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原理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光照,蓄舍基本结构
31
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 养殖场建设 厂址选择、圈舍设计、管理防疫等
. 饲料、饮水 饲料是动物的营养物质,营养与免疫是影响机体健康的
两大因素,营养好坏直接影响免疫力。 水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溶剂,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自然传播是指水平传播, 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皮肤和粘 膜),以可以是通过媒介(生物或机械媒介)间接接 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
54
、皮肤和粘膜传播。皮肤和粘膜接触发病动物或发病 动物含有病原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和物 品,病原体通过皮肤和粘膜侵入。如被狂犬咬伤,接 生布病羔羊,抚摸发病动物,接触疫水,通过破损的 皮肤而发生感染。
. 监测范围:规模养殖场、散养畜禽、屠宰场、畜禽交易 市场、动物隔离场等。
.监测对象:某病的易感动物和病原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土 壤、水源、饲料、粪便等)
. 监测分类: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发生疫情 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易感动物进行的监测,包括疫区封
39
.监测方式、方法 可全面监测或抽查,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及流
感染不一定发病
22
3. 动 物具 有易 感性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 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 免疫
23
4. 适 宜的 外界 环境
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 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
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
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指细菌(革兰氏阳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标准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标准课程类别:技能方向课课程学时:48学时开设学期:第3、4学期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一门技能方向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树立依法防疫,依法制疫的理念,初步具备执业兽医岗位必需的知识及技能,为适应将来考执业兽医资格证和就业准入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升学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畜禽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畜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其它课程衔接非常密切。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关键知识为主线,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从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遵照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性、服务性、职业性”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为后期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要求。
(三)课程开发思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从探索、实施课堂与实训一体化,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考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块教学等课程教学体系。
努力实现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完美统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检疫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应职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动物检疫技术考试复习大纲
动物检疫理论考试复习大纲一、目的意义动物检疫工作作为一项技术性行政执法行为,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该工作不仅关系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近些年,全国的畜产品安全形势严峻,特别是随着法律法规和兽医工作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于依法行政和动物检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全市广大检疫员要加强法律知识和检疫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
二、复习范围本次理论考试参考资料以法律法规知识和动物检疫技术主。
法律法规知识以《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为重点。
动物检疫技术以《动物检疫员手册》(二OO七版)为重点。
三、理论知识要求(一)法律法规知识部分。
要求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使用原则和条件、适用范围、执法程序等基本知识。
(二)检疫技术部分。
要求对兽医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诊断、兽医检验等,特别是传染病学知识要有全面的掌握,检疫操作技术要求熟练准确。
四、考题类型(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三)单项选择题。
(四)多项选择题。
(五)对错判断题。
(六)回答题。
五、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法: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②具有国家强制性。
③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其主要内容。
④是明确的,普遍的规范。
2.行政执法:广义的理解认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法规的行为。
狭义的解释即我们在通常意义上所使用的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法规,对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力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对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违反管理秩序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给予制裁措施。
其基本含义是:①行政处罚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动物疫病控制—实验室检测
项目五:动物疫病控制
如何进行寄生虫学检测?
2.虫体检查--2:
• 蛛形纲虫虫体检查法:通常采用煤油浸泡法,将病料置于载 玻片上,滴加数滴煤油,上覆另一载玻片,用手搓动两玻片使 皮屑粉碎,镜检。对蜱等其他蛛形纲虫,常采用肉眼检查法。
动物防疫技术
项目五:动物疫病控制
如何进行寄生虫学检测?
定、酶免疫技术等,如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猪瘟病毒。 • 检测病毒核酸:主要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具有特异性核酸序
列和结构进行检测。如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和基因 芯片技术等已研制出多种商品化试剂盒,
动物防疫技术
项目五:动物疫病控制
如何进行病毒学检测?
2.病毒的分离培养:
• 病料处理:主要作除菌处理,方法有滤器除菌、高速离心除 菌和利用抗生素处理3种。
猪 瘟 NY/SY 156-2000
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
动物防疫技术
项目五:动物疫病控制
什么是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监测?
分子生物学监测又称基因监测。主要是针对不同病原 微生物所具有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和结构进行测定。如PCR 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动物防疫技术
一次性静脉 采血管
猪前腔静脉采血
动物防疫技术
项目五:动物疫病控制
免疫抗体监测的程序是什么?
鸡翅静脉采血
猪耳静脉采血
猪前腔静脉采血
牛颈静脉采血
动物防疫技术
项目五:动物疫病控制
免疫抗体监测的程序是什么?
3.抗体检测方法 :常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标准及方法, 如下表:
分类
国家 强制 免疫 的重 大动 物疫
• 显微镜检查:制片干澡后,滴加香柏油,用油浸镜观察细菌 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特性。
《兽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
03
兽医基础实践应用
动物疾病诊断
临床诊断
通过观察动物的症状、体 征和病史,初步判断疾病 类型和病因。
实验室诊断
利用实验室检测技术,如 血液检查、微生物培养、 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进一 步确诊疾病。
影像诊断
借助X光、超声波、核磁共 振等技术,观察动物内部 器官结构和病变情况。
动物疾病预防
疫苗接种
根据动物疾病流行情况和免疫程 序,定期为动物接种疫苗,提高
动物生理学
总结词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详细描述
动物生理学是兽医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动物体内各个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制 和相互关系。通过学习动物生理学,兽医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理特点和疾病发生机制, 为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动物病理学
总结词
免疫力。
饲养管理
保持动物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饲养条 件,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水源, 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生物安全施
采取隔离、消毒、灭鼠、灭蝇等措 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动物疾病治疗
对症治疗
康复护理
针对动物的具体症状和病情,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输液、 手术治疗等。
在治疗后,对动物进行康复护理和观 察,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
机遇
在应对动物疫病、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等方 面,兽医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兽医职业发展规划与建议
规划
兽医应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不断提升 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职 业发展的需求。
建议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兽医职业的投入 和支持,提高兽医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兽医事业 。
动物疫病监测实施方案
动物疫病监测实施方案动物疫病是指对动物群体或个体造成危害的传染性疾病,它不仅对动物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损失。
因此,建立科学的动物疫病监测实施方案,对于维护动物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监测对象范围。
动物疫病监测对象包括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各类动物。
监测范围涵盖了疫病的发生、传播和防控全过程,旨在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1. 监测内容。
(1)动物疫病的发病情况和传播途径;(2)动物疫病的病原体分布和变异情况;(3)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效果评估;(4)动物疫病的疫苗研发和使用效果监测。
2. 监测方法。
(1)定点监测,建立动物疫病监测站点,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进行定期监测;(2)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爆发或疑似疫情的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疫情传播路径;(3)实验室检测,利用先进的实验室技术,对动物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鉴定;(4)信息采集,建立动物疫病信息采集系统,及时收集和汇总疫情数据。
三、监测责任部门和机构。
1. 国家级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和制定动物疫病监测政策和方案;2. 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配合国家级部门开展监测任务;3. 监测机构,包括动物卫生监测站、实验室等,负责具体的监测任务和数据采集工作。
四、监测数据管理和应用。
1. 数据管理,建立动物疫病监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归档;2. 数据应用,利用监测数据开展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警预测和防控决策,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支持。
五、监测成果评价和推广。
1. 成果评价,定期对动物疫病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监测方案;2. 推广应用,将监测成果向社会公开,提高社会对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六、监测经费保障。
1. 财政投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财政支持;2. 项目资金,争取国际组织和相关基金的支持,开展动物疫病监测项目。
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
精彩摘录
“在疫病防治工作中,防治员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 技能,熟悉各种疫病的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疫情 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精彩摘录
“疫苗接种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防治员应了解各类疫苗的特性和接 种方法,根据疫情和动物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接种计划,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精彩摘录
“对于已经发病的动物,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治员 应具备对常见疫病的诊断能力,能够根据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快速准确地确 定疫病类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在技能操作部分,教材列举了各种动物疫病的防治技术,包括预防、诊断和 治疗等方面的操作步骤。这部分内容是该教材的重点,也是动物疫病防治员需要 重点掌握的部分。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防治员可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防 治效果。
目录分析
法律法规部分介绍了与动物疫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这部分内容对 于防治员来说也十分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避免在工作中 出现违法行为。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读后感 当我们面对动物疫病的防治时,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它不 仅是一本关于职业技能的教材,更是一本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深度关切的指南。
阅读感受
这本书对于那些正在或计划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人来说,是一本极具实 用价值的参考书。书中的每一章节都详细介绍了防治工作的各个步骤,从机械消 毒、临床症状观察,到护理、给药和驱虫,无一不包,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防治 工作的各个环节。书中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 操作技巧和案例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防治技术。
《动物药理》课程标准
《动物药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48学时开设学期:第1学期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动物药理》是中职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验员等职业工种必考课程,是在动物生化、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等课程的基础上,介绍了动物药物理论知识与疾病防治过程中的选药、用药技术和药房管理技术,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药物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课内外互补,学做思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课程以药理基础理论和动物群发病、多发病用药为重点,校企共同选择教学内容,构建以动物临床药物分类为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实际操作性技能为主,验证性试验为辅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是以畜牧兽医专业群就业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知识和素质培养为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调研,本专业群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有动物(宠物)医院及药房、动物药品厂等,其岗位核心知识之一是药物基础理论知识,关键能力之一是合理选药用药能力,尤其是畜禽群发病和多发病用药能力。
岗位所需职业资格证书是执业兽医师、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
课程以药物基础知识为重点,以临床药物分类为模块,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就业岗位所需的药物基础知识和选药用药能力,校企共同商讨确定,以药物基础理论和动物群发病和多发病用药知识为重点,选择课程内容,建立以动物临床药物分类为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
本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由两篇组成,第一篇动物药理基础知识,第二篇动物临床使用药物,其中,第二篇内容根据动物临床药物分类,设计了抗微生物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解毒药等十一个教学模块。
课程以实操性技能为主,验证性试验为辅,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分实验和本课程创新性采用录像教学,将相关试验制成录像,既清晰的看到药物作用的效果,又节省了试验成本和教学时间,同时加大了实操性技能项目的种类和训练时间。
动物疫病检测、预报与_PPT课件
(二)、作用与意义 1、是控制动物疫病、保障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有 效手段(动物疫病发生受各种病原体,环境、 营养、应激与管理等因素影响,生物安全技术 体系可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2、是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有效途径。 3、是生产安全无公害畜禽产品、提高畜产品卫 生质量市场竞争力及国际贸易的技术保障。 4、是实现畜禽养殖标准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的具体体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兽医生物安全
㈠.概念:是指采取各种手段,切断病原体的传染途 径,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致病因子对动物群造成危害的一种动物生产体系。 属兽医保健的范畴,是目前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普
遍采用的最经济、最有效的传染病控制方法,该体
系由隔离、传播控制和卫生条件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其特点是:多项技术组装配套,综合应用的一项系
2.监测系统
根据监测方法不同,分为: ① 以动物群为基础的现场监测系统(流行病学 调查) ②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检验监测系统 ③ 以动物屠宰检疫检验为基础的屠宰监测系统 ④ 以兽医临床为基础的诊疗监测系统 ⑤ 以时间、空间和动物群之间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根据监测范围不同,分为:
① 全球性疫病监测系统,如国际兽医局或世 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 (WRL-FMO) 等国际机构,其作用是为了促进动物和动物产 品国际贸易,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从一个国家 传到另一个国家,促进各国间协调合作来共同 控制和监测动物的疫病,不断地从各成员国收 集疫情资料,经过综合整理后定期发布公报, 向各成员国发出疫病流行和蔓延的警报。
动物疫病检测技术PPT精品文档55页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是指酶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 织化学的成色反应,对相应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测定的 一项技术。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的结 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的显像 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 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并可在原位显示相应的 基因和基因表达产物。
ABS-ELISA技术(Avidin Biotin system-ELISA)
亲和素是一种分子量是60,000的碱性蛋白,由四 个相同亚基组成,每个亚基有一个生物素分子结 合点。两者均可与抗体等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相 偶联,又可被酶类等多种材料所标记,成为一种 生物反应放大系统。生物素化抗体可捕获多个亲 和素,后者再与酶结合,加入底物后,产生颜色 反应。这一系统可以大大提高ELISA的灵敏度。
分子诊断学
• 20世纪 50年代 Watson和 Crick提出了 DNA双螺旋结构 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70 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活力的 学科前沿。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不断地被应 用于临床 ,在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疗效的评价等 诸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分析技术
Western Blot
• 原理:抗原抗体反应
• 步骤:SDS-PAGE电泳 转膜(PVDF或硝酸
纤维素膜)封闭 一抗 洗涤 酶标二 抗反应 洗涤 显色或化学发光显影
• 免疫印迹主要是在实验室诊断中用于区分 或辨别感染性的微生物 ,而且是以抗原特异 性或用已知的抗原来检测特异性抗体。在
• 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日臻成熟 ,其涉及领域 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特别是 80年代中期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的问世以及 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 动 ,进一步推动了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
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原理
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原理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是指通过对动物疫病的监测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病原体的存在和疫情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动物疫病的病因、发生机制、传播途径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下面将介绍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原理。
1.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和饮水传播、媒介传播等。
通过研究和分析传播途径,可以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对于直接接触传播,可采取隔离患病动物、加强消毒等措施;对于空气传播,可采取通风、消毒等措施。
2.动物疫病的病原学和免疫学研究动物疫病的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对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同时,免疫学研究可探究动物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和抗体产生机制,为疫苗研发和免疫程序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3.动物疫病的诊断方法动物疫病的诊断方法可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两种。
临床诊断主要通过动物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动物是否患病。
实验室诊断则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生物学样本,如血液、组织、分泌物等,来检测和鉴定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与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4.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疫情发展状况、发生规律和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疫情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确定病原体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动物疫病的监测是指对动物疫情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观察和调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监测主要通过建立动物疫病报告系统和监测网络,收集和整理动物疫情信息,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组织,以便采取及时的防控措施。
综上所述,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原理主要包括了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病原学和免疫学研究、诊断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监测和报告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猪场疫病监测技术阅读记录
《猪场疫病监测技术》阅读记录1. 疫病监测技术概述猪场疫病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猪场环境、猪群健康状况、疫病发生和传播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预防疫情,保障猪群健康和生产效益的技术。
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疫病监测技术在猪场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猪场疫病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为猪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疫病监测手段,降低疫病对猪场生产的影响。
1.1 猪场疫病监测的重要性猪场疫病监测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及时发现和控制疫病的传播,通过对猪群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疫病的早期迹象,防止疫病的扩散和流行,从而保障生猪的健康。
这对于维护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疫病在猪场的传播会对猪群的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如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饲料转化率等。
通过实施有效的疫病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病,从而避免这些不良影响,提高猪群的生产效率。
这对于猪场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猪场疫病监测结果可以为防疫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疫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防疫措施。
这不仅可以提高防疫措施的有效性,还可以降低防疫成本,提高防疫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猪场疫病监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促进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能够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还可以促进畜牧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这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农民的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猪场疫病监测技术在保障生猪健康、提高生产效率、指导防疫措施制定以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猪场疫病监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至关重要。
1.2 猪场疫病监测的目标和任务及时发现并识别疫病:通过对猪群的健康状况、临床症状、死亡情况等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判断是否为疫病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估疫情严重程度:对疫病的传播速度、感染范围、死亡率等进行量化评估,为猪场的疫情控制和扑灭提供科学依据。
兽医防检治关键技能
兽医防检治关键技能1.病原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性微生物的学科,是发现、鉴定、分类和描述病原性微生物种类,了解病原性微生物的生理与生物学特性,了解其与其所引起疾病的趋势及特点的学科。
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整合了具有病原性的微生物与宿主和宿主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细菌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的原理和方法,按照实验室、病症流行或暴发调查以及病原解剖分析病灶组织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物学特性,来研究病原性疾病及其生物志,以便建立病原学知识体系。
2.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是探讨人类疾病及其传播因素,其产生规律与发病机制及防控措施的学科。
它涉及到疾病的发生、演变和流行规律,以及疫苗和其他疾病控制策略的发展、应用与评价等,是实现防治传染病的关键技能之一。
传染病流行病学分为人群流行病学与持续传播病毒流行病学,其中,持续传播病毒研究重点研究传染病毒如禽流感、HIV等的传播趋势,并对现存急性传染病及潜在新病原菌病毒等传染病的蔓延趋势进行观测与预测。
3.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及其他各类动物和植物生物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是构成现代公共卫生的重要理论。
它着重研究细胞和分子的免疫活性,并研究细胞和分子的免疫系统、抗原表达及抗原抗体的反应等。
免疫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气溶菌病毒免疫病理学、疫苗工程学等,其技术包括免疫分子诊断等,支持和促进科学、公共卫生及医疗技术的发展。
4.流行病学监测流行病学监测诊断主要依靠收集、分析和研究传染病流行情况,包括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病学影响因子和未来流行趋势等,以及免疫状况监测等,以便发现及早发现传染病的疫苗或其他新型的制剂的潜在流行热源点。
流行病学监测诊断用以实时和全面收集和分析流行病情况,对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评估及时有效的采取控制措施,有效的降低传染病及其他出科流行病的潜在威胁及风险。
5.药物防治理论药物防治理论是药学专业和相关药物学科的基础理论,是研究药物防治技术的学科,既有实质内容又有方法论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集试验
定义: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
人工制备抗体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 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 决定簇(表位)的抗体。
多克隆抗体——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 抗原物质经过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经 数次免疫后采血所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 隆抗体。
免疫学试验技术
血清学试验的类型
血清学反应的特点
1. 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 2. 可逆性:表面的结合,有可逆性 3. 适比性:比例合适,反应才可见 4. 阶段性:不可见 可见反应 5. 条件依赖性:pH,温度,电解质
表面性与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除了空间结构互补外,主 要以氢键、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疏水 键等非共价结合。
Ag+血清(Ab) pH 7.0 T 37℃ Ag-Ab复合物 pH<3 T>60℃
适合比例性
Ag和Ab结合需要适当的比例,Ag或Ab过多过 少,都不能形成大的Ag-Ab复合物。
网 格 Ab 过剩 学 说
IgG1、IgG2和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激 活补体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发挥调
理作用;与K细胞结合,发挥ADCC作用;与 葡萄球菌A蛋白结合。 具有抗菌、抗毒和抗病毒作用 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M
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 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故检测
病毒的分离
鸡胚培养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一般采用孵 化9-14天的鸡胚,根据病毒种类不同, 将病毒标本接种于鸡胚的不同部位, 最常用的鸡胚接种部位有羊膜腔、 尿囊腔、绒毛尿囊膜和卵黄囊等。
病毒的分离
组织培养法或细胞培养法
是将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组织细胞 加以培养的技术总称,为病毒分离鉴 定中的最常用的基本方法。
的免疫,也称获得性/特异性免疫。 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进入动物机体后, 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或致敏淋巴 细胞,并能与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也就 是说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称抗原。
抗原性包括两个方面: 1.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Ag 过剩
比例适当,交联成网络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电解质:稀释抗原、血清常用生理盐水,但 稀释禽类血清时常用8~10%高渗盐水。
酸碱度:稀释抗原、血清的溶液pH6.0~8.0 均可以,为了稳定pH,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最 好用pH7.0~7.2的磷酸缓冲液作抗原抗体稀 释液。
温度:通常为37℃,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可增 加Ag与Ab分子的碰撞机会,加速反应的出现
论知识和方法原理
细菌感染的诊断
触片染色镜检 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
初步诊断
培养特性 生化特性
确诊
血清学试验 动物回归试验
病毒感染的诊断
标本采集与送检 病毒的分离鉴定 电镜技术 血清学试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病毒的分离
动物接种
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根据病毒 种类不同,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接种 部位,如嗜 神经性病毒(狂犬病毒) 可接种于小鼠脑内,痘病毒可接种于 家兔角膜或皮内。
胞的特性。 2.反应原性:能与由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
抗体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 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当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 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 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的免疫球蛋白。
IgG
IgG多为单体,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 75%~80%
免疫功能亢进
变态反应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机会感染
2. 自身稳定
清除机体产生的大量衰老死亡细胞
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病
3. 免疫监视
肿瘤细胞的发现和清除
功能低下或失调
肿瘤发生
免疫的类型
一、固有免疫: 概念:出生时即有的天然免疫,经遗传获得,非特
异性,也称非特异性/先天性免疫。 组成:屏障结构、吞噬细胞、某些体液因子。 二、适应性免疫: 概念:出生后接触特定抗原获得的针对该物质
分泌型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
IgD
血清IgD含量极低。 膜性 IgD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因
此,它是成熟B细胞的主要标志。它 也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
IgE
血清中含量最低的抗体。 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Fc受体结合,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与抗寄生虫感染有关。
免疫的基本特性
1 识别自身和非自身 这是免疫应答的基础
免疫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外来抗原的表位 识别很精细,包括异种之间,同种不同个体之间
2 特异性
即免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 免疫记忆
对相同抗原物质的再次进入具有记忆,会产生更 快、更强的免疫应答。
免疫的基本功能
1. 抵抗感染
指动物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
形态学检查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 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在细胞 的一定部位(胞核、胞浆或两者兼有)出 现一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 或嗜碱性的结构,即包涵体。包涵体对 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来检测病畜血清中 有无相应抗体,故须待病畜感染后体 内产生抗体时才能检出。
在采取临床标本及病人血清应注意病 程,必须采取患畜急性期血清与恢复 期血清 (双份血清) 进行血清学试验。 若第二次血清抗体滴度比第一次高出 4倍以上时,才有诊断意义。
免疫的定义
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 “非己”抗原,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 作用,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耐受的一种生 理功能。
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 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而分泌型IgA(SIgA) 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 中浆细胞产生。
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 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