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奖公示样本
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公示内容

(4)编辑出版中英文学术期刊,搭建中西方交流的学术平台:1985年创办《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CJEM),是反映我国当代内分泌代谢领域最新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的高端学术刊物。2009年创办《Journal of Diabetes》(JDB),于2010年6月被Medline收录,2013年被SCI收录,影响因子3.039。
3、学术影响与社会贡献
(1)建立代谢性疾病的标准化诊治流程,牵头成立“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提供“一站式诊疗、全程化管理”的优质医疗服务,建立风险预判模型和糖尿病医学资料库。
(2)组织制定指南和共识:通过建立多学科参与的新型内分泌代谢病学协同研究网络,一方面凭借学科优势积极参与行业学会的疾病预防、诊治规范、指南和共识制定,适时更新;另一方面以疑难和少见病的诊治为主,不断产生和验证新的治疗方案、技术和方法,使其更加完善,同时肩负将成熟的方案、技术和方法加以规范和简便易行,并加以推广的责任。
提名单位:
上海市
提名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创新团队由邝安堃教授初创于1951年,开创了中国肾上腺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研究。90年代中期宁光、王卫庆等学成回国加入团队,21世纪初毕宇芳、曹亚南和王计秋等青年骨干加入本团队,传承团队前辈的研究传统,在肾上腺疾病和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研究领域继续开展原创性的中国研究,同时在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等领域获得多项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目前该团队以宁光院士为核心,2009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4年和2017年两次入选基金委创新群体,2015年宁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3名长江(宁光、毕宇芳、王铸钢)、3名杰青(宁光、黄薇、王铸钢)、2名青年长江(曹亚南、王计秋)和5名基金委优青(毕宇芳、曹亚南、王计秋、刘瑞欣、徐瑜),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共同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6000余次,授权专利20余项。该团队分别于1985年、1988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7年7次获得国家科技奖。该团队以“解决临床重大科学问题,祛除患者疾苦,用心呵护健康”为使命,在内分泌代谢病的早期预防、临床诊断、精准治疗和生物学研究领域不断突破,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本单位考核,该团队是一支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技术扎实、极具科研创新、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型队伍,经组织推荐和公示无异议,提名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意见:准确、可靠、及时的雷达对抗情报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先进的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是获取高质量情报的基础。
现有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在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等方面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已成为制约装备性能发挥的关键瓶颈。
为此,该项目围绕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在复杂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挖掘、特征参数评估、信号分选识别方法和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研制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系统,为复杂电磁环境下获取稳定、可靠的雷达对抗情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项目的理论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成果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关领域培养博士、硕士8名。
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在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上进行了应用,有效提升了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针对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分选识别准确率较低的突出问题,从脉内特征参数挖掘、多指标特征参数评估和基于脉间相参特征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等三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有效提升了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输出的雷达对抗情报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明显提高。
四、客观评价该成果针对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多域的脉内有意调制特征挖掘、脉间相参特征挖掘以及特征参数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研究难度较大、创新性强;在“利用多域脉内有意调制特征参数提高雷达辐射源信号的分选识别准确率、利用脉间调制特征识别雷达辐射源的工作属性”等问题上有重大创新,在“利用相参特征解决分选识别中的分批合批等问题、利用多指标体系评估脉内调制特征参数”方面属于国内首创。
科技进步奖公示样本

科技进步奖公示样本:项目名称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分子监测与鉴定技术研究提名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连海关提名意见该项目在技术上具有多项创新,提出产毒真菌标准样品相似度溯源理论,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PCR技术对产毒真菌及真菌毒素进行多维度分子鉴定;首次采用生物分子马达技术开展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精准分型鉴定,完成分子马达检测试剂盒及分子马达传感器检测装置的研制,实现食源性细菌和病毒的快速、灵敏的在线体外检测;广泛开展农产品有害微生物的调研与收集,搭建农业微生物资源平台,创新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输出的系列成果目前已全面应用于粮食、谷物等农产品的安全保护,实现农产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多靶标同时精准检测和鉴定。
相关专利、标准、标准样品等成果已转化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剂盒和设备、能力验证等,标准均已颁布实施,在全国多个领域及辽宁地区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该项目切中农产品质量把关服务,在分子水平揭示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为保障辽宁省农产品的贮存、流通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对促进辽宁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显著。
对照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辽宁省是东北亚最大的粮食集散地,农产品藏贮中心,而物流与仓储的发展都要以保证农产品质量为前提,只有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关,才能保证我省农产品产业的领先地位。
项目组围绕“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分子监测与鉴定技术研究”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和应用,共主持完成6项相关课题,并应用课题成果成功实施3次食品微生物国际能力验证。
该系列研究的成果将辽宁省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提升到我国一线地位,并在国际检测领域具有话语权。
系列课题技术内容涉及农产品中致病菌MALDI-TOF-MS指纹图谱技术、F O F I-ATPase分子马达分型技术、PCR扩增、LAMP等多项分子检测新技术。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公示材料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根据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安排,现公示以下获奖材料,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监督和评议:
一、获奖项目名称:《XX领域科技创新项目》
1. 项目负责人:XXX
2. 获奖理由:项目在XX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 获奖证书编号:XXXXX
二、获奖项目名称:《XXX技术研发及应用》
1. 项目负责人:XXX
2. 获奖理由:项目在XXX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3. 获奖证书编号:XXXXX
三、获奖项目名称:《XX团队在科技创新中的杰出贡献》
1. 项目负责人:XXX
2. 获奖理由:该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本地区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获奖证书编号:XXXXX
以上公示材料均为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认定的获奖项目,欢迎广大公众对这些项目进行监督和评议。
如有任何疑问或意见,请及时与评审委员会联系。
2023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苦瓜遗传资源发掘及多样性品种选育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单位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单位3:华南农业大学单位4: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单位5:梅州市农林科学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张长远,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项目主持,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及推广2.龚浩,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新品种选育及推广3.胡开林,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苦瓜基因组学研究及品种选育4.郑晓明,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新品种选育及杂交制种5.郭金菊,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及新种质创制6.崔竣杰,讲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苦瓜全基因组测序及分子育种体系构建7.罗少波,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8.黄智文,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杂交制种及示范、推广9.程蛟文,副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苦瓜重要性状遗传分析及分子育种体系构建10.姚春鹏,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苦瓜抗性及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研制11.史亮亮,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资源收集、品种示范推广12.刘燕,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完成单位:梅州市农林科学院主要贡献:示范基地建设与品种推广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论文1:Whole-genome sequenc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domestication of bitter gourd (Momordica spp.).Horticulture Research.2020,7(1):85.第一作者:崔竣杰,杨衍,罗少波,王乐通讯作者:何伟明,Narinder P.S. Dhillon,胡开林论文2:A RAD-based genetic map for anchoring scaffold sequences and identifying QTLs in bitter gourd (Momordica charantia).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8,9:477.第一作者:崔竣杰通讯作者:胡开林论文3:Fine-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the Mcgy1 locus responsible for gynoecy in bitter gourd (Momordica spp.).Theoretical and AppliedGenetics.2023,136(4):81.第一作者:钟建通讯作者:程蛟文,胡开林论文4:基于SSR标记和表型性状构建苦瓜核心种质的研究.中国蔬菜.2022,2:25-32.第一作者:崔竣杰通讯作者:胡开林论文5:野生苦瓜主要经济性状杂交分离分析.热带作物学报.2014,35(7):1278-1281.第一作者:张长远品种1:长绿2号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4011知识产权名称选育者:张长远,罗少波,罗剑宁,何晓莉,郑晓明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2:丰绿2号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4009选育者:张长远,罗少波,罗剑宁,何晓莉,郑晓明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3:丰绿3号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70010选育者:张长远,罗剑宁,何晓莉,龚浩,吴海滨,黄河勋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4:长绿3号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70011选育者:张长远,何晓莉,罗剑宁,吴海滨,龚浩,黄河勋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5:绿钻1号苦瓜审定编号:粤评菜20200002选育者:张长远,罗剑宁,吴海滨,龚浩,刘小茜,黄河勋,李俊星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6:绿钻2号苦瓜审定编号:粤评菜20200003选育者:张长远,吴海滨,何晓莉,罗剑宁,郭巨先,李俊星,姚春鹏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7:富丽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1选育者:胡开林、胡志群、程蛟文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专利8:一种瓜类白粉病菌的保存与繁殖方法专利号:ZL201810531675.7发明人:姚春鹏;张长远;张晓爱;吴廷全;金庆敏;王瑞娟;李海达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专利9:一种用于检测苦瓜果瘤性状的KASP标记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2110265473.4发明人:刘小茜,龚浩,郑晓明,吴海滨,罗剑宁,李俊星,赵钢军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标准10: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苦瓜NY/T 2354-2013起草人:胡开林,吕顺,张长远,刘文清,卢新起草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公示材料【模板】

2014-10-01
莫善军
童三伏
童三伏,姚浩伟,莫善军,刘石亮
1
中文核心
7
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在微电子设备机房的应用/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施秀琴,姚浩伟,李华平
2015年第11期7-10页
2015-11-01
姚浩伟
施秀琴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分离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
中国
ZL********.7
2012.9.5
证书号第********号
河南力安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叶继明、谢永涛、范平安、王建刚、韩建平、张万民、赵伟刚、张镇宇、江波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测温、保护装置方法
中国
赵伟刚、谢永涛、高旭东、叶继明、金太镇
有效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MOS管控制交流电线路的装置
中国
ZL********.4
2019.6.28
证书号第********号
河南力安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刘新兵。谢永涛、南怀志、叶继明、金太镇
有效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具有抗干扰能力的通信装置
中国
ZL********.0
2017.6.6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基于NB-IOT的无线通讯装置
中国
ZL********.8
2019.7.2
证书号第********号
河南力安测控科技有限公司
王新凯、谢永新型专利
一种多路自切换测温装置
中国
ZL********.6
2019.8.13
证书号第********号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模板】

项目名称
航天发动机及大型动力装置用涂层的研制与应用
推荐单位
(或推荐专家)
中科院沈阳分院(师昌绪院士、王国栋院士、戴永年院士)
完成单位
中国科责人负责项目的立项、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等全面工作。提出通过控制喷涂粒子速度改善封严涂层可磨耗性新观点、采用复合喷涂工艺提高涂层热循环寿命新方法等系列有效提高涂层综合性能的技术措施,带领研究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攻关了封严和热障涂层制备的关键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发动机、燃机和透平压缩机等重要领域,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张凤军是本项目的技术骨干之一,参加了本项目的工艺试验研究,负责设备升级与改造工作,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性,对本项目的完成起到技术支撑与保障作用。同时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应用试验研究。
全明秀参与项目的申请及立项,指导项目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制定,帮助解决项目技术关键,协助项目技术总结、技术鉴定材料准备。还参与部分试验工作和应用试验工作,为完成本项目作出贡献。
(1)研发成果在航天发动机上应用
研发的NiCrAl/SiO2、NiCrAl/硅藻土等系列可磨耗封严涂层,经上百台发动机的试验考核,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并通过工艺考核和工艺审查,金属所成为发动机封严涂层定点生产单位。先后承担了多个型号发动机封严涂层的批产任务。
研发的纳米氧化锆热障涂层的性能全部满足某新型发动机的使用要求,并于2007年通过工艺评审,作为该新型发动机热障涂层定点生产单位,承担发动机热障涂层的批产任务。
高性能封严涂层和热障涂层的应用对发动机提高工作温度和整机效率、降低油耗、延长使用寿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研发成果在地面重型燃气轮机上应用
研发的长寿命氧化锆热障涂层性能优异,已成功用在MS5001、MS6001、MS6581、251B、PGT-10、9E六种型号进口和我国自主研制的R0110地面重型燃气轮机的火焰筒、过渡段、静叶等关键部件上,生产涂层产品近万件,从未出现过涂层质量事故,涂层产品覆盖国内22家燃机电厂,部分出口德国、哈萨克斯坦、苏丹和孟加拉等国。用户使用表明:研制的热障涂层无论涂层材料还是涂层性能均达到燃气轮机使用要求,涂层使用寿命≥12000h,涂层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使用效果良好。长寿命热障涂层的应用对延长燃气轮机热端部件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该热障涂层技术的成功应用对于我国发展燃机事业以及进口机组备件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材料

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废蒸汽余热回收利用低温真空浓缩干燥系统及成套装备二、提名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本项目提出的废蒸汽压缩余热回收利用高效节能技术、及其配套的废蒸汽回收利用专用系列辅助装备技术,实现了对废蒸汽几近全部的回收利用;而且通过对废蒸汽的回收利用,极大地减少了废蒸汽或废气的排放,不但为相关生产企业节约了能源,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预计蒸汽节能效果65%以上,废蒸汽残余量小于15%,综合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生产人工减少50%以上,达到极其显著的节能环保效果。
公司根据本项目已在山东威海、日照、青岛等地升级改造23条生产线,运行稳定可靠,节能环保效果显著;实现产值1570余万元,为企业节约能源成本6700多万元。
同时,于2018年10月获得山东省科技厅承办的2018年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组第七名,有效解决利用蒸汽生产企业的高耗能及高排放问题。
本项目相关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对照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三、申报单位完成单位:荣成惠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四、项目简介1、所属科学领域:新能源及节能技术2、研究背景: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加工面临能源消耗大、原料新鲜度不足、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亟需解决鱼类多维度精深加工、贝类连续化加工与全效利用、海藻活性产品开发、特色资源加工与生物提取等的新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及成套装备的研制。
显然,这些问题是现有的MVR蒸发器之类的产品无法解决的,而是需要对生产工艺、关键设备、辅助设备等,结合海洋渔业资源的物性特点和成品要求,做深入的、创新性的攻关研究和研制。
3、项目创新点:1)研究提出基于动态优化补热的废蒸汽压缩余热回收利用浓缩蒸发生产工艺,压缩浓缩蒸发系统产生的二次废蒸汽,实现对接近全部二次废蒸汽的循环利用,对生蒸汽需求量降低到50%以下,减少废蒸汽或废气的排放,减少冷却水的用量和废气处理量,从而达到节能环保效果。
2023年度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模板

XX单位提名2023年度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
根据《关于开展2023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辽科奖办发〔2024〕1号)的规定,现将XX单位申报2023年度辽宁省科技奖励评审项目予以公示。
自即日起7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XX单位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
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示。
联系单位:XXXXXXX
通讯地址: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附件:XX单位提名2023年度省科技奖励项目
X单位(盖章) 2024年x月x日
附件:
X单位拟申报的2023年度省科技奖励项目
(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参考格式。
不同奖种,应根据提名书要求自行调整公示内容)。
(完整版)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项目名称: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浙江省提名意见:功率型软磁铁氧体材料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我国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
该项目开展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发明了锰锌和镍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突破了锰锌和镍锌块体铁氧体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薄片铁氧体流延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
系统创新和集成核心生产装备,分别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实现了规模化稳定生产。
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以下提高到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率达10MHz,功耗显著降低,温度特性明显改善。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1部。
项目参加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改变了我国功率铁氧体的落后面貌,推动我国功率型软磁铁氧体产业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经审查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功率铁氧体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交通、国防等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
电力、电子设备的小型、高效和节能化,对功率铁氧体工作频率和功率损耗的要求日益提高。
我国功率铁氧体技术水平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受到专利和技术封锁,长期存在工作频率低、功率损耗高、温度特性差等严重问题。
该项目针对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进行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解决了高频条件下保持低功耗的难题,突破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广泛应用,推动我国功率铁氧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揭示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公示材料【模板】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公示材料(1)项目名称:南方集约化农田氮减排技术体系及工程化应用(2)推荐单位意见项目针对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大需求,以南方集约化农田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农田主要污染排放物——氮的排放规律、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如何有效防控,开展了十余年的系统研究和技术攻关。
全面揭示了农田氮排放与沿程迁移转化规律,建立了氮排放量估算的验证方法;首次提出了集约化农田面源污染联控策略以及“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的农田氮素减排“4R”技术体系;建立了基于新型缓控释肥、有机及环境源氮替代和精准施肥以及一级保护区轮作制度调整的农田减氮技术,实现了保证高产的农田氮素减排;创建了流失氮在“农田-沟渠塘-河道”输移过程中的多重高效拦截技术,实现了不额外占用或少占用农田条件下农田氮减排的全程防控;构建了环境源氮的农田安全回用技术体系,通过养分资源的再利用实现农田氮肥减量、区域氮污染负荷削减与农业高产优质的有机结合;并在江苏、云南等地进行了工程化应用,建立了相应的工程维护与长效运行机制,达到了农田氮减排与污染控制、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
近3年来该成果已在江苏、安徽、江西、云南、湖南、重庆、浙江、湖北等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我国南方集约化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技术样板,有力推动了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进步与相关环保企业的涉农产业更新。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推荐材料及完成人资格,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填写要求。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推荐该项目为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项目简介氮浓度高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氮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已成为水体氮污染的重要来源。
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农业源排放的总氮占总排放量的57.2%,其中来自农田的氮排放又占很大比例。
因此,要实现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有效控制农田氮排放是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检疫局等
中国
2014 年 4 月
辽 宁 检 验 检 李鑫、林 有效
SN/T3960- 9 日
疫局、中国检 长军、王
2014
科院
有福等
中国 SN/T1135. 2017 年 7 月
辽 宁 检 验 检 李鑫、文 有效
8-2017
21 日
疫局、甘肃检 朝慧、黑
验检疫局、甘 多尔等
肃省农科院
植保所
中国 GSB
李明福,排名 6,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疫 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对项目贡献:项目重要参与 者。为创新点 2.3 的主要贡献者。负责该部分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的设 计及实验验证。主持完成原国家质检总局课题 1 项,制定行业标准 1 项,发 表文章 10 篇,参与风险分析 2 项,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参与者。为创新点 2.3 的主要贡献者。负责该部分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的设计及实验验证。主持完成课题 1 项,起草发布标准 2 项,研制国家标准
样品 9 项,参编出版书籍 2 部;发表论文 5 篇。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
工作总量的 50%。 魏梅生,排名 4,工作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疫研究所,
完成单位 及创新推广贡献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负责项目总体研发路线的设 计,组织研发团队技术攻关,指导和协调项目进程,负责项目的推广应用。 完成项目涉及病原菌检测技术开发,实现了进境种苗中车前草花叶病毒等检 疫性有害生物首次截获,发布相关警示通报 2 份,制定种苗相关检验检疫行 业标准 10 余项,率先研制出植物检疫国家标准样品 20 余项。
ZL 2009 1 0241634.5
ZL 2010 1 0561140.8
授权日期
证书 编号
2012 年 7 月 2009
18 日
063
2012 年 4 月 9332 18 日 45
2012 年 7 月 1005
18 日
828
发明
权利人
发明人
专利 有效
状态 烟台出入境 粟智平、 有效 检验检疫局, 耿金培, 中国检验检 杨益娥 疫科学研究 等 院 中国检科院 李明福, 有效
和协调项目进程,负责项目的推广应用。为科技创新第 1,2,3 点的主要贡
献者,起草发布标准 6 项, 编写专著 2 部,发布警示通报 2 份,起草风险分
析报告 6 份,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0%。
吴元华,排名 2,教授,工作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完成单
位:沈阳农业大学。对项目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的设计、协调
推广应用情 况
技术应用推广(2016-2018):(1) 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商品化生产推广,直 接经济效益年均在 100 万元以上。(2)研究成果广泛用于种苗进境口岸检疫实践和 隔离试种及生产监管,有效阻截危险性有害生物随种苗传入。(3)研究成果推动质 检总局发布预警通报 17 份,全面应用于国内种苗调运检疫。(4)为我国与有关国家 签署植物卫生议定书提供技术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国家 《苜蓿黄萎 标准 病菌核酸标 样品 准样品》
完成人情况
中国 ZL 2010 1 2012 年 7 月 1006 烟台检验检 粟智平、 有效
0561149.9 18 日
224 疫局
杨益娥、
繆玉刚
等
中国
2012 年 12
中国检科学 李明福、 有效
SN/T3463- 月 12 日
院、浙江检验 吴志毅、
沈阳农业大学,负责本项目部分课题研究和项目整体研究技术的验证与 示范。 作为项目主要参加单位完成该项目中的病原菌致病性、检测技术、重 大疫情等研究内容,撰写了上述研究内容的汇报材料,发表论文 10 余篇,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对创新点 1、2 有突出贡献。
客观评价
1.权威部门评价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海关总署动植司分别发函肯定该项目的先进性和其在 种苗检疫中的重要作用。 2.鉴定意见 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高风险植物种苗检疫策略研究》鉴定意见认为:项目 比较了国内外种苗检疫措施,提出了我国种苗检疫、植物隔离检疫的管理对策。首 次提出种苗风险分级标准,基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提出了 58 种高风险种苗名 录。建立了种苗健康与检验检疫信息网。鉴定委员会认为成果具有科技创新性,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检疫性植物病毒核酸层析检测技术研究》鉴定意见认 为:项目研发了菜豆荚斑驳病毒等 5 种检疫性植物病毒的核酸层析诊断试纸条,研 发了 ToRSV 和 TRSV、ArMV 和 TBRV 的 PCR 扩增产物的双重核酸层析检测方法,建立 了 5 种检疫性植物病毒的 PCR 扩增产物 ELISA 检测方法。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 平。 山东检验检疫局科研项目《几种危险性葡萄病害检疫鉴定技术研究》鉴定意见 认为:首次建立了检测藜草花叶病毒等 7 种病毒半巢式-实时荧光 PCR 以及 TBRV 双 引物探针实时荧光 PCR 新方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辽宁检验检疫局科研项目《进境百合种球四种检疫性病毒核酸标准样品的研制》 鉴定意见认为:项目首次研制出了 ToRSV、TRSV、SLV 及 ArMV 4 种病毒的核酸标准 样品,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2017 年 1 月
辽 宁 检 验 检 李鑫、徐 有效
11-3389-2 18 日
疫局
静、黑多
017
尔等
王秀芬,排名 1,研究员,工作单位: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
术中心,完成单位: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项目贡献:
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研发路线的设计,组织研发团队技术攻关,指导
黄新,刘 梅
烟台检验检 粟智平、 有效
疫局,中国检 耿金培、
科院
李桂芬
应用
发明 专利
行业 标准
一种辅助鉴 定藜草花叶 病毒的试剂 及其应用 《植物种苗 风险分级标 准》
行业 标准
行业 标准
《进境葡萄 繁殖材料植 物检疫要 求》 《可可肿枝 病毒检疫鉴 定方法》
行业 标准
行业 标准
《蓝莓矮化 植原体检疫 鉴定方法》 《马铃薯坏 疽病菌检疫 鉴定方法》
完成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对项目贡献:项目重要参与者。为创 新点 1.2.3 的主要贡献者。负责该部分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的设计及实 验验证。主持完成原质检总局课题 1 项,制定标准 2 项,发表 SCI2 篇,核心 期刊 15 篇,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
粟智平,排名 5,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烟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 疫技术中心,完成单位:烟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项目 贡献:项目重要参与者。为创新点 2.3 的主要贡献者。负责该部分项目研究 内容及技术路线的设计及实验验证。完成山东检疫局科技项目 1 项,获得发 明专利 4 项,起草行业标准 1 项,在本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
提名该项目为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 等奖。 危险性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损 失。其中,种苗传带危险性有害生物是国际及地区间有害生物蔓延传播的主要途径。 探明重要病原致病机理、研发精准快速检测技术、科学分析传播扩散风险,构建检 疫预警体系,是解决危险性有害生物随种苗传播扩散难题的关键。本项目围绕危险 性有害生物检疫预警体系构建与应用开展研究,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 开展了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新种类及来源研究,解析了危险性有害生物黄瓜绿 斑驳花叶病毒(CGMMV)、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CMV)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致 病分子机理,为我国危险性有害生物检疫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辽宁、安徽和北 京发现三种新病毒,明确 3 种辽宁新发生病原入侵来源;探明了植物病毒对寄主植 物的致病、致损分子机制,发现受感染寄主与植物病毒之间的互作关系。 2. 开展了重要危险性种苗传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创制了检 疫性病原物胶体金检测试纸、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RT-PCR/PCR、多重 PCR、 实时荧光 PCR、分子杂交检测等重要危险性种苗传带有害生物的快速和精准检测技 术和体系,突破和弥补了国际上现有技术的瓶颈和不足,解决了长期困扰种苗检疫 实践中“检不出、检不准、检的慢”等痛点问题。 3. 研发了以国内外危险性有害生物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种苗健康与检验检疫信 息网,在国际上构建了我国首个种苗有害生物风险预警平台。系统比较研究中外种 苗 SPS 措施,提出我国种苗风险监控对策,构建首个种苗风险预警网;首次提出制 订了高风险种苗风险分析及分级标准,开展了种苗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技术研究,明 确了重要种苗重点关注检疫性有害生物,确定了 58 种高风险种苗名单。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 项,申请发明专利 3 项; 出版专著 2 部;发表核 心期刊论文 35 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完成风险分析报告 58 篇,提出 58 种高 风险种苗名录,制定行业标准 8 项,研制国家标准样品 9 个。
科技进步奖公示样本
项目名称
我国高风险种苗传带有害生物检疫预警体系构建与应用
提名单位 提名意见
项目简介
大连海关
种苗是重要的生物繁殖材料,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因其 传带有害生物种类多、检测难度大、缺乏有效除害处置措施,一旦传入,难以灭除。 种苗检疫,在繁育、销售和跨区域调运环节中,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 管部门的重视;在国际贸易中,已经成为口岸检疫的重要技术措施。“我国高风险 种苗传带有害生物检疫预警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组,紧紧围绕我国高风险种苗传 带有害生物检疫预警体系,在国内率先对高风险种苗传带有害生物致病机理、快速 精准检测技术、风险分析方法、风险分级标准等风险预警平台构建进行系统研究, 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已在国内种苗繁育调运和国际种苗贸易中,应对处置种苗传 带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做出了重要科技贡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5 项, 申请发明专利 3 项; 出版专著 2 部;发表论文 35 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完成 风险分析报告 58 篇,提出了 58 种高风险种苗名录;制订行业标准 8 项,研制国家 标准样品 9 个。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