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学习现代新诗内容解析:“教会学生做人”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为学习现代诗歌。
四首诗歌的共性是情感,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有一种美叫情感(或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基本思路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单元教学篇目中的具体情感美,并将其作为教学主题深入赏析,进行主题式教学,最终让学生在体味情感美中学会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目标及解析:·目标:有一种美叫情感(或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1、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了解诗歌的表达艺术美。
目标解析:1、诗言志,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情感美是组成语文世界的独特魅力之一,更是诗歌感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诗歌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体味语言背后人的喜、怒、哀、乐;了解与情感有关的因素: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
2、语文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让人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美感。
所以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表达艺术并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问题:诗歌是美的艺术,诗歌的美美在哪些方面?(美在情感;美在表达)·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可能对诗歌存在畏难心理。
2、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不全面。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诗歌的情感的艺术。
情感首先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
所以需要使用电脑观看朗诵视频,或听课文朗诵。
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情感与语言的关系。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流程课时1·内容:有一种美叫情感之《沁园春·长沙》·内容解析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
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2. 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故事情节;
3. 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故事情节;
2. 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1. 理解《红楼梦》的文学艺术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
1. 通过展示《红楼梦》的封面和作者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谈论学生对《红楼梦》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关于这本小说的问题。
【讲解】
1. 介绍《红楼梦》的基本故事情节,并给出主要人物的简介。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的含义。
3. 分析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社会道德和人生哲理。
【讨论】
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红楼梦》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深入的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红楼梦》的理解。
【拓展】
1. 阅读《红楼梦》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能力。
2.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红楼梦》的观点和感想,进行个人创作。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也得到了加深。
同时,学生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理解其他文学作品。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语文教学计划高一年级上学期一、需要完成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必修二语文课本共八个单元阅读欣赏,八个表达交流,六部分梳理探究及四篇名著导读。
二、《高中语文(必修1)》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须在高中阶段语文必修课程的第一模块。
此模块一般在高一上学期前10周学习完毕。
《高中语文(必修1)》是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初中语文的依赖式学习改变为高中语文的研究式是关键。
三各单元教学达标第一单元[学习目标]1.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在诗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恋情,《再别康桥》的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广泛阅读诗歌,培养自己对诗歌的艺术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意象的分析;2.体验并理解诗歌中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恋情,《再别康桥》的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错误》中的怨情。
[教学时数]9课时说明:《沁园春·长沙》2课时、《雨巷》《再别康桥》共3课时、《大堰河——我的保姆》各2课时,余下2课时可以作教学过程中的机动时间,主要用于包括问题探究时间超量,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1、使用多媒体,用以播放诗朗诵的课件。
2、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讨论。
3、达标检测方式:一课一检测与单元检测相结合[备课参考]诗歌可以言情,可以言志,还可以言理。
古今中外的诗歌,尽管民族心理结构、诗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经历等存在着差异,但以诗歌抒写自己心灵的秘密和思想感悟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月亮和六便士》的背景知识及作者毛姆的生平;2.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黑板、粉笔等;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和思考。
教学过程引入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几幅画作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2.引发思考:提问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文关系。
导入1.了解作者:简要介绍作者毛姆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背景知识讲解:讲解课文《月亮和六便士》的背景,如画家高更的艺术风格、文化环境等。
阅读与分析1.分段阅读:将课文分段,在每个段落后停下来,让学生理解段落的内容和意义。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每个段落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记录下来。
3.学生展示与讨论:安排学生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体讨论,互相补充和交流观点。
理解和探究1.教师讲解:将课文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学生思考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和人物塑造的意图。
3.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答。
文学鉴赏1.学生交流:学生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理解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作文训练1.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写作。
2.作文指导: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元素和技巧进行写作。
3.作文展示: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互相评价和改进。
总结与延伸1.总结回顾: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2.延伸拓展: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艺术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究。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计划1. 课程背景《高一语文必修一》是高中一年级的语文必修课程之一。
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本门课程,学生应能够掌握本学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
-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品味,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3.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单元:修辞方法的运用- 研究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修辞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技巧-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写作- 阅读散文作品,理解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研究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结构特点- 进行散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单元:古代诗词鉴赏- 研究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阅读古代诗词作品,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分析古代诗词的意境和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理解现代文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 研究现代文的写作技巧和符号传达能力- 进行现代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4.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 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和独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5. 教学评估与考核-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等。
- 重视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激励。
- 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掌握、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6. 教学资源- 教材资源:使用《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 图书资源: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供图书馆的资源支持。
7. 教学辅助手段- 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软件和应用程序- 网络资源和在线研究平台以上为《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一单元教案)单元教学整体规划: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虽然长短不齐、作者不一,但都于含蓄朦胧之中隐匿着一个丰富斑斓的情感世界,充盈着美的享受,活跃着灵动的情感,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净化学生的心灵,叩问学生的灵魂。
比如《沁园春·长沙》里生机勃勃的秋景和壮怀激烈的人生豪情,《雨巷》中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这些丰富的美与情就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金钥匙,教师要以诗歌中的美情为线,引导学生以美读诗,以情赏诗,在情感融合共振、诗意个性化的品读中进行探索式对话。
要想实现诗歌教学里“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生动风景,教师首先要唤醒学生与文本相似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情感体验、心灵感受,以“我”观诗中之物,以“我”品诗人之情,由己推人,读懂诗人,最终达到与作家气息相通、心灵默契的结果。
学生一旦产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以及争鸣,就能由此掀起共性群体的审美品读热潮,从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刻的个性化的心灵解读,使文本意义世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引人去解读领悟,去品味沉醉,使文本解读呈现出绚烂多姿的生动局面。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重视体验涵咏式的诵读,尽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还可以采用以写促读的方式,比如描绘《沁园春·长沙》里的秋景,可以对一句话或几句话进行想象拓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习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延伸与文本的个性化心灵对话活动。
如布置随笔,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自由抒发对课文真诚的感动或对课文神韵的感悟,引导学生真切地体味涵咏诗歌语言,感受体验作者的境遇、情感,能使学生继续与作者进行精神的交往、融合,心灵的碰撞、沟通,生成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延伸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活动,使心灵得到净化提升。
简言之,诗歌单元的导学就是要实现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引导学生先调动己情,唤醒个性化审美体验,再在共性群体的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原意,最后进行更深刻的个性化心灵解读,从而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本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因参加由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材优质课评选活动而发起,跟以往不一样,本次优质课评选采用的是团队赛的形式,即每个市需要抽调选手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设计一整个单元,而且各市抽取的课题并不一样。
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通过这种赛课的形式,集中省市优势力量为材、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树立课堂教学的模范,从而更快地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落实。
因此,在本次优质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注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情境一定要真实。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这种真实情境可以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能力,完成学生应达到的素养目标。
这里强调“真实”,就是不能忘记我们设计的内容是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刚毕业的,对高中研究方法还一无所知。
另外,也要警惕被“研究义务”绑架,被“群文浏览”绑架。
《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明确提到这一点,“不应该把课文地道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义务的材料大概讨论问题的‘支架’”。
因为不肯定性是文学作品意蕴的重要特征,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唯独的。
如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觉青春以外的人文内在。
教学其别人文主题的作品,也可引导学生把相关的青春意蕴置放到“青春的价值”这个人文旌旗下,使之更为厚实。
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说,“虽然强调解合,但一些基础常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养成照旧必须关注的,否则整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虽然文字不多,但“水之源”“木之本”的喻体,告诉了我们基础常识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而对于浏览来说,关键能力中最根本的就是读懂文章,就是能捉住文本的文体特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布局,自立地把握主旨、体会情感等等。
二、单元根本息学科使用教材单元名称单元课时第一单元9课时语文实施年级高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版)语文必修上册本单元分为3课,第一课是单篇课文《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是新诗四首,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第三课是两篇小说,即《百合花》和《哦,香雪》。
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单元主题
青春的价值
美好的青春,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生经历的青年诗人和作家,用笔描绘他们积极奋发的青春底色和精彩纷呈的青春风釆。本单元教学设计立足于单元人文主题“青春激扬”,以体验青春、讨论青春价值为大情境,通过诵读、赏析、写作等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对青春的阅读与思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主旨。
活动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小说中的人物写一篇人物短评。
2课时
微专题四:欣赏表现青春之美的描写艺术
欣赏小说在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1.欣赏小说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
2.品味环境描写的诗化特点
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点
4.作业:写阅读札记。
活动2:分享交流,理解青春的价值
2课时
微专题二:青春的诗意表达
——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
把握意象的特点及内涵,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活动1:精读《沁园春·长沙》,分析意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活动2:运用欣赏诗歌意象的方法,体会其他诗歌情感。
2课时
微专题三:走近小说的青春形象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特定时代的青春风貌。
1.感知诗歌中的青春情怀
2.青春的诗意表达——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怀
3.走近小说的青春形象
4.欣赏表现青春之美的描写艺术
5.“致青春”诗歌写作
微专题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微专题名称
微专题目标
微专题内容
课时数
微专题一:感知诗歌中的青春情怀
有感情地诵读作品,感知诗歌情感,感受并交流诗中表现的青春风采。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计划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计划目标和背景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该教材主要包括文学鉴赏、语言知识、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修辞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一:古代文学经典赏析研究目标- 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看法教学安排- 第一周:介绍古代文学的概念和分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选段,研究诗经的诗歌形式和意义。
- 第二周:研究古代辞章的特点和修辞手法,阅读《孟子》中的经典文字,并探讨其中的道德观点和哲理。
- 第三周: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小说中的爱、权力和封建礼教的主题。
- 第四周:研究《牡丹亭》的剧本,了解元曲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剧本表演和讨论。
单元二:现代文学名著阅读研究目标- 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阅读和解析现代文学名著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运用现代文学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和创作-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教学安排- 第一周:介绍现代文学的特点和主题,阅读《围城》的选段,理解小说中反映的社会困境和人生迷茫。
- 第二周:研究《茶馆》的剧本,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
- 第三周:阅读《红高粱》的小说,了解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性的揭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 第四周:研究《茧》的短篇小说,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进行写作练和创作探索。
评价和反馈教学计划的评价和反馈将采用以下的方式: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2. 学生的作业和阅读笔记的质量;3. 小组讨论和互动的成果;4. 定期的单元测试和考试。
总结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对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通过阅读、写作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水平。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1、荷塘月色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
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诗词常识选讲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定义2.了解意象、意境的区别与联系3.初步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中认为:“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
“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分析诗歌时要注意区分诗中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戴望舒及象征诗歌,提升诗歌鉴赏才能和审美才能。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讨论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场,她仁慈、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安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完毕,也是幸福的开场。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谊,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单独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消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拟朗读(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消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备课教案全
单元教学计划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诗歌阅读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课型定篇—讲授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炼字”的妙用,学会揣摩关键字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结合全诗意境,品悟诗歌情感主旨。
教学重点炼字教具准备教学难点情感主旨的分析教学预设教师个人生成教学过程一、以旧课复习导入抽查一两位学生,了解第一课时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名词解释】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边咱们学习了以旧体抒情的诗词,今天,咱们学习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诗,现代诗派代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品简介】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雨巷》最初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现代诗派取名于《现代》杂志,其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
三、朗读全班齐读—正音—抛出学习要求—自读。
学习要求:四、意象分析、主题分析1提问:全文有哪些主要物象,选用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然后教学预设即时生成及反思逐个分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本诗意境的特点。
【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取其圆满的意思。
油纸伞,是怀旧文化的代表。
(插入白蛇娘子和许仙在西湖断桥以红油纸伞为媒的故事,激发情绪。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
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现代新诗单元教学重点:1、学习鉴赏中国现代新诗,培养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2、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而背诵、默写单元准备:1、词的知识词是诗的别体,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杂曲子”。
后来也称“乐府”(《东坡乐府》),逐渐与音乐分离,而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称“长短句”(《稼轩长短句》)。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即词的乐曲与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词的一段叫“阙”或者“片”。
2、现代新诗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
(现代是是按照内容来定义的,只要是现代人写的现代人的感情,就是现代诗。
)板书:四言古诗五言七言律诗近体诗古代诗歌(旧体诗)绝句五四以前小令体裁及时代词中调长调套曲散曲曲小令杂剧自由诗新诗散文诗现代诗歌(五四以后)格律诗现代人用旧形式写的诗词(古体新诗)3、鉴赏诗歌方法①知人论世②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把握意境,进而理解主旨、感情)意:诗人主观情感;表达技巧语言寄托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象:客观看得见的意象意象意境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③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④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读诗,感受词作中作者流露的感情2、品读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感受他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结合意象,体会感情,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完整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基于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材编写的完整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1. 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2. 掌握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材的全部内容,其中涵盖了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春》;2. 第二单元:《关雎》;3. 第三单元:《百年潮》;4. 第四单元:《辛夷坞》;5. 第五单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6. 第六单元:《画》;7. 第七单元:《小石潭记》;8. 第八单元:《雾》;9. 第九单元:《老实巴交的外祖母》;10. 第十单元:《希望的田野》。
教学流程以下为每个单元的教学流程简要概述:1. 第一单元:了解《春》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诗中的形象和意象;2. 第二单元:介绍《关雎》的古代文化背景,分析其写景手法和意义;3. 第三单元:探讨《百年潮》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4. 第四单元:研读《辛夷坞》,分析其意义和艺术特色;5. 第五单元:解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6. 第六单元:理解《画》中的情感和意境,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7. 第七单元:分析《小石潭记》中探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观点;8. 第八单元:剖析《雾》中的诗意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9. 第九单元:阅读《老实巴交的外祖母》并讨论其中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10. 第十单元:研究《希望的田野》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参考资源本教案参考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教材的教学指导和其他相关教学资源。
以上为《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完整教案》的简要概述,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技巧,意象的把握,叙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沁园春长沙》主要是读,《再别康桥》主要是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是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的享受,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诵读技巧,意象的把握,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时难点对美的享受,感恩教育。
教学活动【讲授】一、导入。
二、进行《沁园春长沙》读的训练。
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朗诵分为以下步骤展开:第一步,自我感知后的初读,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的朗读,也可以说这种朗读是原生态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状况,读后随即要求学生评论,一般情况下,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初读往往表现平平,很难打动听众,听众也会指出这些缺点;第二步,在评读后,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这一步,相对于第一步,学生的表现有所进步,是朗读者和评读者比较容易满足的时候;第三步,教师参与实践,刺激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级别的审美需求,配上钢琴曲《黄河》伴奏,声情并茂地朗诵,使学生产生情感冲击,又有了新的挑战欲望;第四步,学生进行超越自我、赶超老师的尝试,这个时候,给学生播放音乐伴奏,让他们尽情发挥,达到“演读”的高度,也达到本节课的高潮。
三、进行《再别康桥》说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对意象进行分析,选择一个点深入探究:《再别康桥》中为什么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学生广泛的思索、热烈的讨论,很好地开展“说”的实践,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多种结论。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以下观点,可供参考:1、新意相似。
2、感觉相似。
3、睹物思人。
4、神情相似。
5、形象相似。
6、离情相似。
四、进行《大堰河——我的保姆》写的训练。
首先引导学生对使用排比句叙事抒情的段落进行朗诵、分析,体会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然后趁热打铁,布置当堂写作实践小训练,每人写一个诗歌片段,运用叙事抒情的方式,将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关照自己的若干细节排比在一起,完成后读给同学听,让大家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上学期
一、需要完成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必修二语文课本共八个单元阅读欣赏,八个表达交流,六部分梳理探究及四篇名著导读。
二、《高中语文(必修1)》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须在高中阶段语文必修课程的第一模块。
此模块一般在高一上学期前10周学习完毕。
《高中语文(必修1)》是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初中语文的依赖式学习改变为高中语文的研究式是关键。
三各单元教学达标
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在诗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恋情,《再别康桥》的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广泛阅读诗歌,培养自己对诗歌的艺术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意象的分析;
2.体验并理解诗歌中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恋情,《再别康桥》的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错误》中的怨情。
[教学时数]
9课时
说明:《沁园春·长沙》2课时、《雨巷》《再别康桥》共3课时、《大堰河——我的保姆》各2课时,余下2课时可以作教学过程中的机动时间,主要用于包括问题探究时间超量,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1、使用多媒体,用以播放诗朗诵的课件。
2、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讨论。
3、达标检测方式:一课一检测与单元检测相结合
[备课参考]
诗歌可以言情,可以言志,还可以言理。
古今中外的诗歌,尽管民族心理结构、诗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经历等存在着差异,但以诗歌抒写自己心灵的秘密和思想感悟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因而诗歌的教学,一方面应当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感受诗人的情感,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是诗人情感与心志的表达,但又多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经常是通过意象来体现。
因而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也称之为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诗人所创造的一个意象。
在这里,我们通过想像,就能看到诗人就为
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而这一幅秋景图,却是与诗人在在这种景色面前所产生的革命豪情溶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一幅具有鼓舞力量的画面。
当然,在具体的诗篇中,诗人所创造的意象是独特的,所抒发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
比如,在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中,诗人在上片里抒写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秋景图,如果我们联系一下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够理解这意象所蕴含的深意:尽管是满目萧条的旧世界,但蕴藏着充满生命力的自由的力量。
之后,又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也就是这个能主宰大地的力量是那些人呢?这个问题,诗人在下片中,充满激情地做了含蓄的回答。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回忆了与同学有过的“峥嵘岁月”,展现了曾经有过的志向和激流拼搏的豪情。
这种豪情是对上述问题的间接回答,有舍我(们)其谁的意味。
其后,诗人点明了他和他的同学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实际上就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进一步回答。
可以说,整首词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世界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本首词先写景,后抒情,这与我们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是一致的。
再如《雨巷》。
这是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在《雨巷》中,作品以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为场景,以“我”和“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偶遇,营造了一个满是愁怨的意境。
怀着一种落寞、惆怅情绪和一丝希望的“我”,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独行,“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果然,这个姑娘出现了,她“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冷漠,凄清、有惆怅”。
她“走近”“太息”“飘过”,留下的是“丁香般的惆怅”。
整个意境虚虚实实,朦胧恍惚。
从“丁香”姑娘身上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特点看,这个“丁香”姑娘可以理解为诗人理想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是诗人爱情的对象。
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个意境则反映了诗人充满孤独、抑郁和消沉的情绪以及苦闷的人生,当然,从“丁香”姑娘的影像里或许还带有些许的希望;如果是后者,诗的意境,反映的是诗人对“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
从这个角度说,诗人追求的这个爱情则是一种纯真、纯情的爱情,惆怅而又伤感。
此外,这首诗通过反复的手法来深化意境,抒发感情,极易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是我们学习中应当注意的。
诗歌的学习,主要是加强诗歌的朗诵,以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