋制花蕊石、三七、桃仁、红花、牛膝、醋炒大黄、姜黄、蒲黄、炒五灵脂等。

总之,对于血证主张降逆以缓其急,化瘀以防留邪。

对于呕吐,他认为皆属升降不能平衡所致。

临证时先审病因,辨明属表闭,属内热,属湿郁,属暑邪秽浊,对证治疗,恢复升降。

若属肝胃郁热,则用竹茹、川连、陈皮、黄芩、法半夏、吴萸、砂仁等肝胃同调。

若属命门火衰,脾胃气虚,则选附子、肉桂、干姜、硫黄、吴萸、荜茇等。

在治疗上,他认为“伤寒以辛温发散为主,温病以辛凉发散为主,暑温以清暑宣达为主,伏暑以清透伏热为主,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为主,冬温以利咽通便为主。

滋阴生津之方法为温病所必需,但须斟酌病情适宜用之可也。

”临证之际,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灵活加减运用成方,师古而不泥古。

对危急病人的诊治,认为变化倾刻,故审病辨证必须深入分析。

对慢性疾病,多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有肾阴虚损服滋腻过久碍及脾胃者,认为务必先调脾胃,后再补肾缓图。

萧氏通晓内、妇、儿各科,尤对老年慢性疾病更为擅长。

认为调理虚证,一应育阴培本,二要疏理气机。

临证处方精益求精,强调中药炮制对药性、归经及临床应用的影响。

萧龙友治疗虚损,尤重于脾。

补脾常选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健脾常选用扁豆、薏苡仁,开胃选用谷芽、麦芽,益胃则选石斛、麦冬、金樱子等。

孔伯华很重视肝、脾二脏。

如湿邪在表可芳香宣透,开逐化湿;湿邪在里:湿重于热可化气渗湿,佐以清热;若热重于湿则清热为主,佐以化湿。

湿热并重者,则清热化湿同时兼顾。

唯不可养阴生津,恐甘寒有伤脾胃又助湿邪;亦不可妄汗,恐阴阳俱伤,湿邪不去,反致气血两虚;亦不可妄下,恐更伤脾阳,而致洞泻,或致便血。

”施今墨临证多“数法并合”,如在运用补法时,着重调理肝、脾、肾之间的关系。

他还善用调补脾胃法治疗糖尿病,认为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健脾补气实为关键,并创制了黄芪伍山药、苍术配元参两组对药以降低血糖、尿糖。

此外,他还认为百病之生,多由气血。

因此,临证非常重视气血辨证,并提出了“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为八要”的观点。

对于外感病,施氏认为应“着重辨别气血、虚实和表里”,并注重驱邪外出,给邪以出路。

汪逢春非常注重调理脾胃,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醒脾开胃化滞类,如生熟稻芽、生熟谷芽、生熟麦芽、鸡内金、焦三仙以及各种曲类药物;益气健脾类,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北秫米等;滋养胃阴类,如玉竹、沙参、麦冬、鲜石斛等;健脾利湿类,如白术、苍术、薏苡仁、建泽泻、料豆衣、扁豆衣等;理气类,如陈皮、木香、厚朴、香附等。

汪逢春还非常重视人体的气机升降,常选荷叶、旋复花、沉香、枇杷叶等调节人体气机。

在注重调节中焦脾胃的同时,他也重视下焦肝肾的滋补,常选当归、白芍、生熟地、首乌、杜仲、续断、金狗脊、怀牛膝等。

名老中医疑难病诊治思路(周仲瑛)疑难杂症是指辨证求因诊断难明(疑),病症复杂多变(杂),缺乏特效治疗(难)的一类病症。

中医药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有其一定的优势。

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为风火、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实体虚、多脏相关及治疗策略等十个方面对疑难杂病的中医辨治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正于诸贤。

一、疑病多郁疑病多郁是指在患者所诉症状繁杂多端,疑似难辨之际,当着重从郁入手。

郁有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分,但在疑难杂症中以气郁最为常见。

因“六郁”以气郁为基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无形而血有质,目前中医界对“有形”的瘀血倾心研究者多,对“无形”的气留心重视者少。

殊不知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气”,中医很重视人体的“气机”、“气化”功能,张景岳有“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之说,甚至认为:“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因气之虚。

如风寒、积滞、痰饮、瘀血之属,气不行则邪不除,此气之实也;虚劳、遗漏、亡阳、失血之属,气不固则元不复,此气之虚也。

虽曰泻火,实所以降气也;虽曰补阴,实所以生气也。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从临床上看,这类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往往自觉痛苦很多,症状繁杂多变,有多系统表现,但大多查无实质性病变,或虽疑为实质性病变,而又不能定性、定位,明确诊断。

临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者为主,多“无形”可辨。

病位常以肝为主,涉及心、脾。

因五脏中惟肝性喜条达,不受遏郁,易动而难静。

肝病最易延及他脏,故曰:“肝为五脏之贼”。

肝气一郁,即乘脾土,腹痛腹胀,甚则作泻;或克犯于胃,气逆作呕,两胁痛胀;化火上冲于心则心烦悸动,反侮于肺则呛咳不已,下夺于肾则耳鸣视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